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合作社问题

农村合作社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合作社问题

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 融资 制度 政策

2007年,中国首部合作社法律《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制定并施行了许多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对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社依托区域性优势产品,突破了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完成了从广大农户小规模分散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转变。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已有农村专业合作社37.9万家,惠及约2900万农户,经营范围涉及种植、农机、林业、手工编织等,业务活动涉及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降低了单个农户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总体规模偏小、规范性不够、发展质量不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其中资金瓶颈正成为困扰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融资特点

(一)对外营利性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行为是秉承更好地服务社员,满足市场需求的宗旨,这决定了合作社对内的非营利性。但是,和所有企业一样,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外而言,合作社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的营利性机构。

(二)风险性大

和其他企业一样,农村专业合作社面临着许多不确定风险。由于合作社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基本的服务项目,因而合作社不但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对资金供给者来说,与合作社合作将要面临较大的经营活动风险和较小的资金回报率,因此,合作社能吸引的商业融资有限。

(三)扶

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属于弱质产业,产业链较为脆弱,且产出效益在短期内较难体现。加上合作社的自身的营利模式限制,如果仅单纯地依靠市场资源配置来完成融资,将很难满足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因此在合作社的融资进程中政府的介入,以及社会的扶助显得十分必要。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从发展阶段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社进入发展新阶段

随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纷纷对农产品进出口设限,建立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面对这些挑战,农业产业标准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出资,兴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济实体,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趋势,社员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农村专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逐步提升,这是由兴办自己的经济实体的需求所致的。拥有合作社自己的经济实体,不仅能满足社员的营利需求,而且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更为优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大大优于没有经济实体的合作社。

(二)从服务功能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社需要大量的投资来解决服务能力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服务内容,资金需求程度有很大区别。

在发展初期,服务内容多为农资农机的代购、农产品的代销、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信息的服务等等,经营理念多为服务广大社员、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而非合作社的营利,因此初级发展阶段的合作社盈利能力较低。此外,此阶段合作社提供的仅仅为投资较少的服务项目,所以并没有很强的融资。

在高级发展阶段,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实体,服务内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业务范围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储存、运输、服务等环节。在欧美一些国家,合作社还从事着经营信贷、委托、农业保险等资本业务,盈利能力极强。在此阶段,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大提升,融资成为关乎合作社发展存亡的重要问题。

(三)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任何企业组织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取得成功的物质保障。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资金一般来源于入社农户的小本股金,自有资金积累额有限。一般除去一些场地租赁费用、人员工资支出,所剩余的经营资金寥寥无几,而合作社还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生产技术的引进、农机设备升级、农产品质检、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开销,如果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显得困难重重。

资金是合作社正常运作的基础,但由于资金渠道狭窄、自有资金积累量少等原因,合作社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与专业化大公司抗衡,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乏因素的分析

(一)合作社自身的制度缺陷是造成资金缺乏的根本原因

1.按“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起来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其构成主体是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所依托的产业是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这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

2.农村专业合作社规定,只有在合作社地域内居住且从事相同职业的个人,才能加入合作社,这一资格条件的限定使得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受到了限制。社员“自愿进出”的合作原则使得合作社自有资本难以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进而削弱了合作社的资信水平,增加了贷款融资的难度。

3.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这种看起来有着绝对民利的管理方式实则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当合作社实力逐步扩大时,社员参加合作社的目的也从单纯的维护个人利益,向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进行转变,社员出资比例也会参差不同。而投票权正是社员在合作社当中一种权利的体现,显然,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必然会挫伤那些出资较多、对合作社贡献较大的社员的积极性。这就使得每个社员只愿意承担最低的入社股金。①

4.合作社社员的入股资金不能参与分红,最多只能获得不高于银行利率的报酬,且合作社主要与社员开展非营利性的交易,一定程度上对合作社业务的拓展产生不利影响。

5.合作社独特的结构机制决定了其资金积累主要来源于社员的股本。虽然合作社并没有限制入股社员的数量,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能投入到合作社的资金有限,因此,有限的资金能力决定了合作社的规模只能处于较低水平。

(二)不完善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商业银行逐利的本质决定着其信贷资金偏向于投放在有着较大经济规模效益和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市场,而非规模小且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贷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信用贷款,另一种是质押贷款。但受金融改革力度加大,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商业银行加强了信贷的风险管理,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商业银行而言,由于绝大部分合作社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经营不够规范、信息透明度较差等问题,银行贷款时所要开展的资信调查、风险评估,以及贷款发放后的监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贷款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银行与合作社的合作积极性。

(三)政府制度保障措施滞后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纷纷出台了一些扶持措施,但这些保障措施多以“通知”“意见”的形式出现,效力有限。2007年国家颁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政府并没有在财税、银行信贷方面提供更多的普惠政策;个别省市虽然提出了相关政策支持,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性程序,很难落实。纵观国外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发展经验发现,政府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所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扶持作用明显,而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社恰恰缺少相关的政策保障,极大地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破解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

农业是弱质产业,广大农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主体,需要政府给予各种资金、税收优惠支持。如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参与到国家的涉农投资建设项目中去,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条件,帮助合作社融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检查力度,确保将各项农产品认证、人员培训、农产品销售补助等扶助资金落实到位,避免在实践中出现政策无法落实的情况。在税收方面,各地政府可以适度放宽合作社的税收措施,加大对合作社的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税收来引导合作社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综合融资能力

1.农村专业合作社传统的制度体系对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大大削弱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首先应该注重公共资金的累积和管理,修正“进出自由”的原则,为资金退出设置障碍,从而达到维持合作社内部资金稳定的目的,部分解决资金缺乏和资信不被认可的问题。其次,合作社应该打破原有的投票机制,尝试将投票权和资金投入额相挂钩,增加投资大户的控股权,即经营决策权和盈利分配权随会员股金额增加而增大。②第三,对不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社员,合作社可以赎回其股本并进行转让,以此增强合作社的活力,激励为合作社投资做出贡献的社员,并使他们能完全分享到合作社经营投资所带来的收益。

2.农村专业合作社必须切实完善法人治理制度,明确产权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的管理和运作,提高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财务信任度,为自身融资以及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要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发掘特色产品,培养专业基地,发展特色农业,通过产供销的立体发展模式,实现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网络,深化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多层次的金融网络。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商业的可持续经营起着不可或缺的信贷支持作用。在现有的金融网络服务中,应适度引进竞争机制,譬如逐步在上述机构中开展综合开发贷款业务、技术培训贷款业务、吸收民营机构和外资机构的金融服务等等,盘活农村信贷市场。

合作金融组织有着距离农村金融需求最近、能及时满足分散的农村金融需求的优势,是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难题的重要力量。国家应该鼓励合作社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各种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等,既可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合作社自身的融资难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为合作金融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搭建良好的基础平台;鼓励和支持合作金融组织进行基金投资,扩大其资金来源的渠道。

(四)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合作社担保困境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产权不清、规模较小等问题,贷款抵押一直是合作社面临的难题。为了建立有效的农业担保体系,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贷款担保形式进行创新,将担保物的范围逐步扩大,探索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水域和林区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形式,以及保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方式。其次,也可以借鉴国外合作社成员间互保及联保的担保形式,借助合作社内社员之间的信任来建立信用担保联盟。第三,摸索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互助型合作担保机制,鼓励各种担保公司为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业务,通过联保、担保、保险的形式增强担保能力,加大对农村融资业务的担保服务。

注 释

①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②王文献,董思杰.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融资模式的演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12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2]王文献,董思杰.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融资模式的演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 (12):12.

[3]中央党校课题组.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村金融难题[J],发展研究,2009(4).

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策略

一、 引言

如今,农村信用社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立足于三农,服务三农,支持县城经济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力量。农村信用社在壮大的同时也逐渐向中间业务变化,与以往相比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在运营期间仍要依靠信贷业务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收入来源,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贷关系,而且信贷资产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程度越深,对信贷质量就要求越高,那么信贷管理就越需要受到关注。所以,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产的有效管理和风险防范是一个艰巨并急迫的任务,拖欠贷款的时间越久,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管理对更好的运营信用合作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善、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纵观我国的农业信用合作社信贷管理制度虽然有许多规章制度,但是多数都不系统,不完善,不能够有效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尽管大多数的信用社设立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但是这样仍存在内部控制力松弛,增加信贷风险等问题。相关部门做的很多工作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严格的控制执行。正是因为这些信贷员工工作的失职和管理的松懈,导致农村合作社信贷管理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导致信贷风险存在棘手的隐患。2.2信贷资产单一,存在较大风险。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城市信用社来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金大多用于支持农户农作物的生产上。这样也就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农户农作物很容易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产,这样一来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减少或没有了,农民的贷款也不能及时的按期偿还。导致信贷管理工作很难真正的落实下去,信用贷款的风险也不断增加。2.3不良贷款没有得到遏止。如今,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大都使用以新还旧、收息换据的方法,将原来存在的不良贷款转换为了正常的贷款,隐藏了真正的不良贷款风险。而不良贷款作为制约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农村信用社同样表现的非常突出,清收盘活工作任重而道远。旧的不良贷款还未清除,新的贷款又陆续的出现,再由于信贷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更使不良信贷的数量极增,同时增加了信贷的风险。2.4基础管理薄弱,信贷人员风险文化落后。农村信用社在信贷工作人员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工作人员只是从客观的认为只要能够按时结息就是很好的贷款,而不进一步了解借款人的道德品质,资金的实际用途等方面。信贷人员的素质低直接导致信贷管理中会出现“滥贷或惜贷”的问题,这些都或多或少导致信用社产生信贷风险。同时,信用社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和规程,会在实践中出现合同文本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善或不规范等问题。这与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极不相称。2.5贷后管理滞后,失信问题严重。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方面对贷后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当,对贷后管理的工作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超保证期、抵押资产流失等问题都时常出现,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就会为成为增强信贷风险的帮凶。同时,如今的放贷不少,但是能够按期限归还的太少,这样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主动性,这也是信贷管理存在缺陷的另一种表现。2.6信贷组织不规范。很多信贷组织不规范。信贷相关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了解信贷流程、信款合同条款和相关法律知识,使得原有的保证贷款成为信用贷款,也使得原本可以收回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有的信贷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信贷资产持续恶化,产生不良贷款。

三、 解决信贷管理问题的策略

3.1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业务知识。从事相关信贷工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各项知识和法规。学习的同时不光提高了业务知识也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另外,农村信用社要致力于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工作,起初就要筛选适合此岗位的高素质人员,派出有相关经验和责任心的员工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训和引导,提升他们的业务本领和自身的思想内涵。培养出一个具有向心力、高素质的信贷员工团队。工作期间,对于信贷人员实行工作效率、绩效挂钩制度,进而能够充分地调动起信贷人员日常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持。3.2加强清理不良贷款。对那些新的旧的不良贷款要做到斩草除根,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对每一笔不良贷款的发放都要落实到清收的责任人身上,严格执行责任制度。要加强对信贷社信贷业务的违纪案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与与查处力度,严格追究由下到上的领导责任,进而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与氛围。如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清理不良贷款还有利于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比率,从而做到更好的信贷资金管理。3.3拓展信贷的范围。农村信用社一直以农产品为主,为了解决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要从信贷的范围入手在保证农作物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信贷项目。同时,在拓展期间也要注重防范和化解,这样更能促进农村的支柱产业和辅助产业共同进步,调整信贷投资的方向,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范围有所提高,从而解决了信贷风险大的难题。3.4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与信用档案管理。完善小额信贷管理体制,加强风险控制。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充分研究小额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建立风险监控、评估和化解的平台农户的收入情况、历史借贷情况、生产经营项目和规模、农户个人的信誉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情况建立农户的信用评级,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

四、 结语

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历史的复杂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所以,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任务尤为艰巨。农村信用社是支撑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融资部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信社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农信社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信社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业务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这问题。所以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更加重视新增不良贷款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这样不仅能确保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资产质量,而且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信贷管理,这样也就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雅拉格日乐.农村信用合作社对未到期贷款的监督和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7):36-42.

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同样,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目前,三庄在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上实现了村财镇管。由于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一、农民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愿成立的经济性组织。目前,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经涵盖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方面。

二、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目标特殊

与传统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不同,农民合作社是以“服务最优化”为目标。由于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管理与自己使用,因此,农民合作社往往是以“服务最优化”为目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二)财务关系不稳定

由于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加入的,因此其财务关系并不稳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在经营成果较好的年头他们往往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在经济效益不高的年头,由于希望将经营风险向合作社转化,因此此时他们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较高,由此可知,农民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化可能性较高。

(三)财务管理比较复杂

由于在整个的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若想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成本。也就是说,很难在合作社的各个社员之间公平地进行成本以及利益分摊,因此,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鉴于三庄实行的村财镇管制度,导致其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复杂。

三、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以及审计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对保证某一组织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财务状况有较高的监督作用,但根据调查我们发展,目前的农民合作社往往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尽管部分农民合作社有会计核算制度,但其会计人员配备不够齐全,没有达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此外,作为财务管理中另一重要环节――审计,农民合作社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三皇虽然在制度上规定要每月进行审计,但由于审计制度不健全,其审计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资金透明化管理,合作社社员财产流失以及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提高。

(二)管理风险大

一般而言,农民合作社的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农民合作社组织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农民可以自行选择留在合作社和退出合作社决定的,在追求服务水平最大化的条件下,无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分配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二,由于农民合作社所处的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财务风险。农民合作社主要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设置,而农业自身具有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农业本身的“发散性蛛网”模式导致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风险的提高。

第三,由于农民合作社提供的商品的特殊性带来的风险。根据凯恩斯定律我们知道,农产品作为一种弹性较小的必需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而农民主要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因此,在经济形势变动的较快的情况下,其财务风险较大。

(三)对社员没有进行定期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的经济模式发展较快,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农业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从对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来看,农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很少组织合作社社员培训,导致农民本身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现如今的知识体系不匹配。此外,农产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这无疑阻碍了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发展。

四、提高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农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内容完善合作社内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此外,应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向社员进行公示,保证信息的公开性。此外,对于社员应该加强培训,从而保证社员对财管管理制度有初步了解。

(二)规范分配制度,制定较为完善的分配方式

依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合作社的分配方式不完善,不能够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一套良好的分配制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对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

五、总结

合作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解决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尽管目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管理人员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未来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建议[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4(8):47-48.

[2]李小雨;刘德道.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7).

[3]李文英.解决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J].科学与财富, 2016(Z1).

[4]郑卫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3).

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环节;品牌建设;成本一收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支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8万个,入社农民25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1.7‰带动农民48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2.3%,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生产经营。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链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研究主要针对合作社的种类、运行机制、影响因素、政策影响等进行规范分析。另外也有学者从农户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结合在山东寿光的调研结果,利用成本一收益方法分析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牌建立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通常是合作社提供土地、种子、农药等,农户在合作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活动;合作社按照合约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后批量出售给超市或农产品集散市场。

本文从合作社的销售环节入手,分析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农业专业合作社称为供应商,而将超市和农产品集散地统称为销售商。

1 销售环节中品牌的重要性

(1)销售商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公司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供应商也不例外。根据客户价值理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供应商一定要满足其客户――销售商的需求。下面对销售商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判断销售商的需求。

销售商的主要成本包括:购进农产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存货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的租金和工作人员的薪金。主要收益包括:农产品销售的收益以及销售商的品牌知名度。

由于农产品保质期较短,我们假设当日无法销售的农产品会被丢弃,存货成本为零。依据价格粘性,我们假设销售价格P也为既定。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科学研究院(MSI)对品牌权益的定义“品牌权益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使得产品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称的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或利润”可以看出,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可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因此,我们将销售商在其品牌知名度上的收益内化为对销售价格的正向影响。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价格与收益同向变动。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即收益,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设农产品每天的进货成本为I,运输及固定成本FC,每天的销成售额为V,销售商的品牌知名度为b,则利润n=V(b)-I-FC

销售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会提高销售额,在购进农产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会提高销售利润;而进货成本与利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因此,从提升利润的角度来讲,销售商希望提升品牌知名度,降低进货成本。

(2)供应商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供应商的主要成本:收购农作物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存货成本,即收购的农产品及加工后的半成品的贮藏成本;加工成本,即对农产品进行质检和加工的成本;运输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的租金和工人工资。主要收益:销售农产品的收入和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

由于合作社通常都用自有冷库保存农产品,我们将存货成本并入固定成本。合作社通常都是雇佣员工进行深加工,工资的支付方式为按月或是按日支付,因此,我们将其视为固定成本而不是加工成本;加工成本主要指进行包装所耗费的可变成本。由于品牌产品对质量往往有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加工成本与品牌知名度正相关。

运送方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两种物流方式:一种是合作社自有车队;一种是合作社与有车的社员签订合同,有运送任务时调用这些社员,并按运送量和里程计费。通常来讲,销售量较大且各季都有农产品出售的合作社会选择前者,而所生产的农作物季节性比较强的更倾向于后者。在这里,我们假设合作社每天都有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所以我们采用第一种物流方式,并假设运输成本既定,将其并入固定成本考虑。

我们还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一个销售商和一个供应商。因此,销售商的进货量即为供应商的销售量,销售商的收购成本即为供应商的销售价格。

由于品牌知名度和销售商的利润正相关,销售商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时,其消费行为也会受到供应商品牌的影响。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会促进其销售,进而增加销售额。

设农作物的收购价格为C1,收购数量为Q1,加工成本为C2,固定成本为FC’,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为B,则供应商的利润π=I(B)一C1*Q1--C2(B)*Q1FC’。从等式中可以看出,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但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加工成本。由于加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增长幅度较小,我们认为品牌知名度对销售额的影响远大于对加工成本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品牌知名度和利润正相关。

(3)品牌建设带来的“双赢”格局

从上可见,供应商可以通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获得更多利润,但同时也由于进货成本的提高减少了销售商的利润。这种矛盾可能会导致销售商和供应商无法达到双赢的局面。但事实上,笔者认为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将销售商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大型连锁超市或蔬菜集散地,在此称之为知名销售商;另一类是规模小、名气小的农产品销售点,在此称之为普通销售商。下面分别分析。

对于知名销售商,其本身的品牌可能比其销售产品的品牌更有价值,但为了维持自身品牌,销售商通常会购进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商品。而消费者为了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更高的食品质量,往往会到大型连锁超市进行日常消费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知名销售商在销售品牌产品时会有比较大的加价空间,V(b)的增长要大于I(B)的增长。因此,供应商品牌的建立会使知名销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共同增加,形成双赢的局面。

对于普通销售商,虽然自身没有太高知名度,但如果

销售品牌产品,其品牌知名度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可以将这种销售商的品牌看作是供应商品牌的延伸。品牌延伸是指公司借助现有的品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推出新产品,目的是利用消费者对现有品牌的良好态度和感知以及爱屋及乌的心理机制,发挥现有品牌建立起来的顾客权益,降低采用新品牌的风险和节约营销费用,同时提高成功率(Pitta and Katsanis,1 995;Barwise,1993;Aaker and Keller,1990;Baldinger,1990)。从Pitta等人的分析可以看出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给普通销售商带来的收益的增长要远大于成本的增长,即V(b)的增长要大干I(B)的增长。

根据以上对于两种销售商的分析可知,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增加给销售商带来的收益增长远大于成本增长,因此建立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同时提高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利润,即形成“双赢”格局。

2 农业专业合作社品牌建立的现状

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发展为股份合作制农业公司的合作社,注重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寿光市燎原果菜合作社可作为其中的代表。燎原所采取生产种植一采摘加工一物流配送一市场销售一安全追溯的一条龙运作模式无形中建立了合作社品牌。虽然合作社在建立品牌方面有一些先进代表,但其比例较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对于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太深的认识。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建立

品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理论家和实践家都开始热衷于品牌的研究。但不得不说,这些复杂周密的安排可能很难在农业合作社中实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决策者多是农民出身,知识水平有限,能够筹措到的资金也非常有限;要想建立合作社的品牌需要寻找一些简单有效的办法。

笔者认为,品牌的价值在于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农产品而言,作为初级产品,无论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带给消费者物质上的满足都无太大差异。因此,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满足度。消费者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第一是内心的安稳。毒奶粉、地沟油、农药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食品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伤害,这种忧心忡忡严重干扰了消费者内心的安稳。我们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归属到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因为农产品所存在的转基因问题或农药残留问题并非普遍存在,精神上的担忧带给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身体上。

第二是视觉的享受。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建立在视觉观察到的形象的基础上。在我们对于商品不甚了解时,往往是通过产品的外包装进行选择。精致整洁的包装往往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就可以简单直观的解决合作社品牌建立的问题。

针对第一点,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在收购农产品的时候进行安全检测,以保证合作社所销售的农产品确实不存在质量问题;第二,引入“产品追溯”技术,用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证明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安全性;第三,通过告诉消费者合作社做到了前两点,来让他们相信这个合作社所销售的农产品确实是安全的。

针对第二点,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合作社应对收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如简单的切割、搭配和包装,让色彩鲜艳的农产品可以更加赏心悦目。

三、结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的合作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远远跟不上农业理论的研究水平。为了弥补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笔者认为发展农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该从薄弱环节入手,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因此,本文从合作社的销售环节人手,分析了农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简单可行的建议。希望通过合作社渐进式的改革,中国农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2D08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统计分析》.[OL].www sdaic.省略./bgstjzl/showNews.asp?id=356.

[2]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其测评体系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1期.

[4]Pitta.D., L. K&tsanis,1995.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forsuccessful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4), 51-64.

[5]Aaker,D.,KelleP.K.,1990.Consumer evaluations of brand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27-41.

[6]Baldinger.A.,1990.Defining and applying the brand equityconcept: Why the researeher shoud car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RCZ~RCS.关于我国农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研究――农产品品牌建立的原因和方法/王紫南 刘石涵 范海涵

摘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本文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对山东省寿光市的调研结果为基础,从农业合作社的销售环节入手,利用成本一收益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角度对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环节;品牌建设;成本一收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支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8万个,入社农民25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1.7‰带动农民48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2.3%,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生产经营。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链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研究主要针对合作社的种类、运行机制、影响因素、政策影响等进行规范分析。另外也有学者从农户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结合在山东寿光的调研结果,利用成本一收益方法分析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

并从品牌建立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通常是合作社提供土地、种子、农药等,农户在合作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活动;合作社按照合约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后批量出售给超市或农产品集散市场。

本文从合作社的销售环节入手,分析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农业专业合作社称为供应商,而将超市和农产品集散地统称为销售商。

1 销售环节中品牌的重要性

(1)销售商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公司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供应商也不例外。根据客户价值理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供应商一定要满足其客户――销售商的需求。下面对销售商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判断销售商的需求。

销售商的主要成本包括:购进农产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存货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的租金和工作人员的薪金。主要收益包括:农产品销售的收益以及销售商的品牌知名度。

由于农产品保质期较短,我们假设当日无法销售的农产品会被丢弃,存货成本为零。依据价格粘性,我们假设销售价格P也为既定。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科学研究院(MSI)对品牌权益的定义“品牌权益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使得产品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称的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或利润”可以看出,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可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因此,我们将销售商在其品牌知名度上的收益内化为对销售价格的正向影响。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价格与收益同向变动。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即收益,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设农产品每天的进货成本为I,运输及固定成本FC,每天的销成售额为V,销售商的品牌知名度为b,则利润n=V(b)-I-FC

销售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会提高销售额,在购进农产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会提高销售利润;而进货成本与利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因此,从提升利润的角度来讲,销售商希望提升品牌知名度,降低进货成本。

(2)供应商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供应商的主要成本:收购农作物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存货成本,即收购的农产品及加工后的半成品的贮藏成本;加工成本,即对农产品进行质检和加工的成本;运输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的租金和工人工资。主要收益:销售农产品的收入和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

由于合作社通常都用自有冷库保存农产品,我们将存货成本并入固定成本。合作社通常都是雇佣员工进行深加工,工资的支付方式为按月或是按日支付,因此,我们将其视为固定成本而不是加工成本;加工成本主要指进行包装所耗费的可变成本。由于品牌产品对质量往往有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加工成本与品牌知名度正相关。

运送方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两种物流方式:一种是合作社自有车队;一种是合作社与有车的社员签订合同,有运送任务时调用这些社员,并按运送量和里程计费。通常来讲,销售量较大且各季都有农产品出售的合作社会选择前者,而所生产的农作物季节性比较强的更倾向于后者。在这里,我们假设合作社每天都有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所以我们采用第一种物流方式,并假设运输成本既定,将其并入固定成本考虑。

我们还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一个销售商和一个供应商。因此,销售商的进货量即为供应商的销售量,销售商的收购成本即为供应商的销售价格。

由于品牌知名度和销售商的利润正相关,销售商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时,其消费行为也会受到供应商品牌的影响。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会促进其销售,进而增加销售额。

设农作物的收购价格为C1,收购数量为Q1,加工成本为C2,固定成本为FC’,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为B,则供应商的利润π=I(B)一C1*Q1--C2(B)*Q1FC’。从等式中可以看出,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但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加工成本。由于加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增长幅度较小,我们认为品牌知名度对销售额的影响远大于对加工成本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品牌知名度和利润正相关。

(3)品牌建设带来的“双赢”格局

从上可见,供应商可以通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获得更多利润,但同时也由于进货成本的提高减少了销售商的利润。这种矛盾可能会导致销售商和供应商无法达到双赢的局面。但事实上,笔者认为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将销售商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大型连锁超市或蔬菜集散地,在此称之为知名销售商;另一类是规模小、名气小的农产品销售点,在此称之为普通销售商。下面分别分析。

对于知名销售商,其本身的品牌可能比其销售产品的品牌更有价值,但为了维持自身品牌,销售商通常会购进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商品。而消费者为了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更高的食品质量,往往会到大型连锁超市进行日常消费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知名销售商在销售品牌产品时会有比较大的加价空间,V(b)的增长要大于I(B)的增长。因此,供应商品牌的建立会使知名销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共同增加,形成双赢的局面。

对于普通销售商,虽然自身没有太高知名度,但如果销售品牌产品,其品牌知名度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可以将这种销售商的品牌看作是供应商品牌的延伸。品牌延伸是指公司借助现有的品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推出新产品,目的是利用消费者对现有品牌的良好态度和感知以及爱屋及乌的心理机制,发挥现有品牌建立起来的顾客权益,降低采用新品牌的风险和节约营销费用,同时提高成功率(Pitta and Katsanis,1 995;Barwise,1993;Aaker and Keller,1990;Baldinger,1990)。从Pitta等人的分析可以看出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给普通销售商带来的收益的增长要远大于成本的增长,即V(b)的增长要大干I(B)的增长。

根据以上对于两种销售商的分析可知,供应商品牌知名度的增加给销售商带来的收益增长远大于成本增长,因此建立供应商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同时提高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利润,即形成“双赢”格局。

2 农业专业合作社品牌建立的现状

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发展为股份合作制农业公司的合作社,注重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寿光市燎原果菜合作社可作为其中的代表。燎原所采取生产种植一采摘加工一物流配送一市场销售一安全追溯的一条龙运作模式无形中建立了合作社品牌。虽然合作社在建立品牌方面有一些先进代表,但其比例较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对于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太深的认识。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建立

品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理论家和实践家都开始热衷于品牌的研究。但不得不说,这些复杂周密的安排可能很难在农业合作社中实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决策者多是农民出身,知识水平有限,能够筹措到的资金也非常有限;要想建立合作社的品牌需要寻找一些简单有效的办法。

笔者认为,品牌的价值在于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农产品而言,作为初级产品,无论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带给消费者物质上的满足都无太大差异。因此,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满足度。消费者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第一是内心的安稳。毒奶粉、地沟油、农药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食品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伤害,这种忧心忡忡严重干扰了消费者内心的安稳。我们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归属到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因为农产品所存在的转基因问题或农药残留问题并非普遍存在,精神上的担忧带给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身体上。

第二是视觉的享受。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建立在视觉观察到的形象的基础上。在我们对于商品不甚了解时,往往是通过产品的外包装进行选择。精致整洁的包装往往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就可以简单直观的解决合作社品牌建立的问题。

针对第一点,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在收购农产品的时候进行安全检测,以保证合作社所销售的农产品确实不存在质量问题;第二,引入“产品追溯”技术,用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证明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安全性;第三,通过告诉消费者合作社做到了前两点,来让他们相信这个合作社所销售的农产品确实是安全的。

针对第二点,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合作社应对收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如简单的切割、搭配和包装,让色彩鲜艳的农产品可以更加赏心悦目。

三、结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的合作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远远跟不上农业理论的研究水平。为了弥补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笔者认为发展农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该从薄弱环节入手,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因此,本文从合作社的销售环节人手,分析了农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简单可行的建议。希望通过合作社渐进式的改革,中国农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2D08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统计分析》.[OL].www sdaic.省略./bgstjzl/showNews.asp?id=356.

[2]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其测评体系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1期.

[4]Pitta.D., L. K&tsanis,1995.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forsuccessful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4), 51-64.

农村合作社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 专业合作社 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农民的联合生产,有效的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改善农民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制约问题,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在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为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经营服务的提供者成立的,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内部的成员服务,提供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采购、销售、加工、运输以及贮藏等技术或者是信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是以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通过借鉴完善其他的优秀管理模式,在法律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按照合作社内部共同确定的规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按照运作模式的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分为基层农技部门依托型、能人依托型、村级组织依托型、企业依托型、技术部门依托型以及供销社依托型等几种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问题分析

(一)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正确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认识不足,对于合作社的发展缺乏责任感,缺少积极主动的帮扶。其次,一些农民对于专业合作社心存顾虑,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会影响生产经营的自,因此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上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落实实施上出现了中梗阻,尤其是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力度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力不强的关键问题。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意识不足、缺少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更是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扩大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不规范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而且在实际的运作管理中,合作社社员出资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更是降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宣传和组织领导力度,促进合作社建设的积极开展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镇村两级管理部门应该作为主导,强化宣传,让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积极的引导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积极倡导企业、能人等组织建设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二)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

对于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应该确保贯彻落实,真正让合作社享受到优惠,扶持合作社的积极发展。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资金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结合合作社的发展实际,适当的放宽信贷条件、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增加贷款优惠,积极的通过金融政策,为合作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在资金方面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三)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建设

首先,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培植产业基础,重点以区域特色以及优势产业为主导,作为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其次,应该夯实社会基础,这就需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能够积极的吸引农民群众与外部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合作社的建设中。第三,应该重视技术与市场基础,技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市场则是合作社的生命,必须依靠技术推动产业,依靠市场推动发展,可以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做文章,打开市场,提升合作社的生产利润,通过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确保合作社的稳步发展。

(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应该结合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以及管理制度制定,严格按照制度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可以分别设置生产管理、采购营销、财务会计、技术管理等部门,并分别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其次应该强化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重点设置相应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体系,在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的建设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设置、完善制度管理、强化教育培训等手段,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