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物流的现状

农村物流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物流的现状

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现状采取控制措施。

一、农村河流水污染影响因素

1、畜禽粪便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同时,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全国平均农药(有效成分)使用水平为12.7kg/hm2,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有效成分)。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利用率极低,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有40%~55%沉降到地面,下渗土壤、污染水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化肥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并快速增长,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化肥过量地施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塑料薄膜

近几年,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下降,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 kg/hm2,能够分解的仅为5.3%,回收利用率为58.7%。

5、气温变化

我市年平均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10a平均升高1.0℃。气温的变化决定水温的变化,而水温的变化对溶解氧及其生物氧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水温超过15℃时,气体从水体中溢出速度明显增加,高温条件下水下厌氧作用增强,厌氧条件下河流恶臭污染加剧。

二、农村河流水污染的现状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2、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地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河流中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造成河流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表1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

3、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的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三、农村河流水污染控制措施

1、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负总责的河长制,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净化河流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

5、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

这是防止农业污水对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

6、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地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开发和生产有机食品,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

7、全面开展农村沟浜整治

开展县乡农村沟浜综合整治工程,使河道行洪畅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量,降低水位,整治后的河道水流变得更加通畅、水质变得更加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显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结语

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各地具体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时候,应该首先根据河流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源头的控制,从而保证控制和治理后能够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体的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1).

[2]江红梅,王正中,王东刚,曹满,任鑫.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物流 运作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并没有将“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分开来研究,物流概念是从配送深化而来。1915年美国经济学家shaw.A.w开始注意到物流在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提出:“物流就是把产成品从生产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全过程的活动,1965年,日木通产省委托日本财团法人机械振兴协会对物流现状进行了调查,最后给出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就是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移动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动态联盟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在农村物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对美国和英国的粮食分销系统的集中模式、水果和蔬菜供应链管理、美国新鲜蕃茄冬季市场一体化行为、新鲜水果和蔬菜销售体系的体制等展开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我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我国学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物流规划技术、供应链理论、物流组织模式等物流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在物流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物流联盟。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不完善。

河北省农村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很不完善。从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需求市场来看,企业对自营物流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程度,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看似科学,实则低效的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大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工具和设施,实行包装、储存、卸运一条龙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几乎所有物流活动都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从物流供给市场来看,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供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供给企业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规模,能力分散,规模及服务水平都较低,工农业产品运输仍然存在许多私营车进行物流运输,未形成大流通格局。从市场合作来看,物流企业和分散的运输业主与物流需求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薄弱,发展不合理。

河北省农村物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物流在交通枢纽、仓储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也未将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当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

(三)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低。

河北省农村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是标准不配套,导致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转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统一(统筹)规划。

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仓储、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必须加以统筹协调考虑才能使物流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物流资源的效率到最优,因此,制定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河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和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效率。河北省农村物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着城乡分布和交通运输方式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应尽快形成配套的合理的运输网络,促进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经济与物流长期协调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农村物流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政府应充分考虑其经济与物流长期发展的协调性,并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育第三物流市场,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政府应鼓励从事运输、仓储、货运和批发配送等服务业务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再横向和纵向上延伸物流服务,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较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领域转变,并加强这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联合,促使这些企业发展成为优势物流企业。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它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内容广泛,给农村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城乡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流动的纽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对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133015)

参考文献:

[1]姜璞.关于农村发展现代物流的儿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1,(1).

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商贸物流;“淘实惠”;“最后一公里”

一、前言

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化,将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河北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出台多项政策给予扶持和帮助,大力打造“互联网+智慧乡村”平台。支持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投送服务网点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保定市大力铺设“农村电商”,力求实现一村一店,村村通物流,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电商“淘实惠”现状分析

(一)“淘实惠”基本情况

“淘实惠打造保定人自己的电商平台”保定市满城区淘实惠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专注于农村电商领域,是一个为了打造“智慧美丽新农村”,帮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计划在乡镇发展13家乡镇级运营中心,183个行政村,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实施办法,计划两年内全覆盖。

(二)“淘实惠”在乡镇中的生存现状

1、乡镇顾客“留守化”。笔者对保定市满城区乡镇村民做了“保定市满城区铺设淘实惠店铺乡镇村民调查问卷”,调查发现,乡镇顾客表现为“留守化”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且女性居多5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基本相近,40岁以下的顾客相对较少,且仍以女性为主。

2、乡镇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乡镇村民的对会联网的使用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落后,百分之六十多的人会手机上网,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会电脑上网,不上网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村民们对于网购的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调查数据显示经常网上购物的只占12.93%,这些人一般是20到四十岁的女性,主要在家带孩子,处理日常事务。而限制大家网购的条件大部分人表示为“付款”、“质量”、“售后”等。网上付款让大多数村民感觉到不安全,再有就是网银的绑定程序也给村民带来不便;加上网上的东西只能看到图片,同一个图片不同的店铺价格可以差出数十倍;再有就是物流的配送,之前镇上村里物流配送点没有普及,要取东西需要到附近相对繁华的镇上,甚至是市里取件,让村民感觉时间性不强,购物省下的钱都用在了交通上,或者反而价格更高了。

(三)“淘实惠”村村通物流现状

1、“淘实惠”物流基础设施。“淘实惠”村村通物流项目,采用总分形式进行物流配送,即“淘实惠”在市区设有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再下伸至各个乡镇村落,实现村村通物流。“淘实惠”采用的两级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绿色配送方式,在市区采用电箱车,保证及时到达市区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住户。在乡镇采取电三轮小箱车,能够更合理的适应乡间道路,并与乡镇货物购买量匹配,避免浪费,合理节约成本。此外,“淘实惠”的整个配送过程中采取与当地原有快递公司结合的方式,即消除了竞争,又降低了自己的投入成本,且节省了宣传费用,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淘实惠”物流市场现状。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村民都听说过“淘实惠”,还有不少人去店里尝试过操作,许多人进行了购物尝试,还有些村民已经成为了“淘实惠”的常客。村民对“淘实惠”普遍持称赞态度,认为淘实惠让他们的生活更先进了,更有水平了,更方便了,更丰富多彩了,更接近城里人了。由此也可见乡镇村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畏惧,对网络的使用也不像意识中的那样艰难,大家对屏上交易还是很感兴趣也很乐意接受的。满城区人口总计约40万,但是电商的进入还是很少,除了再市区还有两三个之外,在农村的几乎电商几乎没有,所以“淘实惠”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四)“淘实惠”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

1、平台不够健全。“淘实惠”的农村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虽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是与时代接轨还是稍有滞后,尚未建立成具备数据交换、信息、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的综合平台,物流信息还不能完全实现共享,每个行政村的网点与总店的沟通还存在岩石问题;此外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并不平衡,考虑到新建成本,造成“淘实惠”在有些地区只能镇镇通,存在个别村配送“不精准”问题,也存在有些村庄人数少,购物少,与邻村无距离,但也设有配送点的情况,存在“配送浪费”。

2、服务规范化程度低。对于“淘实惠”而言,规范化能提高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是消费者权益的体现。宏观来看,“淘实惠”物流服务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因为配送底端网点与之前的快递单位有重组和并购,所以导致其他企业的文化和规范还存在身影,不能完全实现规范化物流服务,整个流程还存在“农村式服务”的随意性。

(五)“淘实惠”电商物流问题解决对策

1、灵活变通。一是在制度安排上要促进农村物流的供需稳定,不仅能够屏上买还要做到屏上卖,而且买卖相当,满足农用生产资料特别是农产品流通的平台要求。二是对于物流配送问题, “村村通”不代表必须“村村有”,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配送体系。

2、引进人才。调查结果显示“淘实惠”的绝大部分员工并没有较高学历,或者其所学专业也并不是电子商务或者物流相关专业,也就是在企业的专业化人才太少,这无疑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从而阻滞企业的发展。因此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等人才或者对现有人员开展电子商务、物流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淘实惠”人才之路的选择。

3、政府扶助。调研中发现,虽然政府一直都在宣传“淘实惠”、“村村通物流”但是实际中并没有给以实际的物质、财力、人力帮助。满城区“淘实惠”总负责人方宝江,是满城区国美电器的总负责人,私人商人做“淘实惠”更多的是看重利润,这必然会影响“淘实惠”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如果政府能给予相关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的支持,对从事农业与农村物流的企业实施政策倾斜,甚至直接给予资金补贴,可以增大“淘实惠”或者其他农村电商的惠民作用,也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不错选择。

三、农村商贸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反思

通过对“淘实惠”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商贸物流虽不像大家意识里认为的那样不堪,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最有一公里”配送问题更是亟待解决。首先要树立物流品牌,物流服务不容小觑,要想使电商物流在农村市场一炮打红必须有足够的企业实力,一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求和选择,这样才能给予农村商贸物流进一步完善的机会,否则很容易“夭折”;其次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度和覆盖面,努力搭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以贴近农村生活,服务农村百姓为宗旨,创建一流的物流交通运输环境;最后培养复合型的农村商贸物流人才,争取一人多才,一人多用。既简化工作队伍,又能防止互相扯皮推诿现象,节约人力成本,比较适合农村物流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晓宾,张博文,卢贤鑫. 基于电商市场的乡镇物流模式及瓶颈分析[J]. 特区经济,2015,06:104-105.

[2] 李晶蕾,罗逸轩. 乡镇物流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J]. 物流科技,2014,05:85-87.

[3] 石巍.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形成和突破初探[J]. 科技致富向导,2014,17:86+115.

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第4篇

1.1广西农业物流现状

1.1.1物流基础设施较完善,区位优势突出。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区内有邕江、左江、右江、柳江、桂江等江河,主要铁路干线有南昆、湘桂、南防、黎湛、黔桂等线路。拥有桂海、桂梧、南梧等多条高速公路及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代表的便捷的空中走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特的区位优势将为农业物流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1.1.2农产品较丰富,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迅速。广西是我国农产品比较丰富的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拥有各类名特优农产品1200多种,区内各地享有“中国龙眼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茉莉花之乡”、“中国荔枝之乡”和“中国奶水牛之乡”等多种称号,丰富的农产品赢得了国内外的青睐。2009年在上海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广西500t各种名特优农产品两天就销售一空,2009年底广西举办的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吸引了国内外l0万客商上网浏览采购[1]。同时,广西防城港、南宁、柳州等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也为广西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1.3农业物流技术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导致广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不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农业物流技术有以下特点:第一,除国家投资或扶持建设了一批较先进的农业物流设施(如桂林兴安等县的农产品交易系统,全州、恭城等县的果品冷库等)外,仍以传统的低档次设施设备为主,如接近农村市场终端的物流主要是以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甚至脚踏三轮车和自行车为运输载体。第二,农业物流技术的系统性集约优势因组织程度低而难以发挥。第三,农业物流设施设备及管理技术的改善速度相对缓慢[2]。

1.2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2.1广西农村土地流转概况。广西在地域上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全区土地面积236万km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广西农村人口4026万,在全国排第9位,耕地总面积为26142万hm2,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人均耕地面积534m2,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0%左右,具有农村人口多、耕地少、耕作条件不及平原的特点[3]。广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广西农业厅的统计,2010年6月广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2.33万hm2,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11%;涉及农户120.0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4%。

1.2.2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特点。广西农村经济总体欠发达,其土地流转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绝大部分属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较困难家庭仍采用耕牛和人力来耕种,实行粗放式生产。土地的分割仍然保留国家家庭承包制时的地形地貌,小块分配、小块耕种、独立收割。很多农户原来是种两季水稻,现在基本上都只种一季,这种单季作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间接导致土地抛荒,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抛荒现象没有根除。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抛荒现象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家实施相关惠农政策之后,抛荒现象虽有所好转,但是至今没有彻底改变。不少农户多年未种自己的承包地,导致土地闲置。三是土地流转层次较低。在国家农业税取消之前,许多农民都想把抛荒的土地转租给他人,却很难找到承租对象。因为承租人也要面临风险,一方面要承担农业税和相关农业成本,另一方面土地用途有一定限制。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等政策后,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开始有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规模化承租土地,但是土地流转的低层次性没有根本改变,客观上也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流转[3]。

2农村土地流转对广西农业物流产生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了农业物流需求。以广西玉林市为例,据了解,玉林市在农村实行土地经营流转,以专业大户集中连片租用为主,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了香蕉、果蔗、中药材、蚕桑、荔枝、剑麻、速生桉、糖蔗等连片生产基地。目前,该市农户共流转出租土地3.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95%,流转后形成产业基地497个,其中以果蔗生产最多,形成123个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农业物流需求也随之增加。

2.1.2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转包,即一些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的农户,通过私下协商或口头协议等方式将自家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二是出租,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以租赁合同形式出租给农业经济组织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后者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承租者为了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往往把所获部分利润投入到道路、仓储设施、交通工具以及计算机通讯设备等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1.3土地流转有效缓解了农业物流发展中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难题。土地流转后,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村市场越来越被看好,大量的非农资金进入农村,有效缓解了农业物流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土地流转一方面使部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农业专门人才加入到农业及农业物流经营行列,特别是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支持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背景下,大量农业相关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很多直接从事与农业物流相关的行业,如生态养殖、农产品代销、农贸等。此外,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集约化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增长完全依靠粗放式经营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农业相关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开发与应用,在农业物流领域,条形码技术、POS系统、GPS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缓解了农业物流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

2.1.4土地流转缩短了农业物流供应链,提高了农业物流效率。传统的农业物流主要从基层批发、零售市场开始逐级流通,中间环节多、供应链长,供应链中各成员间是简单的买卖竞争关系,物流需求较分散,物流效率较低。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物流需求变得较为集中,加上物流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产生了很多新模式,如“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大大缩短了农业物流供应链,提高了物流效率。

2.2负面影响

2.2.1土地流转加大了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广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较好的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根据广西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广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比例列前3位的依次是南宁市(广西省会)4.85%、防城港市(广西最大的港口)4.80%及柳州市(广西工业中心)4.71%。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范围较广,很多是与外来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流转,而落后地区土地流转多发生在同村内亲戚、乡邻之间,由此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物流需求不平衡。土地流转较好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各种物流资金、人才、技术大量涌入,农业物流水平迅速提高,而且易与其他物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连接。土地流转落后的地区,除了会因自身落后的物流设施水平增加物流成本外,还会导致现有的物流资源向外地流失[4]。所以随着各地土地流转差异越来越大,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也会越来越明显。

2.2.2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刺激农业物流需求,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给农村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我国传统农业属于粗放式经营,农业物资采购、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运输和仓储大都是人力操作、农户分散独立进行,虽效率不高但对环境破坏较小。而土地流转后产生的现代化大农业普遍采用机械化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造成农村耕地质量下降、居住环境恶化,而且随着农村市场繁荣逐步产生许多城市发展中固有的难题,如噪音、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另外,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后没有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是选择种植蔬菜、花卉、树苗、烟草等,有的干脆用于挖塘养鱼、修圈养猪等,虽然土地用途仍属于农业范畴,但这直接造成了粮食大量减产,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长期还会对耕地土壤质量产生影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3土地流转背景下广西农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农业物流专项规划发展农业物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研究,积极引导,鼓励各地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要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大力促进农户与农业产业化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及高科技农业,营造农业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制,尽快出台农业物流专项规划,明确各地农业物流的重点发展方向,规范各地农业物流相关项目的布局和实施。

3.2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是支持物流高效、稳定运行乃至进一步支持经济运行的根本。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整体水平仍较落后。据统计,广西通公路的自然村占73.8%,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有车站、码头的村仅占22.2%;农村进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的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分别占54.6%和56.5%,进村公路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均为14.0%,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比例分别仅为7.6%和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比例仅占2.9%[5]。当前,广西农村应结合国家“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着力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构建、改造和升级,培育大批各种形式的农家店,重构农村物流网络。同时,整合各地物流资源,搭建统一的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带给农村的商机,积极引进条形码、射频技术、POS系统、GPS系统、EDI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3.3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主要形式,物流企业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关键。针对广西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与管理水平较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的现状,应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企业、打造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普及农村便利店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培育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支持和促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兴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优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减少农产品配送的中间环节,鼓励在广西的南城百货、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渠道,大力推进农产品企业或农业经济组织直接向超市、菜市场、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3.4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推进农业物流社会化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扩大农业物流需求效果显著,同时农业物流的发展壮大也会加速土地流转的趋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发展关系,仅仅依靠单一部门或企业独立运作的自营物流模式,不仅农业物流水平上不去,土地流转也会遇到阻力。因此,土地流转环境下发展农业物流应该积极推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打破部门、行业及地域限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业物流的社会化程度。

3.5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仓储、加工、配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广西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很低,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0%,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5]。因此,要扩大高等院校中农业物流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培养中高级农业物流专门人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农村物流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构建农村物流体系

我国农村改革已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根据中央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实践及理论中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动力源泉。

一、 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

农村物流体系是指为农村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所组成的体系。农村物流系统既与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特点有关, 又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有关, 它与工业及其他行业物流相比,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长期增值过程,所以物资能否有序高效地流动,将是农业生产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成本高,环节多,流动缓慢,体系不健全,服务混乱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障碍。目前,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生产的农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需要流通的商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容易腐烂变质,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一些特殊的和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难度、风险大。

2.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供给能力不足。在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仍基本是实行家庭经营,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无论是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发展。

3.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落后,运作成本高。物流的每一项功能的具体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交通状况基础差,运费高,运时长;信息平台不畅,容易造成市场供给的时滞;没有先进的物流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深加工,提升其价值。。

4.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作业不规范,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解决农村综合改革问题的重要性

1.入世后为我国农业迎接国际农业冲击和挑战的战略需要。我国的“三农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根深蒂固、长久历史堆积下来的顽症,在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接时,就更是四面楚歌了。入世后, 国外销售为了占据国内农产品市场,采取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势必对国内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不利影响,卖农产品难的现象也因此日益加剧,解决农村经济矛盾的难度必将逐步加大。可见,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导致的物流不畅,成本过高,质量低劣等落后现状使国“农业”问题日渐严重,“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加剧“农村”的不稳定。如不迅速改进和转变这种局面,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

2.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随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具体实施,农村发展势头较好,农业税的取消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农村市场依然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因此,通过政府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确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才能便于果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如果政府扶持一些物流中介服务组织,不仅使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发生了创新,而且能使其作为农民与市场连接的纽带。农民利用其信息,可以用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借助其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有利于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在竞争加剧的农产品市场中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增加利润成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棘手的问题。农业风险除自然灾害风险之外,还有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政府逆向操作而造成的政策风险。要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不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并依靠国家有力的农业政策和资金支持,更需要农业服务,农产品供应、信息获得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对不确定性风险化解的机制的建立。物流管理在抗御农业经营风险方面已被广泛关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度发达和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因此,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4.有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环境的改善、物流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品流入本地区,而且会以较低的价格、更快捷的响应速度、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会加快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一方面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增加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村出现的新型盈利的流通企业,必然引发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服务有机的结合并运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之中,同时又会带动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维修、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从而促进更加广泛的城乡差别的缩小。

三、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除了铁路、空运、航运等建设外,联结城镇乡村的公路网建设、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及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均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同时又会拉动农村物流总需求,使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局面得到缓解。随着政府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网逐步形成,农村“为通”、“为畅”建设工程解决了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2.制定鼓励政策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其流通非一家企业包揽得下,尤其是农村经济作物、养殖品,以及一些小品种农产品的流通,是需要发展包括私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物流企业来共同完成。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按照农村物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力量尽快退出农产品和农资领域的运作,鼓励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和确立农村物流的合法地位,做到不以身份而以效益来识别整合和扶持对象,只要其从事农产品流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应该给予支持和整合,并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改变原有农产品流通企业规模小、服务单一和封闭运行的现状,壮大专业从事农村物流的主体。

3.鼓励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影响整个流通环节的速度和效率。如果政府适当地扶持一些中介服务组织(如农业物流信息公司),让农民迅速地对不确定需求的信息共享管理,快速地进行决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用物资的供应、农副产品的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等的增值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取得最理想的目标效益。

4.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物流设备的研究改进中,要加强对适合农产品运输、储藏设备的生产和开发,大力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符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需要的设备研制开发,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要。使物流设施在农产品流动过程不仅能保护其使用价值,同时又能创造其价值,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在现代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实现农产品流通手段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实现农产品流通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