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管理法旧法

土地管理法旧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管理法旧法

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测绘;信息化;土地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69-01

由于土地测绘工作具有着指导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为土地规划与开发管理提供数据参考的重要作用,因此,确保土地测绘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土地资源开发往往对测绘的时效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保障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土地测绘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测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土地测绘的工作效率以及测绘数据信息的传输效率,充分满足了开发管理的需求。

一、我国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是指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观察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等操作技术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技术。其在应用中具有着测绘服务更具主动性,测绘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展现形式更直观,及时性、有效性、适宜性更强,保障服务更完善等特点。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相对较低,土地测绘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与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经济和土地资源资源管理部门运作模式的影响,土地测绘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人比较缓慢,多数地区的测绘信息化技术仍处于基础应用阶段,并未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较少,在测绘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也较为缺乏,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这也使土地测绘的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的扩充与完善,导致数据与技术的更新相对缓慢,也无法保障测绘的准确性。

随着国家对土地测绘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一些地区也已逐渐将测绘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但在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集中于出图以及小型的土地开发管理工程项目上,对于我国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进而提高我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信息化的要求

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主要是服务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因此,也必须要满足土地开发管理的相应要求。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信息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关键点测量的关注以及对测土比例尺确定方面。

1.对关键点测量的关注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存在许多关键点需要在测绘时进行特别关注,如地窖等量注的等高和面积、坎脚线的标高和位置、坎顶等。在测绘图完成后,要根据土地的相关特点,在准确的反映居民园地、林地、田地以及电、渠、沟的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旧城区进行改造。要结合旧村复垦地区的实际土地情况、房屋使用情况等对最初相关边界进行界定,为土地开发管理各项工作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料信息,为土地统计与登记工作的绘图提供数据依据。在土地测量的过程中,为使土地界限和使用范围更加精确,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土地使用权一方必须参与到土地测量的过程中来。所以,为充分保障开发者和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在地籍测绘时,要对土地情况进行细致的测控,在测绘完成后,还要埋设标石和坐标,以便于未来项目工程施工使用。

2.对测土比例尺的确定

要保障测绘工作的质量与可靠性,确定合理的测土比例尺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测土比例尺或测土比例尺缺乏合理性都会导致测绘工作无法顺利完成,不能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实际测绘工作中的测土比例尺要根据不同测绘区域的实际地势地貌特征以及土地开发管理部门各项工作对测绘工作的实际要求来进行确定,如对于地形较为平坦,视野开阔的区域,只需以米作为网格的测试就能够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而在通视条件较差、地貌破碎、地势崎岖不平的区域的测绘工作中,则需要对{程网点进行合理的布置,测试高程网格的设置应小于1米。

三、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RS)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由信息传输、处理、提取、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目标信息特点分析技术,测量技术等多项技术内容组成,遥感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技术,其在土地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的准确性与效率。遥感技术的应用具有着一系列的优势,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快速、信息资源丰富、多光谱特征与全天候工作等,这些特征也为土地测绘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遥感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之中,其技术水平与应用效果仍在不断提升,在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一系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都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2.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技术及系统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但由于GPS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定位的精准性,其在各类土地测绘工作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中的新宠。土地测绘GPS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高效而精准的定位测绘目标各测量点位的物理坐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精度的测绘;同时,其对测绘区域的通视条件要求也相对较低,使许多地形地势不良地区的测绘工作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此外,土地测绘GPS技术的应用在地物与地界信息的定位与数据收集方面,以及各种格式的数据信息共享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有利于减少测绘失误的发生。其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工作中。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也是目前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中的重要组成,该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支撑,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进行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等操作处理,其在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完善土地测绘信息平台,丰富和完善土地测绘信息数据库,提高土地测绘数据信息利用效率,并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基础,提高土地开发管理的效率,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GIS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与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土地资源与相关信息的调查、开发、统计、评价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管理,对于提高土地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水平,以及保证以此为基础所制定的土地开发管理方案与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结: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我国土地开发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必然要求,高度信息化的土地测绘是未来土地测绘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提高测绘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开发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加大的矛盾,为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collapsible loess areas

姓名(单位)

Abstract: The collapsible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of our country, Because of its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re different with or without water,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thods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collapsible loes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1引言

湿陷性黄土是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湿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1]。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

2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

湿陷性黄土以粗颗粒粉土颗粒为主。粗颗粒中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粘粒中主要是中等亲水性的伊利石。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胶结和半胶结作用。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湿陷性黄土的密度较小。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很难同时满足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导致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2]。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常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换填垫层法、挤密法、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文献[3]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见表1。

表1 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名称 适用范围 可处理的湿陷性黄

土层厚度

垫层法 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处理 1~3m

强夯法 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局部或整片处理 3~12m

挤密法 地下水位以上,Sr≤65%的湿陷性黄土 5~15m

预浸水法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可消除底面下6m以下湿陷性黄土层的全部湿陷性 6m以上,尚应采用垫层或其他方法处理

其他方法 经试验研究或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1)垫层法:垫层法包括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垫层法对基底以下厚度是1~3m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效果较好,一般可采用局部或整片处理。因无机胶体料的加入,垫层的力学湿度指标,如不透水性均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获得了抗湿化性的优良性质,强度高、隔水性强、不湿化等特点。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当换填垫层厚度小于或等于3m时,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当换填垫层厚度大于3m时,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2)强夯法: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影响强夯法加固地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湿陷性黄土的性状外,主要有:夯击能大小、夯点间距、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和强夯搭接方式、间歇时间等,其它因素还有锤底形状、施工工艺等。在施工前都要进行试夯,以确定夯锤的参数、夯锤落距、夯点的布置方案、夯击遍数及施工顺序等。按西北地区的经验一般采用三遍成夯或两遍成夯施工工艺。分别采用高能级主夯、中能级强夯和低能级满夯进行夯实。夯点布置应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边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一般的夯点间距宜为1.5~2.0d(d为夯锤直径)。强夯的间歇时间等于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一般为2~4周。对于湿陷性黄土,地下水位距地面很深,在正常含水量下,一般可连续进行施工。强夯过程中尽量采用重锤低落距进行夯实。强夯土的承载力宜在地基强夯结束30d左右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定。

(3)挤密法:挤密法是利用打桩机或振动器将钢套管打入地基土层并随之拔出,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填入石灰土夯实而成灰土桩。它与夯实、碾压等竖向加密方法不同,属横向加密土层。施工中当套管打入地层时,管周地基土受到了较大的水平向挤压作用,使管周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密实度增加、压缩性降低、湿陷性全部或部分消除。

成孔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成孔后应及时回填。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填料时宜采用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挤密孔的孔位宜按正三角形布置。在现场进行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测定地基承载力。

(4)预浸水法: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预浸水法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失水量等。浸水坑边缘至已有建筑物的边缘不宜小于50m,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进行分段施工。

但预浸水后,地面下6m以上的土层还不能消除因外荷所引起的湿陷变形,还需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配合采用土垫层、重夯或强夯法等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它耗水量大处理时间长,所以目前在推广上还受限制。此外,还应注意到浸水对附近建筑物(一般要求其间距离不宜小于50m)和场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管理注意事项

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性能。

施工前应做详细的勘察,除应查明黄土层的时代、成因、厚度、湿陷性、地下水位深度及变化等工程地质条件外,尚应结合建筑物功能、荷载与结构等特点,对场地与地基作出评价并就防止降低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

施工中应加强观测,及时发现勘察出现的漏洞及时进行处理,对重要的、难度大的工程更应该加强观测的频率和力度,确保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坚决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做到问题不清楚不施工,问题不处理不放过,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成因,讨论了地基处理常用方法的选用原则、适用范围、可处理深度及效果,同时对各处理方法应注意事项和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等也进行了概述,这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型论证及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裴章勤,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GI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法律确定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重要财产权,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实现依法管理农村土地,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对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权属调查

2.1 权属调查内容

2.1.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按照“主体平等”的原则确定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查清辖区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状况,包括宗地的界址、界线、范围、面积、用途(地类)等[6]。具体内容如下:

1、土地的权属状况。

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土地所有者名称、土地坐落及四至等。实际工作中通过收集权源证明资料、填写《地籍调查表》的方式进行。权源证明材料不完善的,可以利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中的相关权源资料。

2、土地的权属界线。

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核实、飞地调查和界线内国有土地调查等。实际工作中,可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逐村调查核实权属界址线,确认飞地实地位置,调查核实成片国有土地、零星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以及国有荒山、草地林地等图斑的国有土地权属性质,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的方式进行。

2.1.2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全面查清辖区内各农村集体的公益事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居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1、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土地所有者名称、土地坐落及四至等。

2、地类确定。按主要用途、批准用途确定宗地地类。

3、土地权属界线。

4、地上附着物。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的形状、范围、面积、性质等。

5、坐落于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且未纳入城镇地籍调查范围的国有土地,本次调查时一并调查。

2.2 权属调查原则

1、属同一农民集体拥有的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集体土地(含该集体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划分为一宗地。

2、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面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原则上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在调查时应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

3、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4、同一个村民小组有多块不相邻地块时,按独立宗地处理,编号按独立宗地编号。

5、对于农村宅基地各小组交叉分布时,可按历史习惯划分宗地权属界线,而不必细分。

6、对于由各个村民小组共有的山地或水域不能细分时,可划为一宗,并注明各个权属单位名称,如能细分面积的,还需注明各权属单位的所有权面积[7]。共有宗以地籍子区为单元按宗地顺序号进行编号,共有宗在属性段内需对相关内容进行备注。

7、宗地最小划分面积,耕地实地为2000m²(3亩),林地实地为10000 m²(15亩)。不够划分宗地标准的,调查时在零星宗地记录手薄中如实登记,并在土地权属证书中说明(零星宗地临时编号、权属单位、面积、地类、位置等)。

8、集体土地确权时,乡村属集体土地如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水库、沟渠、农村道路、乡村属企业等要调查清楚。

2.3 界址调查

1、由土地管理部门向土地权利人发送指界通知书,约定权利人准备好土地权属材料现场出席指界。调查员准备好调查表、工作底图、二次调查所签订的权属协议书、界标、必要的仪器及工具、用具等。

2、由国土资源局协调乡镇国土所工作人员,由本宗地、相邻宗地权利人及调查人员共同到现场,从界线起点开始,调查人员将起点准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记录该点有关情况。

3、由双方指界人带路,朝界线前进方向沿界标物指出界线位置,调查员在工作底图上准确标绘界线位置,记录沿线地物的归属和相关水田、水塘等自然名,直到该段界线终点[9]。界址认定后,调查人员勘丈界址边长及关系边长,会同双方指界人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并将界标种类、现场界址调查勘丈成果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签字盖章。最后由调查员绘制宗地草图。

三、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建设

3.1 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3.2数据检查

属性数据的检查主要包括字段非空检查、字段唯一性检查、字段值范围检查。

(1)字段非空检查

字段非空检查:是检查出一些记录的必填字段没有录入数据的错误。在属性数据中,有些字段是关键字段,是必须要填的字段。这种类型的字段在设计属性表结构的时候就应该设置该字段为必填字段。由于某些字段的内容是在后来对特殊情况做的备注说明等原因,就需要对入库的数据进行非空检查。

(2)字段唯一性检查

字段唯一性检查:是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对不能有重复记录的字段进行检查。有些字段的值是唯一的,以用于区分不同的要素和对象特征。

(3)字段值范围检查

字段值范围检查:数据中有些字段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字段值范围检查是检查出记录的该字段值超出规程范围的记录。

(4)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

图层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相伴出现的。有图形无属性,有属性无图形都是不正确的。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就是用来检查属性和图形之间的匹配性。

3.3内业面积量算精度检查

3.3.1 数据转换

1、对采用不同坐标系需要进行坐标系变换的图形数据,按要求进行坐标变换。

2、基础数据的转换主要转换图层为地类图斑、零星地物、线状地物、行政区、行政界线、注记、其他注记、符号等图层。

3、外业成果数据转换主要转换图层为村界、飞地界、争议界、村名、飞地名、界址点、界址点号、宗地号、界址线编号等图层。

3.3.2 属性录入

1、按登记结果直接录入:采用审批表、按登记结果直接录入。土地登记表等表格逐宗地录入,建立地籍属性数据库。完成后,应对录入工作检查签字。

2、对登记过程进行录入:按初始土地登记工作流程录入,包括土地登记申请、权属调查、宗地勘丈、初审、审核、公告、批准、注册、缮证、颁证等资料的输入。完成后,应对输入工作检查签字。

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2-02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而且在许多省、市、县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支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民点。作为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吸引物,是旅游供给的重要内容。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日益提到的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程。在各种类型的景区中,乡村地区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也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最持久的资源。

一、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发端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旅游发展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为了解决旅游设施用地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用地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与研究。目前有关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的文献为1988年,截止2007年,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涉及到旅游用地相关问题的论文达50余篇,硕士论文占绝大部分,博士论文不到10篇,充分反映了我国尚未对旅游与土地利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已发表的所以相关硕博论文和期刊可以看出,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就研究案例来看,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的用地研究方面,所占比例达50%以上,其他类型的旅游用地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所占比例为30%左右,其他内容较少。而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度假区的研究、旅游用地管理和持续利用、景观房地产、旅游与地价的关系、旅游用地的分区和结构,引景空间的研究、复垦与旅游。等方面。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左冰、梁栋栋、陆林、吴必虎、李江敏、席娅、张凤英等人的研究论文。

左冰(2004)《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该文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形态及其价值变化剖析了旅游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础和旅游需求类型,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梁栋栋、陆林《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等,主要从旅游用地的特点、原则、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必虎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诸文,主要从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李江敏、张立明(2005)在《基于环城游憩带建设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则分析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城郊土地发展利用现状,指出了城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环城游憩带建设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实现环城游憩带建设与城郊土地利用两者良性互动为目的,提出了新的发展背景下城郊土地永续利用的途径。

二、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关系问题的研究,国外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0年,美国学者麦克默里(McMurry)在《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年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发表了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首次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消遣娱乐的关系,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从此,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地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克罗森等人(Clowson etal,1960)研究了户外娱乐休闲活动的分类方式,根据人们出游距离与休闲需求类型,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后来,Hammes(1994)研究了旅游度假村的开发与土地市场的关系,明确指出,随着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当地的土地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土地级差地租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变化。Wesley S.Roehl and Daniel R.Fesenmaier通过对美国旅游地土地利用改变与旅游地的居民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地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消极的。Fache(1995)将北欧的度假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根据设计思想不同,将度假村的空间模式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土地多样利用国际研究组”(ISGMUL,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的研究者们则描述了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D.Pearce(2001)从旅游交通的角度对旅游电车轨道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Fossen&Lafferty(2001)以夏威夷与昆士兰作为对比案例来探讨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所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果。Mccarthy(2004)在探讨马耳他的历史港口城市的旅游导向的滨水区开发时,发现历史港口城市新的旅游导向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出现带来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变化。Yalc inKuvan(2005)以土耳其Antalya-Belek作为案例调查以旅游为目的森林的使用情况。发现林地的使用与转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在自然资源上的消极环境影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变化,土耳其迅速出现的大众旅游,在没有考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被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与支持,由此造成了森林区域的严重环境问题。

三、总结

土地管理法旧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GIS;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GIS技术就业地理信息系统,也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空间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某个局部区域或是整个地球的空间实现地理分布信息的采集、储存、管理和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在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上运用GIS技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实现总体的平衡,促进农村土地开发的合理性。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利用GIS技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提高其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实现空间的合理管理,详实的地理数据为相关管理者作出某些行为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同时,GIS技术还能实现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为管理者带来更多有用信息。因此,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以GIS技术为基础,分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 GIS系统应用的主要目的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它对农村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和复垦,实现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而基于GIS技术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农村土地开发复垦的信息化管理,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以GIS技术获取的各种地理信息图为基础,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将某地区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所涉及到的数据输入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立项、行政审批、技术审查、评估、实施进度监控、验收以及成效分析等的信息化管理,有效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通过这样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完美结合起来,利用GIS技术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进而实现整理项目的动态监控,保证其正常实施。

3 系统结构设计

3.1 逻辑结构系统功能

本系统的逻辑结构是以年度耕地补充任务为约束条件对整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进行约束。如图1所示为逻辑结构设计图,年度耕地补充任务约束着一整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当整理项目验收后,其进入到整理项目库中,并获取相应的项目管理编号。该整理项目获得的耕地资源有效补充因某些建设用地项目减少的耕地资源,从而实现“占补平衡”,最终保证该地区耕地资源的总量不会减少。

图1 系统逻辑结构

3.2 系统主要功能研究

前文已提到过,本系统能实现立项、行政审批、技术审查、评估、实施进度监控、验收以及成效分析等的一体化管理。该系统可以分成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公示公告、项目业务处理、档案文本管理、项目库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库管理等模块。从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工作流程来看,可以将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成几下几点:

审核功能。在窗口接收申报的整理项目资料,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行政职能实现项目的立项、规划、开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各种上报资料的审核,将符合要求的送入备选的管理项目库中,将不满足要求的退回。

图形处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中涉及到大量的图像资料,利用GIS技术实现对这些图像的输入、分析、统计、打印等处理。

项目数据管理。在一个整理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基本信息、任务、工程量、投资额、地质情况、验收信息等,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入库、浏览、修改以及生成报表的数据管理,满足管理者的某些需求。

查询。在系统中利用检索系统迅速查找到想要的项目信息,既可以进行简单的项目名称、编号、时间等的检索,也可以利用图形进行定位检索或是属性检索。既可以查询到在建项目,也可以查询到以往的所有项目的各方面信息。

数据处理。系统将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处理,实现图表、图形、图像等的转换处理,实现整理项目的空间处理,避免重复立项或是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

项目施工动态监管。系统能实现项目进度、质量、资金拨付情况的数据监管与实地检查,对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是质量严重不达标的项目在信息系统上给予警告。

图片生成。该系统能将GIS技术获取的各种专题地图、统计地图以及相关信息实现现场打印输出,提供项目的各种布局图、规划图、潜力分析图、竣工图等的生成。

数据更新。随着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的进行,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状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信息系统能及时实现信息的更新和修改处理,给相关管理者提供最新信息。

系统接口。根据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可以将系统简单分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报备系统接口、项目审核接口、业务数据接口、下级数据库接口等,通过这些接口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信息与接收。该系统可以在因特网和无线通信网上实现信息的,具有简单的用户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及时接收社会监督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上报。

4 土地开发复垦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本系统的核心,该系统的数据库可以分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以及相关数据字典的设置。而需要管理的数据就非常多了,如:行政地理数据信息、土地资源利用信息、建设占地信息、耕地资源保护信息、占补是否达到平衡信息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子数据库,如:空间数据库中包含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标记、耕地保护标记、建设占地标记等子数据库。属性属性库包含耕地占补平衡表、开发潜力属性表、整理项目指标分解表、村庄信息表、整理项目台账等子数据库。相关数据字典的设置包含土地质量、权属性质、土地登记、界限类型、整理项目类型、土地使用权类型等。在数据库设计中,先整理资料,将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明确其从属于哪一个数据库中,然后加工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然后对数字化的资料进行检查校验,确定无误后就建立拓扑结构,连接属性,然后再次检查一次数据,最后就建成数据库了。

结束语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作为增加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协调农村耕地资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那么就必须实现高效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整理项目的高效、高质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功能和数据库设计,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供有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建辉,胡宝清.基于CAD MAP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以泰安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