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2.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泛,以种养殖业为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3.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延伸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4.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合作社 + 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农户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于单个分散的农户具有更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获得规模收益。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覆盖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3.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按社员的交易额进行分红,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2.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合作社融资难,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的开展及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4.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5.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税收减免等政策主要给予重点龙头企业,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2.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扶持合作社之间开展金融联合与合作。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科技对接、银农对接等活动,为合作社机制创新搭建平台。

3.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

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强化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力度

在农产品优势主产区,项目实施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导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财政专项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农业合作经济归属于前者的范畴,而劳动力则包含在后者之中,生产力的水平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农村经济的所获得的发展也会对生产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充分实现劳动力的价值和土地的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1.现今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同土地流转的结合情况

近几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合作推进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很大比例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都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二,土地流转离不开专业的合作组织这一载体,只有借助专业合作经济才能使土地流转效应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然而着眼现实,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结合程度始终偏低,仅有少数地区具备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分析

2.1完善资本组合

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农村合作经济对于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其能够有效地将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再次组织生产经营的目的,故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将农民手中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既能大幅度使农业生产的成本下降,又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型农具的应用方法,并加快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进而使土地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打破了传统的零星土地不利于整体规划的弊端,使更多的生产要素。例如,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从而使农业更快地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并为土地的利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2.2提高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

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提升后,其参与热情也随之高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解除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户经营模式可以解除很多的弊端,生产规模小、投资大、收割困难、收入低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既做到将土地集中化,又能逐渐转变为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土地,加快农村土地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土地的收益率、产出率提升。土地集约化生产将更具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将有助于降低农民单一生产时的风险性与盲目性。

2.3加强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

相对于一般的公司化和私人承包的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式的优点在于:农户加入至合作经济中,能依照相关原则体验民办、民享、民管及民收益,同时能以打工者的身份自主参加到被承包的土地项目中,使其获得更多收益。专门的经济合作组织应解决好生产与销售环节,从而提高农民热情。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农民,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安全和经济最大化的基础上可将土地作为资本,同专业合作组织展开合作。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金融需求;信贷产品;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57-03

一、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主要类型

截至2010年6月末,赤峰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00多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达1600多家,占61.6%。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13.6万户,占全市农牧户的15%。专业合作社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从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与农牧民有一定联系并能够提供一般的占总数的50%,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要合作方式的占总数的60%,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较强且运行质量较好的占总数的40%,服务功能较弱,活动内容较少的占总数的11%。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农牧民经纪人3.2万人,通过发展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人,直接带动农牧户31万户,间接带动农牧户30万户左右。按合作社领办模式,赤峰市主要分为龙头企业领办型、部门领办型、村委会主导型和农牧民自发型四类,分别占总数的15%、10%、24%和5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

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一是合作社统一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社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二是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种子、种苗、籽畜等,保证采购农资的质量安全,并进行统一指导。三是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任何社员不得违规操作。四是合作社的所有社员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是合作社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还统一协调农业主管部门、工商等各方面的关系。

(三)金融信贷支持情况

通过调查,2009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得到金融机构贷款3151万元,平均每家不足2万元,今年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的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支持率仍然较低,约为1%左右,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总体信贷规模也偏少,目前社员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2.45亿元,仅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的5.75%,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62%,得到贷款的社员占总数的39.4%左右。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较单一,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与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现象突出。以赤峰市的农业大旗敖汉旗为例,全旗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68家,拥有会员1742人,注册资本5.56亿元。截至2010年6月末,敖汉旗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仅向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36名社员发放贷款1524万元,其中惠农卡贷款185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15万元,联保贷款192万元,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332万元。对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社员的增产增收,但从贷款余额占比情况看,对社员的贷款余额仅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全部贷款余额的1%,仅占全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0.74%。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比较滞后,配套服务也还不到位,资金紧缺更是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机制缺陷影响金融支持对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尚不规范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仅仅为了获取一些优惠政策,其管理非常不规范。有的合作社组织能力较弱,活动较松散,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对社员违约无有效的控制手段,出现了个别社员不按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等情况;还有的合作社对社员未约定同业经营禁令,导致不少社员在入股合作社的同时,自营类似业务,从而出现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利益搏弈(对于同类产品,社员自营利润较高的,以自营为主;自营利润较低的,转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规范性使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面临的风险较高,因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社员不能分担合作社风险

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社员的股金,合作社实行“自愿进出”原则,按照该原则,新加入的合作社成员要缴纳股金,而当合作社成员退出时具有股份返还请求权,这就使合作社的自有资本不断变化,难以持续维持稳定,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资金实力有准确的评价,从而对其信贷支持的风险也比较高。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对合作社的贷款一般都要求提供企业担保,而且金融机构一般也不认可合作社对其社员的贷款担保。

(三)有效抵押资产不足

由于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还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机构,现阶段根本没有足够的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投入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社没有收入来源,地方财政也没有为专业合作社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或其他配套保障措施,致使专业合作社难以达到金融部门信贷支持的条件,形成贷款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业经营的风险较高,当前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和普遍的利益关系松散性,导致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有效服务。

(四)信贷主体缺位

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松散,仅仅是农户在生产经营上的组合,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是以专业协会形式到民政部门进行了社团法人资格登记,还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起步较迟、实力较弱,不具备工商登记的条件。受农民专业合作社非企业法人限制或资本金偏低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一般不把专业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从赤峰市农村的实践情况看,目前仅对少量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本身发放贷款,因为这部分合作社一般是农业龙头企业占大部分股份,且有龙头企业的担保,信贷风险较小。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再造及金融功能拓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逐步做到证章齐备,治理结构合理,运作规范,从而使其能够成为承贷主体;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应与金融部门联合积极促成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建立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更为紧密的产业链条模式,只有对接成功才能真正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附加值低的问题,也才能有效控制农产品的药残、肥残,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桥梁建设

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水平,必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培育,逐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全部参加评级,并根据信用户的评分情况以及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情况确定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级别,从而将每个社员的信用与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由地方政府、相关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公司和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为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由于这类担保的风险比较高,还应由政府支持或政府、银行和企业联合支持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支持该类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另外,农业合作社立足农业的特点使其面临的风险较高,农业保险能有效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降低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因此,要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商业运作方式,引入农业保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险支持,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三)实施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信贷产品创新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贷款应该成为今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点。作为农户来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直接的关系体现在产品的交易额上,交易额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生产规模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贡献程度,设某农户一年内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额为d,所有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总额为c,那么该户一年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贡献度为=d/c。当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贷款时,可以将所有社员视为一个大联保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并由社员缴纳保证金,那么:每个社员缴纳的保证金额=贡献度×保证金总额。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不能偿还贷款时,剩余部分按农户的贡献度缴纳。在该种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要根据贷款的额度合理的计算出农户返还利润的百分比,如果返还的百分比过高有可能导致合作社的盈余不能偿还贷款。通过该种模式的贷款能够使得合作社由松散的组织结构向紧密的组织结构过渡。

四、对农村专业合作社金融配套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性措施和责任

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的优惠贷款,高于基准利率部分可由政府财政贴息解决。要采取适当减免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提供信贷服务的营业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改善。

(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转移机制,促进信贷投入增加

要引导政策保险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提供保险补贴资金,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议政府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在市场低谷时对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保证专业合作社的持续经营,进而为信贷投入创造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模式

通过开展“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开展“保险+信贷”的农村银行业服务与保险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保险公司、担保机构互动合作机制。开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抵押(包括动产抵押、保单和仓单质押,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温室大棚等抵押物)担保制度,解决其存在的融资抵押担保难题。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业务。

(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由地方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牵头,建立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互通信息,并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工作,如借鉴国内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承贷承还或信贷担保机制的成功经验,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健康发展。

课题主持人:王建民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常国春 长春净月区新立城镇人民政府农业办 吉林长春 130119

【文章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对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农业收益率

传统农业需要人工进行种植的全过程,而农业机械化当前不断发展、更新,日益发达。很多原来必须由农民亲自完成的工作,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提高了。而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未来,中国即将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悄然而去。未来,每一个劳动力都需要更高效的实现价值。而所有,可以由机械来完成的工作都将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将转移至城镇,由农业生产转业工业生产与工业服务。那么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

同时,对于农民种田来说,大规模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的收益不断的提高。这也是当前,农业机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东北作为农业的主产区,农业耕种面积大,很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对于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广泛实施,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尝到了甜头。部分农民也因为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有能力耕种更大范围的土地,从而进行土地承包,进行更大范围的机械耕种。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很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10 年当中,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还发展阶段。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3%,至2011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4.8%,10 年间这一数据增长了22.5%。学者们称这是“10 年跑赢30 年”!

农机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参数,在2011 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达9.8 亿千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不仅仅是为农民、机械操作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同时还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例如,过去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通常为20 天左右,而在2011 年底的数据显示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为10 天左右。缩减一半的收割时间,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可以避免病虫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而这只能由农业机械化收割来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包含技术水平的进步、应用的不断推广,同时也包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1 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1 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8 万个,入社人数达58.2 万人。以财政补贴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到了飞速发展阶段。在未来,我国农业必将进入更高水平的机械化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

(2)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

(3)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4 小结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C], 乔金亮 通讯员 邹 红, 经济日报, 2012-09-17

[2] 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王丽[D],吉林农业[D], 2013-10

[3]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陈金虎,长江大学, 2012-04

[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鞠金艳,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的自然环境实际现状出发,围绕门源县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及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单位,阐述了门源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优势以及开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且提出相应措施,以此实现门源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1]吴晓燕,吴记峰.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前景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