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节约资源;绩效评价;出误区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3-0086-03
进入新世纪,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紧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节约资源,不是简单地控制资源的投入,而是要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力求“花小钱,办大事”。从财政的角度来看,节约资源,意味着要讲究财政支出的绩效,提高支出效率,实现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当前财政支出占GPD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任何一个细微调整都将对某个领域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一举一动都与全体公民的利益休戚相关。面对这么巨额的资产,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国家,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来运作和经营,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近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部门预算、会计委派、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得到了强化,支出效率显著提高。但距离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财政支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1.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积累经验。早在1949年美国就提出了绩效预算改革的设想。1951年美国联邦预算局据此编制了基于政府职能的联邦政府预算,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绩效预算”概念,为日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打好基础。1982年,英国政府公布了著名的“财务管理新方案”,开创了绩效评估实践的先河。[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在经济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财政部提出了“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2001年湖北省率先在该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取了5家单位进行试点,拉开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序幕。次年,又在全省范围扩大试点,湖南、河北、福建等地也相继进行了小规模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
2.确定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原则。一是坚持公正、客观原则。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二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2]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项目。三是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科学地进行评价。
3.科学地划分评价对象。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客体的不同,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分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类。
4.摸索出一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载体,也是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现在已经形成共识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财政投资性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政府运转支出评价指标、政府采购支出评价指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评价指标、财政科学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教育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卫生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支农支出评价指标等几类指标组成。评价标准则是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分析、评判的标尺,可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并且每一类指标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5.逐步形成一系列实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3]
二、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误区
由于项目效益比较容易量化,项目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强,各地进行绩效评价尝试时大都先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纵观各试点地区的做法,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着几点误区:
1.“重脚轻头”,注重事后“结果”的评价而轻视事前“源头”的把关,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项目完工后的“问效”上。[4]然而,作为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政府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批复都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具有“铁预算”的特点,一经批复,如无特殊情况不得追加、调整或变更。因此,在预算审批阶段对所有项目进行的预期绩效的评估和比较才是重中之重。
2.割裂了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实施结果的联系。没有把项目实施的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造成“结果”与“目标”脱节。项目预期绩效的评估,包括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的确定等只作为一种“要钱”的手段,而没有真正融入绩效评价体系当中。
3.项目绩效评价较为片面。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或只看重短期效益,不放眼未来,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导致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绩效。[5]有些项目就其在局部或者短期的作用和地位而言,也许不显山露水,但相对于全局,或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地区日后的经济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好比一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单就其价值进行衡量,不值几个钱,但一旦没有它,整个机器都难以正常运转。
4.会计核算基础带来的误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政资金的使用不进行核算成本,经济效益难以评定,导致许多地区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支出的“效率”而非“效益”上,使绩效评价名不副实。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从源头上把好关。根据我国预算编制的规律,特别是预算一经批复即成定局的特点,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前移,移到项目预算申报和审核过程之中,也就是要轻脚而重头。一是要结合本年度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总体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进行评审;二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部门的职能和项目的内容,结合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和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合理确定项目的预期目标,这些预期目标就是项目安排的参照标准;三是建立跨部门的项目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进行评价,还要对各部门之间的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确定预算优先安排的项目。
2.建立以成果为导向,以追求最大绩效为根本目标,以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为根本要求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加强“结果”与“目标”的有机对比。项目的预期目标,不仅应该作为项目安排的依据,还应当是项目完工后绩效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通过将依照各项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与这些标准进行比较来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撇开项目的预期目标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既包括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支出,也包括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支出;支出效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直接效益,又要考虑间接效益。因此,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大局观、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涵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考虑局部效益还要兼顾整体效益;不仅要能够评价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评估长远效益,做到这几者的有机结合。
4.引入权责发生制准确核算项目成本,为评价项目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信息。当前西方各国的政府会计或多或少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欧洲大多数政府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某种形式的产出计量,而且不同程度地确认为预算的组成部分。在德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已部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实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其中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市、纽伦堡市等都在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可以量化成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居民供水、垃圾的运送和处理等项目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先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试点,待成熟后再行铺开。
5.建立健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必须包括绩效评价信息反馈制度、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等内容。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价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各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改变现行预算制度只重视资金分配、不重视资金使用的状况。首先,把对项目预期目标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和批复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其次,实现财政预算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预算拨款由传统的按预算拨款转为按绩效拨款,从过去对预算的重过程管理转变为重结果管理;第三,将本年度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6.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考虑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且刚刚起步,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迅速彻底地建立科学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具备条件。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定期评价和经常性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1] 吕小艇,俞元鹉.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研究[J].预算管理会计月刊,2004,(5).
[2] 财政部.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文件,2005-01-14.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一、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理论综述
随着国外“政府再造运动”及其政府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到我国,国内掀起了政府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管理的热潮。教育公共支出,由于其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马国贤(2005)提出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为:政府花钱买服务理论”、“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管理理论”、“为顾客服务理论”等。该理论从新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制度经济学等角度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论论证,使国内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得到系统性地整合。另外有一些学者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阐述教育公共支出的必要性。
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原则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绩效的主要内容是“三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吕炜(2006)认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目标是3E:经济(经济:表示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效率(边际要素产生的边际产出最大化)和效益(产出最终的结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陈工,袁星候(2007)提出财政支出的基本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和公平性(Equity),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4E”目标,就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
从绩效评价关注的环节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结果导向型的,与过程管理不同,它将重点放在目标的设定和评价上,而将管理过程委托给部门、单位等。刘旭涛(2003)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不仅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绩效评估的考核功能只是其初级阶段,诊断、分析和改进功能是其今后要强调和发展的方向。陈明选(2006)认为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教育投入的产出和结果,必须从输入、过程与产出的全过程来评价绩效。
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和指标体系设计来看,王敏(2005)提出以财政教育资金运行中涉及到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各级财政部门的绩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绩效、各级各类学校的绩效和监管部门的绩效。马培祥(2005)提出义务教育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从五个角度来把握:一是教育资金在学校是否有效利用,二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考察,三是学校综合发展的指标,四是对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考察,五是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按以上思路,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从微观绩效指标和宏观绩效监控指标两个方面设定。吕炜(2006)提出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就是要考察公共教育支出的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并检验教育资金综合满足多个层面标准的情况,结合“三 E原则”,可以从资源配置、财政支出和支出管理三个维度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王健,施伟国(2006)提出从学校财力资源投入方向、学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学校财力资源产出结果和学校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来组成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财政投入方向方面的指标主要是要考察学校财政投入的价值取向;过程管理方面的指标则侧重考察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预示着学校发展能力);实际结果是评估学校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潜能是评估学校当前的财政支出对学校今后发展的贡献。任晓辉(2008)指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二是教育部门对具体学校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从投入、产出、教育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指标设计的原则,陈明选(2006)认为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有形绩效与无形绩效并重,当前绩效与未来绩效并重等原则。刘国永(2007)认为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必须在明确的职能的前提下展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间接性原则。王健,施伟国(2006)认为中小学教育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并能促进学校发展;必须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量化的评价存在很多缺陷,因而要同时使用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必须正确处理全面与精简、可行的关系。
(二) 关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
邵巍巍,邵洪宇(2007)介绍了国外的高等教育拨款的形式大致分为教学和科研拨款两块,大部分国家都在科研拨款方面使用绩效指标,美国和英国是典型的科研绩效导向拨款,即高水平科研的高校能得到更多拨款,这种拨款是典型的产出导向型拨款。而英国的教学拨款是投入导向型拨款,绩效结果并不作为拨款的标准。严吉菲(2007)介绍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美国田纳西州绩效拨款的评估机制,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绩效拨款的指标体系、核心指标、指标类型、指标权重、指标制定方式以及指标稳定性。王莉华(2008)详细介绍了美国田纳西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行情况和指标设计,并对这两州的高校绩效拨款制度进行了比较。张玉龙等(2006)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比较早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它们的特点是先设定公共支出应实现的绩效目标,从过程入手,对公共支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绩效考评和监督,其所有的环节、步骤都是以考察绩效目标或绩效结果是否实现为行为导向。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建立自己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1991年将大学的评估以法律形式固定,同时,将考评的重点由高校内部考评转向外部的绩效评估。并逐步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改革后的日本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分配,也称为定量分配;另一种是按照业绩进行的差额分配方式。
(三)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恩施自治州财政局课题组(2005)对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总量和支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考核恩施州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否符合本地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二是对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进行评价。课题组从指标库中选取了28个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恩施州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果有待加强的结论。该课题分析了当地的基础教育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马培祥(2005)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指出: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刘国永,马国贤(2008)探讨和分析了我国2005年试点地区(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实际,从基本情况(含教育条件)、教育投入(包括客车、在校生、教师、教育经费等)和产出(毛入学率、教学质量、 毕业生、 素质教育、 社会综合评价等 ) 3个方面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是比较重视的,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地区差异过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重点学校,忽视了农村中小学的质量问题;绩效评价改善义务教育管理的作用有效。任晓辉(2008)基于三次试点绩效评价的实践(2005 “三市一县”,2006年江苏全省和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绩效评价)探讨了评价结果所揭示的共性问题,即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义务教育的地区和校际差距大于城乡差距,教师超编和缺编并存,并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部发达地区的特征表现。李志勇,楚昕(2008)采用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选择了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实效性指标为分类指标,选取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初等教育支出数据进行研究。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内部也有一定的表现,但总体上不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服务水平,重在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国外关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早在1955年,美国货币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密尔顿・弗里德曼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了教育券理论。他认为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来保持对教育的投入,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在“教育券”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遏制教育中的垄断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券”理论蕴涵了一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思想。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各国的确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日趋完善。伦敦经济学院的努托尔(D.DUTTALL,1992)指出,绩效指标“能反映一个教育组织的绩效或行为,能够为决策提供信息。”,他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统计数字都是绩效指标,能成为绩效指标的教育统计数据要“反映教育事业的关键方面,而且必须提供参照,以便做出判断”,其思想对后来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Cave,1992)指出绩效指标体系还是尽量用“序数性的”、“基数性的”、“绝对值的”、“相对值的”,对教育机构的活动及性质做出权威性的测量。Galianient.al(2001)发现,在阿根廷,随着教育服务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与省级政府财政赤字负相关。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一)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始于二十世纪末,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面也不是很广。
1990年,为加强文教的行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制定了《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方面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文件。1995年,湖北省财政厅按照建立效益财政的思路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教行政财务改革意见,制定了《 湖北省教育经费使用效果综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对象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校,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工资兑现、定员定额管理、专项经费管理、收入管理、教育费附加管理、中小学校舍建设、勤工俭学和财务监督等8个方面。
1998年,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对原《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考核目的、原则、对象和级次;二是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分为综合考核指标(12项)、单项考核指标(47项)两大类,其中单项考核指标又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是规定采用百分制量化,并结合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
2001年,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率先在恩施自治州选择了恩施高中等5个单位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随后,财政部和湖北省财政厅派员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调研,认为恩施州在试点工作中,已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制定了财政教育支出等9套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制度,为今后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向全国推广。
2003年,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提高教科文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指导各地区如何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教育项目绩效考评工作。
2004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人大财经委专门对广东省16个市的山区老区2000所小学的6亿元改造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评价。广东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评价机构,联同省人大财经委抽查了个7市14个县的39所小学。现场查核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帐目,实地察看改造小学的情况,为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总结了经验。
2005年,我国启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研究,参与试点的地区有: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
2005――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先后开展了三次较大区域范围的试点评价工作,即“三市一县”试点(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甘肃庄浪县)、江苏全省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评价。
三、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情况看,我国义务教育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缺乏明确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目标。
国内虽然有很多学者对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中,往往没有很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目标;有些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清楚的解释。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目标的确定是实施绩效评价的第一步,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没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会导致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失去方向,得出的绩效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缺乏公平指标。
国内学者在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时,往往采用3E原则,即经济行、效率性和效益性,对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研究很少,在指标体系设计中,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指标。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具有覆盖广,外部行强的特点,它对公平性有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的公平性已经到了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阶段。所以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必须要考虑。当然,如何对公平性进行绩效评价是研究的难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行破解。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实践中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实践重视绩效评价的过程,但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非常有限。本来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来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问题找出来了,但是结果却得不到应用,这就意味着绩效评价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绩效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也设计了很多种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中,国内不少地方实行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试点,绩效评价的体系也都各异。这说明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好现象。但是要推广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就会缺少权威性,各地区各自设计体系不仅造成了指标设计的重复工作,还造成了各地区结果的可比性。
(五)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覆盖面不够广。
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进行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试点范围得到扩大,积累的经验也逐渐丰富,但是实施这一制度的范围仍然不够广,很多省份还没有开展这一工作,更没有把它当成常规性的工作来开展。
(六)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自从引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理念以来,实践中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地进行建设,特别是文教领域,但是法律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支撑,需要有责任明确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和实施这项制度。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释:
裴苏英.构建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
杨柳.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参考文献:
[1]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柏乃.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
[3]丛树海. 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姜异康,唐铁汉.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5]李祥云.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构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包括多种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它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联系的阶梯,还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生产、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
一、现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国家财政部早就颁布了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六个方面考虑,形成了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这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一样适用于交通运输业。下面我以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2个评价指标为例,谈谈现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用来表示每百元产品(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所实现的利润总额。它一方面表明交通运输企业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反映销售收入中职工为社会新创造价值所占的份额。销售利润率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盈利的越多。然而,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子、分母统计口径不一致。建议将“销售利润率”改为“营业利润率”,将“产品销售净收入”改为“营业净收入”。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用于反映交通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一种衡量标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是产品销售的成本,分母是所有存货的成本,两者口径也不一致,后者的范围明显大于前者。所以,应该具体化分母的平均存货,使其仅包括库存商品,这样就使分子、分母上下具有可比性,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存货周转的效率。
二、提高现行交通经济效益的措施
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是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面对现行交通经济效益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兼顾多种运输方式。
1.大力发展优势交通方式
水运具有诸多优点,如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旅客运输,解决人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节约能源与抓好安全生产。每年车船事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避免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另外,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等诸多长处,便于担任短途货运和中短途旅客运输任务。铁路运量大,对于保证煤炭等重点物资的运输是比较合适的。因此,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公路和铁路事业。
2.积极稳健发展多种交通方式
积极稳健地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就是要加强交通建设,加快公路、铁路的技术改造与养护,加强航道与港口建设,提高车船的运载能力,进一步降低能耗和运输成本。要加强合理运输。逐步改革交通管理体制,配置合理的运输网,选择合理线路。要加强管理的计划性,合理使用各种运输工具。要大力发展专业运输,其效率高,能耗少的特点值得我们推广。另外,要加快车船更新改造,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
三、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构建
建立一个全面反映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想提高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必须以建立能够反映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为前提。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指标构建:
交通运输所提供社会服务数量、交通运输与国家经济增长的适应性、交通运输的质量、交通运输工具效率指标、交通运输的运输能力结构、交通运输中车船等工具能源消耗、交通运输中航道、公路、铁路等设施的具体情况,包括:对速度的影响以及对通过能力等、交通运输工具维修能力、显示交通运输过程中工作效率的指标、显示运输过程运营状况及盈利状况的指标等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即时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uggestions on Immediate Evaluation of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LI Weina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teach this discipline, the doors of learning for students in other disciplines,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instant evaluation of appropriate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student learning. To facilitate students' overall progress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classroom teachers must be given high prior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real-tim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rror evaluation,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for immediate evalu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mmediate evaluation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①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重要学科,在学生知识掌握和拓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恰当、合理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即时评价,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行所做的直接的、及时的、情境性的评价。即时评价属于反馈的范畴,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具有及时性、直接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在课堂交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种言行做出及时的反馈或评价,这种反馈或评价是否恰当,能否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能否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都是我们需要仔细掂量和思考的。
目前,在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中很多教师存在许多一致的错误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的即时评价仅表现在口头的表扬或批评上;评价语言单调。主要表现为评价语言简单的呈现为对与错,好与不好等极端的评价语言;评价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优秀与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语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评价内容虚假。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或表现都一味地夸奖和赞扬,不去正视学生的问题所在;评价时机不当。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恰当评价或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关于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的建议。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不仅仅表现为口头语言的评价,还可以借助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辅助语言评价。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发现,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可以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语言所指向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体态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效的反馈或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肯定的点头或鼓励的微笑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简单的口头表达为好或很好所起到的效果。
2 评价语言丰富化
教师在课堂中的即时评价语言不能简单地表现为好与坏,对与错。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应该评价在哪方面表现良好,学生的表现达到什么样的良好程度,有没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并注意适时引导,把握引导方向和力度,使优秀的学生在表现良好的基础上继续进步发展;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注意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从错误的方向回归到正确的方向,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实现错误思维的逆转进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评价态度端正化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学习上亦表现为良莠不齐的差别。教师在课堂交往中的即时评价,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优良的学生,在给予表扬或赞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评价语言应该多是鼓励和引导性的,使学生在鼓励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4 评价内容真实化
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很多教师仅仅机械地改变表面的行为表现,并没有在实质上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多数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对于学生的任何言行,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评价语言一味地表现为“好,非常好”“你真棒!”“说得太好了!”“做得很出色!”这样假大空的评价语言没有针对性,更不能及时矫正学生不良行为表现。教师在即时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过大过空的虚假性语言,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学生不同的表现与问题进行恰当的、真实的评价,切勿用虚假性的评价蒙蔽问题的所在。
5 评价时机准确化
准确把握评价时机是教师在即时评价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依靠恰当的时机,时机把握不准会错失很多抓住问题的机会。教师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应该确定介入的时机。在学生思考时,耐心地等待和鼓励;表现良好时,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赞赏;不良问题初露端倪时,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准确把握评价时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正确引导。
唐晓杰在《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一文中指出:“我们的评价要相信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力,评价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优秀学生而言,评价要增加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支持学生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巩固成绩;对于困难学生而言,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帮助,提供咨询的机会,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和恢复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取得进步。”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在整个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所做的即时评价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使我们的即时评价真正做到及时、恰当、真实和有效,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
参考文献
[1] 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一、更新评价理念
任职教育学员学习评价的理念对学员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评价理念会带来不同的评价结果。
(一)采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和实现人人发展。发展性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员和学员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员和学员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员的发展服务。发展性评价具有激励性与发展,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员自评、学员互评、教员评等多角度对学员进行评价,并侧重学员的自评及对学员进步的鼓励,培养学员的自信心。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传统的学员学习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与过程无关。这种评价只能达到甄别优劣,无法对学员的学习起到诊断、调控作用,更无法帮助学员指导今后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则是一种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评价的不仅仅是最后结果,而是包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它揭示了教育评价的动态本质。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学员的不良学习策略及时做出诊断,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实行调控。
(三)多用表现性评价,强调能力本位为导向。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员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任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强调的是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基本知识的简单测试上,更要注重对学员的具体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员完成一项具体任务,不仅能够考察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重视学员是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因此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在任职教育中运用表现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实的任务让学员感到学有所用,学习会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突出学员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强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是对任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正确导向,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活用多元化评价,张扬个性化教育成才。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员转变为教员、学员都可以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员成绩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学员,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学员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学员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让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个性化教育中得以成才。
二、细化评价标准
评价任职院校学员的学习成绩,应该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标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目标有所侧重或程度不同,但共性的目标必须坚持和把握。因此,学员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道德标准、知识标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科技综合素)、能力标准(任职能力、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应从实际出发,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任职需求客观现实。所以,初级任职院校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方面建立标准,使人才的院校培养与部队用人之间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
三、活用评价原则
(一)水平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员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选拔出学习成绩突出,水平较高的学员,又要对那些经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成绩有所提高的学员给予充分肯定,尽可能衡量其进步、提高的幅度,即使有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层次攀登。
(二)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在通过考试等不同方式考查学员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考查学员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操作能力。可以由学员单独或分组完成教员设计的程度相等、内容不同的课题。根据不同的学科和项目,可以分别进行考核评价。
(三)智力与情意评价相结合。在对学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进行考核时,还应注意对他们的情意因素即非智力因素进行考核。这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要考核这方面有否增强、加深和改善,因为非智力因素的不断优化,对于学员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来说,具有很大的驱动力。
(四)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是在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不仅能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或弥补;同时也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过的知识更加巩固,兴趣更加持久。过程考核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检查,评定活动中的练习和活动后的作业来进行。光有过程考核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在最后评价学员成绩时应把过程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评定。
(五)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在学习的某一特定阶段,教员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出学员自我考核总结的内容和标准,要求学员自己做出评价,然后在集体场合发表自我评价的意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请其它学员予以评议,最后由教员做出总结性评价。这样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从中受到教益。
四、改革评价方法
目前军队任职院校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而不是选拔评价。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教学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应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评价学员:
(一)考核方法的多样化。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任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员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就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二)尝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军队任职院校可以尝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这是进行任职教育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公正性、全面性、权威性。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员任职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发展,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