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2.81%的中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还有7.19%的中学生认为安全教育不重要。反应出中学生对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了解和掌握应急自救常识和逃生技巧。在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问题的认识上,75.51%的中学生知道艾滋病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来的,3.77%的中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握手、进餐、拥抱、共用马桶等一般的接触会传染艾滋病。各级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和载体广泛宣传安全知识。

在对火灾如何逃生的调查中,86.64%的中学生知道应朝安全出口的方向逃生,但仍有13.35%的中学生做出不恰当的选择。在对地震时首先应保护的部位调查中,91.27%的中学生认为首先应保护头部,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宣传普及地震逃生知识有关。但还有分别3.77%、2.57%、2.40%的中学生认为首先应保护双手、胸部和双脚。因为绝大部分中学生并没有相关经历和实际经验,调查到的是行为知识,而非实际的行为和能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应激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但还需加强在实践中准确运用的演练。

2中学生对学校校园安全的认知情况分析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居校园安全隐患之首,其次是违章用电,学生私藏凶器和外出上网也会引起一系列安全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8.05%的中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包括宿舍、教室、食堂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67.98%的中学生认为存在一点安全隐患;16.44%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内和学校周围环境非常安全,但有8.39%的中学生认为很不安全;49.83%的学生知道学校曾出现过安全事故。因此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学生管理与教育,加强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中学生对学校体育中实施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3.1中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安全教育情况在被调查的584名中学生中,80.31%的中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接受过安全教育,19.69%的中学生坦言在学校体育中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表4)。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强调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培养,而对人心理、行为价值观、情愿态度、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培养不太重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教学直观性强、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强、学生接触范围广、开放性大。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自我防护、救护知识、方法与技巧等,在遇到突发事件或灾害时有应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灾难的发生,这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

3.2中学生认识的学校体育中安全教育的内容表5显示,学校体育中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地震逃生(43.84%),消防安全(41.95%),交通安全(38.53%),运动损伤的预防、扭伤的处理(36.47%)、网络安全(29.11%)。而对自卫防身术、野外生存、心肺复苏术等不经常进行。除了野外生存技能少于一半的学生不会处理应对外,其他诸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地震逃生、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和包扎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扭伤等均有超过70%的中学生表示会处理。但仍反映出学校体育比较强调安全意识的灌输,忽视了安全教育的技能训练,体育课程也根本无法包括安全教育的所有内容。

3.3中学生认识的学校体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安全教育内容进入体育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表6显示,中学生认为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体育课和课间操/大课间时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与安全演习等安全教育。在课余活动时间开设拓展课程的训练将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对突发事件有积极应对的心理准备和身体素质能力。

在体育游戏中组织和开展了小型的安全竞赛活动,将前滚翻运动、跳山羊、跨栏跑等应用在障碍跑的比赛游戏中,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掌握了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可融入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演习,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及在灾难中的应急救人方法。课间操/大课间时间可以进行安全演习,将安全教育的实践内容通过变相的设置(比如规则、器材、场地等的变化),使之成为课间操的拓展内容。只要体育教师探索开发与安全教育有关的体育课程资源,一定可以找到好的结合途径,以实现安全教育的内容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

3.4中学生认识的影响学校体育中进行安全教育的原因从表7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影响学校体育中进行安全教育的原因排列依次是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法去实际操作、学校对体育的要求是不受伤就行、难以体现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安全教育、体育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以及体育教师不会进行安全教育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间接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应急能力对自身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如果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课程中的安全教育,那么体育教师自然对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也相应的重视;最后一些体育教师不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对体育的要求是不受伤就行,以及体育课程无法承担安全教育的重任,致使体育教师没有在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这里面有学校重视程度的问题,也有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结论与建议

(1)新疆中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总体上良好,对一些应激知识和技能的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中学生不了解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可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如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辩论会、黑板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安全重要”的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了解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加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字】高校 安全 创新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日益突出,各类针对校园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校园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安全关系重大。维护校园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整个社会都应从保护学生安全、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管理、学生心理干预等方面存在的特点和不足,探讨解决方法,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化、系统化,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突破治安领域,形成新的高校公共安全观

传统学校安全的主体是学校,其影响因素与外部紧密联系,具有有限性、可预见性的特点;而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一般是人以及人组成的群体,其影响因素是与人造风险相衔接的,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工作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在解决问题时,应强调社会问题间的广泛联系性、强调学校间、区域间、群体间的协作采取双向思维模式,因此这对于高校安全保障的管理者而言,这意味着性质的区分、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 高等学校安全不应局限于社会治安领域,还应向相关的领域拓展,如交通、心理、网络等;并应积极寻求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运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安全问题,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安全。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和探索,尝试建立起一套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并将研究结果提交学院,实验性的开展在系统理论之下的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加强学校各级领导对于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资源,将安全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整体性的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新理论、新方法的实施工作,保证实施效果。

二、注重研究,建立符合学生职业特点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将校园安全工作与学生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院相关管理部门逐步摸索出了基于高校学生特点的校园安全工作理念,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针对各类人才在未来从业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的高危岗位工作来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将院校原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完善,确立一套适合当前形势之下高等院校学生特点,并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借鉴意义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三、提升高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危机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安排也缺乏系统性,未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另外不同性质的高校,因其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也存在着不同的危机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很大程度上国内还存在条块分割、高校各自为政的社会现实。院校应在安全工作中尝试实验性的建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安全防范教育体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使安全防范教育过程中各子系统以及各个层次,明确自己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也可为各教育机构之间,教育项目之间等关系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对象对危机的理解从朴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有效地配合或推动危机教育开展,使人从无形到有形都有所改变,以达到减少事故灾祸的发生。

四、整合高校教育和管理资源,在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上形成合力

高校的日常安全工作开展过程中,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应由学院学生处和保卫处共同负责,统一调配资源,相互配合,同时应进一步的发挥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在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中的作用,把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干预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建平安校园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应增加校园安全保卫设施的必要经费投人,配置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加大技防力度,实行人防技防相结合。探索人防与物防的最优结合方式,根据现代化管理设备的特点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和运行规程,提升人防的软实力水平借以发挥技防设施的最大效能。

五、突出心理干预对于校园安全建设工作的作用

学生心理问题是目前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应在研究工作中系统的开展有关心理问题对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影响的研究和分析,汇总和分析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主要表现,掌握心理亚健康学生的一般行为方式,并尝试探寻通过普遍的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在最大范围内稳定学生情绪,消除学生不良心理,调整学生行为习惯以确保学生安全和稳定的理论体系。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安全;体系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的特点

(1)学生背景分析。一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大部分技校生是当前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初中阶段他们学习不好,升学无望,游离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注之外,进而学业加剧荒废。二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许多技校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三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学生来到技校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解放出来,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了。四是心理问题多。通过对许多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家庭遭遇不幸,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2)安全事件分析。一是突发事件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男生多、住校生多,这就造成学生的暴力事件、突发性事件较多,多数安全事件并无明显的征兆,且时间不可确定;二是后果较严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较初中生年龄大体质强,造成伤害的程度也增大,特别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影视作品影响,今年发生了一些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校园安全事件;三是处理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加之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一些学生之间的安全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为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校园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校园安全体系建立的思路

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校园安全体系的建立是围绕着“确保学生校园安全”这一总目标,而建立的有不同体系总成的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建立这一系统必须有几个思想的统一:(1)全校一盘棋思想的统一。校园安全事件对一个学校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它将影响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甚至直接导致学校的生存或灭亡。要人人管人人问。(2)校园安全走向源头思想的统一。简单的堵与防显然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只有抓住安全事件的源头,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校园工作的源头还是在课堂在教学在服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才是最好的办法。(3)教育预防为主思想的统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国对安全生产的一贯思路,其实最好的解决安全事件的办法就是不让安全事件发生。

三、校园安全体系的建立

(1)校园安全制度体系的建立。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完备的安全制度:一是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责任分工,目标安排,都必须明确。设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保卫后勤教务实训学生各负其责。二是执行制度的建立。要规范建立门卫制度、校园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水电器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档案制度、教学安全制度、大型集体活动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安全制等。三是奖惩制度的建立。建立安全工作的奖励惩罚制度,与班主任,教师的津贴奖金挂钩。(2)校园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是以课堂为主体。安全教育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还是要利用课堂为主体,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我校就编写了校本教材安全教育读本,并安排课程,进行考试。二是以时间为节点。利用开学、放假、季节变化等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如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冬季三防、假期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教育。三是以案例为主题。要结合全国知名校园安全案例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如上海商学院火灾、湖南学生踩踏事件、甘肃校车案等。案例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对学生有直观教育作用。(3)校园安全预防体系的建立。一是检查隐患。要定时检查学校内的安全隐患,各部门定期上报本部门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有隐患的校园设施要及时清理,或注明明显警告标示。二是开展活动。预防工作要实地开展各种演习活动,如消防演练、安全疏散演练、图片展、专家讲座、安全宣传月等。三是增加设备。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安全校园。(4)校园安全紧急处置体系的建立。一是制定预案。学校应提前建立安全事故、偶发事情报告制和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并下发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岗位,如宿舍管理员的紧急处理预案,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二是科学处置。对暴力伤害事件要及时制止,送医院治疗,了解事情经过,再根据情节解决,必要时要报警处理,切勿擅自主张导致不可收拾。对学生意外疾病、食物中毒事件要及时与医务室联系解决方案,不要轻易拿药给学生吃。

综上,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安全责任重难度大,必须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强化监督、重视细节,才能不辜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保障学生在校安全,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成长。

参 考 文 献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32-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家庭、网络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及相互影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做好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于大学生群体及其家庭、于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于社会和谐稳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现状

1. 从学校层面来看,整体上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够系统化,缺乏联动体系。二是当前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落实中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节假日安全教育、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另一方面却受限于师资队伍、学校环境、社会形势、网络环境、家庭教育管理环境、学生自身情况等各种条件,导致出现少数没有预防成功的校园安全事件。

2. 从教师层面来看,虽然目前各高校无论是专门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还是其他专业老师、行政人员都在这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们把重心放在专业教学上,课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极其有限。二是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的安全教育基础服务工作繁杂,同时也难免不够专业。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重,使得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多于安全教育引导,出现师生安全教育管理沟通渠道不足,教师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效性不强、专业性不强、深度不够,专业安全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欠缺,安全教育不够系统等问题。三是处在学校安保部门及行政岗位的老师与大多数学生的沟通渠道欠缺,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很少能从这些老师中获取。处在高校行政岗位的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学校安保部门的老师也多按照社会行政工作性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与大学生特点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互相之间沟通还存在一定障碍,造成教师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呈现事倍功半的瓶颈:一方面教师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跟学生强调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却不受控制。

3. 从学生层面来看,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已经从原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教育管理了,但仍然呈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学生安全意识整体增强,但依然存在盲点。目前大学生们能够通过网络和书籍等各种渠道主动获得各种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由于对社会形势、学校环境的判断不够客观成熟,存在安全防范技能局限于理论知识,依赖信任网络而忽略网络安全等盲点。二是学生安全意识在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安全互助也容易弄巧成拙。大学校园目前呈半开放状态,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遇到问题也想独立解决: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因信息获得面广泛而心智更加成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还不足,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于社会管理,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校园安全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与当前大学生整体安全素质之间的矛盾凸显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诸多问题。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之前的一系列生活问题多被父母、长辈包办,导致大学之后独立能力欠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法律观念不强、安全防范意识不够、自救自护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紧跟潮流,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加之网络信息时代更新换代极快,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却很欠缺。这些与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这种矛盾直接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2. 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沟通不够引起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完善。首先,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少,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疏漏。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多强调内部教育管理,与社会对接不够,导致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理念、方式更新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治安管理。其次,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效果。高校内部教学、科研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受重视,管理、服务部门的地位相对弱势,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各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影响教育管理效果。这些都影响到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完善的问题。

3. 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学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直接导致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系列问题。首先,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直接隐患。大学生之间因性格差异、利益纠纷、认知差别、兴趣差异等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加之独生子女换位思考意识欠缺、学习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多方面原因,使得某些矛盾冲突很难调和。其次,大学生师生之间沟通不畅是预防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直接障碍。大学生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差别、角度地位不同而导致的原本就存在沟通不畅,加之老师重视教学、学生重视课业、更依赖网络信息而使得大学师生之间在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的沟通较少,直接导致一系列校园安全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全面统筹、多方联动、更加系统化。首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与大学教育相互融合的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其次,应兼顾传统管理和非传统管理,注重预防为主、各部门协调联动管理,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再次,应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并不断与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专家对接,同时抓好日常安全管理、特殊学生群体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注重教育与管理并重,安全教育应适当创新形式。首先,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除了管理体系外还应注重教育引导,应建立涵盖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反馈在内的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其次,除了常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的教育引导以外,还应考虑以安全技能演练、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网络安全教育引导等各种新颖形式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预防为先的作用。

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在硬件和软件上配套,增强安全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学校的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技能演练场地、安全教育广播等要配套。其次,学校相关老师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都应紧跟时代、及时提升。再次,还应多借助社会相关部门的专业力量,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尝试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小欧,李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统计,2015(1).

[2]尹衍梅.论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

[3]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

校园安全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近些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人员、车辆不断增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日新月异。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极其关注的话题,其不安全因素自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高校群体存在冲动性和易塑性,各种利益矛盾明显,单纯依靠原有的事后处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处理高校校园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类安全事件。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突破传统的制度约束人的体制,从对高校影响较深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解决,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才能确保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然成为高校的竞争名片,而面对复杂的校园安全环境,校园安全文化必然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口号的引领下,一些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管理层的视角也从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了事先预防型,但是这种转变更多的是对物质安全保障的依赖。高校在对物质方面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软件设施的管理,只有系统的建设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的安全工作,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注学校的安全,关注自身的安全,才能将学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确保真正的平安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以文化的力量来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乏体系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散见于各种规章制度、警示标语等等,缺乏系统的文化体系建设,没有核心,没有特色,体现更多的是应付和敷衍。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一直沿用以前革命阶段的“保卫”校园的思路来处理发生的安全事件,尤其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转变的不彻底,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师生员工也是认为校园安全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衡量校园的安全事件,也就是说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并没有形成明显的脉络体系,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宣传教育缺位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尚未系统建立或即使建立也是疲于应对。许多师生员工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安全不用教育,安全是人人都懂的事情,就是这种盲目的自信使得一部分师生面临不安全因素的打扰,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了损失。虽然各大高校也试图通过课堂教学、发放安全教育手册、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安全逃生演练等形式来宣传教育学生提高安全知识预防安全事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的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仍然停留在阶段性的事务,并没有形成习惯动作,及时学校制度上有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一定能贯彻到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盲目的自信,学习上的误区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强制安全教育现象的抵触,安全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安全管理理念错位

校园安全管理体制正逐步摆脱事后处理的被动模式,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管理层对校园安全问题持侥幸心理。这些管理者们不能真正从师生员工的安全诉求方面做文章,总认为校园安全问题一时半会没事。殊不知师生员工的心理安全、精神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对物质的渴求。当然也有一部分管理层盲目信任物质文化的建设,盲目的上项目、加技术、扩规模,完全忽视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矛盾表现更加突出。

(四)社会风气影响严重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市场化因素用入校园,再加上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模式,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他们容易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从而出现一种盲从,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很容易受到社会人士的怂恿和鼓动,从而作出危害学校、老师、他人的事情。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一)抓好物质基础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现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高校的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生活、社会的安全意识都带来了冲击,同样在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同时,文化越发呈现出了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安全管理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取科技成果的长处,规避其不足,让科技成果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校园电子监控设备、校园电瓶巡逻车、消防安全控制设备、消防通道处加装电磁门、地下车库和学校大门的门禁系统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高校的管理层决不能单纯依靠物质技术的保障,要依物质技术保障为基础,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二)健全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高校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单单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我们要看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也就说学校的决策层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决策层的思想意识和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安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到位情况、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情况、设施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宣传教育的落实情况。校园安全管理的决策层能够提高认识,强化意识,才能从思想高度上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才能以身示范,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产生权威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全校师生员工参与。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化是需要被弘扬的,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需要被全校师生员工所知晓的,因此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形成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仍显现出了其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更加完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也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要形成常态化的机制。高校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深入到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自觉融入其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关注校园的安全。高校要改变过去发生安全事故后再进行处理的模式,凡事提前预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安全意识,由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枢纽,连接好学校相关政策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及时传达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预案,做到常态化的预警机制,并做好记录。学校层面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改变保卫部门管安全的思维,转变成安全关系到人人的状态,通过学校的内部刊物、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栏、微信、贴吧、各种QQ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校园的安全,使得校园安全能够以鲜明的特征的文化深入到全校师生员工内心,激发主人翁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四)完善校园安全立法,遵循依法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