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的国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国防的定义。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国防的重要。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其作用是: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3、现代国防。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01
西方经济学在微观上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宏观上又提出了国家进行调节理论和政策,而且在分析方法上比较系统,规范,所以有着“社会科学的皇冠”之称。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经济学作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目前《西方经济学》早已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在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广泛的存在着“上课讲,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笔者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益。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概括、升华。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其理论体系也极为严密、精细、完整、环环相扣,就像其推崇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像一架极其优美、精致的机器。”然而,愈是精致的机器,操作起来越是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西方经济学高度抽象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无疑使课堂气氛显得严谨多于活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每学期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表,依据该进度表安排的课时数实施教学内容,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后,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半期考试和学期考试来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备课准备,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一定程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授课方式采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使得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从事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时代,就显得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而受教学纪律的约束,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2、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
3、考试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往往通过学期考试来反映,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能力,很难展现学生的学识及能力。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则难以体现。
4、基于传统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高校教学特征难以落实到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滞后于时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思路
要提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就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理论联系生活。《西方经济学》源于经济生活,可以把经济学理论与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的具体的商品来举例,为什么像一些弹性小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医疗、房地产)价格上涨为导致我们的消费支出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奢侈品的价格上涨,只会影响价格,减少需求,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还而已引导同学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女人甘愿忍受痛苦的高跟鞋?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盒里,而软饮料的包装却是圆瓶?为什么配置相同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黑色的比白色的贵70英镑?这样可以使学生眼界开阔,而且可以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竟然是联系的如此紧密,大大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去繁存简。就是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牵涉到复杂的高等数学去推导证明的理论,可以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博弈论是经济学中比较深奥的理论,比如解释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某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样就通过去繁存简,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经济学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理论。
本文中的地方高校以邢台学院为例,主要考察的是邢台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对于这些文化,除了有基本的认知外,英语系的学生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翻译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笔者有多年教授英语词汇学的经验,对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又对多个班级的学生做了简单的课上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常见、常说的东西都有大概的了解,但不能比较完整精准的掌握。例如,学生基本都知道对联是字数相同的、寓意深刻的两句话,但很少有人知道两联之间要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即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还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以汉语为专业,教学大纲中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也没有具体要求,但若我们能多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就能做出更好的比较,翻译时也能选择更合适的译法。就翻译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而言,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没有工具书或网络的帮助下,半数以上学生对于文房四宝、对联、灯谜、红包、放鞭炮、春联等词汇都不会翻译,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完全正确的做出翻译,有部分学生能够做出猜测性翻译。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简单翻译都有困难,更不要说用母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学习、相互交流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加入,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良好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做好了交流,对英语学习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很重视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多加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外语,而我们学习英语大多是在中国的生活、文化、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的。那么,掌握英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学习外语就能够完成的,要想达到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的程度,我们除了要学习基本的英语知识,也就是学校开设的英语方面的课程外,还要多将英语和汉语联系,融会贯通,多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英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只要掌握地道的英语就算是外国人运用英语的最高境界了,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不仅仅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才运用英语,更多的情况是在中国我们也要用英语,而且这样的运用应该是适合中国环境的运用。例如翻译,它是中西交流的桥梁,做的得当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交流。对于一些有当地特色词汇的翻译需要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勉强直译非但不会促进交流,还会使人一头雾水。例如,当我们对外国人说“theFourTreasuresofStudy”时,若对方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不会知道这是“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说起“DragonBoatFestival”,我们要向对方解释什么是“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习俗。若我们请外国人吃“beggar’schicken”,难免不被误解成对他们的不尊重,我们不是让他们吃乞丐吃的东西,而是请他们吃一种叫做“叫花鸡”的美食,这是由荷叶包住鸡,再裹上一层厚厚的泥土,然后用火烤出来的,这种做法起初是有穷苦难民用偷来的鸡做成的,所以叫做“叫花鸡”。而当我们看到“dog-tired”和“thesaltoftheearth”时,恐怕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我们也难以理解它们是“累坏了的”和“社会中坚”的意思。综上所述,文化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语言本身需要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想学好一门语言,就不可能抛开它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风俗、传统、历史等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但是作为外语学习者,文化知识的输入仅仅靠课本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将母语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比较学习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也必不可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去深入研究。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中国传统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能让我们接受更好的道德教育。目前,英语文化价值观在全世界的扩展,每位英语教师都有责任担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在传播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和巩固我们的母语文化。有了良好的母语文化基础,再结合我们通过书本或是实践了解的西方文化,将二者融会贯通,英语学习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再次,文化是交流的桥梁。要想用好英语,我们除了要学好基础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掌握中西文化,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用适当的英语,才能促进中西方的交流,在传播文化、吸收文化的过程中学好英语。将英语学习寓于文化交流中,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
三、关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几点建议
首先,在学习英语时,我们的思维不可过于“西化”,即一味追求所谓的“地道英语”,以至于学来的很多都是方言,尽管地道,但也不属于标准用法;有些英语学习者为了摆脱“中国式英语”,总是想方设法寻求“地道英语”,英语特殊用法,殊不知他们找来的英语词汇和特殊用法中很多都是英语方言或是谚语。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多多了解英语的各种用法,多多学习英语成语或谚语,但我们在使用英语时要切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显示我们了解的英语用法有多少。时常会有英语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加入几个平时不太常用的英语词汇。例如,lass(女孩),jammy(幸运的),turkey(哑巴),queer(同性恋者),ding-dong(打斗),zero(不重要的人)。尽管这些词在个别地区或某些情况下使用是很平常的,但在日常的交流中,尤其是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使用时并不常见,这就需要再花时间去将这些生僻词汇解释一下,虽然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但就交流而言,并不十分有利,会影响话语的通顺,甚至导致交流失败。因此,我们最好使用较为标准通俗的英语,以达到最主要的交流目的。
其次,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不贬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平等的交流意识。许多年轻人,尤其是英语学习者,了解“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能够用英语介绍这些西方节日,这说明我们的学习是有一定成效的,但若我们也能够用我们的所学把“端午节”、“七夕”、“元宵节”介绍给外国人,这就不但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使用英语。我们是中国人,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学习它、运用它是为了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如果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我们没有学好英语,不会用地道的英语,但事实上这不只是中国人的责任,而是交流双方的责任,中西方文化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责任为达到良好的交流目的而做好准备,尽量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文化。那么我们在学习英语及其文化知识时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由于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死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表述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五、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提问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七、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