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 在教学中,由于学科的本身性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结合数学教学所做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在数学课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结合. 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我用火箭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发射图等科学尝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 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发明向往,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符合学生探究创新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学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容易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后,选择一些学生思维的空白点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一下你吃过的零食有哪些种类”等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在探究中培养能力.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在时间上和思维上多一些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向上的即时评价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无限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做、敢于挑战权威.
(三)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合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为学生探究注入了活力. 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失败,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训练学生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 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从基本的认知过程来说,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在学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拓展延伸,增加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之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这是学生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有效训练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小学数学 障碍分析 启蒙教育 学习自信
一、提高小学生学数学热情的必要性
当今教学愈来愈认可并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儿童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让儿童自发探究、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填满知识。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的教学中,数学因为其非常严谨和逻辑性极强而被普遍认为是比较单调和乏味的,其内容安排既不如语文、英语那样生动形象,又没有科学那样直观易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作为入门教育,老师若不花点心思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消极心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分析,数学不是很好,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诸多方面的心理障碍:消极、厌卷心理,自悲心理,懒惰心理,天生畏惧心理,依赖心理等。
1.消极厌倦心里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小学生主要是启蒙教育没有培养好。在小学一二年级,刚接触数学时,没有对数学形成一个正面印象,没有产生好奇的心理,迫于父母、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学,而又学得不太理想。由此导致学习效率不高,错误率增大而兴趣下降,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
2.畏惧数学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长期数学考试不是很好的学生,每次单元测试或者期末考试尽管不要求排名,但为了直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有一个分数反应。这部分学生或者因为智力较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长期考试不是很好,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畏惧、伤感和焦虑、困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里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里自然产生,最终产生严重的自责、自卑心理。
3.依赖心理
小学生普遍对教师、家长存有依赖心理,特别是家庭作业,普遍存在家长陪同完成的情况,孩子在家庭作业过程中,一遇到不会的,就习惯性求助于家长,而不愿意主动去思考。这样一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钻研精神被压抑,长久下去学习主动性降低。当然,目前老师教学中的传统灌注式教法也是一大原因。
三、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说:“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因此教师应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和支持者,从而愈合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近而才能培养和调动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以“游戏”做好启蒙教育
充分利用好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在数学启蒙教育中,引入丰富的游戏、活动等,引导他们对数学形成一个正面的应激反应。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设计一次超市购物的活动,把不同的商品标价定为各个小数,让一部分学生作为顾客购买商品,另一部分学生作为售货员,计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价格;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则可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可带领学生去马路口统计各种来往车辆的情况。
(二)在“动口”中培养学习自信
在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动口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有利创造性活基本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颐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数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我们不能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小学生天生的对各种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也会有他们独到的看法,并且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此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树立学生自信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三)在“交心”中和学生做朋友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说:"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还很脆弱,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呵护。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力求措辞用语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和缓而带有变化。课堂上要饱含真情,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用"回答得很好"、"考虑得周到"、"问得好"、"现在会了吗"等激励、唤醒、鼓舞、亲切的话语使学生在一种温暖、祥和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老师下达的知识目标指令,心情舒畅地探求知识,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感受着慈爱的温馨。特别是针对中差生,要多同他们说:"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讲多少"并给予适应的表扬,尽量使差生重新参与到课堂中,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袁中学,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J],小学各科教与学
关键词:启蒙教育 示范导行 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教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相互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研究
在小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的进展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创新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向,这个转变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新课改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显示出强大的教育改革决心,创新是此次新课改的重要体现,需要将每一项工作细节落实到实处,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热情,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最好的姿态去接纳数学知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行列。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数学学习中将自己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践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可以了解学习数学的长远意义,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十分重要,孩子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接触到的最初事物有个具体印象,如果这个初级印象良好,则有助于日后的深入研究。
一、创设独立自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关注一切具有新鲜感的事物,甚至于有些事物他们并不了解也没有目睹过,因此会带有探索意味的去寻找关于这项事物的特点,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他们寻求的信念。问题情境的创设适用在课堂导入的主要环节,数学学习的过程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需要格外重视课堂的导入,这始终关系到学生能否对整堂课拥有学习兴趣,教师们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格外注意多项问题。首先需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参与的对象可以设置成大家耳熟能详的喜洋洋、灰太狼等动画形象,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关注关联性,所设计的题目应该与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符合日常的生活特点,这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最后是具有探索性,题目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悬念色彩,让学生们一步步揭示答案,吸引学生们及时跟随老师的思路逐一探索。
(二)创新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际环境的创新和模拟环境的创新。教师在传授学生们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将课程教学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引入相关联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用心去感受、去实践效果是最好的,例如讲解到大自然题目时,可以引领学生们去室外进行学习,让他们主动亲近大自然,使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习;在就是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随时模拟真实氛围,通过讲授的数学知识结合着相关的故事及播放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加以实现。
二、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平台
(一)提供创新素材
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的过程不能只停留于课本内容上,还需要多涉猎教学素材,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寻找相应资源,通过对形式、多内容的取材来满足丰富多彩的教学需求。当前素材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选择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也容易选择出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这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健康型教学素材,符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体现出社会正能量;还应该注重实际,充分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让学生们了解素材的实质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再就是起到辅作用,可以对正常的教材内容加以深化。
(二)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如解题思路的创新、数学题目思考方式的创新等,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模式,旨在为学生们提供能力培养的模式。
三、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一)教学设计结合实际
教学包含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也包含了两个方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的实际设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因此对教师们的创造性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心理特点,保证其与教学过程相适应。
(二)创新教学方式
全面发展是一个主要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忽略学生的本质特点,往往只是关注学生们某些能力的提升,所以只关注文化课的影响,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主的思维模式,更加无法体现社会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时刻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数学教育有机结合,体现出创新性特点。可以关注分层教学模式,学生们虽然在相同的年龄段,但是自身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这就是个体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加进步,让后进生有较大的能力拓展空间。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发展经过全面解析,完整的体现出当代素质教育的综合特点,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专注于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在双重目标的指引下,教育的面貌日益更新,为学生们创设出思维拓展空间,并且营造出优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建芹. 高年级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164.
[2]马伟中. 打开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5,34:29 -32.
[3]陆求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对策[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10-113.
关键词:数学;德育;渗透
奥地利的布贝尔曾经说过:“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与“育人”密不可分,小学阶段既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接受教育和影响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参与学习活动,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唤起学生学习需求感的因素很多,可采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在教学中,可适当组织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如“接力算赛”“智力抢答”“错题医院”“师生速算赛”等,让学生向往成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数学的发展史,激励学生科学精神和爱国心
首先,介绍数学史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其次,用中国数学史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联系九宫填数、古算术题、圆周率等内容,可以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讲到四舍五入时,可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进行计算的国家。
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以数学的美学特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华罗庚先生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数学中的美基本内容是数学语言和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与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公式的统一美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数学的科学美,在审美的情趣中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热情。
五、正面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使其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正确的科学性。数学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马虎。小学生可塑性、模仿力强。并且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主要应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如: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仅要注意听老师讲课,还要注意听同学发言;要求独立思考,认真审题和计算,在计算时要注意纵横检查,书写整洁,错题及时改正等。教师要按要求反复训练,及时评价,予以鼓励或纠正,强化印象,持之以恒,最终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