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都有着对学生进行数的认识、数的计算、数的理解教学环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数感的描述。数感在我们头脑中出现好像熟悉又陌生。从古至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数。数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灵活的判断,解决复杂的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预测、抽象周围的一切事物。《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就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是会用量化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而生活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也就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数的概念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感。
学会“数学地”思考,要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概念的建立不能忽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数感列为重要目标,在于教师在教学概念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实际的倾向。如教学“长度、面积、体积”概念时对1米、1平方米、1立方米的实际长短、大小、多少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了解,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现像“一张桌子长1平方米,一台电视机的体积是1平方米,一个大的木箱盖面积是1立方米”的错误。因此,学生经历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概念数学化的过程,不会立刻见效,教师在教学中,在培养数感上必须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让学生对数量有明确的感知。
二、在教学数与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数感。
麦金托什指出:数感指的是一个人对数字和运算的一般理解力,以及灵活应用这种理解力的倾向和能力。《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标准》又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所以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师首先出示第一组式题:8×3= 16×3= 32×3= 第二组式题60×4= 180×4= 240×4= 学生通过常规方法计算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途径吗?在这里蕴含了函数思想,感悟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再出示一组试题:6×2= 6×20= 6×200= 这时学生计算出结果后仍然是仅仅找到表面现象,还没有形成规律,教师再叫学生小组讨论:由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20是2的10倍,120是1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1200就是12的100倍。为了便于表述规律同时复习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因数)×2(因数)=12(积),这时点拨学生找找有什么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环节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具体的数和式子,归纳发现数和式子的某些规律,尝到了探究的甜头,让学生对规律有了进一步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信心和价值,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基础。在教学数学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教学“数学广角”一课,让学生通过调查弄清全班的学号、座位编排号、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电话号码、地区邮政编码、门牌号的规律和意义,把现实情境和实例紧密结合,并在具体的生活中加以应用、升华,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感。良好的数感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知识。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落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化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四、在教学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感。
猜测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想像,它能够缩简思维的过程。学生操作时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索创新的乐园。自己去发现、验证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小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如在“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圆柱与圆锥互倒沙子的演示过程,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的体积就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学生还发现了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底和高的倍数关系的情形。所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五、在教学巩固练习阶段过程中让学生训练数感。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是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与研究突显出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应如何实现数学学习过程化的目标要求呢?
1 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校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拿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关键。可采用如下的方法体现全过程:首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来,自己想办法求它的面积。学生有的量边的长度,有的画方格,有的用剪接的方法,从而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其次,采用多媒体分两步延时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行四边形,第一步演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延长,另一组对边及夹角不变,从而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有关。第二步演示各边长度均不变,相邻两边夹角由小到达变化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和两边的夹角大小有关,而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底和高的长度决定的。然后,再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思想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
2 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面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数学技能可分为心智活动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全课设计如下:第一步,创设情境,提现问题。出示水彩笔图,让学生猜测一下大约有多少支水彩笔,并说说想的方法。第二步,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 24x12=? 之后,小组交流整理。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学生的解答方法很多,也很新颖奇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三步,进行方法归类,寻找最佳方法。第四步,研究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竖式的意义并体会竖式谋算的优点:简便、正确。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过程中,经历了探索与创造,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为什么要用竖式计算有了切身的体验,更清晰地认识到竖式计算的意义及优越性,从而更牢地掌握了竖式进行计算的技能。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理解数学技能本身的意义,再辅以必要的练习,才能使整个数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积极的智力活动方式。
3 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学生寻求解题方法,特别是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4 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数学素质;教学理念;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和谐课堂
0 引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高效课堂的高效要体现在能力培养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逐渐的不再依赖教师的指导。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80%的学习内容,就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1 教师的高效教学
1.1 准确把握课堂容量
教师首先要在学期开始就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心中有数,并且将教学进度细化到月、到周、到日,这是教师讲课的标准容量,课堂容量或大或小都不能偏离它太远。然后区分教学内容相对于本班学生的学习难度,最好对每一周、每一节课的难度都心中有数,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难度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学习难度低一些的可以增加容量,学习难度高的可以让容量减少一些;也可以将学习难度高低搭配,让每个课堂都有起伏,每一节课都充满激情。
1.2 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是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师在内不能代替的,只有学生自己才能解决,所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高效的组织教学。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学科,和现实的实践生活联系的不多,要想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动脑筋想一些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做:
①教师上课是要有激情;
②教师和学生不间断的进行互动;
③教师要精心备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内容要充实、精彩;
④教师要有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理办法。
1.3 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无常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接受,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也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的,是有方法的,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①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②每个班级里都有5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逻辑特点,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学习之路,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③教师在上课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④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把内容和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挑起课堂的大梁。
⑤为了保持课堂的学习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或者示范。
1.4 精心选配适合学生的分层作业
现在的高中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出现了课堂认真学习、课下被动的应付作业、每天都很累却收获很小的现象,以至于有的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现象,逐渐失去了数学课堂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①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课堂的反应,作业多意味着教师对自己课堂的不自信,课堂才是学习的主阵地。
②需要留作业的科目应注意作业分层。每个班内的学生的基础不同,听课效率也不同,课堂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③加强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欲,学生才会对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
④加强课堂组织纪律和学生的自律。
2 良好的课堂环境
2.1 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成功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在课堂氛围这个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课堂氛围也需要教学双方当事人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创造、共同维护,二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学习气氛是教学双方的产物;
②教师和学生要坦诚相处,教学相长;
③教师和学生要学会互相欣赏。
2.2 和谐的师生关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和学生都是普通人,都有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和短处,如果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没有办法相处,也不可能互相学习了。如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呢?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互相谅解,互相包容。
3 学生的高效学习
3.1 充分的课前预习
①明白预习的目的是对教师下一节课授课内容的熟悉,而不是掌握,能够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许可范围之内,多少都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所以在心里不要有什么负担,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
②预习新课时应该大致把内容分成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和不知所云几个部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可以。这样在教师讲解新课时学生就能心中有数,哪部分的内容需要用心去听,哪部分内容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哪部分内容可以偷懒,走一会儿神,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高效的分配课堂45分钟。
③预习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就变成了自学,与下一节课的课堂时间产生了重合,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3.2 全程的课堂参与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全程参与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知识。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使课堂学习的关键。紧紧地跟随教师的课堂思路,在教师的带领下畅游数学的海洋,这是学习的保证,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教师是领路人,是知识的持有者,教师的课堂思路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庖丁解牛之刀、点石成金之手,是学生成功学习的不二途径。
3.3 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是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师在内都不可能代替的。随着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逻辑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同一个教师教的同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由不同的学生叙述出来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长期的思维逻辑特点和习惯,在实践中逐渐潜移默化慢慢培养起来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独立的,只能逐渐适应,逐渐改变,逐渐完善。
3.4 及时的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的必经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全部接受新内容时,当课堂的新内容与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快融合时,当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又没有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时,及时的课后复习的作用就显示了,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彻底将新知识理解掌握,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可塑性大,智力水平和实践经验在教学活动中会迅速发展和不断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在数学日常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原理,运用恰当地方法教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高中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对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能力的要求不能太高,必须适应高中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拔苗助长。
【参考文献】
[1]宋连明.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0(20).
[2]姜世武.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1(15).
[3]许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9).
[4]张美兴.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需要老师有效的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笔者就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进行介绍。
一、使用情境,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搭建平台
一些难记的概念、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长了就不会形成学习障碍。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需要教师使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
教学情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以及竞争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同时启发学生从情境中使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问题提炼。注意,情境子设立时不仅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举个例子,在进行“平行线”的授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组幻灯片,其中有铁轨以及泳道的隔栏。然后学生进行启发: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平行线,大家能说出平行线的条件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灌输数学概念。
二、加强师生互动,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教师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引人入胜,内容丰富多彩,就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在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中完成教学。比如,在讲《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场:“我们班今天将会来一位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大家都认识,而且他的节目深受大家的欢迎。”教师此时可以拿出李咏的照片,学生此时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并且会说出“非常6+1”这个节目,以及里面的“砸金蛋”环节。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提问:“如果给大家一个金蛋,那么会砸出什么呢?”学生有的会说是“金花四溅”,有的会说出其他答案。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法,学生一定对新课感兴趣。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用“知识闯关”代替了传统的“复习导入”模式,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三、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讲授一直是传统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课堂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课堂应该是活泼生动“满堂灌”,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比如: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其建立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整个教学适合学生,此外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培养,其优势是将深入浅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和找出答案。总之,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学理论,不断的丰富自己,从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将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四、开展探索学习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字、问题的教学,更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兴趣,让其自主学习。教师要进行行动引导,设计出教学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当学生出现疑问或者是分歧时,要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解疑。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疑激思。比如在探究“四边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进行进行引导和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我们都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之后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四边形,计算后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度。使用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度。这样,经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教会学生如何思辨,学生应该掌握话语权,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不沦为权威观点的附庸。让学生在课堂创新,就需要多想,多讨论。例如,在进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正方体的有多少种展开图进行研究和探索,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课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受到扼杀。
五、其他方面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大家熟悉的素材以及和教学有关的生活情境,然后对其加工,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聆听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学习的情趣自然就会被激发。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去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此外,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使用启发式的引导、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及开展形象的直观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多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这些生动、直观的例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很大的帮助。
给学生机会,让其自如、流利、完整、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在书写数学符号时一定要规范,当出现不规范的情况时要予以纠正。
结束语: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使用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探索学习,最后需要教师对教学多反思,在结束一段课程的教学后要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哪里做的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才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肮.实现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1(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