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荒漠化治理方案

荒漠化治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荒漠化治理方案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人为原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多块分散土地逐渐

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

(一)过度樵采。一方面,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樵采植被作为燃料,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

(二)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三)过度开垦。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四)水资源利用不当。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五)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等也会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从目前形势而言,仍需要采用政府引导为主,多渠道投资为辅的治理模式。政府部门必须把荒漠化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应继续着眼于该地脆弱的环境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和矛盾,调动多方力量,精心筹划,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最终推动草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突出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在今后荒漠化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要以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五期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突出重点,规模推进。在治沙区域上,以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地为治理重点,采取“封飞造管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寻求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在治沙模式上,突出林草结合,加大有经济价值树种的比重,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在运作机制上,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农牧民主体参与工程建设,推动生态建设的多元化进程;在管理方式上,通过林权落实到位,保证补偿资金的积极兑现,将责权利落实到户,促进荒漠化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2.加强研究,标本兼治,进一步扩大治沙成果

荒漠化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它不仅需要稳扎稳打地扩大治沙规模,逐步向荒漠化核心挺进,更需要步步为营,保持并提升原有的治沙成果。只有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才能打好这场利国利民的大战役。关键问题之一是做好荒漠化核心地段的调查规划,为今后治沙工程的顺利展开提供可行性方案。面对第二阶段治理的“远山大沙”,各级政府、研究人员及相关工程施工部门要加大对荒漠化核心地段的实地调查研究,采取充分的样本,全面分析数据,保证治沙方案设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目前绝大多数沙漠的核心地段成沙历史久,原因复杂,治理难度大。针对核心地段荒漠化治理这一综合性强、涉及研究领域多的难题,要综合国家和地方的研究力量,特别是需要整合高校、研究单位和民间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调查研究。

3.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协调解决治沙难题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下一步治沙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与之相对应的高效的资源配置同样在今后的荒漠化治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调研组在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的治沙专题会议的基础上,提出资金投入与配置方面的两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对治沙投资的力度。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在风沙源工程二期规划中,通过科学预算加大对沙源地防沙治沙生态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资金投入额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幅度相当,同时考虑到新一轮治沙工作难度增加的实际困难。

二是合理配置资源,防止资金投入“一刀切”现象。特别是各旗县人口密度、牧区人口、人均草场面积等指标均不相同,若继续采用“一刀切”的财政补贴标准,就会造成不同地区的财政可支配数额差异进一步扩大,不利于防沙治沙工作的差异化管理和整体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家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地区的基本情况,合理配置资源,采用划分更加精细的标准下拨资金,实现资源的最高效利用。

4.创新荒漠化治理模式,增加治沙的附加值

荒漠化的治理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围栏封育”等简单的传统模式,必须突破治沙技术层面的限制,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角度,把荒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荒漠化治理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后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沙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例,当地草原的畜牧业发展与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的国际分工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两个国家围绕国际市场需求,采取牧业―奶、肉加工业―牧业―奶、肉加工业的良性循环,通过畜牧业促进奶产品和肉类加工业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的经验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将会得到更人的重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荒漠化防治工作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广庭.土地荒漠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案例;学案设计;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28

本学案共设计了六道题,分别是:

①请同学们阅读“荒漠化的含义”,说一说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有什么联系?试找出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②结合教材活动,请你说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两种主要外力作用,并说明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属于哪一种?③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请你分析导致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人为因素有哪些?并体会在分析荒漠化时如何做到全面地分析。④请同学们阅读“荒漠化的危害”和“消失的楼兰古国”,描述荒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⑤阅读“荒漠化的防治”,请你说一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有哪些?⑥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作个小结。从六道题的设计上,我们注意到:

一、紧密结合教材,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学案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辅导。教材不仅是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能代替教材。在学案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

运用教材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这是教师设计题目时必须明确给学生的。因此,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本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教学目标中不难看出本节知识有三大重难点:荒漠化的含义、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①题请同学们“说一说荒漠化的含义”,“试找出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第②③题请同学们“说明西北荒漠化所受的主要外力”和“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第⑤题请同学们“说一说西北荒漠化防治措施有哪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必须动眼、动口、动心、动手才能完成,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做好学习内容的定向,有利于课堂活力的增强,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导”的功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应成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有启发性。

第①题的设计旨在掌握荒漠化的含义,而含义的理解需从两个角度把握。即: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景观表象是荒漠。这两个角度是学生在读教材含义后难以提炼的,会造成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不够清晰。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明确指出:土地退化和荒漠与荒漠化的关系,启发学生从表象和实质对荒漠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一知识难点也得以突破(导学)。

从第②题进入到荒漠化成因――所受自然外力(风蚀、水蚀)的学习中。题的难度不大,学生从课文中直接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本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联想思维,有“一石两鸟”的启发效应。善于思考的同学会顺着题的思路延伸:西北荒漠化受风蚀作用而成,那么另一种外力作用导致的荒漠化又在哪里呢?景观表象也是沙漠吗?延伸的问题也正是本节知识的必要补充,扩充了本节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了同学们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后的训练检测中设计了相应的配套题。如:石漠化、盐碱化、寒漠化、水土流失。(导出新知)

第③题进一步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围绕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设计问题,无疑给出了同学们一种成因类型题的思维套路和做题方法,也为后一问“体会如何做到全面分析”的解决作好铺垫。可见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导”的功能,既能导出知识,还能导出方法,启发学生多思善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导出方法)

第④题的设计涉及到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这是多少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具有极高的导思导学功能,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展开荒漠化防治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过渡。(导出下文)

第⑤题的设计是本节又一重点知识,也是本节知识的归宿。通过学习荒漠化的成因、危害,知道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后,很自然地把问题的研究落到了为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对策上。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导入主题)

三、问题设计要连贯,便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学案问题的设计不能将课本每部分都罗列成题,注意结合目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问题精挑细选后按照知识的连贯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呈现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教材内容梳理。最后第⑥题是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以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学案中知识梳理环节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自主反思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形

在第③题分析成因因素时,学生们很可能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全部写出成一段文字。无主次的表达,不便于理解(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28页)和记忆。因此在自主课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地做出新的要求:答案要点化,语言专业化,重要要点置前,必答要点明确等。这时学生们会按要求进一步思考答案的主次关系、进行加工和整理。

五、习题的设计要与学案题有机结合,注意其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学案的习题设计里,最好做到“一点一练”,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节的课堂练习有:

1.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

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2. 下列荒漠化主要受水力侵蚀而成的是()

A. 石漠化B. 盐碱化C. 寒漠化D. 水土流失

3. 阅读课文活动“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扩大。

4. 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 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 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 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 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作业: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我们所处区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思考其成因并提出可行性措施。

另外,应及时增加巩固性练习,在题目的设计上突出层次性,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选题上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保证学生不做重复训练。注意习题的变式,注意改变原题的结构、条件或其他方面,防止定势思维的负效应。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学理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思想素质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1-02

“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规划、监测、信息化等基础工作整体成效显著[1]。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理念、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理念入手,对水土保持专业课程设置及结合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思想素质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课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打通与规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解决当前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现状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有30余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属性的差异可具体划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方面。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2]。基础理论课是农林院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理化为主,以满足农科专业的需要和服务于专业为基本任务。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该课程的现状:

1.学科基础课存在的问题。学科基础课类似学科大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连接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等课程。但是,目前农科院校学科基础课以课程的自身体系为中心,不同的专业制定同一个授课计划,全面灌输农科院校统编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即同一门课针对不同专业的教科书、教学大纲、讲课内容,重点及案例无差异,脱离专业,不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根据专业不同而选择不同。

2.思想素质课存在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也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但该课教学内容较多,一个学期40学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而且缺乏实践活动。同时,该课程缺少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而言,它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范畴,具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但整个法律基础课都没有对和专业密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做简要介绍,学生只知有其法而不知其内容。

3.专业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所有专业课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学科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但受教材和大纲的约束,尤其是生产建设项目的需求使专业课程产生的新的教学内容,生产中应用的新的方法和新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更新到教材中,导致专业课内容严重落后于现实生产实践的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人才的需求。

4.研究生教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研究生教育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科教领域培养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培养单位所提供的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的质量等多方面。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受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等多方面影响,研究生思维视野较窄,前沿知识不足,抑制了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培养质量

1.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基础课的知识点应向专业知识迁移,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基础课必须密切结合专业的需求进行设置和讲授,达到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核心课教学服务的目的。我校气象学课程除了讲授与该专业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外,还加强了对气候学等方面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与水土保持联系密切的气候气象综合问题的分析方法。

2.思想素质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思想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使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生发展道路。学校应鼓励大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多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多次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3.专业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目前,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有以下类型:一是,很多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环境评价业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一些从事水土保持规划、管理与监督的管理型人才;三是,少量科研教学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的专业课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首先,我校在2014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或与生产实践脱节的授课内容,增加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等工科课程。其次,与企业签订《合作与协同育人协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供足够的生产任务或生产岗位用于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实际应用能力。

4.研究生理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究生教学是以科研为基础,以研究为载体,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培养学生自学以及独立思考科研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课程理论教学应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即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掌握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原理和方法。理论教学应以引导式和探究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研究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通过对学科前沿的关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主讲教师利用小部分时间讲授某课程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趋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与最新的科学动态。剩余时间让学生共同参与对科研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讨论中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独立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新时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通过扎实的教学理念、培养方案和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培养了大批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知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历史悠久,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该专业已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凝练的“四结合”教学理念引入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既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大批德诚兼备、专业精湛、勇于创新的具有水土情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震.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水土保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J].中国水土保持,2016,(1):1-5.

[2]王宏斌,王金发.创造优质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3,(3):37-39.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Idea of the Four Combin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ake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IAN Peng,WU Fa-q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100,China)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框架生态水工学生态系统污染

1引言

1.1江河湖库水环境现状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至今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据2000年统计,我国河流水质在11.4万公里评价河长中,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7%,比上年下降3.7%。关于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9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4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1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在对93座水库进行营养化程度评价时,处干中营养化状态的水库65座,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库14座。这些情况说明我国江河湖库水体污染状况严重,且有明显恶化趋势。

最近20余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水污染负荷50%以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是最重要的点污染源。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后形成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面污染源。湖泊、水库、河流、海湾的底部沉积物蓄积着多年来排入的大量污染物,称为内污染源,目前已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内源污染还会释放出蓄存的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学品成为二次污染源,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特别是加强源头治理。

从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未得到遏制,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覆盖率减少;草地生态破坏加重;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为了遏制这种恶化的趋势,近年来国家已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规划,加大投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以封育保护和植树种草为主要手段的植被建设;另一类是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这些重大举措必然对我国江河湖库水环境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1.2运用水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实践近几年来,为改善流域的水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水利部加强了流域的综合管理,通过统一调度,使黄河、塔里木河及黑河等流域的趋于恶化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初步恢复。

荒漠化治理方案范文第5篇

一、重视地理备课环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教师要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即加大对备课环节的重视程度。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对课堂的指导作用不大,通常会照搬网络上、参考资料上现成教案,而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突发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率。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自身想法,重视教案的编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全面研究地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时,教师可通过制作Flash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古老运输方式”到“现代运输方式”的变化,以动态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形成对交通运输方式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初步印象。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利用课后休息时间,询问学生对于天体知识的熟知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向学生系统讲述有关地球的知识。

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学生处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为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可借助课堂情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式课堂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时提醒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其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要营造良好地理学习气氛,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此,部分学生比较惧怕教师,对于自身地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不敢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动态为学生展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与过程,并通过“防治荒漠化”的地理教学小游戏,让学生出谋划策,提出治理荒漠化的建议,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观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落地理课程评价,构建学生地理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