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利制度的原理

专利制度的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利制度的原理

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第1篇

(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森工企业中各类专门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仅为14.15%,远低于其他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的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等比较高级人才很少有到林业资源型城市来工作的,即使是从林区出去的,宁愿在外打工也不回家乡工作。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文化结构上,拥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涉及营林、木材采伐利用的人才过剩,而转型所急需的经营性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表现在就业结构上,虽然也有个别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林业资源型城市工作,但主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到基层和企业等生产一线的几乎没有。

(三)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由于体制的原因,在林业资源型城市企业与地方政府相互分割,企业子弟学校与市政学校各自办教育,并且这些学校隶属于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重复建设严重,教育资源大量浪费,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后续保障力量的不足,进而导致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滞后。

(四)人力资源保护不力

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保护制度不到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职工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城市中很多人员依靠低保生活。林业职工身份多样,相同岗位,待遇不一。

(五)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林业资源型城市并未真正建立起体现效率分配原则的有效激励机制。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林区企业分配形式单一,工资奖金分配始终未能从平均分配的“大锅”里跳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及有效运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种投资在林业资源型城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大大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是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

(一)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我国大多数林业资源型城市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于一般城市。所以,林业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制度,加强基础教育,为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开发特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其次,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制度化,培养技能型人才。林业资源型城市缺乏实用型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抓住国家实施“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机会,培养技能型人才。

再次,林业资源型城市应发展高等教育制度,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体制创新,增加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自,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结构,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发展新格局。

最后,林业资源型城市应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二)林业资源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人力资源的开发,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培训制度化也是稳定人力资源不可忽视的因素。培训表达着对人才的重视、关心和帮助,表达着对人才未来在组织发展的厚望与企盼。培训还是一种智力输入,能提升人才的无形价值。人才除了关注有形价值的提升外,更关注自身无形价值的增值,对培训的需求程度,往往高于对薪酬的需求。因此,当单位能够满足他们培训的需求,提升他们的无形价值时,这本身对人才就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林业资源型城市就业扶持制度

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其资金的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不同步。须采取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合对二者进行协调。

建立专项资金援助制度。设立一系列的特别基金,来促进就业再就业。例如,制定林业资源型城市就业特别支援制度,设立职业培训援助金。形成特殊的资金援助体系,加大对录用失业职工企业的补贴数额。建立合理有效的筹资机制,转型资金的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

完善转岗培训及再就业制度。尽快制定职工转岗培训及再就业制度,根据林业资源型城市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建立并完善多种投资主体的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失业培训计划并大力建立和完善技工培训市场。建立全社会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联动制度。政府及主管部门、工会、妇联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筹措资金,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林业资源再造与就业再就业相结合的制度。把林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再造工作当作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把这个产业和职工就业再就业结合起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林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城市基本建设的补偿制度。探索扩大就业、再就业新路子。为了加快这一工作的进程,国家还可考虑设立特别优惠制度让民间资本参与改造,为城市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使用制度

林业资源型城市在用人上一定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公平待人、公正处事”的原则。做好人才的使用工作,充分考虑专业对口加本人意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实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五)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林业资源型城市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做好人才流动的配套服务建立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流动机制。对于急需的人才,要做最大的努力,以优越的条件、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建立人力资源的流动制度是为了挽留人才和吸引人才,但绝不是限制人才自由。而是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精神留人,制度留人。要让人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森工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吸引人才,留住现有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合理利用外流人才,变外流人才为外在人才,并以他们为纽带,架起一座座联系的桥梁,通过它们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创造新的价值。

森工企业人才流动一方面要在森工企业内部岗位间员工流动,现代企业中劳动分工细化,轮换岗位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引进和末位淘汰制,企业生命的维系也需要新陈代谢。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通过调资和奖金分配与个人能力和实际表现相结合,或对有特殊贡献者设立特薪等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实行职工持股制度,让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普通员工持有企业股份,以此来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此外,还可以实行职能工资制或年薪制;有差别的动态福利保险制度等。

建立有效的人员配置机制。开发建立一套科学的岗位评价管理体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完善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建立竞争上岗的模式,增强员工自我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形成公平、有序、互动的竞争体制环境,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活力,形成企业内部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和建立一套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的选拔制度。

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分预警

[中图分类号]H3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34(2014)11―0167―03

[收稿日期]2014 ― 10 ― 11

[作者简介]刘沙沙(1982―),女,天津人。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作为特殊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已经于2012年从母体校“独立”,不再发放“母体”的学位证书,这意味着独立学院面临“生死存亡”的办学压力。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学生信息网公布,截止2011年6月,全国共有四年制本科院校1108所,其中第一类本科与第二类本科共792所,独立学院(第三类本科)316所;其中开设日语专业的四年制的独立学院有110多所。日语专业早已不能再称为“小语种”,而是名副其实的“大专业”,这大大超越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会影响今后的生源,直接威胁到日语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夹在第一二类本科等国家正规院校和各类培训学校中间的独立学院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在找准学校定位,确定适合自己院校的培养方案之外,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是面临办学质量挑战的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一、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习现状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来自本科三批录取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和学习自觉性严重缺失等学风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学习成绩。而日语专业虽然大部分是零起点,其培养目标与初中开始学习六年之久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即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熟练的掌握日语的听、说、读、写、译,并能在专业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日语专业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极其繁重,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即意味着机会更多是挑战:利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与重点院校的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原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能否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为社会所用?

在学校现行的学分制下,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问题核心课程的成绩不达标,从而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学分的获取,导致延期毕业,有甚者经过四年的学习也未能掌握所学专业。以日语系为例,有一少部分学生自一年级起日语专业课程多门挂科,经过努力后期即使勉强毕业,所学知识也不足以从事日语专业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远离家庭使得家庭教育在弱化,且很多家长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业已没有强制性必要,大多数学生只会向家长报喜不报忧,导致家长无法真实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与家庭脱节严重,等到学生无法毕业再行通知,为时已晚。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加强学风制度建设,才能辅助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既定培养目标,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针对现有学分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针对第一部分所述的现状,为引导学生向良性发展,确保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日语系制定并实施了学分预警制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学分预警管理规定》的规定如下:学生每学年所修必修课程未取得学分达到6学分者,给予学生学分告知预警,为一级预警;每学年未取得学分达到8学分且涉及3门专业必修课程者,学生学籍转入下一个年级,学生随下一个年级修读,为二级预警;学生在校一年未获学分之和高于总学分的85%者,在校两年未获学分之和高于总学分的70%者,在校三年未获学分之和高于总学分的50%者,在校四年未获学分之和高于总学分的30%者,在校五年未获学分之和高于总学分的10%者,劝其退学,为三级预警。

为继续完善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学分预警管理制度,了解学分预警实施的具体状况,针对现行的学分预警制度,以本系学生及家长为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100份,回收率100%),从其认知度、效果及实施方式三方面对进行了调查。

1.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中,首先从学生对学分预警的认知程度方面设立题目,日语系已经实施学分预警制度,学生对于学分预警制度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否真正了解学分预警的真正目的,就此展开调查,结果有39%的学生选择知道,61%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虽然学分预警制度已经实行,但学生依然不清楚学分预警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学分预警的宣传存在问题,尤其是其目的及意义。

其次,学分预警是否起到督促作用的调查结果,77%的学生认为有督促作用。在第一部分的调查分析中已经指出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是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学分预警制度可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风建设,充分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这也是制定学分预警制度的首要原因。

学分预警实施过程的题目中,设置了四个题目,首先横向和纵向调查学生希望在哪种情况下预先警告,结果63%的学生选择在未取得学分达6学分且涉及一门专业必修课的情况,22%的学生选择未取得学分达8学分且涉及三门专业必修课的情况,只有15%的学生选择更严重的情况。另一方面,实施学分预警时间的调查中,44%和33%的学生分别选择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实施,选择在三年级实施学分预警的学生占21%,选择四年级的学生仅仅占2%。因此,综合可知实行学分预警时,务必要以实现“预警”的基本目的为准则,各个方面预先警告。

最后,针对如何更好的实施学分预警制度进行了调查,65%的学生认为将成绩预警作为辅助将更好地起到督促作用,选择考勤预警和学风预警的学生各占15%和16%。由此可见,学校在实行学分预警的同时,应该辅以考勤、成绩等其他预警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起到相应的作用。学分预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分预警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因此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按照管理规定将受到学分预警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2.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学分预警制度的实施过程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为此针对日语系现行的学分预警管理制度,也对家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在调查学分预警必要性的题目中,93%的学生家长认为学分预警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实施过程中家长的配合是关键,100%的家长表示会配合学校完成督学计划。针对与受到学分预警的学生家长沟通问题也进行了调查,86%的家长选择在一级程度的情况下学校预先告知,仅有14%的家长选择二级程度,选择三级程度的情况下被学校告知的家长为0。调查问卷中绝大部分家长在学生达到三级程度的情况下愿意到学校亲自了解情况。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学分预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督促学生学习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分预警的宣传上也提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实行,加强宣传与教育,要将学分预警制度的目的意义宣传给每位学生;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表示学分预警应侧重低年级学生;学分预警的同时应该同时加强考勤、学风、成绩的管理,辅助学分预警制度的执行,对学生学习起到更好地督促作用;希望以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落到实处,抓学风,稳学风,学习氛围最重要;实施学分预警制度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预警早沟通,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定期沟通至关重要等等。针对上面的调查,结合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实际的实施状况,在第三部分中来具体探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分预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根据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学分预警管理制度,结合面向学生和家长的100份调查问卷,总结实施学分预警两年来的经验,对制度的具体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最关键的是宣传工作,要让学生更清楚和深入的了解制度的要求和目的:学分预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分预警真正的目的是无需预警,从而真正达到预警效果。在实施学分预警制度的过程中发现越早宣传,预警的效果越明显,经过此次调查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尽早宣传并严格执行学分预警制度。“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之后的学分预警实施中,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面向新生宣传强调学分预警制度,让学生明确学分预警的真正目的,做到了“制度早宣传,问题早防范”。目前为止,经过入学教育的学生对日语专业学分预警制度思想上极度重视,起到了以防范为目的的预警作用。

第二、“预先警示”是重点。独立学院日语专业除上面提到的学业任务繁重之外,与其他专业不同,还存在着专业学习连贯性较强这一“小语种”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日语专业课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日语基础知识、训练日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这部分教学贯穿四个学年。低年级的专业课程基础薄弱则直接导致高年级所有课程将无法继续。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家长也都意识到这一点。44%的学生选择在一年级,二年级是33%,这也符合日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若一二年级基础部分不跟班,三四年级则很难突破。

因此一直以来日语系在教学管理中贯彻“早预警――早发现――早反馈――早解决”的工作思路,对于学分预警实施也灵活处理:如一个学年周期太长的基础课程,则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实行预先警示,尤其尽早发现一二年级成绩存在严重问题或是有日语学习障碍的同学,及时反馈学生及家长,尽早找出解决办法,建议学生随下年级修读或采取其他措施等。

第三、构建学校、学生、家长的良性沟通模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所谓“小语种”学习的局限性,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在实施学分预警管理制度时,除定期联系家长外,若学生平时学习及测试中出现成绩问题时,也会不定期跟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于三级预警程度或是多次受到二级预警程度的“问题学生”,会视情况要求家长到学校面谈沟通,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加强二级学院各部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分预警制度在实施中最重要的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权责明确。《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学分预警管理规定》中明确由教学秘书核对学生学分情况,汇报日语系,教研室主任确认后,根据规定划分学生的被预警等级,后由辅导员及时告知被预警学生本人,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此外,学期中教师发现问题,定期向辅导员提交《问题学生反馈表》,由辅导员负责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工作。教师负责教学及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秘书负责成绩统计、核对学分情况;辅导员负责学生及家长的对口工作。另一方面,定期召开教学例会,针对学生成绩所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经过日语系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学风提升效果明显。

第五、重视后期情况追踪,加强学分预警档案管理工作。学分预警是一项长期而又繁琐的工作,不只是对学生进行预警,更需要的是对于被预警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后期的情况追踪和分析,日语系制定了《日语系学生预警统计表》,每学期开学初对被预警的学生档案进行归档整理分析,制定《问题学生情况跟踪调查表》,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督学计划,实行一帮一的辅助方式,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学生学习动态。建议学校在实行学分预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后期的情况追踪,以及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和沟通。

四、创建以学分预警为首的管理体制,完善独立学院学风建设

学分预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达到学生学习无需预警这一最终目的,只有将学分预警与其他教学管理,尤其是一线教学相结合,才能最终完善学风建设。

1.强化平时成绩管理

学分预警顾名思义是以学分为依据对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加以预警,而学分则是以学期或是学年为单位进行考察的。这对于大学阶段才开始接受外语学习的学生存在以下弊端: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会导致拖延周期过长,不仅无法起到预警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事后诸葛或者马后炮;二日语专业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听、说、读、写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基础的,往往一门不及格会导致门门不及格,一门课程掌握不好的学生,其他课程也会相应出现问题。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学分预警与平时的成绩管理更加密不可分。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为例,强调学分预警的同时,更注重强化平时成绩管理。任课教师尤其是担任主干课程的班主任会根据平时成绩及学生课堂表现,结合月考填写的《日语系阶段测验成绩统计表》,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由班主任及辅导员向各任课教师确认,汇总反馈意见,在学分预警之前通过找学生本人谈话、各方面了解情况,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2.加强考勤等管理体制

另一方面,正如文章开始提到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严重缺失等学风问题,因此在加强平时成绩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例如:考勤管理,日语系根据《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学生管理条例》,结合日语系本身特点制定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考勤制度》,严格考勤管理,从制度上约束学生学风建设。

同时实行教学出勤的周报制:由学习委员将每周的考勤情况报告教秘,教秘汇总后上交日语系,并反馈给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这种体制包括两种手段一:他律,对于经常缺勤的学生,在达到一定数量时采取通报批评及取消该科考试资格等措施,规范学生课堂出勤;二及时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状态,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出勤状况,通过努力使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自我约束的自律习惯。

3.专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在高年级学生中成立“一帮一”志愿服务队,选择低年级学生中成绩落后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以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互助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原理为指导,让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结成帮扶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激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上或课下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交流学习方法,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最终以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

外语专业的学习不同与其他专业,教师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根据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教学管理规定并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学生晨读管理条例》,由学生助理班主任组织新生晨读,统计出勤率,严格执行条例制度。每月将各班出勤情况公示在日语系公告栏内,出勤情况较差的学生根据条例中的违纪处理规定给与相应的纪律处分。晨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与自我提高的平台,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日语系围绕学院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重视特色办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强化学生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学风建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八级考试(NSS-8)中,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2010级学生通过率高达71.80%,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61.69%有10多个点;97.57的平均分也比全国平均分91.58分多了近6分。不仅在各种考级考试中通过率有很大的提高,就业率2013届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统计的就业率为92.20%,在独立学院排名中名列前茅。

总之,正如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在学分预警管理规定所写: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健全和强化学生学籍管理,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积极互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良好局面。而包括学分预警管理在内的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学分预警机制在独立学院日语专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完善实行这一机制,保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修刚,李运博.中国日语教育概览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朋辈辅导理念 高职高专 班主任助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45-02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ull-time student management teacher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new student assistant team. The new class-advisor assistant mechanism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 current management resource shortage of class-advis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improve the personal qualities of student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to implement class management under new situation.

【Key words】Peer counseling concept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advisor assistant

新生的管理与教育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新生教育已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为适应新形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制,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探析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在新生适应性工作中的应用,旨在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国内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各类高校在新生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模式:

1.传统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模式是适应高校发展的。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特别是有丰富资深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日益不足。从实际工作来看,兼职的班主任要承担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对班级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专职的辅导员因为学生数量太大,而且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缠身,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也就很少有时间去充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和倾听学生意见。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传统型助理班主任制度

传统型助理班主任制度即选拔一批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做好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他们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综合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新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学习活动、基础文明建设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架起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座畅通桥梁。[1]

该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身份”,助理班主任毕竟还是学生,如何利用学生的身份从另一个角度去教育学生。助理班主任这个职位对任职者来讲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说服管理能力,大胆进行管理,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但这跟助理班主任本身是学生有一定的矛盾。

3.朋辈心理辅导员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2]

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缺陷,即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替代新生管理的职能,更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生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心理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仅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笔者分析了以上三种新生管理模式,认为在目前学生规模扩大,班主任管理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推行班主任助理制度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新生管理模式。

当然任何模式都会存在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不同模式之间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二、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的建立及意义

1.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

笔者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朋辈辅导为理念的班主任助理制度。它是指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两名从高年级同学中选出的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或团学干部,以朋辈辅导的“助人自助,双向受益”思想为理念,系统化地掌握朋辈辅导的方法,协助新生班主任做好新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

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的优点在于它首先明确了班主任助理的身份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它汲取了朋辈辅导的核心理念,避免了班主任助理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他们与新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极易沟通、理解,而且双方都能敞开心怀交谈、讨论,又能使新生得到正确引导,方式、方法易于接受。

2.推行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的实践意义

(1)从班主任层面看。首先,班主任助理的存在,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使班主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凡涉及班级日常具体管理事务,相当一部分可以放手让班主任助理去干。其次,由于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知识,对于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有利于加强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3]

(2)从班主任助理的层面看。第一,有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素质。担任班主任助理对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将会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其次,在班集体的建设上,班主任助理掌握了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方法,使班主任助理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弥补了其实践经验的不足,有利于班主任助理工作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层面看。第一,班主任助理与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大,不存在代沟,便于沟通和交流,其本身的优异性对新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笔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45.8%的大一新生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告诉同学和同龄亲属方式来应对问题;其次,受过训或受过督导的班主任助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有利于新生健康成长。

三、朋辈辅导理念下的班主任助理制度的实施

1.构建班主任助理的工作网络

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三级管理网络。在辅导员一级,运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班主任助理进行朋辈辅导知识的专业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督导;在班主任一级,对班主任助理日常工作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班主任助理一级,在辅导员、班主任的督导和指导下,面对新生开展日常工作。

2.班主任助理的选拔

广泛宣传、严格选拔。在对象的选择上,一般要求从入党积极分子或学生干部中选拔,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要鼓励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选拔。在宣传中详细地阐释班主任助理的性质、职能、工作范围,并对其作准确的界定,让学生在应聘之前对这一制度有较为充分的认识;进入面试阶段,通过谈话和设置情景模式最后筛选出优秀者进入试用期。

3.班主任助理的培训

要加强培训,转化角色。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理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朋辈辅导员工作方法、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处理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讲座,在强调班主任助理工作性质、职能和工作范围的基础上,重点讲解班主任助理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其角色定位。

4.班主任助理的主要工作形式

形式多样、重在实效。从工作形式上看,主要有组织召开班会、班干会、开展团体拓展训练、文体活动、谈心等形式。从内容上看,主要担负三项常规工作,即早晚自修、班干部工作指导和活动的跟班,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实行了“深度访谈计划”和设计了《新生入学调查问卷》。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深度访谈,班主任助理就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并通过与他们的日常接触和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充实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工作。在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要针对特殊学生建立帮扶关系。

5.班主任助理的工作考核

合理分工,奖罚分明。要通过制订“班主任助理”考评细则,明确班主任助理的工作目标和责任,重点对班主任助理自我总结、工作记录、工作业绩进行考评,并参考班级、宿舍学生评议情况。对于考核优秀的班主任助理应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考评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激发班主任助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信。

四、思考与建议

1.选拔班主任助理应注意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

班主任助理应是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能成为新生的榜样和标杆,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号召、带动同学。因此,作为班主任助理的同学不仅要有好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领会学校的管理意图,认真贯彻和落实学生管理部门正确的管理工作。所以一般来说,班主任助理应从素质比较全面的学生党员和干部中选拔。

2.要加强对班主任助理的培养和管理

对班主任助理要采取培养和管理并重的原则。工作中既要充分信任,充分依靠,又要注意考察,加强考核。定期对班主任助理进行业务培训,进行案例研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实行班主任助理后备人才制度,通过评价与考核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从而使整个班主任助理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3.要与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相辅相成

班主任助理工作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四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它们就解决的问题、目标、方法、要求等方面在层次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如何加大这四者间的密切配合,使之力量最大化,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曹绪江.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模式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62~63

2 Erikson E. H.(1963). Childhood and tsocial,(2nd , ed.)NewYork : Norton

3 邹茹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报,2007(3):51~53

4 郭 涛.辅导员助理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河南教育,2006(2):68~69

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提高

一、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的内涵

经济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指教师在既定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课程改革与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提高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经济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及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等基本品德;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日趋进步,现代经济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独立学院这一我国新兴高等教育模式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如何适应国内、国际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是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经济专业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一种不学则退危机感。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要想把握市场经济时代的脉搏,树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向,经济专业教师就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授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

2.专业课程的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是经济专业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也是独立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经济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开发创新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开发者的角色转变,才能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自己不断获得专业和事业的成长。

3.适当的科研能力。国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所必备的能力。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是以授课为主,也不能忽视科研能力,要成为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内容、教育对象与方法、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想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首先需要教师的研究创新和智慧。经济专业教师必须以研究创新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4.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里,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作为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自觉学习并掌握现代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并积极运用到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经济类专业多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性、操作性、技巧性很强,独立学院更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为宗旨。一名专业教师,不但理论功底要好,还必须深入经济管理实践,带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掌握相关行业的最新实务操作技巧,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最终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科发展。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教育的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能力进行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沟通,课后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学习。经济专业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专业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同事、家长、社会有关行业和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三、提高独立学院经济专业教师素质的建议

1.积极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不能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要经常学习钻研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其次不能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教纲教本,理清线索,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再次要经常关注经济动态、热点著作和报刊,要始终站到学科高度,把握专业发展前沿理论;最后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时刻把握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实际化。学校也要重视并引导专业教师加强学习,并形成一种制度,比如学校可定期邀请一些经济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向教师在专业领域开阔眼界,或者定期组织观看经济专业优秀录像课,举行专题沙龙,还可要求教师每学期列出自己的必读书目,写读书笔记,学校定期查阅。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和专业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2.注意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

首先,经济专业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果条件许可,可采取集体备课制度。每个教师按照自己的特点先备好课,然后大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取长补短。还可适当组织同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或者通过组织学院讲课竞赛,评选优秀教研室等激励手段,为教师创设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其次,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定期组织教研室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促使经济专业教师们变被动为主动,并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3.积极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经济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强化提高专业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硬件上,学校要完善校园网,添置或及时更新多媒体设施,有条件者可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每学年应组织开展各种多媒体课件评比,并规定每个教师至少上缴1个优秀课件或网络课件。还应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交电子文本教案与各种考评资料等,及早做到无纸化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师本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运用程度。

4.提高教师的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从教师个人角度讲,要经常深入基层或专业实验室,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相关专业业务操作,踊跃参与行业组织的业务技能大赛等。学校则尽量在政策、经济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也要创造条件,不断健全完善专业实验室,与相关行业单位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小高地,或友好校企联谊会、校企研究会、战略协作单位等。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这些组织或活动,督促他们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要有平等、博爱、宽容和奉献意识,主动参与各种教研、社交、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如果院校能多创造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支持、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交和集体活动等,则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慧.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建设初探[J].甘肃科技.2008(11)

[2]张珍荣,陈志诚.从生源特点浅析独立学院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9)

专利制度的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一、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有5所独立学院,2015年底,甘肃省独立学院在校生已达48,950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1.13%。按照学科分类,包括2所工科类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和1所师范类院校,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一级学科、专业数81个,专业布点数(各专业在学校开设数量)达到145个。各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年来设置了很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近40个专业,如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投资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5所独立院校中有2所是工科类院校,且甘肃省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高新技术类专业将越发重要,因此工科专业的数量积点较大。2所是财经类院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相应也逐渐成为学生选择的热点。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布点数从2010年的98个增长到2015年的145个,增幅为47.9%,校均布点数达29个。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增减专业。有些“过热”专业已逐渐被一些院校认识到其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始控制招生数量。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19.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90.32亿元,年增长率为10.5%,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6,172元提高到2015年的26,100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甘肃省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推动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仍然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信息知识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高智能的管理策略。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学院的积极配合。

三、甘肃省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按照“十三五规划”,甘肃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开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可见,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甘肃省独立学院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基本能适应甘肃省区域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甘肃省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些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成为招生量大、就业率较高,成为社会认同度相对较高的专业。2所工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建材行业、交通运输业、冶金矿产、石油化工、信息产业、机械机电。2所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特点与学院的办学特色基本吻合,也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但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专业设置不均衡体现在专业重复和专业短缺现象并存。一方面,5所院校共涉及81个专业,专业布点数达到145个,可见较多专业重复设置。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所学院全部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有4所学院开设,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加择业困难和风险。另一方面,与甘肃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量较少,如文化产业管理只有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开设,机械电子工程只有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设,且是2015年新增专业,难以满足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实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措施

(一)专业设置需以经济发展为依据。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实现独立学院的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按照甘肃省“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指导思想,要着力培养在制造业、金融财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密切的相关专业,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加强对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力度,适时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动态性,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灵活掌握设置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布局省内本科高校新增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新增专业,对不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数进行调整或取缔专业,使甘肃省独立学院的自身专业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立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设立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体系,依托行业背景优势,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特色专业,针对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现行业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和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规模和数量相匹配的专业框架,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作者:吕芳 刘德光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