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而项目案例教学具有着非常良好的实践功能与实践基础。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将实际教学内容融入项目案例教学中,将企业作为案例教学的教学背景,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不断上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的工作室和项目实验室来实现的。因此,教学规范是项目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选定好项目教学任务,设计好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实践情境的真实情感。在该环节中,各教学教师自行组成教学任务小组并对所要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后选择相应的项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任务及所要进行的项目案例进行相结合分析,对具体的每一课程进行实际的教学组织分析,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等的安排,并按照相应的项目案例教学流程完成项目设计,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际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掌握。例如,选择“城市住宅景观规划设计”为专业实训项目,在这一项目中,需要对住宅小区级其分区的平面图进行相应设计,同时对分项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简要说明,后对该项目的设计概念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设计,在上述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紧密相结合。
二、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计划
项目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产生是时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开展项目之前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按照相关的项目任务要求对项目进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计划制定,后结合之前整理的相关资料对任务进行相应分析并进行实施方法的探讨,从而最终实现对项目计划以及项目方法的确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时,相关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对实际项目地点进行测绘,现场制定项目图表以及项目平面图,并对其进行现场拍照,根据收集的实际相关案例以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别评价后完成资料的汇总与整编,制定设计目标完成图纸的初步设计。
1.项目计划实施
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分组进行任务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规划,并要求每组小组成员按照相关项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分析与整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与实施。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引导、监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导教师在学生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组织与严密的监控,从而保证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项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对之前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住宅景观设计的整体了解,熟悉景观住宅项目相关的设计程序,了解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终的住宅景观设计计划并使其得以有序的开展与实施。
2.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的开展是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过程及最终项目成果的评价,在项目评价开展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异的地方进行总结。在项目最终结束时,各个指导教师组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对各组之间的分析报告及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图纸等各部分进行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对项目案例教学的整体运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对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吸收,提高学习质量。
三、结束语
关键字: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安全设施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含量高、整体性强的系统工程。公路总体设计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成败与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也随之迅猛发展。农用车辆和农村驾驶人员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针对陕西省而言,大部分的农村技术等级较低,地质条件复杂,病害危险路段众多;农村公路在安保工程的建设资金匮乏,特别是地方性的自筹配套资金缺口大。除此以外,农村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匮乏,甚至无人管理。以上种种因素增加了公路基础设施设计的难度,经常出现局部路段指标满足规范,但是运营后事故率偏高、行车舒适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的设计之初就应注重安全设计,运用安全理念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建设更具容错性能的公路。本文从道路安全设计的理念出发,介绍道路安全设计理念在农村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笔者针对陕西省咸高公路路段所做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后,从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环境和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探讨,,寻求优化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途径。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
1.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受到人文素质、当地管理环境、路面状况、路侧绿化等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的快速修建,机动车在农村得到普及,而发展的背后,随之出现的是环境管理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交通事故逐年增加。根据对咸高公路所作实地调研,堪忧的交通安全环境现状主要体现在:农村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对标志标线含义认识不清,忽视交通规则;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广,而且驾驶人员比较复杂,突发性较强且难以控制,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公路等级低,建设质量不达标(碎石脱落现象严重),路上管养不到位,道路使用不当,不同季节的积水积雪现象严重;路侧绿化无规律,交叉口视距严重受影响;公交车站设置不合理等,以上因素均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来自环境的威胁。农村公路上行驶车辆车速相比高速公路上低得多,因此线性设计影响不大,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则亟待解决。
2.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策
2.1农村公路安全设施
2.1.1安全防护设施
(1)设置位置
农村公路路侧防撞设施在设置时,除了以线形不良、事故多发为依据外,同时还要考虑在车辆越出路外后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路段,如高路堤或沿溪路段。
对于由宽路变窄桥或路面、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根据农村公路的设计车速,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侧设施,起到诱导驾驶人视线,提醒驾驶人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
(2)形式选择
防撞设施按照其形式可分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防撞设施三种,即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三种形式。对于一般的农村公路来说,工程总投资非常有限,而交通安全设施造价通常被限制在公路总造价的3%之内,由于波形梁护栏和缆索式护栏造价和技术要求均比较高,因此要在农村公路上设置这两种形式的护栏,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行的。通常采用最多的是示警桩和护墩。
2.1.2标志
交通标志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方式、用图形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的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是现代公路上最基本的安全设施之一,是无声的“道路语言”。它给予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交通信息,使交通达到畅通、安全的目的。
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也在不断的改善。目前四川省农村公路绝大多数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与高等级公路相比,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还远远达不到牢固、醒目、完善、齐全的目标,往往在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不完善、不规范。另外,有许多农村公路是在原有的四级路和等外路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原有道路上交通标志数量少、结构简陋、设置不规范,但道路改造后,交通标志确仍没有得到相应地更新和提高,这就形成了目前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混杂的状况。因此,农村公路的建设,亦应按照GB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的要求设置完善的警告、禁令等标志。
2.1.3标线
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可画两条机动车道时,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用于指示车辆驾驶人靠右行驶。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上所采用的最小行车道宽度为3m,因此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在6m以上时(含6m),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农村公路道路中心标线和边缘线的宽度均为10cm,交通标线实线段长度3m,间隔长度4.5m。
2.1.4其他安全设施
为了改善连续长大下坡、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陡坡急弯、路侧险要地段等事故多发地段的交通安全状况,除了采取标志、标线等主动引导设施和护栏等适当的常用的安全防护设施外,还可根据不同路段的不同事故特点设置避险车道、停车带、减速带等各种安保工程措施以达到减少事故数量,降低事故危险程度的目的。
(1)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2)小型停车区
对于山区公路,可结合线形和沿线城镇分布情况,在车辆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或距离城镇比较远的路段,考虑交通量和车辆的组成,间隔一定距离,并尽可能地利用路侧的土地,修建小型停车区或可供车辆短时停车休息的路侧休闲区域,以减少驾驶人因疲劳驾驶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3)减速带
减速带是为保障行人安全设置的一种交通设施,其基本原理是在公路特殊路段的行车道上设置某种凸起设施,当汽车以较高车速通过其上时会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使驾驶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另外,驾驶人根据常识认为车辆通过减速带时会剧烈振动,并由此产生可能会对车辆机件造成损坏的疑虑,根据上述生理和心理感觉预见,促使车辆驾驶人自觉、主动地降低车速,以达到提高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性的目的。
3.结语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 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及安全标志标线等设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并就农村公路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另外, 除了环境和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改善可降低事故发生率外, 还应该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如可以针对不同的路段构建保障体系, 能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得到最合理的救助; 又如可在相应路段安排就近的卫生保障部门, 让事故伤者到就近的医院救治等。再者可以对特殊路段( 学校、幼儿园、弯道等)做安全设置探究分析, 并形成改进标准推广使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 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4.参考文献;
[1]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任福田.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李峻利,过秀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汤三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08(1):95-97
[5]蒋东波.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鉴别[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3-02
一、环境设计专业历史沿革及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为仿效日本,而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一时间,全国众多设计院校步其后尘、纷纷效法。本专业所涵盖与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场景雕塑、绿化、道路)、建筑装饰装潢等等。但其名称的确立备受争议,特别是“艺术”二字的出现使它与国外相似专业的名称相冲突。近期,我国高校专业名称目录中,将该专业名称确立为“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设计方案在现实中的实施性,所学部分内容具有相应的专业规范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兼具着对美学理论上层建筑的领悟与实际施工实践能力的掌握。
二、传统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实践性强是本专业设计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同样也是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因此,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近乎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全方位的设计能力。而在现实的基本教学过程中,却以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及设计案例分析最为常见,其并不能较好的为学生诠释所学内容。虽然一些设计原则和规律可以通过简单案例图片讲解,但环境设计的主体毕竟存在于三维空间甚至是四维空间,诸多理论知识只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掌握。
就目前本专业教学情况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选择还是教学方式运用都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只限于本专业,忽略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基本采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并布置作业的方式,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降低了教学效果。再者,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只以成绩高低的形式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对学生二次教育的机会。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上述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对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本课程教学过程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综合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开设的一系列设计课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还与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构建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本专业作为一门综合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因此,在相关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综合性的特点指导学生,使其认识本专业设计课程的性质以及在专业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端正理论学习的态度,深刻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注重自身的基本专业素养的提升,其中也包括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
此外,在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并注重文化历史的熏陶,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等。这样通过将多学科的知识交融贯通,提高学生全方位的专业素养,为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多元化课堂教学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应摈弃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注重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贯的教学模式,这包括初期图书阅览式“头脑风暴”构架创意思路;中期思维导图绘制辅助设计方案以及后期小组探讨合作交流、作业评审等。
1.图书阅览式“头脑风暴”构架创意思路
设计之初,对大量现有文献资料、图片讯息的阅读分析,有利于开拓思维并引导设计师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师可通过摄取大批高质量的信息与设计思维相碰撞,从而形成独具创意的设计构思。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集中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根据自己设计的内容选择阅读大量的书籍,反复观看相关案例图片,为自己的设计方案构架创意思路。这种方式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头脑风暴”,不是个人与其他小组成员的探讨商议,而是自己在脑海中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否定,最终得到一个独特的创意思路。
2.思维导图绘制辅助设计方案
通过上述的教学方式,创意思路被初步确认下来,但它只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稍纵即逝,是一种不稳定的存在。这就要求学生快速的将构思出的创意表达出来,表达方式以文字和图形为主。但是无论单一的哪一种,都不能完全快速、准确的充分表达这些创意思维,而思维导图绘制就可以快速的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具有文字的说明性,还具有图形的直接描述性,并且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可将创意思路内容记录下来,并展开发散,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意。
3.小组探讨合作交流
实际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案、教学设计,以五人为一团队分派研究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并各自推选团队内的某一成员上台讲授共同完成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以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整个学生活动的过程,由任课教师进行调控,对学生整体讲述的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确保教学过程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成。并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完成的创新能力。
作业评审的过程也应引入学生的参与,如将作业讲评的方式模拟成真实的设计方案竞标的现场,安排学生团队进行方案的汇报――包括设计的理念及来源、设计创意点的形成、运用的设计手法等。然后组织学生评委进行提问,并做出评价给出修改建议。这样讲述方案的学生不但锻炼了竞标的能力,还可相互比较,全方面了解自身方案的不足;当评委的学生则可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的评价,了解到一套设计方案如何评价、如何完善。虚拟课题的设定,也根据真实的招标要求,形成“真题真做”的效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才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机会,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铺垫。
(三)成果展示反馈教学
根据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中标后应进行公示以获得大众的反馈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后,也应通过适当的规模、形式进行展览。再收集参观者的意见,形成此次学生作品的客观评价并反馈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静态展览,将学生绘制的设计方案构思、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打印制作成展板并制作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模不同的作品展览,可以是班内展览、年级展览、学院展览,也可以在全校举办课程设计成果展。
动态展览,通过电脑辅助设计,可将设计方案制作成三维动画,并通过后期合成影视作品。其内容不仅是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整个设计过程或者课程学习的过程,最后通过校园多媒体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览,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步扩大涉及范围,使之成为社会或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本校学生专业能力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董志峰,互动式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2).
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
经过调研与分析论证,笔者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定位与思考。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色彩构成》作为一门“感知+理解+应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依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色彩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与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注重课程教学整体性原则,把相关专业色彩设计融入到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将色彩基础设计训练内容与专业设计和设计应用实践环节相结合[1]。对《色彩构成》的课程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素质这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有清晰的目标,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训根据课程目标来开展。在教学中实现色彩理论知识学习、应用技能训练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的均衡,且必须保证有专业针对性。需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训练方式,以“必需、实用”为标准,适当地在教学单元中选择专业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后形成新的教学单元与课程实训,为后续课程形成一个艺术设计基础,使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知识与能力最终可以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是从事建筑、室内的装饰工程设计,近年来也向景观方面有所扩展。装饰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方案与施工设计,很明显,《色彩构成》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造型艺术设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表现和创新能力,综合起来才能完成。因此,我们依照上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以下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根据色彩运用原理,分析设计主题和要求,理性运用色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能基本完成专业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色彩设计和合理表现的能力。2.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理论,包括三要素及色彩物理属性;理解色彩设计理论,包括掌握色彩对比、调和原理与色彩生理、心理原理;掌握在专业项目方案设计的色彩设计流程与工作具体内容。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中的教师讲授、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通过案例以及实训,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色彩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专业项目的色彩设计,培养学生具有在色彩应用时所需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近几年,学院按照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目标,围绕《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具体如下:
(一)引入案例教学,进行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单元改革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利用,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鼓励学生钻研、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2]。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围绕各教学单元进行改革探索。1.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基础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通过改革,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整合常规的色彩三属性理论,侧重与专业关联度高的知识理论学习。将有关色相、明度、纯度的知识通过专业设计案例来进行讲授,将24色相环练习、色彩推移练习、空间混合练习等手绘上色实训环节,改革为学生收集24色相、高中低明度和纯度的空间、建筑案例图片并进行分析说明。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使教师对于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由灌输改变为引导,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训,能直观理解和掌握色相、明度、纯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能接触了解大量的专业设计实例,除有效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形成了初步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色调,色彩应用的实际有了基础了解,更好地理解色彩与比例、位置、造型、肌理等因素的关联,为后面色彩运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比如,学生在案例收集和分析中就会非常直观地发现,色彩单一、纯粹在专业设计中运用(像纯红色的空间)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能是通过环境中各物体的色彩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总的色彩倾向。2.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改革我们在色彩设计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前期的优秀作业中挑选出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整合常规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理论,侧重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讲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挑选所收集的案例,或教师指定典型案例,采取草图绘制和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的训练方式,进行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的课题训练。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特别之处是结合案例来讲解,与传统的讲授不同,色彩设计理论在形态上由传统的色块转变为空间、建筑的形体和界面,具备更好的真实性,这样能使学生对色彩设计理论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知。同时,讲解的过程,结合学生草图绘制的创意训练,符合思维训练的“分析—推论—结论”的逻辑程序,能综合、有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还有,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专业案例进行实训,因为有了设计对象,才能具备发现问题的基础,才能真实地通过色彩设计理论去解决问题,让色彩构成的理论学习完全落实在设计上。另外,因为案例可能来自前期的优秀作业,从教学方式上,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应用的单元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以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侧重的是让学生将前面所学习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训练中形成的应用技能、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运用。首先,以一些主题空间,如中式餐馆、咖啡厅、酒吧、音乐厅、儿童乐园等作为设计对象,列举出具体的色彩环境设计要求,如以中式餐馆为主题,色彩环境要求典雅、喜庆、热烈、含蓄、自然、历史感等等。接下来,教师应有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案例的示范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要求分析入手,先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再根据色彩物理属性和设计理论,结合色彩与年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等的关系来完成创作。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以真实模拟专业设计任务的形式来展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流程,进一步综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积累经验。另外,这一教学单元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学(命题、版式等统一),可以检验和总结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
(二)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进行课程实训改革我们通过改革,让《色彩构成的》课程实训,从以前的埋头填格上色转变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以室内设计师为例,在进行室内空间方案设计的工作中,标准的工作任务流程是“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初步设计—完善设计”。具体在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的实训,这与专业设计的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先进行手绘草图创意,接着通过使用电脑辅助设计,与专业设计的初步设计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实训中,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更是真实模拟了专业设计的整个工作任务流程。对比传统的实训,改革后的课程实训能很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的不足,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手工调色绘图中得到解脱,将训练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习回到色彩构成本身上来。同时,在应用技能训练上,资料收集与处理、手绘草图创意、电脑操作对比手工填色,本来就更加贴近现代的设计应用实际。可以说,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3]。改革后的课程实训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要求,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最初级的职业能力,也为后续的设计应用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进行教材建设,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色彩构成》教材十分重要。而目前可参考用的教材,大多是学术型本科院校编著,传统且保守,教学内容大多强调的是理论性与系统性,缺乏专业性与应用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参照教材学习与教师讲授内容脱节。所以,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结合自身实际与教学实践,综合考虑《色彩构成》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从教案、讲义入手,组织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与课程目标对接的教材,能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疑惑,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调整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促进《色彩构成》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要通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体现专业应用性,还必须改变任课教师结构。我们自2012年起,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研室,依照高职教育关于师资的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等方式,组建完成了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团队。以2013级《色彩构成》教学为例,8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行业认证的环艺、室内设计师),3人具备“双师”职称(高校教师系列、工艺美术师),使现今的《色彩构成》任课教师队伍具备了“双师”型的结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要求,在教学中能自觉地将色彩构成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进行融合,有效地在课程研究和教学执行过程中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应用性,切实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完成从“学术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的转变。3.融入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基本都在使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等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成像上的准确性、直观性和便捷性,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案例,进行原理的讲解。既保证了色彩理论的严谨性,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理解所学习知识要点的视觉形态与联想。4.提供学习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对色彩构成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教学与时俱进。近几年,我们逐步建设和完善了《色彩构成》课程资源库,采用了视频、网上课堂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教室延伸到网络,让学习更加自主和便捷。实践证明,多样的学习方式大幅拓展了学习空间并提高了学习实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