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的计划生育

医院的计划生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的计划生育

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祭o;仪式音乐;原生性;再生性

彝族支系繁多,花腰彝是众多支系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支系。“花腰”因其服饰中色彩绚丽的刺绣腰带而得名。①总数仅3万余人的花腰彝,有80%居住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的哨冲、龙武一带。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的慕善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聚居的村子。“眯嘎毫”(彝语祭o)是当地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祭祀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马日举行。“德培好”(祭大o)是“眯嘎毫”的最高形式,“眯嘎毫”一年一次以村为单位举行,而“德培好”则十二年一次,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举行。在花腰彝心中,祭o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族人对始祖“阿o”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典仪。传说中的“阿o”是彝族的民族英雄,他智慧超群、英勇无比,曾带领彝族人民同严酷的大自然和外来侵袭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死后被奉为民族的保护神。人们通过祭o仪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敬仰,希望祖先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原生性”在本文语境中的释义为仪式音乐形式诞生的最初样貌;“再生性”指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的变异。②在花腰彝的整个祭o仪式过程中,既能体现以“原生性内容”保持了传统音乐中心特征,也能感受到以“再生性内容”对传统音乐的延续。

祭o仪式有接o、祭o、o哦、送o。接o时由毕摩手提一个竹篮(里面有烟、酒、饭、肉、香、筷子)围绕着锣鼓队跳一种神秘的舞蹈,同时嘴里低声吟唱着含混不清的词语。舞毕,鞭炮声响起,由旗子队走在最前面,毕摩尾随其后边走边跳,口里念念有词。紧跟着的是抬纸庙和纸轿子的人员,然后是狮子队、龙队、贝壳队、纸船队和高跷队紧随其后。队伍走到中途,由两位青年到指定的山上去寻找“龙蛋”,然后交给毕摩,毕摩又进行跪拜和默念仪式。默念结束,毕摩带领队伍穿越鬼门关(穿越一些象征性的树枝)后到达神(龙)坛。仪式过程庄重而肃穆。而“o哦”、“送o”则是载歌载舞,显示出了整个祭祀活动中“以乐娱神”的目的,并达到了“人神同乐”的效果。在祭祀完毕后,人们都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表演歌舞来祭神娱神。其中“o哦”是祭o仪式中最欢快、最热闹的集体歌舞活动。“o哦”又称为跳“祭o调”,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种踏歌形式。人们围成圆圈,拍掌为奏,始终重复简单的步伐,其中由歌手唱一句,全体助唱一句,不断反复。o神接到村里的第二天,就得进行挨家挨户地“拜狮子”。清晨,各家各户都在自家的堂屋正中安放一张方桌,在桌上摆放上香、大米、糖果、烟、酒、茶水、花生、鞭炮物品。迎接拜狮子小队的到来。在拜狮子小队中,其中一个身强体壮的男子手持避邪棒走在最前方开路,其余的男性则敲锣打鼓紧跟其后。每到一户人家,拜狮子队沿右侧进入正堂屋,在正堂屋耍狮完后,再依次到其余的各个房间。拜狮子时的音乐,除基本曲调不变之外,歌词可根据主家的情况自由编唱。入户拜狮子不分贫富贵贱,拜狮子小队必须每家每户地跳唱。每到一户人家,拜狮子小队刚到房门口,主家就要出门热情地接待。跳唱结束,主家就在房门口点烧鞭炮,少则一串,多则不限。这时,头家领唱的人举起桌上酒杯,四方滴酒,敬献天地神灵。一家跳唱结束,再继续到另外一家跳唱。据村长孙正尧介绍,以前除“拜狮子”外,还需要到每家每户跳贝壳舞和叉叉舞(由男子上身,下身只穿树叶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已不愿再学习此类的舞蹈。

毕摩的舞蹈、祭o调、拜狮子调以及已经不再表演的贝壳舞和叉叉舞,都是依附于仪式活动中的音乐现象。人们对神的信仰,代表了族人所经历的心理路程,仪式中的音乐,就变为他们传承记忆的重要手段。在祭o仪式行为中,我们可以感知到神在族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敬神、娱神都是很严肃和庄重的事情,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在仪式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中的吟唱和舞蹈也一定要“严谨”,不能儿戏,否则这种仪式便失去了意义。人创造了神,人要敬神,人要求得神的护佑,不能随便,这应该是地方乐音能够长期保持其“原生性”而少有变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商业经济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的祭o活动相比,现在的祭o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如祭o中的“o”,原本是本族中的一位民族英雄,而当笔者亲临他们的仪式现场时,却发现所有的“o”都写成了“龙”。因此也产生了舞龙这种独特的祈福方式。这不能不说明本族与外来事物的融合与变迁。以此同时,花腰彝在祭典仪式过程中不断的精简了一些传统的内容,增加了一些时尚潮流的音乐元素,仪式娱神更娱人。以舞龙为例,龙有雌雄之别,小伙舞黄龙(即雄龙),姑娘舞青龙(即雌龙), 舞龙队在村寨间边走边舞,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整年平安。如今,每逢有重要的活动,族人都要进行舞龙表演。舞龙已经演变为喜庆、祥和的象征。舞龙结束后,就要在村寨中的广场举行民间歌舞和杂耍表演。唱海菜腔和跳烟盒舞是其中两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村民的歌舞表演几乎都是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而改编,有《欢乐的彝山》《彝族情歌》《思念调》《花腰之歌》等等,再加上现代电声乐队为其伴奏,受到了更多年轻人们的追捧。在当今地方政府提出发展旅游经济、展示民族文化特色、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的倡导下,其祭o仪式也在继承传统中有了改变,在保留其基因的同时,即“原生性”保持了传统仪式音乐形式的中心特征的同时,“再生性”使其传统得以不断丰富其血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丰富了民族节日的形式与内涵。

花腰彝祭在整个o仪式音乐中呈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特点,它离不开孕育它的地方社会和区域,它诞生于民族聚居的地方性自然和文化生态中,蕴含着当地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它扎根于所产生的地域,反映了地方群众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状态,是对当地社会文化情景的一定程度的折射和映照。别具一格的本土性、地域性和内生性正是其“原生性”得以保留的肥沃土壤。在现代社会中,花腰彝祭o仪式活动从“原生性”到“再生性”的保留和变异,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是其根本的原因。发展旅游经济、展示民族文化特色为根本目的一系列活动,则是仪式音乐从“原生性”到“再生性”的外在动因。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绎、发展,他们是自己传统习俗的传播者和延续者,“再生性”内容的出现既可能是出于本族人们的无奈之举,也可能是积极地应对。不管它们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顺应了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使其更加灵活、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

注释:

①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2

②方墨涵.原生与再生――豫中笙管乐班的传承与变迁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1

参考资料:

[1]谷家荣、罗明军.仪式与变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4

[2]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设计;生态

1 前言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从开发销售到购买者或使用者的选择,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关注室内环境的同时也关注住宅区外部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逐渐到追求心理及文化需求。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

2 生态园林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1 居住区的选址

居住区选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主要用地,保护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段,使旧城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2.2 坚持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植物配置时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

(1)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更多,并注重色块的应用。(2)配植高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针对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种植树种同时应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

2.3 降低噪声、提高空气质量

对于居住区内公用设施、设备的噪声,交通噪声,应尽量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的距离、种植树木、设置水体来吸收噪声;对于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消声措施,在规划时进行分区布置、综合治理,减少CO2及其它大气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小区的空气质量。

2.4 日照与采光

在满足建筑容积率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每户拥有合理的日照和采光。

2.5 考虑绿化空间设计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的程度愈趋严重,人们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人与自然的纽带已经成为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空间如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庭院绿地室外庭院绿化是居住区的特色、风土人情的展现,对点缀环境满足人们生活习俗要求,形成安静、有趣味、风味十足的小环境具有特别意义。

立体绿化则较好的解决了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层的居民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联系,同时可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

3 生态园林居住区的技术策略

生态园林学当中明确提到,城市绿地在满足居住地绿化的基础上,还应该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的景观效果。如何在城市居住区中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也是园林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3.1 增加居住区绿化面积

居民楼相对的楼层都较高,在居住区绿化时不能只考虑楼层低的居民,也应该考虑楼层中、高的这些居民俯视时对居住区绿化的景观感受。因而设计师在区内绿化造景时,要充分考虑楼层较高的居民的俯视感受。

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绿化时,规定了绿化面积的标准,居住区绿化应确保 35% 以上的绿化率,而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 70% ,这就意味着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 30% 以内,而这个数字也应越小越好。一个居住区绿化质量,虽然不能通过纯数字来体现,但是为了有更多绿化的面积,设计师们必须认真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终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对于居民用户的汽车,必须建设车库。在设计中可以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转向立体停车场,这样有几大好处:一是减少噪音,二是增加交通安全。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居住区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绿化户外活动场所,更符合现代居住区设计的要求。

3.2 加大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

在城市居住区当中,绿化主要是通过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更大的发挥园林植物的造景效果是提高居住区生态效益的良好手段。居住区园林植物选择原则有:一是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

3.3 突出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计

雕塑、景观道路、健身设施作为居住区户外空间在居住区园林绿化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此在这样设施设计安排时,必须将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的尺度、树木的尺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的量化。每名居民都需要适度的户外空间,在尽量加大绿化面积的同时,所有人的参与园林的因素都应该加以考虑。因为没有人的参与的、没有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缺少品位的。居住区绿地需要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对应这样的需要的就是尽量的使居民能够在居住区绿地中聚集,即现在所经常讨论的“人居” 与“人聚”的问题。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正是“人聚”的需要。

3.4 规划居住区植物配置

在居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这样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在进行这种层次的搭配之时,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 1:3-6为宜,草皮面积(乔、灌木投影范围除外),不高于绿地面积的30% ,另外要注意植物种类的丰富多彩。

4 生态园林居住区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居住区的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2)尽快制定“园林居住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居住小区。

(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年级差异化;创新能力;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23-2

0 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合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拥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之后,便会走向各个技术岗位,并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将对各个岗位工作的开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近从学生整体考虑,缺乏对每个年级阶段对应的学生,做好差异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难以体现出来阶段性与系统性,从而影响到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年级差异化,来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进行探究分析。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1.1 创新能力概念

所谓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人类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充分结合,更是人类创造智力与品格的有效结合,其是人类智能活动的集中展现。创新能力在实现时,可被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利用固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到创新性分析与解决;二是运用固有知识,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总结出新的结论;三是运用固有知识,创造出新的事物,其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1.2 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认可。然而,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创新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有90%以上的学生,赞成创新能力教育课程的开展;而有50%的学生,对学校所开展的不够满意。根据调查结果反馈,一是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课程较为热衷;二是高职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创新课程显然不满意,认为课程开展缺乏针对性,适应于每个年级,而不是分阶段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做到进一步完善,需针对年级化差异来进行改进。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级差异化特征

2.1 一年级学生对应的特征

首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刚刚走出高考,其中不乏有很多学生,对目前所上的高职院校并不是十分满意。高考的结果,会让一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进入高职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无赖的选择,这时,很多学生依旧沉浸在过往的失败当中,难以面对现实,更谈不上学习、奋斗、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新生在入学之后,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当中,这种新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需要做到重新开始,这时若得不到有效调整,便会难以使其走出失落与孤独的情绪;同时,与高中学习方式相比较,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这时,学生难以对学习做到有效应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很多学生对当初填志愿时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时,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将严重制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对专业抵触及消极的情绪。

2.2 二年级学生的特征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经过一年的学生之后,他们对专业与学校生活已经十分了解,同时他们的独立人格已经差不多定型,同时在自我意识上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时他们的态度,将会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较大的影响。二是二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较为清楚,他们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工作也有大致的了解,这时他们会根据现实对自身能力的需要来补差补缺。三是与一年级学生相比较,他们开始感受到就业带来的压力,但是限于很多条件的限制,使其创新能力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施展与发挥出来。四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学习方面,可能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有一定的追求,加上学生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交流,更能够增进异性之间的神秘与美好,进而促使很多学生将精力放在恋爱上面。从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让他们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享受更大的乐趣。

2.3 三年级学生的特征

处于三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升学压力要远远高出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压力。从目前来看,就业压力依旧十分严峻,毕业生在面临这样的就业环境之下,不自觉便会产生难以安定的心理,甚至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所掌握的创新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对未来甚至会缺乏幻想,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严重时,甚至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二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已经相对较为程度,与此同时,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会更多,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实习与实践的开展,使他们大部分人已经初入社会,这时面对社会的迷茫与面对同学的不舍之情也会表现出现,从而进一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 基于年级差异化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3.1 一年级学生创新能力认知教育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刚刚进入社会不久,面对这种不适应及情绪问题,他们需要做好适应,另外,受到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难以有足够的能力对开展竞赛活动,但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适应了大学生生活,便会对各项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致。为了能够将其兴致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到有效引导,对其科技活动认知能力、专业技能做到有效培养,进而依托各系的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社团,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培训,参加社团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 另外,也可以安排一年级新生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了解学科前沿资讯,激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热情。

3.2 二年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有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才能再次发现知识,而科技竞赛活动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再次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的环境。 ”经过一年级的适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时就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基本技能,并通过参加院系一级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赛赛经验.同时,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与能力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培养。

3.3 三年级学生的创新转化教育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用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那些有了一定科研成果并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对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科技竞赛成绩的学生,我们要向一些优秀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帮助他们高质量的就业。 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也要正确引导,形成机制,促使他们做好对学弟学妹们的传、帮、带工作。

4 总结

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关键内容,更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年级差异化,使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进行体现出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高林.创新能力培养要重视教育基础环境建设[J].江苏教育,2013(44).

[2] 郭金花,杨玲.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

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中,信任机制一般经历计算性信任-认知型信任-认同型信任的演变路径。资源型产业集群也遵循着相似的演化路径,而且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性,政府规制力量在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当集群环境存在差异,即合作企业各自的市场势力存在差异时,政府采取规制措施对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集群 演化博弈 生命周期 信任机制

资源型产业集群,就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对区域特定自然资源的依赖。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产业集群的某些一般性特征,还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伴随着人类生产过程逐渐减少甚至枯竭,使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相比表现出更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其动态演化呈现出阶段特性和集群形态的相应演变。在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变过程中,集群网络内企业之间竞合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而竞合关系的缔结和变化又是由整个集群环境以及相关企业间的信任程度、范围以及种类决定的。因此,要研究资源型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演变,就要深入探究隐匿其后的信任机制的动态变迁过程。

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信任程度和范围的变迁

郭舒等(2008)分析了集群成长阶段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变迁。他们把产业集群演进分为发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影响企业信任机制形成的社会资本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的强度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在集群发育期,社会网络先于交易网络而存在,这使社会网络对信任形成的作用超过交易网络,关系型信任是这一阶段企业间信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集群成长阶段,集易网络发展,交易成本因素使集群的信任机制转变为计算型信任。在集群成熟阶段,集易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嵌入、彼此作用,形成了一个由多重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环境,制度型信任形成和发展。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企业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共享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而集聚在资源型区域,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在比较信任的收益与维持信任的成本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是计算型信任。这种信任关系是比较脆弱和不稳定,一旦与别的企业合作的收益更高,原有信任关系立即转移;当集群内普遍存在信任收益低于维持信任的成本时,信任关系解体,资源型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就会面临夭折的风险。

随着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频繁交往、交换和交易关系的开展,企业逐渐积累了对交往对象的经验性印象,对对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被称为认知型信任。这种信任关系相比较计算型信任更为稳定和持久,而资源型产业集群也因信任关系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合作竞争使产业集群由生成期演变到成长期。企业间频繁的合作增强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并促进了区域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共同的价值观念又强化了企业间的合作和认同,使企业形成了认同型信任。但价值观念的同化又容易导致企业制度同形和缺乏异质性,过于密切的关系使企业间模仿过度,创新收益难以长时间保持,但此时又没有建立制度型信任进行强制约束,从而使集群整个丧失创新,集群陷入衰亡,大量企业退出集群,企业间信任关系退化或者结束。

政府规制下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动态演化分析

(一)政府规制下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代表性企业间的信任动态博弈

G为政府对采取互信策略的奖励,P为对一方采取背叛策略的惩罚,若双方都采取互不信任策略,没有背叛行为,政府也不能对它们采取惩罚。λ为政府发现一方采取背叛策略的概率。存在政府奖惩机制时,企业间采取相互信任的生产收益(π1`-c1)不一定大于互不信任时的生产收益(π1),但总收益还是大于互不信任时的收益。假设A采取信任策略的概率为x,B采取信任策略的概率为y,它们之间的信任博弈如表1所示。

令 可以解出五组均衡解,把五组解代入Jaccobian矩阵,可分别求出各组解。得Jaccobian行列式的符号和迹的符号,根据判别标准,判定出稳定解。

此时存在两种情形,以下分别讨论两种情形下五组解的稳定性问题:

Case1:(采取互不信任策略的收益大于被背叛的收益)。

第一组解:(0,0)时,

,当奖励力度G不够时,变相增加了被对方背叛的成本,所以在对方背叛时也采取不信任策略。所以(0,0)是稳定解。当大家都采取不信任策略时的收益大于对方采取背叛策略时的收益,互不信任是稳定均衡解。

第二组解:(0,1)时,

无论符号如何,都不满足稳定性条件,即(0,1)不是稳定解。

第三组解:(1,0)时,

不满足稳定性条件,即(1,0)不是稳定解。

第四组解:(1,1)时,

,若 ,则(1,1)是稳定解。也就是说,奖励力度G增大或者惩罚力度λP增大,强化了不等式关系成立,使双方互信时的收益大于采取背叛策略时的收益,互信策略是可以稳定存在的。

总之,在大家都采取不信任策略时的收益大于对方采取背叛策略时的收益的情况下,当政府奖励力度G不大时,不能鼓励互信关系的建立,互不信任策略成为稳定解。当政府增加奖惩力度,并加强对背叛的发现概率,即G和λP都增大时,互信策略会成为均衡稳定解。

Case2:(采取互不信任策略的收益小于被背叛的收益)。

这时只有前四个解:

(0,0)时:不满足稳定性条件,所以互不信任不是稳定解。

(0,1)时:若,(0,1)是稳定解。对企业1背叛的惩罚力度λP不够,使企业1采取互信策略的收益小于采取背叛策略的收益,但可能遭受企业2采取背叛策略,从而回到互不信任均衡。而对企业2采取信任策略的过度奖励,保证,使企业2互不信任时的收益小于被背叛的收益,因此即使企业1采取背叛策略,企业2仍然采取信任策略,从而使(0,1)策略组合成为稳定解。因此政府政策的不当可能成为引发背叛机制的原因,必须协调好奖励和惩罚的关系才能建立企业间的互信关系。

(1,0)时:若,(1,0)是稳定解。同上理。对企业2采取背叛策略的惩罚不足,而对企业1采取信任策略过度奖励,都不利于企业间互信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1,1)时:由于,不满足稳定解条件,即互信策略不是稳定均衡解。

从上面两种情况可以得知,政府奖励和惩罚力度以及发现信任背叛的能力对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奖励不当、奖励过度和惩罚力度不够都不利于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因此,政府在使用政策时必须谨慎。

(二)政府规制下资源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信任动态博弈

根据上面的方法,建立政府规制下资源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信任博弈矩阵(见表2)。

采用划线法求出均衡解。相互信任使双方生产收益都增加的情况下,即只要π1+>π1,π2+>π2,(1,1)都是均衡解。这种条件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合作中很容易得到满足。因为,在资源型产业集群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多基于双方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奖励对信任关系主观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

但一旦当企业产生背叛,政府对背叛行为的惩罚非常严重时,使背叛收益迅速减少,如果惩罚使背叛收益小于互不信任的收益,即,(0,0)就成为均衡解。即一旦存在背叛,政府对背叛行为的惩罚非常严重时,背叛策略就不能长期存在。

对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由于政府监控机制的存在,企业必须维持好相互间的信任关系,一旦由于一方背叛而使互信关系破裂,重新建立互信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结论

第一,在资源型集群形成初期,企业一般处于因不了解而形成的互不信任的集群环境中,企业相互提防,不轻易相信对方。当政府奖励力度不够时,难以使企业建立互信关系,企业继续采取互不信任策略;当政府加大奖励力度和对信任背叛的惩罚力度时,在企业相互提防的环境下,采取背叛策略的成本非常高,互信机制得以建立和维持,使集群得到发展。

第二,当企业处于欺诈成风的集群环境中,政府对信任策略的过度奖励和对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和监控不足,不利于互信关系的建立。

第三,对于大企业而言,强大的获利能力和声誉机制的约束使大企业采取背叛策略的成本很高,从而使大企业足以成为值得信任的对象;而中小企业基于大企业的威慑力量和对大企业的依赖,也会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采取信任策略。政府奖励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互信关系的维持。因此,政府奖励、惩罚机制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信任关系的建立、解体分别起到了强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舒,高闯,曹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阶段性与信任机制变迁假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杨伟明,秦志宏.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路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3.Marek Korczyns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us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0,1

4.黄新建.我国卫星式中小企业集群共生的模型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5.沈秋英,王文平,王为东.基于信任和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的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8)

6.崔彦韬.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建立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医院的计划生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兵团“三化”建设;大学生;认知度;参与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54—03

一、引言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举全国之力推进新疆(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兵团作为国家在新疆的重要战略安排,将突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兵团党委提出通过推进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的“三化”建设来实现兵团的跨越式发展。

兵团“三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在这项宏大的工程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他们的积极参与对推动“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兵团直属综合大学——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情况、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便为兵团“三化”建设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问卷设计

(一)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以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研时间正值大一学生报到,鉴于塔里木大学招生范围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所以新生对新疆(兵团)的现状以及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比较模糊,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与有效性,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涵盖了人文学科、理科、工科和社会学科的8个学院。调查采用分层取样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中194份,回收率为97%。

从调查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男生、女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49%和51%;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70.6%和29.4%;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31.4%和36.6%;来自新疆兵团的学生、新疆地方的学生及外省市的学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22.1%、61.9%和16%;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1001—2000元的、2001—3000元的、3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样本有效率的16.5%、47.9%、29.4%和6.2%;经管类、理学类、工科类、人文类、农学类学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23.7%、10.3%、33.5%、11.3%和21.2%。由于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数据与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的各项结构数据比较相近,所以本次调查结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问卷结构及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的,共分为4部分24道客观题,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以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等可能对“三化”建设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认知程度调查,包括对兵团“三化”建设相关信息的知晓程度;第三部分为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参与意愿调查;第四部分为大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影响因素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度

调查结果显示,194个样本中听说过兵团“三化”建设的有182名,占总样本的93.8%,而对“三化”建设政策非常熟悉和比较关注的分别仅占总样本的8.8%和20.1%,对兵团“三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的也仅占总样本的4.6%和13.9%。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三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高。

在学生对“三化”建设相关内容的关注方面,有6.7%的大学生知道惠民“十件实事”的具体内容,有10.8%的学生清楚兵团“三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仅有7.7%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兵团“三化”建设的现状。由此可见知晓“三化”建设的大学生中对“三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内容关注的比较少,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了解不够详细和深入。

(二)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参与度

1.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参与意愿

从调查数据统计可知,12.5%的学生表示以后不会参加兵团建设的各种活动,23.2%的学生表示不愿参加“三下乡”等志愿活动,有13.6%的学生表示将会视情况是否参与兵团的建设,有50.7%的学生非常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兵团“三化”建设中去。这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有相当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兵团的建设,也有一些学生持观望态度,参与意愿不强,这与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高有一定的关系。其中看情况而定是否参与兵团建设的学生,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是否在兵团政府或者相关事业单位就业;是否是在兵团团部而不是基层连队就业;是否在兵团国有企业而非私有企业就业等来决定是否参与兵团建设。

2.大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1)动机

据查显示,有47.6%的学生选择到兵团工作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30.2%是为了锻炼自己,17.2%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其余5%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兵团“三化”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遇,兵团政府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兵团各项建设。

(2)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意愿

在问卷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及毕业后是否意愿到兵团所属单位工作或创业时,来自兵团的学生有20.2%选择非常愿意,45.1%选择等毕业的时候视情况而定,34.7%选择不愿意继续在新疆或兵团工作;来自新疆地方的学生有34.3%选择非常愿意,25.2%的选择等毕业时视情况而定,40.5%选择不愿意继续在新疆或兵团工作;而这一问题在来自新疆以外省份学生中选择非常愿意的比例高达45.8%,毕业时视情况而定的为25.5%,选择不愿意在新疆或兵团工作的为28.7%。可以看出来自兵团的学生和来自新疆地方的学生对兵团建设的参与意愿总体要低于来自疆外的学生。原因在于来自疆外的学生通过大学四年在新疆学习和生活,已经习惯了新疆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加之新疆的就业压力相对较低,所以他们愿意留在新疆和兵团地区工作。

(3)不同年级的意愿

本次调查显示: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在毕业之后非常愿意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分别占到27.5%,27.9%,22.3%,可以看出,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兵团建设的参与意愿并没明显的差距,大四学生的参与意愿略微要低,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识不清或者对兵团地区的现状不够了解导致其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其参与兵团建设的意愿。

(4)家庭月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对兵团建设的参与意愿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对兵团建设的参与意愿较低。原因是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环境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工作,而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会更注重工作待遇、工作发展前景、就业优惠政策以及较低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

四、调查结论与对策措施

(一)结论

通过对塔里木大学200名学生的样本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塔里木大学作为对新疆建设兵团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对新疆尤其南疆地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三化”建设的认知状况不尽人意,由此可推论,就全新疆范围而言,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就更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级及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度与参与意愿存在差异。这与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关,也与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有很大关系,因此,让不同学生对兵团“三化”建设的认知度与参与意愿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

(二)对策措施

1.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首先,加强对兵团“三化”建设的系统宣传,增强大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其次,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视野,以兵团“三化”建设为有利契机,调整就业期望,积极投入到兵团建设中去。第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掌握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兵团各团场尤其是南疆团场环境较差,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将面对诸多困难,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把人才培养与兵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参与兵团“三化”建设的鼓励与支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兵团建设急需的岗位和职业上,为兵团的建设贡献力量。对加入兵团建设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保障,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以激发他们建设兵团事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扎根兵团,扎根边疆,安心工作,对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工作实绩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大学生要及时吸纳为后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