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第1篇

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规划统一为引领,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标准规范为手段,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交通”。2014年,山东交通将围绕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12个在建项目进度,力争3条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确保莘县至南乐、蓬莱至栖霞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大力建设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12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大型物流园区和港口物流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互联互通。

科技创新,信息引领,建立现代智慧交通

围绕发展智慧交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鼓励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造传统货运枢纽站场,努力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装备现代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物流人才高端化发展。加紧全省统一的交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省市两级交通数据中心,完善覆盖全省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与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实现不停车收费联网。

节能减排,集约高效,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将绿色交通发展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2014年,山东交通将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用力度,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年内新增1万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营运车辆,淘汰3万辆营运黄标车,加快布局形成全省高速公路LNG加气站网络。将积极争取省级区域性试点,大力实施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快青岛、烟台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加快推进青岛港低碳港口建设,加强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设京杭运河绿色循环生态示范航道。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发展,深圳质量

一、交通发展背景与形势

1、发展背景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年来,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推动深圳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深圳机场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深圳港继续致力扩大集装箱运输水平,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以及深圳北站、福田站等国家高速铁路和大型枢纽建设进展顺利,“七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和公路客运、货运枢纽进一步完善,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的相继开放、罗湖口岸和皇岗口岸的改造升级以及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建设推进都使得深港跨界交通基建和服务进一步加强。

城市交通方面,道路设施持续建设和完善,地铁二期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公交行业完成特许经营改革,地面公交线网向三层次线网不断优化,过境交通施行交通组织优化管理,合理调整停车配建指标及收费标准,初步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架构,实现了原特区内外交通管理一体化。

2、发展形势

形势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模式。《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优化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着力推进交通发展模式转变,打造“深圳质量品质交通”,支撑深圳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

形势二: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要求加强深圳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要求以提高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深港交通合作共建,着力推动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发展,落实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形势三:特区扩容获批,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交通一体化。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随着特区扩容获批,迫切要求统筹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全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原特区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特区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实现全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有力支撑特区一体化进程。

形势四:交通需求持续增长,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发展。为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动化交通需求,亟需尽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对小汽车的竞争力,要求一方面继续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围绕轨道交通整合城市交通系统,并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构建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形势五:改善民生和谐发展,要求提供更高品质的交通服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交通质量为核心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以解决群众关心的交通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持续改善交通运行状况,全面推进低碳交通发展,打造高效快捷、绿色宜居的交通出行环境,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二、思考与对策

为加快推进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市委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规划纲要》,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从战略目标、城市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等方面描绘了深圳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打造交通运输“深圳质量”,充分发挥转型时期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以上交通发展背景和形势,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对策。

1、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应尽快升级转型

围绕“深圳质量”、建设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交通运输必须加快实现“五个转变”:交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运输方式由相对分散向综合高效转变、出行结构由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环保转变。

同时,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视野谋划深圳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规划布局并建设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区域性战略通道;坚持国际化战略,打造世界级港口;坚持区域化战略,打造华南地区航空枢纽;推动国家铁路建设,打造国家级铁路枢纽;构建内外畅达、衔接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深圳与广州交通枢纽双中心的新格局。

2、交通运输行业应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为此,应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以智慧深圳开启智能交通,以品质交通凸显深圳质量。

3、改善民生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

只有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才能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为此,应以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体系,提供多样化公交服务产品,满足市民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特区一体化应优先完善路网体系

以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契机,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应按照“规划一体化、标准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养一体化”的要求,加大原特区外道路网建设力度,完善“高快速路网、城市干道网、支线连通网”三层次路网,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干支协调、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一体化路网体系,支撑特区一体化发展。

5、宜居城市应不断提升交通环境品质

以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市为契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宜业城市,应坚持“远近结合、软硬兼施、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的原则,在继续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加大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出台交通政策,实施需求管理,适当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通过运用“空间减碳、方式减碳、技术减碳、管理减碳”四大策略,系统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品质。

三、相关措施

通过上述思考,为推动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进程,提出相应交通发展措施如下:

1、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提升港口辐射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港口枢纽地位;坚持区域化战略,加快机场扩容,通过协同发展和错位竞争深化与香港机场合作,强化机场枢纽地位;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国家级铁路枢纽为目标,建设完善“双十字”铁路网络和“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推动深茂铁路和赣深铁路规划建设;完善全市西、中、东部三条对外运输通道,全面对接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由12个主枢纽站和7个一般枢纽站组成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以及“一主六辅”货运枢纽场站体系。

2、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推进深港两地交通设施全面对接,重点推进新增铁路口岸、公路口岸以及水运口岸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构建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落实加强各市交通网络对接,重点推进城际轨道网络建设和道路交通设施对接。

3、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智慧型深圳

建立深圳市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应用,形成完整的、市场化运作的智能交通价值链,初步形成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按照部市共建公交都市示范市框架协议的有关要求,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围绕特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道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完善的高快速路体系、基本形成主次干道网络、初步形成支路网体系,保证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的优先使用,打造与轨道公交协调发展的开放、畅达、集约、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

5、关注民生推进品质交通建设,推动低碳绿色城市发展

持续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兼顾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全面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持续缓解交通拥堵;着力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建立安全、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打造民生交通体系;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引导低碳出行,建立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交通系统。

四、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综合交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要求,努力打造综合交通发展深圳质量,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内外畅达、衔接高效、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国际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五、参考文献

[1]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 200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R].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3]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深圳市人民政府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第3篇

回顾2011

全省营业性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比2010年提高9.2%和9.3%,营业性公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比2010年提高14%和14.5%,营业性水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比2010年提高3.2%和1.3%,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比2010年提高12.9%和27.9%。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绩:

第一,服务民生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全省新增通客运班车行政村230个,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已达96.5%,新增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108个,全省13个县(市、区)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无锡市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镇村公交全覆盖。针对京沪高铁的开通,积极做好公交、出租、客运班线的衔接,道路客运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全省农村客运公司化比例已达90%,基本步入城乡客运融合发展阶段。

城市公交稳步发展。全省城市客运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公交优先发展的各项措施逐步得到落实,路权优先取得进展,全省共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达419条,新增、更新公交客运车辆4026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01公里,城市公交分担率达18.9%。

出租汽车行业逐步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出租汽车运力更新和扩容程序,全省新增出租汽车1106辆,更新出租汽车11598辆,新建出租汽车服务中心8个。出租车电召业务量大幅提升,年业务量近1200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行业发展质量不断改善。全省积极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市际、县际以上班线公司化率稳定在70%以上。全省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中,拥有100辆车以上的企业达446家,较2010年增长22%,水路货运企业中,拥有5万载重吨以上的业户达到136户,较2010年增长14%。

品牌创建工作得到巩固。新增“江苏快客”班线115条、班车278辆;新增“江苏快货”企业6家,“江苏快货”线路217条,线路总里程近30万公里,服务网络覆盖近200个城市。

交通物流业态发展良好。全省培育质量信誉AAA级道路货运企业3352家、水路货运企业261家,年营收超过5亿元的省级交通物流龙头企业7家。苏州市积极推动物流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实现了产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深化。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汽修”创建和节能驾驶研究工作,江苏省制定的《机动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和《汽车节能驾驶操作规范》主要内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培育首批“绿色汽修”示范企业43家,汽车维修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有9家企业获得交通运输部“绿色汽修”专项资金补贴,江苏省就占了8家。镇江、徐州市多措并举,大力度推进“绿色汽修”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积极倡导驾驶节能,向社会发放《驾驶节能手册》,组织参加全国“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和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取得优异成绩。

第三,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法规和标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先后颁布了《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配合省人大完成《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启动法规修订程序,将后评估成果进行转化。

规划和政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完成了《江苏省道路水路运输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客运、交通物流“十二五”规划研究成果纳入《江苏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牵头制订了《长三角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导运输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思路、措施更加明晰;省市共同开展的货运与交通物流、城市客运、机动车维修等13项政策研究工作取得较好成果,运输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行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扩大网上行政许可范围,实行旅游包车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今年以来,全省累计通过网上申请及审批的业务数已达23.6万次。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机动车驾驶人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系统,扬州市成为我省首家试点并对接成功。组织开展了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试点研究工作。建立了全省道路客运、货运市场经济运行分析及市场信息定期机制。建立了出租汽车行业营运数据监测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施预警管理,指导各地按程序及时启动油运价联动机制,维护了行业稳定。

第四,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客运车辆达4.1万辆、154.7万客位,城市客运车辆8.3万辆,分别增长4.6%、6.0%和1.7%;货运车辆达65.5辆、482.3万吨,分别增长18.8%、29.3%;运输船舶达4.9万艘、3717.3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5.1%、27.7%,运力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安全监管措施得到强化。深入开展道路客运安全隐患排查,对卧铺客车进行集中整治。组织开展旅游包车、卧铺客车暗访行动,规范经营行为。深化与公安交管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在协同治理客运车辆超载、高速公路违停上下客等违法违章行为方面开展信息共享的专题研究。

第五,行业社会形象显著提升。作风建设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行业文明成果丰硕。

展望2012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之年。当前,我省道路水路运输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对照“十二五”道路水路运输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不小差距。2012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着力调整结构,突出民生保障,加强统筹协调,注重科技创新,坚持安全发展,扎实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更加有力地支撑和服务全省“两个率先”。

围绕这个重点,2012年江苏省运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抓住“两大重点”,强化“两项保障”,实现“四个突破”。即抓住服务保障民生和交通物流业发展“两大重点”,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项保障”,在集约运输、绿色运输、智能运输和安全运输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具体工作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紧紧抓住服务保障民生这个重点任务不放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民生幸福工程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出租汽车规范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机动车维修服务品牌发展。

第二,紧紧抓住交通物流业发展这个重点任务不放松。以加快推进货运企业转型、完善物流设施、发展先进运输方式为重点,实现全省交通物流业率先发展。培育交通物流龙头企业,提升交通物流基地功能,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第三,要在“集约运输”上实现突破。积极推进客运、货运业转型升级,在运输资源配置、市场结构调整、运力结构优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道路客运方面:通过运输结构调整和线路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客运市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运输效率。运力结构优化方面:推动客运车辆结构优化,在高速直达客运中加大大型高级客车推广使用力度;在国省道干线客运中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经济型客车。

第四,要在“绿色运输”上实现突破。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要求,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运输管理全过程,发挥运输企业主体作用,努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促进运输过程节能减排,深化“绿色汽修”创建,推进驾驶节能应用。

第五,要在“智能运输”上实现突破。全面推进运政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运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统计分析工作。

第六,要在“安全运输”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加强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强化运输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源头治超工作,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发展能源转型汽车社会电气化去油化

在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通过加快交通运输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能够实现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迅速,是继工业之后能源需求增长主要领域。新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年均增速达90%,高于全社会能源需求73%的年均增速。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从2000年的1608万辆跃增到2015年的16亿辆。目前,我国人均交通用能不足美国水平的1/10,不足欧盟、日本水平的1/5。如果延续目前粗放发展趋势,我国交通运输用能需求可能还将增长数倍,不仅能源安全、资源环境等将难以承受,而且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物流成本负担。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交通运输粗放发展导致的拥堵、雾霾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损害城市宜居程度和竞争力。研究表明,机动车在北京市PM25排放中占20%左右,重污染时段达40%以上。一些中小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甚至超过大中城市水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尤其突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汽车保有量将不断上升,交通发展道路选择不仅直接影响能源需求、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关系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交通物流体系成本效率等,加快变革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大幅提高能效、降低能源需求的潜力

交通运输领域重塑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M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在支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交通运输领域需求减量、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潜力。

(一)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模式,从源头减少不合理运输和出行需求

在交通运输领域,货物运输和旅客出行需求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驱动,也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降低工业化发展对重化工行业的依赖,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能够明显降低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运输需求,并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距离。目前,我国单位GDP货物运输强度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倍以上,是日本的10倍以上,具有相当大的下降潜力和空间。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去产能”进程中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增长速度可以明显减缓。

在城市化方面,通过引导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向多中心、混合功能、小街区模式发展,积极发展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购物等,也能够大幅降低机动化出行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在反思和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以宜居程度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念。丹麦哥本哈根还把发展自行车道作为城市规划优先任务,提出打造全球最好的骑行环境,我国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也在推行“摩拜单车”方式,解决居民出行“前后一公里”问题。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升级发展关键阶段,彻底改变“摊大饼”式发展模式,探索高效宜居的紧凑型发展道路,在从源头节约能源、土地、水等各类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

(二)以铁路和公共交通为骨架,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以铁路、公共交通等替代卡车、私家车等运输出行方式,是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二的铁路网络、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中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铁路密度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推动交通运输由“总量不足”向“结构优化”方向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快完善人口密集地区轨道交通网络,深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铁路运输占货物运输比重下降的趋势有望得到扭转,铁路在客货运输出行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铁路、水运等高效方式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是降低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速的最大潜力所在。

在公共交通体系方面,我国主要城市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出行分担率等方面,与东京、纽约、香港等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空间。在城市规划、资金投入、土地安排、路权分配等方面,“公交优先”战略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今后伴随“市民化”成为城市化工作重点,把公共交通切实放在城市发展首要位置,对于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圈、城市带发展进程中,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等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力、天然气在交通用能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具备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截至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已经突破试点示范起步“瓶颈”,有望进入快速普及发展阶段。通过积极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化石能源需求,而且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过程中,我国有望开创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新路。

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我国具备实现赶超跨越的战略机遇。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新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的特征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及时调整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加快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购车许可、限制行驶等辅助政策,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在全球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社会”。在交通能源需求增量中,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电力、天然气等替代。

(四)乘用车和载货汽车并重,大幅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

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内燃汽车也具备持续提高能效的巨大空间。截至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7亿辆,汽车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辆,绝大多数仍是传统内燃汽车,并且汽车平均油耗水平明显高于欧洲、美国水平。研究表明,通过持续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快普及轻量化、小型化、动力总成升级优化等先进成熟技术,到2030年我国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有望下降到3L/100km左右,比目前平均油耗水平下降一半以上。

同时,由于货物运输能耗占我国交通能源需求的60%以上,载货汽车领域能效提升的潜力更大。目前,美国能源部实施的“超级卡车”项目,仅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成本有效的技术,重型卡车的实际能耗能够下降50%以上。对我国而言,通过提升卡车装备水平、发展甩挂运输、优化物流组织管理,实际能耗下降的幅度将更大。此外,在“中国制造”创新升级过程中,伴随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等共性技术发展突破,也将有利于汽车能效持续提升,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带来更大的外溢效益。

三、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是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的主要方向

根据我们的研究,通过推广应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进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我国交通运输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进程将显著加快,能够实现交通发展与能源需求、交通用能与油品、交通服务与碳排放“三个脱钩”。

(一)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增长满通运输与城乡居民出行的快速增长需求

到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货物和旅客周转量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39倍、49倍,私人汽车保有量相比2010年增长59倍。如前所述,在交通部门重塑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交通运输终端能源需求增速大幅放缓,2050年仅比2010年增长13倍。同时,交通终端用能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进入持续下降通道。

(二)交通用能摆脱对油品的高度依赖,实现电气化、清洁化、多元化

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发展推动下,电力将成为交通部门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到2050年,电力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达到22%,远高于目前1%的水平。交通用能全面实现清洁化,电力、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汽油、柴油等油品需求增长大幅放缓,并且交通用油需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三)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显著提升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2030年左右成为市场主流,在汽车销售量中的比重超过一半,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交通运输体系综合效率明显改善,2050年单位客货周转量的能源消耗相比2010年下降一半以上。不仅交通运输体系的系统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推动下,交通运输的组织效率、经济效益也显著改善。

(四)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交通运输重塑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需要增加在铁路、公共交通、电动汽车、高效卡车方面的投资,但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投入。与延续当前的发展态势相比,交通运输重塑能源到2050年需要的累计额外投资仅16万亿元,远小于其带来的节约能源、减排污染物等效益。同时,在节约不必要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在促进电动汽车、智能交通发展方面,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繁荣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四、启示与建议

(一)明确交通运输重塑能源长期战略和实施路线图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涉及宏观经济、行业管理、技术选择、政策体制等方方面面,其长期愿景目标也不会自动实现。要把新一轮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等大势与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衔接起来。坚定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中,针对货运、城间客运、城市客运、汽车、慢行交通等不同细分领域,明确分阶段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二)及时调整炼化、汽车等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未来油品需求、汽车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如果延续目前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恶化炼化、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带来巨大的投资沉没损失。同时,伴随交通用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电力、天然气等将加快替代油品消费,汽油柴油失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要全面停止新建炼化、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并在“去产能”进程中加快既有产能改造升级,适应多元化、清洁化变革趋势。

(三)以基础设施高效升级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突破“瓶颈”制约阶段,在升级发展过程中,要以节能高效为重要原则,引领生产力合理布局、城市化紧凑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城乡一体规划中,要围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协调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加大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等支持力度。

(四)在电动汽车、高效卡车等重点领域尽快取得普及突破

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范文第5篇

指出了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巨大,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水运行业节能减排推广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节能推广的政策,以期推动新型节能技术产品的发展。

关键词:

水运行业;推广政策;节能技术

1引言

当前,全球化石能源资源日益短缺,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我国对此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并将相应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随着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的不断加大,节能管理与技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能耗管理更加精细化,而与日趋紧迫的节能减排工作压力相对的是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新型节能技术产品的相关促进政策略显滞后。因此为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学、规范、高效发展,尽快完善健全的前瞻性、引导性的顶层政策规划,是推动新型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新型节能技术产品应用现状

2.1国外节能技术推广现状

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很早就开始注重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世界上节能技术应用推广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日本是亚洲最为发达的国家,距离我国也较近,加之日本国内资源较为匮乏,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对我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另外,欧洲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均为发达国家,其节能技术应用体系的建立也较为完善,可以为我国的节能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一般会综合性地运用到行政措施、财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等手段,并不断地通过提高这些手段之间的协同化程度来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上述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政策均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增加财政投入、设定奖励及强制增大节能宣传力度等几个方面[1~3]。另外,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激励,如芬兰、荷兰、德国都规定了环境税税收减免项目和环境税返还项目[4]。

2.2国内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和总纲,分为总则、节能管理、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节能技术进步、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7个部分。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收费的能源发展战略。在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一章中,专门规定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健全了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

3存在的问题分析

到目前为止,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已初具成效,特别是在能耗基数大,节能效果明显的水路运输方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交通运输节能技术,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水路交通运输仍以粗放式管理为主,节能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5,6]以下几点。

3.1缺乏节能技术评价机制

缺乏节能技术评价机制,导致行业内节能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大量时效性不强、节能效果不明显的节能技术,也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港口、水运企业无法直观、准确地判断节能技术的优劣。

3.2交通运输节能技术推广机制不成熟

尚未建立较为成熟的交通运输节能技术推广机制,导致目前很多优秀的节能技术未能及时转化为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推广政策建议

要保证交通运输节能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建立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先行,由此,确定以下重点任务。

4.1着力推进水路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水运运输行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提升内河航道等级,着力优化内河航运网络布局。发挥水路运输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和强化相关引导政策,鼓励攻略大宗物资运输转向水运,推进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资源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加速形成“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交通格局,充分发挥港口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衔接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水水中转等高效运输方式。继续完善各省市港口布局,提升沿海港口群现代化水平,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港口专用公路和铁路专用线,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

4.2持续提升水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完善沿海、内河港口运输体系,推进江海直达运输发展,平衡船舶运力、港口通过能力和货物装卸,提高港口装卸生产和水平运输协作能力,提升港口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加强港口生产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以“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港口”,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和提升质量,利用系统的智能化、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内外业务协同等手段,不断提高港口生产作业、运输组织效率,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4.3加快提升低碳节能水路运输装备比例

加快港口装卸机械技术升级改造,推广以天然气为动力及混合动力的高能效港口装卸设备和工具,在继续推广LNG集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LNG在牵引车、装载机、自卸车、轮胎吊等港口装卸设备中的应用,推进双燃料拖船及LNG拖船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合理统筹加注站点布局规划和建设,有序推进加气设备的布局建设,形成完善的加注服务体系。

4.4不断优化水路交通能源消费结构

加快替代能源技术研发,调整燃料结构。化石燃料的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许多提到效率的技术仍然面临着技术障碍或存在着成本高、性能缺陷等问题,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从实际出发,严格制定并执行港区各类运输排放及油耗标准,改善车辆燃油效率,提高监管力度,适时推进燃油品质升级。探索建立港口作业机械能耗准入与退出机制,从源头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设备在港口的应用,提高以电力、天然气为动力的设备应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改善行业能源利用结构。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及船用太阳能、风能、LNG等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在总结LNG动力船舶试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LNG船舶应用;加强船东与港口企业的沟通,完善与扩大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加大氢能等下一代低碳型清洁能源的基础研究,重点突破非化石能源廉价制氢、安全储氢输氢、高效耐用燃料电池、太阳能、生物质能带规模制氢等关键技术。探索氢能在船舶上使用方案的可行性。

4.5扩大水路交通气候友好技术推广应用

进行港口装卸生产工艺及资源优化研究,在装卸生产过程中,通过组织物流,调配货源,合理配备机车,改进和完善装卸作业工艺,研制各种货类的专用及高效属具;促进杂货成组装卸、散货集装箱化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煤炭码头开展底开门车技术应用、连续式卸船机的适用性研究等;系统总结推广先进生产操作经验和方法,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港口生产节能减排操作标准。推广进港船舶岸电技术的应用,在邮轮、集装箱、散货等主要客、货运码头配套建设码头船舶岸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岸电设施空间和容量,鼓励各类码头应用码头船舶岸电技术。

4.6深化港口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培训

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低碳知识普及。各级港航主管部门、港口企业应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经常性开展节能减排培训及节能技术、经验的交流,提高全行业人员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

4.7健全港口能耗及排放监测统计核查规范

制定符合港口用能特点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标准规范,进一步提高港口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进一步夯实能源监测统计考核基础。研究港口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方法,实现港口温室气体排放实时监测,统一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作者:宋薇 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张寒松.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现状与机制建设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4(7):1~3.

[2]李振宇,李超,尹志芳,等.德国和日本交通碳排放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公路与汽运,2014(1):35~38.

[3]樊东方,石静远.日本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其借鉴[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5(4):443~452.

[4]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6):362~368.

[5]金瑛.典型发达国家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技术创新:从芬兰、荷兰、德国环境税收政策激励谈起[J].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