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媒体策划

新闻媒体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媒体策划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主题策划;问题研究

一、媒介融合给新闻主题策划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现实社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其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信息共享效率,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最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多元化、多角度满足受众群体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需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影响最大的就是新闻行业,众多的新闻媒体都转向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当中,力图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提升新闻的影响力。但是传统新闻媒体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并未完全放弃以传统纸质媒介、广播电视为主导的新闻传播,而是在保留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注重对新闻媒介的挖掘,逐步促进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媒介的融合,打造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机制。在多元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主题的策划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在于策划方式和策划思路的变化。传统媒介视域下的新闻主题策划只需要考虑单一媒介或双向媒介的信息交互性即可,按照正常的新闻策划流程创设相应的新闻主题和新闻情景就可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多元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主题策划不仅要考虑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特征,还要形成互联网思维,考虑新媒体等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交互性和共享性,要着重突出以特色为主导的新闻主题,依据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确定具有信息价值、内容高度概括、通俗易懂、具备较强影响力的新闻主题来辅助新闻传播,要着重以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为基础融入网络流行文化设定新闻主题,以此来迎合多元媒介状态下的新闻传播要求。

二、媒介融合状态下的新闻策划要注重新闻信息的传媒性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主题策划机制的形成要突出考虑新闻信息的传媒性。因为以不同媒介为载体传播的新闻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属性,需要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主观影响因素。例如,以无线广播电台为主的广播新闻,在主题策划时只需要考虑新闻内容的表达性、结构性及主题影响性即可,不需要考虑新闻情景的表达性和受众群体的差异性。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而形成的共享化新闻,在主题策划时不仅要考虑到新闻内容的表达性、受众性、价值持续性,还要考虑新闻主题的艺术表达性、受众群体的兴趣差异等。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主题策划,要充分考虑媒体平台的价值属性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及兴趣差异,要以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元素和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对不同信息媒介要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新闻主题策划,着重于新闻主题的文化价值和主观表达效果,能够有效吸引用户的兴趣,引起用户情感上的共鸣。

三、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主题策划要树立融合创新思维

在传播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新闻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变革,就要创新新闻主题策划机制,要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学会融合创新。首先,新闻策划者要清晰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模式所产生的变化,要能根据不同新闻媒介平台的受众需求,充分挖掘新闻平台的潜在价值属性,能够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创新新闻主题策划机制,促进新闻主题策划能与媒体新闻采编保持在同向固定需求中。同时,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新闻策划者要学会新闻资源的常态化利用,深入挖掘所发现的热点新闻素材和焦点性新闻事件,探究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新闻策划者要学会视角转换,对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素材进行有效补充,持续关注新闻事件的事态发展,深层次表达新闻要阐明的社会意义,提升新闻信息的社会影响力。

四、媒介融合状态下要注重新闻主题策划的规范性

在传播媒介融合发展的环境下,要重视新闻主题策划的规范性,能够让新闻主题与新闻内容有机结合,让新闻主题表达新闻事件,形成新闻事件的切入口,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新闻信息内容。这里所说的新闻主题策划机制的规范并不是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主题策划,而是要紧跟时代趋势,能够配合不同新闻的传播媒介,根据新闻媒介的特点和价值属性进行主题策划。一是要求新闻主题策划要能够有效表达新闻内容,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突出新闻信息的价值性和连续性,让社会公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二是要注重深层次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因为不同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事件过程,这就要求新闻主题策划者能够根据新闻信息有效挖掘新闻的内涵,突显新闻信息的价值属性和社会意义,给社会公众带来启示。三是新闻主题策划还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知差异,因为不同的区域环境下社会公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新闻主题策划者要根据流行性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选择说明性较强的新闻主题来彰显新闻的价值属性,突出新闻主题策划的人性化和文化性,让新闻信息更具穿透力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语

媒介融合状态下的新闻主题策划要突出新闻信息的价值属性,要针对社会公众的兴趣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创新策划机制,按照不同媒介的价值属性和传媒性设定新闻主题,让其具有更强的说明性和影响性,从而有效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潘骥翔.关于电视新闻摄影的镜头表现力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3-5.

[2]闫玉科.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7(05):1-3.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第2篇

然而,从大宗会议的形式来看,某些会议却是年年都有,程序雷同,如果对会议报道中重点信息掌握不好,很容易陷入创作的误区,弄出几年新闻如出一辙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会议新闻应该跳出固定模式,从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形势,不同的会议要点中寻找切入点,对于提高新闻整体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会议新闻如何写,提几点建议。

1目前,会议新闻报道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从地方到中央,会议众多,虽然中央提出削减会议,但一些诸如两会、安全生产等涉及面较广的会议又不得不开,导致会议的报道也就比较多;

2)会议报道普遍较长,使本来枯燥的会议新闻更让人感到沉闷,让人昏昏欲睡;

3)会议报道写得越长,空话、套话就越多,言之无物,食之无味。

2 会议新闻如何写

2.1转变思想观念误区 让小会议写出大文章

就会议新闻拍新闻是很多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通常选择的方式,这样做弊端就在于只能就会议传达的内容报道内容,无法脱离长久以来会议新闻报道的陈规旧律。会议报道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会议本身就没有报道价值,实际上,会议只是一种形式,会议内容才是记者真正需要认真挖掘,反映报道主旨的关键所在。

例如,日前,当地林业部门召开了一个全县范围内的清收还林工作会议。如果单按照这一主题程序写,肯定又是程序化,这样的新闻,根本不会受到受众欢迎。但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会议中所涵盖的信息还是非常多的。比如,为什么要召开全县林业系统的清收还林会议?清收还林工作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当前进展如何?虽然会议上不会对问题一一罗列,但仅从一连串的数字就能反映出,百姓对清收还林的看法,所持的态度,未来清收趋势等等。只有跳出新闻找新闻、想新闻,采取逆向思维,就会搜集更多的新闻线索,给观众提供更加新鲜,更加吸引眼球的好新闻。

2.2抓住会议中的“热点”

会议中的“热点”问题,最容易抓住受众心理,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大众的思考。一个合格的记者要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看得准,抓得快,这样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记者。

日前,本人在参加了一次全县的经济工作会议,在会上听取县委书记所做的报告时,记者就敏锐的抓住了东丰县委县政府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县委书记滕宝春在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力度,大招商、招大商、上大项目、大上项目,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记者在与会期间机警地感觉到,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报道的重点所在。于是,在会议上随手写下了《东丰县注重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发展》这样一则消息,这条新闻既跳出会议新闻模式,又突出了东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不仅在当地新闻播出,而且还被吉林省电视台采纳,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2.3在报道手法中寻求创新与突破

人们都说媒体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手法表现不好,采制的新闻无人问津,就是一个失败的新闻人。就会议新闻而言,枯燥的会议本身就会令人昏昏欲睡,更不用提及普通百姓。作为合格的新闻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流水账的传达会议程序,而是将会议传达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令、信息,取其精髓传递给受众,体现新闻的价值,为大众服务。

1)要选好新闻“眉眼”

多年的采访经验,本人认为,标题最是新闻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标题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有忍不住看下去的渴望。在具体运用中,一定不要以召开的某某会议名称为标题,这样做不但没有传递出实在的内容,更会让人误认为无非又是领导干部开了会议,与自己无关。要敏锐的寻找出会议传达的重点内容,一语切中要害,这样受众才会买你的帐。

例如,东丰县召开的一次先进事迹报告会中,报告会本身议程为典型发言和领导讲话。如果题目写为我县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白开水一般,没有新意,我们标题为《先进典型引领,我县将有万余农民工步入新岗位》这样,既符合新闻事实,又显得新意倍出。

2)规避完全播音员导读方式,运用社会新闻手法 传递现场信息

东丰县在这类电视会议新闻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背景声和领导同期声,增加新闻的现场渲染力。例如在东丰县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县委书记滕宝春的报告催人奋进,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如何将这种共鸣传递给会议以外的广大受众,让他们亲身感受2013年东丰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未来前景,与县委县政府戮力同心,记者果断的运用了现场同期声,让领导慷慨激昂的演讲变为与百姓面对面的传递,让人感觉自己是会议的一员,东丰发展我亦有责,这样新闻的效果得以体现。

3)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克服用文字代替画面现象

电视新闻不同于广播,镜头语言是新闻的最大看点。说具体些,某些记者喜欢在用文字表述上下功夫,忽略了画面带给观众的震撼力。在会议新闻中,只是单纯的拍摄会议画面应付了事,而在会议中提及的信息,并没有跳出新闻以外找素材。说具体些,就是“懒惰”,既没有特定的抓拍、抢拍,更没有高质量的“情景再现”。

总之,会议新闻的报道,对新记者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对于一名从事多年采访工作的老记者更是一个创新的突破。说到底,新闻工作者只要用心去想、去发现,会议新闻就会出现更大的改进空间。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报道思路,跳出会议写新闻,那么会议新闻就会变单调枯燥为丰富多彩,好新闻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参考文献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第3篇

一、传统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更新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电视新闻报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和最新性,这样才可以让受众群体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社会消息。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中,传播的信息需要经过很多的审查程序方可公布,使得信息播放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也不能进行现场的报道,使人们难以及时的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使新闻报道的意义难以发挥出来。

(二)反馈环节薄弱,无法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

传统的电视媒体中存在着反馈环节薄弱的问题,使电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较少,从而很难获得用户的真实反馈。传统媒体中,信息者是电视媒体,而媒介从业人员需要把编辑好的内容以电视传播的渠道传播给受众群体,这一环节缺少必要的反?和互动,使得受众群体不能及时的表达自己对信息的见解和想法,同时由于反馈环节的缺乏,导致新闻媒介不能了解到受众群体对自己的改善意见,从而难以在满足受众群体的基础之上更好的完善自我,使传统观媒体不能实现很好的发展和突破。

(三)选择性较差,使得新闻传播缺乏灵活性

电视媒体中,一般是按照电视台规定的顺序进行播放,受众群体自主选择性较差。另外,电视媒体播放具有不可逆性,电视节目播放不具有重播和后退的功能,使受众群众不能根据电视节目合理的选择自己的时间,很多电视节目由于播放时间和受众群体休息时间相冲突,使很多受众群体错过了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严重影响受众群体的观看欲望,不利于电视媒体的发展。

二、电视新闻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策略

(一)将电视新闻与移动媒体建立联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要和异动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得到完美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不断开发电视新闻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很多点播观看电视新闻的网站,但是这种方式不太方便,会受到网速传播方法的限制,因此可以不断的开发电视新闻手机客户端,以此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捷;第二,创立社交媒体的客户端。社交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都推出了客户端根据热点事件,客户端提供互动评论、消息更新、视频直播等多项功能。在建设电视新闻品牌中,也能够利用和别的社交媒体的合作,创立客户端,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也可以减少自身在客户端的投入。

(二)创新新闻报道形式

新媒体带给受众的强烈的视听感受是电视新闻无法比拟的,因此,电视新闻报道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改革,简单的主播加上采访视频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接受需要,其他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形式可以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例如,借助网络技术将画面声音结合,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现场报道情形,使采访环节的感染力更强;又如,借鉴新闻类节目的形式,将新闻事件采用动画、配音、新闻小短剧的形式再现,给受众强烈的新闻事件还原感,引导受众的感知情绪和新闻评价走向;另外,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群众时应加强与群众互动,强调群众的参与,群众的参与能够给新闻报道提出许多临时性但极具创意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形成有特色的新闻报道。同时,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后期制作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调整,让互动画面更加真实生动,使新闻有血有肉。

(三)建立完善的反馈及交流机制

传统媒体中,受众群体和媒体之间的联系较少,使得媒体节目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为受众群体的反馈提供了方便。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要建立完善的反馈与交流机制,及时听取受众的意见,从中分析受众对新闻报道各个方面的意见及实际需求,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促进电视新闻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长足发展。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企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整合、重组,煤炭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很多煤炭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上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同时会计信息化管理对内部控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快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一、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过程中,要熟悉地了解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首先,内部控制的内容会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给会计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例如分析、编程、维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计算机操作、防治病毒、控制网络系统的安全等都成为了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其次,内部控制的形式会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会计工作在信息化下已经由手工处理向计算机处理转变,一些在手工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措施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已经不适用了,例如编制凭证汇总表、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些会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

再次,内部控制的组织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每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可以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直接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快速地传递,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将内部控制转变为由计算机控制措施为主的一般控制。

(二)内部控制可以反作用于会计信息化

首先,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实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有利于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以对会计信息化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其次,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发挥作用的基础。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质量,可以对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和过滤,对会计工作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财务目标得到更好地实现。

二、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意识

在信息化的经济时代下,煤炭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很多煤炭企业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有着项目投资大、投资周期较长的特点,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会伴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会计人员缺乏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就会加大企业的运营风险。有的煤炭企业中的财务人员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意识向信息化的方向转变,这样就不利于在信息化时代下对会计数据的处理,降低了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的制度,在信息化的经济背景下,一些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转变过来,原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例如企业在进行资金网上支付或者是开具电子汇票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管理风险。由于煤炭企业的资金流动较大,因此也加大了对资金管理的难度,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监管制度、规避风险的评估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会计信息被破坏、盗取的问题出现。

(三)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人才不足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煤炭企业已经向着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下属企业较多,并且分布的领域较广,有着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对煤炭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效率的要求就会较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企业中既熟悉会计信息化知识又掌握内部控制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紧缺,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对账目进行简单地处理,还要能够借助会计信息系统来及时地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这样有利于规避煤炭企业中的经营风险。但是煤炭企业中的许多财务人员还不能灵活的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也就不能及时地掌握煤炭企业的财务情况,甚至有的一些财务人员并不重视会计数据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对捕捉市场进行的敏感度也不强,严重影响到了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工作水平。

三、煤炭企业提高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煤炭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

(一)提高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是提高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注重对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从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防范处理会计数据的风险能力。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 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问题 策略

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前,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局限于传统媒体(光盘刻录发行、电视媒体等)和国际文化交流,其传播范围较窄,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中国纪录片的广泛传播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进入中国并为广大民众所使用后开始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纪录片增加了传播渠道,为中国纪录片商业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国内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宜。但在中国,纪录片的受众率仍然较低,这不禁发人深思,在新媒体视阈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

新媒体的诞生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除了专业的纪录片网站,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酷6等),这大大激发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积极性。从宏观上关注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多是由体制内的电视台或有资金实力的影视公司(创作的纪录片多用于商业交易)制作的,这类纪录片有《故宫》、《圆明园》等以及历史人物题材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的创作需要过硬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小的民间团体几乎不可能创作此类纪录片。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下存在的社会民生和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得到网民的关注,但纪录片对其的关注率相对其他电视艺术形式来说还是相对比较单薄的,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关注大家关注的社会民生和环境问题,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2、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

1995年第一台DV摄像机诞生并传入中国以来,DV摄像机为中国纪录爱好者所使用,“小话题和小视角是DV纪录片的优势”①,但它只是简单记录身边发生的新奇的事。这种团体来源基层,他们的视角和选材往往更加贴近基层普通人的胃口,他们所拍摄的纪录片故事和选题具有一定受众性,但是往往由于未受专业训练而在技术方面缺乏专业性,很多画面的拍摄出现了硬伤,甚至镜头摇晃不稳,另外在故事讲述上,也多是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而不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对社会故事进行有序的加工。纪录片《老头》是杨荔娜的处女作,创作于1996年至1999年间,相继在日本、法国、德国获得国际性奖项。作品获奖不代表作品在制作技术上的精良,相反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画面拍摄和组接上的硬伤,对初次创作的杨荔娜是有情可原的,她本是总政话剧团的演员,拍摄《老头》之前从未扛过摄像机拍摄电视片。在新媒体诞生以来,这些纪录片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同时也解决了纪录片“播出难、发表难”的难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自由性,可将纪录片随意上传至网络进行交流,但也暴露了中国民间制作者缺乏技术的缺陷。

3、未能产业化发展

当下,中国处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纪录片产业化发展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化格局中的一个分支。中国纪录片要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由产业化运营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虽然纪录片属于精神产品,有其独特性,但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同其他产品一样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缺一不可”②。纵观中国各大纪录片(纪实)频道,多是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制作,播出后也许就进了磁带库,而没有流通和消费,而电视台大多想到的是播出这个纪录片所带来的广告费是多少,而没有进一步消费纪录片产品。

4、批判性负面效应的纪录片普遍存在

由于新媒体自身净化的延时性,即使有网络删贴或者纪录片的网络审核,在当下也不是很严格的,过于展示暴力内容的纪录片或者过于批判性的纪录片都会存在于新媒体中。当下中国处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所制作的纪录片可以完整的自由发表于网络上。那么一些批判性负面效应的纪录片将会暂时存在于新媒体。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1、充分挖掘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题材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在世界各民族传播,吸引着各民族的目光。饮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2012年5月22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相继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电视台播出。作品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这部作品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很成功,不但向国内外传播推广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习性、民族风俗、语言等不尽相同,除了人类学家以外,对每一个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来讲,并不完全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新媒体为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提供了便利。“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愿望”③。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所以作为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多挖掘富含中国历史文化的题材的纪录片,给创作者自身和国内外观众带来满足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纪录片。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

相对来说中国纪录片创作人员不足。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才,纪录片的发展将会遇到最为根本的瓶颈。中国各大高校都在开设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来说这两个专业在为纪录片创作培养主力军,但是真正能够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的高校无非是重点高校或专业院校。或者说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不能精于创作纪录片。所以要从根本上加大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

3、加大与国外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力度

中国纪录片制作精良化,所面临的除了创作人才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抛却资金问题不说),纵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多是引进的,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能在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少之又少。问题就在于自产自销无法满足于电视台的播出。即使国内创作不少的纪录片作品,但由于电视台实行高清化播出后,多数纪录片达不到播出标准,或者播出受到时长限制。目前中国在纪录片制作技术上还没完全成熟,那么只能靠引进播出,但引进的纪录片多是传播动物世界或者微观世界,再是国外文化,那么要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渠道就是要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这不乏有成功的例子。中国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拍摄最早是1979年与日本放送协会(NHK)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时隔25年后(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放送协会(NHK)再次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拍摄了纪录片《美丽中国》,在国内外也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以中国目前的技术而言,应加大与国外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力度,传播中国文化、自然生态资源。

4、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是中国纪录片做强做大的前提,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四个环节,缺少一个环节将不能完成产业化发展,而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只停留在制作和播出,和少量的出版发行,而没有体现交换、消费。这也是为什么电视纪录片在中国是小众化的原因,因为不能广泛传播也无法更多吸取新的收视群体,造成中国纪录片节目收视率低。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要注重品牌化,目前国内几乎没有纪录片制作品牌。国外知名纪录片制作机构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结语

如果不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如果不是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性给网民和知识渴望者带来资源,想要欣赏早期的纪录片以及国外的经典纪录片,将是非常困难的,或将要花费不小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这也增加了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的难度。“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④,当下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娱乐观赏平台。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纪录片进行宣传与传播,是提高其影响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新媒体融入纪录片创作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播渠道的局限,解决了“播出难、发表难”的瓶颈。虽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为中国文化的国内国际交流提供了便宜。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与适应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43005100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10

②陈宏,《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乱弹》,中国纪录片网,http:///

③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8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