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应用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温室气体不断排放,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困扰。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及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低碳”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引发了社会各界在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积极探讨,很多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也积极地参与其中,相关的城市规划理念被相继提出,为城市规划中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引。

1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现状

“低碳”的概念在近代刚刚发展起来,“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for Trade and In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1]。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

有关低碳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相关的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文献已开始涌现,如方伟坚等(Fong,2007)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

在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建设不是十分完善,虽然我国也有诸如东滩、中新、曹妃甸这样付诸实施的具体实例,但都未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无法进行使用后的效果评价。我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上,在国家层面上更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指标。

2城市规划低碳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国家城市交通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及排放的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总量增长迅速而且十分难以控制。技术的进步虽然能减少小汽车的能耗水平和废气排放量,但是如果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小汽车使用的锁定关系依然成立,技术进步的作用将很快被抵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规划策略,未来全球石油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和环境问题都将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

在规划研究层面,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在城市规划研究方面,低碳城市的建设还应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1]。

因此,在构建低碳型城市时,在实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时,要将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都考虑在内,在最大范围内降低城市的耗能成本,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塑造节能型城市,低碳型城市,减少城市的聚集效应。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要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充分了解世界上相关发展形势,在总结和借鉴国际上城市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今后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3结语

目前,随着温室效应影响的日益严峻,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环境、生态约束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将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各项低碳技术和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低碳城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发展好这一规划,这就需要各学科方法论的结合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不仅仅在于考虑计算成本、节约资源等,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创造更适合人类宜居的城市新空间和城市景观美感的延续,从而塑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新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 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个新的视野[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34(2):38,4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Glaeser Edward L,Kahn Matthew E. The Greenness of Citi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and Urban Development.[EB/OL].2008[2008-08-06]./papers/w14238.

[4]Crawford Jenny,French Will. A Low-carbon Future:

SpatialPlanning'sRoleinEnhanc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第2篇

1.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7%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率控制在6%以内。

2.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左右。

3.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

4.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0.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5.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6%以上。

6.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

7.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3.5%。

8.绿化水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5%。

9.空气质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6%,PM2.5浓度下降率达到3%以上。

10.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11.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主要工作

1.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行动

一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结构;编制《中心城区多规合一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建成“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命名,经济技术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技术考核;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按照“三基地、三中心”的定位,推进中瑞生态产业园建设;严格按照《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规划导则》、《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加快推进低碳高校园区建设;推进官塘APEC 低碳示范城镇建设,达成中欧友好城市结对并推进项目合作。二是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进20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 3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税营业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产值增长12%,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句容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狠抓“三集”园区配套和主导产业发展,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和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2. 实施发展低碳产业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同比增长15%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亿元,启动西津渡5A级景区创建,建成3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2%;文化产业新增投资1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深入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力争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60%;组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3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完成市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80%以上。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38家企业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6家以上;开展铅蓄电池、电镀企业整治工作,对市内6家蓄电池企业集中整治,推进电镀集中区建设。

3.实施构建低碳生产模式行动

一是加大清洁生产力度。重点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0家以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以及20家以上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80%以上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园区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任务;完成丹阳、句容、丹徒经济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任务;开展第四批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工作。三是加快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年节能10万吨标煤以上;实施全市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淘汰2003年前生产的Y系列在用低效电机;开工建设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成东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结合道路建设,完成污水管道建设10公里;推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强能效信贷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四是严格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产业准入管理和环境准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竣工项目节能监察工作,严格控制化工、建材、钢铁、冶金、电力等高碳行业产能增长;大力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五是严格能耗预警和惩罚机制。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预警机制,对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超限额和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设备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或淘汰类差别电价。

4.实施碳汇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谏壁片区、西南片区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实施市区“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引水活水系统投入运行,城市水系基本沟通;完成国家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二期主体工程。二是加强碳汇林建设。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5万亩以上;对全市5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两侧20米范围进行绿化整治。三是加强城镇绿化整治力度。对全市235座山体推进矿山企业关闭和宕口复绿,对主城区尚未改造的14座山体分批实施改造修复。四是保护生态功能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要山体等生态功能区保护;积极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完成1000亩赤山湖湿地恢复项目建设,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全市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达标建设。

5.实施低碳建筑行动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实施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二是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和监测。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8万平方米和公共建筑35万平方米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开展建筑节能能效测评工作,完成能效测评项目20项。三是推进绿色建筑示范。中心城区新建建筑成品房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推进新区、润州官塘片区、南徐新城、大学城以及省级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区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成绿色建筑110万平方米;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完成模块建筑5万平方米。四是推进绿色施工。全市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覆盖达50%以上,全市大中型工程10%以上达到绿色施工工程标准,省级示范区50%以上的工程达到绿色施工工程标准。

6.实施低碳能源行动

一是加快推广天然气、水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加大燃气、污水处理等管网向乡村延伸的力度,铺设天然气管道70000米;完成污水处理管网铺设14000米;加快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二是推广运用新能源。实施“金屋顶”计划,推进全市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市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50MWp;推进丹徒氢能源产业园建设,完成2.2万平米标准厂房建设,建成丹徒氢能源产业园新展示平台;加快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扩建项目建设,完成竣工投运;重点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基料化、工业化、饲料化、肥料化等“五化”利用工程,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三是推进绿色照明。道路照明改造试点推广使用LED路灯500套以上。在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社区、家庭等,大力推广运用LED节能灯等节能产品。

7.实施低碳交通行动

一是开展低碳交通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建设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综合展馆。二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争创“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继续实行公交扶持政策,15公里内乘坐0.5元;农村公路升级改造280公里、农桥改造30座,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三是加快交通工具低碳化。投放清洁能源公交车100辆、清洁能源长途客车40辆;加强停车场(点)管理工作,新增500-1000个道路临停泊位;完成公共智能停车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期项目;推进全市重型车辆、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报废工作,淘汰4585辆老旧机动车。四是推进低碳示范道路建设。加快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低碳高速公路示范项目、312国道城区改线段低碳国省干线公路示范项目和官塘低碳新城低碳城市道路示范项目建设。五是实施低碳水运工程。实施苏南运河段“四改三”工程,基本完成全长42.571公里的航道建设;加快低碳港建设,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以上。

8.实施低碳能力建设行动

一是加快平台建设。加快企业碳直报平台建设,力争上半年具备企业碳直报功能;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或碳排放13000吨当量以上的企业实行碳直报和碳盘查,编制全市及辖市、区碳排放清单;建设环保监测中心、数据中心和应急中心为一体的环境数据中心平台,完善污染源监管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环境信息的交换中心和三维环境信息应用平台;推进重点碳排放企业能源计量器具检测,加快能源低碳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能源低碳计量技术研究平台、能源低碳计量技术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能源低碳认证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培育引进碳管理第三方机构。全年培育和引进3家以上具备碳盘查能力的第三方机构。三是加强探索研究。深化碳峰值研究,继续加强碳峰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探索,建立健全碳峰值倒逼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方法制度,印发、实施碳排放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四是实行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开展机关能源消耗定额工作试点,实行节奖超罚。定期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完成10幢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提高政府机关使用循环产品、可再生产品及节能、节水、无污染产品的比重,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60%以上。五是落实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建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财政支持各项政策。制定市域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及保护管理方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梯度价格。六是加强低碳培训。对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煤或年碳排放13000万吨以上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低碳培训;开展低碳经济课程科目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培养1000名低碳人才;将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课程,党政干部参加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扩展;土地利用;低碳城市建设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城市扩展造成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而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全球CO2含量增多,气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探究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模式也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城市空间扩展、扩展趋势与低碳城市建设

1.1 城市扩展模式以及扩展趋势

城市扩展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显现出不一样的扩展模式,而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大城市扩展模式;单级同心扩展模式;轴向带状扩展模式;多极生长扩展模式。而因为城市扩展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二十年中,将有十八亿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碳排放量将是碳排放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在我国,2000多个乡镇和600多个城市的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能耗总量的80%以上,其中,大约 287个地级市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58.84%。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会趋向于耐用消费品,同时在未来,能耗增长以及碳排放也会更加地集中在城市。

1.2 城市扩展中土地利用与低碳城市建设

通常情况下,影响城市扩展中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可以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经济两大类,其中又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为重点。 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动力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权力行为动力;二是市场驱动力。这两种动力共同作用在城市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和过程,而市场驱动力主要是通过权力行为力作用在整个城市空间,前者侧重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宏观阶段,后者侧重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阶段。虽然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有关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性以及复杂性,致使其对碳源、碳汇、碳循环等的影响程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差异性。

低碳城市主要指的是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方向及模式、政府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作为城市建设的蓝图和标本;城市居民以低碳生活作为生活理念和特征;也是在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实际中,能源消耗、产业布局和经济建设等人类活动都和土地利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最终都会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利用模式上。

2、依照低碳城市建设要求来改变城市扩展中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城市依照低碳城市建设要求,通过变化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碳排放量,增强了土地的吸碳能力,优化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而一般而言,依照低碳城市建设要求来改变城市扩展中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保育土地碳汇

要想真正实现土地利用的低碳化,就不仅仅要从减排节能方面有效地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还应该充分地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重视土地的“碳汇”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中把“碳汇”定义成自然环境中碳的寄体,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活动、过程和机制。碳汇在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保护现有植被,避免损坏城市现有的绿地面积;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大城市绿化面积,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利用植被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如此以来,通过“碳汇”来降低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既是一种效益好、成本低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式。而在建造城市绿地方式上除了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之外,还可以在城市建筑物的楼顶以及墙壁上栽种一些小灌木,进而达到为城市建筑降温的目的,如此和城市建筑物相融合的绿色植物,在实现“碳汇”的同时,也没有增加城市土地的使用面积,还达到了节约城市土地的目的。

2.2利用土地金融工具来对低碳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一般而言,利用土地金融工具来对低碳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土地金融工具,在土地融资、土地抵押、土地信贷等多个方面给低碳项目一定的支持和优惠;第二,完善城市房地产信托基金体制,对与城市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给予适当的土地金融支撑;第三,拓宽土地的融资渠道,丰富土地融资方式,降低土地融资风险,优化融资结构。

2.3通过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合理布局低碳产业项目用地

严格控制与碳排放量有关的各项指标,利用土地总体的规划体制,对于传统型高碳排放产业用地设定严格的准入机制,提高门槛,遏制高碳排放项目的用地需求,而对低碳排放产业用地则制订较为宽松的用地政策,提升低碳经济型产业用地的所占比例以及总量。另外,有效地引导城市资本向低碳排放产业转移,以此加大对低碳排放产业的投资强度和力度,促进其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低碳行业的成长和发展。而在设定各地区城市的土地利用计划时,还要结合着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供地布局和规模,达到以城市土地供应引导土地需求,在低碳城市发展视角下高效、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目的,逐渐完成从高能耗、高碳、高污染、高排放式发展向环保、节能、低碳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

2.4减少硬化地面面积

所谓“硬化地面”指的是用柏油、花岗岩、水泥等不透水材料铺设而成的地面。而原始土地在城市扩展过程中逐渐被硬化地面所替代,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碳循环系统,进而造成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加,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原始土地的碳汇作用和生态价值,尽可能地减少利用硬化材料来铺设城市地面,保持地面的透水通气以便于保护城市地面系统的均衡运转。而对于需要铺设硬化地面的地方,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材料,以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进行铺设,比如,步行街、人行道等对地面要求不高的城市路面,可以采用透气透水材料铺设,确保地面的通透性;而停车场等地方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网格状的地砖进行铺设,在间隙处填充腐殖土质,种植杂草。而这些做法都会有利于在城市扩展过程中,降低碳汇面积的损坏,确保生态平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城市依照低碳化要求在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城市在此方面的尝试就是成功的、成熟的。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以及各个部门的鼎力配合,最终达到在城市扩建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而产生的碳排量与低碳城市建设要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段晶晶,熊泼.城市扩展中的土地利用与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建设;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20-03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革命浪潮,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正面临着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营建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36.22%,2011年达到51.30%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同时,能源利用的低效率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5.48%,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58.84%,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的3.5倍。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垃圾处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均凸显出我国城市建设的脆弱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带给城市的威胁越来越深刻,传统发展模式并没有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城市是保障城市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工业化基础,三产结构偏向“高碳化”,具有显著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高出发达国家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发达国家10倍以上。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瓶颈”,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的艰难抉择。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化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危机,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还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基本趋同

国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遵循综合型低碳城市模式建设的案例,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建设项目已被搁置,目前发展较好的是以保定为代表的立足新能源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产业主导模式和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代表的新区示范城模式。保定以“中国电谷”和“太阳能之城”为核心战略,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已具备了系统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材料、电力电子与电力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和高效节能设备等6大产业体系,建成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电设备制造等3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新能源产业占保定市工业的比重约为14%,已成为该市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撑。2007年以来,通过在保定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实现了居民小区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营、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来引导城市低碳化建设,在保定已初具雏形。

纵观全国,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多半是“保定经验”的推广与运用,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如德州提出打造“中国太阳谷”,南昌提出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雷同的低碳城市发展定位,反映出低碳城市建设是由地方政府本身主导的,缺乏社会其他力量的参与,更缺乏中央政府的引导与统筹规划,极易引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二)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高

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以及深圳光明新城,现阶段也是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焦点,但都发生在城市新区较小的空间内,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较低。根据国际经验,低碳城市建设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而我国地方政府更多的是着眼于新城区、新兴产业的建设,忽视了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问题。不少城市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却仅仅引入了新能源产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环节,这种看似低碳的建设方式,实际上是增加了碳排放。

(三)减碳的长期性与地方短期政绩观不一致

温室气体虽然是一种变相的污染物,但不会直接、快速地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一个目光长远、行之有效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显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远远超出了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不会对其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减碳的长期性与地方短期政绩观不一致,导致地方政府不重视碳排放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统计、普查与核算工作。由于碳排放“家底不清”,地方政府也难以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考核性高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当国际局势扑朔迷离,中央政府无法作出明晰的减排承诺与计划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就往往遭到搁置。

三、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两个概念的有机融合。应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既不能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也不能牺牲发展换取环境,而应当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置于同等地位,综合考量其发展途径、建设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公民、市场三方共同参与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主要集中在能源、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并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及城市化发展阶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低碳发展策略。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立法和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由此可见,综合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工程。它既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一的市场行为,而是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一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作用,又要充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作用,还需要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二)中央政府统一筹划,应对碳排放的外部效应

低碳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的城市发展也同样遭遇了碳减排“瓶颈”。由于美国各州政府的独立性较高,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会导致投资一收益分析失效,地方政府很难有效权衡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投入和效益,从而产生决策障碍。温室气体减排的配额和期限,涉及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统治下的众多利益集团,因而备受争议、进展迟缓,单纯靠市场交易机制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许多高碳企业、项目及设施选择从限排区域向外转移,有的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碳排放的外部效应难以核算、难以避免,这一点对我国也不例外。所以,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与部署。一是对外设置进入壁垒,防止在吸收外国产业转移时,过多地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或项目。二是对内设置进入壁垒,避免出现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外溢”,防止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搞低碳经济,而经济后进的地区借机放大传统工业经济,避免造成“10个低碳城市建设起来,20个工业城市带动起来”的局面。三是抑制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各地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实践中,要坚决抵制粗放型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地方政府不理性的投资冲动,避免出口绑架低碳产业,避免我国再次成为低碳技术的“世界加工厂”。

(三)地方政府应以低碳理念规划城市发展

地方政府应坚持以低碳理念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土地、空间、资源进行配置的重要手段,具体包含低碳产业规划、低碳建筑规划、低碳交通规划等方面。要改变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运行模式,地方政府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碳排放标准,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如公共汽车、地铁、轨道交通等,以减少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第三,要大力推广建设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第四,地方政府还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步实现低碳生产

在经济挂帅的年代,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较少考虑对社会、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既可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生产低碳化,从短期来看,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效率;从长远来看,则对应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向集约型转型升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工业环境保护理论依次经历了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三个阶段。在末端治理投资巨大、弊端重重的沉痛教训下,企业开始探索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染的产生,融合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理念,力图在产业系统中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资源”的循环途径,实现工业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生产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可见,循环经济的目标与生产低碳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是实现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

(五)市民转变消费观念,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管理;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will b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into the concep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to solve problem is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round the world.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low carbon cities, the concept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dynamic, and to a period of chengd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ikou city, and tries to indicate haikou low carbon mode of c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A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城市的发展消耗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85%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1.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经济生活

关于一个城市如何朝着低碳道路发展的问题,我们首次需要以碳减排促进其经济转型。在工业领域,通过工艺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可获得显著效果,但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其效果的递减难以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业领域实现碳减排就会变得不现实了,而是要求我们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领域。强度减排的核心要求,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更大的产出。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相对减排的空间,通过改造技术、完善管理和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

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减排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推动企业获得上述进步是一个重要措施;致力于招商引资合作,支持本地先进的企业的发展壮大,让先进生产力“稀释”存量经济的碳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人类生活消费中提倡低碳模式亦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在工业及服务业领域,面临出口的企业更需低碳改造来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这一贸易壁垒,迎合环境保护及低碳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抵制贸易保护,主动出击通过外贸等手段积极应对碳关税。

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应以京津冀经济发展圈作为代表。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在低碳方面的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优势。以京津冀为例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的内容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战略建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过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环节进行分工;京津冀经济圈依照已经建立的产业合作协议,可以就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低碳城市联盟;从技术、人才、品牌和碳市场等方面培养核心竞争力。

2 .承德的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

承德建市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承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看,承德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国际旅游的战略意义所在,就是承德不走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而是通过自身独特资源和环境优势最大化,弥补工业化、城镇化不足的劣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各个方面建设上都率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高碳城市,从承德市总体层面看,显见的有3种问题:一是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的不合理,就业—居住—服务空间的错位配置,职住分离带来了诸如低效出行等一系列不集约行为;二是私人汽车无节制的发展造成城市的拥堵,承德市从人口上来说,在中国不算是个大城市,但是现今“堵车”现象已经司空见惯,高耗建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耗材的豪华和异性建筑,由于建设国家旅游资金的注入,承德市各个星级酒店正在大力兴建,有的甚至达到了奢侈的程度,这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环保措施。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显然已经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背离,要知道,跟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承德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河北省优美而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环境。

高耗的市民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但是在承德街头,不难发现承德市民不少生活陋习,比如,垃圾随手乱丢,塑料袋使用没有得到限制,出行根本没有人愿意骑自行车等等。

3.承德市建设低碳国际旅游城市具体做法

3.1提倡环保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

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通过设置路面宽度和一定的路障降低机动车行车速度,完善自行车道路网和自行车租赁制度,进一步刺激市民对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需求。机动车交通对能源资源的耗费,以及产生的尾气、噪声污染等,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低碳城市交通发展应有利于兼顾环境、社会、安全、能源等的综合效益和投资原则,应以控制私人机动车交通,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要方向。公共交通比私家车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从而减少有害气体,并能减少气体的排放量。

3.2 建设充足的绿地空间

在各主要道路种植行道树,结合市区内部绿地以及海口周边大片生态农田形成完善生态网络系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在城市的停车场方面,考虑与绿地景观完美结合,对面积较小的露天停车场,可沿周围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及常青绿篱,形成围合感,并具有遮阳效果;对面积较大的停车场,可利用停车位之间的间隔带,种植高大乔木,植株行距及间距类似于车库柱网布局,以便于车辆进出和停放。停车场内应采用草坪砖来铺装地面。

3.3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

在承德市的街头设立分类的垃圾桶,回收后经过分拣后交由就近地区的环保站处理。在环境循环链中,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例如,有机垃圾可以被转化或制成生物层渣并用作田间肥料。农村居民还可以建设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可用于村庄居民炊事、照明。

3.4建设低碳建筑

承德市建设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入手。在建筑设计方面引入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材料,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系统和节能型取暖、制冷系统。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中心、中国国家馆和世博会主题馆等园区主要建筑上利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示范性地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还并网使用太阳能供电。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是世界上第一栋零碳排放的建筑,还有法国阿尔萨斯绿色建筑,强调人居环境与水、植物亲近。这都引领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海口的建筑设计师学习。在居住运行过程中,采取低碳的空间装饰,避免过度装修,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3.5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排放二氧化碳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它包括服饰、饮食、日用品、交通等方面,抵制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把提高生活质量引向正确的方向。

结束语:低碳城市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在我国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举措。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最大优势,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有条件率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而在探索这个低碳城市之路中,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过可以预计的是,低碳城市将成为城市品牌的新高标。

【参考文献】:

[1]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2] 谷永新,李洪欣.“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节能,

2008,(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