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物流研究

应急物流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急物流研究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406.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ecaus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s caused by emergency,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among theoris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emergency logistics study from six sides, basic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risk, exist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ated models on the base of reviewing the lib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n gives the maj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dynamic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virtual emergency logistics, risk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emergency logistics.

Key words: emergency; emergency logistics; 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 赵勇,封少娟,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 何明珂. 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 雷玲. 应急物流初探[J]. 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 谢如鹤,邱祝强. 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 物流技术,2005(10):78-80.

[9] 王宗喜,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 黄河.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 蓝贵兵. 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 马芬.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 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 王宗喜. 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 孟参,王长琼. 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 物流技术,2006(9):16-17.

[16] 谢如鹤,宗岩. 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 赵艳. 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 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 耿鹏.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 李滢棠. 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 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 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 李静宜. 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 王健,王菡. 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 侯建盛,李民.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 刘北林,马婷. 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 欧忠文,等.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05(9):13-15.

[29] 李睿,佘廉. 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 许勤. 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 周钟秀. “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 北方经贸,2008(6):65-66.

[32]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 邓伟,王卫国. 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 黄洪涛. 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 王宗喜,赵蕾.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 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 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 张斌. 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 王杏. 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 高慧,蒲云虎. 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 缪成,许维胜,吴启迪. 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 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 计国君,朱彩虹.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 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 余德建,周德群. 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 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 朱炜,胡安辉. 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5(3):45-47.

[45] 李志伟. 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 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 艾江,龚迪.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 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 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 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 路应金,郝莉,唐小我. 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2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2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流及时做出反应,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弱经济性

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其衡量标准是配送速度,而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传统物流中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往往不是其考虑因素。在灾难发生时,早一步将应急物资送达,就会将灾难的损失降低一分。

12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追求的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与传统物流烦琐的程序相比,应急物流的物流环节相对简单,物流链条紧凑,一切以“快”为衡量标准。政府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等职能在应急物流中得以体现。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做出决策,控制局面。

13应急物流的分类

针对应急物流的分类,不同专家学者以突发事件为基准,将应急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划分,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以及突发疫情应急物流。

(2)专家学者在第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物流的性质,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

(3)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可将应急物流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

(4)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5)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

(6)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

2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

21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军队布置严谨,反应迅速,执行性和适应性强,在应急物流体系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急物流运行的主力军。

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十二五”期间拟在现有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2个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据了解,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

22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各地方政府集中部署的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协调人员大部分是从各单位抽调,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还未形成中央与地方、中央与企业的协调联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有效应急物流方案。

(2)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①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方面的联系;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资流动被分割。另外,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系统规划缺乏,没有形成体系;②大多数是行政性的法规,缺少权威性;③法律申报手续复杂,难以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

(3)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及作业等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信息系统缺失,缺失预警、评估系统。在灾难发生后,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分析灾情,安排信息流、人员流、资金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受灾地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

(4)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交通运输方面,运输道路和运输网络能力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路、铁、河、航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应急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在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断的情况下,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延误救援时机。

(5)应急储备配送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大部分物资入库后以人工分拣为主,误差大,分拣效率低,导致了救援物资良莠不齐,造成了应急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救灾效果。另外,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物资达到救援地的效率,延误救灾时机。

(6)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有时即使做出预警,也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而无法及时对灾难、事故做出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7)应急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物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应急物流方面。当灾难发生时,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当救灾物资达到灾区后,缺少相应人员将物资登记、分类以及保管分配,造成了物资的大量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救灾物资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

(8)国民忧患意识淡薄。与众多灾难频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民的灾难教育还相对缺乏。在灾难、事故发生时,公民不能冷静面对,实施有效的自救,往往因灾难、事故而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来不同震级的地震、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反映了应急物流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预案,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应急物流体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在应急救灾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突发事件 研究

1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区域性、季节性强,是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为代表的恐怖袭击,以2003年我国的“SARS事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以中国2008年“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都对人类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这种大型灾难具有应急物资供应不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需求点多、持续时间长、受灾人群多、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突然性、危害性、不确定性、衍生性等特征。如何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由于突发性灾害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灾难,以快速、高效应对各类灾害是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为减少受灾面积、人员财产损失,防止灾难的进一步扩大,要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等问题,防止灾难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它直接关系到救灾工作的进度和完成质量,是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血脉,应对灾害的基础是对灾区应急物资需求的合理满足。

2 国内外应急物流文献概述

2.1 应急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应急资源分配是应急资源调度的基础和前提,其目的是依据灾害影响区域内资源需求节点的资源需求数量,科学确定分配给各需求节点的资源数量。文献[1]首先对重大自然灾害中救灾资源的发放、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批次应急资源对于不同需求节点的救助效益指标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接着详细分析了传统遗传算法,并指出在应急物流中传统遗传算法的不足。最后作者在标准遗传算法的基拙上,采用设置摆动适应度函数与条件交叉、变异概率的方式设计了动态遗传算法,并用此改进的动态遗传算法求解了应急物资分配的数学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献[2]则主要考虑救灾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每个灾区需求节点设定救灾资源供应量的一个下限值,此供应量下限值设定为该需求节点资源需求量的一个特定百分比,并定义在救灾资源的分配中,对各灾区需求节点的配送量必须要大于等于这一下限值。文献[3]研究了单出救点、多应急物资需求点情形下的应急物资动态分配策略。作者以局内决策理论为基础,求得了嵌套机制下的两阶段应急物资分配策略,并和单阶段分配策略做了比较,论证了文章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文献[4]构造两个随机规划模型,具体描述了基于情景的不确定情况下洪灾救援应急资源分配问题。模型中的决策变量包括救援组织的结构、资源位置以及资源的分配,约束是救援能力和救援资源的数量。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网络分析功能,得出潜在的资源需求节点和相应应急资源的需求量。

2.2 车辆调度和路径规划问题研究 有序地通过一系列装货点和卸货点,使车辆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诸如路程最短、费用最小、耗时最少等目标。车辆调度是指制定行车路线,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计划性。计划性是调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事先划分好配送区域,配送车辆按照已经划分好的区域线路执行每日的配送工作。②机动性。机动性就是必须加强运输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运输状况,机动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准确及时地调度命令,保证运输计划的完成。当遇到门店要货量不均或要货属性(体积/重量等)差异大等情况时,对原划分好的相邻区域间可以进行微调。③及时性。调度工作的时间尤其重要,无论工时的利用、配送环节的衔接,还是装卸效率的提高、运输时间的缩短,无不体现了时间的观念。因此,调度部门发现问题要迅速,反馈信息要及时,解决问题要果断。

文献[5]研究了应急资源配送路线优化问题。文章考虑震后道路的阻断风险和负荷风险,为震后救灾和应急资源疏散提供重要参考,组成联合效用函数并建立震后救灾最小风险路径选择模式。文献[6]分析了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区别,强调了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和较高的社会效益目标性。文章以旅行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属性决策模型,并用典型的指派问题分析方法加以求解,最后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文献[7]在其博士论文中把应急物资调度决策问题分解为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与分级、应急物资筹集与应急物资调配三个子问题。然后,分别对每个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重要特色是使用了模糊数和区间数的网络最短路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急资源选址模型。

2.3 突发事件下应急动态决策研究 由于突发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应急决策往往是决策者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应急策略来面对动态的事态环境将损失降到最低。文献[8]根据灾区灾情的严重情况,联合使用多种运输方式将应急资源快速高效地调度到灾区,设计了应急资源调度的多模式分层网络。并以合作博弈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调度模型和算法,但该研究主要说明了如何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救灾活动,对宏观层次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问题没有做过多阐述。文献[9]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危机事件”与“危机管理者”之间过程。并使用贝叶斯法则修正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信念,进一步建立了应急决策者与突发事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但模型目标函数以期望成本最小,这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弱经济性明显有出入,并且确定的方案不满足动态调整要求。

3 现阶段应急物流相关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3.1 应急物资分配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综观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由于应急序贯动态决策建模难度大,数学求解难,现阶段主要研究往往局限于单阶段静态模型,而多阶段动态模型则相对较少。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可控性高、影响范围小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分配可以一次性完成。需要对应急物资进行多阶段的动态决策,需要的应急物资往往不能一次性得到满足,需要进行多次分配决策,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主要是针对于一些严重的、可控性差的、影响范围大的突发事件。

3.2 调度车辆及路径规划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 ①重大灾害,往往造成大量道路基础设施的损坏。在应急资源调度问题的研究中,具体建模时极少考虑道路的实际受灾情况,都假设灾后道路的运送能力不变,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造成44条道路受损,其中33条道路中断。在实际中,道路网的破坏,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救灾物资的运送和灾民的转移,往往造成受灾地区与外界连通的道路运力大大下降。所以目前相关研究和实际情况还有较大出入,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如何将道路状况考虑进入应急物流模型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②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模型中极少同时考虑灾后道路的抢修与应急物资配送的路径选择。在灾情发生的最初阶段,一方面由于道路状况不明导致应急物资的配送路线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决策者在考虑抢修受损道路时要权衡道路抢修的代价和抢修后的实际物流配送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如何将道路抢修和物流配送纳入一个框架下综合考虑还是空白,所以如何权衡两者的研究就变得很有意义,既丰富、扩展了应急管理理论,又解决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永波,贾楠,任锦鸾等.救灾物资发放问题的动态遗传算法求解[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29-34.

[2]Yang C C,Lin W T,Chen H M.Improving Scheduling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Using Data Mining Analysi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3378-3387.

[3]于辉,刘洋.应急物资的两阶段局内分配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394-403.

[4]Zhang L M,Lin Y H,Yang G F,et al.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Based on Adaptively Mutate Genetic[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5):1493-1498.

[5]许添本,吕奖慧.地震救灾最小风险路径选择模式之建立与应用[J].学刊,2002(85):33-48.

[6]张毅,郭晓汾,王笑风.应急救援物资车辆运输线路的选择[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51-53.

[7]郭瑞鹏.应急物资动员决策的方法与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006.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应急物流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危机,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在应急物资管理、军地物流融合、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从军民融合的视角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关键词】军民融合 应急物流 建设

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所以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筹集应急物资,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支援,需要军民融合共同应对。在多次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应急物流经历一次次磨炼,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仓储设施设备愈发完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在应急物资管理、军地物流融合、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问题。

1.应急物流军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不力

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应对灾害,各自捐赠应急物资给灾区人民,应急物流需要将各种救援物资输送到灾区,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物资接收流程和管理,不知道这些物资应由谁接手分发,经常造成大量捐赠物资囤积堆压在捐赠地,不能及时运往灾区。人们捐赠的应急物资种类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对这些物资进行分类整理,因而救灾人员在接受之后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归类处理。另外对于这些物资的调拨也缺乏统筹管理,一般都是哪个地方申请了应急物资就调往哪里,而且基本都会同意任何一个申请。虽然这种哪里有需要就调往哪里的原则在理论上是没错的,但是这种调拨方法没有很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急物资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1.2 军方与地方的应急物联动体系待完善

我国军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种“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导致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另外,在灾害发生后地方应急物流最先做出反应,他们又往往自成体系。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没有最大程度实现高效合作,各自的运作信息不对外公开,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应急物资没有共享。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国家与地方之间如果不能将各自的力量整合编配,缺乏协调指挥,那么就不能达到最突显的应急效果。

1.3应急物流保障设施设备不足

应急物资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到灾区,必然依靠完善的应急设施设备的保障。 但是西部地区只有几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当突发事件出现后往往都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从较远的地方急掉物资要花费很多时间。此外,应急物流装备不能很好的满足救援任务的需求,首先是在数量上较少,其次这些设施设备较为陈旧,性能短缺,应急物流保障设施设备总体来说还是不足的。

2.基于军民融合视角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议

2.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不仅是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还要重视应急物资接受和调拨的管理工作。军民融合要求军方和地方之间建立互通有无的协调机制,依据自身优势分管不同事物。第一,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制定规范的运作流程,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商,对国家分拨和人民自发捐赠的物资分类管理,在灾区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接送达后的物资,并管理分发。当发生意见冲突时,可以从上方抽调人员成立协调管理机构,按照统一的规范实行应急物资管理。第二,在指挥方面改变以往指令层层下达的局面,采用扁平化结构通过最少的层次使得指令快速有效传达。最后在职能方面,不能只固守部门职责,而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终保证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快速、有序、高效运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

2.2 加强军地物流发展统筹规划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囊括了国家到地方的各个等级,军队到行政的各个部门,由于涉及的人员众多,应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

坚持军民一体、三军一体、统一领导、稳步实施的原则,培养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各种资源力量的整合,构建完整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打破以往的军地界限桎梏,融合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从最初的物资筹集到最终发放的全过程,

军方和地方都参与其中,将应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最需要的灾区,分发给最需要的人们。

2.3 建立军地一体物流信息系统,完善物流设施设备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需要规范的物流信息平台作支撑,这个平台会让灾区的需求信息和军方、地方、人民捐赠的物资供给信息变得公开透明,也可以针对此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部门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应急效率。另外要完善应急物流的设施设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物资仓储中心,定期检修物流设施设备,淘汰性能差老化的设备,及时作出更新,为应急物流的顺利运转提供保障。

3.总结

应急物流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危机,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S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对应急物流军民融合方面的研究,持续推动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国辉.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问题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11):26-27.

[2]张钰.浅析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4):42-43.

[3]孟凡忠,曲振生,温仕尧.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14,(7):102-103.

[4]程华亮,杨西龙.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能力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5):120-124.

[5]肖骅,王丰,蒋宁等.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5):72-73.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筹措系统;应急物流储备系统;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Hainan provincial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currently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Hainan provincial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Hainan provincial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 of four modules, namely, the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raise system,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reserve system,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which ensures that Hainan can quickly achieve efficient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activities in the face of unexpected events.

Key words: food emergency logistics; emergency logistics raise system; emergency logistics reserve system; emergenc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emergenc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1 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海南“十三五”(2016~2020)期间,要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海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加上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及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必然给海南省的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如在2014年7月和9月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造成海南省大部分市县交通阻断、断水断电,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300亿元。

2 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发展的问题

若能构建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不仅可以增强食品应急物流管理方面的能力,为群众提供及时的食品物流保障,也可以起到稳定海南省社会关系和促进海南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但是海南省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全面提高海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等的食品应急物流能力、物流保障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食品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海南省近年来通过了很多有关突发事件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海南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等,但是其针对食品应急物流的纲领性文件却少见。而且应急物流涉及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等多部门,但部门职责不清,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2 食品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滞后

目前,海南省仓储配送设施不足,物流园区较为分散,运行效率不高。全省无专门的食品应急配送中心。众所周知,应急配送中心对于快速处理配送业务而言,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如果有食品应急配送中心的设置,其可利用应急配送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各地的仓库相互配合,将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进行有效的衔接,运用更灵活、更快速、更便捷的配送路线,优化其整个应急配送工作。

2.3 食品应急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通过走访海南省物流协会和海南各个高校、政府部门及培训机构,经调查,海南物流业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而且每年还有递增的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制约了海南省物流的发展,虽然目前海南的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针对突发状况下的应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极度缺乏精通现代物流运作与食品应急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4 食品应急物流信息技术缺乏与落后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时,会使信息的正常沟通渠道受阻。特别是两年前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更是让海南成为一座孤岛,岛内岛外都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灾情,使得政府和企I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食品救援活动,其GPS、GIS、RFID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食品应急物流领域应用较低。

2.5 食品应急物流缺少规范的操作标准

由于一些食品在温度上的特殊要求,就造成了食品在储存、运输等物流过程中要小心翼翼。但目前此类的相关技术规定的缺失是食品应急物流的又一不足。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几项对行业有影响的指导性文件和政策,如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但是仍然不够详细。食品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标准不一、高成本的问题。

除了要做好温度控制工作之外,其湿度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同样需要在不同的位置放置测量湿度的仪表,便于对食品的湿度进行监控。

(4)冷藏库的通风

为了做好库内空气的流通,一般尽量在凌晨通风换气,避免温度差异较大,使食品的保鲜期缩短。

3.2.2 建立应急食品储备网络

在粮食应急方面,要加快丘海成品粮食等省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集中在澄迈金马物流中心等布局一批粮食仓储设施,确保海南省粮食储备安全和保障供应。而按照国家标准冷链体系要求,在冷链食品应急方面,要加快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三亚南果农副物流园、海南水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提升改造现有冷库,整合冷库资源,统一规划标准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形成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到用户终端的冷链运输体系,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建立强大的应急食品储备网络。

3.3 海南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是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提供高效快捷的食品应急物流配送是食品应急物流的关键。然而考虑到海南建立食品应急配送中心其投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建议可在自身仓库的资源下优化升级为配送中心。如果对食品没有进行多样化的加工、分拣和包装等环节,只是单纯的对食品做了储存和运输的处理,其食品应急物流功能上的单一将直接导致食品应急物流管理作业效率的低下。而为了优化仓库的服务功能,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解决。

3.3.1 增加配送加工的功能

通过引进保鲜制冷技术和加工设备,对食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如对食品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蔬菜加工区、水果加工区、肉类加工区、水产加工区等。

3.3.2 优化食品储备空间

为了有效利用仓库空间,要注意其合理的存放。例如一些常用的、重要的食品存放位置就应该靠近门口,便于装卸搬运工作,并且要注意的是,具有同样物理化学性质的食品应该放置在相邻近的位置,这样不仅方便查找,也不会出现串味等食品质量问题。

3.3.3 合理利用其他企业资源

虽然目前海南当地政府有自己的物流网络,但在紧急情况下,可考虑与其他信誉高、价格合理的食品物流公司联系共同进行配送事宜。共同配送的方式,不仅能有效的整合政府、军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的能力,降低配送成本,从而实现食品应急物流的快速配送。

3.4 海南食品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如图2所示)

3.4.1 组织保障

(1)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在应对、处置紧急状态方面的立法建设工作做了很多,也制定了多部涉及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任何针对食品应急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性意见,所以在应急物流的处理过程中,特别是特大灾难等,关于经费补偿金额、实施过程等,常常让海南政府和企业没有方向。所以海南政府应该设立有关食品应急物流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冷链运输标准研究,制定地方性标准,加强食品应急物流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2)化应急响应与预案管理

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成立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成员由海南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食品应急物流领域专家、相关企业领导和骨干人员组成。当异常情况出现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必须制定出应对异常情况的先行手段,只要应急响应一旦启动,就要对特殊需求展开预测并制定快速的应急预案。如快速跟食品供应商达成共识,签订合同,明确由其提供的详细资料;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了保证应急食品供应速度的高效,其供应来源应该从事先建立的食品应急资源库中选择。而在食品应急配送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应急响应,为了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可将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细化为对异常情况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反馈这3个方面。

①事前预警。要随时监控城市交通、天气等变化,收集应急信息,建立监测预警平台,一旦收到警报立即汇报。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接到警报报告之后,应安排员工值班,布置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应急通知,正确引导民众,避免引起内部恐慌。要与食品应急供应商进一步加大对彼此的交流,强调应急食品供应时,要规范其质量安全操作流程。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新的危机产生。要准备好充足的应急食品和运输车辆,以保证各项防范措施到位。

②事中应对。要求应急运输车辆集中在指定地点,以便随时调度。对突发事件中各项信息做好收集、汇总及整理分析的任务,健全信息与沟通渠道,建立好有效沟通的必要管理机制。通知做好库区防盗、防火等各项安全防卫工作,加强库区巡查,尤其是对建筑物、供电设施、排水系统与树木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出现突发事件或安全隐患,要尽快上报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

③事后反馈。不仅要对库区进行全面检查,还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安排,如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要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及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向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汇报。当异常情况产生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所有成员要做到全天候待命,不允许私自离开,坚守自己的岗位。在没有突发事件下,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成员可回归到原来部门中,处理正常的业务工作。

总而言之,机构的职能按照两个时间段来划分,一个是平时,一个是应急时。在平时,主要是做好食品应急物流的需求预测、供应商的调查和选择、网络维护、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等工作。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要依照制定的规定和安排,快速调动所有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统一发号施令,各部门全力以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4.2 运作保障

(1)加快食品物流园区工程建设

为了加快海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海南省要完善热带特色农产品与食品物流区的发展,尤其是要培育在突发事件下具有食品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多层次的食品应急物流储备、配送系统,加强食品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食品应急物流反应能力,加快食品物流园区的工程建设工作。如加快澄迈金马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岛最大的物流园区;建设海南湾岭热带农产品物流园,积极服务海南中部市县、面向岛内外市场的商品仓储、流通配送等。

(2)提高食品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

目前,虽然有海南应急网,但是并没有食品应急的分支。且海南政府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数据共享。所以若能搭建这样一个政府与企业共享的食品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和跟踪平台,不仅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设施设备、人员、技术等,就可以对应急食品的采购、运输与配送等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共同缩短作业流程、信息传递更加准确的低成本合作目标。

在食品应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并推广信息技术在食品应急物流管理上的应用,如推广RFID技术。RFID可以对冷藏冷冻库内或运输车辆中的食品进行追踪监控,一旦出现食品问题等情况,可立即报警,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而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位和跟踪,不仅能及时了解到运输车辆的位置和状况,而且也能设计出合理的应急路线。这些信息技术对食品应急物流的运输环节有非常突出的帮助。

3.4.3 人员保障

(1)培养专业的食品应急物流人才

为了培养出专业的食品应急物流人才,海南教育主管部门要和海南物流协会加强对物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大力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具有海南食品物流发展特色的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应急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实行物流企业经理人制度,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2)建立食品应急物流培训机制

食品应急物流培训机制应该靠平时去建立,而不是有异常情况产生时,才去临时抱佛脚。所以,为了做好培训工作,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在平时要重视对食品应急物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使其更加适应突发性工作需要,这样在爆发临时性需求时,才能不慌张的谨慎处理。

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要编制相应的教材,其内容应包括应急小常识、应急技术运用和应急流程操作等,且每年都要安排至少一次特殊培训,根据培训时的具体考勤记录和考试最终成绩实行应急人员非静态管理,以此增强内部成员的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有周期性的举行应急演习和演练。如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可模拟突发事件的场景,通过对应急反应行动的实际操作,模拟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策略,从而可以让内部成员识别出各种特殊情况应采取的正确办法,校正各种应急预案有效性。特别是对海南食品的发展情况、海南道路交通情况、海南天气情况等各项信息的学习,同时注重对应急物流时经验的吸取,让内部成员都能妥善处理。

3.4.4 物资保障

(1)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加大对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与完善仓储配送设施,积极推进和开展各类食品保鲜技术与专用装备的推广与普及,提高食品预冷处理、保鲜加工与包装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东方、澄迈、琼中等市县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中心,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化的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按照军民合用、平战结合,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的原则,加强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和文昌木兰湾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物流应急保障能力。

(2)建立食品应急储备与调用机制

在食品应急储备管理方面,要区分应急食品种类,根据食品的具体价值、保质期限、存μ跫对储备食品进行合理分类管理。要对食品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如收集海南各地的食品供应商的企业信息,包括供应商规模、物流现状、价格水准等;由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根据食品应急数据库中的信息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的安排,尽量做到每一月、每一年的特殊需求,都能够准确地预测、安排和配置。通过建立应急食品储备和调用机制,可以实时了解紧急调用车辆的情况,保持资源分布的透明和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响应。

3.4.5 资金保障

(1)设立食品应急物流专项资金

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所以为了食品应急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能顺利进行,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不仅要积极鼓励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的援助,确保食品应急资金的保障,还要设立食品应急物流专项资金。如为了应急人员的安全考虑,可考虑给内部成员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因公受伤的实际情况给与不同金额的补偿,这样就能增强内部成员应对的积极性。又或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内部成员均可获得适当补助。但是奖惩要分明,如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内部成员在能力范围内,未及时做好预测及预防工作;出现反应迟缓,后知后觉,对现状认识不足,或瞒报、迟报,对事件采取的措施明显失误等行为,将视其对造成的影响程度和损失情况,按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

(2)控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增加

虽然在突发状况时,需要投入较大的食品应急物流成本,但是食品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必须做好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控制工作。如为了很好地控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增加,在应急食品采购与配送方面,若实际情况允许的话,要尽量做到应急食品的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采购优势和防止车辆空载;在信息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分析出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构成;在运输配送方面,要借助GPS、GIS、RFID等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突发状况下的应急物流运作实力。

4 结 论

根据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结合海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下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海南省食品应急物流体系须加快食品应急物流筹措系统、食品应急物流储备系统、食品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和食品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四大模块的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对突发事件下的食品应急物流管理能力,促进海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钊,等. 基于PSO的食品应急物流模型的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3):75-79.

[2] 谢建光,等. 食品应急物流配送成本模型及算法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4):85-87.

[3] 吴强. 海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167-168.

[4] 吴强,王锦升. 基于LRP模型的海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