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其克服自身困难,突破环境障碍,从而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成果(王思斌,1999)。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对残疾人进行的专业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康复服务。残疾人身体机能的问题是其最根本的困难,康复服务着重于对残疾人身体机能进行恢复和补偿,以增强其基本的生活能力。第二,特殊教育。受教育是残疾人的基本权益,而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不仅保障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可以发掘其特殊的潜能,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三,劳动就业。职业获得是残疾人的重要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残疾人寻求合适的工作、适应工作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第四,社会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是残疾人实现其社会康复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咨询、介绍和指导对其进行帮助,从而促进残疾人的社会适应(王思斌、马洪路,2010)。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在内容上包含诸多方面,而且就服务方式而言也有多种类型。残疾的类型和程度不同,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不同,帮助残疾人的方法也会不同。社会工作者可从一些重要的方面进行残疾人的服务和帮助。

(一)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指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其更好融入社会,更多享有社会权利。以往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更多关注医疗、教育、职业等方面,其实社会康复对于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残疾人的社会康复,不单单需要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对其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帮助和服务。所以,社会康复的服务方式,部分是面向残疾人个体及其家庭的,可以通过在康复机构中由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来实现;而相当一部分则是面向社会整体的,这包括法律政策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等内容。

(二)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目前广为接受和不断发展的残疾人工作模式。社区康复的基本特点在于社区对于残疾人康复的支持和参与。社区康复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使残疾人身心得到康复,通过康复训练和给予辅助用具用品使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在周围活动(包括步行或用轮椅代步),能够与人互相沟通和交流;第二,使残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学和就业的机会,学龄残疾儿童能够上学,青壮年残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就业;第三,使残疾人能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不受歧视,不受孤立和隔离,不与社会分开,残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条件和支持以参加社会生活。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公共教育、社区组织等方式,在社区中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从而给予残疾人支持和服务。如何将社区资源组织起来,是社区康复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从资源调动和整合的视角出发,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社会机构和正式(政府)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

(三)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是指实现残疾人的就业从而达到使其康复与发展的目标。职业康复是治疗和发展的整合,对于残疾人的康复和发展具有综合意义。这是因为,就业不仅可以使残疾人获得收入,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的某些能力得以恢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强残疾人自信心,使他们更成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相关社会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职业康复中所要提供的服务有:第一,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就业咨询要解答残疾人关于职业和岗位、报酬和条件等方面的疑问,为其树立就业的信心。就业评估则是对残疾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职业技能进行调查,对比其可能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要求,从而考察其是否适合相关的工作。第二,残疾人就业前的培训。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残疾人适合何种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应性培训。这不但包括技能训练,也包括心理上的适应性培训,从而最终助其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第三,就业后的随访和后续支持。残疾人就业后,社会工作者还应当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其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帮助和支持。

对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性

首先,残疾人的特殊性需要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残疾人不仅受自然或者社会条件的限制而生活在困境之中,更由于自己的身心缺陷或损伤而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而其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是双重的。这样的特殊性,使残疾人服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实务过程中,远远比对其他群体的服务工作要困难得多,这也要求残疾人服务工作更为专业化。而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尤为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同理心”以及对其服务需求的考虑,这正与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特点相契合。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工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专业上的优势。第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要求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在本文对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在中央精神的号召下,各地积极开展了各项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武汉市作为试点城市立足现实,拓宽思路,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可喜成绩。同时,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之上,更应对不足之处予以关注,对今后的发展空间予以思考。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在硬件方面(服务机构、服务内容等)投入大量资源,也需要在软件方面(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力图取得突破。就此而言,残疾人服务工作专业化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强调:在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在服务过程中,持有尊重、平等的价值理念,激发残疾人自身的能量,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服务实施之后,及时跟进,对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案。这种专业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改变现有残疾人服务体系中“粗放式”、“一刀切”的不足之处,可以为残疾人服务注入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可能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任务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关联,构成了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价值基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康复服务必须尊重人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尊重及鼓励,无论个人的残疾如何严重,都不会改变这些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种残疾情况也是独一无二的,故此,康复计划是应独特的个别条件而设计的;残疾的意义受个人对自己及处境的感受影响,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残疾人的残障程度,残疾人的适应问题,与一些因社会及客观环境条件而出现的现实问题有关;有效的康复计划是需要残疾人士积极全面参与的,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不是一个孤立个体。目前,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而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相似目标:“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在认识残疾人服务上的价值共识,使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服务体系成为可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之间的高度契合,促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如前所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工作、特殊教育、劳动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工作模式体现为社会康复、社区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方向同样也包括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主要方面。故此,这些共同内容使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可以介入到残疾人服务体系中,直接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通过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生活救助、身体康复、心理疏导、家庭关系改善、技能培养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向残疾人正确解读相关政策制度,了解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意见,从而促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特点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指导原则之间的相通之处,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加快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整合利用周围资源,促进服务对象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特点;而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指导原则也强调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资源共享等内容。因而,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通过整合社区、机构等多种资源,帮助残疾人实现受教育、再就业的权利;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发动志愿者资源,在社区与社会倡导扶残助残的意识,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61

1背景分析

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组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中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其工作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需要细化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方式。本文以宜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为例,对社会工作创新点进行了阐释。

宜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是宜昌市民政局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一家以收(代)养“三无”人员、精神残疾和智障肢残人员为主的综合性、开放型福利院。通过成立社工班组、注册成立专业的社工机构、搭建社工互助平台、不断充实和壮大社工队伍,在组织架构、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实务等方面为地市级福利机构开展社工工作做出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米阳光”社工工作在2012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三等奖,同时被湖北省民政厅命名为“??先争优”优质服务品牌。爱心接力志愿者服务行动在2013年4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志愿者服务项目三等奖。社会工作如何在社会福利机构中充分发挥作用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基于此,本文以宜昌市第二福利院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供其他地方借鉴。

2如何在社会福利院开展社会工作亮点分析

(1)成立社会工作领导机构,构建社会工作制度框架。2011年3月,第二社会福利院成立社会工作部,聘用本单位3名持证社工专职人员,开展社工服务。同年9月,该院成立以分管服务工作的院领导为负责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市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和要求,规划福利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社会工作有关制度,研究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重要事项。先后制定了社工管理办法、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初步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框架。

(2)构建社工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残疾人社会工作骨干。一是鼓励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报销全部资料费、报名费并给予相应奖励。二是根据《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设置3个社会工作岗位,现已将1名社会工作师、2名助理社会工作师聘用到专职社工岗位,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落实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希望用较高的工资待遇来稳定社工队伍。三是对业绩突出的社工人才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对创新工作思路,打开工作局面的社工人员提升工作地位,对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相关工作人员,发给一定数额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使在岗社工人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3)立足服务对象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宜昌第二福利院以护理服务精神残疾人为主,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护理、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业务发展,不断提升高难护理对象的服务质量,是该院探索的重要课题。2010年,该院引进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3名社工专业实习生,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当年获得宜昌市民政局创新奖。2011年,本院社工在社工实习生工作的基础上,深化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针对残疾人家庭、相关亲属等对精神残疾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非常有限的情况,以及部分服务工作人员对精神残疾人存在偏见与歧视等现实困境,策划开展了以“一米阳光”为主题的社工项目。该项目以化解残疾人心理困惑和充实残疾人精神生活为目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将传统服务工作与社工理念有效结合,为残疾人提供心理、精神支持、娱乐、咨询等服务。

(4)创新“社工+从工+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模式,营造平等互爱的良好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爱氛围。一是以“平等互爱,消除偏见”为主题,由社工组织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全院有38名工作人员申请签字,成为社工服务最积极的支持者。二是建立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服务机制,由获得资质的社工指导志愿者为服务对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工、从工、志愿者的联动,让院内残疾人在情感支持、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生活自信心的恢复等方面起到积极支持作用。

(5)成立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探索三社联动模式。2013年4月,宜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注册成立了宜昌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以“以人为本,平等互爱,助人自助,共筑和谐”为服务宗旨,主要从事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社区等社会工作。2013年12月,阳光社工服务中心与宜昌市?V亭区政府合作,启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服务项目,在?V亭区七里新村社区开展社工服务。阳光社工服务中心在分析社区需求的基础上,策划开展了“七彩阳光 和谐社区”社工服务项目,积极在社区渗透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增强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改变社区传统服务理念和工作

方法,激发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

社区意识;通过社工协调、鼓励和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带头人在社区群体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提高社区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动员社区党员骨干力量,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社区参与;培养社区社会工作内生力量,提升社区专职社工的实务能力,经过培训、督导,现在两名社工基本能独立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为该社区后期社会工作的开展、社会组织的培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3社会工作取得的社会成效分析

(1)提升了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社会工作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改变了传统的服务观念和态度。社工活动深入开展,改变了服务对象的生活态度,增强了环适应性,降低了服务管理工作难度。

(2)增强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自信心。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的开展,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搭建了社会支持平台,化解了他们的心理困惑,提升了生活自信心,改善了生活质量。通过对25名精神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他们的发病机率显著降低。自闭症患者小朱(化名)入院前每周发病一次,通过社工对其开展个案辅导,鼓励其参加社工活动,小朱现在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每半年才发病一次,发病次数明显减少。该案例于2014年荣获民政部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优秀奖。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引言

残疾人作为当今社会“就业难”问题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无论身体素质还是社会资源都比其他就业人群存在劣势。残疾人能否就业影响着其自身安全感、生活保障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残疾人就业难的普遍形势下,各国都不断通过政策研究和社会倡导推进残疾人就业。中国残疾人就业工作在进入21世纪后取得了一定成就,2007年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使我国残疾人就业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根据2010年监测显示,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8.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的2倍[1]。如何保障残疾人在就业中得到更贴合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帮助,是现今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需要思考的难题之一。我国在改善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绝大部分重心放在改善就业歧视社会环境、收入和就业保障政策、职业康复与教育、政府与企业责任等层次,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层次,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残疾人就业的研究尚较为少见。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能够提供一种较新的专业视角: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性的专业取向以尊重残疾人的人格、自决权和发展自助能力见长,注重失业残疾人行为和环境的互动、充分挖掘拥有不同经历的个体的潜力、善于寻找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资源、重视建立社工与案主之间的良好关系,归结到一点即是改善残疾人的社会关系以帮助解决其就业问题。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和健全人一样的心理特征之外,由于自身的残疾状况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2]。因此从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着眼,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能够整合特定案主的各方面因素,通过相对应的实务模型进行有目的的介入。从接案前的预估与准备,到专业关系建立后工作期间的强关系,再到结束关系后对案主的跟进,在针对性和专业性上都给予保证。本文通过马鞍山市一位无业残疾人个案,记录并分析了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进行积极探索。

1介入准备

1.1概况

案主(隐去姓名),43岁,男性,高中文化,本地城镇户口,家中还有妻子和女儿。残疾发生前从事个体装修行业,全家依靠案主个人的浮动性收入维持生活。两年前案主左臂在工作事故中致残,左臂高位截肢,属中度肢体残疾,其他器官未受严重影响,拥有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介入前夫妻双方均无业,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度日(标准是月人均240元),除此还享受低保户与中度残疾条件下的政府救助每年600元。因案主心理出现较为典型的自卑、焦躁、封闭、悲观等现象,与家人间交流明显减少,其家人因案主的焦躁表现同样不愿与其进行过多交流。案主畏于就业的同时几乎避免接触社会,因此严重缺乏社会交往和支持。在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保证下,精神生活质量无法提高。案主所生活的社区整体氛围良好,弱势群体歧视现象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内。通过资料整合可知,案主的经济补偿计划大致得到落实,物质生活尚处于保障中;伤残的客观程度不至丧失完全劳动能力;所处社区没有明显歧视环境,基本可避免对案主施加心理压力和行为局限。案主的心理需要专业方法进行介入恢复,转变案主当前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基调,案主身边有很多尚未发掘的社会资源可促使案主重新就业。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和“助人自助”理念可为案主赋权,协助案主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以解决就业问题。

1.2案主当前状态的形成原因分析

①个人原因:案主在工作中致残,在遇到生命周期殊事件时没有相应心理准备与知识经验,导致其无法充分接受与认同,同性质的工作易唤起案主感情和记忆上的排斥;案主已过中年,缺乏对重新就业的积极性。②家庭原因:案主和家人较少开展双向交流,低保与救助使案主的家庭处于基本物质保障中,案主宁愿闲在家中也不愿迈出重新就业的步伐。③社会原因:歧视残疾人现象的客观存在,尽管案主生活的社区氛围良好,仍不可避免部分用人单位的选择性歧视;同时很多单位设定的年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求职的门槛。由此可见,最大的阻力源自案主的就业排斥心理,直接影响案主不能发掘身边资源;另外案主年龄偏大,无形中对就业也产生影响。

1.3介入计划

总体目标:为残疾人案主赋权,协助其实现再就业。具体目标:使案主恢复积极的生活心态,加深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协助案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与同类群体及社会的交往;整合案主的资源系统,挖掘案主自身潜力,促使自我发掘社会资源。计划在1个月内完成一个周期的个案介入。从2011年1月5日开始,每周三和周日各进行一次工作,到30日结案共安排8次会面。初期以面谈为主,中期引导案主寻找资源,后期巩固已取得成就。在途径上选择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案主的自尊自信,通过自我认同走出消极心理阴影;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协调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出对社会的强关系和就业的多层次途径。

2介入过程

在案主家人的陪同下,笔者向案主传达了社会工作关系中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案主的自决权、保密权等权利。明确了双方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共同商定了大致的工作计划和服务期限。

2.1第一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专业关系,达成共同目标。选择在丁先生熟悉的一处社区环境,帮助案主放松心情,这是社工会谈技巧中强调的环境的选择与利用。工作者首先通过较为轻松的闲聊放松案主的情绪,案主由最开始的不信任、警惕、掩饰向试探与好奇的情绪发展。寻求共同点是放松案主戒备与启发交流的途径之一。接着工作者使话题延伸向可能不会引发案主反感的领域,而诚意平和的目光则能使案主及时了解到工作者对其的关心与友好。案主开始渐渐表达出自己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看法。随后引入合作需遵守的一些规范原则与预期达成的目标。案主依然有回避情绪,但终于可以试着诉说一些自身想法。此时工作者使用引领性和影响,促使案主有自我表达的意愿,讲述了残疾后的烦闷心情和对于就业的矛盾心理,并表示“不是不想就业而是害怕因为工作再伤到身体”。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者在使用积极的反馈技巧时应根据案主的文化背景选择措辞。#p#分页标题#e#

2.2第二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赋权意识,帮助案主实现正确认识和自我成长,重新找到生活目标与自我价值。在方法模型上属于赋权模型的初始建构。工作者更加切入残疾的客观事实与就业的必要性。这次面谈的关键是与案主共同寻找自身就业潜力,通过与案主真诚的沟通培养一定的信任感。面谈中有这样的发展,当问到“你觉得自己可能做到哪些事?”案主的消极回答是:“除了用右手接接电话,我好像什么也做不到。”工作者及时进行澄清:“能告诉我你觉得做不到的具体是指哪些事?”这样会促使案主切实思考自身能力限制,一一罗列后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此时工作者进而引导,通过耐心倾听和澄清,和案主共同发现:右臂是健全的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三口的家庭结构很圆满、曾经的装修知识是就业的资本。在发现自身潜在能力后案主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微笑。在积极情绪背景下,工作者指出案主目前需要努力的是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自卑。如案主表示:“我觉得别人看我就一个胳膊,没人会愿意接近我。”即是案主的思考方式出现了认知偏差,改善其认知与行为成为社工的首要任务,要协助案主分清感觉与事实,进行认知的重建。通过对心理的调适,案主开始发现这样的想法来自于内心自暴自弃式的夸大认知,认知的重建则渐渐步入正轨。在此环节工作者使用一些正面、鼓励的语言,同时也正视着案主存在的消极与偏差面,案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情绪,而是表示愿意与工作者共同建立正确认知的步骤方法。

2.3第三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让案主加深与家人的交流,借助自身具备的资源以赋权和增能。而家庭资源的发掘也意味着为案主增加社区非正规照顾中的家庭力量。在进入案主家庭并需要家人共同面谈时,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保持在方便彼此对话距离内。需要注意当工作者与案主家庭一起工作时,问题应被归于整体而非案主个人。在这一阶段工作者充当联系人的角色,通过与案主及其家人的共同努力,发现案主具有很多可以成功就业的自身优势。在家人表示对案主再就业的支持态度时,通过工作者的推动,案主与家人彼此均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案主的妻子认为:“我以前觉得你肯定不会听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口。”案主则认为:“我以为你根本不在乎我是否工作,甚至觉得我成了残废对这个家是累赘。”将问题归结于家庭整体,可以发现思想交流的缺乏是造成案主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整体也是促进案主走上就业路的最为坚实的内在力量。此阶段较理想地形成了案主的家庭支持体系,家人有合作解决案主问题和帮助其成长的态度,案主也重拾了对家人的信任和依靠,在全家的鼓励中,案主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在资源和能力。

2.4第四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运用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源来协助案主调适心理与行为,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工作者在这次会面前履行联系人的角色,事先对本市和社区的就业资源进行了解和准备,运用社区照顾中资源调动和倡议的工作技巧,在案主的物质已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倡议社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策略性、精神性的服务是较为客观的途径之一,因此工作者有必要代表案主的利益争取整个社区系统合理有偏重地调配资源。会面时工作者努力增进案主的社会资源网络,在向案主介绍过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后,协同案主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双向的沟通。通过倡导和协调,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在资源可及范围内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提供一定的照顾性政策。表示今后会主动帮助案主掌握招聘会的情况以保证其及时参加。此后工作者带着案主来到当地的残疾人服务中心,通过寻求机构性资源支持以预期实现案主社会网络建构的目标。工作者向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案主的情况后,对方表示愿意配合该个案,促进案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案主当日也首次试图与残疾人群体交流与融合。

2.5第五次会面

这一阶段出现了冲突。原因是案主在残疾人服务中心与同类群体存在交流障碍,阻挠了案主主动增强社会交往,心理上开始退回自闭与焦躁的状态。案主将“社会交往失能”与“就业也同样失能”错误地联系等同,表示不愿再寻找就业合作途径,更是企图中途结案放弃合作关系。应当认识到,合作出现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工作者不应消极避免而需正确面对,用冷静、理性、包容的态度和稳定、分享、焦点回归等技巧来处理矛盾。工作者立即通过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以转移注意力、自我表露等技巧尽可能正向引导案主的情绪发展。同时,案主的家人也是可运用的激励性资源。通过家人劝慰及工作者引导,案主同意继续与工作者见面,但不保证是否愿意就业。因此本次见面的基本任务只为确保持续合作,避免出现非计划性的结案,而未能按原计划进一步协助案主拓展社会资源。

2.6第六次会面

此次会面因冲突期影响,故临时更改计划以弥补未考虑到的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重新从调整心理状态着手。工作者运用一些面谈技巧引导案主着眼于身边已有资源和已获得的正面成就,再逐步缓解造成心理退缩的事态,了解到案主退缩行为的缘由是在服务中心未能预期和同类群体建立真诚开放的关系,也缺乏合理渠道释放情绪,连带对就业丧失动力。因此需协助案主进行压力处理学习。首先是协助案主辨认与面对自己的全部情绪感受。其次是促使案主对影响自己就业的情绪进行思考,避免不切实际的联系导致不必要的防备心理,如将因工作致残的心理阴影带入到所有工作,将人际关系偶发挫折扩大到所有社会交往。然后是进行自我对话:一是对时刻会出现的失业挫折做好准备,二是在内心模拟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场景并面对它,三是控制负面情绪,四是反思。此后,案主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发现:自身具备的就业潜力是毋庸置疑的,社区工作人员同意帮助自己开拓就业资源,在服务中心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对方心情不好等。当案主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工作者向案主适当传达了一些就业面试技巧,鼓励案主恢复社会交往。

2.7第七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巩固已有进步,继续寻找资源,并为结案做准备。经过冲突期的经验总结,案主已能较好克服外界对心情的影响,与工作者分享了在服务中心的积极经验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的表现,也交流了自身对工作兴趣的见解,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意向。工作者与案主达成结案前的共识,传达了下次会面即是结案的信息,以帮助案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巩固案主习得的能力,防止在专业关系结束后再度出现倒退。如在案主家中模拟了招聘面试,工作者刻意在模拟时直接提出对案主左臂残疾的质疑,虽然存在一定专业关系中的行为风险,但案主很好克服了心理压力,较流畅地完成了求职的模拟。#p#分页标题#e#

2.8第八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结束专业关系,并建立长期跟进的友人关系,指出案主仍存在的问题,协助案主巩固成就并进行自我改进与成长。工作者同案主回顾了全部过程,包括案主预期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就业;案主调试了心理与家庭关系,并寻找到丰富的社区与社会资源,进行了压力处理的学习;案主就业动机与信心已得到明显改善;认识到影响解决过程的是人际受挫等。其次,为巩固案主持续成长,工作者再度确认了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案主讨论了以后的成长目标,如案主表示希望能毫不在意旁人看待自己左臂的视线、就业期望因年龄限制不会太高、若成功就业会努力奉献力量等。

2.9结案

案主表示会继续积极寻求就业,并保持良好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防止在挫折中出现反复。工作者也邀请案主全家对工作者的专业过程进行了评价和反馈。由于时间局限,实现残疾人案主就业的总体目标未能实现,但在具体目标上案主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形态,实现了残疾事实的认同和自身发展潜力的认同,增加了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与家人的关系也走向正常化。此后不久,笔者收到信息反馈:案主已成功地在一单位的门岗处就业,专业介入取得阶段性成果。

3案例总结

3.1评估

3.1.1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已知经验评估。①在模型采用上,个案介入时案主已度过残疾事态突发阶段,故不适用危机干预模型。从案主就业上的生理自卑和心理闭塞来考虑,更接近赋权模型的目标形态,同时针对不可或缺的资源倡导和网络建构则以倡导模型较为适宜。因此将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②在方法步骤上,从接案起就应全面收集案主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才能使每个残疾人案主成为独一无二的服务对象。本个案中案主丧失就业信心源于“工作致残”,在介入过程中“克服心理阴影”成为前期最紧迫的现实任务。接案后的预估注重实事求是和对症下药,此个案中根据案主年龄可预估到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岗位存在年龄限制的现象。③在计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能预先考虑好可采用的补救措施。

3.1.2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作用评估。①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能够让案主“说真心话”,从而得知案主最迫切和最真实的就业需求。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案主的资源建构网络中起到中枢作用,为无法和不愿寻求就业资源的残疾人赋权,代表残疾人与社会机构对话。③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使专业关系结束后的案主能保持成就和进步,使尚未就业的残疾人能继续寻求就业,使实现就业的残疾人能在工作岗位上正向前进。

3.2思考

按照香港社会工作学者江绍康的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康复工作、增能工作、社区工作。将基础理论与残疾人就业相关联,协助残疾人就业就是为其创造平等进入工作岗位的机会,寻找其生存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以赋权,并在社区的支持网络中成功获得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一)坪地街道敬老院

龙岗区坪地街道办敬老院,是政府投资为居民群众规划打造的颐养天年的场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现有房屋建筑面积适中,由深圳市龙岗区民政局批准,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规范》要求兴建的一所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筹划推广龙岗敬老院为深圳首家“公办民营”的创新养老模式,提供老年养老、康复疗养、日间照料、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理想家园。

相较于我们以往了解到的大都是设立在城郊街区或者较偏远地区的养老院,老人远离自己生活多年的街区,在养老过程中常会感到孤独感和陌生感,坪地敬老院考虑到上述因素,因而将敬老院设立在社区内,有独立的院舍,四周都是居民社区,这样既解决了老人远离社区产生的的困扰,又能与社区内成员接触,延伸社会支持网络。此养老机构更像是将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一个养老形式。养老院内除了入住的老人,还有部分中年残疾人(残疾人是不入住养老院的),他们以工作的形式在养老院里活动,主要参与残疾康复治疗和日常工作。残疾人的日常工作有看护大门,传递报纸书信等等,而最具特色的是残疾人制作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产品,然后由政府购买,彰显了他们的价值,这是非常可贵的。

(二)坪地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深圳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坪地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深圳市的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成立于2010年12月7日,是由深圳市民政局和龙向社工服务中心联合推出的。坪地社区综合服务项目便是建立在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上的一个区域性项目,该项目以项目运作为基础,采取综合化服务的模式;以立足社区、源于需求、整合和转化资源、开发多元化专业服务为基本运作思路;运用整合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社区内的社区老人、残障人士、低保家庭、优抚安置对象、妇女儿童、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优质的总和服务。其中以上提到的前两类人群,正是养老机构所主要服务的两类人群,社工也是主要为养老院的前两类人群提供集中服务。

其特殊性在于该服务中心坐落于养老院内,主要是为了更便利对整个养老院提供综合,这是街道办政策设计非常灵活性的一部分。因此其常规性工作中就带有部分养老院的服务工作,并且每天都可以与敬老院中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接触,更能近距离的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中心有项目主管1名,督导助理1名,一线社工4名,社工助理2名。我们所了解到的社区服务中心一般为“4+2”模式,但该项目虽然也是社区服务中心,但其辐射范围为整个街道,由于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区域的扩大,故而服务人员有7名,并且配备一门督导助理,这是很少见的。并且其服务人群中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比重要远比其它社区服务中心要多,这也是其比较特殊的地方。需要说明的是此项目的3年的合同期直至2013年7月底已经到期,服务期已满,社工也随之撤出了服务场所,停止了对该地区的服务。

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嵌入

(一)日常工作和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服务还是服务计划,都是针对老人和残疾人的需求而制定的,并且辅之以各时间段的过程评估和结构评估,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综合服务中心某年份有关养老院的服务计划

2、综合社区服务中心有关养老院服务的主要内容

(1)长者关爱服务:以社区老人为服务对象(尤其关注高龄、孤寡、贫困老人),结合居家养老项目以及社区资源,提供居家探访、日常陪护、保健咨询、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丰富和活跃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建立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残疾康复服务:以社区残障人士为服务对象,通过康复护理、职业培训、社会支持等专业服务,促进残障人士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康复进程,协助残障人士树立自信、发展潜能、使其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

3、综合服务中心有关养老院的部分常规

(1)“医者心,社工情”爱心义诊活动:由社工牵头,护工协助,链接附近医院的医务资源,定期来给养老院的老人和残疾人进行义务性义诊活动,以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预防为主,有病及时就医。同时举办了健康讲座、流行性病预防等内容,主要目的在于真正做到“助人自助”,让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够了解自身的状况,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做出解决措施。

(2)爱心理发:也是由社工调动资源,发动附近理发店的理发师义务理发,并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定期(通常为一个月)对养老院老人以及残疾人进行爱心理发。每年一次两次的爱心活动或许不太会令人感动,但长年累月的爱心奉献加起来就融成了社区的一种精神,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一次新闻稿里社工是这样表述的:

在活动结束后,为了答谢理发师志愿者,老人们将亲手做的玫瑰花送给他们,理发师收到花,意外,惊喜,感动。是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小小的善举便能温暖他人。来吧,加入我们,一起将爱传递出去!

以上两种活动形式都是在社工和义工的合作下,了解老年人和残疾人需求,通过义工队伍获取资源,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日常需求。最终达到解决他们部分问题的目标。

4、综合服务中心有关养老院的部分特色(主要是小组活动为主)

(1)“银发飘飘”:

主要以小组形式,提供各类培训、兴趣爱好、志愿参与、健康保健等服务,协助老年人增长技能,发挥余热。社工与护工合作,建立这些兴趣小组、发展性小组等,使老人通过继续社会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转移消极被动情绪,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与其他老人、社工等建立情感支持系统,最终实现老年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喘息”服务:

主要以志愿者为主,为社区内常年照顾那些因重度疾病、残疾等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照顾的照顾者提供替代性“喘息”公益服务。这种照顾不是对服务对象自身的照顾,而是对照顾者的服务,主要是缓解照顾者(如护工)的照顾压力,使其有生理和精神上的休息时间。

(3)社区服务:

主要是社区互助建设活动:以“自尊互助、风险参与”为理念,将社区残疾人、老年服务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残、老互助,整合优化社区资源,在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同时,挖掘发挥老年人、残疾人能力和专长,参与社区建设,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以及自尊自强感。

(二)社工服务嵌入后的影响

1、服务嵌入后的积极效果

(1)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于社工建立关系的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需求的技巧都非常的独特和见效,所以很容易与服务对象打成一片,在建立关系时,社工运用倾听、同感、真诚等技巧逐步走进服务对象生活,与他们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同时了解其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资源连接等,及时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同时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使他们由悲观消极变为积极性的自我认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现了自我价值,最终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满意感,而社工和服务对象在相互扶助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了他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曾经有一位老年人这样说:自从你们来了,我又重新恢复了年轻时的那些爱好,吃得好、玩得好,看来我真的是可以延年益寿喽!(2)养老院的运作管理更加顺畅、灵活和人性化。由于社工人员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以服务对象为主,因而在服务过程中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不仅减轻了养老院内工作人员的负担,且由于对机构内管理人员、护工的积极协助,逐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肯定,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时,养老院内的管理人员甚至主动和社工商议其养老服务的规划方案,这最终使得机构的运作管理过程更加顺畅。而社工服务在方法和技巧上的灵活性和专业性也给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一些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向社工讨论某些社工实务技巧,还出现了借读社工书籍的现象。其中一位医务工作者考取了社会工作从业资格证之后从事了该养老机构的服务工作这个行业。一位管理人员曾经这样说:有些地方真的得向你们社工学习,以后咱们多多合作,反正大家都是为了给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嘛!(3)社工的信誉和地位提高。社工在养老机构的服务过程中,不过于强调管理,而是重服务,通过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社工与养老机构达成高度一致性。由于没有彼此将权力的竞争,养老机构了解了社工的定位之后,更容易听取社工的建议,放手让社工去利用机构资源开展服务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而这种社工的服务质量也成为了服务对象入住养老院的一个诱人条件了;社工本身所开展的不同活动是本着以服务对象为主展开的,很多活动满足了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因而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支持。从社工机构的角度来讲,由于社工机构起步较晚,社会成员对社工机构的了解度还较少,而通过此种类型的介入,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切切实实高质量的活动,提高了社会成员对机构的认可度,进而也调高了社工机构的声誉。(4)各方面人员的关系更加融洽。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工、社工等各方面人员的关系处理的更加融洽,社工服务嵌入之前,服务人员的权力和利益的纷争比较明显,嵌入之后,等同于给养老院服务提供了一个大家公平公正服务的一个平台,甚至可以说,社工成为了衡量服务的一个标准。因此社工服务的嵌入,也带来了更大范围的联动作用。

2、社工服务存在的不足

(1)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是一种多元服务供给模式,重点并不是完全放在养老院内,没有专项的社工负责养老院中的服务对象的心理辅导、日常服务、评估其需求、调动资源给予帮助等方面的服务,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特殊服务对象的个案管理。由于不是专项服务,负责老年人服务的社工只能尽量去为养老院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毕竟,除了这些服务对象,大部分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对象都在社区里。所以说社工的服务是粗线条的、不细致的,并没有过多的照顾到养老院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服务的过程中,还有多层次的服务是社工所顾及不到的。(2)社工不是万能的,在服务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服务的角色,起协调的作用,一些需要其它专业知识的服务,社工是无法做到的。例如,养老院要建设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多专业交叉的人才队伍,所以专业的护理技术和康复训练,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提供服务。(3)社工的流动性比较大,老年人刚刚熟悉和适应了某位负责老年人的社工,社工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者是岗位调动需要离开此项服务。这样不利于对老年人长时间的服务,不利于建立长时间的专业关系,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这种恢复能力较差的人群。(4)设工定位不明确。在养老院内没有社工的一个定位,虽然信誉和地位的提高,给了他们服务的动力,但若没有相关管理者的配合和支持,社工的服务难以为继,尤其是面对这种具有严密程序设计的养老院,社工缺乏一种行政地位的保证。一位社工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虽然是在对养老院提供无偿服务,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得看他们(管理者和护工等)的脸色行事的。( 5 ) 服务资源不足。综合服务中心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充足的资源运用于敬老院,并且中心所有指标并不都是针对敬老院老人的。所以社工只能运用敬老院的物质资源为敬老院老人提供服务,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分配问题,容易出现资源运用的矛盾,这就需要与敬老院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最终社工的角色主要是协助敬老院工作人员举办活动,社工出方案策划,养老院出资源,并且服务过程之中可能会附加与服务无关的元素,因此社工在这个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往往服务效果与预期有些相背离。由于社工没有任何的管理权力,所以对某些举措和行为的不满时,只能爱莫难助,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当社工服务计划或建议与刚性的管理体制产生摩擦时,社工往往是举足无措。

三、小结

(一)社工服务的嵌入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服务质量,甚至成为了养老院提高老人床位量的一个小小的资本,弥补了资源调动和运用的不足,补充了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但应该注意到的是,社工并不是万能的,遇到有精神严重问题、重度残疾问题的服务对象,还需配备专业人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二)社工长期运用并已经有宝贵经验的“社工-义工”联动模式。(三)建议社工岗位的嵌入。如民政系统、司法、工会、残联、学校等早已成熟运用的方式。岗位嵌入后,岗位社工就有更多的资源掌控权,能够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工的关系更为密切,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老年人的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全面的服务安排;可以对服务对象提供个案管理,运作整合的服务方法,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整合的服务。当然,可能会存在某些负面效应,如行政化问题、官僚化,甚至建制化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李翌萱,2009,《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问题的思考》 ,《社会工作》第7期下。

[2]徐擎擎,2009,《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 ,《法制与社会》第4期下。

[3]毛满长,2010,《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社会工作》第2期下。

[4]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符平,2009,《“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社会学研究》第5期。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和残疾人 康复治疗 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老年与残疾人康复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XKY2015-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残疾人整体数量以及工伤发病率的增加,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目前医疗的康复资源覆盖面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缺乏,造成80%需要康复的人群得不到康复治疗。为适应社会急需康复群体快速增长及老年和残疾人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的需求,我们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以培养老年和残疾人高级康复治疗人才。

1.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置与依据

我国康复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成功的办学经验,课程体系多借用大学本科教育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纵观现有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公共课,大部分为国家统一规定;二是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医学基础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康复治疗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教学有以康复技能和康复训练方法为中心设计课程,也有以学生就业导向为中心设计课程。这些设置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就业技能;二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康复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特别是我们接触老年和残疾人,他们有着其特殊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患有各种慢性病、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目前的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而是向康复、保健等康复治疗延伸。因而与单纯面对机器生产产品相比较要复杂得多,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需要“爱心、孝心、耐心、责任心”四心兼具,如果仅仅掌握康复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长期偏重于知识传授,传统的考试方式又强化了这方面的要求,致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一些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过分解读,将职业教育看成是职业培训,降低职业教育的要求,致使毕业生的技术含量、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追求就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是不同概念,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前景,即使就业那也只是暂时的。在总体思维上要改变职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的片面观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从单纯强调“技能操作”培养向“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将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明确职业服务方向,有利于确定职业能力及课程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中失能老人约1036万,半失能老人约2123万,农村同样存在类似状况。有统计显示我国60-90岁老年人的残疾发生率为21.9%,65-74岁、75-84岁、85-90岁老年人中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活动受限比例分别为22%、25%、23%。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200多万,而其致残率达75%,可见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需求的重要原因。各地显现老年残疾人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问题复杂、服务稀缺等特点,培养高层次的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尤其迫切,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就是依此而设。

针对老年人一人多病,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老年康复不应仅体现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疾病的康复,更应体现预防及支持性康复,防止发生健康问题。老年康复涉及的范围有多种躯体功能康复、心理功能康复、社会功能康复,并且老年康复需要的时间较长,情况也更加复杂。老年康复工作者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整合管理,实施老年康复的医师需要掌握丰富的老年医学知识,并且要强调早期康复。在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中综合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3.理清康复治疗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有把职业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也有定义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澳大利亚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工作及其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工作时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国的继续教育处(FEU)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人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专长、角色和任务的胜任。表述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却有相同之处。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其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2)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基础能力;3)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技能或核心能力;4)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拓展能力;5)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应用与职业发展能力。

4.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要素设置课程体系

康复是一种健康策略,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其健康状态,或是对健康状况已经经历或将要残疾的人让他们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状态。它使用一切康复手段促进病、伤、残患者克服功能障碍,恢复身心功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与社会。从学科性质说,康复医学是基于功能评估,实施健康诊断、传统医学、生物医学和现代物理生物等手段广泛干预,使残疾或经历残疾的人达到功能最佳化。明确了康复医学属性及职业能力要素,我们就可以依此设计与选择相关课程。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大致可以包含现代信息基础能力、言语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书写能力、个人素质素养等,因而相对应的课程可以有计算机基础、医患沟通学、人际沟通与技巧、老年和残疾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常用公文写作、中华传统与文化、中国孝文化等;建立康复医学思维,从康复角度研究和处理功能的评估、训练、代偿和适应,即加强对学生康复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职业专业基础能力对应课程大致可以是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生理病理、临床医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等;职业专业技能对应课程是老年综合评估、康复功能评定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老年护理与健康照护、老年人常见疾病康复等;职业拓展能力是本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行业能力的培养,但这种能力又不是随意的,一般与原有专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对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适应职业转岗的需求,如组织管理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应课程可以是机构管理、康复工程、职业规划与发展、养生与健康管理等;综合应用与发展能力,是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续发展提供基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只会模仿地做,还要知道如何去创新地做。从模仿、借鉴到创新虽然仅仅只是一步之遥,但却蕴含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革命。开设课程如临床康复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文献的检索、职业考证等。列表说明如下:

5.思考与展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鲜明职业能力特质的毕业生。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不能单纯地培养成操作工,而要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的高技能人才。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正确把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其次,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设置课程,对教师授课应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它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要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做到在专业技术上高人一等,在专业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项目的研发上要有创新性。教师教学中再也不能依赖以“教材为中心”的灌鸭式培养,而必须踏踏实实地与康复工作岗位一线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多层次师资培养,组织一线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教学与开展学术讲座。同时广开渠道,极力联络康复医学会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使他们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多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要真正要做到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开展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实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应用教育及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配置课程、教材和师资几大核心资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对教材、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只要各方密切合作,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和残疾人高技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3:4-15

[2]陈丽霞.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与功能维持.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7(31):634-635

[3]陈峥.老年康复任重道远[J].医院院长论坛.2014,07(4):20-22

[4]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综合评估的实施[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1(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