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普查方案

土壤普查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壤普查方案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耕地土壤;现状;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S1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50-02

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 158.2 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 712.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 351.0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 557.6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 459.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 171.6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 25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 014.6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 654.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 989.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 98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 088.83 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 927.58 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 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 158.2 hm2。其中,灌溉水田13 075 hm2,占40.66%;旱地17 180.47 hm2,占53.42%;水浇地1 902.73 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 200.8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 057.2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 kg/hm2、磷肥69 kg/hm2、钾肥0.7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农家肥3.75 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 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 g/cm3,有机质22.35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1.91 mg/kg,全磷0.58 g/kg,速效钾89.46 mg/kg,缓效钾189.35 mg/kg,全钾13.88 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 g/cm3,有机质21.50 g/kg,全氮1.36 g/kg,有效磷11.48 mg/kg,全磷0.56 g/kg,速效钾85.09 mg/kg,缓效钾183.1 mg/kg,全钾13.46 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有机质增加0.85 g/kg,全氮增加0.07 g/kg,有效磷增加0.43 mg/kg,全磷增加0.02 g/kg,速效钾增加4.37 mg/kg,缓效钾增加6.25 mg/kg,全钾增加0.42 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 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 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 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 946.46 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 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 349.39 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 改良措施及途径

5.1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 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 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 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 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 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 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3] 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3):148-151.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 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第3篇

基于GIS与地统计学原理,使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研究了长沙周边地区农田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参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发现长沙农田地区根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中等;以该研究区域山坡天然土壤为农田土壤对比样,比较各项养分值的高低及相关系数,方法可行,结果也有一定意义;有机质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球形模型,对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及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均较弱,说明其空间变异主要受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影响;使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长沙市农田地区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直观地显示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根层土壤有机质的丰缺状况,可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关键词:

地统计学;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长沙地区;克里格插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速,城市周边地区农田土壤资源面临的压力日益严重,加之各地施肥结构及施用量、耕作方式及制度的不同,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农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2]。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3]。面对着农田面积不断减小以及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堪忧的现状,加强农田土壤有机质实地监测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养分含量水平,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对农田土壤养分的管理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5]。长沙市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体部分,应当在城市农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因此,尽快弄清长沙地区基本农田的土壤有机质状况,为长沙地区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便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然而,目前对长沙地区农田根层土壤养分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很少,有关高密度采样的研究还是未见报道,同时利用研究区域天然土壤作为基本农田土壤的对比样,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通过布点采样法采集了长沙市周边农业地区的根层土壤,对土壤有机质这个对水稻生长影响极大的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以及研究区域采样点附近山丘天然土壤进行对比,从整体上掌握了该区域基本农田根层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运用ArcGIS地统计学模块对该区域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并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绘制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土壤养分分布图,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该地区基本农田的养分分布状况,为长沙地区科学合理施肥以及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长沙市位于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之间,总面积约为1.18万km2,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的湘江下游,境内丘陵低山遍布,河谷纵横,地表水系发达;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361.6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整个区域大致坐落于长浏构造盆地西缘,出露的岩石以第四纪与现代冲积物、第四纪红土风化壳与网纹红土、砂岩、泥岩、板岩为主,分布有少量的石灰岩和花岗岩。土壤类型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其中水稻土母质多样,有红壤性的、潜育性的,也有人工长期培育形成的肥沃水稻土。区域内耕地面积约为240000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80.29m2,是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区。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宁乡县、望城区、岳麓区西部,以及东部的长沙县、浏阳市一带。

2材料与方法

2.1样品与数据来源

2.1.1采样区选择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区域的土壤全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样地:平整连片;种植制度、栽培技术与水稻品种基本一致;交通比较方便,邻近村落、住宅;避开地势过高与过低之处;连续多年种植水稻。

2.1.2采样方案土壤样品采集采用GPS定位,选择长沙市周边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岳麓区等主要农业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样本采集点,遵从“随机”、“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选择地块中央部位,用铁铲去除枯落物、苔藓层、杂草;每个样品均为采样点中心100m范围内10~15个土样的混合物,最终得到53个农田深度20~30cm的根系层(土壤剖面中以植物活根系为主的层,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在此层最为活跃)土壤样品。采样点具置见图1。在同一个采样区,于附近山坡土壤质地均匀处,以相同方法采集对比样,共采集19个山坡对比土壤样品。

2.2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1样品测试采用室内分析,根据不同测试内容按照试验要求配制测试溶液。测试程序严格按照TPY-6型土壤测试仪(浙江托普仪器)依次开展。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测试,为避免误差,每个样本测定3次,最终结果取其平均值。

2.2.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ArcGIS10.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其中,SPSS软件主要进行常规的基本统计量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ArcGIS主要用于空间分析,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工具拟合出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绘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插值图。

3结果与分析

3.1土壤有机质的统计特征分析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普查所确定的有机质分级标准共分为6级:第1级,>40g/kg;第2级,30~40g/kg;第3级,20~30g/kg;第4级,10~20g/kg;第5级,6~10g/kg;第6级,<6g/kg。级数越大表示其含量越少,土壤质量越差。测定结果显示:53个样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3.5g/kg,最大值为36.0g/kg,最小值为11.1g/kg,极差值为24.9,标准差为0.56。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分级标准,长沙地区基本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处于第4级。山坡对比样(共计19个样本)土壤有机质统计特征结果如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7g/kg,最大值为33.1g/kg,最小值为13.1g/kg,极差值为20.0,标准差为0.46。山坡对比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略低于农田土壤,但其波动性小于农田土壤。测定结果表明,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水平,相对于普遍认为肥力水平较高的水稻土来说这一值明显偏低,而农田土壤中平均含量要略高于山坡自然土壤,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因为人为长期施用农家肥培育地力,所以传统农业区的稻田肥力普遍比山坡土壤高。此外,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极差相对较大,也说明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受到农民施肥水平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3.2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分析地统计学已经被证明是分析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揭示随机变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解释自然和人为过程对变量空间变异的影响,从而弥补传统统计学的不足[6]。地统计学的前提是样本必须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半变异分析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分布类型检验[7-8]。利用SPSS13.0软件分别绘制正态Q-Q图对数据分布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检验后确定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态分布,可以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及插值。

3.2.1土壤养分含量的半变异函数分析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中对有机质数据分别使用圆形、球形、指数、高斯等4种常见的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拟合参数包括预测误差的平均值、均方根、标准平均值、标准均方根、平均标准误差。模型选择的判断标准为: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越接近于1,预测误差的平均值越接近于0,其他值越小时,其模型拟合状况越好[9-11]。不同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见表1,比较后可知,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球形模型。块金值通常表示由测量误差和小于最小取样尺度引起的随机变异;基台值表示系统内的总变异,包括结构性变异和随机性变异;块金系数表示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系统总变异的比例,若此值小于25%,则说明系统具有强空间相关性,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更大;大于75%则说明系统空间相关性很弱,变异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更大[12]。而研究结果测算出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系数为54.6%,属中等空间相关性,这是由研究区域土壤母质、地形、气候条件等结构性因素以及农民的耕作制度、施肥状况等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此外,有机质的块金值比较小,表明在最小间距内变异分析过程引起的误差较小。

3.2.2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通过拟合土壤有机质的最优半变异函数,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中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生成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具体见图2。由图2可知,长沙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25g/kg以下,相对于肥沃的水稻土而言,该值明显偏低。空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方向渐变趋势,由北往南,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长沙县北部、浏阳市西北部及望城区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宁乡县西南部和浏阳市西南部及浏阳盆地东部农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县、浏阳、望城的传统农作区,多为冲积平原上培育多年的水田,有施用农家肥的传统,而且灌溉水充足。相反,长条状山谷地带,地处山区,垦殖历史较短,母质本身贫瘠,导致有机质含量偏低,如浏阳盆地东部。

4结论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建;计量认证;标准化验室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40-04

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工作,对于提高化验室土壤肥料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农[2009]82号)精神为依据,以强化化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为手段,以探索途径、建立机制和提升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创建建设一流、管理规范、业务精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化验室。

笔者从2008年参加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全程参与化验室的规划、建设、人员安排、人员培训、创建标准化验室工作。特别是在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计量认证工作进程中,就相关工作进行了探讨。

1.计量认证法规要求和化验室的观念转变

灵川县土肥站化验室是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建立的,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基本闲置,至1998年承担开展广西“配方施肥”项目筹建配肥厂重新启用,同时得到加强;2004年实施农业部“沃土工程”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08年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更是在工作性质、工作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多年来所开展的检测服务仅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未涉及计量认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农业部门的检测技术还需要服务市场、社会,因此,还需要获取具有出具可信数据的资质。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保证其公信力的要求。经过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在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中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在国内可赢得社会的信誉,在国际也容易得到双边或多边的认可。

在目前市场经济加快进行的形势下,检验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否向社会提供准确、公证、权威的土壤、肥料检测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是关系到县级土肥检测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

以前灵川县土肥检测部门从来没有涉足检验市场,今后应该以建立标准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为契机,尽快进入检验市场,并利用自身优势迅速站稳脚跟,在检测市场进行开拓,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形象。土肥检测的检验结果不仅要指导农业生产,还要为农业科研工作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笔者于2011年5月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提出了进行化验室资质计量认证申请,按照计量认证的各项技术要求开展检测人员全员培训,转变观念,规范管理。

2.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实验室用文件的形式列出的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从而保证委托方对质量的满意和降低成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内部的法规性文件,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适用性的特点,一般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含记录表格)三个层次。

2.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目前标准化验室开展计量认证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依据的主要法规和标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展计量认证通用要求部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二部分是在计量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验室创建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是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试点工作方案》;主要使用标准是国家和农业行业检验标准方法以及技术规范等。

2.2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和要求

在计量认证评审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其应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实验室要按标准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过程包括:

2.2.1确定化验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2.2.2建立公证性措施和承诺。

2.2.3确定检测和管理工作流程。

2.2.4分析各个过程及相互关系,识别各过程或环节的要素,分析、优化、确定相关要素组成分系统,各分系统组成质量管理体系。

2.2.5策划和调整组织结构,确定部门职责和权限;落实岗位责任制,确定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支持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2.2.6编制质量体系文件,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相关记录表格,将上述要求文件化并予以固定。

2.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化验室规章制度是化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强化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样品保管制度,化验室管理制度,化验室安全制度,化验室卫生制度,试剂管理制度,《质量手册》执行检查制度,仪器设备验收、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标准物质使用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检测报告审查与评定制度,申诉投诉处理制度,特别是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每台(套)仪器设备应单独建立档案,统一编号,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验、维护保养工作,做好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产品使用说明书、设备验收记录、检定或校验记录、检定或检验合格证书、使用记录、检测前后情况记录、故障及维修记录等。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力做保障才能使实验室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第5篇

1、当前落后现状急需改变。我县属农业大县,也是肥料使用大县,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农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比较普遍,肥料利用率不足30%。在肥料使用上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在施用上表施和撒施现象较为普遍;另外,作物之间施肥不平衡,尤其是蔬菜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严重,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化肥价格高位运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增收。

2、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及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县地处环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积极应对进入京津各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维护国庆稳定,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借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的支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降低化肥投入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反映了全县农民的心声。近年来,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提高了,有很多农民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检测自己的耕地进行配方施肥。县人大代表也曾多次提出对我县农业生产服务现状的不满,呼吁应尽快开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引进充实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当前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积极指导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生产,合理施肥,提高效益,更好的为全县农业生产服好务。

4、今年是实施的最后机会。4个县是最后一批被列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补贴县,如果今年不列入项目抓紧实施,错过机会,国家以后将不再予以支持,所以今年我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也是最后的机会,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着手实施。

5、实施时间十分紧迫。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项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当前还没有化验室。如果现在马上施工建设化验室,土建工程工期也就2个多月,时间是十分紧迫的。

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目标任务:2009年,在全县57万亩耕地中选择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0万亩,调查分析化验土壤样品1500个,布置田间肥效试验和对比试验各5个以上;项目区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到100%,为3万户农民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探索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服务长效机制;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40元以上,总节本增效800万元以上。

项目实施地点涉及、10个乡镇、200个行政村。

主要内容:主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校正试验、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效果评价和技术研发11项工作。

三、前期已经开展的工作

目前,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已抽调和配备了化验室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测土配方施肥专业技术培训,到兄弟县进行了参观、学习及开展化验工作的操作训练。并认真开展了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关资料及图件、收集乡镇1:10000地形图及相关图件、采用GPS定位系统制作取土样点分布图,组织开展了宣传动员等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在当务之急的是配套投建高标准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

四、配套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申请省财政支持项目资金60万元,用于:土壤化验室建设(仪器药品配置)25万元,土壤测试费用15万元,田间试验5万元,配方入户10万元,宣传培训及项目管理5万元。急需我县配套高标准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及所需资金如下:

1、征用化验室建设用地2亩,60万元。

2、化验室房屋建设20间、300平米、需投资50万元。其中:样品室、药械室、制剂室各2间,测土档案室、毒气室、制蒸馏水室、制样室、原子荧光室、原子吸收室、分析室、紫外分光室、火焰光度室、天平室各1间,办公室、门卫室和锅炉房等4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