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关于规律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规律研究较少。陈秉公独树一帜,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研究,实属难能可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注入一股活力。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遵循四个基本规律,一是“魅力”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能靠强迫,而必须靠理论魅力,也就是靠它相对于其他价值观念系统而言,是一种“高势位”的价值观念系统。二是“共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共识”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自身为基础,通过与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建立“价值共识”的方式,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三是整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整合”机制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多样社会思潮采取理性的态度,以开放的姿态经常地反省、调整和超越自己的理论自觉行为,是文明社会价值观念建构的普遍方式。四是信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建设规律。充分运用社会认同机制,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信念,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实践。信念引领是一切社会的共同职责[5]。
(二)关于原则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原则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基本原则说、三原则说、四原则说等。学术界普遍认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王培芝认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内涵十分丰富。第一,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虚心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形成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第二,要尊重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社会团体、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允许不同观点存在,因为有不同和差异,才会有比较有竞争,也才有动力和活力;第三,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严兴文认为,必须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三个原则。一是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关系;二是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三是提高对社会思潮的预判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形成,做到防范于未然[7]。王永芹认为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要遵循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原则,二是要遵循科学分析、区别对待的原则,三是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四是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原则[8]。
(三)关于机制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机制研究,成果颇丰,包括接受心理机制研究、利益机制研究、心理沟通机制、保障工作机制等等。王永芹认为,要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由此可以把握大学生最初接触社会思潮时持有的普遍的基本态度;其次要研究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态度转变过程,主要是分析从知识、情感、意志、信念到行为的整个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要研究阻碍大学生科学评判、正确接受社会思潮的社会心理误区。莫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要重视利益机制的研究,只有建构利益机制才能在多元利益格局中引领社会思潮。认为利益共享、平衡和保障机制通过缓和个人利益冲突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通过统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调适价值观冲突;利益导向和整合调控机制通过拓展共同利益形成价值认同[9]。张骥、吴智育认为,构建社会心理沟通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通过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通过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发挥一切领导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通过加强自我和谐文化建设,确保沟通信息的主、客观整合,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基础。通过拓宽和开辟多种沟通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10]。陈秉公认为,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机制[11]。华秀梅认为,建立有效引导的保障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思潮预警机制,二是建立疏通引导机制,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反应机制[12]。盛秀英认为,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包括分析预测机制、疏通引导机制、利益诉求机制[13]。学者王永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发展机制,构建与多样化社会思潮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构建多样化社会思潮解读辨析的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多样化社会思潮存在发展的规约机制[8]。李英认为,构建领导机制,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力;构建教育引领机制,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构建舆论导向机制,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构建文化生态机制,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构建融入覆盖机制,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构建动态反应机制,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控制力;构建系统整合机制,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力[1]。
(四)关于路径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路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路径,二是实践路径。1.现实路径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路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方式进行。何利平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贯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14]。蒋乾麟、程建国认为通过教学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教学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手段,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具有系统性。教学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环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具有深入性,要深入研究基本理论、社会思潮、接受规律、引领方法。教学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途径,对引领社会思潮具有示范导向性[15]。王艳红认为,树立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建立开放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发展,体现时代气息和科技文化含量。创新传播渠道,引领社会思潮[16]。2.实践路径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实践路径主要通过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李英认为,实践路径:提升构建保障机制的能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的完善机制。就是要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制度和法律,将引领社会思潮的活动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的能力,这是实现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保障[1]。李文辉认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养成,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所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的职业生活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之中[2]。黄爱武、彭向阳认为,采取牢牢把握思想阵地,坚持疏导、化解、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拓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路径[17]。
(五)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目前学术界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陈超、姜华认为,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对青年学生的生活化引领[18]。何利平认为,要把尊重差异与批判错误结合起来,把包容多样与确立主导结合起来,把净化思想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14]。张国祚认为,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是简单取代、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善于包容,也要善于批判和借鉴,能否成功地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最终要看能否不断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9]。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评析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视角不断创新,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经验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论是理论研究、规律性研究、原则研究、机制研究还是路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关于理论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检验,成果较少。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实践经验研究有待加强。
(二)重过程研究、轻效果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论是理论研究、规律性研究、原则研究、机制研究还是路径研究,侧重于过程研究,关于效果研究的应用很少。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效果研究有待加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统领、引导、规范各族人民的行为和思想的精神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体现,在各行各业中都闪耀着精神光芒,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会起到引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该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内容完全统一、完全一致。文化建设在于长期规划和持续发展,高校校园集中了优秀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管理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体验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整体成效。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就需要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我国先进文化根本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广义上讲,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这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都不难理解,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指的就是高校的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具备理论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容置疑。故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接受的指导,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行为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这种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精神效果,可以确保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实践效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就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抵御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袭
当前社会形态中,不可否认的是各种不正之风、腐朽的价值观念、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正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的持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内容,远远滞后于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的进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特别是西方自由文化价值观的侵袭。这种客观任务就需要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精神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向导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武装在校师生的头脑,提升每位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准,为师生员工塑造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实践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中进行开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进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
(一)方向性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有一个方向指导,还应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指导方向就是一面旗帜,是前进的动力,是行动的指南,更是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的核心要素。偏离了指导方向的文化建设注定会失败的,这也被历史经验所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武装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规范、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自然就应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方向,发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将理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之中,为每位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整体性准则
前文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各个部分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辅相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故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应从整体入手,在整体上确定建设方向和实施准则,按照整体规划来推进每个组成部分的建设进度。不容置疑,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就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要求,确保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效果,在具体实践进程中,各个环节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建设校园形象文化,学校的、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适合师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使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在校园环境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摈弃不合理的要素,按照人性化的原则来制定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三)长期性准则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长期的持续、深入建设,才能发挥出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坚持长期性准则,应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高校校园才能在整体规划、校训校风、精品校园等方面体现出成熟的文化效果,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宿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对的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校园文化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者和执行者,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传播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措施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指导,这种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应完全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内容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指导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党委和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领悟这种价值观的真实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指导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党委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加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建立在校党委领导下、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和团委等主要部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主题,解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切实提升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用科学系统的制度文化来带动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统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为第一要务,将的最新理论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将校园精神文化紧密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结合;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创新能力,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注入民族因素和时代因素,在传承和创新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之中,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具体化落实,以此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党建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帮助学生过滤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最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战略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不足,坚持企业战略的发展目标,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
为加强企业的管理,产生了企业文化,并在企业不断地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的遵循,是企业意志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现。
(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它是企业独有的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三)企业文化的难模仿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于时间和发展路径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产物,依据企业特有的发展路径延续至今,是其他企业很难模仿的。另外,企业文化的本身是抽象的,运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很难形容和解释的。
(四)企业文化的综合性和指导性
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是企业精神、制度和行为的多种文化因素的组成,是企业内部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导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原则已经渗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广泛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成为企业文化真正的设计者、受益者和推动者,只有员工从内心认可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二)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价值观念、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自己的发展特色,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才是最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力压力下,要求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原则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动态化原则
企业文化的动态化发展要求企业要紧随时展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动态化发展,当企业文化开始阻碍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时,就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的变革。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指导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指导着企业的管理、技术革新和生命发展周期,一个拥有核心理念发展的企业是长久不衰的,它是企业创新灵感和指导方针的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核心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主线,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缺乏追求创新和进步的推动力
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动力,然而研发经费的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革和创新,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应加大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技术、市场、销售的发展优势。
(三)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压力的不断加大,企业往往会忽略了员工的感受,企业员工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会造成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四)没有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
在企业的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严重缺乏,因此,要求企业应加强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充分发挥企业运转的灵活性,将一切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源泉,企业管理已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发展到了文化管理,要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促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短期的发展目标,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大环境调整自己的发展大目标,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促使企业文化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是在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结果,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以进行复制和模仿,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影响着每一位员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这种文化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五、基于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传播企业的基本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会影响到每一位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更有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员工自觉维护企业发展的利益。另外,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利用重大节庆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将企业的价值理念具体的划分到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当中,使企业文化真正的得到发展和延伸。
(二)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企业制度可以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的效果,但是这种强制手段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只有与企业的文化相融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执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和机制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规范员工的行为,并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和自觉的遵守。
(三)以优秀的文化理念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约束员工行为规范的一个平台,使规章制度能够真正的落实和执行,需要与企业文化进行良好的结合,形成一种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管理。树立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员工能够克服懒惰心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对员工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促进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四)创新文化氛围,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制度创新,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使员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广泛传播开来。
六、结束语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的压力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制度的管理,与时俱进,坚决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发展,加强对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建立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盛谊,樊爱霞,赖清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措施探讨[J].能源技术经济,2012,06(21):73-76.
[2]王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22):224-225.
[3]李士伟.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5,12(26):65-66.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6-0126-02
收稿日期:2008-09-13
作者简介:尹德树(1969-),男,江苏赣榆人,淮海工学院讲师。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的训练场。因此,高校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引领科学之外,还应以德为先,做到教书育人、以德修身。不仅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训练功能,而且作为一个沟通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行业,高等学校的道德标杆和示范传播作用也不可低估。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该是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的现实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对高校在传承先进思想文化、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这些反映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出现了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新态势。不可否认,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必然性并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对我国的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形成某种冲击。这一态势尤其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高校师生中显得更为明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和构建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必将推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师生更加自觉地发扬传统美德,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ヅ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的现实要求。作为思想文化摇篮的高等学校,在传承文明、创新科技、造就人才、服务社会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同志曾说:“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如何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充实当代青年,用先进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鼓舞和引导广大师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伟大工程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新任务、新要求。
二、高校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サ谝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要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挖掘和保护中国优秀文化、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推动我国文化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大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应该也完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既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尚品质,又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文化和品质。同时,高校也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并与中国先进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サ诙,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发展的科学体系,发展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去丰富它、发展它,才能保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深刻了解我国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才能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才能把握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サ谌,辐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大学应该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サ谒模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强化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通过加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到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保证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保证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サ谝唬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サ诙,高校的师生员工要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日益明显和突出,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民众中树立共同理想。
サ谌,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高校师生员工的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
サ谒模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对推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奉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オ
参考文献:
[1]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EB/OL].光明网,2007-01-1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社会需求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65-0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每个高职院校都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此,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探讨和尝试,在此过程中,对核心竞争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
普拉哈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以及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对终生教育的需求。这种核心竞争力保证培养的人才比其他同类院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行业中有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这是一种其他院校很难模仿的能力。胡建波等人则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创造独特价值的一种能力,亦即院校向社会提供优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是一个高职院校在兄弟院校中持续领先、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
结合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主要应当把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抓住社会需求;二是培育和发展独特比较优势。这两方面的内容,深刻体现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实质内涵。下面就这两方面的内容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探讨。
一 抓住社会需求
一个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获得社会认可,必须体现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能,这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职能,也是最能体现高职院校价值的方面,如果失去了这一职能,高职院校将与企业或研究所没有区别,因此应集中主要资源对高职院校的这一根本职能进行大力建设;二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技术服务的职能,这是在第一个职能基础上衍生的职能,提倡高职院校发挥这一职能的目的,除了服务地方经济以外,还为了密切校企关系和加强产学结合,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技术服务应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三是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职能,主要包括教学法、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研究等,这是在前两个职能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目的是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更高、更新的层次。
由于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价值也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价值上。价值因需求而产生,无需求就无从谈价值。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抓住社会需求,才能创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抓住社会需求,意味着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要求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规划建设。专业规划建设的方向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规格和服务面向的领域,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特定方向。这些人才类型、人才规格和服务领域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或是否受社会欢迎,将最终决定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
在专业规划建设中,对行业、产业发展背景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必须得到重视。因为只有经过科学、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行业与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现状等情况,才能对专业发展前景做出科学预测,从而为专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然而,一些院校不重视调查研究,认为不值得投入太多资源,往往只通过简单调查,就匆忙开始专业规划建设,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学院发展过程面临很大的未预见风险。由于未作深入调查,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或不具代表性,会让决策者将需求不好的专业当做好的专业来开设,从而错过了真正有需求的专业;或者对专业发展前景预测错误,仅关注现状需求,却忽视了长远预测,从而使新开设专业很快便不适应市场变化;或者对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不足,在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新开专业的要求,从而严重制约新开专业的持续发展。这些决策失误会使学校失去专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对学校声誉也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所以应当尽量避免。一些院校在专业规划时之所以不重视调查研究,主要是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及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实,调查研究的作用不仅限于为专业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也是为高职院校开展对外宣传、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提供机会。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密切接触,学校不仅了解了市场对人才种类、人才技能、人才素质等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展示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这实际是一个上门服务和上门宣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宣传了学校形象、增进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因此,应正确认识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信息,并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具有市场需求的几个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的优先次序,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紧抓市场需求,谋求长远发展。
二 培育和发展独特比较优势
1.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