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智慧/物联网—BPR;Petri网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全球一体化经济导致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集成和深度应用密切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经营“智慧”的重要性。

美国IBM公司2008年11月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奥巴马批准推进“智慧地球”项目的发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把武汉建设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市民服务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武汉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很多单位都具备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2010年4月25日,武汉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发起成立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新的千亿元产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武汉对物联网建设的重视,给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将会大大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动化。

1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及物联网

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也将发生巨大变革。

物流是企业决胜市场的生命线,而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才能促进物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生力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以及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和武汉市结构调整的催化剂。但因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个体“小”,他们在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水平,赢得更大空间和社会关注上,较之于大企业,依然处在弱势。

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稳定地位并发展壮大,必须实现供应链创新。供应链信息化的实施实际是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给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带动物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将改变供应链流程,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用前瞻远瞩性的眼光研究供应链流程再造,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质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功能,以及对信息化高度集中,将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反应型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以订单为中心,凭借物联网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流程,力求达到“业务流程精悍、组织结构扁平、订单执行加快、物流与信息流统一”的BPR标准,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造一套独立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

本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实现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物联网—BPR”供应链业务优化模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帮助武汉市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准确地进行定位,确定自身的核心业务及发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动态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为努力建设武汉智慧城市作出贡献,真正实现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最终把武汉建设成“两型社会”、和谐宜居城市以及创新型城市。

2 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性研究内容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通过网络而智能相连,从而提升整个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战略,而且是构建智能社会的新网络工具。完善和创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必须提高其信息化与智能化。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进行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物联网能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数据。因此,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打造智慧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BPR)技术在研究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集成优化方面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项目在供应链创新研究中提出技术工具——“智慧/物联网—BPR”。所谓“智慧/物联网—BPR”是指物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

(1)武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联网—BPR”的建模方法。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共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现有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Petri网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参考模型和过程模型,分析其经营模型、活动模型、供需协作模型,并建立它们同过程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3)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是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在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要素、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运营运作模型以及方案实施模型。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智慧/物联网—BPR”的动因,研究“智慧/物联网—BPR”信息集成和共享问题,给出“智慧/物联网—BPR”工作流、数据流,以及信息系统与“智慧/物联网—BPR”之间的关系。

(4)信息共享的实现离不开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将以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分销商的库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实施“智慧/物联网—BPR”前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建立绩效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博弈理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分配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智慧/物联网—BPR”环境下“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协作关系和信息共享价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将供应链信息共享后获取的额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提高他们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在研究总结基础上,最终形成“智慧/物联网—BPR”协同化、集成化模式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

3 研究意义

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印证了“中国智慧”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武汉与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目前武汉已经拥有物联网、光电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丰硕成果,“智慧城市”正在发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小企业供应链,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点,也是武汉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大举措。

目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实力不足,比较落后,其供应链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整个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导致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难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运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协调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标识性、可追溯性和可继承性。本文为武汉市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创新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以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1)通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中应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的大规模、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2)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未来5年工业“倍增计划”,此次会议意见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壮大作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全民创业,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

(3)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通过完善和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实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最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武汉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战略意识,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达到“双赢”或“多赢”。本项目有利于中小企业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未来发展动向,以战略眼光来为企业做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张予川. 电网物资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及其软件设计[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张予川. 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研究与应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 张予川. 随机需求环境下VMI模型研究与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2009,33(3):608—610.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核心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23-0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依靠每一次教学来培养,这就要求行动导向的教学。行动导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其基本特征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真实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每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必须选定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在我们学院举办首届 “教学节”的比赛中,我代表商贸旅游系参加了教师授课能力比赛,取得了全院第一名的成绩。整堂课程的教学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对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经过请教、学习得略有所得。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成为我深深思索的一个课题。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转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每一堂课

教师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习,用幽默的语言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激情而又富有工作情景的课堂中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在《第三方物流》的备课过程中,我上网搜索案例,给学生创设了麦当劳与夏晖公司之间的第三方物流合作这一工作情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首家第三方物流公司DHL,让学生们对第三方物流这一抽象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案例的选取上,我选择了麦当劳这一案例。主要是麦当劳这一案例更具有代表性,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授课班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7岁,很多同学都有过到麦当劳吃快餐的经历,但是,在问到孩子们了不了解麦当劳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夏晖公司时,班级中的所有孩子们都表示不了解。所以,在课前预习阶段,我给班级的孩子们每人发放了一份麦当劳与夏晖公司的案例。带着心中的疑问,同学们对案例的阅读都非常的认真。同时,DHL这一公司的选择,也是符合当今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DHL的快递运单,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们对第三方物流的实用性有了直观的认识。而快递行业属于新兴的第三方物流行业,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给学生们补充最前沿的专业知识。DHL公司的国际性形象,也让学生们对第三方物流的学习树立了信心,让学生们明白这一课学习的重要性,自然,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严肃认真,整堂课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程的设计重在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学生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除专业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环节,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基础核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拓展核心能力。真正地做到,让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服务。在讲课过程中,我穿插运用了思维导图和张贴板教学法。

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求助于网络和专业书籍,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核心职业能力。学生在讲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做到手、心、脑并用,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本堂课程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三大职业能力。(一)专业能力:能用思维导图表达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特征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益构成。(二)方法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三)社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思维导图的绘制,给学生们创造了很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思维导图绘制环节共20分钟。班级同学分为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绘制。在绘制工具的选择上,我给每个小组都发放了彩笔和白板笔。丰富的色彩很好得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欲望。思维导图的设计环节,也是学生们在本节课上最自由轻松,也是最能体现他们创造力的一环。结合本堂课的授课内容和老师发放的案例,四个小组分别设计了麦当劳的汉堡造型、薯条造型、快递运输车造型和叉车造型,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空间。同时,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通过关键词的形式表示,既简明扼要,又抓住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思维导图的讲解环节,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每组选取两名代表,一名代表负责思维导图的讲解,一名代表负责案例问题的解答。这一环节,很好得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临时应变能力。在一组代表讲解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其余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问与互换,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得到了有效的撞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一堂课要做到让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基础不同的小组,设计难度适合于他们的小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感受到成功与快乐。我将11物流班的同学分成4组,水平相当的两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水平有差别的两组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各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分享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学习能力稍强的两组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结合案例,归纳总结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益构成,并用思维导图展现。学习能力稍弱的两组得到的学习任务是归纳总结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并用思维导图展现。四个小组分别得到了两个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实现两两对抗,又可以让各个小组学习到不同任务小组的知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全程掌握各小组学习动态,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组长根据任务做好人员安排、汇聚集体智慧。通过这种不同任务、两两对抗的方式,更好得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小组展示结束后,各小组组长与组员根据各组的展示情况,讨论评选出本节课的口才之星、创新之星、表现之星、合作之星优胜小组。优胜小组的评选,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们进行赏识教育,很好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

四、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实现德育教育的专业化

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每位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讲课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在烟台海通物流公司工作的09级优秀毕业生陈冠男、高帅帅的情况,通过08级毕业生张训福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行动导向教学设计,重在预习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一、物联网概念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完成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需要利用物联网才能解决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没有考虑的、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

(一)物联网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

一是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关键的技术之一。RFID标签,具有读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无磨损、抗污染、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当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通过特定RFID读写器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并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的信息传送到读写器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

二是下一代网络技术。下一代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采用开放、标准的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具有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从业务中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实现物联网人与物品和物品与物品可靠互连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已经成为现实的多种装置的互连网络,例如手机互连、移动装置互连、汽车互连等等,都揭示了下一代网络在互连任何物品方面的发展趋势。

三是深度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主要目的是对物理系统的控制,这要求物联网系统具有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嵌入式系统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要手段。嵌入式系统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讯等多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应用开发出的智能化机电产品。广泛应用机、汽车、家电、工业装置、医疗器械、监控装置等各类物理设备中,国际上把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的嵌入式系统称为深度嵌入式系统。

(二)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一是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个领域,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二是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限延伸。事实上物联网可以是传统意义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组成局域网、专业网,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类似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局域网才是其最大的应用空间。

三是认为物联网是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已在为我们服务。物联网理念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特征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提升。

二、我国和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联网研究起步早,技术研发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都部署了物联网相关技术攻关,并在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走在世界前列,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部委也在加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我市拥有较好的物联网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示范应用经验

是省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在标准制定、示范应用、人才资源和新型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聚集了北洋集团、新北洋、华菱电子、双丰电子、卡尔电气、渔翁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北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在射频识别和图像读取领域技术标准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市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分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我市拥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内容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攻关能力。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我市先后启动了工业、海洋、环保、电力、交通、物流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北洋集团研发的国际海运物流管理系统和港集团建设的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同时应当看到,我市物联网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省内外先进区域相比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尚不完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体系不健全,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面对激烈竞争,我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大力推动示范应用,才能确保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

主要目标是将建设成为专业化水平强、产业化应用好、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强市。

一是建立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物联网特色化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核心产业、关键技术、公共平台建设以及示范应用取得突破,在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一批规模较大企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是形成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聚集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与研发中心,在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应用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系列,自主研发、产业保障和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提升,并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培育一只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物联网人才支撑环境,引进一批物联网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初步显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联动效应,建成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人才高地。

四、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点

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紧密跟踪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攻克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一)集中突破物联网重要核心技术

1.新型传感器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重点围绕关键传感器件、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发挥北洋集团、双丰电子、卡尔电气等企业技术优势,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打印与扫描图像、地震检波、石油勘探传、光纤测温、智能家居、物位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各类新型传感器研制,和低功耗传感节点及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系统技术研发。

2.物联网信息安全及智能处理技术。依托卡尔电气、渔翁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网络数据传输加密、大规模网络行为模拟、信息与内容安全等技术研发;加快云安全技术的研发;开发快速、高精度、高效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算法与模型;研发高效率传输光缆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

3.物联网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加强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开发与产业化,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加强各层次数据接口信息交互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应用管理、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发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新一代网络服务业务。

4.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重点加强可编程、系统测试、数据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及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先进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加强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等技术研发,重点加强面向行业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支撑平台研发。

(二)重点培育物联网关键产业领域

1.先进传感器产业。围绕物联网感知层技术,抢先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研发和制造企业,迅速提升高端传感器市场的影响力。大力支持北洋集团开展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开展相应读写器具研发和生产;引导新北洋、卡尔电气等企业开展融无线数据通信、交易支付、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华菱电子研发高精度图像传感器、北洋集团研发光纤测温传感器、双丰电子研发地震检波和石油勘探传感器;支持和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海洋环境检测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传感器并产业化。

2.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开展传输技术和安全技术研究,引进一批基础设备生产和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加快培育新一代网络产业。大力支持宏安集团研发高性能光纤光缆、通信电缆、超五类数据缆;支持东兴电子、宝岩电气、新康威等企业研发智能数据传输与连接线缆;支持渔翁科技研发高性能数据加密设备和信息安全设备;积极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大规模网络行为模拟、信息与内容安全、数据加密等,并尽快进行产业化。

3.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加快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软件等相关基础产业。支持家和科技研发智能家居系列产品与集成方案;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学(分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面向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支撑平台、核心框架及中间件产品;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微电子研发中心研发汽车电子芯片;支持农友软件研发新一代农村信息化集成服务系统。

4.物联网应用提升产业。利用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动港集团、威东航运、胶东国际海运、汇峰物流园、鑫通物流园、华东海运等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服务;积极推动威高集团、金猴集团、光威集团、天润曲轴等大企业集团实施制造业物联网工程;支持好当家集团、寻山水产集团等企业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产品加工和海水养殖。

5.物联网集成和服务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相关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尽快形成以网络传输、信息处理、内容提供以及运营服务为主的物联网网络运营和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条件和服务支撑体系。

(三)加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

1.构建适合物联网应用的下一代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广电优化整合网络资源,构建开放、标准、安全的下一代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业务。支持网络运营商、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搭建物联网信息中心,构建综合性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和测试平台,为物联网相关用户提供数据接入、数据处理以及系统测试等服务,支撑物联网各领域应用业务的快速实施。

2.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依托北洋电气集团的省智能光纤测温重点实验室和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加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建成国际前沿、国内领先,具备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与服务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哈工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工大的技术、人才优势,围绕推进技术产业化应用、执行重大示范项目等主题开展集中攻关。

3.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以网络运营商、龙头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鼓励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围绕物联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检测和标准化工作,搭建立足、辐射全省的物联网技术交流平台,推进省内物联网技术交流合作,对接国家物联网标准联合会工作组,推动企业参与跨区域物联网应用项目。

(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

智能工业示范应用。加快三角轮胎、万得集团的射频识别项目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监视、质量控制智能化。在黄海造船、成山集团、天润曲轴推广数字化设计、电子识别、可配置信息集成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威高集团应用产品质量和成份智能监测技术。

数字渔业示范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海上110”、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洋产品加工及等领域的应用,以公安边防为依托,加强海上基础设施建设。以好当家渔业集团、鸿洋神为重点,推动海洋产品分类、质量检测、产品流转、生产加工等智能化。建立海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整体提升。

智能物流示范应用。以港(国际物流园)、华东海运、家家悦集团为主体,建设港口集装箱智能调度、职能仓储系统、商品分拣调拨、物流信息处理、车辆调度等智能信息系统,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仓储管理、商品配送等物流模式的应用,推动以物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新模式发展。

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积极推动北洋集团分布式光纤测温预警系统在我市电网中应用,实现重要输变电设备和电缆温度实时监测和远程预警。以佳衡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远程抄表、自动通知和缴费系统,提升精细管理和智能运营能力。

智能交通示范应用。加快射频识别和传感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积极实施智能交通行车诱导、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高速公路智能管理、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等系统示范应用,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和应用模式,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数字节能环保示范应用。推动基于传感技术的高耗能行业传统工艺改造和生产流程优化项目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污染源监控、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城市噪声监测和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护等系统领域的应用,构建智能化的监测、防控体系。

智能城市管理示范工程。依托已建成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建设中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大型活动实时监控、应急指挥。以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为示范,探索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

五、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

(一)确立物联网产业战略高技术产业地位,予以重点支持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强有力的促进和推进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推进计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研究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市场支持和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企业产品。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机构,聘请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知名专家,就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对前瞻性的技术进行论证。

(二)加快推动基地园区建设,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

支持物联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通过专业园区建设,集成创业服务、技术支撑、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物联网项目在基地(园区)布局,打造涉及研发、制造、集成、运营多个环节,涵盖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完整物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基地(园区)集中,引导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及其它机构之间相互合作,推动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三)加强企业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由政府牵头组建若干产业技术联盟,协调联盟各方利益和冲突,消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实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发挥政府资源整合作用、核心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共同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重要市场开拓。提升各高校之间合作办学、联合攻关层次,推动物联网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和国际大型物联网企业合作,通过合作研发、合作营销、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等,促进产业联盟的国际化。

(四)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技术标准是技术化的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支点,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我市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发挥政府、协会、联盟等的作用,完善市场驱动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核心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要加强与国内重要系统集成商和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使之成为我市技术标准合作者,加快我市参与的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和完善。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要通过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及时了解国际相关产业发展动向,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

(五)创新多种形式的金融市场,快速聚集产业资本

建立政府主导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物联网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建设、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集成电路专项基金及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基金等。积极组织物联网产业园、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申报国家级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项目的对接平台,推动社会风险投资积极参与我市物联网产业化项目和示范项目建设。做好上市融资协助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

房地产开发是现代市场发展中的经济活动,它直接从事土地与建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直接进行包括住宅、厂房、库房以及商业、办公、旅游、餐饮、娱乐等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所需房屋的建设,以及土地的开发,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保证。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的对象,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概括如下:

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及使用,均具有不可变动的地理位置,在开发项目时必须考虑到地区差异,考虑到就地开发土地,就地建房,就地经营销售,就地使用获利的可能性及投资收益。

2、建设投资大

房地产业属资金密集性产业,开发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有很高的要求。

3、开发周期长

土地及建筑物作为项目开发的内容,一般体量较大,工程建设进度有其客观规律性,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另外,项目开工建设前的有关手续繁杂,也影响着项目开发周期。完成一个开发项目一般需要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受国家法规政策严格约束和调控

房地产开发作为特殊的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开发活动和过程,事关国民经济(如土地资源配置、城市发展规划等)和国计民生,必须也只能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从项目立项开始,房地产项目的各开发环节都有直接约束和控制。如项目开发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城市统一规划,遵守城市建设法规,房地产售价受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调控等。

5、建设环节多

这与项目开发受法规政策严格约束的特点直接相关。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来看,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部门很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涉及到计划、土地、规划、建设、消防、交通、教育、人防、环保、市政、城管、园林、卫生、技监、质监、安监、墙改办、房管等众多部门,项目建设环节多,而且各环节不可或缺。

6、多源资金筹措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大,开发周期长,项目资金来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开发商自有资金来运作,大量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其中又往往以银行债务资金为主。

7、资金周转慢

从房地产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到项目建成竣工可以交付使用,这一期间大量的是资金投入,只有等到所建商品房开始预售、预租才能实现资金回收,而且出售、出租本身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时间较长,资金周转慢。

8、项目投资即为项目成本费用

房地产项目投资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投资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一般工业项目是先投资,再生产产品,而房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即为房地产开发产品的总成本费用之和(自营自用情况暂不考虑)。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包括开发建设投资与经营资金两大部分,在项目财务评价时与项目的总成本费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9、人员要求高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环境及市场调研、精心的规划设计、高标准的工程施工、专业化的营销策划、细致的全程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10、风险较大

由于房地产项目具有以上特点,也就相应决定了其投资风险较大。如由于开发周期长,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变化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影响;在项目建设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有可能发生变动,从而影响项目的投资额;当公共利益需要时,可能遇到强制性征收、停止使用或限期拆除情况等。

11、开发项目的差异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分为很多种,由于项目用途、内容、规模、要求不同,以及建筑物本身的造型、装修、结构、设施配套等不同,各开发项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类项目,由于项目所在的区位、环境等条件不同也会产生相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水平及投资效益。

12、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

正因为房地产项目具有前述特点,其投资决策尤为重要。在这里将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也作为一个特点纳入进来。一个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完成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协同作战,实际上也是多方面专业人才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需要市场研究人员调查项目投资环境及市场状况;需要营销人员确定市场需求偏好和营销方案;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提品建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工程实施的技术可行性和进度预测;需要造价人员估算投资;需要财务分析人员提供融资的可行性和项目的盈利性预测;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前期介入;还需要能与上述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并能整合他们思想的综合人才等。

二、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特征

目前国内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在国家建设部按用途对房地产项目划分的九大类型中,商业房地产项目主要指零售批发商业,包括商场、购物中心、商业店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等。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有时将商业房地产涵盖的范围扩大,除零售批发商业房地产外,还包括餐饮、娱乐等其它营业性、经营性房地产。鉴于商业有广义(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与狭义(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之分,本文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研究侧重于后者,即以狭义商业为基础,主要指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零售批发商业经营场所的开发,与国家建设部关于房地产项目九大分类中的商业房地产项目范围一致。除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点外,以下主要从顾客构成、项目选址、定位规划、经营方式、资产经营、竞争风险、城市功能及社会效益等方面阐述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主要特征。

1、顾客构成的双重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与其它房地产项目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其顾客构成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承租或购买商业用房的经营商户,这个层次的顾客是开发商的直接顾客;第二层次是前来商业区购物的终端消费者,这个层次的顾客是经营商户的直接顾客、开发商的间接顾客。在第一层次中,还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前来购买商业用房的是投资者,而不是真正的经营商户。这些投资者看中了商铺未来的升值潜力,先期购买产权,然后转租给经营商户,立足长期稳定的回报,或者见机抛售,获取收益。

这两个顾客层次与科特勒将营销环境中的市场分为业务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相类似。对于开发商来说,第一层次的经营商户(业务市场)固然重要,毕竟项目收入直接来源于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但项目整体的发展还是有赖于第二层次的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市场),因为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经营商户承租或购买物业的行为,进而影响项目收益。此外,开发商对于第一层次中的投资者需予以足够注意,若投资者过度,将不利于项目长远运营。

2、选址分析的渐进性

所有房地产项目都存在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包括地域与具体地点两个层次的分析与选择。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尤其要重视这项工作,并需按层次进行渐进分析。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直接面向购买商品的广大消费者。不同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项目可达到的市场目标。根据有关宏观指标数据,在行业内人们往往将城市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等不同层次,这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城市或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水平。项目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项目运营所可能面对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总体状况,包括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对项目发展影响巨大。

一个城市或地区选定后,就需考虑项目的具体地点。顾客在选择商店进行购物时,店铺的位置往往是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店铺的地理位置也是形成差别化甚至垄断经营的重要条件。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场址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若项目所在位置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经营商户自然就不会前来承租或购买物业,也就无法实现项目收益。优越的项目区位是商业房地产项目获得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定位规划的多方需求与整体性

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潜在的直接顾客(即经营商户)包括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个体经营户等不同的经营主体,另外往往还有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机构,既有外资、国资,也有民企、个人。各经营商户的经营内容、经营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对物业的需求呈个性化。同时,商业房地产项目还要面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这一层次的顾客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若在项目前期还没有找到有意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如果有,项目的开发建设就可以按经营商户的需求进行,也可称之为定制),项目在市场定位上需最大限度地确定主要顾客方向,项目的开发建设需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已基本设定市场目标前提下,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规划更加追求整体性,体现在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中期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的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整体策划、整体定位、统一推出,尽可能避免单打独斗、零散开发、零散租售,否则会破坏整个商业项目的完整性、协调性及对外形象。

考虑到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公共服务的特点,在具体规划设计中需特别注意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强调功能作用、引导作用、服务作用,确保商业运营所要求的大规模人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运转。

4、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于住宅等主要采用开发销售的模式,商业房地产项目采用的经营方式更为多样,在出售和出租两种基本模式基础上,包括整体出售、整体出租、出售出租混合、出售自营混合、出租自营混合、出售出租自营混合等多种方式,另外还有售后包租、售后托管等其它形式。实际上,大中型商业房地产项目很少采用直接销售,而以混合型运营居多。此外,项目是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租售的对象可以是直接经营的商户,也可能是本身不经营而准备二次转租转售以谋求收益的投资者,这里面的经营方式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经营方案的比选成为商业房地产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出租获得持续收益,还是通过出售获得一次性回报,以及各经营方式如何有机组合,需要综合考虑资金压力、自身经营能力、市场接受程度、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各方面因素。此外,拟定经营方案下的财务收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5、资产经营的长效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不再仅有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资产的经营。对于开发商来说,住宅开发销售的模式决定了其资产难以实现增值(销售完毕就意味着开发结束),而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长期经营的市场需求,既可以通过出售获利,还可以通过出租或其它经营方式获得长期的利润回报,在长期经营中实现资产增值。

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搞好了,可以满足企业在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如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稳定的现金流、实现经常性回报、增强融资能力等,并能以此固定资产作为更多机会发展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商业房地产项目在资产经营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正基于此,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所开发物业的出租与出售完毕,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体现在所定位商业的运营成功。

6、高风险性

总体而言,商业房地产项目相对于其它一些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报较高。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项目本身没有明确的租约保障,没有固定的消费对象,项目的发展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项目运营收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环境条件、营销策略,还取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的重心、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需求变化等将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水平。基于商业本身竞争的激烈性,商业房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7、可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区形成和再发展是以复杂和综合的因素为动因。一个城市新区的形成,必然要有足够的地理因素、交通因素、人口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及包括商业网点在内的服务因素等诸多条件支撑。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点作为城市功能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反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还能促进人口集聚和资源流动,催化城市新区的建成。成功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对所在地域区段的城市功能、结构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直接体现之一就是往往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的增值。

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社会生产力;社会交通;信息交通;交通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B017;C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19

一、交通的哲学意蕴

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最为凸显的表征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受着时空的制约,被锁定在它所处系统的相关点上,只能在相关联的系统中存在和运动。若果真如此,那事物就只能始终保持原初的状态,不能发展变化,世界就是死寂的。然而真实的世界却是运动变化的。那么何谓事物运动,事物何以运动变化?概言之,运动是事物所在时空的变迁,运动的原因是系统与环境及其由此而引起的该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存在超出这种相互作用的原因。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自然、社会及其人类行为、思想、观念、习俗等等,都是在交汇、交流、交换中相互通达而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界中运动是自在的,而人类活动中却是自为的。人凭借着自身特有的智慧,通过制造工具和运用工具,从而谋求新的运动状态以解除事物原有的约束,以协同环境的关系,构建新的系统——人的世界,并通过这些新特性显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脱离旧的关联和确立新的关联,本质上都是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时空的变迁。由此时到彼时,由此处到彼处,就是人类社会的交通往来,即社会交通。人所在的世界,正是通过交通往来,相互协同,构建理想社会,有序,和谐,稳定,发展和繁荣。正如《易·彖》所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我国交、通二字连用,就是源于此语,交则通之谓也。

人类根据社会交往的需要,不断推进交通方式以消除交往的阻隔,使社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存在和发展,交通是人类交往史赖以行进的首要物质条件。当代由于信息交通的兴起,物流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朝着物畅其流,万物兴隆,心心相印,政通人和的更高理想境界迈进。

二、交通是过程

交通是过程,交通行为从此时此地发生到彼时彼地终结,交通过程便为之完成。它只是社会交往生成过程的媒介,或者说社会交往是以交通为媒介的生成过程。交通只是将一方的实体和信号输送到另一方,实现自然的对流和社会的交往,促进世界的生成,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对象所发生的运动变化及其性质的改变,只是充当其他系统发生变化及其生成过程的媒介。

社会交通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社会肌体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解决行的问题,即交通问题。交通是社会有机整体中固有的生成物,是社会某一时代某一地区和国家社会具有活力并不断谋求发展的重要标识。交通一旦终止,社会系统便会紊乱,并走向无序而解体。

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质上就是与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交流、交换。人类劳动都是实施对物质、能源和信息形态进行变换,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交通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中介。人类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2]。人类活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括质料和空间关系的变换。质料变换是运动形式的转变,大体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上的变换等。空间变换,一种是生产过程中改变原材料的几何性质,这是生产过程中完成的;一种是改变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以满足消费,实现生产目的,延续生产过程,这是实体交通过程中完成的。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变换的过程,它内在地存在于空间的变换,即以维系生产过程进行的交通。因此,交通既是生产得以进行,同时又使消费得以实现的必经过程,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中介环节,是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类精神生产有别于物质生产的过程,然而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分离性,或精神要以物质为载体,决定了精神生产也必须通过交通中介。当今时处信息时代,信息转换和扩散则是以上述物质变换为其载体的符号变换。信息的传输,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是以社会交往、交通为前提的精神生产过程。

由此,交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的根源就得到了说明。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交通发生的内在根据

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一是外在世界的存在,二是人类能认知对象世界并通过实践对既存的世界进行变换,使自在的世界转变为自为的世界。二者比较,最为重要的是外在世界的存在,如果面对的世界根本不存在,那人的活动就成了唐吉诃德与风车战斗一般。这个外在世界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既存一切,就是我们名之为资源的东西。既存的自然物质,称为自然资源,既存的文化,成为文化资源。

首先,人类社会中自然物质资源的分布,从数量和品质上是不同的,物质、能源和信息在地域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有无、多寡和好坏的差别。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交通产生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社会,每个人面临的生存条件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人的需要是在一定时空中发生,在另一种时空中满足,如果同一时空,就不可能有新的需要产生,也就不会有满足感。正是人的社会需要推动着交通发展,以便不断获得短缺的物质资源。

其次,由于全球各个地域历史发展程度之间的差异,文化资源的拥有和水平也是大相径庭的。文化资源是如同阳光、空气、水等物质资源一样,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文化交往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沟通,是器物、制度、理念、心理、习俗等多层面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在社会文化的滋养中塑造自我,完善人生,因此,交往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自我的必要条件。每个人,每个社会群落所处的时空不一,每个人,每个社会群落的需要都受到具体时空的限制。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必须突破这种制约和限制,即超越既成的时空,才能求得新的文化滋养,为生存、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固有的和永恒的内在驱动,也是交通不断拓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社会物质和文化资源的差异或不均衡,是社会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四、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的综合反映

交通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构成部分。交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人群参与交通过程的程度,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与此同时交通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之一。

交通是一个实施物质时空变换的过程,交通的品质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联,运用何种材料制造交通工具及其设施,运用何种能源作动力驱动交通工具,运用何种通信方式实施对交通过程的控制,都是特定生产力水平所规定的。任何时代的交通都整合了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综合反映了该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水准,并在整合中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水平的提高。

人类实现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变换是通过对物质、能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转换而实现的。采集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主要是凭借自然力,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潮汐力等,运用自然力使人和物的位置移动,实现交通目的。其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从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社会开启了工业化的时代,人运用机械装置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变换,创制各种交通设施和运载工具,实现交通工业化,同时也将工业文明牢固地建立在交通基础设施之上。当代少数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其交通也跨入信息交通时代,即运用计算机对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处理和变换,实施对交通系统进行全面的现代自动控制,是交通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人类交往皆通过载体去实现,交往的工具一般有语言符号、通信手段、运输工具和货币等等,以实现人际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的交流沟通,以实现交往者双向的满足,达成社会之协同。从广义而言之,语言、通信手段、运输工具和货币等,都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中介物——交通工具。原则上一切能传导物质和精神的信息,并能为交往双方破译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交通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交往的载体日益扩大,交通交往的方式将更为多样化,社会交往更为频繁,交通的社会功能更为放大,社会就会更加协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及其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交通的建构,社会生产力迅速而全面提高,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文明的急速提升,从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上刷新了当今世界整体面貌,使人类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世界之中,就是最为现实的直接证明。

信息交通时代是以信息交通引领社会交通发展的时代,当代交通是以信息交通为灵魂的综合交通。交通本质上是综合运输和传输,这不仅体现在每一种交通方式的内在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每一种具体交通方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一经产生都不会消失,会在不同的空间和时段继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被采用。信息交通是指以信息技术整合交通的多种方式的网络,它不断重新组合多元的交通方式,以最为优化的路径综合多种交通方式的功能,以实现交通社会效应最大化,是当代综合交通的集中表现[3]16。

五、发展智能交通迈入生态交通时代

交通是历史的,动态的,交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

信息交通是当代最为新颖的交通方式,从根本上创新和更新了传统交通方式并改变了世界面貌,凸显了当下交通的时代特征和方向及其社会功能。未来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指出,作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交通运输有多方的重要作用,他说:“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4]西蒙此语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个侧面的观察,实质上交通也是一种文化、制度和心理特征,信息交通在文化、制度和心理的中介意义更为凸显。

1948年前后,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相继创立,接着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又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人类开辟了一个自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新纪元——人类由开发利用物质和能源,拓展到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人的脑力劳动找到了转嫁对象,人类的智能得以延伸,因而人类所受时空的限制、制约得到一次历史性的全新的重大突破。信息交通习称“通信”,指运用一定传递手段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传输,完全符合交通内涵的界定。与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河海船运交通和航空交通等实体交通相比,所不同的:一是信息交通传递的内容形态不同,甚至完全无形;重量不同,甚至完全无重,如数据、文字图片、声音等。二是传递手段特殊。信息交通的传递手段主要是通信设施,包括通信线路和通信枢纽,发送和接收装置,相当于实体交通设施中的通路和站点,至于与实体交通中运动性的交通工具相对应的通信工具往往不太明显,它的功能实际上融合于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终端设备之中。但信息交通在内容和手段上的特性并不妨碍其作为交通系统一部分的性质,相反正是交通形式多样性的体现。信息交通与实体交通在本质是完全一致的[3]16。

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时代信息交通的主要标志。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络,也就是将贮藏着大量信息的无数电脑互相联接而形成的网络。现代电脑,尤其多媒体电脑能够将文、图、声、像、视等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进行统一处理,将不同的电脑进行联网,人们既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又可随时与全球各地的联网用户交谈、沟通[3]16。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智能交通(ITS)和物流技术,方兴未艾。智能运输系统是具有分布式神经网络的交通运输系统,它与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相比,智能运输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征:第一,通过信息技术对由个体分散进行的交通活动进行引导整合,帮助个体充分了解相关的宏观状态,从而促使其交通行为合理化,以提高系统整体协调功能和水平。第二,通过信息技术增强管理水平,信息的及时采集、传送和分析,使得管理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作出科学的决策,达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第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交通运输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交通运输信息融入供应链的信息流之中,使交通运输真正成为供应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信息更加融入大众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各种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3]17。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社会实践性,它体现了经济领域中跨行业的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领域中跨学科的大科学的特征。它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的社会参与度,是交通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也是交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信息交通与传统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是交通生产的基础,以往传统交通是建立在以物质和能源的变换的基础上的,现代交通则是建立在以物质、能源和信息三足鼎立并以信息为灵魂的基础上的,当代交通实质上是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有目的性的组合过程。二是从交通生产的目的,已由传统的传输物质资料,主要以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为目的,转向以传输物质和精神资料,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服务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而且精神文明建设的比重日益增大。三是交通的结构,由以物资配送为核心,转变为以信息的传输与管理为核心。现代生产已经扩大为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或精神生产),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改变,知识生产的比重放大,信息是最大的财富,管理是生产力。信息时代,交通结构中核心的迁移是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拓展,改变了过去运输技术在交通领域中一直占有的压倒地位,共同构成当今社会交通运输的两大技术支柱。信息技术与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发展的大趋势。四是基础设施由传统的基础设施向以电子通道为物质条件的知识基础设施转变。人类已经建立了三种基础设施,即交通基础设施、动力和能量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基础设施。这三种基础设施是与工业经济的生长和发展相关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对于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世界银行报告称之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全社会求知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它包含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广播和电视设施等等物理概念的基础设施,也涵盖了国家创新系统、教育培训体系、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信息网络系统、社会咨询服务体系等等非物理概念的基础设施[3]18。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加快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的手段,发达地区和国家由于他们建立了较好的交通网络,都转向“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在这一新的领域进行激烈竞争。五是交通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信息时代,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智力资本不断升值,对知识的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时代生产的特点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而劳动的主体则是掌握知识的,具有人力资本的人。就交通行业而言,对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管理人才,实施交通创新,是发展未来我国交通事业的保证。六是交通为社会服务,由物质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交通是为了满足人的交往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社会交通长期以来,都是以满足物质交往为主,精神需要为辅。而当今信息社会,主体转向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体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知识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交往内容的深刻变动,交往技术的不断提升,扩大了交通的内涵。当代交通已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到为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今交通智能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由于社会交通活动的内在本质特性所决定的。第一,交通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物质层面上,交通中的运载工具力求采用当时最为轻便且最牢固的材料,以保证交通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源动力上,动力装置力求牵引力最大,速度最快,以提高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信息的传输上,力求采用当时最灵敏的信号系统,保证对动态中的交通系统实施控制和调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鉴于此,交通技术是整合物质、能源和信息为一体的技术领域,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技术。交通活动具有极强的对先进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及时、全面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同时又综合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第二,交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具有组织性和整体性的活动。这一动态过程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组织程度。信息处理是使系统有序化最优化和提高系统组织程度的过程,因而信息科学技术很快应用于交通实践,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的组织性和社会组织程度。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加快了以物质、能源为其基础的传统交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从而很快产生智能交通技术,其发展势头磅礴,前景方兴未艾。以信息技术为其主导的智能交通技术体系的广泛运用,快速而全面地提升交通的品质,带来人类交通方式的空前变革,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从1978年到2011年,GDP年均增长达9.9%,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近3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从宏观和微观都普遍认同交通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先行官”。然而我们又面临着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困境:资源的耗费和匮乏,环境的破坏,等等,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单向度交通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可幸的是,面对我国社会巨变,便会发现我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革就是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只用了40来年的时间就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现了工业化,并迈入工业现代化的征程。一个13亿人口的国度跨入了以信息化为其重要特征的社会,这是对传统工业化进程的超越,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的空前壮举。这也成为我国发展信息交通的必要和可能条件。当今我国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它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更新的逻辑展开,是走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明智选择。为谋求我国未来社会交通的发展,交通的观念必须更新,从传统的以工业化为基准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到以信息交通和生态文明为其基准的视野上来,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效地建设以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等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推进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和繁荣向前。

[参考文献]

[1] 易经[M].苏通,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1-202.

[3] 黎德扬.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 朱利安·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M].江 南,喜 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86.

O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s

LI De-y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