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观念

小学教育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观念

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第1篇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第2篇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心中,数学就是一个工具还是一门技术,用它可以解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各行各业的人所涉及的东西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数学课程应当有一定的基础性,并且各个知识点相对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可发展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对数学进行学习与了解,不同阶段的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的教学方式

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所以,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作用是一大矛盾体质.我们所强调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不是说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没有事情可做,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都比较陈旧,他们着重知识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还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使得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思维被扼杀在摇篮里面.要更好的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实现当堂清的教学目标,再者就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人.

2.巧妙的进行课堂结构设计,充分的展现学生的个性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流程为例题讲解、习题引导分析、进行课堂知识小结.突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可以较完整的接受书本知识,但是学生的思维空间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新想法.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积极、活跃.但教师所传授的东西比较少,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课前预习,搜集一些课外资料,让他们提前理解出一些知识点,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有疑问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以下步骤为例:

(1)首先学生进行新知识的预习,并进行相应的交流,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突破书本的知识局限.

(2)教师对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

(3)进行课堂测评.在学生初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做一些测评题,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实际练习,然后对其进行评价,以纠正他们在学习中的偏差,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点.

(4)进行课堂小结.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完善.

三、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是最重要的,并且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点新的认识,其中在新的认识中还要有新的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表达,摸索新的知识领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相应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坚持教学原则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激发他们学习新东西的欲望.

四、让学生有评价的权利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有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的权利

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第3篇

自从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鼓舞。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我明白了要使学习者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多维价值和丰富的实用性,学习的过程应是有趣和有效的,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功,这就是有意义的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会缺乏动力?如何帮助孩子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关键要靠教师改进教学观念,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这一问题来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达到正确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师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现在一个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应当把所从事的事业看成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幸福,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面对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要有一种职业的坚守。其次,教师要用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所面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最后,不为世俗的东西所诱惑,在人格上不能“跪着教书”,以自己的对工作和学生的爱心,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威信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敬畏而喜欢。敬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教师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也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也将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我们说教书育人,重点还是在育人上,教书的目的还是为人的发展来服务的。纵观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贯穿着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学,再到乐意学的过程。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乐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会和会学的活动。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在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教学多下工夫,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总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必须要自己独当一面,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的大环境中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以后的生活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对学生的学习,我想首先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的投入不行,投入时间后,就是保证学有收获,收获越大,效率越高,要保证收获,学生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前提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后就能有收获的愉悦感,哪怕是学生错了,知道哪儿错了也很好。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最怕的就是唱独角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排斥课堂教学预设,预设是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预设。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教导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将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和思考。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施教学行为。所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总之,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和同行们的经验,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 归因 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听牢!这个问题我再讲一遍,这遍讲了不讲了!”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的一句口头禅。类似的口头禅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带着这句口头禅我们走进课堂,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掌握的比较好,对老师正在讲的内容已经都懂了;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掌握得比较差,老师的教学内容已明显地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已没法接受。但老师还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道授业”,一边又一边地向学生讲解。

上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许多老师也看到了,也想着要有所改变。

二、归因分析

1、班级授课制的缺陷。班级授课的教学要面向全班学生,步调要统一,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基本没法进行因材施教。再加上目前九年制义务教学中,上级规定初中阶段是不准按成绩分成普通班、实验班、精英班的,读完小学升到初中的分班,则是按毕业考的成绩从高分分到低分,每个班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行为困难生。

2、教材的统一性和教学评价的统一性。目前九年制义务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已不是全国统一,但还是全省统一。教学的最后结果,教学评价则是中考,用一张试卷评价三年的教学结果。

3、教师的原因。按学校领导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在中考中考出成绩。即使出不了成绩,也只要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故”。

三、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有具体的体现,在学生的基本能力上有所提高。

2、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四、教学上的促进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例如:在《科学课》中的化学计算,将13克锌粒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放出的氢气能跟多少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放出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解:设需要KMnO4的质量为X,

由反应:Zn+H2SO4=ZnSO4+H2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

得关系量:2KMnO4 ~ O2 ~ 2H2 ~ 2Zn

158 65

X13

158:65= X :13

X=31.6(克)

答:略

教师把它作为例题讲解完后,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调查,有多少学生已经理解了,类似的问题可以解决了,有多少学生有困难,困难的原因在那里,请那些理解的同学进行帮助,而不是讲完后,不管学生懂不懂,接着讲第二题。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例如:在上完《物体的浮沉条件》后,教师可以反思,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而浮力和重力反映在物体上又是抽象的,有多少学生理解了?如何可以形象化地把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反映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表现物体的浮沉?等等。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例如:在科学探究中,创设情景后,让学生开展活动和观察,如何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何设计探究的方案等等,这都需要教师有探究方面的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实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怎样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本文从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为起点,对上述问题做了探究性的回答,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窦瑾 《摸清知识基础,促进有效教学》浙江教学月刊社

[2] 钟祖荣、刘维良主编《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育观念范文第5篇

因为体育老师深受传统体育教学观的影响,所以其课堂环节基本是相对固定的模式,即老师先讲解后示范,学生再练习,老师再纠正错误,学生再巩固提高练习,努力向学生灌输教材规定的内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另外,传统教学的中心是老师,强调教师主导功能的程度相当高,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必须是受制于教师的指令,如此看来学生的学必然从属于老师的教,当然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进而也就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较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造力、兴趣。笔者认为必须千方百计地实现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1、在教学中摈弃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师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向学生传授单纯知识与技术技能,要使其得到有效改善,就必须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使其学习动机与兴趣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另外,还要在教学中多采用发现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他们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知其然,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自修能力等。

2、努力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老师可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体育专项课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在实施专项课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专项运动兴趣向普通体育活动兴趣转移,从而使体育意识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样的专项体育课,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主动教学,而逐渐弱化被动教学。

3、在教学方法中强化学生学法培养。教师的教法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注重核心,严重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法;另外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其重点,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基本忽视了。

二、在传授体育知识中结合发展人的智能

体育基本知识的基本构成就是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和基本技术。在传统体育教学观中一致认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首要就是帮助其掌握基本知识,提出课堂的重点就是传授运动技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也仅以掌握技艺的多少为标准,使得体育课就成了纯粹的运动技术课,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则是以机械地形式进行模仿练习,其练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完成技术动作要领,显然老师也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和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加以正面影响了。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就是:人的创造性素质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有效运用以及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所以,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就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管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是发展学生自身智能,既需要老师有效的指导,还需要自己积极思维和思考。老师的引导作用除了在运动技艺教学上体现,重要的还是在怎样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最大程度地调动体现,以及最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练习时间。另外,老师在处理有争议性问题或一些较难的技术时,可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边听边练和边看边思,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始终处在积极态势之中。

2、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课堂为中心,高度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教学活动的空间相对狭小,普遍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形成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相当不利的。为此,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要少讲和精讲,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有利于他们自己去学习与思考,以便给学生创造发表各自见解、提出质疑以及亲自操作的机会,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有效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创新。

3、进一步强化教学体育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