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物流基本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物流;文献综述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integ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been on the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search, cover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text, necessity and power mechanism, the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theoretical macroscopic,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gistics angle,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ve logistics system is less. Therefore, the futur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should focus on starting from the micr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lementarity, combin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new idea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deas.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提出并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探讨,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尤其是在党的十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使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物流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在近十多年,本文在对国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互动发展规律,以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关系研究
1.1 基于城乡物流基本概念研究
城市物流是指槌鞘蟹务,包括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品、垃圾废物等在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质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1]。
关于农村物流的概念,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已有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农村物流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大致可归纳为如下[2-6]:农村物流指在农村范围内服务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括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包括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村逆向物流。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特殊性、多样性等特点。
在概念认同上,学者对于城市物流这一概念达成了一致,但在农村物流这一概念上却出现了分歧和争议。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差异较大,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是以城市为中心来展开的,因此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这便导致了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二元”形态。另一方面,物流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基于这两点,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物流虽然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存在的,但它只是城市物流的一个延伸,并不能完全脱离城市物流而单独存在。
1.2 基于城乡物流差距的比较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村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物流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形态,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表现为两个“物流孤岛”。从多个学者相关研究[7-12]可发现城乡物流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物流市场方面,农村物流市场相比于城市来说,市场体系分割,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少大型的物流市场主体。其中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之一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承担起其主体角色,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有限的流通渠道,难以保障农村市场需求与供给,使农产品流通陷入“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之中。(2)城乡物流功能方面,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网络、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上。由于农村物流分散性、特殊性的特点导致农村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设施落后、密集程度低,远远没有城市物流高效、便利、快捷。(3)城乡物流环节方面,物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和客服八个环节,农村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不高,环节之间流通不畅,导致物流效率低下、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4)城乡物流配套体系方面,农村物流表现为物流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物流技术落后、金融体制不完善、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等。
1.3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为解决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内涵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上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物流是城乡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刘宝认为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体制的阻碍、农村和农业物流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在发展现代物流进程中“重城市、轻农村”等原因导致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并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因而提出了协调城市与农村物流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的破解思路[13]。丁俊发指出城乡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首要解决的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的矛盾,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14]。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城乡物流有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赖盛中认为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双向物流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消费增长,因此应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专业人才多元主体、创新模式等多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物流发展,从而促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消费[15]。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消费的制约,以及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消费并深入探讨了其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互动物流体系主要通过丰富流通业态、加速流通组织创新、整合提升流通网络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消费[16-20]。
2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的互动物流体系,并不是要求城乡物流一样化,而是为了我国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协调,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这是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形态过度的必然阶段。城乡物流的薄弱环节是农村,难点是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重点是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的双向流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1 农产品流通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农产品具有易腐易逝性、季节性、随机性等特点,这也给农产品物流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农产品物流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许多学者为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当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运作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李敏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从农产品物流视角分析了其物流活动的技术经济特性,提出优化资源利用科学配置物流要素,立足城乡一体化和现代物流经济理论,进行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做好战略选择组织模式规划等一系列建议[21]。王彩霞分析并指出了湖南果蔬农产品物流环节过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的现状,提出在物流主体中发展核心企业,构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一体化运作模式[22]。白晋湘提出在湘西以怀化、张家界、吉首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内构建“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23]。郎喜庆等结合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了其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并进行对比,提出了适合安徽省城乡统筹的农产品物流创新模式[24]。胡云涛以“盐源苹果”为例,从城乡双向物流的流通物Y生产主体、流通主体、物流主体三个角度,探讨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双向流通模式及相关对策[25]。
2.2 农村物流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状还不足以内生出具有辐射城市市场能力的物流主体,因此怎样解决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政府职能角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物流市场各主体组织完善起来。(3)完善物流体系政策法规,弥补市场不足,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6]。从农村物流发展角度,史晓艳、吴委哲提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物流连锁超市并结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小件快运网络,形成农村物流动态联盟,实现物流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27-28]。上官绪明结合农村物流特征,将农资、农产品、农村居民消费品相关市场信息整合,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的农村物流系统城乡双向流通优化模式[29]。梁晓音、张毅提出基于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体系,并对政府部门、农企合作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部门战略实施进行了部署[30-31]。针对农村物流配送的问题,张强波提出城乡一体化农村连锁经营配送理论,运用配送网络规划的三阶段控制模型等构建了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配送体系[32]。彭永涛运用超网络模型对城乡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了优化[33]。
2.3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现实当中许多学者将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城乡统筹的含义是指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的高级状态与最终目标,城乡统筹则是走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并是贯穿城乡一体化的主线[34]。秦星红等基于城乡统筹运用SWOT全面分析了重庆城乡物流发展特点和现状,提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和以连锁经营为框架的两种城乡统筹双向物流模式[35]。董威选取浙江松江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城乡物流业产值、城乡公路里程、城乡物流量等因素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并提出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对策建议[36]。夏春玉等通过对沈阳蒲公英和南京苏果两家企业案例研究,讨论了消费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所主导的城乡互动双向流通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整合批发企业的农产品、消费品城乡互动双向流通模式,并提出相关系列政策建议[37]。密海英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其的影响,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功能完善、信息平台内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区域物流网络配送信息平台相关建议[38]。王秀荣提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整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原则、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四项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原则。同时构建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基本框架,并给出了相关推进建议[39]。
3 城乡物流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任保平以城乡商流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城乡信息流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特征和各种评价方法特点采取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对我国1991~2008年进行测度考察,得出了加大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构建城乡双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强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三方面建议[40]。卢美丽从城乡物流一体化框架构建的总体方向、内容建设、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对A、B、C三地物流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41]。姚舜等选取地区物流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发展环境为一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春地区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该地区以长春为中心扇形的极核式物流网络空间结构[42]。高志飞通过对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内容建立起的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综合分析,选取了因子分析法,然后对山西省情况进行了评价[43]。濮帅综合对物流系统的多种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综合选择了德尔菲法、熵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代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进行评价[44]。
4 研究评述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以城乡物流一体化为目标的研究成果涉及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与对接模式等多方面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农村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物流体系框架构建等问题的定性研究,也有基于城乡物流与经济影响因素、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城乡物流一体化水平发展评价等问题的定量性研究。
针对已有文献,笔者对当前研究状况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看法:
(1)研究内容方面。首先,目前研究虽涉及城乡物流的诸多方面,但多数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物流以及农村商品物流网络上,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更应注重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一体化的视角协调城乡双向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真正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实现城乡一体化。再者,针对我国生鲜冷链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内研究还不够具体化,应该与多门学科包括食品科学、农学、车辆运输、管理学、运筹学等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现实技术实践同步。最后,结合当前社会趋势,随着技术及理念发展,可更加注重与其它新兴领域诸如“互联网+”、信息网络、云物流、物联网等相结合进行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如策略探讨、路径探讨、体系框架和对策建议等,少量定量研究多为现代物流理论中常用方法在农村物流的应用,对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部分也多是浮于表面的影响因素或系统评价分析,只是提供了宏观对策及模式运作,而对于具体细节方面缺乏深入的实证等定量分析。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研究重点应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入手,定量研究城乡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聂家林,沈晶. 苏北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60-62.
[2] 吴震,朱亚伟. 论农村物流的中心题[J]. 中国合作经济,2007(9):54-55.
[3] 周建勤,鞠颂东.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2):40-42.
[4] 谢水清. 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1-53.
[5] 王新利. 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70-72.
[6] 李宏宇.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2):235-237.
[7] 宋宇. 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1(3):32-35.
[8] 钟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 商业经济研究,2012(22):33-34.
[9]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33(1):47-50.
[10] 周凌云,顾为东,赵钢,等. 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 现代管理科学,2013(7):39-41.
[11] 焦瑞,余晓琼.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02-13204.
[12] 李仕蓉.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物流技术,2014,33(1):34-36.
[13] 刘宝. 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J]. 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14] 丁俊发.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8-10.
[15] 赖盛中. 基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策略[J]. 江苏商论,2012(2):3-6.
[16] 储东涛. 搞活城乡流通驱动农村消费[J]. 江苏农村经济,2009(4):28-30.
[17] 张学海.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79-81.
[18] 臧泽华.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 商业时代,2015(29):11-13.
[19] 汪月.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0] 刘根荣,种Z. 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学家,2012(9):29-36.
[21] 李敏,吴群琪.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经济学思考与展望[J]. 物流技术,2015(4):1-3.
[22] 王彩霞,喻凤香,黄大喜. 湖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形式探析[J]. 物流科技,2014(10):45-47.
[23] 白晋湘. 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24] 郎庆喜,陈艳红,赵冰,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00-303.
[25] 胡云涛,张治国,王麒均,等. 基于双向流通的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研究――以“盐源苹果”为例[J]. 农村经济,2014(11):121-124.
[26] 赵萌,邬文兵.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战略探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31-35.
[27] 史晓艳. 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引发的思考[J]. 科技视界,2014(23):366.
[28]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1):47-50.
[29]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30] 梁晓音. 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 商业时代,2014(17):29-30.
[31] 张毅.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E物流模式构建[J]. 商业时代,2016(5):143-144.
[32] 张强波. 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 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 彭永涛,杜建国,罗建强,等.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 软科学,2016(5):136-139.
[34]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32(4):115-120.
[35] 秦星红,魏光兴,周靖. 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14-117.
[36] 董威,周伟燕,许燕琳,等. 城乡y筹环境下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浙江松阳县为实证案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3-5.
[37] 夏春玉,张闯,梁守砚. 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 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38] 密海英.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J]. 物流技术,2014(13):426-428.
[39] 王秀荣,刘照军,刘承秀.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与推进建议[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2-14.
[40] 任保平,魏婕. 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28-34.
(一)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的优势
1.湖南省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从地理位置上说,湖南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地处我国中南部,长江的中游,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份的桥梁地带。从交通上来说,湖南省公路、铁路、水运都比较便捷,尤其是四化两型建设以来,湖南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快速,覆盖的农村村镇更多,加上高铁和动车的开通,使得湖南交通可触及的省内和省外地区覆盖面更广。
2.湖南省已相继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自“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实施以来,湖南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在一些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地区出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园和物流园区。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产业园区在被调查对象的回答中被提及率为46.7%,物流园区为28.7%。这为湖南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农村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与东盟个多的投资合作一方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并吸引农民工返乡务工,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湖南农村居民的物流需求,尤其是湖南农村城镇化建设期间,工业建设方面的物流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实施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家乐体验园,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对农村物流的需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由2010年的3.26万亿元、946亿元、2919亿元,增加到2014年产的5.37万亿元、1604亿元、5058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
(二)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的劣势
1.湖南省农村居民物流意识不足据我们调查,调查对象中虽然有54.9%的人听说过农村物流,但还有45.1%没听说过农村物流,即使听说过的,也说不出它的含义。更不用说是相关物流理念和物流原理。即使是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基本上没有物流专业的学生,所以相对来说,湖南农村居民物流意识淡薄,这也是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湖南农村农业现代化程度一般且呈地区差异近几年,湖南实施了一些列经济发展政策,湖南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些成果大部分体现在城市,而湖南农村农业现代化程度只总体上达到一般水平。据调查显示,93.5的人认为农业现代化程度一般水平以下,只有6.5%的人认为比较高和高。而各地区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例如,邵阳居民认为农业化程度低的被提及率为83.3%,其余都认为一般,是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居民评价最低的市,郴州有一半人都认为一般,另一半人认为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其他市认为本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一般的基本都在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岳阳居民中有11.8的人认为本市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湘潭则有33.3%的人认为本市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而永州和张家界则100%的认为本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一般。
3.湖南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目前在农村所使用的物流设施设备依次主要有面包车被提及率为75.4%,中型货车被提及率为59%,普通货仓被提及率为53.3%,大卡车被提及率为47.5%,冷库被提及率为27%,小推车被提及率为27%,叉车被提及率为21.3%,吊车被提及率为19.7%,立体仓库被提及率为9.8%,托盘被提及率为6.6%,传输带被提及率为4.9%。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使用的物流设施设备主要是面包车、重型货车、普通货仓和大卡车,而比较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立体仓库、冷藏式运输车、托盘、传输带被提及率相对较少。
4、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湖南农村物流信息的传递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被提及率为87.7%,除此之外,通过本地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传输信息,被提及率为9%;通过物流信息技术(EDI、条形码)传输物流信息,被提及率为3.3%。这说明索然有些地区有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但还不能充分服务农村居民生生生活需要。
5、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且受教育程度偏低物流从业人员教育程度主要为初高中,初中生提及率为59%,高中被提及率为40.2%,职业技术学校被提及率为32%,小学被提及率为27.8%,物流专业毕业学生被提及率为10.7%。,其中物流专业毕业学生被提及率最低。尤其是即东物流又懂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人才更少。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落后。
(三)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的机会
1.湖南省政府对物流业的支撑为湖南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首先是省政府在2011年以湘政办发[2011]70号文了《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从发展现状、发展形、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实施与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全面描述了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发展方向,对我省“十二五”物流业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2015年6月份,湖南省政府又出台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和《关于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工程的通知》,系列规划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加快构建起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综合服务能力强、设施装备配套好的物流园区,努力将湖南打造成中部物流高地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性物流中心,这为湖南农村无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湖南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在农村普及程度高达90%以上,并且越来越多用户在手机上使用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手机成为农村消费者接触互联网的又一选择,手机互联网在未来农村市场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湖南农村物流信息化趋势在不断加强,这都为湖南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四)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的威胁
1.湖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利于农村物流的发展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季温蒂比较低,而夏季温度很高,而春季雨量多,加之湖南大部分地区处于丘陵地区,农村居民居住的又非常分散,道路交通状况不太理想,这些状况都不利于农村物流运输、配送和储藏。
2、湖南引进斩落投资者进入物流领域可能带来的威胁
国外优秀物流企业的入驻,目标瞄准的是原本属于本省物流企业的那一块“大饼”,二者的争夺势必会拉开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中外两股物流势力的比拼,很可能引发恶性竞争。外国物流利用强大的人、财、物力等后备资源拼命的压低农村产品的流通费用。本省的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联合当地势力,展开地方保护主义等,这写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混乱。
二、“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的构建
湖南农村物流发展模式要适应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特殊要求,要适应农村居民生产及生活方式,要适应各地区经济现状及资源条件的差异性,要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时展要求。大力发展湖南农村物流,主要就是提供更多、更专业、更优质的农村物流服务,一方面是要满足湖南农村剧名日益增长农村物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
(一)搭建一体化农村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要发展,信息要先行。农村物流要更好地发展,搭建一体化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是关键。湖南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是要解决物流信息标准化问题。第一,要对各市县特色农产品按照县市统一编码实行条形码化管理。而对其他类农产品则按照产品用途进行统一分类编码。第二,可以按照地区对各市县村镇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后规范化统一编码管理,以便物流资源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在各县市城镇内部的统一协调配置。第三、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APP技术的农村物流一体化的“湖南农村物流信息公众平台”,农村居民和物流资源供给者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来物流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只要经过注册认证就可以了。培训农村居民学会使用该平台,既能够在平台上上传并真实可靠的信息,并管理好后台信息。
(二)合理引导建立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园
湖南省各地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由于农村物流各种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省发展农村物流必须开展集约化经营。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应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建立农村物流产业园。建立建成以它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农村物流体系,以物流产业园带动全省农村物流的发展壮大。如江永生产香芋、香柚、香姜和香米,我们就在当地建立围绕这些香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一体化的物流产业园,并适当服务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物流需求,以此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
(三)建立“订单驱动”式农村生产物流
“订单驱动”式农村生产物流主要是指有农村农产品产业园与超市,农贸市场或酒店等有较大量和比较稳定的=需求的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实现按需生产,而不是随机生产。首先,要分析本地区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掘自身竞争优势,制定出自己产业园或组织的可供特色产品和服务计划。然后主动出击寻找潜在客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湖南农村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参加农博会等供给信息,也可以“以点带面”式配送,一个客户一个客户扎扎实实做好配送和服务,做出口碑和品牌。最后考虑还可以同一个村庄的生产和运输工具统一管理,这样有需求的农户可以到这里租赁工具,因为农村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农产品播种和成熟时候的物流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一些机械化工具,每家都购置费用高,有些家庭还没钱买,这样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购置生产工具,这样农民可以租用生产工具、运输工具、货运设备,为农户节省了生产物流成本,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发展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配送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应该结合其产品特性制定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如对温度没有过高要求的像香米、香柚、香芋等,我们可以采用恒温运输货车进行运输,而像鲜活类如鱼、新鲜蔬菜、特色水果、食品等就需要采用冷链运输。而像生猪、活鸡活鸭类则要进行绿色运输,以便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五)依托邮政物流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配送物流
目前,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城镇商贸发展迅速,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居民网上消费行为不断增强,阿里巴巴也已着手联合农村县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吉林、河北、湖南等多地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所以农村居民对物流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出,邮政是湖南农村渗入度最高的物流力量,同时在面临激烈竞争的邮政物流也也正在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因此,湖南省要发展农村物流,可以以湖南邮政为依托,依托邮政物流已建立的广泛的农村实物传递网络和金融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快递物流公司与邮政物流资源在农村市场的整合,利用邮政在农村居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大力发展农村配送物流,积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开拓未开发的农村物流配送市场、拓展新的业务、创新服务形式积极尝试在村镇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中心,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生活。
(六)构建专门服务于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贸物流综合服务体
农贸物流综合服务体就是以以超市或农贸市场为单一客户市场,实行精准营销,满足其所有现实和现在需求的集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装卸保运、商品配送、订单管理、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全流程、全方位式的物流服务综合体,甚至可以结合客户需求提供商品上架、退换货以及废弃物品处理等增值服务。专业化团队做专业化的事情可以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农贸物流综合服务体就是要做一支专业服务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小小鸟,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综合服务体首先要做的是组建团队,这就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和利用政策优惠创造新资源条件,成为现代化专业化服务团队。然后就是人员招聘和培养,企业要发展,具用现代物流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的人才是关键。第三,诚实守信服务赢得人心。农贸物流服务综合体将成为农村物流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三、湖南农村物流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立足于优劣势对农村物流进行合理规划与引导
湖南省发展农村物流应该立足于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劣势、规避威胁。一方面,在开展农村物流活动时,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强大的背后资源-资金、政策、技术、设备、信息、人才等帮助农村物流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在实际农村物流活动中,对于不断涌现的许多新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切实地紧跟市场动态,积极引导协调农村物流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农村物流发展的法律保障。从立法来说,应加强对于湖南省农村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农产品产权保障、农村市场的准入制度处理农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尺度。通过法律条文对实际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各种纠纷予以标明、管理,对违法乱纪的行为作出处罚,明确指出处罚措施。将湖南省农村物流纳入法制化道路。从执法来说,对于已经颁布下达的政策,应积极落实到实处,要求各市政府、省政府各厅委、直属单位认真贯彻执行。突出强调“落实”二字,与实际的农村物流状况相结合并继续对政策予以修改完善。为农村物流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加快农村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循“规定”才能“蹈矩”。行业的井然发展必须要共同遵循一定的“行规”。湖南省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的一个前提就是“标准化”的制约。湖南省可以适当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系统、有序的农村物流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省特殊的实际情况,联合经贸、财政、税务、工商、交通等农产品相关部门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尤其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保证农村物流的规范有序,为湖南省农村物流的“健康”壮大保驾护航。
(四)加强农村物流相关基础设施
湖南省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仅要加大利用力度,还要加紧建设。一方面,对于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运、信息、技术、客运巴士等要善于利用。另一方面,湖南省要继续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第二、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第三、加强农产品专用运输工具、专用仓库、特种仓库等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第四、建设物流机械化装卸、搬运设施。第五、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
(五)培育并壮大多元化的农村物流主体
首先,将原有实力较强的国有流通企业如国有粮食公司、供销社重点发展成为农村物流行业的龙头老大,在此过程中注意“健康”建设。其次,大力号召小件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散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个体商户)向龙头企业学习。因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一定是有其成功之处的,无论是运行方式还是规章制度、服务理念等多方面都要成熟于个体商贩等小型物流组织,利益的驱动与榜样的树立必定会帮助小型物流企业找到突破口,效仿亦或是改善创新,从而带动我省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其次,号召原本从事传统仓储、运输等功能的物流的企业、个体组织朝着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优化湖南省农村的物流结构,提高农村物流的质量。
(六)加快培养农村物流的专业化人才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带来一场流通领域内的革命。网络使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以较低的成本直接面对大量的消费者,使渠道中垂直部分缩短,同时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流通模式 供应链
引言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6 万亿,同比增长22.9%,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商业贸易额的比例为6.5%,其中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为7.3%,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该比例会得到快速地提高(艾瑞咨询,2010)。而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展现形式和载体,电子商务借助信息传播的电子化渠道,解除了传统商务活动中时空的限制,由此增加了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简化了交易流程,改变了交易模式,带动了经济变革。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合作机构的参与,如银行、物流、保险、IT企业和营销机构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直接与个体消费者相关的生活资料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相适应将对流通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分类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有广义的电子商务和狭义的电子商务之分。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很广,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不尽相同。
199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The World Business Agenda for Electronic Commerce),给出的电子商务定义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如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如条形码)等。
联合国下属的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能通过电子工具共享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交易。
我国的李琪教授是比较早研究电子商务理论的学者,他认为电子商务应有两方面的定义:广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是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说,电子商务是指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李琪等,2004)。
(二)电子商务的分类
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交易对象,可以把电子商务分为六种类型: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政府对企业(G2B)、企业对政府(B2G)、消费者对消费者(C2C)和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其中B2C和C2C都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网络购物。
流通模式的含义及存在形式
(一)流通模式的含义
流通模式是流通产业的运行模式,贾履让等(1998)认为它是指由连结商品的“生产一消费”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形态、运行原则和内在机制所构成的抽象图式,即流通产业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常规性的运行方式、运行原则与运行机制的基本形态。“流通产业运行模式实际是流通主体(企业)与流通客体(商品)在运行过程中依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对各自的运行组织、运行方式进行双向选择的结果”。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网络建立最简单最经济的流通渠道,其中包括三种基本模式。基本模式一:生产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在网上直销,通过网上交流信息,在网上签约和支付。交易后,由生产企业配送或第二、三方物流配送。基本模式二: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网络分销商建立经销或代销关系。网络分销商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消费者)销售,客户获取信息和购买都在网上进行,实物配送则由生产者或第三方物流直接完成。基本模式三: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实体商店建立购销关系。实体商店通过店铺和互联网两个渠道向客户(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可以到商店、也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基本模式四: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传统批发商建立购销关系。批发商再将商品批发给零售商店。零售商店直接面对消费者(唐莉莉,2007)。
(二)流通模式的存在形式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产品如何从工厂到达消费者手中,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如图1所示。
第一种形式是最传统的产品的流通模式,产品经过多级商才到达零售商,最终才到用户手中。由于各个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层层加价,这将抬高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的产品的价格。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商品所采取的流通形式,特别是在非一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仓单市场物流银行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三大原则
现代化流通区别于传统流通,可以用一个简要的定义来概括现代化流通的特征:由于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市场需求的形成,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及时反应,以供应链的形式极大地缩小了产销的时间与空间矛盾,实现流通效率的极大提高。基于这种观念,我们认为确立我国的流通现代化的标准,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现代流通须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信息化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积极影响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中消费者决策的含义为“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种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理性的选择,即用最少的成本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产品的过程”。这表明无论消费者决策属于哪种类型,无论消费者处于决策过程中的哪一环节,其行为过程都是从市场上现有产品或服务中,依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的过程。而最终消费问题的解决亦依赖于现有产品或服务。
在现代流通活动中,形成了消费者是市场的主导者的观念,顾客主导一切,其根本原因和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日趋成熟。消费者因科技而拥有更高的消费决策能力和知识,他们的行为表现具有几个方面的重要特点: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正逐步减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和不便。消费者更加注重价值导向,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还追求其附加价值。同时,他们强调物有所值,不盲目追求品牌和档次。此外,由于个性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消费追求更为个性化、独特化。最后,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和重视社会利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与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节能及再利用资源。
现代化流通必须对市场需求作出及时、高效的反应
面对消费者人群的这种巨大进步,在现代流通的市场营销中,人们提出“逆向营销”的观念。所谓逆向营销,是指现代需求的欲望及其满足,产生于消费者本身,而不管市场上是否已经存在消费者所希望消费的商品。如果市场上没有消费者所期望消费的商品,厂商及商业经营者要成功地营销,必须按消费者的要求生产和提供相应的商品,否则厂商和商业经营者就可能遭遇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厄运。所以与正向营销观念相区别,逆向营销观念坚持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欲望的产生先于生产。
逆向营销不是倒退到最初的手工艺人为顾客量体裁衣的低水平生产上,它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科技水平和高度信息化的数据库和营销管理之上,从产品设计到消费,各个环节都需要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紧密和高度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行为的效率高低和流畅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的进程和质量。
如果我们从流通理论上来总结,逆向营销本质上是流通的深度发展,是流通满足更高程度与水平的消费需要。所以现代化流通必须对市场需求作出及时、高效的反应。
现代流通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对流通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为流通创新的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并带动流通产业相关的制度、管理、政策以及组织化程度等的全面提升。因此,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从流通效能,从经济节奏和停顿与耽搁之中挖掘竞争优势和开发利润源泉,是现代化流通的必然要求。
为实现流通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学者认为,在加强流通的信息化过程中,要建立大网络的概念,加强统一规划,增加政府宏观调控。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防止各搞一套。对现有的“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所谓“信息中心”应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
支持生产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如果流通是社会经济的先导产业,那么生产就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代流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首先体现在服务生产促进生产的功能上。而生产是社会科技进步率先应用的领域,所以生产部门效率的提高,要快于流通部门的效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流通服务生产、促进生产的要求也要随之升级。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流通服务生产、促进生产的功能主要是为生产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为生产部门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尽可能快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在现代流通中,解决流通为生产服务的主要手段是供应链的建立。
供应链是现代流通服务生产的基本形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流通过程中,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供应链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成为供应链进行交流协调以及交易的重要平台,而数据库则使不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从供应链的角度,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
现代流通中供应链的有效运行,不仅是相关设施的完善和电子技术的应用,还要求流通的业务在新技术的引进的同时正确地改变业务流程,如在流通企业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原有的商品采购、销售、结算流程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供应链存在很脆弱的一面。在电子供应链条件下,新的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有所减弱。在生产企业依赖供应链提供生产资源的情况下,企业只保有很低的库存或者根本没有库存,突发故障或自然灾害也会带来供应链的中断,一次小规模的缺货也会带来大的损失。所以,现代流通能否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运行,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在以流通推动的供应链运作中,如果能够事先为这类事件做了准备或者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就会更好地保障生产的连续性。
现代流通中物流联盟的出现,使物流效率不断提升
物流是流通服务于生产的最具体形式。物流业的变革最明显的标志是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它们都是物流组织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随着人们对物流理论的更多的关注,我国有的学者将国外的“物流联盟”理论介绍到国内,对国内物流业的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所谓物流联盟,它是由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组织,通过契约关系结成的物流作业联合体。传统的、由单一物流企业承担全部物流储运工作职能的经营方式已不能胜任“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物资流通发展的要求,于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各自独立的物流组织之间展开协作物流经营成为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新趋势。
物流组织历经演变的基本途径是专业化分工,分工是提高效率的手段,然而却引发了不同工艺部门之间的分离,并且由于部门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部门间因利益差异而导致分离趋势的日益扩大。物流联盟是物流企业间为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而在工艺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的一种融合,其目的在于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费用。物流联盟形式的出现,是物流企业在社会分工情况下,企业组织朝专业化、工艺型发展分工后,在信息技术拉动下的再融合,是体现单个物流专业企业核心能力和整体物流联合体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代表了今后流通组织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提下,流通领域中的物流范围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社会化物流环境的雏形正在形成。
现代流通必须实现社会效率与分配公平
流通(或交换)和分配同属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但二者在含义上有根本区别。流通指商品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让渡,它以商品所有权的确定为前提,而分配是确定商品(或其他利益)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流通对分配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流通实现社会资源最有效的配置,能够提高社会产品的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还因为流通具有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并且流通所实现的价值,也需要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利益分配,这就涉及到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
现代跨国界流通的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
现代化流通应该以其无处不在的覆盖的网络,冲破地域与国界的界限,向任何存在着消费需求的地方提供商品和服务。这是流通的广度的不断延伸。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基本保持每年二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我国的贸易条件却并未改善甚至还出现恶化的趋势,使我国本应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大量流失。究其原因,其中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但流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有限,许多商品在国外只能以低价位销售,还有许多商品通过其他国家转口而导致利润流失,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跨国界的流通中,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经济与速度经济。在这种环境中,产品生命周期短、消费需求的变化迅速,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多附加值,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服务的解决方案的好坏的评价成为流通成败的关键。现代流通企业必须将全球作为一个市场,实现内贸与外贸的有机结合,在国际市场进行大购大销。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的流通业应开展丰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别国进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资金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在实现这种交换的同时,必须按照国际劳动价值的标准换取相应的价值的产品。为此,流通企业在组织我国的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时,必须在市场上实现等价交换,这是实现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虽然有相当的出口市场,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以廉价的商品换取国外的高价商品,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地恶化。这种情况证明我国的流通从整体上看并没有真正达到现代流通的水平。
流通在国内向不发达地区扩张的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国内流通网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不发达地区的辐射不够。主要的流通企业与设施都集中在东部与中部的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在这些地区竞争异常激烈,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
在不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制于流通的不发达,其生产与消费苦于流通的不发达,流通的阳光雨露不能同时恩泽于不发达的地区和人民,这些地区和人民要满足同样的消费需求,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一种表现形式。
流通作为先导产业,必须辐射不发达地区。如果连中国2/3的广大不发达地区消费者的需求都不能满足,不能为这么多的消费者提供流通服务,还有什么“现代化流通”可言。流通向不发达地区拓展可以采取渐进的形式,可以先在全国发达地区各大中城市和郊区,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使全国各地工商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同时上网,随时查询,随时输入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尽可能多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向不发达地区渗透创造条件,进而实现以信息为先导的流通向不发达地区全方位推进。
参考资料
1.李开,逆向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