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第1篇

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存在着如下几个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追求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现代农业技术陷入了误区,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农业技术追求高新科技是针对传统农艺的生产技能而言的,传统农艺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与现代农业环境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提出了追求高新科技的策略,只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忽略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由于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影响,现代农业技术只注重高、精等技术的引进,忽略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最终导致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生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快速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的发展和实践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忽略了生物技术的不成熟,在农业生产上得不到真正的实践运用,对农业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有效策略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发展中,要采取以下三个策略,才能促进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

2.1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

我国农业发展中,传统农艺是长期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农业生产的精华部分,因此,必须促进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正确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

时代在进步,高科技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因此,在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正确引进,增强我国农业技术的适应性,真正达到提升农业产量的目的。在沿用传统农艺的基础上,注重成熟的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创新,因此,我国农业发展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有效性,给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2.3提高农业研究水平,促进农业技术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提高农业研究水平是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的可靠保证,因此,要明确农业技术的研究目标,在统一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在注重传统农艺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结语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第2篇

有关专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化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要实现农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关键在于对农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领上,变农民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需求。

要从传统农业的弊端中认识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要打破陈旧的“农业就是种粮”的观念,把农民从单一生产领域带向种养加多个领域,从“地难种,钱难挣”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地难种的原因是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太强,从种到收沿袭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劳动强度过大;钱难挣是因为传统的农业重种植轻加工,重生产轻流通,农业商品化率太低。现代农业是从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入手,它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要突破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质量差的缺陷,必须实现现代农业的区域化种植和养殖,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要从消费的终端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上流通的薯片、薯条、红薯粉条这些产品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变形的红薯。红薯是一种好种易活、产量极高的传统农作物,如果将红薯从地里挖出来,进行简单的洗泥去皮运到市场上出售,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不易大面积流通,这就要引领农民对原产品进行加工。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化 去农业化化 再农业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

一、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传统农业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

科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于20世纪初期),以机械化和电动化为主要标志,不仅促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生态化,就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二、农业发展辩证过程

(一)基本发展过程的辩证启示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范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即传统农业是简单的农业化,对原始社会的农业进行了扬弃,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方式,即第一产业――农业。而近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其积极方面是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还能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和工业原料。但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而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农耕理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向自然进军”理性的狂妄,并尽情地享受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的每次征服,都将得到自然对人类加倍的惩罚。于是近代工业化农业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建立在生物、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现代农业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以生态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现代扬弃。

(二)再农业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跃升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对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并实现农业本质的跃升。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针对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即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生态农业在借鉴传统农业优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细作思想;(3)有机农业思想;(4)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近代农业的科学思想和工业化手段。但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只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相统一;(2)种植业与林、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达;(3)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4)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与劳动者的直接参与相结合。

总之,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即“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是去农业化,即对传统农业的异化,而再农业化,则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扬弃,同时也对工业化(去农业化)进行了扬弃,即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积极理念和近代农业的正确思想,真正意义地实现天地人现代生态理念的统一。

作者简介]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2.原始农业发展策略——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进入了所谓“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二、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传统农业发展历程水平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

2.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策略——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于19世纪40年代结束。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于 20世纪初期结束。其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2.近代农业发展策略——机械化、自动化

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四、现代农业及其发展策略

1.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范文第5篇

 

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1]形成这种均衡的主要条件是:(i)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使用的祖先传下来的生产要素,并不因为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有多大改变;(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

 

即人们缺乏增加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激励;(3)由于以上两种状况的长期不变,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传统农业收入流的来源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当追加的收入流来源被局限于传统要素时,相对于表现为实际收入的边际产量而言,这些要素的价格是高昂的。收入流来源价格高,亦即向传统要素投资的收益率低。这对传统农民把收入中的更大部分储蓄起来投资于这种要素缺乏足够的刺激,储蓄和投资不能增加,传统农业长期停滞的状态也就不可能打破。

 

如果仅限于对传统要素做出更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对传统要素进行更多的投资,实际上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充其量也只能有很小的增长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来源的关键,在于给予农业投资以平等的获利机会。舒尔茨(TheodoreSchultz)指出:“我确信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概念。

 

应当是投资的收益率。如果农业中得到的收益率等于或高于其他经济机会的收益率,那么就意味着,就每个单位的投资而言,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等或更大一些。”[2]换言之,把农业改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投资问题,即必须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

 

在什么情况下对农业的投资才是有利的呢?由于传统要素是高昂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农业投资不能投向已耗尽其有利性的传统要素。“处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一定要以某种方式获得、采取并学会有效地使用一套有利的新要素”B1。这些新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种廉价的新生产要素新在哪里?新生产要素的新特之处,实际上就是许多经济学家反复强调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一种技术总是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生产要素之中,因此,为了引进一种新技术,就必须采用一套与过去使用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的生产要素。[4]”第二,新要素为什么可以成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这是因为,新要素比传统要素有着高得多的产出效率。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最近几十年在许多国家里农业生产的增加显然是巨大的。这些增加表明农民对新经济机会的反应。一般说来,这些机会既不是来自可以定居的新开发的农用土地,也不是来自农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这些机会主要来自更高产的农业要素。[5]”这样,单位产出中投资成本的比重就下降了,从而使对新的现代要素的投资比对传统要素的投资更为合算。一旦辨明了隐蔽在技术变化中的新的生产要素,经济增长源泉的问题也就基本清楚了。

 

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就是要把停滞、贫穷、落后的农业部门,转变为可以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部门。要实现由长期停滞到快速增长的转化,唯有用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要素去替代已耗尽有利性的传统要素。因此,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技术进步,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和根本出路。

 

2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

 

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资源占用比重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农业资源份额则显著地下降了。产业结构的这一转变,恰恰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环境。

 

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本、技术投入的均衡是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也是传统农业低效率的根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打破资源配置的这种低效率均衡,这依赖于资源的两方面流动:过剩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出和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农业部门,从而在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资源对低效率资源的替代。产业结构的转变,为农业部门这两类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条件。钱纳里(H.Chenery)和赛尔昆(M.Syrquin)关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证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来表示),农业单位产出所使用的资本量在不断提高,而所需劳动量却明显地减少了。这说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格局由传统型在向现代型过渡。

 

在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早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一旦人口迁徙和资本积累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其相对工资便会增长,农业的赶超过程也就会发生。因而,和其他部门相比,这一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和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增长相关联的。结果,农业开始缩小生产率的差距。[6]”进入发达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农业,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

 

在产业结构实现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出也在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导致农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这是因为,(1)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与工业、服务业相比较相对比重的下降,它是由农业的增长率慢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率造成的;(2)农业份额的下降,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劳动力份额的下降。这种份额下降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也是相对下降,只有在结构转变的后期,才会出现绝对量的减少。与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这种相对量甚至绝对量减少相对应,是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增加,还有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在钱纳里等人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伴随产业结构转变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和农业资源现代技术含量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或者说,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一是宏观经济结构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二是伴随农业份额下降过程的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3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农业中,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是在微观经济组织内(家庭或农户)进行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活动是由超家庭的中间组织和更高层次的地域性组织或国家进行的。就各层次组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量占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比例而言,是以家庭经济活动为基础,各种中间组织的经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地域性或国家宏观组织的经济活动更少的金字塔结构。

 

现代农业组织结构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间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市场交易的社会化组织)的充分发展及其经济活动比重的大幅提升。在现代农业中,不仅产前、产后的各种工序被分离出去,就是产中的部分重要工序也先后独立出来,形成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原来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各种工作,现在则由专业服务组织分别承担。许多社会学者特别重视中间组织的地位,认为中间组织的发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与传统农业金字塔式的经济组织结构相比,现代农业组织结构是以中间组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的菱形结构。从经济组织结构演进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为上述金字塔型结构向菱形结构的转变过程。

 

决定农业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多种,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商业化进程中交易关系的改变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与交换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随着市场交换范围的扩展,农业中的专业化分工日益发达。农业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和农业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只有为大规模市场交易而进行的生产,才能由专业化经济组织承担。现代农业中间组织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扩展。

 

农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同时表现为农业组织的企业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生产决策类型由生产导向的自主决策转向市场导向的自主决策。或者说,生产目标由产量最大化转向利润最大化。第二,产出中自给性消费部分日渐势微,市场销售量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构成。第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素已不一定或不可能完全自有,而主要通过交易契约获得。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这种交易契约仅限于土地要素时,农业生产单位还不能完全具备企业的性质;只有当这种交易契约同时遍及到非土地要素时,农业生产单位才被企业化。第四,农业部门的资本投入能够获得与非农产业部门大体相等的利润率。从本质上说,农业组织企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经济人本性的组织体现。

 

农业组织的企业化与规模化是密切相关的。当农业生产组织的目标转向利润最大化时,当农业市场扩大导致农业领域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时,当农业贸易特别是高级市场交易带来不断增长的利润从而使农业资本积累加速时,当农业日益成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时,当非农产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长对农业劳动力形成较大吸纳力时,农业组织的规模化就不仅是必要的事情,而且同时成为可能。虽然农业组织的规模化受制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结构,因而会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规模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规模的合理化是经济发展的普遍和一般的规律,并不以国别或资源结构的差异而转移。农业组织规模合理化的基本趋势,是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雷纳(AJ.Rayner)和英格尔森特认为:“由于作为新技术一个不可分割部分的固定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