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体系

融合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合教育体系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教学;融合

一、引言

休闲体育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这与休闲体育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休闲体育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功能,同时也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合理融合起来的话,势必会发挥更加积极的效用。由此可见,关于“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途径分析

1.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休闲体育之所以能够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到一起,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休闲体育的引入更好地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课程是对素质教育体系的一种很好完善,而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密切相关,在内容上也存在很高的吻合度,这也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休闲体育较好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学校体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效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而休闲体育的出现,恰恰很好的证明体育的学科功能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引入更是进一步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内涵。

2.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的融合

休闲体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说是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核心环节,而其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的,休闲体育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具备判断闲暇行为价值的基本能力选择闲暇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等。高校休闲教育是对个人休闲行为的一种良好渗透教育,要引导个人能够积极利用闲暇,愿意在闲暇的时间去主动探索新的、健康的运动习惯,以便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休闲体育在教学目标方面是对高校与教学目标的有力补充。

3.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融合的基本原则

首先,休闲体育教学组织要到位。自由可以说是休闲体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休闲体育就缺乏组织性。恰恰相反,只有组织得当,才能更加充分休闲体育应有的积极效应,才能将其更好地将其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提及教学组织,笔者认为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不仅仅包括合理的教学分组,科学的场地布置以及课堂常规的建立与实施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休闲体育在实施具体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尤其是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例如,课堂常规要灵活,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应该是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机调配的;再一个就是场地设置的布置不仅仅要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其次,休闲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而且有花样。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恐怕很难满足现代体育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建议,在将休闲体育的相关内容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后,教学内容一定要多样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教材,接受内容,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恰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应该秉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休闲体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二是在学校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去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这就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休闲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和模式要全面、科学。如何科学展开评价可以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答案,传统的体育评价过多的集中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等方面,而客观、科学的评价则不仅仅单纯包括上述内容,更是包含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进步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待休闲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后,更要注重做好评价,建立科学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第四,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目标方面,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好两者的有机融合,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着莫大的关联。为此,笔者建议,不仅仅要正确了解和掌握休闲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了解两者融合的有效切入点,为真正做好两者的完美融合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多形式推行快乐教育。“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是惯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要想真正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就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实行体育教学的崭新突破。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尽快将“快乐体育”的相关理念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仅仅是指让学生通过体育课获取了多少乐趣,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是否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事实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始出现,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单独运用,同事也可以结合使用,如示范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导入法与分组讨论法的结合使用等。第六,在教具选用上,力求自制创新实用。休闲体育教具的选用很重要,有时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喜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别注意教具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新颖性、美观性、实用性,符合学生的口味,尽可能的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包括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大小的确定、形状的设计、质量的轻重),并在学生中开展制作比赛,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我评价其价值,努力追求教具的完美,自我设计玩法,让教具制作成为学生兴趣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具,并与教学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多实践多探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休闲体育教学更需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要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娱自乐,自我玩耍,自我摸索,自我总结,自我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教学目的。还注意引导学生与教师多沟通、学生之间多交流,基本上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结语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良好融合效果,还需要多方位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休闲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玮莹.论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5):33-34.

[2]王卓涛.秦皇岛市高校开设滨海休闲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升院校体育教育训练质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体育教育训练的裨益,并进一步阐述了体育教育训练中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与实践,以期对我国院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信息技术;运用实践

1融合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技术课教育,还包括理论课教育,这就要求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灌输,还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活动的升级,以全面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知识的掌握。体育领域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2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育训练的作用

2.1优化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如教练员、运动员、场地管理员、裁判员等[1]。如果能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体育教学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院校体育教学事业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展现出来,这对院校及时处理体育训练信息和体育训练结果是大有裨益的。

2.2提高体育训练科学性

要实现体育教育训练的科学性,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作为依据,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广泛且严谨的科学基础。就以体育运动技术分析为例,得益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和强大性,体育运动技术分析工作日益精确而快捷。运动技术分析首先需要对运动轨迹进行捕捉,通常采用在待测运动关键点布置传感器来记录运动轨迹和动作变化,再将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系统加以分析和处理,从而建立起运动技术分析的三维模型,在技术层面上使体育训练趋于科学化,而不再是仅仅凭借经验来判定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含量。其次,通过计算机动画设计和模拟技术,还能够有效诊断出运动员动作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这项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将大大加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3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有效弥补了许多体育院校师资力量上的不足,也使得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的求新心理得到了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情绪体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据教育专家权威数据统计[2],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94%以上,三天后能够记得的部分依然高达70%,所获得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传播方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运用

3.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大体育院校教学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日益显著,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训练综合水平等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体育训练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建立起高仿真的视觉动作表象和运动动作拆解分析图,帮助学生更切实地感知运动技巧所在,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完成指定的运动训练目标,进而逐步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就以跆拳道训练为例,跆拳道运动的动作比较迅猛和复杂,仅仅凭借肉眼观测和教师的动作示范,很难使学生全面了解训练动作的细节及要领所在,进而导致整个训练效果都很难达到理想化水平。如果能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训练,就可以通过视频影音播放等方式,比如采取慢动作回放、暂停等对训练动作进行分解和视觉强化,使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动作要领,有针对性的对动作难点进行重点训练,一则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训练的主观积极性,二则可以提升学生个体运动训练的效果,三则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信息技术在运动技术诊断分析中的运用

体育训练主体包括三个部分:运动技能的传输、训练动作的指导和运动技术的诊断。信息技术除了在运动技能传输和训练动作指导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运动技术诊断及分析结果也比传统的运动技术诊断的准确性要高得多,这对体育院校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是极其有利的。当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高速摄影机、电子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体育运动领域之后,这种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例如美国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制出的运用于田径运动项目技术诊断的系统,就能够在高速录像机拍摄下对运动员的运动轨迹进行全程的细致捕捉,并且对运动员动作过程中的状态、加速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进行显示和分析,为最终的运动技术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让体育训练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

3.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选材方面的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依据和总体指导,因此,对教材进行科学地选择非常重要。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中,通常都是把教师的主观经验判断、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和运动表现作为选材的依据,这种方式的选材会让教材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进行长远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训练教材选取不仅要考虑到上述几点要素,还应当将各项体育运动的情况及学生对于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都进行统一的测评,然后有根据、有目的地选取适合当下院校体育训练发展趋势的教材。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够更直观、更精确地反映出院校体育训练存在的不足,例如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遗传学等多方而的技术判断,并通过个体对运动项目的适应情况建立针对性的训练模式,有的放矢进行高标准选材,从理论知识层面促进院校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4]。

4结束语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体育教育训练中,是促进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训练机制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借助信息技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洋洋.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07):106.

[2]徐传童.网络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3]黄睿.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摘 要 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水准,避免体育教学研究中的误区,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对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做了简要阐述,希望对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 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尽管如此,我国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急于求成,不遵循研究的基本规律;创新性不强,重复研究的内容较多;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不高等,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不断提高研究水准,提升研究质量,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内容做进一步的厘清。

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

体育教学研究的学理性

体育教学活动是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和锻炼习惯的教育过程,其方方面面都与“教”与“学”丝丝相扣,其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无法脱离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体育教学研究本质上仍然是学理研究,具备学理性的特点。

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性

体育教学研究工作是在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也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对所形成的教学理论起到很好的检验、修正、丰富和完善的作用,而体育教学理论又同时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为体育教学实践服务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实践性始终是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体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和变量组成的,而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来探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体育教学研究的工作过程中,常常将影响教学实践的因素和变量归结为三个大类,即:环境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环境变量通常指的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过程变量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和活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结果变量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或所拟定的教学安排、可用一定的教学标准进行衡量的教育成果。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结果变量的出现,都不是一个单一因素或变量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学活动中一系列变量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

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教学主体研究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说有关体育教学主体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体育任课教师以及学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贯穿始终,因此要组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关注体育教学的主体研究。

有关教学的主体研究通常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与学生相关的研究和与体育任课教师相关的研究。与学生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研究、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等。与体育任课教师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任课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研究,体育任课教师的职责研究、体育任课教师的职业特征研究、体育任课教师的知识机构和执教能力研究,师资队伍研究以及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教学目标研究

体育教学活动是人们所进行的一项有意识、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们对其定位、思考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产生了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有时也称为体育教学思想的研究,其本质是为把握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向、挖掘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而进行的研究工作,是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与体育教学目标研究相关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体育学科的价值及功能研究、体育教学活动指导思想的研究、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研究以及与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的研究。

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教学过程研究

体育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体育教学的过程研究是组织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体育工作者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以及规律,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研究也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体育教学的过程研究通常围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特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结构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规律几个方面展开。

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内容研究

体育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实现的,所以,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效果。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因此如何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如何将所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创编和改造也是体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及健康知识的研究、体育运动文化的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创编和改造研究、体育运动技术的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研究、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以及体育教材和体育教辅资料的开发研究等。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报告文学 语体 渗透 交融

“语体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① 语体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就会固定下来,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成为一种稳定长效的功能域。但语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其它语言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日趋复杂精密,各种语言表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言语交际日益发展的需要。诸如语体中的新闻语体,为了满足大众传播的目的,以不同语体功能域中语文体式和功能手段的交融作为实现手段,形成了许多新兴文体,像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等。下面就从语体角度以报告文学为例来分析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

一、语体渗透和交融的可能性和条件

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一般说来,语体内部通过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的组合构成系统。语言要素中从词语、句子到句群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和其它语体区别开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语体系统一般是封闭的,但是语体系统的某些要素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过时的要素逐渐消失,有些新生的要素不断充实进来。任何语体都是不断地吸收其它语体的某些特有的表达手段而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语体系统的存在,靠的就是封闭性;语体系统要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渗透性。这就为语体系统的渗透和交融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日趋复杂精密,各种语言表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言语交际日益发展的需要。诸如语体中的新闻语体,为了满足大众传播的目的,以不同语体功能域中语文体式和功能手段的交融作为实现手段,形成了许多新兴文体,像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等。新闻语体的这种与时俱进的交融功能既反映了语体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又体现了语体体系内部构建的客观规律。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分析

(一)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高尔基称他为‘介乎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②顾名思义,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的“杂交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又区别于其它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由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1、新闻性。世界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巴克在《基希及其报告文学》一文中说过:“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报告文学的新闻特性,即报告文学的题材和内容要具有新闻价值。具体体现在及时性和真实性上。

新闻讲究时效,要求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和侦察兵,要求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及时作出反响。如果贻误时机,时过境迁,作用和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2、文学性。报告文学由于它的新闻性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由于它的文学性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茅盾说过:“‘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然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③茅盾的精辟论述讲明了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的形象性互为依存、高度统一的特质。

3、政论性。报告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地报道”,但作为文学又不能不倾注于作者的感情。报告文学家已不满足于“从旁议论”,要走进事件与人物之中,以“当事人”的身份,跟读者侃侃而谈。这一点又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样式所不具备的。作为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群众具有深厚感情的、严肃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热情地讴歌美好的新生事物,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上,也体现在作家对议论的运用上。

4、交融性。报告文学从一诞生开始就表明了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文体特征,所以有人认定它就是有新闻性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变幻,描绘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历史事件,刻画社会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当代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的艺术。转贴于

报告文学全面借用了文学中小说、散文、戏剧等体式的艺术手段,以求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多角度的立体透视。它既保持着新闻的本色和对社会广泛渗透的优势,又借助文学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精彩片段,感人至深,以至于“最可爱的人”与志愿军战士成为同义的称谓。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从报告文学的交融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语体的渗透和交融是客观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语体本身发展的要求和动力。

1、语体的渗透。语体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它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在现代开放型的社会中,各语体之间的渗透也日益普遍。比如在新闻领域,除新闻语体外,还有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各大语体亲密无间的渗透。

2、语体的交融。语体交融是指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和语体渗透的区别是:语体渗透是指一种语体中包含着另一种语体的某些成分,仍以一种基本语体为主,渗透进其它语体的成分,但这并未改变原基本语体的本质,渗透后仍然归属原语体,并没有形成新的语体;语体的交融就不同了,它是指语体间互相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

不言而喻,报告文学作品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手段的鼎力相助,也是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的积极结果。

(三)报告文学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等亲密接触发展出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后产生的新兴文体。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新闻要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除了要符合事实的真实性,以理服人,还要以形象打动人。于是,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有效性,新闻便求助于文艺语体,吸收大量的文学创作要素,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来写作,使新闻报道的语言不仅仅有客观理性的叙述文字,还增加了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的描绘文字。另外,报告文学还大胆借用政论语体的各种元素,使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说理更为透彻。所以说,“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3]”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也是各语体之间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们的出现正说明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所以语体之间的渗透和交融现象正是语体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3

2.张德明.报告文学的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3

融合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职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加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2015年5月10日,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上,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通过对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的解读,我们发现产教融合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

一、产教融合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概念

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产教融合是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技术转移、项目合作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各个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2、产教融合特征

(1)具有“跨界性”。产教融合是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组合的形式,既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是产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这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跨界性”的主要体现。

(2)具备“双主体”。产教融合是院校和产业“双主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是产品技术开发、生产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二者共同参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校企合作,互惠互利。

(3)具备“演进性”。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升。因此,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动态演进是一种常态,两者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种循环变化的过程。

二、产教融合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产业的推动,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就有明确提到“促进经济增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必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1、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以辽宁省为例,辽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期,省内各高职院校也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好地履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责任。可以说产教融合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2、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核心竞争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只有通过产教的深度融合,实践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形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产教融合的过程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产教融合可以将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和实践水平。此外,产教融合也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扎实的技能素质,这同时也要求教师须定期深入企业、行业,深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动态变化,不断进行课堂知识更新。

三、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与“教”对接不紧密

目前,“产”与“教”对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专业设置、企业和课程标准、社会需求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对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严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功能落后、实训理念过时等现象,这使得教学环节和产业、行业严重脱节。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严重不足,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2、机制体制不完善

产教融合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将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与产业、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对接,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校企深度合作,“产”与“教”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升,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和主导作用,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得产教结合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病之一。

3、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缺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师选拔上还是“重学历、轻技能”,很多刚毕业的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基本为零,他们本身还达不到“双师”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师在产品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此外,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长期在教育岗位,对外界发展了解不足,因此对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管理要求等知识比较匮乏,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可见,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深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解决产教融合“深度“问题呢?首先要从认识角度出发,要保证认识上有深度,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和融入产业发展才可能有出路,只有保证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活力、挖掘活力,才能把产教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要由浅入深的进行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由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准确地把握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共同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深化,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层次,校企合作应该从中小企业开始,从小项目到大项目,逐渐向大企业靠近,不断提高战略合作层面;最后要建立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在办学机制上要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和改革的方向。

2、广度

广度是指内容和范围,产教融合涉及到学校与企业、产业过程与教育过程、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科技开发与教育科研等多方面。对此,校企双方要结合区域和行业的需求,找准定位,依托优势,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共同管理、合作育人。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主动作用,与企业、行业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其办学的规模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对人才规格的培养也要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要融入企业,教学的方式也要按照企业来管理,教、训也应该结合企业的项目来进行,以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落实好产教融合政策,实现工学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力度

力度是指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强度。产教融合既要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更要将其转化为高职院校的行动和价值的追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其在办学的过程中通常脱离了实际生产的需要,重数量轻质量,很多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力度,因此在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产教融合力度的把握,要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形成互动多赢的局面,争取“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注:本文系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5-2016年度教研教改项目“产教融合发展高职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葛晶;项目编号:2015jzy02。)

【参考文献】

[1] 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 许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