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第1篇

引 言

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是当代中国农民一系列变化中最显著的,它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而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和基础[2],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国甘肃[3]、陕西[4]等多省区地方政府已经着眼于通过改变农民观念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刘平洋认为农民市场化是农民现代化的核心和实质,因此应该着力培养农民观念的市场化转向[5]。李凤海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因循守旧、对科学种田的思想意识淡薄、对农业新技术难以接受等现实问题[6]。赵洁茹通过对河南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发现,由于信息通信、文化普及在农村发展缓慢是导致部分村庄生产观念落后的原因[7]。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教育[8],以及农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现代性教育[9],同时通过健全人力资本成长的教育机制等方式促进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转变[10]。但关于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如何变化,为何转变,以及如何引导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转变等相关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关中4个村庄的调查,对目前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进行相应地了解,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样本村介绍

本次调查对陕西关中的斜上、新集、蒋家寨、夏家沟4个村庄的土地、人口以及现代农业的改造情况作了初步了解,基本情况见表1。4个村庄目前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同时4个村庄村民的年龄性别结构、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接近。

现代农业在这4个村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现代化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逼民致富”的特征。第二阶段,政府强制力的放松,农民各种方式的抵抗,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停滞。第三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自发种植经济作物,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村庄的发展经历体现了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农民思想观念在前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在后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农民生产经营观的变迁

(一)农民生产观的变化

1.由“低投低产”到“高投高产”的投资观。通过表2可以发现,传统粮食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及产出远低于经济作物。农民在面临“低投入低产出”与“高投入高产出”的投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减少农业投资以降低生产风险。这种选择是由于长期以来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农民对农业进行少量投资的投资观念。同时,农业改造初期,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农民无力进行大量的农业投资。农民将土地视为生活的保障,因此农民不愿冒着粮食短缺的风险而种植现代经济作物。基于以上原因,传统农业改造之初,经济作物种植仍然是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虽然种植作物已经改变,但农民生产观念仍未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投入都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投资观念逐渐改变。具体表现在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的数量及态度上。首先,在果园建设上,农民敢于以每亩地近万元的价格对果园建设投资,并以每年每亩地投入4 000元用于农业生产。其次,在态度上,农民认识到农业投资的重要性,投资的数量与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此外,部分农民自费到山东寿光等地方进行考察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前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生产过程中农业资料的大量投入都反映了农民经由传统低产低投的生产观向高产高投生产观的转变。

2.由“粗放经营”到“精细耕作”的管理观。现代农业发展初期,农民仍然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农民轻视农业管理的主要原因有:(1)在以粮食生产为本的村庄内,种树是“不务正业”思想观念广泛存在;(2)农民对陌生的现代作物存在着天然的不信任,因而将其作为强制摊派“任务”而敷衍;(3)受客观技术水平和农民认知能力的影响,农民缺乏相关的管理能力。因此农民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轻视经济作物种植,由此也导致了果树产量低、质量差、病虫害多等问题,并形成了农民排斥现代农业的恶性循环。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农民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具体表现为:(1)农民田地里劳动时间大量增加,农忙季节的雇工也明显增多。(2)部分村民由长期在大城市打工向就近打工兼顾农业转变。(3)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农民通过村委会培训、大学老师指导,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生产过程中农民通过比较发现,精耕细作的收益远高于粗放管理。因此在思想上接受现代科技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已成为了农民的共识。调查中,新集村、斜上村等多位村民讲到:“现在没有不好的土地,只有不好的管理”。

3.由“封闭保守”到“积极进取”的开放观。传统农村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观念,造成了农民思想上的保守。这种保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的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对外来事物的排斥。这种保守观念在农业生产中则表现为,农民农业生产以经验为主,习惯于过去沿袭的生产方式,采用传统的种植品种,农民没有变更其现有行为的动机。对于新品种、新作物、新生产方式首先抱有怀疑的态度,并存在着排斥的心态而拒绝接受。现代农业发展之初,农民这种保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民的这种心态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在种植作物方面,农民不再按照传统习惯,拘泥于种植粮食作物;第二,在品种选择方面,不再只种植传统品种,而敢于接受新品种;第三,在方法方面,主要采用专家、技术员所教授的新技术。在新技术引进后,有29%的农民能领先使用新技术,60%农民在2年内能够使用到最新技术,77%的农民能够在4年内使用新技术(见图1)。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态度。

(二)农民经营观的变化

1.由“注重产量”到“注重品质”的商品观。粮食作物有着耐储存、质量差异小的特点。由于产品差异小,改善粮食的品质对于农民最终收益影响较小,相比较而言,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对于农民的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对于提高质量,农民更关注产品的产量。由于粮食易于储存,农民能够囤积粮食,因此与经济作物相比,农民并不急于出售。即使质量差,最终仍可自己使用,通过减少出售量,降低商品率来消除影响。

由于经济作物销售的目的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作物急于在果实成熟后进行销售,因此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产品的品质观念逐渐为农民所接受。如新集村村民在葡萄生产中通过使用催熟药物虽能使水果提前上市,但容易导致销售时水果脱落,不利于村庄水果产业的长期发展;夏家沟农民呼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提高产品质量。

2.由“规避风险”到“利益优先”的市场观。虽然现代经济作物效益远高于粮食作物,但在农业推广时却遭到了农民的拒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不愿承担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农民规避风险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以各种形式拒绝改变作物种植;(2)在不得已时则选择少量种植,农民将质量差、面积小的地块用于经济作物,其他仍以粮食种植为主;(3)农民减少经济作物的投入,将经济作物当做“任务”来应付。农民以各种形式抵抗都反映出了“有粮可吃”“减少风险”的小农思想。

随着粮食供给日渐稳定,农民无粮可吃的忧虑逐渐消除。对挣钱的渴望消除了对风险的忧虑,农民开始逐步接受现代农业,并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种植作物的转变。现代农业也由原来无人种植变为了全员参与,种植比例由最初的少量种植变为了全部种植,农业生产的投资也明显上升。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农民当中,除日常生活费用外,生产投资成为农民主要投入。农民的参与数量、种植比例以及投入资金都反映出了现阶段农民愿意参与市场竞争,承担市场的风险并从市场获得利益。

3.由“土地情感”到“经济计算”的土地观。乡土社会中,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因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存保障,同时对土地的情感已融入到农民的精神当中。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有着生活工具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也赋予了其强大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在快速下降,从情感角度讲,对土地的保有意愿必然随着农民土地情感的下降而降低。

然而在对土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时却发现,64.7%的农民表示不愿流转土地,农民对于耕地的流转意愿仍然偏低。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效益好。由于种植经济作物后经济效益好,农业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劳动力足够。老年男性在无法外出打工后,仍然可以在家务农;由于妇女工价较低,妇女可以通过务农增加家庭收入。(3)土地可以作为农民最后的保障。在无其他收入时,土地可以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流转土地,由于土地面积小,农业收入不仅对家庭收入没有太大贡献,反而制约着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影响了家庭收入。无论是保有土地还是放弃土地,农民都是从经济利益出发,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土地的去留。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由原来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部分变了农民获得收益的盈利工具,农民土地观实现了由“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

(三)农民学习观的变化

1.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着低学历、高年龄的特点。4个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78.9%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91.1%的农民为40岁以上。由于年龄高、学历低,因此更依赖经验而非技术,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村中难以进行,农忙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与。因此,在早期技术培训中,村委会采取发放洗衣粉的方式吸引农民前来听课。

经济作物在农村逐渐推广后,农民的经验已不足以应对新的农业生产,在无传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通过参加科技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比较,农民认识到现代科技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农民也不再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培训。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每年参与科技培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5%,人均参与培训约2次。

2.由“生产技术”到“经营管理”的学习需求。

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农业推广初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早期,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较高,我国目前主要集中于农民技术的培养。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农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渐形成,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周期不断缩短,农业科技的制约性已逐渐下降。因此农业技术培训与学习的边际效率逐渐递减。

与此同时,农业经营因素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农业经营因素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农业具体生产中,又体现在现代农业宏观发展历程中,即每年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导向,市场价格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最终收益。在宏观发展中,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经历由种、肥、机械等物质水平转变,到生产技术向经营技术的转变。从表4可以看到,除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实用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外,农民对与市场信息、收购与销售等与农业经营相关的知识有着较强的需求。然而目前针对农民的培训仍然以技术性培训为主,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培训却相当缺乏。

三、对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变化的反思

(一)由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

斯科特认为,小农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生存的理性:处于生存边缘的小农,安全问题是其首要考虑因素,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宁可减少可能的收益。这条“安全第一”原则,体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的许多技术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安排中[11]。受这种生存理性的影响,农民在日常实践中采取种植粮食作物、减少市场参与等方式,降低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农民这种生存理性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要求农民改变作物选择极其困难,这也是现代农业前期发展缓慢甚至中断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供应的日渐充足,农民物质条件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民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此时,农民开始考虑如何盈利。无论是农业作物选择、生产投资选择、市场参与选择,以及土地保留与否技术学习等,实现收益最大化已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在对农民改变种植的原因调查时,68.8%的农民表示出于经济动机而改变作物生产。由此可见,以经济理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生存工具变为了盈利工具,从“土地里掏出钱”成为了无其他资本又急于致富的农民唯一的渠道。因此,转变生产经营观念,通过土地获取收益,成为农民的必然选择。

(二)新要素的投入与村庄变化

经过长期发展,农业生产呈现出了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要素配置已经达到最优。此时,改造传统农业便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12]。4个村庄农民生产经营观均在新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

1.政府的扶持政策。本地政府通过修建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机直补的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及通过无息贷款等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社会多方加大教育要素投入。本地区通过园区办对村庄负责的方式,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村庄与大学对接,运用高校的先进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

3.经济利益的诱导。现代农业自身有着良好经济效益,当市场需求较大价格稳定时,农民将根据市场的引导而做相应的改变。

通过外生性的要素投入最终促使农民内在的生产经营观的变化: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促进了农业设施建设与农资购买,规避市场投资风险的观念得到转变;通过利益刺激,轻视经济作物生产的管理观念得到了转变。在比较了专家教授的耕作方式带来的差异后,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态度也有了重大转变。此外经由农业推广机构及新闻媒体的长期宣传,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保守的生产经营观念逐渐被农民抛弃。在多个新的要素的影响下,农民生产经营观念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社会环境的压力与动力

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与社会的总体变化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外部社会环境即产生了迫使农民观念转变的压力,同时也创造了相应的社会条件[13]。

1.社会压力方面。首先,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第一代农民工呈现出大龄趋势。由于农民工在50岁之后已经难以在城市找到工作,因此不得不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其次,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普通农民工城市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工需要在返乡后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家庭收入。同时,由于粮食生产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因此,在社会的压力下,农民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理念,通过加强学习,接受新的生产经营观念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社会动力方面。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粮食、蔬菜、肉食消费结构由8∶1∶1向4∶3∶3转型[14]。蔬菜水果在农业消费中所占比重加大,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不断稳定发展的消费需求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此外,现代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资料的供应网络、技术支持网络与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和稳定,为农民思想转变创造了社会基础。因此社会环境从压力与动力两个方面促使了农民观念的转变。

四、强化农民生产经营观培育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教育服务网络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观念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推动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持续性强的知识密集型农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首先需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在现代农业研究方面的力量。加快对农作物品种研发,生产方式的更新与完善,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与升级。其次,需要完善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改变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方式,激活农业推广部门的获利;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创新技术培育方式,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采取定期长效与不定期灵活的培训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健全农业生产服务网络的同时,加强金融、保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网络的建立,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重点在于人的现代化[15],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在于农民现代化,对于农民现代化而言,则应体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现代化[16]。根据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首先,应该培养农民在网络化时代下的现代市场观念。通过新型市场教育,使农民能够运用现代网络了解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拓阔销售渠道。其次,应加强农民政策解读能力学习。通过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降低生产风险。第三,进一步改变农民的投资与金融理念。通过了解金融市场,运用已经建立的社会金融网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此外,关于农民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需要纳入农民培养的范畴。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户;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99—04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的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现代农户对加快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现代农业内涵入手,分析了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并提出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与现代农户的关系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此能力,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尚未统一。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1]。蒋和平[2]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各自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不同的生产力系统,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式、交换式和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陶武先[3]基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力各要素配置方式和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角度,把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广泛运用现代工业科技成果、资本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最终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4]。李庆章等[5]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综上看出,国内外学者无论从技术或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视角来理解现代农业,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解决农业问题和发展矛盾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经营理念市场化。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使用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基础,农业先进机械设备的推广与普及,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同时,使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并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分工,实现农户生产的一专多能,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二是实现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化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不但拓宽了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使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也由原来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到微生物生产、生物化学和生物能源等多种产品领域。同时,也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实现了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以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经营的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驱动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现代农业的产业分工、地域分工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供销联合、农工商联合的高度商品化的产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农户的具体劳动过程体现出来。家庭农户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多个方面认同家庭经营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能够自愿地把成员间的要求和利益统一协调起来,最终使其意志协调一致。正是因为这一点,家庭农户才显示了与农业产业特征高度契合的组织品位。因此,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必须有现代农户与其相协调,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顺利实现。现代农户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信息观念、法制观念、用户观念和系统管理观念,不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必须有农业经济主体(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施。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这种小农经济主要是指农业中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块土地所有的统一,即以家庭农户为微观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场经营[6]。对于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家庭农户经济现代化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出公认的结论是,家庭农户经营最有效率(绝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7]。林毅夫[8]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农场在降低监督成本、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搭便车”现象,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激励相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家庭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石。与现代农业的特征相适应,现代家庭农户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户必须具有企业家理性,能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出灵敏反应,实现增产增收。现代农户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传统农户思想不断市场理性化,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现代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此过程还必须加强对农户的培育,使其不仅会组织生产,还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2 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根据我国国情,家庭农户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对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农户。

2.1 现代农户的意愿影响着现代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首先,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实现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就是试图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发挥导向、协调、引领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众主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等因素影响,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背离。农户作为农村相关政策的受众主体,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贯彻执行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始几年,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调查表明,90%以上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主要原因是禁牧政策使农户收入锐减,农户对该项政策的认知度低。近几年来,随着传统农户分化加快,有大量农户已经具备现代农户的基本素质,对这项政策的认知程度逐步提高,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因此,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知程度较高,政策被采纳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现代农户可增加对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现实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增强生产基础的辐射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现代农户不仅能够接受龙头企业多赚钱、有指导和包销售的企业合作方式,而且还能直接面对市场商机,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经营。

2.2 现代农户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

首先,现代农户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现代农户既然有较高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家理性,那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现代农户主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始动力。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种粮大省,在传统的粮食作物区,现代农户仅种植少量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而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及相关生产加工业的比例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其次,现代农户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户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现代机械设备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从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来看,现代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资本集约度分别为17 692元/户和10 414元/人,远远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现代农户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也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

第三,现代农户会加速农户分化,同时农业雇工支出将大幅度增加。现代农户的出现,会带动传统农户的劳动投入向多元化发展,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河南省农户兼业化程度在1986年为45.7%,至2002年增长到62.3%,到2006年增长到80.0%。这表明农户倾向于将劳动投入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趋向于非农生产,然后雇用劳动力从事自家农业生产。同时也反映出农户生产专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快[9]。

2.3 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农户的生产行为必然对农业耕地、水体和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在保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以获取长期净产值作为资产利用的长远目标,并且根据边际效益确定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规模。然而,一般农户由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比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耕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够,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效果。特别是大量的兼业农户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造成了大量耕地抛荒现象,又因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现代农户的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户普遍采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被广大农户认同的情况下,又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保证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高的同时,又实现了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河南省的农户调查发现,“种养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的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项经济指标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单纯种植业或养殖业,是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农业有限的自然经济资源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3 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建议

现代农户是现代化物质装备的具体使用者,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选择者,又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经营形式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实践者。目前,虽然现代农户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收益的特点,是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较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兼业农户和传统农户。其中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36.91倍[9]。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现代农户,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农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从纵向来看,要构建国家、省和县(市)不同层面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主要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进行完善,长期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省级层面要体现出对本省现代农户培育的具体规划部署上,突出现代农户培育指导方针与原则,突出培育的战略重点等;县(市)的政策措施更要体现培育现代农户的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培育的机制与体制。从横向来看,要体现现代农户的内涵,从教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农户合理分化变迁的政策合力,避免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干扰[10]。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训措施

首先,要完善现代农户的教育措施。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支持的重点。应该重点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新科技项目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健全培育现代农户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质对于培养形成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关键。国家应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普活动。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增强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提高农户的科技支撑水平。第三,加大对现代农户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重视经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作用。第四,增强培育现代农户的法律意识。现代农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要加强有关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强对现代农户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11]。

3.3 狠抓现代农户培育的落实和实施

县(市)是现代农户培育战略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其对有关项目的整合能力与落实水平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现代农户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实,关键是成效。

当前,县(市)必须把实施现代农户培育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就成为打破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还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与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此外,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农户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农户积极性,就要多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现代农户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脱离实际的混乱状况。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4]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5] 李庆章,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39—242.

[6] 丁长发.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10(1):96—102.

[7] 张 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69—77.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第3篇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构建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3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对此十分认同。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张桃林说:“当前,农业劳动者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先进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甚至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对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张桃林指出了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培训投入不足。从中央层面看,目前针对务农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纳入到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中。从地方层面看,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小县,加之农业对拉动地方GDP贡献有限,因此地方难以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入到量大面广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去。二是培训条件较差。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是导致高素质劳动力弃农、转业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专门针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还不多,亟须加强和完善。

为解决这些问题,张桃林建议,首先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建议国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以农广校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等。

谈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时,张桃林说:“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标准,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比较效益、劳动生产率、示范带动作用等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深入研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政策体系,并将其作为未来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投入方向,重点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范文第5篇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科技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快实现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设计更多能够体现当代农业智能应用的设施,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接入云端控制系统,能够掌握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控制,实现人工智能的调控,减少人工的使用,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找到一条符合我省基本国情的发展之路。

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智能化程度的应用和现状

1.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属于运用精耕细作的作业模式,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机械化耕作的程度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模式长期受到限制,在我省的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多年以来,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一直使用这种落后的经济模式指导我们的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但是,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智能化程度的普及,更多的智能化系统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的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也不能满足生产活动的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落后的生产结构必然会经历时间的转移而被淘汰,成功的生产经营模式会指导农业经济的生产生活。

1.2.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的快速?l展对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智能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在相对比较成熟的环境下,通过运用性价比更高的环境传感器建立一套环境的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监测农业设施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通过使用无线WIFI技术可以实现接入互联网的云端进行远程控制,可以真正实时对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实时有效监控。很多的用户都会选择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农业环境的数据及作物生长情况,运用对喷灌电机、温度控制设备实施有效的生产操作,同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云技术的物联网行业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主要项目包括:“智慧农业应用管理系统”、“智慧物联行应用管理系统”、“小型无人机行业应用管理系统”、“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防范管理系统”等项目。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农业生产作物的有效控制。通过使用云端控制平台正确执行操作控制,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黑龙江省农业实施智能化面临的困难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农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使用粗犷式的低加工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这样也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的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影响我省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我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综合竞争力。现在的国内所使用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一些落后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操作起来不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但是生产效率过于低下,特别是在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土地又相对比较贫瘠,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为落后。现在由于我省农业的管理过于粗放,产品的质量始终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抗衡,主要因素就是我省很多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残留值严重超标,导致我省的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取得世界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样就不利于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最终会导致整个农业发展的不均衡。

2.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应该寻找的发展之路

应该建立一套属于我们国家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其中应该主要包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科技市场机制等,这3种市场机制是我省现代化农业市场机制的基础,其中科技市场指的是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面有关的科学技术,加大科技的投人,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我省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我省农业平稳、快速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求积极调动起相关科研院校对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来解决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低下的情况。我省还应建立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利用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后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农业技术研发实力,这样我省才能真正被称为农业经济大国。同时还应该完善现代农业的相关保护性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工作,做到出台更多的有关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应该更多的包括一些最低价保护、补贴惠农等政策意见,通过利用行政手段、司法手段来对农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发展,增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