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荒漠化治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青海省;高寒区;土地荒漠化;防治
青海省是我国受到土地荒漠化影响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自然、历史人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土地荒漠化问题日渐加剧,严重限制了青海省生态平衡,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有序性。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根据我国实施的几次土地荒漠化普查工作获得的相关资料,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等为荒漠化的主要集中地,并且荒漠化一般集中于青海高寒地区,在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逐年扩大,增速较高,已经严重影响了青海省整体生态平衡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当前荒漠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推动高寒区荒漠化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1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指相对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青海高寒地区严重的干旱条件,极易造成植被退化和风蚀加快等现象,最终引起荒漠化的产生。而对于人为因素来说,则具体指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在森林中乱砍滥伐,连续性地开垦和耕种草地等,导致相关植物根系漏出地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增强风蚀和雨蚀的不良影响,促使荒漠化发展速度逐渐抬升。从全世界层面进行分析,过度地放牧和开垦农田,极易导致半干旱地区发生土地荒漠化问题,特别是一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缺乏,农业用水管理不善,还会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出现,也影响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产生。因此,在青海省高寒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加强重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进而结合荒漠化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继续扩展,维护青海地区的生态平衡。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作为一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生态问题,其预防和治理工作一直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管理不当,当前土地荒漠化仍然影响着青海高寒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其危害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侵吞农田,不利于庄稼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春季的青海高寒区是大风的季节,但是同时也是农民组织春灌播种,以及育苗的重要生长时期,大风吹蚀农田的表层土壤,甚至会造成农作物种子裸漏在外,轻者会造成农业减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土地零产出,对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产生极大危害。例如有历史记录以来,1962年春季的一场大风就直接造成风蚀地表5~8cm的严重危害,当年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农民实施了3次播种,极大增加了农民工作量。
其次,草上出现沙化趋势,可利用面积在不断缩小。青海省是我国4大主要牧区之一,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造成草场退化,产草量逐渐下降,放牧的草场面积急剧缩减,对当地牧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威胁水库发展,出现填淤湖泊的不良现象。青海省高寒区的水库建设较为困难,并且一般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集中于流沙分布地区,风沙活动强烈,水库中每年都会淤积大量的泥沙,不仅会填淤库容,还会严重损坏水库中的相关电力设置和机械设备产生,对当地水利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淹没公路和房屋。沙尘淹没公路和房屋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较为常见的现象,甚至一部分地区受到沙尘淹没的影响,不能及时播种、春灌和放牧工作,极其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青海省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进一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3 青海省高寒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对于土地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原生态植被,并且在保护基础上积极建设人工植被,借助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避免风沙严重侵蚀土地,相应地指导当地生态平衡的维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地减轻土地生产压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制定生产经营方针,细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进而加强建设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建立良好生态牧区的方式,增强土地荒漠化治理实效,促使青海省高寒区生态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3.1 应该封沙育苗
为了在荒漠化地区加强植被恢复建设,并且保护人工植被不会再遭受风沙的严重侵蚀,应该在大面积的风沙区适当地采取封沙育草措施,为恢复自然植被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上,以植物的遮挡降低风沙,进一步削弱气流运输的动力效果,降低风沙危害。一般情况下,在实施2个月以上的定沙工作后,显著提升了青海省高寒区的植被覆盖率,也适当地加强了生态建设水平,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采用工程和生物固沙方式
采用工程和生物固沙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借助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设置相应的机械沙障,降低风沙的危害性;而生物固沙则指应该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当地选择栽种相应的植物,进而借助植物的力量,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对于土地荒漠化地区较为常见的流动沙丘,应该先在其迎风坡设置沙障,削弱其风力运动作用。并且采用植物的方式治理流动沙丘,不仅能够改变流动沙丘自身的和移动状态,还能够起到相应的改良土壤作用,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3.3 造林固沙
具体来说,造林固沙工作就是在土地荒漠化地区人工种植乔灌草等抗旱植物,进一步拓展荒漠上植被的覆盖范围,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的保障。而对于相对平缓的土地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农民直接进行造林工作,尽量选择易生长、生命周期较长的植物,保证其能够在贫瘠的荒漠化土地上生长。
3.4 加强农村地区农田防护网建设
这是青海省高寒区治理土地荒漠化问题,保护农田的最后一道重要保障。所以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的重视,在保护农田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当地农田小气候现状,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青海省高寒区农田水利工作的良性开展创造条件,为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关内容,对区域已经形成了概念,这为本节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节课的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二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并通过案例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各种地理专题地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决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荒漠化的严重性和治理荒漠化的紧迫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的概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讨论法――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增团队合作意识。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以下的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大家理解的荒漠化是什么意思,十堰会不会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出荒漠化的概念,并展示新闻片段,让学生了解到十堰也存在着荒漠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由此引入荒漠化的概念进入新课讲授阶段。
(二)讲授新课
1.荒漠化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和一般过程,利用“三化”、“三退”、“三区”、“二因”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并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三张图片。
【设计意图】三张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走出对荒漠化认识的误区,认识到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
展示“世界荒漠化地区分布图”和“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承转引出我国西北地区的案例。
2.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1)西北地区概况
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概况,包括:位置与范围、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展示“中国干湿状况”和“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图片。
读图分析⑴西北地区降水量范围,属于哪类干湿区?
⑵该地区年降水量与地表植被景观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分析其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并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说明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⑴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⑵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⑵这些不合理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⑶结合教材P18页阅读材料,说明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活动】 教材P20页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会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展示图片“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利用沙坡头地区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我国治沙取得的成效。
归纳: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随堂练习
六、说教学反思
[关键词]植树造林 荒漠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76.26+3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801
引言: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荒漠化的扩展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在全球行动中正成为一个优先领域,其必须建立在科学地评价荒漠化的动态、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实施。而植树造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防止了水土的流失和风沙的侵袭,还可以促进森林覆盖率不断的提升。但是植树造林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了保证造林绿化的各项任务,目标能够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必须做好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在发展步骤、战略布局、关键措施以及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统筹规划。
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一)植苗造林的方法
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植苗造林法的另外的叫法,主要是指用带有完整根系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其具有生长稳定而且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的特点。所以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相对而言,就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具有比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并且成活率比较稳定,植苗造林方法的主要优点和最大特点就是生长稳定、适应性强,因而树种的选择并不能使植苗造林方法受到限制。总的来说,植苗造林法较少受到造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的限制,还能节省种子,便于管理,在所有造林方法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另外,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营养繁殖苗、移植苗以及播种苗,像陕西榆林市的爬地柏、侧柏、油松、樟子松就是营养繁殖苗,但野生苗有时可以应用在进行人工更新后的采伐后的土地上。当植苗造林完成后,苗木本身能否水分维持平衡将决定苗木的成活率,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都要尽量保护苗木的水分充足。
(二)播种造林的方法
首先播种造林法又被称作直播造林,主要是指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而且连育苗工序也可以省去,使施工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其对幼林在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措施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要求造林的地理条件。其次播种和造林的适用条件主要是指适合于种源充足、容易发芽和种粒大的树种,比如说榆林市进行飞机播种的花棒种粒、紫穗槐种粒等小型的种子,但前提是造林地环境的条件较一定要好,要求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和具有充足水分的造林地土壤,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相对来说更为适宜。最后要求播种前的种子包括消毒、浸种以及催芽等一定要处理好,这些对于早出芽,幼苗抗旱能力增强,鸟兽等危害减少都极为重要。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可以称为分生造林,主要是指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包括枝、根、干等以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包括柳树、松树、泡桐、杨树和竹类等,因为其要求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一定要高,造林地最好土壤疏松、湿润,这样更加有利于插穗生根成活,另外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分布状况以及母树的数量的限制,而且不宜在母树分布稀少的地区采用分殖造林方法进行大规模造林。但是其优点也有很多,首先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其次是操作容易和造林技术简单,而且成活率也比较高。幼树初期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并且生长较快。这些都有助于树苗的快速生长以及森林的形成。
植树造林在荒漠治理中的应用
(一)植树造林可以防止风沙的侵袭
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众所周知风沙所到之处,城市会变成废墟,田园会被埋葬,这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方面。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就必须造防护林,从而减弱风的力量,降低风的速度,因为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大约要减弱百分之八十左右。另一方面如果在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另外再种上草,就可以大大减少风能刮起的沙砾,从而进一步控制荒漠化的进程。
(二)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生态重建对荒漠治理都是是极为重要的。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每逢雨季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将会填高河床,毁坏田地,甚至淤塞海口,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植树造林来抑制水土流失,因为树木有可以牢牢抓住土壤的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而树根又可以不断地吸收和蓄存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统计证明,有林区可以比无林地区多蓄二十吨水。通过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很好地治理沙化耕地,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林慢慢进入成熟期,不但可以使荒漠化得到治理,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劳动机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造气候,改良土壤,调节水圈,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主要是遵守国家制定的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的法律,积极的植树造林,努力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加快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园林苗木、林下种养业、立体林业等,不但可以加强荒漠化的治理,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结语
中国学者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准确地评价了中国的荒漠化现状和趋势,认为植树造林是抑制荒漠化的主要手段,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是其所呈现的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国土利用和整治中防沙治沙的任务非常紧迫。进一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荒漠,防止沙漠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中国荒漠化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1期
高考命题以考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命题选材新颖,多为教材所无,设问角度别致,耳目一新,不落窠臼,体现能力考查,达到高考选拔的最终目的。解题过程需经过提取信息、调用知识、探究问题等三个必经的环节,且整个思维过程中各环节虽有先后之别但实为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状态。环境保护类试题的命制及解答也不例外,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试题设置情景陌生,设问角度多从环境问题的表现、影响、成因及应对措施等角度着眼,而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正确提取信息,在试题情境所展现的图、文、表、材料中已经蕴含了足够解答所设问题的信息;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除创新思维类试题(这类试题纯粹考查考生快速自学能力)外,试题解答需用到的知识皆为课标规定的主干知识,是考生自学即可掌握的知识,其困难在于能否把试题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与需调用的知识形成关联,并探究得出解答途径,最后用富有逻辑的专业语言描述和阐释出来。整个解题过程完美体现了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的理念。解题所用到的知识虽极简单但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思维张力却极大,这一点大大区别于以往考试以考查知识立意的命题形式,一个人虽学富五车但若没有思维能力一定无法解答现行高考试题,这正是现行高考命题的优势所在,且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二、分类解答
(一)环境污染类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主要方面,命题涉及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同一类型的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如我国北方区与南方区酸雨类型不同,是因为能源利用的占比不同,北方以煤炭利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为主,南方以石油利用产生的硝酸型酸雨为主。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一般来讲,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如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水污染的防治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等措施;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参考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题思路】本题首先是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必须正确提取图示信息方能与设问构建关联,由图示可知河套平原总干渠发出的各支渠流经农田后,进入总排干渠,然后汇入乌梁素海。第(1)题,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农业、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加重。
第(2)题,针对乌梁素海污染物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和泥沙等,因而要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在湖泊边缘可以设置沉淀池等工程设施,种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强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二)生态破坏类
生态破坏包括森林破坏、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等。每一种生态破坏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对这些基础知识要有一个把握,如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提供旅游休闲地等,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包括洪水、旱涝、物种灭绝等;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草场退化导致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保护草地的措施重在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物种灭绝的防治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题思路】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的区别,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
(三)资源开发类
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开发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的具体举措有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有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首先要掌握需要调用的各种资源问题的相关基础知识。如淡水资源短缺涉及空间与时间分布不均、工农业需求量大、利用率低、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等,解决措施侧重“开源”方面,主要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等。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要掌握土地退化的原因,即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等。生物措施是指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等;工程措施是指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保护耕地、提高肥力,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等。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包括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等。
例3(2015年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图2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在开采、利用、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环境问题。图示方式主要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三、能力测试
(原创)图3为2009-2013年美国肯塔基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地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壤侵蚀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是()
A.潜在荒漠化土地
B.轻度荒漠化土地
C.中度荒漠化土地
D.强度荒漠化土地
2.据图推测可知()
A.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覆盖厚度相当
B.潜在荒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最高
C.中度荒漠化土地生产力高于轻度荒漠化土地
D.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原创)读中国某区域图(图4),回答3~5题。
3.最适合建风力电站的地方是()
A.克拉玛依市B.乌鲁木齐市
C.达坂城区D.吐鲁番地区
4.目前陆地风力发电的缺陷是()
①干扰鸟类②强度具有季节性③发电量小④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影响该区域城市等级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原创)读世界某区域图(图5),回答6~7题。
6.图示沿海地区难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原因有()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流与副高影响
C.过度垦殖和灌溉
D.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7.图示地区鱼类和海盐加工工业发达,影响两类企业布局的共同主导因素是()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原创)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6为哈尔滨市2011-2013年两年间雾霾生消时间统计曲线图。
说明哈尔滨市雾霾生成与消失时间特点,据此对人们日常锻炼时间提出建议。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南某大学生就业失败远走南疆,发现和田地区荒地甚多,当地农民仅用于粗放牧羊。即承包1500亩荒地种植枣树,引进优质枣树苗,种植过程中曾遇到许多问题,最终获得丰收。图7为和田地区位置及积温、降水分布图。
(1)评价和田地区种植枣树的地理条件。
(2)当地沙尘暴频发,枣树苗难以成活,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沙质土壤洁净无污染,但土壤贫瘠,且虫害影响枣树生长,为收获绿色无公害大枣,不使用化肥、农药,试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及防治虫害的措施。
(4)喜获丰收,红枣大如鸭蛋,品质优良,滋补营养丰富,专家赞称“和田软玉”、“保健丸”,获绿色食品认证,拟售价每千克600元,产品希望打入全国高端市场,请提出最简便的促销方案。
【答案与解析】
1.A由图可知,潜在荒漠化土壤侵蚀量最大,故为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
2.D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侵蚀量相当,但其原因不同,强度荒漠化土地是由于过分侵蚀,已成石漠化,上覆土层极薄甚至没有,即没有或极少有土层可供侵蚀;无荒漠化土地因水土保持措施得当,植被覆盖了最高,虽土层覆盖厚度最大但被侵蚀量最少。土地荒漠化等级越大土地生产力越低。从2009-2013年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趋势知土壤侵蚀量越来越小,可推测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3.C达坂城区处于峡谷,因狭管效应风力最大。
4.B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叶长达6米,对飞鸟形成极大危害,风力发电占用很大土地面积,风力具有间歇性和季节性,这都是风电站的弱点;风力发电量要看其装机容量,大的风电场装机容量相当于一个三峡发电量。
5.B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等级大小受制于所处绿洲的大小。
6.B该地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受副高、东南信风和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7.B鱼类易腐烂变质,晒海盐需要海水,因此二者均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8.雾霾多生成在凌晨3-6时,多消失在凌晨5-9时。建议锻炼时间选择在上午9时以后。
第二条 本省生态草建设区域的具体范围,依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生态草建设规划确定。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态草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草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植被。
本办法所称生态草建设,是指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采取封地管育、植灌种草、林草结合,促进植被恢复和改善,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性生物和工程措施。
本办法所称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指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
第五条 省及生态草建设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草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生态草巡护稽查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草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省及生态草建设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牧业、土地、水利、环境保护、计划、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生态草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生态草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二)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三)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四)国家投资与地方多渠道投入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五)坚持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
第八条 生态草建设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草建设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并实施考核。对在生态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生态草建设活动。
第九条 省及生态草建设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草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生态草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生态草建设规划应当对治理荒漠化土地,实施生态草建设的时限、步骤、措施、植被恢复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凡从事生态草建设活动以及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进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草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 省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生态草建设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生态草建设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生态草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草建设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生态草建设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生态草建设规划。
第十三条 生态草建设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生态草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组织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种植生态功能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第十四条 省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其他有关部门对生态草建设用地的面积、植被构成、生产能力、生物灾害等基本状况实行监测,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第十五条 建立省荒漠化治理基金制度。荒漠化治理基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捐赠和认治投资等方式筹集。
荒漠化治理基金必须用于生态草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六条 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草建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建设生态草实验示范基地,引进和培育优良草种、树种,提高生态草建设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七条 生态草建设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进行公益性生态草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和进行技术指导。
从事公益性生态草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种植的植被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当地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护,并应当按照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技术标准进行治理。
第十八条 从事营利性治理荒漠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
第十九条 生态草建设区内国有荒漠化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生态草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
生态草建设区内集体所有和依法确定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有荒漠化土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生态草建设,土地使用者或者承包经营者也可以委托他人,或者与他人合作进行生态草建设。委托或者与他人合作进行生态草建设的,应当签订协议,协议书应当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从事营利性荒漠化治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治理活动开始前,向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申请,并附具下列材料:(一)治理土地权属的合法证明文件;(二)符合生态草建设规划的治理方案;(三)治理所需的资金证明。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项所称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治理范围界限;(二)阶段治理目标和治理期限;(三)主要治理措施;(四)植被管护措施;(五)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 为进行生态草建设而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采取治理措施,按照生态草建设的技术标准和治理方案完成治理任务;并不得改变生态草建设用地的用途。
第二十三条 经过治理达标的地块,植被的平均覆盖度应达到85%以上。治理者完成治理任务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应当向县级以上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的,应当发给治理合格证明文件;验收不合格的,治理者应当继续治理。
第二十四条 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生态草营利性建设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取得不超过50年的土地使用权。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从事生态草建设活动的,应当在法定的使用期限内由双方按合同约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采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治理荒漠化土地的,当事人各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签约各方的权利义务、面积和等级、四至界限、承包期限、收益分配和违约责任等条款。
第二十六条 承包期内,承包方应得的承包收益,可以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个人承包的生态草建设用地,在合同规定的承包期限内,允许继承人继续承包。
承包期满,发包人继续发包的,原承包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承包权。
第二十七条 生态草建设用地的承包经营权,经发包方同意,可以流转,实行合作经营的,经合作各方同意,可以流转。
第二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投资进行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可以依法免征或者减征有关税收。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擅自从事挖沙、取土、耕作、刮碱土、挖植物等破坏生态草建设用地植被及其建设设施的活动。
第三十条 禁止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放牧。
第三十一条 确因科研、教学需要,到生态草建设区采集标本的,应接受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二条 禁止擅自向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排放污染植被的废液、废气、废渣。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以下各种行为,由县级以上生态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委托生态草巡护稽查机构按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不按照治理技术标准和治理方案进行治理、擅自改变生态草建设用地用途或经验收不合格又不按要求改正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从事挖沙、取土、耕作、刮碱土、挖植物等破坏生态草建设用地植被及其建设设施活动的,责令其停止破坏活动,限期恢复植被,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在生态草建设用地上放牧的,责令停止放牧,赔偿损失,并按放牧大牲畜每头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放牧小牲畜每只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罚款总额度不超过1000元。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擅自向生态草建设用地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挪用生态草建设资金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生态草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者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于拒绝、阻碍生态草建设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触犯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