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荒漠化治理技术

荒漠化治理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荒漠化治理技术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府际关系 草原荒漠化 跨域治理 合作

一、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状及主要成因、危害

(一)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现状

草原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草原植被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表生物与社会生产力减退的现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干旱、半干旱以及干旱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现象。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垦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林业厅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历时15个月,完成监测活动。截至2009年底,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1.7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2.2%。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2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3.10%;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5.05万平方公里,占40.55%;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2.46万平方公里,占36.35%。荒漠化以及因荒漠化引发的生态问题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成因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中气候变化占一定比重,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樵柴开矿和地表植物的无序采挖等方面。

1.大规模开垦

内蒙古草原的大规模开荒是造成草原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内蒙古草原被频繁开荒并且开荒面积最大的要数从自治区成立到上世纪末的50多年间,所进行的3次大开垦。有关资料统计,在1958-1976年的18年间全区开垦草原20617万公顷,其中部队、兵团、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在16个牧业旗开垦草原9313万公顷。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并持续近10年的第3次草原开垦的开垦强度和开垦面积远大于前2次,大兴安岭两侧新开垦面积逾千万亩。根据国家环保局1999年公布的数字,我国草原的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全国草原面积正以每年650-700千公顷的速度净减少,其中,草原垦荒是重要原因之一。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也是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之一。过度放牧是指草地放牧牲畜密度过大,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行为。内蒙古天然草地全年理论载畜量为4215万羊单位,近年来放牧超过5000万羊单位,超载785万羊单位。据草地调查统计资料,自治区所属88个旗县中,超载的有67个,占旗县总数的76%。1990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4740头,比解放初期的1947年增长4.6倍,平均每头牲畜占有草场从8.l公顷,降至1.4公顷。1994年锡林郭勒盟草地暖季载畜量为1592.5万羊单位,实际放牧1837.8万羊单位,超载15.4%,冷季超载27.4%。

3.矿产资源随意开采

内蒙古的矿产资源多分布于低山丘陵或戈壁高原地带,几个大型能源矿山均处于草原地区。近几年,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许多矿山企业只注重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内蒙古矿山企业矿区总面积为3583 平方千米,应复垦面积为 112 平方千米,实际复垦面积为 17 平方千米,复垦率仅为15%。由于随意开采,进入矿区的车辆没有固定的行车路线,致使矿区周边草地被过度碾压,矿产开采形成的废渣、废石、尾矿直接压占了大量草地,矿区草场几乎全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地表植被无序采挖

由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适宜一些珍贵中草药以及野菜的生长,这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但与此同时,正是受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无序的采挖更是加剧了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程度。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草、麻黄、苁蓉等药用植物的无序采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间,周边省区200余万农民先后涌人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盟、市草原地区挖搂发菜,时间持续近20年,致使700万公顷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其中400万公顷已经荒漠化。

(三)草原荒漠化的危害

1.草原荒漠化造成经济损失

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监测结果显示,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草原荒漠化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和监测周期较长等原因至今没有确切的数据。由此可知,草原荒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2.草原荒漠化影响社会稳定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草原对牧民就等同于土地对农民那么重要。草原荒漠化致使牧民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一些或违法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3.草原荒漠化致使牧民收入减少

草原荒漠化导致家畜所需的牧草供给量减少,牲畜正常的生长受限,致使家畜的生产性能下降。换言之,由于牲畜生长、生产所需的资源减少,导致奶牛的产奶量下降,牲畜生长周期延长。因此,牧民在收入方面会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

4.草原荒漠化影响气候以及生态环境

草原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地的贫瘠化和水土流失,进而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在北方风季来临之际,大风携带大量的沙尘形成沙尘暴吹向处于下风口的省市,包括北京地区。除此之外,草原土地的荒漠化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食物链由于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缺失难以维系,从而导致许多珍惜物种灭绝,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府际关系问题

(一)府际关系

1.府际关系的内涵

北京大学谢庆奎教授认为,“府际关系”即政府间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指的府际关系是广义的府际关系,即包括国际间政府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内的关系。主体概念参照谢庆奎教授所提出的府际关系范畴。

2.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需要建立良好府际关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草原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关乎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之举,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的资金不到位,治理的技术不成熟,专业的学者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使得草原荒漠化的治理总体显现“心有余,力不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涉及面与惠及面都很广的大工程,若是仅仅依靠的力量来解决是不切实际的。要想完成这项大工程,只能依靠与中央政府、其它省市的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府际关系。以良好的府际关系为基础共同解决治理资金问题,共同协调资源、技术、人员的问题,才能保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工程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府际关系制约因素

1.草原荒漠化治理资金紧缺

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建设计划与区域发展计划不相匹配。对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治理,中央难以拿出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治理草原荒漠化。同时,用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资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付比例没有明确的划分,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地方政府间区域治理基金会建立与发展的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

2.“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

国务院2012年2月20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并重点锁定西部五大区域。

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由于五大区域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区划省市,在进行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五大区域在治理过程中不能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

3.信息不共享

在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各省、市、县的信息不共享也是荒漠化治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各个省区荒漠化的现状、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组织以及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保障机制等信息仅局限于一省之内或是一市之内。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共享,有效的措施、方案得不到相互借鉴。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共享,也会因治理中的无效方案或是尝试探索过程浪费大量的资金。

4.东西部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讨价还价

对于草原荒漠化的治理,西部地区认为东部是此项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并且造成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中各种能源矿产的开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采出的矿产有一部分输送到了东部,支持东部的发展。所以,在对草原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东部地区有责任尽一份力。与之相反,东部地区认为使用西部地区的能源,满足谁受益谁付费,是有偿使用,而不是无偿占有。造成西部地区草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的管理不善,所以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东部地区没有治理之责。东西部地区在针对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责任的相互推诿也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制约府际关系的又一因素。

5.同一地区同类资源重复开发加剧草原荒漠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内蒙古应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因此,自治区正加大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清洁型能源开发、有色金属资源的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但是,实际情况是,内各盟市资源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例如: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全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地区占有4个,正是这种各个盟市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只注重一盟一市的利益,缺乏整体意识和盟市优势互补观念的状况,才造成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难以推行。

三、府际关系视角下治理草原荒漠化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

在草原生态治理方面,我国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地同国外进行联系与沟通,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十年来,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4个国家开展了9项有关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项目。

同样,由于地理位置和所处纬度带临近,内蒙古地区同样重视与蒙古、俄罗斯等接壤国家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合作。由中、蒙、俄三国相关领域学者组成的“中亚游牧文明的变迁”国际科学考察队于2000-2001年间进行了田野考察。近几十年来草原荒漠化在内蒙古、蒙古国、布里亚特三个地区已经普遍出现,三个国家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的合作不断加深。

今后,在草原生态治理国际合作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与领域,由项目合作拓展到学科合作,同时加强有关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共同培养专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实现知识、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多方位合作,早日提出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

(二)做好中央和地方政府规划统筹

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央地关系体现为财政方面与政策方面。

1.财政方面

为了使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资金要落实到位。中央政府要将政府的预算、建设计划和区域发展计划相匹配。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区域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利用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用于草原治理的款项实质实量地配发到所需区域。

2.政策方面

国内有关草原荒漠化理论从1977年联合国沙漠大会提出至今已经30多年。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草原荒漠化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不是非常显著,究其原因是没有一整套的协同治理方案,并且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的职责缺乏法律的规范化。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明确职责,并且制定出各省市对于草原荒漠化治理系统的联动方案。

(三)形成东西部地区跨域治理

针对东西部地区在草原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讨价还价,除需要中央政府做好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工作外,更重要的是东西部地区要转变观念意识,建立跨域治理的合作模式。跨域治理是指超越不同范围的行政区域,建立协调、合作的治理体系,以解决区内地方资源与建设不易协调或配合的问题。

建立跨域治理的合作模式,首先,中央要制定宏观政策指导,制定专项法律保障实施。中央制定的政策是东西部跨域治理的总纲,没有指导性的方向,东西部的跨域合作就仅仅是没有方向的盲动,不仅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中央政府规划出大方向与治理的整体方案,东西部各个省市依照规划科学有序的行动,才能完成好任务。同时,专项法律的出台,也是跨域治理连续性与长期性的保障。随意的、非正规的条文,在政策执行上缺乏法律的约束与保障,影响治理的连续性;同样,出现问题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归责,就会造成责任的相互推诿,不利于治理的长期开展。所以,中央的宏观指导与专项法律必不可少。

其次,要保证信息、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共享。要建立起联系各级政府间的“政务内网和各业务部门对外的“公共服务外网”、四库(牧业人口和草原承包户基础信息库、区内外参与防治荒漠化和沙漠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牧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畜牧业宏观经济数据库等)。邀请东部地区对草原荒漠化治理有所研究以及有兴趣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内蒙古地区进行考察和实地研究,并且与西部地区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讨论,为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提出有效方案。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有许多难题需要高新技术来攻克,但是西部地区自身的实力难以完成,就需要东部地区予以帮助。

再次,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组织。跨域合作组织对于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是要么缺乏正规的合作组织,要么,已建立的合作组织缺乏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建立东西部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组织,完善现有合作组织的职能,是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最后,要做到治理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治理结果的及时反馈。监控与反馈的结果是检验跨域治理最有效的指标。通过结果的及时反馈,既可以发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及时的修正方案,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成效。

(四)实现内蒙古地区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内关系的协调主要体现为要做好内蒙古地区各类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避免相同资源的无序开发。前文所提及内蒙古地区四大露天煤矿的存在对于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应对内蒙古地区现已开发资源的开采点的数量与分布,重复开采的程度有所掌握。避免同种资源的重复开采,同时要严格控制开采点的数量,坚决取缔非法开采的矿井。要合理规划,充分协调,力争形成资源互补、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模式。

以府际关系的视角,形成国际政府间合作、中央和地方政府规划统筹、东西部地区跨域治理、内蒙古地区协调开发的自上而下的主体框架,是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根本与保证。为早日实现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各级政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EB/OL].http://WWW.northnews.cm/2011/0327/307414.shtml,2011-03-27/2013-07-12.

[2]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3]董维惠,侯希贤,林小泉,杨玉平,周延林.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J].生态学报,1993(4).

[4]内蒙古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年至2010年)

[5]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J].防灾博览,2005(3).

[6]恩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多维观察[J].中国民族报,2003(3).

[7]宋丽弘,唐孝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J].中国环境管理,2010(4).

[8]何宝玉. 关于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及其防治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5).

[9]恩和,额尔敦布和.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对策中日学术研讨会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10]卫智军,双全. 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浅议[J]. 内蒙古草业,2001(1).

[11]杨龙,刘建军. 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的逻辑[J].中国环境管理,2009(3).

[12]林尚立. 国内政府间关系[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3]谢庆奎.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14]赵永茂,朱光磊,江大树,徐斯勤. 府际关系新兴研究议题与治理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15]任维德.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16]杨宏山. 府际关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荒漠化;概念;形成原因;治理措施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原退化、林地退化。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一)自然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二)人为原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多块分散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

1.过度樵采。一方面,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樵采植被作为燃料,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3.过度开垦。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4.水资源利用不当。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5.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等也会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展不仅使土地生产能力日渐丧失,而且还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2.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做好农林牧用地规划,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例如,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沙。恢复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例如,种植耐旱的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另外,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治沙成效显著,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4.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市转移。

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第3篇

当今世界,公益慈善行为正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一种社会潮流。许多富人认为,财富只是被他们“临时托管”,最终要归还给社会;许多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许多普通民众每月都自动从工资中捐赠出一份爱心。公益慈善已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它更多地是在诠释着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在同土地荒漠化做斗争的长久过程中,治理沙漠,改善环境亟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

近日,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保平,环境保护杂志社副社长沙剑,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杜志坚等数位权威人士就“让孩子的天空更蔚蓝”的共识集体亮相。

■亟待破局的沙漠化

陈清(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国际联络部部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退化的过程我们叫荒漠化,治理荒漠化就是遏制和抑制土地退化的过程。我们不仅达到了抑制的作用,而且达到了恢复的作用,这在国际范围内也是得到公认的。我们在荒漠化区域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当地居民。治理荒漠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很多荒漠化区域有恢复的可能,有它的经济价值,由于当地的农牧民不了解、不掌握知识,不知道在现有环境里面怎么样去保护环境。实际上,保护环境的过程当中能够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效率都产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他们,给他们技能,让他们知道怎样去从当地有限的恶劣环境中,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这是很重要的。真正治理荒漠化要做的是打破负循环的链条,贫困带来对荒漠的恶意开垦,破除贫困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链条的一个重要方法。

沙剑(环境保护杂志社副社长):从媒体的角度在荒漠化治理上有三点个人看法。第一,媒体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第二,搭建桥梁。第三,社会监督。今天生活在北京、住在城里的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离你最近的沙漠在哪里,不治理明天是否要骑着骆驼出门?沙漠治理是一项公益行动,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我们作为媒体也好,作为老百姓也好,更多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它思考它,是不是扶持沙漠经济、引导民间的资本投入这样的产业?

孙保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荒漠化遍布各个大洲,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相关地域100多个国家都在关心的。如何在经济发展当中关注我们的防沙治沙,关注荒漠化?最近的新闻里面看到国企有6000亿元左右准备投入到新疆,可是我没有看到一个国企或一个大企业说我拿出多少钱投入到防沙治沙,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我们所有的环境还没有达到从东部到西部,从富裕向贫困地区这样一个流动过程。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企业比如内蒙古的伊利集团在库库提沙漠里面做了很多事情,一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如何利用土地资源、沙资源、植物资源,形成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带动当地的农牧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靠农民,在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走出这样一个困境?怎么组织?金融模式、管理模式、技术参与模式、资金投入模式等都需要探讨。

郑元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近现代以来的荒漠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什么地方可以种树,什么地方不能种树。过去我们讲沙漠化的定义包括荒漠化的定义,一般的公众不是特别清楚,荒漠和荒漠化、沙漠和沙漠化不一样,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近现代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发生沙漠化主要是西北部降雨量非常低,确实不能种树,现在多管齐下,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大部分地区不适合造林,有些有特殊需求的地区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的区域以草为主,辅以灌木,适当的地方可以考虑乔木。

■行动的责任

刘拓(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在我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过程当中采取的办法就是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宜治则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化土地应该说是无数的,对这一部分土地人们不可以再去扰动它,采取宜荒则荒的办法。宜治的地方经过监测以后发现有5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是可治的。

从政府层面,当前采取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度是执行法律的要求,也是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要求的。通过最后沙化治理的成效多方面反映防沙治沙到底搞得好还是不好,考核的办法就是采取上下结合、定量定性结合、看历史问题和现实情况结合、看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结果向中央组织部进行报告,由中央组织部在考虑各个省的绩效过程当中,对各个省干部的任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政府在支持民间治沙,支持社会治沙方面应该说有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具体讲,第一承包期70年允许继承转让;第二免税,投资期间没有获利的情况下免税一直免税到第三年;第三贴息,申请贷款以后给予贴息;第四,绿化基金会还有一个特殊政策,基金会参与防沙治沙,捐助的这部分要实行抵扣所得税。从政治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凡是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都给予褒奖,我们实行五年一次的奖励制度,现在已经有两个获得了全国治沙英雄,治沙英雄政府一次奖黄金一斤,一个是黄有德,一个是时光吟。他们带领老百姓参与防沙治沙,企业在获得掌声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

王书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当地的人也是最好的老师,阿拉善这样一个半干旱草原,SEE这些企业家组织起来到阿拉善参加治沙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种树,但是对于阿拉善年降雨量100毫米这样一个地区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政府角度来看,主要是封禁,破坏的地方封闭起来。再有把人搬出去,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人多了迁人,牲畜多了以后把它固定下来,这种方式其实起不到综合的生态系统的改善。阿拉善生态协会决定通过社区方式来做荒漠化治理。主要是考虑草原的生活是人、草地、牲畜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三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以后就不是正常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我们认为,影响荒漠化的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做的工作是建立牧民自己管理的合作社、管委会,我们把它叫做社区保护地模式。依靠当地人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监督,达到这样一种保护的模式。

杜志坚(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广本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社会的公民,它理所当然地要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知道,环保问题是困扰现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如果不去很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话,我们未来留给子孙后代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从2001年起,刚刚成立的广本就联合其他兄弟单位向中国绿化基金会捐款300万元,用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的防沙治沙工程,3年时间种植了公益林2600多亩,为当地的环境改善作出了

应有的贡献。在别的地方我们不敢说,在丰宁种树是管用的。此外在2009年和2010年,广本分别组织了100个车主以及来自全国的30个环保家庭到内蒙古,亲身体验环境恶化的情况,倡导和我们一起为环保共同努力。

今年是广本开始植树的第十年,广本组织了“十年树木”大学生环保DV大赛,带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8所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去丰宁,用他们手中的DV摄像机记录丰宁防沙治沙之路。借助这个契机向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传播环保的意识和理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为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有责任在环保方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费勇(中国绿化基金会外联处处长):绿化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是比较早期的几大基金会之一。我们的宗旨是推进国土绿化,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的项目在种植方面一般是委托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来进行实施。植树造林是三分种七分管,种下去没有管护,3年保存率核查的时候达不到效果。每个治沙的项目拿过来一定要在当地实施,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项目很难成功。丰宁项目实施非常好,包括捐赠者、受赠者还有当地林业部门非常满意,原因在于企业捐赠力度比较大,且在项目后期本田又出资近20万元用于后期管护费用,使得当地老百姓包括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能够更加精心管护。如果有的企业前期捐了后期没有管护费怎么办?一方面归当地的林业部门进行管护,包括树林保护、病虫害防治、防火、封山育林等等。另外,种植生态经济林,让老百姓参与扶贫,有的是果树经济树种,在西部甘肃地区种的沙棘生态林,老百姓自己有积极性、有收益,跟老百姓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管护积极性。

■链接:

2010年第四次荒漠化监测显示,我国无论是荒漠化还是沙漠化土地呈现整体得到遏制局部拓展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沙化面积持续缩减。从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由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

2 沙化程度减轻。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2009年比2004年减少3.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2个百分点。

3 沙区植被得到进一步改善,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程度,治理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由治理前的1.80提高到治理后的2.13。

4 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土壤风蚀总量减少5.2亿吨,土壤水蚀总量减少2.87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分别减少了44%、82%和43.3%,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5 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2313元增加到2009年的5844元,增长了1.5倍。

今后治沙工作发展方向:

第一,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积极推广并实施禁樵、禁牧、禁垦措施,逐步形成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使他们退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第二,狠抓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防止因滥樵滥采破坏沙区植被。

第三,大力推广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以及先进适用的造林种草技术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好防沙治

沙示范区、示范点。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土地沙化监测,掌握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情况,为评价工程建设成果、检验各地防治成效提供客观依据。

第四,防沙治沙、改善生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收。

第五,加大对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征占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对于造成严重沙化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重点查处和曝光。要加强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沙区植被的意识和履行治沙义务的自觉性。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应用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资源大量地开采,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法,逐渐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是诸多环境问题中比较严峻的一个内容。从现阶段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呈现出发展扩大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强化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1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防沙治沙造林的作用分析

1.1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环境正处在不断地恶化的状态,土地的沙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和体现,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重视。土地荒漠化不仅对自然环境有了严重破坏,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后代的生存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土地的荒漠化是阶段,形成的一个过程,故此对这一问题的防治也要结合实际,按照其体现的特征进行针对性防治。在沙漠化的初期阶段是小面积的松散流沙以及地表水的减少等特征,这对畜牧的承载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沙漠化的程度愈来愈严重,故此就需要采取全新的应对方法。

1.2防沙治沙造林的主要作用分析

沙漠化主要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严重,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程度愈演愈烈。因此,要想改善当地的沙化问题就要展开防沙治沙造林措施,通过这一技术手段来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加重,或者减缓沙漠化的进程。通过植松造林治沙的技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而增强绿化的范围,能够有效改善沙化现状,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种植的树木相对较多,这对土壤的质地就能起到改善的效果,在农业上的发展也能见到成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种植损失。

2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及实际应用探究

2.1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防沙治沙造林所获得的经验,在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防范措施上也比较多样化,大苗深植技术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这一技术在对流动的沙丘防护上卓有成效,是防御沙埋、风蚀以及干旱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的不定根萌发,也能有效增加植株的稳定性,有效节约了沙障的设置和补栽技术的高成本费用,这样就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使沙漠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大苗深植比较适合在流沙以及干旱影响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以应用。

另外,还有飞播治沙造林技术,这一技术主要在范围相对比较大,并且土地集中在干旱或半干旱的盖沙黄土及黄土区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技术的最大特征是速度上相对较快,并节约了人力,大面积的治沙造林效率相对比较高,最为重要的是造林成活率要比人工的高。但需要充分考虑地形问题和飞机的安全问题,在树种方面要选择耐风沙以及生长和繁殖能力相对较强的品种,例如,扬柴以及沙棘等。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相关防沙治沙造林技术,例如,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和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等。

2.2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究

在实际中有效应用防沙治沙造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地荒漠化问题,其中对植松治沙造林的技术应用就是一个较好的改善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可通过多种方法实施,种植过程中要采取垂直造林的方式,要保证坑的周围大小、深度等符合标准,能够有效提升植松的质量。将后面挖坑的土填入到前面坑中,提高种植速度。再者就是要保持合理的种植距离,以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通过相关的种植设备提高种植成活率。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固沙林的面积,适当加大农防林的比重,这样能够起到以短养长的作用,最大程度地让沙区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来。

结合沙漠化的种类和实际情况实施造林技术,主要有沙柳栽种技术、人工挖壕栽柳技术以及蓄力开壕造林技术。蓄力开壕造林技术,首先要选择覆盖率在20%的地段来实施造林活动,在播种之前要对其蓄力开犁沟,或者是采用犁牛踩踏的方式对地面加以处理,然后选择柠条等混合式的播种。

沙区存活较多的灌木时可采用沙柳栽种技术,可就地取材,有效节约了成本。截取2年还没有萌芽的沙柳,埋入地下,地上和地下要保持平衡。在这一树种长到2m多时栽种,就能提高其成活率。

人工挖壕栽柳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沙丘地,挖掘1m的壕沟,在两侧栽种抗旱的树种。针对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沙丘,可挖掘积水坑,这样就能使得地下水在此集聚,再在周围栽种树种。

通过营养袋育苗技术也能够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由于不需要缓苗期,能加快苗木的生长速度,从而减轻育苗的管理难度。但需要重视几个方面:树苗选择1年生,高度达到8cm,并且有着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幼苗。移栽的过程中要保障其完整性,移栽之前要在营养袋内灌足水,还要距离造林处较近。这样才能将造林技术的实施最大化地完成。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560km2/年,1975~1987年为2100km2/年,1988~2000年为近3600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14]。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①喷灌。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与风速的大小有关。据陈渠昌等人[15]测试:风速小于3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一般在80%左右;风速小于2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可达85%以上。②微灌。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过压低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16]。微灌形式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喷洒灌、涌泉灌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滴灌。微灌具有很多优点,如比喷灌省水15%~25%;灌水均匀;微灌工作压力比喷灌低,节约了抽水的能量;较其他灌溉方法增产30%左右;自动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虽然微灌的效果明显优于喷灌,但其对水质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目前,在我国沙漠、沙地地区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喷灌。③小畦灌。其方法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具节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冲刷等优点。畦灌试验资料[17]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增产10.9%、11.7%和29.1%。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省水13.73%、22.90%和48.45%,长畦分段灌比一般畦灌省水40%~60%,灌溉效益提高1倍。

参考文献

[1]黄昌通.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周宜吉,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江苏地质,2000,24(2):124-128.

[3]王涛,陈广庭.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J].中国沙漠,2005,25(5):750-756.

[4]濮励杰,包浩生.土地退化方法应用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1):55-61.

[5]朱雅丽,阮全贵,倪琳.我国沙尘暴的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3l-33.

[7]张玉,宁大同,SMILV.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1):45-48.

[8]王涛,吴薇,陈广庭,等.近1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34(S):73-82.

[9]李宝红.以色列的沙漠治理与水资源利用[J].世界环境,2001,(1):35-37.

[10]包亦望,苟盛彪,黄鹏飞.利用白色污染废料研制开发固沙胶结材料治理沙漠化[J].中国建材,2001(9):55-57.

[11]胡树慧.沙生植物与沙漠治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4):32-32.

[12]李江风.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J].新疆环境保护,1997,19(1):7-12.

[13]关东海,张胜江,吾甫尔.努尔丁.新疆坎儿井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对策[J].新疆水利,2005(3):1-4.

[14]郭明远.节水农业的形成与灌溉水价改革[J].甘肃科技,2005,21(4):7-9.

[15]陈渠昌,杨燕山,李久生,等.喷灌技术在干旱风沙区的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