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劳动防护;职业健康;管理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为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所使用的防护装备。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企业生存的天字号大事,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决定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质条件的影响,粉尘、瓦斯、顶板、水、火、有毒有害气体仍是对职工造成身体伤害和发生职业病的主要因素。劳动防护用品能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已经实现安全生产十四周年,成绩的取得与该矿高度重视劳动防护管理体系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该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了劳动防护管理体系,促进了矿井的长治久安。
1 加强宣传引导,正确认识劳动防护的重要意义
该矿历来重视劳动防护工作,把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管理体系,建立劳动防护管理长效机制作为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重要途径和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举措。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劳动防护的重要意义,指导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提高职工对劳动防护的认识。实践证明劳动防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在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运用系统理论,有机结合劳动防护管理各环节
系统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劳动防护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的单位部门,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都会对劳动防护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产生影响,该矿一直将劳动防护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劳动防护管理工作,矿属各单位部门都能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确保劳动防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3 完善制度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劳动防护管理工作
为加强劳动防护管理,该矿严格制度、严格发放标准,并根据上级劳动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制定印发了《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办法》,对劳动防护的计划上报、配备标准、发放、使用、报废、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详细规定了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为劳动防护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在人员配备上,该矿安排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负责全矿劳动防护用品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并建立劳动防护用品质量信息反馈台账和检查记录,及时解决劳动防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强化过程控制,规范劳动防护管理流程
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普通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普通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实行生产条件资格认可制度。劳动防护用品按照防护部位分为九类:头面部护具类、呼吸护具类、眼部护具、听力护具、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服、防坠落护具和护肤用品。
3.1 劳动护品计划
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根据《劳动防护用品标准》,运用《劳动防护管理信息系统》计算出从业人员即将到期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型号,统计汇总后形成劳动防护用品需求计划,上报给采购部门按计划采购。
3.2 劳动护品采购
为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采购部门在采购时认真审查生产企业及产品的相关证件,如《国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劳动防护用品生产条件资格认可证》、《劳动防护用品经营资格许可证》、《安全鉴定证》、国家法定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凡证件不全者,采购部门严禁采购,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产品进入矿井。
3.3 劳动护品验收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在入库前,矿组织安全部门、采购部门、工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方可入库,验收不合格立即退货。各使用单位在领取劳动护品时若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应拒绝领取,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本单位负责人和专职劳动防护管理员。各单位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实行“零容忍”,绝不允许不合格产品流入使用者手中。
3.4 劳动护品发放
劳动防护用品应在上批防护用品有效期满前发到使用者手中,发放时严格按照《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和《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擅自缩小或扩大发放范围,不擅自提高发放标准。实行综合作业,岗位兼并代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其从事的主要工种的护品标准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重复发放。
3.5 劳动护品使用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认真检查其防护性能及外观质量。该矿采取组织专门人员在各基层单位班前班后会和副井口现场演示,制作张贴“如何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宣传画报,在矿电视台制作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专题节目等方式教育引导职工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确保职工人人会用、人人安全。
3.6 劳动护品报废
为防止报废劳动防护用品流入使用者手中,该矿制定了报废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如《安全帽回收管理制度》,建立报废台账,严格交旧领新制度,由使用单位集中回收旧安全帽,交到指定单位,按规定统一处理。报废公管工作服由服务队统一回收管理,拆除编号、标签,打包后贴上报废标签,交到指定单位,按规定统一处理。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19―02
医学专业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医疗工作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现实中的医学生的职业、就业、角色诉求无不彰显了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生涯辅导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辅导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支撑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措施凭借职业生涯辅导这一载体以引起大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共鸣,才能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具体
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客观上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促进人类健康和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应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求学择业期的医学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将职业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医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认清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对社会大环境、医学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使医学生的职业生涯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的发展、特殊能力的发展[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2.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系统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中开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全程分阶段滚动式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年级、分专业的教育指导。从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是帮助大学生设计了职业方向,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系统化的过程。
对大一的新生来讲,主要是进行成功教育,初步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可以举行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设人生修养课;指导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和校院的集体活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本科二年级来讲,主要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提高:随着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加深,通过举办职业道德、工作与职业、医学职业发展等讲座,使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观念,知道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对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辅导学生逐步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医学本科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突出个性化辅导:首先是教导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职业生涯的准备是否已充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除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外,还要聘请医学相关职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医学行业人才要求、应聘指南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塑造等[2]。
二、以职业生涯辅导为载体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职业生涯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并作为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应综合考虑主体因素(学生)、主导因素(教育者)、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和介体因素(内容和方法)。
1.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团体辅导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提升医学生学习风气和个人发展品质的创造性举措。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中,需要以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为前提,以学生的素质测评为生涯设计的反馈结果,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对于学习、职业、人生的积极态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拓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才能实现学生个体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长效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通过完善教学主渠道和搞好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则成为有效实施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是一种以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多学科的交叉性产物[3]。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单位,针对成员实施适当的辅导计划,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促使成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和接纳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的辅导过程。生涯辅导的团体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互动,与其他团体成员分享内心的真实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是开展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手段。利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运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测评体系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生涯探索[4],引导医学生从各方面为选择职业做好准备,比如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习技能上的准备、身心素质上的准备,逐步探索明确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的职业群,并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从而不断提高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搭建起自己的期望与未来的职业之间的桥梁。
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学生服务系统、用人单位服务系统、辅导人员系统,还应具有在线辅导功能。所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信息化建设,为医学生及用人单位及辅导老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管理的网络化,使各个部门、相关个人都能有效及时地获得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系统资源,从而更利于协同工作。
3.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与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是提供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的基本保证。“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5]同时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医学院校要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建设摆到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学科背景或者培训内容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应具备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另外,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焦勇.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白云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顾德光.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论文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做出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之后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领域,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专业学位类别38种,比2009年增加25个。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也给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特点,构建完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别,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重视实践和应用。教学上要求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为辅,实践上要求在学期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偏差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偏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才开始实施,虽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具体培养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符合培养要求、达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都将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质量。
二是毕业生本人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定位偏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应用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从事的工作领域应为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实践和应用类工作。因而毕业生如果不了解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混淆,不能找准个人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方向将出现偏差,错失就业机会。
2.就业前景不乐观
首先,总体上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研究生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由易转难,未就业研究生总数的不断增加又加重了这一形势。其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还面临着用人单位的质疑。2012年全日制专业硕士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毕业人数较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情况还不够了解,可能存在质疑,甚至不认可。这些都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难度。
3.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缺乏专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正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狭窄,仅仅停留在高就业率上,简单地进行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召开就业指导讲座、办理就业派遣、统计就业数据等工作,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指导、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另外,就业指导一般局限在应届毕业生,缺乏研究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统筹安排。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1.专业化、全员化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从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优化配置,并规范管理和加强建设,制定完善的学习和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就业指导还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配合与支持,将校友资源、各界专业人士、学生家长、授课教师、导师、辅导员、图书馆、后勤服务部门、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纳入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达到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2.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贯彻职业生涯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1)加强职业认识教育。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应重视和引导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探索和定位,加强职业认识教育,包括专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知、社会需求认知等。通过专门课程讲授、专业课灌输、导师引导、专家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指导和帮助研究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应用领域等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专业自豪感;指导研究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引导研究生了解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社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趋势,初步定位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并且进一步指导制定学习生涯规划。
(2)加强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是研究生从事某种职业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身体能力、发展能力四个层面,其中专业能力是核心。
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能力;二是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和完善研究生校内外实习机制,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突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双导师制度,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提升科研能力。
对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二是动员研究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三是优化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四是鼓励研究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但核心内容应在研究生第一、二学年完成。
(3)加强就业政策指导。第三学年是研究生就业实践的重要阶段,应着重加强就业政策指导。比如国家部委或地方规范就业市场的政策法规,北京、上海等特殊城市或地区的就业准入政策,政府宏观就业调控政策,毕业派遣政策,创业扶持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国家或地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等等。毕业生通过法规和政策学习,可充分发挥政策鼓励优势,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和就业程序。
(4)加强就业渠道拓展。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拓研究生就业市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与优势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组织高层次、大规模的专场校园招聘会,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确详实的就业岗位信息。鼓励和动员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就业应聘,汇集研究生应用型、实践类岗位需求信息,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场推介会。
3.信息化就业指导平台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职业测评与生涯设计六位一体的功能整合。
4.社会化就业指导实践
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实践,是在就业指导中引入“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增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研究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获得直接职业经验。将社会资源如专业人士、专业组织和专门机构请进校园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化服务和专门性咨询,使研究生获得实时的职业界资讯。
关键词:职业卫生评价;问题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目前还不够到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我们要深入的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根源,以提高我国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水平。
二、我国职业卫生现况
建国以来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成绩巨大,广大职业卫生工作者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国的职业病危害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控制,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病危害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明显,职业病危害高度接触人群的数量和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肿瘤等多项职业病发病率都居世界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
三、职业卫生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无论是在现代化生产,还是手工作业中,一定条件下都可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职业病、工伤和职业相关疾病等。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是使人类能够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职业卫生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劳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紧密相联,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是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水平,是尊重和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集中体现,是党和政府代表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不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并积极与国际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接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善不良劳动条件,首先要通过建设项目的前期预防、动态的工作场所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评价、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评价、实验研究以及必要的健康危险度评价等,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作用条件、作用方式、防护水平等,并对其远期影响的危险度进行估测,从而防止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职业卫生评价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手段。
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问题及规范措施
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经济较发达区域内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相对较多,特别是民企以及部分外地甲级机构的参与,增加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各机构内部新人员培训不到位,对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卫生知识学习不够,评价内容不全面,语句不当,报告水平较低。其次大部分的服务机构重检测,轻采样,忽视现场采样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不同的采样和布点方式直接影响到现场采样结果的可信性,并继而影响到后续评价结论的准确性。
(二)由于着重强调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各服务机构均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各种先进设备,并且这些设备在日常的运营和维护中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些都增加了企业购买职业卫生服务的成本,很多时候让企业难以接受。
(三)机构之间存在恶意竞争,通过迎合客户要求和降低收费揽取项目取得市场,最终降低了服务质量,如布点减少,避重就轻,不按规范编制采样方案,增加了职业卫生风险。
(四)缺乏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咨询帮助的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各服务机构的水平不同,在遇到一些复杂或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评价或检测人员不知如何处理,又无处咨询或得不到统一答案时,只能想法避开,或是模糊处理,甚或错误处理。
2、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监管部门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管理规范整体职业卫生服务市场。
(一)尽快建立职业卫生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并参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管理制度,对从事职业卫生评价和检测人员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促进职业卫生服务行业内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考虑改变既往的评价机构模式,将评价和检测分离。按照严格标准建立一批独立运营的检测室,专门接受各家评价机构的样品进行检测。此项措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减少评价机构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规范职业卫生服务收费,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企业需承担的职业卫生服务费用,也减少了部分实验室由于操作能力相对较弱所导致的检测结果的偏差。同时数量较少而综合实力较强的检测室更有利于上级监管机构加强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评价机构在采样和检测数据上弄虚作假的可能。
(三)加强上级单位的技术指导作用,建立统一的专家咨询平台,为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帮助,收集整理各机构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可编成范例供其他同仁学习,以此推动促进职业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五、监管部门的问题
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监管是通过监察员的
具体监管来实现,由于安监部门接手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时间较短,从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基层的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欠全面、不专业,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次,监察员的数量和监察频次也会影响到监管的效果,监管力量相对不足也是我国职业危害控制领域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在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时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全面监管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监督的原则,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效率。
2、存在监管盲点。建筑、装修等行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尤其在城市大型的基建项目中要进行大量的配料搅拌、喷涂油漆、电焊、切割打磨金属和木材
器具等各种操作,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噪声等各种危害因素,这些行业缺乏相对固定的作业场所,工作环境较差,工程防护措施较为缺乏,工人大多为临时招聘的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率较低,职业危害较重。
目前职业卫生的监管主要针对有固定作业场所的生产或服务类企业,职业卫生评价也大都将项目建设期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列入评价范围,安监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安监总安健〔2012〕73号)也未将此类行业列入其中,给这部分工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带来巨大隐患。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卫生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提升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职业卫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各个环节的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文青,邵华.风险评价及其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05:247-250.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4
"Four-in-One" to Build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Cultivating System
JIN Xin, DU Tingting, WU Zhe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popular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ether it is a social environment, or educators, or college students, many of them have not understoo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the "four-in-on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system, to provide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①
1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从事各种工作,尤其是创业创新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特质,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获得的稳定的、实用的、长期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实操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在创业的实施过程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乎创业的成败。
2 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以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者素质、受教育者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一样,总体发展缓慢。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1 社会环境方面
(1)社会和高校中部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理念认识片面。很多领导、老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透,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并不能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2)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组织制度保障,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出台的创业教育鼓励政策互不能衔接,给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成果也很难向企业转移,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走向了形式主义。(3)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素质评价体系,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较窄。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财力投入少,创业实践活动也仅限于极少数人参加。创业教育影响与普及程度较低。
2.2 教育者方面
(1)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要具有创新创业知识与意识,也要有具体丰富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同时也应当与企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自己专门的、成体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属于兼职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校内职能部门的干部或各个学院的高校辅导员或相关学院的专业老师。虽然,他们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工作,较为熟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缺乏、创业经验匮乏。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从校外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学校的兼职创业讲师,但这仅仅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发展的棘手问题。
(2)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部门来全面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开发、研究与管理。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效果一般。有的高校创业课程仅仅面向毕业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水平低,致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创业教育缺乏符合国情的权威教材,在创业教育中,往往使用国外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材,其中的内容和思路与我国的基本教育规律及国情不相符合。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联系,脱节严重。课堂教育形式单一,基本沿用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容量超标,经常是一二百人一起上课,教学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
(3)创业教育大多以理论指导为主,没有或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理论为主,基本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获取创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但实践实战的机会很少,难以掌握全面的创业素质。即使部分高校采取了诸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辟实训室等措施,由于规模和场地的限制,也仅仅使少数原本创业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目的。
2.3 受教育者方面
(1)缺乏创业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起重要的动力和向心力作用。对于缺乏创业意识的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往往成为找不到工作的最后一条出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2)创业品质不健全。创业品质能够对创业素质结构进行有效调节。大学生创业品质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团队性差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创业“三分钟热血”、团队管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3)创业能力欠佳。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值得肯定的是,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其领导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确实显著提高。但是,对于创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化解风险能力、适应能力等就显得比较缺乏,出现临事慌乱、临难而退的现象。
3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
3.1 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广大学生及时关注变化的世界,通过高校系统化的创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潜在的激情、智慧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推动家庭、企业、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理念,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创业者。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集知识、能力、素质、品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整合,是人类职业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建立创业理论教育的新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仅应该包括创业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该包括经济、贸易、管理、营销等相关综合知识;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但要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素质。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性,课程设置应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课程的开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色,实现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
3.3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好理论与实践的过渡平台
(1)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课堂的创业教学活动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理论,应主动考虑校园文化活动如何与之对接。多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思考的创新创业主题。通过主题班团会、班级活动、专题讨论等,复习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创业意识。也可以定期举办创业创新类的沙龙或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及创业各环节的相关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2)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既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上市策划,也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我国自 1999 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至今年即将举办第九届。实践证明,创业计划竞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创业的部分过程,并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创业体验或间接经验。
(3)开办大学生创业孵化提高班。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创业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以重视,可以通过一定的选拔,把他们挑选出来。为他们开设“创业孵化提高班”。科学安排教学和实践内容,采用理论讲授、经验介绍、案例讨论、企业调研、专项技能强化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更详尽的创业教育。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活动。创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创新教育。学生在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在学着做事、科研的同时,也会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收集、文献检索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调查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创业心理品质。学校应该为科研能力强、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3.4 以公司模式运营创业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商业实战机会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理论的实践机会,可以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实战背景的“准公司”。而这些“准公司”最好的载体就是大学生社团。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经营新方法,可以尝试企业模式与商业手段的运用,逐步提升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方面的双重效益。②
项目课题:2014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4AJY083)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