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企改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改进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学校已经逐渐成为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并且逐渐脱离了国家财政拨款的发展形式。但是在高校中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观念
一直以来,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在管理模式与思想上还没有形式一套适应事成经济发展的的理念,并且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独立自主办学的重要性,对“高校经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太过重视教学、扩招、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观念比较轻视,进而也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相关制度与体制的建立,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与体制,但是在实施方面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缺乏了一定的严肃性与刚性,致使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体制的时候,出现了一定的脱节现象,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漏洞,进而导致相关的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的开展。
2.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缺失
针对高校经费的来源而言,其主要是来源于财政拨款,渠道相对单一。这也就导致部分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存在着重计划轻考核的思想,并且没有严格管理相应的存货、工程物资以及固定资产,并且也没有对存货、工程物资以及固定资产的采购、付款以及验收保管等职责进行划分与确定,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办理出入库手续,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定期的盘点,没有及时核对相关的会计记录,导致出现资产不清、账目不符等问题。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创收经费等方面。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展开相应的检查与监督,而是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开展相应的检查与监督工作。在高校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时候,国家一般只会进行抽查,部分高校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抽到,外部审计监督的作用也比较薄弱,加之没有群众的监督,一些信息反馈的渠道也不畅通,相关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力度不足,致使缺乏一定的监控力,进而出现了腐败的现象。
3.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体制的逐渐改变,经费来源不再只是单一的财政拨款,其只是经费的一部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开始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增加负债,导致高校需要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比如筹资风险、资产风险、投资风险等,但是在高效管理中,却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一旦出现债务危机,相应的责任问题就将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在对外投资方面,部分高校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缺乏专家科学的论证,导致在资金投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现象,无法取得良好的资金回收效益,进而为学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改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树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观念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观念的树立,并且高度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安排专门部门与人员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保证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在高校内部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提高会计师在相关工作中的地位,增强相关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认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增加各部门与相关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不要以个人意志掌控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局面,进而确保其可以有序、高效的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管理观念的增强,在高校各部门中加强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培训,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编制一些培训资料,进而保证高校相关人员得到全面的提升,以此来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从制度角度来说,高校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其它行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进而丰富自身的制度建设,逐渐转变相应的控制体系,由单一内控体系转向综合内控体系。从内容角度来说,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有财务预算、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招投标工程、采购与付款、费用控制等。从操作角度来说,针对高校控制而言,不再只是依靠人员的控制,也不再是由出纳控制与财务管理来达到目标的,而是需要制定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内控制度,利用相应的制度对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因此,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制定相应的标准,完善内控的相关内容,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
3.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控制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也就是谁来负责巨额风险损失,在加强内控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假如发生了相应的风险,但是没有人承担,那么相应的腐败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相应的内控工作也就无法展开。高校一定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存在的风险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以及报告等措施,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以及规避。比如,在规避投资风险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投资可行性的研究,并且根据项目以及资金投入的多少确定审批权限,充分分析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资制度,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促进高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真学;陈能华.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
[2]李志新;孙殿宽.对高校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3]王雪冬,王月河.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这种“壮牛”变“小鸡”的怪事并非独此一家。笔者近日在报上连续读到几桩。某地2.3亿元国资一夜之间“大缩水”,被一家民营企业用6410万元收购。群众对此反响强烈,省纪委介入调查,发现了其中的腐败问题,收受巨额贿赂的市经贸委负责人已被依法逮捕。
把刀子磨得亮亮的,肆无忌惮地割国有资产的“肉”,放国有资产的“血”,有的“改制”真叫人触目惊心。这样的“改制”每改一次,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就面临和经受一次“大阵痛”、“大浩劫”。资产竞买方则越“改”越“肥”,腰包越鼓,资本呈几何形上升。这叫改制吗?分明是打着改制的旗号巧取豪夺,吞噬和掠夺国有资产。
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制是重组资产,激活国有企业的必要举措,尤其对哪些人浮于事,效益低下,长期亏损的国企而言,改制不失为医治痼疾和顽症的一剂良药。但究竟应该如何改制?如何规范操作?国资委于2003年专门颁发《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从批准制度、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管理层收购十个方面做了明确和详细规定。公开信息、评估资产、竞价转让、改制方案提交职代会审议等,这些程序是国企改制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不能打半点折扣,任何人、任何一级组织都无权绕过这些规则擅自作主。一幢“半成品”楼评估150元, 2.3亿元国资以不足三分之一的低价卖掉,完全漠视职工对改制的知情权,这些做法不仅是对“游戏规则”的肆意践踏和破坏,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把国企改制引进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目前,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制又已大规模展开。社会盛传这次改制将成为“最后一次免费的午餐”,有条件的人莫不想利用难得的机遇“分一杯羹”,没有条件的则创造条件,挤上最后的这班车。而在“分羹”大比拼中,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们却成为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窘迫中,必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国企改革?政策界有人回顾: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出“黄金增长”,根本经验在于动了“存量”――事实上允许农民“人均分配”了村以下的“集体资产”,因此,80年代后期曾经对国企改革有过“存量”与“增量”之争。那场争论至今没有盖棺论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由此陷入“增量误区”,从放权让利,到“包”字进城,再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造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虽然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但亿万职工的积极性却始终调动不起来。结果正如百姓所言:国企“吃透财政吃银行,吃光银行吃股市”。
而且,国企改制如果继续走老路,隐含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冲突也越来越大。我们不仅要问,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利益究竟谁来保障?决策层在改制的过程中对工人的利益是否考虑的太少?――虽然工人人数众多,但他们能够发表意见的场合却实在太少,他们自己的利益实在缺少保障。当年,不仅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产权性质也发生了变革。国企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效应,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国企职工所应有的产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当各种办法都实验无果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实行职工占有股权、民主管理企业的改制办法,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它既可以体现中央“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又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因而仍是最佳的国企改制思路之一。
【关键词】国内企业;会计;资产评估;措施
一、引言
国内企业是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由政府或者国家出资建立。国家绝对控股企业属国内企业,国家独资企业是典型的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形式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在那些刚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也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建立,国内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制。国内企业改制是国内控股企业和国内独资企业改制为参股企业、国内资本控股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相对控股企业、不设置国内资本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了更好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原有国内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体制进行改变。国企改制的方向就是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企业组织结构中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会计部门,它是企业的支持性职能部门。其目标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处理清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企业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国内企业中相应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国内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构成了严重的阻碍,我们必须引起足够地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对国企改制的进行起到推进的作用。
二、会计财务管理问题在国企改制中进程中的出现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全面实施,对会计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国内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不可否认,会计在国企改制中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资产评估所带来的问题。资产评估具有确定性、动态性的特点,它决定着国内企业资产的流失与保全。在资产评估中,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确、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恶意并购,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以,必须规范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在国企改制中所有资产。当前,会计处理的资产评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记账,在账务上对资产评估发生的资产价值变动不进行处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核算中体现。另一个是调整账面价值,按照评估价值进行。在这种方法下,增加所有者权益处理,资产账面净值的增加会被资产评估引起,作为损失计入损益。减少资产评估所引起的资产账面净值。有很多时候,我国国内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资产完全由经营者说了算,中介机构评估资产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的清产核资。还有一些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在申报评估资产时常常隐瞒实际,不是漏报就是少报,致使产生了很多问题,使国内企业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损害和流失,使企业利益受到破坏。此外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与有些资产评估机构关系不一般,这样进行真实客观的按照市场定价评估国内资产是不可能的,致使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评估业的信用也大打折扣。其次是设置股权问题。股权的设置在企业改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企业主体权益和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国内企业改制如果有质的飞跃,只有股权结构合理设置。股权结构设置的合理科学,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企业未来续存空间发展壮大。历经20多年的我国国内企业改革,以权利下放做为主导的经济改革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增强了活力,但是有部分企业股权过分集中,从而产生了几个或者单个股东大权独掌的局面。我们必须对股权结构设置的不合理的这些问题引起足够地重视。
三、国内企业改制的股权分配
企业改制过程中都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有关股权设置和资产评估。对国内资产进行评估的时候,企业资产的安全最大程度上予以保证,可行性的解决办法尽快采取,使国内企业改制得以顺利进行。(1)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我们首先对资产进行清核。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原有企业改制应清理债权债务,认真进行清查企业资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真实地反映,对会计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改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首先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部盘点、清查资产,包括各种存货、各项投资、各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资产评估的时候最好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进行清产核资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能够最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我们要完善制度建设,在清产核资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建立资产评估的惩戒与法律监督体系和公开市场原则,规范评估秩序。另外为了避免行政干预,政府部门对国内资产评估项目的立项确认审批制度的政府部门有必要取消,转而实行备案制和核准制。对国外科学的、先进的评估准则,我们需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制定出适应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计价和资产评价的准则。为了有利于提高评估机构的相互合作程度和竞争力,在评估机构组织选择上,我们可以采取评估组织形式多种并存的方式。(2)在设置股权方面,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我们必须对现实各种要素的基础充分考虑到。企业主体权益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就是股权设置的实质。首先合理调整股东人数。对于股东人数多少才是最好的,没有一定的说法,在实际操作中,无法量化股东合理人数。过多股东人数,公司的日常管理会受到影响,过少的股东人数,也不利于分担风险。应结合公司的资产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及行业领域等具体因素对股东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股东人数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对股东人数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股权的分配。就企业改制而言,公司高层应该有相对控股,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并根据企业的规模,在高层相对控股的情况下,中股由中层管理人员持有,还要充分考虑是否部分员工持股还是全员持股,从而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所发挥,能够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尽量避免在股权分配上平均持股,造成监督动力的缺乏就是因为小数量的均等持股,有利于为提供动力监督的是股权不均等分配。总之,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不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股权结构进行合理地设置,还要在运作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四、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下,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对财务管理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深刻认识,充分认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财务管理,四个观念要重点树立:(1)效益观念的加强。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因为企业的目的是以营利为首要条件的经济组织。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要充分考虑,企业全面的经济活动成果要定期考核和检查。(2)财务观念的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要了解掌握,资金运作水平要不断提高,对资金筹措、投放、分配及使用的管理也要不断提高和加强。(3)法制观念的树立。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增强,在学习业务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对各种有悖于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不同流合污,能够进行自觉抵制。(4)股东观念的认识。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广大职工股东不仅要有主人翁意识,还要有与企业同呼吸共患难的观念,为企业发展和改革积极出谋划策,忧企业所忧,想企业所想,尽职尽责。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为股东服务的意识要强化,对职工股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努力调动。
2.提高广大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加强财务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学习活动。首先是要提高管理素质。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要全面分析并正确处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应变、协调、组织能力要不断增强,提高管理效能。其次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掌握多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另一个方面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立足本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多方面的业务技能要努力钻研。第三道德素质进行提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信奉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要提高政治素质。自觉遵纪守法,对政治素养和思想理论水平要不断提高,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保持清正廉洁。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抓好规章制度建设,一是要有章可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公司法》、《会计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责任和权限要加以明确,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按章办事。做到违章必究,有章必循,在制度面前坚持人人平等,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4.落实工作职责。对财务管理工作要进行落实,工作人员要明确职责。一是要对法人治理结构要完善。对企业的《章程》逐步规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格执行。二是要健全财务管理职能。对融资时间、数量、渠道要科学合理安排;企业之间往来资金的各种财务手续要健全,尽量避免财务风险,规范担保行为;压缩无效存货和结算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对利润分配管理工作要抓好,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同股同利,按股分红。三是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提高管理功效,要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不断强化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对企业会计报表的一致性、恰当性和合法性,注册会计师和财务人员应进行公正、客观、独立的审查验证,对会计报表质量进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静.国内企业改制中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4(4)
[2]任晴秋.国企改制的战略定位与方案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04
[3]张轼卿.通过文化建设推动国企改制[D].武汉大学.2003
[4]孔令军.哈尔滨东安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5]王德群.国企改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胡建江.科研院所改制方案及实施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4
[7]魏志伟.建筑行业国内企业重组及改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4
[8]宫明.国企改制后的Z公司战略转型和实施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9]王菁.西安国企产权改革实施MBO的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摘 要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1.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2.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
3.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
4.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2.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
3.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
4.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
5.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三、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商场现代化.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