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社区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个大集已坚持了五年多,共举办了八届。它其实是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的一项具体体现。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始于2006年,2011年全面提升推进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
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
民安社区地处北新桥街道东北角,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居民楼22栋,常住户数3452户,常住人口8425人,流动人口3831人。有人,便会产生垃圾。垃圾处理又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民安社区在市区、街道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推动社区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1年,民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向居民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并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指导。截至2013年底,社区开展了多次垃圾分类暨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主题宣传活动,并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类投放。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开展“电子IC环保积分卡”活动,制作IC卡400余张,通过刷卡积分,大大提升了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
社区内建立的“绿厨小屋”安置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实现厨余垃圾集中就地资源化处理,从源头解决了厨余垃圾运输、处理等问题,提高垃圾的资源化(肥料)利用程度,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2013年设备全年累计运行7820小时,累计处理厨余垃圾3820千克,产出有机肥料210余千克,全部发放给社区居民用于绿色种植。设备由社区志愿者和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共同维护。社区初步计划在2017年前争取将社区产生的全部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化就地处理。
除此之外,民安社区在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探索颇多。
雨水回收再利用
在社会公益组织所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民安社区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工程自2009年9月施工,于2010年2月完工,共安装雨水回收系统12个,每套系统的最大储水量为两吨。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们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统的集水进行洗车、浇花、家庭养殖等。社区计划2015年前再建设20套雨水收集系统,方便更多居民使用收集的雨水浇灌绿地、擦洗车辆。
自行处理废水 普及节水用具
自2003年小区建设之初,民安社区中水处理系统就已将社区居民所排废水进行中水处理,日处理量640立方米,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造景绿化及道路降尘。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民安社区在2007-2008年发放节水龙头约3200个,计划2016年前为每户居民发放喷洒式水龙头,进一步降低居民用水消耗。另外倡导居民使用节水型马桶。目前已实现普及,对困难家庭,市、区政府给予了无偿更换。
号召居民低碳出行
社区内已建成使用自行车租赁点5处,可提供近150辆租赁自行车;办理自行车租赁卡网点1处。同时,为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拥堵情况,改善空气质量,民安社区在LED显示屏上显示每天尾号限行信息,号召开车族参与“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在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宣传绿色出行。经专业机构调查测评,社区生态碳足迹为1.51全球公顷,低于北京市平均生态碳足迹标准(1.61全球公顷)。
另外,社区开展的屋顶种植、阳台种植、无土栽培芽苗菜等活动,在提升社区环境水平的同时,还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民安街14号楼顶层平台建设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为14号楼全年提供洗浴热水。在社区建设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的宣传栏,自行车存车处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试点工作已经完成。计划2015年前对将社区内主路高杆路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照明路灯。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81-01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好时机,第一,社区人口结构性变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图书馆得到发展:目前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社区图书馆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阅读空间;“无单位归属人员”增多。社区将必须承担起对他们的文化服务工作;外来人口─社区新成员的涌入,必然会对社区文化活动提出了新要求。第二,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要追求精神享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们对读书的需求也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YO后,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加速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先进文化阵地建设,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社区图书馆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任务,所以社区图书馆任重道远。
二、图书馆服务进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层次也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已从“放松压力”发展到“文化娱乐”和“个性需要”阶段,发展社区图书馆已成为这种观念变化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认为,“阅读的便利应该是建设图书馆之城首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对社区图书馆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图书馆服务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所有有人群的地方,为所有人提供阅读的便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发展社区图书馆,走社区服务之路,城市图书馆网络才能高速运转,图书馆在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中才能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
1、争取领导支持是社区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领导应从思想上认识社区图书馆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及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让领导真正意识到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有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支持、关心、重视社区图书馆建设,才能在人财、物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加强业务指导是社区图书馆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业务部门要深入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对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借鉴旗(县)馆制定的统一业务规范、标准条例,对社区图书馆进行评估指导。通过业务指导来提高社区图书馆总体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改善办馆条件。
3、争取社会的支持,多方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
“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共同建设;与企业联姻,争取企业投资;在书源上号召居民捐书,改变过去“一人有书一人读”,形成“一人有书大家读”的局面;另外争取上级馆的图书进行流通,“借花献佛”,以满足广大居民的阅读要求。我们应把社区图书馆建成以“市”或“旗”(县)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卫星馆”,使之成为广大居民的精神家园。
四、社区图书馆未来发展策略
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要做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定题服务。从人类发展的实践来看,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社区图书馆要兴旺发达,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体现自身的价值,唤起全社会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区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1、大力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政府的支持对社区图书馆的规模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费不足,社区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社区图书馆应借助新闻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从而保证运转资金。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主动营造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争取社会有识之士和成功企业的赞助,保证工作的开展,最终形成社区图书馆工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2、加强交流、提高水平、规范管理
社区图书馆服务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出一套比较适合需求的运作模式,制定发展规范,加强交流、加强协作协调,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氛围能力,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信念,以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劳动尽可能地拓展多种服务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深层次、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并使图书馆的文献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组织管理不断趋向科学化、民主化。
3、借助高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社区图书馆服务工作应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做到业务管理自动化、服务方式现代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要借助高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与新的服务内容。从而进一步确立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中心的概念,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多部门的通力打造。我相信,在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图书馆也会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样如雨后春笋,出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 陆景兆.对我国社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04(1).
[2] 许惠羡.小议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图书馆杂志.2004(2).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在丰富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避灾和保持坡地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运而生。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简单而言,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居住区绿地设计就是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场所精神从广义方面可理解为所在地方的地理、气候、风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方面则是指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利用及表现。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区绿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来看待,设计的形式浮华空洞,没有气质。实际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涵特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当前居住区设计中盲目地追求洋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1、合理的组织空间
充分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观
合理的布置园林小品,以丰富小区绿地的内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间富于变化,起到点景的作用,也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居住环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观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价低,见效快,对居住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绿化景观的辅助作用。小品的设置宜精不宜粗,体量不宜大,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及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选用合适的材料。小品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的整体。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动的喷泉、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文化主题。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园林小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只有表达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小品的设计要巧于构思。
3、重视水景设计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同时追求生态化与多样化,以植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为基础,根据生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创造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存在竞争、共生、寄生、他感等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考虑植物种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结构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同时,突出特色种植,采用主题园形式,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
植物配置还要注重地域特色,考虑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以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地植物配置的主体,合理使用外来树种,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通过常绿、落叶植物相结合,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结合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景观。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的多运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立艺.浅探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化[J].农家之友.2010(07).
1.管理的企业化
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把现代工业生产管理体系引入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工业(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与企业的共同管理,实现教学与生产交替进行。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里的实训过程不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训练或模拟,而是有产品质量标准、经济效益标准、项目训练标准等考核评价标准的实训过程。
2.环境的真实性
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不论是整体基地的设计,还是车间的建设要求,首先要基于生产的要求和标准,再结合教学特点,这样建成的工厂或车间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中,生产真实产品,做到实训室与车间合一,缩小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3.运作的开放性
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中,“开放”运作与企业管理、工业文化、能工巧匠的“引入”同等重要。通过这个基地平台的建设,学校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扩大服务企业的内容,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这也是学校打造办学特色,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机电LED实训中心的建设实践
1.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学校机电LED实训中心地处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厦门汽车城),辖区内拥有国内客车领军企业———金龙客车总部、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厦门厦工机械股份公司总部、玉柴机器厦门公司等,工业园区内产业特色明显,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学校于2007年开始,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主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已在工业核心区投资6500万元购买了拥有完全产权的通用厂房、宿舍、食堂作为学校实训基地用房,共计2.8万平方米,投入设备达3000万元。基地主要围绕厦门“十一五”三大支柱产业的需求及厦门作为首批四个LED照明产业化工程基地之一———电光源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而设置专业方向。基地在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依托周边企业,走校企合作的改革、发展、创新之路,经过多年的建设运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训基地在保证学校内部专业实训实习的同时,还承接大量的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技工比武、生产加工、产学研等工作,以及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实习实训及应用专业技术的培训任务。
(1)高标准规划建设。基地各车间全部按照企业标准设计,根据工艺流程需要进行建设和验收。特别是焊接车间的建设,引入德国焊接培训车间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双元制”要求建设,成为全省标准化程度最高,要求最严格、最规范的焊接培训车间。
(2)实训设备生产化。基地根据定位和目标,结合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实际,配置符合生产要求、教学要求和培训要求的设备;根据教学培训、生产加工、研究试验的不同要求,分层次配置。
(3)运行管理企业化。基地正式运行后,一方面在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有关要求基础上,着重引入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从知名企业引进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总厂长,确保企业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依照企业“5S”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行“7S”管理,把安全生产与节约纳入管理范畴。
2.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借助周边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把原本以校内办订单班为主的模式转向引“企业招生”入校办班。厦工国际贸易培训中心、金龙海外售后培训中心落户基地内;唐松公司,在基地内参与合作开展机器人焊接系统开发与生产,实现与企业的高层次对接与校企合作。把装备制造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引进基地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融入技术型企业的生产、培训中;还引入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开展“模具英才班”试点。
3.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推动科系专业一体化管理的改革,即各教研组组长兼职车间主任,不仅抓教学实训,还抓生产和技术。另外,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即把课堂设在车间,把设备装进教室,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
(2)课程体系改革。基地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具备生产功能,所以我们根据企业的技术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全车技能大赛的技术要求,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我们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岗位课分别融入生产岗位课程、管理岗位课程和自主创业课程中,并围绕这些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技能,促使学生适应企业需要。
(3)教学方式改革。实训环节不仅使生产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把多媒体教学搬进了车间,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同步跟踪管理和利用,把大量的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教学成效得到大幅度提升。学校的焊接(机器人)技术、模具现代制造技术、电光源技术成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三个重点支持专业,其中焊接技术还成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数字化共建共享全国组长单位。
三、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培训与生产加工的关系
实习实训、对外培训、生产加工、工艺研究都是基地的主要业务方向,但是基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把握好实习实训、对外培训与生产加工之间的比例是基地能否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生产加工量大了,基地就成了加工厂,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再者,生产加工的技术含量低,对学生和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没有太大帮助。但如果纯粹是面向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培训,没有适量的生产加工量,教师、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生产的要求,无法把握工艺技术的进步,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会受到限制。
2.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两种体制的关系
职业学校目前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而基地必须按企业的要求运行,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制订生产、培训计划。如果多劳无法多得,那将严重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因而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引入的企业与学校自建车间的关系
职业学校必须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代表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让他们在技术、设备、业务上支持基地的建设。虽然经济实力较强的职业学校可以独立建设相应的实训实习车间,但是有了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学校机电LED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刚开始是持观望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但是,参与的企业多了,基地的容纳空间有限,是否来者不拒?这是涉及基地发展方向选择与定位的问题。
四、工业园区型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与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实训基地在完成职业学校内部实习实训任务的基础上,在引领专业改革发展的同时,还应引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1.成为企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的要求是迫切的。如,厦工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及相当多的中小焊接企业对焊工的需求不仅数量大,且技能水平要求高,即使像厦工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难以独立建设焊接培训车间。这时,基地的发展定位就可以从弥补空白入手,充分利用地处园区内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企业力量和各方资源,引进某些领军企业在基地内共建高水平培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定位,成为园区乃至区域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
2.成为工业园区技术配套的平台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实力、利用效率等原因,无法配齐工艺链的生产设备或技术人员,对于这些生产加工工艺、技术、设备方面的特殊需求,学校就可以建立起与基地专业发展方面相关联的生产加工车间,开展生产性配套服务。
3.成为校企产学研的平台
关键词:开发特征;规划设计;布局;规模预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