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1篇

一、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必要性在于提高评价效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在传统评价中,评价者独家享有对评价结果的建构权,被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评判结果。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标准不同,双方对某些评价内容可能很难达成共识。而没有共识,被评价者就不可能接受评价结果;不认同评价结果就不可能有改进;没有改进,就不可能获得发展。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评价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方法,由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在对评价结果的看法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评价结果,而不是由评价者单方做出结论强加给被评价者。“共同建构”评价结果是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通过对话使学生认同评价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可促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共享评价所产生的效益。

2、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可行性

(1)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7]16号)之附件5《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指出:“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文件明确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定位,为评价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外,北京市教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也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两部门联手合作研制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搭建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网络平台,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变得日常化、简约化,使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成为一种可能。

(2)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包含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要从中选择那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本质特征的指标来使用。确定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各区县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部分内容分解为几个重要侧面和几个关键表现,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侧面,“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表现,这可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

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特征

在评价中,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让被评价者与评价者达成一致的认识,应采取对话的方式,在充分交流信息和平等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取得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评价取得预期效益。这种对话具有以下特征:

1、平等性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即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我们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给不同的评价主体设计了不同的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对话的平等性,一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对话过程中地位平等,即在客观事实面前评价双方都有表达个人看法和意见的权利;二是指评价者对所有的被评价者要一视同仁。评价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考虑被评价者的真实感受及其对评价方式的接受程度。给予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平等的对话地位,特别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提高评价双方对话的通畅性和有效性。对话的平等性否定了评价活动中的特权和歧视,为评价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重要保证。

2、直接性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它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更大一些。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进行的。

对话的直接性,一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中所记录和储存的评价信息的原始性,二是指对话的内容是针对事实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被评价者还是评价者,都要为自己所提供的事实依据负责任。对话的直接性否定了评价活动中的客套和虚伪,使评价双方的对话变得真实可信,它在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几种方式

参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不仅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而且还包括社区人士。由于是多主体评价,所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不同的对话方式。

1、同学之间面对面互评的对话方式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可根据实际需要(如评价的内容、评价所需的时间、评价的利害性程度等)选择对话的范围,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本人可主动陈述自己在某方面的行为表现,其他同学可对其陈述的内容进行评价或补充。这种方式,一是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可以互相监督、检查,构建一种诚信的监督机制;三是可以进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一”与“多”的电子平台对话方式

“一”是指某一个被评价的学生,“多”是指除这一被评价学生以外的其他评价主体。这种“一”与“多”的对话,可通过“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实现。对话是双向的:一是学生进行自我陈述,其他评价主体阅读;二是其他评价主体对某个学生进行评价,被评价学生阅读。

在电子平台上,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学生本人可以进行比较充分的陈述,不仅可以用文字,而且可以使用图片、音像资料陈述。其他评价主体可通过阅读更充分地了解该生。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反映被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还可以多侧面地反映其文字水平、概括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价值取向、是非观、判断能力等。

同时,在电子平台上,学生阅读其他评价主体给自己的评语的过程,也是了解他人对自己认同程度的过程。这种对话方式受其他评价主体对被评价学生的了解程度、评价者的价值观、评价者的陈述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反映评价者(特别是学生评价者)主动关心他人和了解他人的程度,还可以反映评价者的价值观、判断能力以及陈述水平等。

3、借助评价工具进行人机对话的方式

就北京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学生可以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升级版)”上,借助评价工具进行人机对话。被评价学生可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选择不同评价内容栏目下的“使用工具评价”选项,再根据本栏目的提示进行操作,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该生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和反映该生现状的折线图,并予以记录。

4、社区人士评价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

社区有关人士有义务对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予以评价,评价可从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语评价。如果采用书面评语评价,则要让学生将书面评语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

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学生对评价结果的不同期待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现实,因而,不同学生对评价结果有着不同的期待。但这并不等于说评价没有标准。要将这些不同的期待置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下进行统整,建立一种基于事实判断的评价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2、有效使用评价结果

得出评价结果不是评价的目的,有效使用评价结果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首先,教师要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评价结果调控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学习方式。第二,评价结果可用来为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提供依据。第三,对学生群体评价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可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2篇

作者:孙晖 田伟 张慧 刘红霞 范倩倩 刁汇玲

【摘要】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酒精中毒后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探讨其解酒机制。方法 制备家兔十二指肠离体肠段标本, 采用常规离体灌注小肠平滑肌标本活动的实验方法, 记录用药前后肠段平滑肌自发收缩性活动变化。结果 乙醇使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幅度、频率明显减小,与乙醇单用相比,葛根素使以上两项指标进一步降低,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葛根素加强了乙醇对小肠活动的抑制作用,可能并非通过其对小肠作用达到解酒之功效。

【关键词】 葛根素;乙醇;小肠平滑肌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uerarin on constractive activity of small intestine smooth muscle of alcoholism rabbit and to explore it’s alleviating alcoholism mechanisms.Methods The routin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small 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isolated from rabbits was used. We recorded the automatic contracting characteristic and changing law before and after taking drugs.Results Ethanol decreased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smooth muscle.Compared with ethanol,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smooth muscle were reduced by injected into Puerarin in dosedependent manner.Conclusion Puerarin could enhanc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thanol on small intestine smooth muscle, so it cannt alleviate alcoholism by the above effects.

【Key words】 puerarin, alcohol,small intestine smooth muscle

葛根素(puerarin,普乐林) 是豆科属植物葛根中的有效成分,据《千金方》记载有“葛根主解酒毒”之功效。据报道酒精可通过抑制小肠平滑肌的活动,延缓酒精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促进其吸收,进而加深酒精中毒[1]。本研究观察葛根素对乙醇处理后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探讨其解酒之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动物: 健康家兔16只, 体重1.15~2.10 kg,雌雄不拘,由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仪器与药品: SMUP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生产);HLS46平滑肌槽恒温仪(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品质提供);Tyrodeps(台氏)溶液, 临用时配制;葛根素注射液(山东鲁抗晨欣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33187); 无水乙醇(山东青州鑫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乙醇和葛根素均用Tyrodeps溶液稀释。

1.2 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的制备 家兔实验前禁食24 h,自由饮水,实验时猛击其头枕部致昏, 迅速剖开腹腔, 找出胃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 以此处为起点, 取十二指肠近端20 cm肠管。先将该肠管相连的肠系膜分离, 再将拟取的肠管两端剪断,将游离的肠管取出体外, 置于盛有保持38℃的Tyrodeps溶液的烧怀中, 用注射器抽取温Tyrodeps溶液洗净肠内容物。当肠管活动明显时, 将其剪成2 cm 的肠段作为实验标本。

1.3 小肠平滑肌活动的记录方法 小肠平滑肌标本一端系于通气管钩上, 另一端垂直连接张力换能器,然后通过升降换能器的高度, 以牵张结线, 使标本垂直悬挂于38℃的10 ml恒温浴管的Tyrodeps液中,给予2 g负荷平衡组织30 min,并向其中缓慢通氧(95%O2 和5%CO2) , 速度控制在30个/分气泡。利用SMUP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肠平滑肌活动曲线, 观察收缩活动的幅度、频率。每次实验项目完成后, 用38℃温热Tyroedps 溶液反复冲洗肠管, 每次5 min, 共3次, 然后观察肠管活动恢复情况。

1.4 葛根素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取8只家兔制备小肠平滑肌标本,待收缩活动稳定20 min后,累积加入葛根素并使其终浓度为2、4和8 mg/ml,加药间隔时间为5 min,观察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

1.5 葛根素对乙醇作用后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取8只家兔制备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待收缩活动稳定后20 min,加入5 ml/L乙醇[1],观察乙醇对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随后累积加入葛根素,使其终浓度为2、4和8 mg/ml,加药间隔时间为5 min,观察葛根素对酒精作用后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x±s表示,以给药前5 min 小肠平滑肌活动的收缩幅度、收缩频率作为对照值;用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t检验以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葛根素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葛根素显著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随剂量加大抑制作用加强,见表1。表1 不同浓度葛根素对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2.2 葛根素对乙醇作用后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表2结果显示,经乙醇处理后,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及频率分别为(3.94±0.27) mm、(10.45±1.98)次/min,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4、6和8 mg/ml葛根素与乙醇共同处理小肠标本,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及频率与乙醇对照相比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可抑制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葛根素与乙醇具有协同作用,并随剂量增加此协同作用增强。表2 不同浓度葛根素对酒精作用后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注:乙醇对照组与对照相比,*P

3 讨论

葛根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记》、《千金方》和《医学大辞典》以及日本的《和歌食物本草》记载有“甘淡、无毒、除热、止渴、通便、解酒、养胃”之功效。葛根素(C21H20O9)是从葛根的干燥根中分离、提取得到的4’,7二羟基8BD葡萄糖异黄酮, 相对分子量为416。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肠梗阻、急性酒精中毒及醒酒醉等[2~4]。

酒精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而被机体吸收。小肠是体内消化道中最主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可影响酒精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其吸收。以往实验研究主集中在葛根素对心、脑、肝等脏器的血管平滑肌影响[5,6],有关葛根素对肠道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以及通过对肠道作用进行解酒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发现葛根素可直接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并随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据报道葛根素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其机制可能是提高血管中一氧化氮合酶(NO synthase,NOS)的活性,使舒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显著提高[7]。肠道NOS的活性及NO含量与肠道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葛根素抑制肠道活动的机制可能也与其对NOS的活性及NO含量的影响也有关,以上推论需进一步探讨[8]。

本研究发现葛根素可加强酒精对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这表明了葛根素进一步延缓酒精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故可能不是通过其对肠道活动的影响达到解酒的功效。葛根素解酒的机制可能是:①乙醇主要在肝脏代谢, 在生理条件下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 葛根素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肝代谢酶系,加强乙醇及其产物的消除速率, 降低血中乙醇浓度,达到解酒之功效[4]。②有些中药在抑制肠平滑肌运动的同时却能加强胃平滑肌运动,促进胃排空,减少物质(酒精)在胃内的吸收。因此葛根素对胃平滑肌运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9]。

【参考文献】

[1] 张光主, 欧贤珍, 王慧. 乙醇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416.

[2] Modestolowe V, Fritz EM. The opioidergicalcohol link: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CNS Drugs, 2005, 19(8): 693707.

[3] Elhabib B, John IB,Daniel EK,et al.Effects of purified puerarin on voluntary alcohol intake and alcohol withdrawal symptoms in P rats receiving free access to water and alcohol[J].J Med Food, 2004, 7 (2) : 180186.

[4] 周吉银,周世文. 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解酒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9):12801282.

[5] 胡静,徐德生. 葛根素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6, 27(4):215219.

[6] 王靖,吉民,华维一,等. 葛根素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3, 27(2):7073.

[7] 郭瑜洁. 葛根素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交通医学,2007, 21(4):372373.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3篇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道德失范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或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新的困境,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人的道德观走向了极端,礼仪缺失、不讲诚信、损公肥私的情况屡屡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沉渣泛起。因此,能否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它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变化。我国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又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转变过程。但是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是无法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的,实质上,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而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任何人对命令无条件地服从构成了这种制度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相当巨大的作用,它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了社会分配的高度平等,保证了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这种通过各种指令控制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征来看,它比自然经济有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保守性和小农意识。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外部约束的体制框架又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创造性主体—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这种约束是在极少物质激励的条件下进行的,进而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中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果是助长了惰性,依赖性,中庸主义,平均主义。活力丧失了,效率必然是低下的。特别是当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经济规模变大,利益主体增多,利益目标多元化时,单纯的精神激励已无法超越人们内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必然产生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抵制效率的行为。经济越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动力不足,结构僵化,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的弊病,就越发明显,以致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久而久之,经济发展必然陷于停滞。

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一种更为理想和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而不是较强的依附性,并且承认每个主体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每个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更为理性的选择,并在追求这种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极大地增进社会的福利,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因此,引人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这样,我国就面临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型的问题。

二、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我国的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礼仪缺失、不讲诚信等道德失范现象也成为了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道德规范从一部分习俗规范演化而来,以信念、习惯和内心情感等内在因素为基础,以善与恶、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作为评价尺度,在舆论和教育等强制力下发挥作用。人们遵行道德规范往往基于基本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表现出是自觉行为。而所谓道德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要弄清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基于对由社会转型引起的强烈社会变化对置身其中的实践主体—人的主观世界及价值观的冲击的分析。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范文第5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