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建设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新的凝练和概括。在当前众多价值观的发展中,只有社会主义核心发展观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所理解。同时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集体意识时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主导,才能充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发展机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理论
社会主义的认同作为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在个体方面而言,认同是个体对社会角色和身份的理性认知,其表现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层面上,认同通常表现为对集体成员对一些情感或信仰的一些认同和分享,这种情感支配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当然,本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宏观层面的价值观。通过分析社会心理学可以发现,当前众多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处于认知和同化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价值观的价值的一个阶段。同时,在此阶段可以轻易看出对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以及价值观本身的认知度。同化阶段,是指对特定价值观最本质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容易受到理性因素、情感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是衡量一个民族经济和制度的重要标准,其本身的意识形态将会对民族文化有着潜在的影响。在发展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应符合社会的本质以及特征。对于价值观体系其构建依据根更是依据社会价值观和从属价值观来确立,纵观历史发现,每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统治者都会通过宣传民族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完成统治,这种统治是以社会号召以及引导的形式社会凝聚。尤其是在我国历史上的“仁、义、礼、智、信”等信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是我国当前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宏观辩证,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仅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能表现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谐、公正以及自由等多方面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机制的实现现状
社会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内心出发才能够自觉践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在能在受到社会问题影响的时候引起共鸣。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表现明显的有三个方面:①传播路径比较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观念、核心内容以及形式方面和当前的社会经济无法形成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缺乏载体,在一些信息渠道和影响力方面缺乏明显作用力。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经济等人群的认同不同,导致这些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的基本共识也不相同,当然,最基本的共识依然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例如江苏师范大学在2013年以众多省份(苏、豫、鲁、皖、滇、宁、黔等省份)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这种调查覆盖了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国企、民营以及农民等职业,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都存在很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人们选择将为主导思想,此类人员在调查结果中占有44.3%,一部分们选择将以及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此类人群占取调查结果的47.2%。③当前社会人群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其践行带有浓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色彩,尤其是当前我国所展现的一些伟人和伟大的事迹方面。
四、社会主义核心机制认同机制的建设
(一)构建科学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人员以及传播方式构成,这也是被我国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地传播机制可以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价值,将抽象的、便于理解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物,将政治用语更加有效地传播到每个人。因此在构件科学的传播机制中,必须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建设,再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发挥出新媒体的传播力强、透明度高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特性。此外,在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中,应注重方法和途径的发展,表现出新颖、细致、科学等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和大众的信仰相结合。
(二)构建利益引导机制
通过社会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发现,价值认同作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引导机制,价值已和利益形成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本质中,人类社会便是由个人利益、团队利益以及国家利益构成在,和中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最明显的诠释。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只有建立起公民信用管理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评价体系和相关信用制度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利益进行引导可以实现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社会各矛盾的协调。促使社会共同利益的增进等现象。
(三)成立制度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作为承担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支撑,只有将社会保证体制融入到社会发展体制中才能避免形成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外在形象。要形成一种“依靠制度化、社会化控制整个机制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全面转化为制度精神,并以制度保障的形式融入到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民生中去,保证社会核心价值观机制体形成一种治国治民的有效政策,此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形式在宏观上的表示。在微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保障应融合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行业中,通过对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以及调整来实现融入,同时还可以对日常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以及一些国家性教育,或在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规划中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对群众进行引导,保证各个公民能够在每个场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展现出自身优秀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将社会机制进行转化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的另一重点和难点。在转化过程中,应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的特色实践。同时严格坚持和落实党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实现相关机制的转化。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班级文化建设
多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这将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重要途径。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最小单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的,客观的,有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因此,要想更好地体现高校学生管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结合,必须从班级文化建设着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学生班级是学校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班级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班级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形成班级正确的,统一的价值观
在班级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立良好的班级风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的活跃,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摆脱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使得学生学会理性的反思、积极的判断、学会服从,从而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统一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实现班级的文化职能和使命
大学生作为大学班级的成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也制约着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并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弱
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然而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班级也在不断地增长。大多数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造成了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特点,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二)班干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仅依靠班级辅导员的力量是很难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班级学生过多,而辅导员个人精力毕竟有限。因此,我们需要选拔优秀的班干部,充实到管理队伍中,但目前民班级班干的素质良莠不齐,对当前的班级建设造成很大冲击。
(三)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就目前而言,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动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缺少热情且一直处于被动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认为读是件无聊的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保持之前的学习风气,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丧失使得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加大了班级建设的难度。
(四)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时的努力就能使班级变得很强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班级成员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即使知道的同学也不可能把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因此,在一个班级中,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和理解班级建设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班级的集体活动形式的欠吸引力,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
(五)学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目前高校现状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于院系两级,真真落到班级的工作不多,即使是到了班级,其效度也是有限的,这就对当前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班级文化
(一)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只有正确运用基本原理作为学生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让学生来认清社会现象中的本质,分析社会思想意思中的主流,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班级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的成败与否与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班级和寝室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对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疲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情感,利于学生奋发向上。对教室环境进行科学布置,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舍要努力营造一种环境整洁优美、温馨和谐的氛围。通过环境的影响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不仅仅靠班主任、辅导员的努力,还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级需要的时候,学生党员干部要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为班级同学排忧解难的德作用,让班级同学充分感受到班级这个集体的温暖,让更多的同学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到“班级荣辱”事关自己,也让更多的同学慢慢融入到班级建设中。
(四)情理结合,建设柔性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的一种行为准绳。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与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自律性不好,因此更应注重制度建设。
(五)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辅导员自身首先要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富有思想、仁爱善良、正义公平、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融入学生并用真情换真情。
[关键词]公寓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7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关键。因此,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为此,高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希望以此能有效提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然而,这些教育手段大多还是基于班级概念提出并设计的,因学生生活特点的改变,学生宿舍已成为高校开展各项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全新前沿阵地。因此,推动高校宿舍的文化建设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是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极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一项手段。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可以被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这四大类别。并且这四类宿舍文化建设也是相互交织和深化的,共同构建出一套大学生间默认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以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具有较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的。
(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要想帮助大学生正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在认知方面使其能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这是一种对过往优秀经验总结后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价值引导。
相较而言,高校宿舍文化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集合,所以,它具有“自下而上”型价值传递的所有特性与功能。因此,借助宿舍文化建设,就能够有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缺陷的弥补和互动,用大学生已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文化观念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他文化”的深入认知。
同时,宿舍生活中不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会加强各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随着这种认知的深入性,宿舍文化建设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度融合,从而通过宿舍文化的各方面进行具象化的二次呈现,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更为充分。
(二)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言行
宿舍文化对其言行举止的塑造与形成也有着较高的影响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的做法,能够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同时,宿舍还是一个发挥典型功能的场所。在同一个宿舍内,当有学生典型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言行后,其他学生会在这一典型的带领引导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身体力行中。
此外,言行的内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显性化展示。当这种显性展示发展到一定程度与高度时,也将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同向推动,继而产生一股双重推动力,切实而有效地发挥出“自上而下”型价值宣传方式的价值与功能,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培育”上升到“践行”层面。
(三)有助于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使大学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并加以践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的所有内容都有高度认证,促进自身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高校宿舍文化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氛围营造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依托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达成,使之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实现实践化、具象化的转化。特别是在宿舍生活中,大学生们可以“针砭时弊”,大胆地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真正帮助他们启迪思维、明辨真理、区分是非。
二、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使宿舍文化的认同带来难度
高校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注重个性化成长、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所以在宿舍生活过程中,很难融入其中,加之受生源地区、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导致搭建共同宿舍文化体系的难度更大了。
同时,高校目前在建设宿舍文化的过程中,也倾向于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类似的“自上而下”型“他组织化”模式,就更加重了大学生对宿舍文化的认同度,使用宿舍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能沦为空谈。
(二)网络新媒体平台带来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此,学生在对待一件事物时不再只是听取教育工作者的“一面之词”,而是寻求网上的各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辨别。这会使大学生容易被网上的不当言论所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同时,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也为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其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学生会不断质疑其中的合理性,导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受到动摇。而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加至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中,那么这种震动感会进一步加强,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彻底对这种培育模式进行否定。
此外,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又同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吻合的,这就使学生容易对网络新媒体形成依赖,使他们逐渐失去独立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宿舍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加大。
(三)宿舍文化建设未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
在部分学校中,还存在着宿舍文化建设脱离于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的情况。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因为它具有充足的学生认同感聚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更能成为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与契机。所以,一旦宿舍文化建设没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就会导致高校宿舍文化的局部化发展,使宿舍文化建设呈现僵化状态。如果能很好地将宿舍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统筹,能进一步使在两个环境中开展的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保持连贯性与完整性,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理念
高校宿舍文化能对大学生实现共性进行引导的关键就在于宿舍文化以学生普遍认同的生活方式为基准进行建设。想要以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就需要继续保证这种“自组织化”的建设模式可以继续发挥其功效,全面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理念。只有实现两者的全面融合,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套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长远、非线性、协同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二)有效融入主流社会文化
用宿舍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渐进性,善于循序渐进地将宿舍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范畴内,并将主流文化与校园精神进行有效融入。
(三)活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能为两者在社会不断的变化中寻求到最为适合自身发展的弹性模式,以免陷入陈旧的模式“陷阱”。
我们可以建立宿舍微信群或宿舍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将线下的各种活动与主流价值观教育宣传展示在这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上,加快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速度与覆盖范围。当然,在微信群中,还需要强化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大学生能在微信群里各抒己见但不偏离正轨。
并且,在将网络新媒体平台嵌入宿舍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文化、研究文化与创新文化进行充分交织,形成高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使其能在质量、规模、结构和速度上更好地有机统一、提档升级,从而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建波,李新刚.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9):523-524、529.
[2] 池欣冉,许新国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64-166.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从其本质而言,人口老龄化是人为不可扭转的一种自然规律,人们只能去顺应,不可违背。而当今的少子化虽然不是一种自然的代际失衡现象,表面上往往显示出一种人为干预的迹象,但从各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看,它似乎又是人为不可扭转的,我们也只能去顺应它。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世界各国又共同面临着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的家庭式养老,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面前,这种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人类只能“寻求他法、另谋出路”。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世界各国寻觅到所谓的“他法、出路”只能是各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共同养老。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种变革同样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年轻人赡养父母的意识在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由流动、住房条件的改善、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与观念的巨大差异等又带来了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的大量增加,这些现象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到了崩溃或瓦解的边缘。上述因素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迫使我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从整个社会到每个个体都非常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项巨大工程的建设进程,因为这项工程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与这项工程休戚相关。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老年人的养老有了一些保障,年轻人赡养父母的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期望与要求相差甚远,还远远没有实现让老年人过上既有尊严且有较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标。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困难。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等客观现象大大增加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而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较晚,这不仅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又带来了体系建设上的诸多困难。许多发达国家是在“未老先富”和在社会经济进入转型、矛盾突发期之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效地化解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矛盾。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具体表现为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等。虽然这种制度改革具有中国特色、也比较符合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这种改革带来了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域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参加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负担上还是在享受待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这种制度安排会最终导致不公平;其次,这种改革对未来的制度统一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最终制度的统一成本很高、难度巨大。
在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中,当前在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的目标是城乡统一。地域统一、人群统一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我国现行的“分灶吃饭”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各地之间相互割离的管理体制等,这些障碍又一时难以解决,而“城乡统一”基本上不会遇到这些障碍。所以,先从“城乡统一”开始,然后再逐步解决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这种思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这又给实现其“城乡统一”提供了极大的机遇,通过顶层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强烈的客观要求,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经济收入又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等,这些因素就更加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保证农村老年人享有与城镇老年人同等的社会养老服务权利。
为了保证城乡均衡受益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在未来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观念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观系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联系贯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精髓,是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而高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被主导和主导的关系,那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高校文化建设也是应有之义。如果说高校文化是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离开它就没有健全和谐的高校文化了。与此同时,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离开这个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和弘扬便无从谈起。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建设高校文化,即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活动密不可分,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往往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更是延伸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着学生干部构成的特殊性、能力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属性的特殊性,正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带领引导、组织管理、革故鼎新和桥梁纽带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管理者的高校学生干部,往往都能成为大学生中的精英。在今后的工作中,大部分学生干部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骨干甚至走向领导岗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重心便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4.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校园环境已得到有效的改善,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力的保证。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但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校园文化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各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均广泛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根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践行度较高,但在认同上具有非全方位性,认知方面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学生干部队伍虽然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和骨干力量,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思想教育与理论培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上应该均优于非学生干部,但在《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中也显示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能力与实践行为水平差异明显,说明部分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干部没有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烈意愿。
4.2 学生干部队伍的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有一个涉及学生干部选拨、培养以及考核的健全合理的机制。当前,高校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完善。首先,在学生干部选拔上,缺乏科学的选拔机制作为指导,选拔的标准相对片面,没有经过科学考察地任用学生干部,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干部过于揠苗助长,更多的放在“使用”上,忽视了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更何谈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最后,对学生干部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体系,无法将考核工作进行量化处理,更多依靠辅导员的主观臆断,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评判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标准机制。
4.3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不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干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促进学生干部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更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今,我国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方面均能做到细致认真、正面影响,但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高校辅导员原有专业不对口,大部分为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是目前辅导员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多面临着自身的婚姻问题、成家愿望且工作经验匮乏、进修学习机会有限,未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三是高校辅导员层次参差不齐,未能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发挥自己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平台上的主导作用。
4.4 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干部队伍在构成、能力表现及工作属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干部队伍自身的素质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仍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种种不良人格品质,过度自我、抗挫折能力差、孤傲偏执、功利性强、处事浮躁、弄虚作假、官本位思想作风等。二是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超出实际水平,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弱化,有的甚至随便应付了事。三是部分学生干部淡化民族精神,摒弃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较为片面、形式单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四是受当前功利实惠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部分学生干部请客送礼、缺乏诚信,严重影响其在广大同学中的形象和威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针对当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工作和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双赢,开创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新局面,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5.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高校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更要使其明白倡导的原因和践行的办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干部年级、专业、性别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教育。同时,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强势地进行舆论宣传。最后,在加大教育力度和频度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寻找最优的教育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5.2 完善机制,科学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学生干部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学生干部队伍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完善科学的选拔任命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干部选拔任命的重要考核考查项目,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候选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广泛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考虑。其次,辅导员应树立“不断培养”学生干部的观念,根据具体情况从思想政治、基本能力和具体工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有重点、长效型的培养。最后,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老师、同学、自我等多方面的评定,对每个学生干部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措施,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干部实现理性认识自我,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5.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干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针对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导致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这一现象,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辅导员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高校应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终身化的政策研究,形成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为年轻辅导员多提供相关的进修学习机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工作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增进与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对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建立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融入社会基层建设,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学校、学生干部与社会的互动平台。
5.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中所应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学生干部成为一个拥有完善知识结构、具有健全人格和富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要做到:首先,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政治意识;其次,以共同的理想坚定信仰,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再次,以崇高的精神提升魅力,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维护民族核心利益和创新意识;最后,以正确的荣辱观锻造品格,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道德意识。
6.结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只有建设和管理好学生干部队伍,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模范性,在高校工作中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进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建设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55.
[2]梁成山,孙玉瑷.浅谈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61-262.
[3]孟小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王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4):131-134.
[5]朱志明,陈虹,朱百里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大学生研究,2010,4:75-78.
[6]钟发亮.高校党员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100-103.
[7]姜海洋,曲长海.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J].经济师,2011,1:143-163.
[8]林静华.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