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A

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用水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命题。人类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来解决水资源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下面以辽宁阜新市为例,就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阐述。

1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辽宁阜新就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阜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剧,水资源总量不足成为制约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阜新市水资源总量为8.42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39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4%。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和地下水水质严重污染,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现状缺水量为10万立方米/日左右,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己经成为阻碍阜新经济的发展的瓶颈,很多大项目因水的问题无法落户阜新。

2 节水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全民参与节水的意识还没有形成

全民的节水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形势宣传不到位,节水在政府工作中战略地位不突出。

2.2 节水措施单一,没有形成有效运行机制

主要由政府靠行政措施的单一手段推动节水,没有形成自主节水的机制。水价结构不合理且偏低,未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2.3 节水管理体系不健全、节水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建设滞后

节水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建设质量需进一步提高。节水法规建设进展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管理工作的深化。

2.4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生活和工业产生的大量废污水处理程度低,如阜新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66%,污水处理回用尚无配套工程。

2.5 节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完成阜新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需要大量的投资,其中一大部分需政府投资和扶持。

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阜新市水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障阜新市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开展阜新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就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在积极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的基础上,建设节水型社会,

4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和措施

4.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转变人们的用水观念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4.2 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协作,依法从严管理。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4.3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电子、化工和机械产品,扶持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纺织企业和产品,稳定电力生产;搞好粮食、肉类等系列深加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以培育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初步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市和节水型城市。

4.4 完善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如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等。

4.5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于供水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的建设;二是分类与累进制水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三是基于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要充分考虑社会弱势群体,制定出相关经济补助政策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促进节约用水。

4.6 改革节水投入机制,加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制定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建立节水激励制度。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革节水投入渠道与比例,建立合理的节水投入机制。建立完善投融资渠道,保证节水工作各方面的投资需求。

4.7 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

提倡和发展中水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将城市雨水利用起来,成为资源水、产品水或商品水。

4.8 开展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评价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政府行使水资源宏观配置与管理职能提供决策和依据。

结语

通过对辽宁阜新的调查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大的用水需求,在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愈加显现。节水型社会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才能有效的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无疑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任崇,孙宝杰. 辽宁省中小城市阶梯水价设计方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11).

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剪力墙高厚比位移比和周期比质心和刚心墙体稳定性

短肢剪力墙 地下室外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关于土地方面政策的下达,提高建筑容积率、节约土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所以高层民用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得到普遍应用。这使得我们设计人员都有机会参与高层建筑的设计。高层建筑不仅房屋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而且立面造型也越来越要求完美。现在的建筑行业几乎都存在一个问题,只要方案一确定,向开发商提交施工图的时间已接近后期. 最终结构工程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结构设计呢?

众所周知,结构设计只有在方案阶段主动与建筑专业合作,用自身拥有的结构受力,变形的整体概念去构思结构方案。通过概念来确定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样,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不会引起较大的变更和反复,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因为剪力墙在建筑上有布置灵活,室内无结构突出棱角,便于装修等优点。结构上有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位移少,能够抵抗较多的水平力等优点,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被采用。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初步设计时总会遇到下面一些问题:位移比,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剪力墙之间连梁容易超筋,连梁截面高度加大更超筋;第一,第二振型出现结构扭转超标。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调整结构方案,建立合理计算模型,使得上述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并满足规范要求。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首先方案应合理布置,结构工程师应同项目建筑师共同分析建筑图,找出计算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扭转部位等。抓住主要矛盾,注意关键几步,那么在后来的模型计算或施工图审查中较容易过关。现把个人设计中的几点体会作简单总结,和设计同行们交流探讨。

1. 剪力墙布置原则。剪力墙布置要分散,双向,对称及沿建筑物周边等,以减少结构扭转效应。剪力墙截面形式一般采用L形,T形,十字形,应避免一字形截面。当房屋纵向长度超出规范限值时,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两端。否则应在平面中适当部位设置温度缝或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结构尽量布置一般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厚比大于8),局部布置短肢剪力墙(截面高度不大于300,墙肢截面高厚比在4~8之间)。当墙肢截面高厚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柱设计,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7条。

2. 由于短肢剪力墙受力不利,规范要求较严且明确规定不应全部采用。结构还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一般剪力墙, 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8条。当结构存在部分短肢剪力墙时,应在结构计算后看结果显示:1.底层短肢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宜超过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2.底层短肢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在30%~50%之间,按短肢剪力墙结构处理,从严采取措施,并满足规范关于短肢剪力墙的各项要求。2.底层短肢剪力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小于30%时,为一般剪力墙结构。

3. 剪力墙厚度。剪力墙厚度除一方面需满足建筑功能及节能要求,结构满足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外,还需遵守相关规范的规定。规范有些条文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却容易疏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4.1条明确规定剪力墙厚度按层高或无支长度的比例取值。

a.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b.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一般上部结构剪力墙厚度都注意按规范规定取值,却容易忽略地下室墙体厚度。结构建模中地下室部分一般是从上部一层复制。结构试算后,计算结果无异常。若此时地下室层高较大时,就会隐藏隐患。地下室外墙由于承受周边侧压力,墙体厚度一般取值较大。不会出现墙体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那么地下室内墙墙体厚度不满足规范规定问题,就会在校核阶段或施工图审查时暴露。《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1条规定,当墙体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若墙体的稳定不足,结构施工图纸必然返工。

4. 剪力墙平面外楼面梁锚固。剪力墙在其平面内刚度及承载力很大,但平面外刚度及承载力却相对较小。当剪力墙与平面外的楼面梁连接时,会引起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而一般情况并不验算平面外刚度及承载力。因此,当剪力墙平面外连接有楼面梁时,为了减少楼面梁端部弯矩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6条采取如下措施。

a. 沿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与其相连的剪力墙。

b. 当不能设置与楼面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宜按计算确定截面及配筋。

c. 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宜按计算确定配筋。

d. 必要时,剪力墙内可设置型钢。

e. 楼面梁水平锚固长度不足时,将楼面梁伸出墙面形成梁头,梁纵筋伸入梁头后弯折锚固。

对于以上措施,如果建筑平面布置允许,我们就按其中较合适的一项处理即可。但大多数情况以上措施不能执行。例如沿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与其相连的剪力墙或扶壁柱时,作为剪力墙翼缘或端柱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15条表注第2条要求:翼墙长度小于其厚度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墙厚的2倍时,视为无翼墙或无端柱。

剪力墙与平面外的楼面梁连接部位一般情况下出现在下面部位:外墙转角处,分户墙处窗洞处,采光井处及建筑立面要求造型处等空间较小的位置处。如果按剪力墙翼缘或端柱取值规定,建筑平立面就会受到影响。碰到这种情况,个人一般处理如下:

a. 剪力墙厚度不满足楼面梁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将大直径纵筋换算成小直径,以减少锚固长度。

b. 剪力墙平面外增加短墙,以增加楼面梁纵筋的锚固长度。短墙可在施工图中直接编辑。也可输入模型中参与计算,不过在计算过程中会提示短墙警告,根据SATWE使用说明书,可以不作理会。

c. 采取机械锚固,在梁端增加短筋或钢板与纵筋焊接。

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6第c点设置暗柱,结构模型通过PKPM程序计算后,混凝土剪力墙生成施工图时,如果梁端剪力较大时,在墙与梁相交处会自动设置暗柱,否则按以上几点处理即可。

5. 扭转振型位置不合理。由于开发商对建筑平面功能布置要求完美,及建筑立面造型的需要。建筑物很难做到完全对称。这样整栋建筑物质心和刚心位置必然存在差异,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结构扭转。如果结构方案布置不合理,扭转振型位置会出现异常。

一般结构方案布置合理,扭转振型会出现在第三振型以后。《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5.3条也要求“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位移)宜相近”。但是结构方案布置后在最初的试算时扭转振型往往会出现在第二振型,甚至在第一振型。根据这几年的设计经验,扭转振型如果出现在第一,二振型时,通过人为调整,提高抗扭刚度。利用结构周期与刚度反比关系,提高需要减少周期方向的刚度或减少需要增大周期方向的刚度,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那么试试作以下处理:

a. 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一振型时,首先看看第一振型的结构自振周期数值。一般剪力墙结构自振周期按0.06n(n为层数),如果计算后结构自振周期远远小于0.06n,说明结构布置过刚,需减少结构内部刚度(如减少剪力墙数量,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以达到减少平动周期,增加周边扭转周期的目的。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一振型,结构周期比(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4.5条: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肯定不满足规范要求。

b. 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二振型时,且地震不利方向不超过15度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抗侧移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的抗侧移刚度合理,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的抗侧移刚度过小,此时适当减少结构内部刚度较大的一主轴,并相应加强这主轴结构的刚度(如增加剪力墙长度或厚度,增加框架梁高度等),出现这种情况,结构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要求。

c. 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二振型时,且地震不利方向超过15度时。结构位移比(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平均值之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4.5条: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5;B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4)较难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建筑平面特别复杂的时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查看平面质心和刚性位置图,根据两者偏移位置,合理调整结构构件布置,即加大质心一侧楼层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如增加剪力墙长度或厚度;加大框架柱截面;增加框架梁高度等这样反复调整后,直到质心和刚性位置接近。两者位置很接近时,查看振型,周期计算结果WZQ.OUT,扭转振型已转移到第三振型,地震不利方向也不超过15度,结构周期比也满足规范要求。查看平面配筋图,会发现原来结构内部中跨高比很小的连梁有原来的超筋转变为正常的配筋。

6. 无上部建筑的地下室顶梁的裂缝控制。当地下室范围大于上部建筑时,有无上部建筑地下室顶梁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计算,所以在作施工图设计时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无上部建筑的地下室顶梁的裂缝控制问题。这部分梁上部一般都有很厚的覆土,又处于露天环境。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5.2条规定,环境类别应取为二a类。再根据第3.4.5条,环境类别为二类时,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制应为0.2。所以在作施工图设计时应对地下室顶梁按有无上部建筑分别对待。

7. 地下室外墙垂直分布筋放置位置。地下室外墙厚度一般远小于基础底板,地下室内墙间距又大小不等,有的相距较远。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一般把地下室顶板和地下室基础底板作为地下室外墙的支点按单向板(单跨,两跨或多跨,具体看地下室层数)计算。计算时地下室基础底板处按固定端,地下室顶板处按铰支座处理。由于地下室外墙底部承受很大的负弯矩。为了增加地下室外墙截面有效高度,地下室外墙垂直分布筋应放在水平分布筋外侧。另外,考虑到混凝土硬化过程及受温度应力影响,地下室外墙与内墙交接处负弯矩效应等影响,可能产生竖向收缩裂缝,因此地下室外墙水平分布筋也宜适当增大。此时施工图中对于地下室外墙应加节点大样或说明其与上部剪力墙配筋形式的不同。

以上是个人在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几点体会,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得以验证。作为结构工程师在结构设计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项目结构设计。

参 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北京

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当前国际上对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Luxury)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闪闪发光的东西”。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笔者认为,奢侈品可以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

二、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的逐渐成熟,使得富裕起来的人群对奢侈品已经形成巨大需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开始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但与欧洲、美国、日本等成熟的奢侈品市场比较,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具有其特殊性,从很多方面来说是一个错位的奢侈品市场,这主要表现在消费心理、消费人群的年龄、消费人群结构的多元化以及消费形态等方面。

在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中国奢侈品市场显示出很强的虚荣性消费。有了财富或权力还不够,还必须炫耀出来,让别人知道。于是,奢侈品就成为最好的证明。但奢侈主要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没有品位式的享受性消费。

在消费人群的年龄上,年轻化特征明显。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在2040岁的年轻人中,而在西方发达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在消费人群结构的多元化方面。欧美是以私人消费为主,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由三大人群构成:第一种人是位高权重者,第二种人是富人阶层,第三种人是外企白领。第一种人有地位有权势,讲究的是与“贵人”身份的匹配,但与其工资收入并不匹配。第二种人是私人企业主,其中的一种人为了显富摆阔,如山西煤老板团“集体”进京买“悍马”、购豪宅;另一种人是隐形富人,他们的收入来源神秘。第三种人白领长期沐浴“欧风美雨”,西方文化包括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相当浓厚,这种绅士、名媛消费奢侈品牌讲究的是时尚、高雅。

在消费形态上。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等。

当前,汽车、皮包、香水、手表、时装等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奢侈品牌都在中国开设了分店,并且很多品牌都宣称,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他们最大的市场。而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中,上海市场的销售额处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北京,中国将是全球奢侈品产业在未来数年内的下一个增长区域。

三、刺激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是大批财力雄厚的中国游客出现。由于财富的增长和中国政府放宽签证限制,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有2800万中国人出国旅行。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一大好消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海外购买奢侈品,因为国内供应的奢侈品种类仍然相当有限。此外,由于关税和消费税的限制,内地奢侈品的价格比香港或欧洲至少高出20%-30%,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消费者,给当地奢侈品销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是受人民币价值重估的影响。人民币重估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在2005年年中放弃紧盯美元,转而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很有可能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同时抬高中国产品的成本。强势人民币将有助于巩固亚洲货币,长期刺激该地区的消费增长和中国的境外旅行。

三是很多奢侈品消费者属一夜暴富。中国的许多奢侈品消费者可能隐藏着一种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带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理。

四、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看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也就是对于人均收入高、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发达国家来说,奢侈性消费一般不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

但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现实情况来说,奢侈品消费将造成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严重:一方面,新富阶层们沉溺于奢侈品的夸耀性消费;另一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极度贫困的群体,他们基本的需求尚得不到满足。正如社会学者孙立平所分析的那样,中国社会出现了“断裂”,社会底层被抛在社会发展之外,而且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导致社会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并且,炫耀性消费不会增加总的社会福利,是一种零和博弈。

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发生社会分化,是必然的,也有其合理性。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严重扭曲,使得社会民众的大量财富轻易地转移到少数人手中。例如,中国百富排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在短期内成为富豪,其中有不少人不是凭正常的市场竞争,而是凭权力对城市弱势民众及农民的土地资源进行掠夺。中国的富豪中有许多是“问题富豪”。他们往往不会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进行炫耀性消费。这种状况极易造成弱势群体及低收入阶层的不平衡心理和相对剥夺感,容易使他们产生“仇富”心理。

同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在没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去习惯使用奢侈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控制不了对奢侈品的欲望而手边的钱又不够,那就不只是个人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五、正确处理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快速增长的奢侈品市场之间的矛盾

我们在看到奢侈品不利方面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奢侈品市场的存在,正视富人对奢侈品的需求。消费高档奢侈品,也是富人的权利。简单的行政命令或道德审判,无助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奢侈品课以重税。这样一方面可以合理引导消费,以形成文明、理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即国家对奢侈品消费不鼓励,但也不禁绝,通过消费税这个杠杆以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对奢侈品征收的重税将更多地用于公共事业,富人进行奢侈品消费,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对于富人来说,奢侈品毕竟不是大众消费品,不可能享有与大众消费税同等的税率,要满足个人的极端欲望,理应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体现的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快奢侈品牌的本土化进程。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质量高,做工细致、技术含量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奢侈品的需求是肯定越来越大,客观上的确存在这种需求,而一味的依靠洋品牌肯定不够,而且这个巨大的奢侈品市场不能被外国品牌所垄断,中国企业有这个能力、优势和责任制造出中国的奢侈品牌,并逐步使中国奢侈品成为国际品牌。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奢侈品业的发展,中国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本地品牌发展,包括严厉处罚假冒品牌和保护本地奢侈品品牌。与此同时,

奢侈品是细节的大师,更是品质的工程师。中国本土奢侈品企业必须学习外国的工艺、技术和真正的去了解奢侈品的内涵和精髓。要真正打造出精益求精的价值品牌对中国企业来说还任重而道远。奢侈品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时间的积累,素养的熏陶。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发,理性消费,特别是对于奢侈品消费。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财富的拥有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拥有的这一点点财富,要多用于创办实业和金融投资,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4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社会保障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呢,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目前国际上社会保障的制度类型主要有三种:

1.养老保险

在世界各国,提供养老保险津贴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全民津贴型。即向超过一定年龄的所有居民发放津贴。这种全民津贴型又可分为对居民收入进行调查和不进行调查的两种方式,前者如南非,后者如丹麦和瑞典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两者均采用的混合型。二是社会保险型。即向受保老年人提供津贴,津贴从其完成就业年限或缴费年限为基础计发。这种制度在养老保险中最为普遍,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瑞士、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都实行这种模式。三是预防基金型,或称公积金制。即在缴费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发给其一笔相当于缴费总额的本金,并附加利息(有时本金转换成年金形式发放)。如新加坡、智利和斯威士兰等就实行这种模式。

2.医疗保险

按覆盖范围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全民医疗保险。即所有人均可享受医疗保险,如英国、法国及大部分北欧国家。二是部分医疗保险。即一部分人可享受医疗保险,而另一部分人则无享受医疗保险的资格。

按运作和组织方式分,世界上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保障机构与私营或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受保人接受医疗机构服务后不用支付现金,而由社保机构和医疗单位进行结算。这种模式多见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二是间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后先支付现金,然后到社保机构报销。这种模式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3.失业保险

世界上的失业保险制度是针对市区工作,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的一种经济补助。目前世界上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建立失业保险的国家很少。如亚洲只有日本、中国和蒙古有失业保险制度。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在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又可细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种。二是在少数国家实行的失业救济制度。即由公共基金向失业者提供补助,但这种补助应根据收入情况进行核定。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距理想仍然相差甚远,而且困难重重。如果说公民和政治权利的保护机制需要通过政治和法律体制改革来保障的话,社会保障权利则既与政治与法律改革相关,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中国人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就是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国内立法向国际人权标准的接近。经济的迅速发展会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将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大的支持。

然而,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社会保障的权利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紧密联系的,中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全国贫困人口仍然有7000万,对于这些人口来说,首当其冲的不是社会保障的权利,而是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其次,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进行,中国所遇到的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整体的资源丰富和人均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规则和标准与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都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时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

第三,我国人口的70%以上仍然生活在农村,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二元体制,即城市是一种体制,农村是另外一种体制。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不完全是货币形式,其标准也很复杂。这使得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中国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是100年左右,在中国,这个过程缩小到20年。这就加剧了社会保障的难度。

由于上述背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借鉴所有国家有益的经验,但是,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供中国采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惟一的选择。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思路

1.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功能健全、社会化程度高、有充分资金保证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方案的设计需要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社会保障的范围只能逐步拓宽,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只能逐步提高,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居民个人作为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居民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居民个人对社会保障的缴费率要适度,不能定的太高。总之,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既要迈出改革的步伐,又要稳妥可行,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落于城市。这是由于过去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是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发展,但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可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农村不能照搬城市的办法。农村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但具体办法和标准方面应允许有差别。

3.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枢纽,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保障作为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分配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构成了财政分配的重要内容,理应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范围。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有利于强化用款单位和基金经办机构的责任,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有利于资金分配的规范性。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把社会保障预算建立起来。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混乱局面。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把社会保障预算与一般政府预算分开编制、单独反映。

(2)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结余处于暂时的闲置状态,应对未来支付需求资金,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力。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从而能够均衡及时满足社会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须将社会保障结余资金引导到可靠有效的投资上。

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分析《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讲述了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追求浪漫爱情终不可得而丧生的故事,她憎恶与丈夫包法利的平庸生活,梦想着浪漫传奇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一)时代背景。小说发生在1848年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革命的热潮早已平息,英雄的时代也已远去,只剩下资产阶级的平庸生活,还有逐渐建构起来的社会价值,关于金钱的,奢靡享受的,以及文明留下的道德枷锁。包法利夫人憎恶查理的平庸生活,借情人来替代幸福;沉迷于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生活,不断地接受物欲刺激,以致债台高筑。这些时代构筑起的高墙,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最终没有给这个单纯梦幻的女人一条生路。

(二)资本主义的社会建构。资本主义社会建构起来的体系是爱玛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把整个社会都纳入了价值计算当中,其社会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主流标准,“金钱”变成衡量一切的准绳。“人”丧失了原真之本质,成为物质产品的奴隶。爱玛所幻想的一切美好愿景,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建构的。这一切使得沉迷于梦幻的爱玛悲剧愈演愈烈。这个社会给了爱玛幻想金钱的机会却没有给她创造财富的能力,给了她看似光明的方向却没有告诉她出路,所以,作为社会建构的幻影,爱玛的死成为了必然。

(三)文明的不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文明发展道路上的限制与不满。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道德标准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禁锢。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提出“文明本身应该为我们所遭受的大量的痛苦而受到谴责。文明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忽略人性的特殊过程。”不管后世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如何,人们都不曾忽视其熠熠闪烁的人性光辉。也可以这样说,她的浪漫追求没有错,错在这样的时代,这般的文明。文明创造了阶级,不平等也随之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个包法利夫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死去,尸体在社会价值中遭受鞭挞,灵魂却在文明发展中受尽欺压,直至今天。

二、《包法利夫人》中的社会解构

纵观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了其社会价值,而福楼拜等现实主义的作家们用作品作为武器进行解构,《包法利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包法利夫人的死不同于搏斗,而是化作一声叹息,留在资本主义的表演舞台上,满足灵魂深处的渴求,让观赏者自知自觉。

(一)梦想与现实的抉择。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为社会了提供两种选择,选择梦想还是选择现实?人们常说,现实主义者往往活得长久,而李健吾说,爱玛无形中分有福楼拜“浪漫的教育、传奇的心性、物欲的要求、现世的厌憎、理想的憧憬;而我们敢于斗胆说,全书就是她一个人――一个无耻的!――占有他较深的同情”。可以看出,福楼拜倾向于梦想,也敢于梦想,而且用现实残酷来烘托梦想的高傲。他借爱玛的梦幻而想象,借爱玛的纯真而洒脱,不愿曲意逢迎、同流合污,在爱玛心中爱情是至上的,灵魂亦是单纯的。

福楼拜借冷酷的现实来强逼梦想的屈服,爱玛的死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服从,不如说是对梦想的绝望。爱玛的悲剧在于她将生活艺术化,最后只能是让自己遍体鳞伤,走向毁灭。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体系建构的是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而福楼拜的抉择是对现实的一种解构,从爱玛之死,观众能听到资本主义社会传来的一声叹息。

(二)人性的自由。《包法利夫人》中凸显的是个性的自由。爱玛的爱情是对自由的追求,爱玛之死是对人性自由的抗争。萨特强调人的自由,宣称:我命定是自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或者可以说,我们没有停止我们自由的自由。”早年的萨特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绝对”性,后来随着社会关注面越来越广,萨特逐渐认识到社会对于人的自由与责任的限制。如萨特所言,福楼拜大概也看到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是用爱玛的人性自由来反观资本主义社会的个性禁锢。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在福楼拜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了人性的枷锁,自由的囚笼。作品中,人们都曾体会到爱玛的欢愉,怎能无视爱玛的死亡?

三、对当代社会提供的反思

(一)关于生存。以中国人的思维看待爱玛,理应相夫教子,富足安逸,幸福具体而微。爱玛恰恰不是,她完全遵从内心,追逐个性,一味地体味社会文明的甘甜,却忽视了早已埋下的苦果。追求现实看似是中国人的出路,其实不然。貌似千百年来的道理赏识筑梦者,却只是印证了现实者的成功。问题出在对成功的界定,亦回到了前边提到的社会建构的问题上来。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人们看似在追求一种更为便捷的道路,其实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在放弃着,便捷的道路往往留给我们的是生活的日益繁琐。金钱给人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却丧失了空闲的欢乐。人们追求便捷的交通,却造成了拥堵。

(二)关于爱情。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爱情的反思也是《包法利夫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情的虚无性正好契合了福楼拜表达的主题,在《包法利夫人》中不单单爱情是谎言,连这个社会呈现的一切也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个性的先天不足可以后天弥补,而没有社会发展的城池,爱情之花,人性之花怎样生根发芽?反观当前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多少是文明社会留下的泡影,又有多少是人性本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