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文旅融合规划

农文旅融合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文旅融合规划

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第1篇

(铜仁市委党校,铜仁 554300)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第2篇

深冬时节,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马鞍山村,工人正忙着在基本铺设完成的文化广场移栽绿化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怀希向记者介绍马鞍山开发与保护项目规划的各功能区。

秉承“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马鞍山村百姓齐心协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产村互动”的致富新新路。

马鞍山村的发展得益于镇宁自治县认真按“七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要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与马鞍山村不同,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马厂镇茂良村来说,搬出“穷窝”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茂良村是一个距离镇宁自治县城26公里的小村庄,村里496户村民接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善交通成本大,发展产业缺乏资源,茂良村该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批复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数983户4375人,第一批计划任务共13个安置点,马厂镇、扁担山镇、江龙镇等安置点赫然在列。

3月25日,茂良村安置点破土动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调度,党政主要领导双指挥、日督查,强力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5个月后,茂良村以莫组的16户村民告别故居,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马厂镇茂良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搬迁的安置点。

“房屋是政府统一建设、统一装修的,我们搬迁没花一分钱。”村民尤正光告诉记者,由于妻子积劳成疾,家里还得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早就一贫如洗,好在有搬迁工程提供的住房补助和拆房补助,自己才能顺利搬进新家。

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215户9501人。随着茂良村安置点的顺利落成,镇宁自治县其余12个安置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无疑为该自治县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打下良好开局。

“搬得出”只是走好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据了解,为帮助搬迁农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马厂镇制定了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马厂镇茂良互助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成立,总投资50万元,其中32万元为项目资金,村集体投资10万元,剩余8万元动员搬迁农户利用搬迁补偿资金进行入股。

利用这些资金,合作社将在村中建设肉鸡养殖鸡舍16个,生猪养殖圈舍16个,蔬菜大棚16个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村集体所得收益的10%作为合作社今后发展资金,剩余10%用于茂良村集体的公益设施建设,其余80%全部作为群众分红发放。

除了鼓励搬迁对象自力更生,镇宁自治县还积极申报各类政策支持,用于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将搬迁农户列入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扶持,保证搬迁农户长续发展。

特色产业助增收

沿着镇宁自治县至龙宫风景区方向一路前行,绕过几个山头,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山镇大寨村,村外十几个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其醒目。

这是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绵延数百米,多功能苗展中心、拓展基地、办公区域、绿化树木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走进大棚,机声隆隆,十多辆钩机、铲车、载土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园区负责人马世权介绍,园区辐射带动大寨村周边的西苗村、长脚村、院府村四个自然村寨,20个村民组4810人,直接受益贫困户达250户。

园区内的铁皮石斛育苗大棚里,数十名当地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铁皮石斛种植育苗。“我在这打工,每天能挣70元至100元,既得了收入又照顾了家里年老多病的爷爷。”大寨村村民吴祥高兴地说。

吴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外开销大不说,交完房租之后寄回家的钱也所剩无几。如今回到家里,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农忙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余元。

镇宁自治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地处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有20多万人口生活在比较偏僻山区里,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乡镇,交通条件不便,支柱产业稀少。

对此,镇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6年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培训3450人次,投放137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惠贷”贴息;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资金6020余万元扶持精品水果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5年,朵卜陇乡大力发展蔬菜、苗圃生产园、精品水果种植园、健康养殖示范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继续提高传统农业项目科技水平,加快收益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逐渐形成立体农业格局。

本寨乡炳云村因地制宜种李子,已成远近闻名的李子之乡。目前全村种植李子1300余亩,2015年进入丰产期的李子达400余亩。商家上门收购,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本寨乡除了种植李子,还鼓励农户栽种葵花、花生、核桃、辣椒等农产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开展核桃种植等技术培训,直接参与培训450人,辐射带动3200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2015年,本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99元。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找到脱离贫困的好路子。

文旅一体添活力

永安村坐落于朵卜陇乡的西北面,布依族聚居,因土地贫瘠且零星分散,农业基础差导致一直得不到发展。

永安村村支书罗尚坤说:“因为我们村少数民族居多,而且紧挨黄果树、龙宫两大旅游景区,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卖自己的‘特色土布’。”

“我们村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10米长的布三四天就能织完,在旅游景点能卖到300元。” 今年65岁的永安村村民吴安美说。

2014年,永安村创办了民族工艺厂,平时村子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织布,村委帮忙销售,2015年工厂就净赚了12万元。

镇宁自治县围绕把镇宁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出把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突出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而马鞍山村则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周边石材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土地被流转,农民的耕地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马鞍山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能就业,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

丁旗街道办党委书记苏正兵说:“马鞍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r旅结合道路,是要以实现‘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带旅’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帮助马鞍山2000余名农民共同致富。”

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第3篇

1.加强管控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是加强扬尘管控。以PM10改善排名和各级交办问题整改为重点,增加扬尘监测站,对责任单位进行排名考核奖惩,倒逼履职尽责。坚持车路场统筹管理,开展货运车辆排查检查专项行动、洗城行动,全面降低扬尘污染。二是交办问题全面整改。按照问题交办、督导整改、核查销号的工作模式,市大气办、大督查交办问题****个全部整改到位,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个,除雨污分流工程和**工地监测点外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实施企业提标改造。抓住源头治理,推动****、****、****、****等企业改造提升,切实优化排放指标。上半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天,同比增加****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天,PM2.5同比下降****%,PM10同比下降****%。

2.空间规划与产业谋划相结合,产城融合夯实基础。一是推动与****、****公司合作,高标准编制我区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规划,为发展空间及产业布局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处置批而未供土地****亩,全面摸排低效用地并组织研究盘活方案,切实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三是根据发展需求,对****产业链项目、文旅产业项目等推进实施总规过渡性调整。四是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包装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金。通过市级审核项目****个,总投资****亿元;谋划中包装项目****个,总投资****元。五是做好****建设服务保障,手续审批、外围保障工程建设高效推进。六是****片区积极探索打造农旅产业链,激发“后旅发时代”新活力。

3.县城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城市品位有效提升。一是对标先进,提高标准。组织人员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充实我区县城建设实践经验。省、市县城建设43项考核指标已达标40项,达标率93.02%。二是全力推进****、****棚户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施工进度。组织棚户区群众工作攻坚行动,征地拆迁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全力做好城市品位提升、精细化管理。推进“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2.1%,精细化修复行动有效开展。建立垃圾分类试点,重点打造2个示范小区和2家样板单位。加强流动摊户管理,探索免费进屋新模式,市容市貌切实提升。

4.民生保障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一是推进供热设施改造、城区民用天然气切改工作,全面提升供热、供气效果。二是推进****水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水利惠民工程有序开展。三是在2019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位列****、全省上半年排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农村环卫市场化,推进问题厕所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四是落实社保“减免”政策。减免社会保险费****万元,稳岗返还资金****万元,临时价格补贴****万元。五是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网办率达10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排名****,群众办事体验显著改善。

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第4篇

一、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发展沁润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态特征,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城旅、商旅、文旅、乡旅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创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历史是彭水之根,灿烂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发展不过空有皮囊,将难以为继。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乌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扬长避短彰显出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挖掘好苗乡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罗家坨苗寨、高谷兴隆苗寨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突出文化重点。阿依河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峡谷、溶洞探秘、亲水体验和苗族风情;乌江画廊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山水、水上运动和民俗文化;摩围山景区重点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纳凉、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把蚩尤九黎城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经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风情;以鞍子苗寨、兴隆苗寨为核心景点,统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装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和原生态苗乡民歌的体验,通过提升影响力,建设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促进彭水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二,要充分融合“盐丹文化”与“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镇旅游开发,开放参观泼炉印灶古法制盐工程,拍摄以巴寡妇清为代表人物,以反映盐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剧,将已经形成的自创自编歌曲光碟、诗词歌赋等作为旅游商品包装,让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科技等融合发展,按照“两线三点”发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商养学情闲奇”拓展要素,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向新业态拓展,满足广大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一是大力发展平安爱情花海、长生、岩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平安-龙射-鹿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二是重点打造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生态养生体验、森林探险、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生态信息应用体验等新兴体验项目,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引进医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机构,积极打造养老、护理、长寿养生、森林养生、日光养生、水疗养生以及智能健康电子应用产品体验等特色健康服务,重点整合本地特色“太极水”、白术等中医药保健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养生和保健服务。三是建设彭水水上运动赛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亲水”体验旅游区。四是适度发展旅游地产。

(3)推进商旅联动

围绕“苗乡、山水、文化”做策划,以“爱情治愈圣地”品牌贯穿始终,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商圈、商业街区以及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苗族风情广场、综合购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态农产品展销特色街、特色餐饮街、娱乐休闲街建设,打造集苗族风情、购物休闲、观光旅游、居家商务为一体的新城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区。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区,加快发展景区商贸业,加快推进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旅游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便民超市、特色农产品售卖点,在下塘至摩围山、关口至县城、县城至阿依河进出口建设4条农家乐特色街,把晶丝苕粉、擀酥饼、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脚菌、紫苏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绣、苗家银饰、苗家服饰、苗家竹编、藤编、乌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作为融历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来开发;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中国摩托艇联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垂钓大赛、及“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等节赛活动,形成旅游、节赛、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增强旅游发展聚合力,不断聚集旅游人气,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必须突出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点、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县内外旅游交通,优化旅游景点环线布局,将彭水重要旅游景区合理串联,加快建设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外畅通旅游环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避免“纵有美景引客往,车到山前路难行”的尴尬状况。全力打造智慧数字旅游,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商场、电子商务、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置便于自驾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场所,配套提升沿线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区资源价值评价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完善医疗急救、环境卫生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开展员工服务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加强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强与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和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推出武陵山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城乡双向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拓展华东、北上广、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增量,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农文旅融合规划范文第5篇

提速三年

“不打无备之战,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跃红说。2011年湖北省有两大轰动性的旅游营销事件,一是“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二是“私奔到恩施”。这两大经典营销案例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度甚至出现了旅游井喷现象,导致客源地的餐饮以及宾馆严重供应不足,许多游客颇有怨言。“恩施旅游火了”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共识,更多的游客慕名前往,投资商开始纷纷进驻恩施。

“旅游井喷的时候,很多同仁跟我建议,能不能放缓宣传策划力度,怕配套设施跟不上,引起负面效应。”谈起这些,杨跃红坦言当时承受的压力很大。“以‘市’逼‘场’,我们是采取市场倒逼的原则,让旅游井喷现象倒逼更多的投资客进入,加大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

由于市场的牵引效应,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州宾馆床位由7000多个增加到15000个,中小宾馆达到了200余家,三星级以上饭店10家,大峡谷、腾龙洞新增车位5000多个,培训景区讲解员1000多名。

“市场倒逼我们加快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逼迫我们不停的前进,如果是先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再吸引游客,恩施旅游业的发展最少要滞后三到五年”。杨跃红说。

四大法宝

除市场倒逼以外,全域旅游、要素突破、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快速制胜的法宝。

所谓全域旅游,以神农溪、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恩施土司城、梭布垭、清江画廊、野三河、州城双城景区为核心,把握景区延伸开发、景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增强配套功能等三大重点,实现景区增容与品质提升,形成2-3个大尺度、有震撼力的区域性景区,精心打造要素相融和景区串联的地质奇观游、民族文化游、生态风光游、寻古探秘游、浪漫体验游、美丽乡村游等可供不同游客选择的多条线路,不断提升恩施旅游品质。

谈到要素突破,杨跃红说,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政府的力量,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用国家直接投入和政府扶持市场主体等方式,推动交通、城建、文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及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解决可进入性等瓶颈问题,解决旅游企业解决不了又必须解决的服务功能性问题。杨跃红还谈到了市场主体培育突破,以资源和市场招商为重点,以招商选资与政策引导为途径,放活经营权,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结构,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的一大特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用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杨跃红在介绍恩施民族文化时谈到了清江与腾龙洞等地质奇观,更是提到了20000年前起源的建始直立人,他说:“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名族,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恩施是一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地区,是一个多情的地域。”

旅游新名片

恩施大峡谷,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地缝和最长的暗河,有最壮美的万米绝壁画廊,群峰如屏,云霞如海;清江闯滩越五段峡谷,过48道险滩,与浪共舞,玩的就是心跳,把游客领入惊险、神秘、野趣的境地;神农溪古老而浪漫的纤夫文化,青山常青,碧水长流的世外桃园,吸引了千万业界朋友,美仑美奂,自然天成;腾龙洞,天下第一洞,猛然跌入龙口,形成了卧龙吞江、巨龙腾飞的磅礴气势。

还有土家“女儿会”,东方情人节;巴东“撒尔嗬”,土家人笑对生死;来凤摆手舞,红灯万盏人千叠……

“恩施有瑰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且景观壮丽”,杨跃红说,他表示,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个体独特优势为原则,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宗教体验游,科学历史文化游,乡村生态文化游等。打造旅游精品,营造旅游“卖点”,带动恩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