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3-0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钱曼君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神经症行为,习惯异常,厌恶社交的、的行为,行动过度的行为,和别的学生处不好关系,和父母关系有障碍等6类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面临就业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边远地区大学生的关注较少。以学校教改项目为契机,对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依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我校地处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学生主要来自桂、滇、黔的贫困边远地区。同时,医学院校学习任务重,学生压力大。虽然我院已经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随着学校扩招,学生的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笔者在校从事2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发现,与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繁重,周末上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束以后,复习时间不足,

差1分挂科现象严重。本项目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得分较高。对近2年休学同学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由于精神问题退学的占退学原因的大多数。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就我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应从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分布上做到优化组合,尽量确保心理学专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较大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专项培训,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加培训,培训工作应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二)改变授课教师教学策略

1.思维方式的转变。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思维活跃、教学方式不局常规,不仅注重教育知识,更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秉承这种观点,转变思维方式,在授课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课程改革要寻求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大大削弱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更加困难。改变这些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打破积重难返、极具惯性色彩的“政策依赖”倾向。心理健康课作为一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要结合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将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更多的转向能力目标。

3.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导师。“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教育者应置于学生中间,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和指导。针对本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J].心理学报,2003,35(2).

[3]李海丽.农村高中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刘小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08,(14).

[5][6]王洪席,郝德永.经典管理定律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7]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8]朱丽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1,(05).

[9]王婷.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10]纪红旗,祖磊,张慧敏.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消费导刊,2008,(22).

[11]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曲世伟.网络时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胡永.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J].教育探索,2008,(09).

[14]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15]陈锋正,苗彦恺,谢桂英.刍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

[16]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谋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

[17]童小军.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下)[N].中国社会报,2007.

[18]王贵贤.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6.

[19]冼绍祥,方熙茹,陈茂珍,郭文海,张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改革中医临床教学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9.

[20]张立信.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

[21]王金辉.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

[22]黄继灵.浅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师源性心理问题 家源性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九、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范文第5篇

一、了解并掌握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下列这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2.意志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

3.性格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二、有规律的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教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三、对症下药、开展积极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工作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的几个方法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开设“知心热线”。学生有了心理障碍,或受了委屈、遇到了挫折,不愿意当众提问或书面提出,特别是一些敏感问题,如对异性产生了好感怎么办,或偶犯错误,受到批评,丢了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这时,学生急需与老师进行个别交流。于是,我就利用电话,在班上设了一条“知心热线”。在“知心热线”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敞开心扉,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从而解脱苦恼和压力,使思想得到解放。如有个课代表,二年级时偶犯错误,被撤销了课代表职务,她感到丢了面子,思想上有了包袱,很长时间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转校的念头。在“知心热线”中,她把自己的遭遇和想法说了出来,我耐心开导她,让她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相信同学也会正确地对待她,使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2.再现法。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学生因对自己的成绩过于紧张,反而影响了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编了一个小品,题目叫“可贵平常心――谈从容应考”。由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考前紧张和考前放松的同学,另两个同学分别扮演他们的母亲。同学们通过看小品表演,懂得了考前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了考试就是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和自己比,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反而发挥得更好。

3.激励法。要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在帮助落后者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