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为王”依然是广播焕发新生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改革的背景虽然变了,但广播的改革方向没变,依然是以“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建设,以优秀的广播节目吸引听众是广播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广播节目内容资源仍然缺乏,广播节目的最终竞争不在技术而在内容上,“内容为王”是广播媒体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永恒趋势,也是广播媒体取胜的法宝之一。广播如果能够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内容,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四网融合时代广播发展的机会之一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终端上有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广播媒体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内容。全媒体时代,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成了音频媒介。在新媒体上,一个好的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其价值,在渠道不断扩张的同时,内容的质量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传统广播应注重内容的开发与创作,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广播发展建设的第一要务,“内容为王”是广播发展革新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传统广播来说,只有创作出优秀的内容产品,才能永葆生机。因此,传统广播应致力于内容生产的建设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内容产品。
广播“迎娶”新媒体,融合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逼迫广播进行改革,思考新的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比喻为新媒体的“逼婚”,即新媒体“逼着”广播迎娶这个“新嫁娘”,组成新的家庭。只有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传统广播之树才能常青。传统媒体在走全媒体之路时必须抓住恰当的结合点,不应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应抓住一点,集中发展,实现内容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将单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手机广播就是一个待挖掘的潜力区。如今,手机网民已达3.18亿,而收听手机广播的仅占总人数的3.5%,手机广播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另外,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如今,国内300多家电台已开通微博,广播利用微博的内容资源进行节目内容预告和更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是实现广播转型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结合广东电台的实践,作了题为“新媒体:广播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他回顾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传统广播应借力新媒体,“善假于物”,主动适应商业和技术变革潮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赢得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广播遇上新媒体时,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开发多媒体资源,走全媒体传播之路。广播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做”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传统广播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广播不但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挖掘广播发展的新潜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是网络媒体的品牌效应不强大,传统媒体依凭其多年来的品牌建设优势,通过跨媒体合作与全媒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如今兴盛的“微电台”就是传统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微电台”为听众开辟了新的接收渠道,加强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优化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效益。传统广播应在全媒体融合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广播的新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传统媒体创新之举的借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纽约时报集团和BBC为例,讲述了国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提出后Web2.0新闻时代的广播媒体策略应趋向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和社区化,广播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如今,国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五大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相继开发网络平台,打造展示媒体内容的新平台。BBC开发了多种新媒体业务,其中的3G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的大融合。BBC个人化的广播电视台,植入社会化媒体,注重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广播的发展可借鉴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开辟多种新媒体平台,推动广播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定制,促使传统广播走向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和社会化,打造个性化的广播媒体新平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广播强国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广播强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办有中国特色的广播,推动全国广播建设的发展。他认为世界广播强国有以下几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法规的引领,即开放管制,鼓励竞争;二是实行双轨制,将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分开发展;三是创办类型化的电台,进行受众细分;四是进行全覆盖;五是实行本土化和广播网联播;六是广播的直播与互动;七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八是良性的市场竞争;九是广播人的职业精神。他还结合国内广播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广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国内广播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认为我国建设广播强国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应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开发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传统广播做大做强,进行媒介融合、台网互动与全媒体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推动广播的后续发展,为广播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
发扬广播独特的听觉优势,大力进行节目创新
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既是弱势也是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广播使听众从疲劳的用眼时代中解脱出来,给听众带来娱乐和放松;广播私密性、交流感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谈话节目。因此,充分利用好广播谈话节目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良的谈话节目,抓住听众的耳朵,加强与听众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他认为广播谈话节目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编排、给力的主持人,就可以办得好。在转型时代,广播人应重视谈话节目这一阵地,大力进行节目创新,办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知性的广播,把谈话节目做足做精彩,打造广播谈话节目精品,将广播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广播的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优势使得广播在汽车广播、交通电台、移动广播等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董传亮结合浙江台的实践谈到汽车广播的发展前景,认为如今广播的车上收听量已超过家庭收听量,交通广播的广告吸附能力日益增强。广播应抓住移动人群这一块,集中力量办好类型化、有特色的汽车广播,发展汽车新闻台,汽车财富、音乐频率,办好交通台的节目,大力开发移动广播等,注重汽车广播、交通电台节目的创新,将车上的听众牢牢抓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由珠江经济电台改革的开端讲到现阶段广播改革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珠江经济电台的节目改版奠定了中国广播节目改革的基本方向,即主持人、大板块直播、与听众互动这三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的广播节目改革均离不开对这三者的创新与完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结合对台的广播策略和关于两岸话题的广播,论述了广播对台宣传的策略和重点。他认为在对台的文化传播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树立新的传播观念,纠正重历史文化轻现实文化的偏向,要善于将深层文化转化为表层文化,重视以岛内同胞的视角解读创新文化,实现对台广播的本土化和全覆盖。
“受众变用户”――新形势下受众观念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个人化、移动性媒体的兴盛使得受众的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在这个人人皆传者、个个皆中心的时代,受众的个性与需求受到极大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播媒体在革新中要转变受众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听众的分类、特点与喜好,细分听众和市场,办精致精细的广播,更加注重对于听众兴趣和需求的考察,力求在各方面使听众的体验达到满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台的便携和移动性、服务的个人化与个性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听众是生产者亦是消费者,这几点无不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便于听众的收听;在节目中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广播节目与服务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是媒体发展必须争取的关键群体,因此,广播媒体应更加注重听众研究,致力于打造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磊副教授认为,微博的兴盛使得受众变成传播者,广播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着主动性的用户。广播与听众的关系经历听众受到电波刺激的反应关系模式,到沟通反馈互动的珠江模式,再到如今的邀约创造分享体验模式,广播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体验网。这是听众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广播对于听众重视的表现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钊副教授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品牌管理,他认为受众在媒介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广播要树立“用户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为听众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努力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精心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媒体。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现今,各个媒体都在强化互联网思维,不仅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渠道、平台、内容、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正在通过强化媒体融合的手段,着力打造手段先进、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传媒产业的又一次革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个性化突出、交互性、数字化、表现形式丰富、受众选择性强、信息更及时等新特点。以微信为例: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柄利剑,用户已超过4亿人,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早已超越了传统纸媒。
例如:2015年2月7日中午,《阿拉善新报》微信公众平台了一条寻找巴彦浩特失联孩子的微信,消息一经后,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家在转发微信的同时也在评论:“孩子快回家吧,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有看见过孩子的人快点告诉家长!”“大家快点扩散,让孩子早点回家。”等等,阅读量超过3万。7日晚,巴彦浩特13岁小男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找到,安全回家。
在“万物皆媒”时代,一部手机、一台相机就能成为一个自媒体。传统媒体想要保住自己的阵地,想要在新兴媒体兴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就应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虽然新媒体在诸多层面具有优势,但是,新媒体并没有颠覆“传统媒体”的概念,而是回归了媒体的本质,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型媒体的缺点也很突出,新媒体逐渐成为谣言的“主战场”,其危害性也逐渐显现。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方面,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所以,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二、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
从2014年开始,为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放眼全国,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早已在大势趋动下深入推进,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在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可供我们借鉴的发展模式。就《阿拉善日报》而言,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中,我们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
《阿拉善日报》必须适应新兴媒体个性化、分众化、碎片化的新特点,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在服务受众的同时,不断满足受众的新需求。首先,要着力强化采编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新采编流程,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谓互联网思维最关键的就是要将内容、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这三个关键点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式,发展新网站(报纸和新媒体聚合平台)、移动客户端(APP)、微博、微信、微视、户外电子阅报屏等新产品。最后,要在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同时,加强内容建设,优化内容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从而切实提升《阿拉善日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内容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按照中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和“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阿拉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刻不容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盟委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结合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媒体经验,立足本地实际,阿拉善日报社形成了推动党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分两步走,建设集报纸、网站、新媒体矩阵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的新型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
结合自身实际,阿拉善日报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拟以现有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平台和“阿拉善日报网”“阿拉善新闻网”为基础支点,融入多个新媒体平台,建设集新网站、移动客户端、微X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聚合性大媒体平台,将主流声音和信息服务拓展至所有传播渠道,着力打造最具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本土化新媒体平台。
因新闻报道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后,受众可以及时跟帖反馈信息。因此,阿拉善日报社在融合新媒体时,要紧握“用户理念”,通过了解受众需求,进行策划,这意味着在栏目和内容制作中,要加强用户体验,例如互动体验,从而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可以说,“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是纸媒在内容制作中应该牢牢把握的“八字箴言”,所以阿拉善日报社要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到融合新闻的报道中。在注重互动的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关键词、超链接等内容,不断提升新闻的服务品质和用户的体验效果。从而打造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的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和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新媒体是项“技术活”,发展新媒体,实现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新媒体平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有不少难题待解。阿拉善日报社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惑。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然而目前,所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人才招不来,招来留不住,留住不长久。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靠解决编制、提高待遇、优化环境等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持。因此,发展新媒体,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给予人才配置方面的倾斜政策,保障人才伍建设跟得上,新媒体发展才能实现。
同时,作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新媒体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保障新媒体发展的投入机制,使新媒体在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专业报 报网融合 战略路径
当下,对传统纸媒特别是专业纸媒来说,报网融合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有影响的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传媒产业面临着市场遭遇双重分割,网络抢走了广告和读者群;生存空间被双重挤压,竞争不仅来自新媒体同时也来自传统纸媒产业内部的窘境。是困守,还是突围?已经是摆在所有媒体人面前的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命题。解决之道之一就是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也就是报网融合。
一、安徽专业报报网融合的现状和困境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首家上网,10月,《中国贸易报》上网,正式拉开了国内传统媒体的触网序幕。
梳理从1995年至今的十几年,可以将国内传统纸媒的网络化之路分为电子版阶段——超链接阶段——报网互动多元化阶段——报网互动数字化阶段四个时期。
而传统纸媒真正开始认识到网络的力量,还是在2005年“报业寒冬论”出现以后。此时国内的主流大报和报业集团纷纷加大对报网融合的投入力度,探索跨媒体经营,利用网络为报纸服务,推进报业集团的数字化战略。同时,报纸网站更加强调内容多媒体化的展示手段,更加重视网络互动功能的开发,尝试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运作。比如“人民网”、“南方网”、“中青网”、“中安网”等等。
安徽传统媒体发力报网融合战略大约也是始于这个时间。首先是省、市党报和主流都市报开始创建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在报网互动和融合的探索之路上走在了前面;安徽专业报的报网融合起步还略晚,并且数量更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级专业报仅有安徽经济报、安徽青年报、工商导报分别建立了新闻网站,运作模式也各有不同,效果不甚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投入的门槛难过
专业报本身体量小,人员少部门少,运营模式相对落后,盈利水平低,报社资金积累少。而实施报网融合战略,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导致专业报陷入两难境地。不做,没有前途;做,又捉襟见肘。就目前3家专业报的运作来看,两家是采取成立新媒体事业部,让一个部门来运营网络;一家是与合肥一家知名网站合作办网。
2、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报大多是周二、周三出报,出版周期长,采编力量本身就薄弱,懂网络的采编人员少,网站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匮乏。而网站是24小时的运作模式,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采编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
3、品牌影响力弱
专业报本身在读者中的影响就处在弱势的地位,创建网站后不能依然固守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把网络简单、片面地理解、体现为报纸形态和内容的网络化延伸,而是要借助网络在传播时效、传播模式、受众粘合等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报纸品牌的影响力。
二、专业报实施报网融合的路径
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专业报要实施报网融合战略,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基本问题,即管理融合、团队融合、品牌融合、运营融合。
1、建立报、网管理一体的架构
在报网融合时代,报纸和网络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媒体,而是共同资源构架下不同的传媒介质。报网融合要建立一体化的领导班子,负责报网的整体运营。总编辑应该是报网共同的总编辑;部门设置和员工分工按新闻生产的内在规律和新闻类别区分,不再将编辑记者分为报纸编辑记者和网站编辑记者。同时,报网融合的管理架构,还体现在奖惩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一套人马两线作战,需要对报社的记者和编辑的利益机制进行重新规划,解决报网融合的驱动力问题。
2、建立一体、高效、全能的团队
报网融合体现的传播特征,除了信息传递更新更快,还要用多媒体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全方位同步报道,实现跨媒体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的记者就必须是多面手,要能够进行多种媒体的新闻采集和制作,编辑也要有多媒体统筹能力,根据多媒体传播的思维配置资源,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信息。在这种要求下,打造全能记者、全能编辑就显得十分迫切。
此外,报网融合还需要大力培养一批懂采编、懂网络、懂管理、擅长策划的具有整合传播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技术的人才和创新营销理念的人才,解决传统媒体发展的人才困局。
3、借网之力为报纸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多媒体竞争时代,媒体将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特色差异。而专业报恰恰没有大而全的顾虑,只需要紧紧抓住自身的特色不放松,反而更容易在未来的网络媒体中凸显出特色品牌效应,更具有后发的竞争优势。
专业报要更积极地运用搜索引擎、链接、微博、微信、热词等网络手段,主动出击,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因为在以互联网为竞争坐标的新媒体时代,所有的报纸都处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谁能更快更好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谁就能获得更新更强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全面突围。
4、借助全新盈利模式提升竞争力
报网融合,其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打破传统媒体的单一产业结构,寻求交叉产品、交叉平台以及收益共享的交叉产业,搭建新型融合的产业结构。
就目前而言,专业报一方面可以将报纸广告和网络广告打包优惠销售,既实现广告的立体呈现,又形成广告的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依托自身专业报的资源优势,创造多元化的网络盈利模式,比如开展数据下载、电子商务等业务,开拓新领域来盈利。
事实上,专业报的报网融合之路并不平坦,有劣势有优势。但不管怎样,只要在媒介运营层面上的深层次、全方位、不分彼此的一体化操作,并在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建构可行的报网融合运营模式,未来的发展将会另有一番天地。
1.电视新媒体化的产业链战略"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提出了挑战,不仅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电视新媒体化生存的优势整合,有必要实施产业链的战略"(l)电视媒体想要发展新媒体,有必要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一条能够实现上下游电视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链"除了需要挖掘新媒体的渠道,进行形式的整合,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新媒体的产业链战略,从而增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价值和核心竞争水平"(2)随着人们对电视信息需求量的上升,很多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人们生活的改变,对电视终端提出了便利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因此就出现应运而生的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等"这是传统媒体以新媒体的形态进行产业链的合作"这一合作,调动各种资源和优势,挖掘新媒体的价值,改变以往传统媒体单向和封闭的格局,完成各项电视业务的目标"(3)产业链的整合,需要兼顾电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广告服务商、电视终端显示制造商等的利益"电视媒体需要发挥特有的优势,加强与这些商家之间的合作,争取与更多质优的产业供应商合作,提高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水平"2.电视新媒体化的多媒体融合战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媒体融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基于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电视受众主体的信息多样化需求和信息使用习惯转变要求,将以往电视、电信、互联网分散的局面整合,形成新的媒体平台"(l)互联网和电视的融合"互联网的终端显示是机顶盒电视、台式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互联网和电视的结合,为网络视频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譬如CCT丫的网络电视台、SMG、凤凰卫视等网络宽频媒体"(2)手机和电视的融合"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用户利用手机终端成为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的新机遇,并随着通讯网络、无限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收视手段技术的改善,手机电视媒体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电视新媒体化的内容开发战略"电视媒体新媒体化,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开发"电视内容资源的提供商和运营商,是支撑电视内容开发战略的主体"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电视内容单项传播的局面,但随之产生更多的低俗和版权侵权内容,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方面,给电视媒体的内容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l)电视媒体通过自身的行业优势资源积累,具有一定根基的媒体地位和节目生产能力,可与民营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彼此之间互补优势,为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2)电视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内容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从社会受众主体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用户的特定内容需求,建立平台终端用户的内容数据库,以便电视媒体对内容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在产业链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3)电视媒体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现成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推行制播分离的模式,提高节目内容的价值水平,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并以多维度和多渠道的方式,将内容传播出去"4.电视新媒体化的品牌战略"电视的新媒体化,需要进一步树立品牌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电视媒体只有打造品牌栏目,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收人和收视率"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是在原有电视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品牌的效益,实现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业务之间品牌渗透,实现两种资源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推出,旨在赢得受众主体的认同感,这样方可赢得市场,而品牌影响力可以在帮助拓展新媒体的市场,将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到各项新媒体业务当中,提高电视媒体的品牌价值"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是目前电视生存的新课题之一"新媒体更新了电视媒体的观念和战略,克服以往的时空限制"目前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化模式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电视媒体必须针对产业链、多媒体融合、内容开发、品牌等,对新媒体化生存发展的优势进行整合,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作者:蔡海东工作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TCL集团称,一季度业绩下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子公司华星光电处于生产爬坡阶段,生产工艺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且行业市场环境欠佳,导致一季度该项目产生较大亏损;二是由于全球手机市场需求放缓和智能手机产品客户认证延误,TCL通讯手机销量没有达到预期,致使利润同比大幅减少;三是同期本公司收到的项目补贴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约9500万元。
华星光电由TCL集团控股与深圳政府共同组建,2009年11月该项目启动。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线于去年8月8日投产。华星光电披露的消息显示,该生产线设计产能为每月10万片玻璃基板,切割为26英寸、32英寸、46英寸及55英寸液晶面板,年产约1750万块电视模组,预计今年年底满产。TCL集团强调,华星光电整体运营好于预期。今年3月份,华星光电综合良品率稳步提升到84.60%。公司预计,到2012年底该项目良品率有望达到92%的行业中等水平。
TCL通讯方面,由于海外市场对TCL智能手机产品客户认证延误,手机销量没有达到预期。TCL通讯表示,继续推出多款智能手机新品,预计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增长势头将逐步显现。同时,TCL通讯在国内市场设立更多销售点,预期第二季度从目前的4200个增加到6000个。
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多媒体彩电业务表现良好,LCD电视产品销量达到329万台,同比增长70%,经营利润也同比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