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第1篇

1.1避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讲现象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地图学、测量学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为本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学课程之后,学生对地形地貌、水资源及其土壤圈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充分与其他任课教师、上课班级学生交流,掌握本专业学生已经学过的相近内容,简略讲授已经学过的内容,避免课程知识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为本课程重点、难点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1.2针对GIS专业学生授课特点,加强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联系

GIS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学科,因此GIS专业的土地资源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3]。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相关项目,大多以GIS技术作为支撑[4]。因此将这门课程讲授与GIS、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满足土地行业的社会需求,是摆在这门课程教学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通过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或谷歌学术搜索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GIS、遥感与土地资源结合研究”文献,分类总结,并且选取几篇详细阅读,在课程结束时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通过增加这个环节,使学生对3S,尤其是GIS与土地资源的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之中,也注意在每章节中,增加土地资源学科学研究热点前沿知识,尤其国内外期刊文献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等章节中,引入笔者参与的土地资源相关实际课题项目,包括调查、评价等,如项目《菖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菖菖县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等实际案例,结合参考教材评价、调查步骤进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3增加土地资源学课程中涉及的国家土地资源评价规范、标准和范例

加强对课程对应章节所涉及到的关于土地资源和GIS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知识讲解。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实际课题项目要遵从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紧密联系,尤其是GIS,包括全国性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变更调查、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GIS行业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各种类型、层次的标准、规范、规程等较多。土地资源学是GIS重要的应用领域,涉及了很多的国家标准规范,但教师授课过程之中,往往忽略这些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如不重点强调,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刻认识,可能导致他们走上从事土地相关的工作岗位,很不会严格按国家土地规范、标准完成项目的意识。笔者针对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统计,涉及30多种重要的国家标准、规范,例如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国家有《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有联合国粮农的组织纲领性文件《土地评价纲要》、《小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章节中,《TD/T-1022-200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等等。

1.4指导学生参加土地与GIS相结合的竞赛

在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引入历届GIS与土地结合的竞赛内容。例如,利用土地资源某种评价,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遥感数据以及评价的对应行政区域的土地数据,做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GIS结合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且推荐到GIS专业的SUPERMAP或ESRIARCGIS竞赛,这样既极大促进学习的动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对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的系统化

这一过程也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从系统论观点去凝练教学思路,从整体上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以便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讲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强调“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土地及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体系建设”系统过程,该过程前一步都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通过这样强调、学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系统掌握了本课程,而且也对他们学习其他课程起到了借鉴作用。

1.6在授课过程之中,对学生灌输关于土地资源的“尺度”认识

在土地资源学中,主要增加的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问题。因为在学习过程之中,针对土地资源学习的不同方面,例如,土地资源要素分析这一章,通过强调尺度问题,使学生们在分析各种影响土地资源要素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尺度去研究,如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等。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思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中,布置这样的实践环节,按一个小班分成3-4个小组,野外实践以及上网获取燕山大学或一个区域周围土地资源的各种构成要素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进行郊区实习,主要通过燕山大学周围野外实践,探讨林地、园地、耕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价值、作用的影响等的模拟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示例1: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在课堂讲授课本知识(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的过程中,以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补充》、《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穿插其中,以《南和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范本,使学生掌握了基于国家规范、标准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之上,选择(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中的遥感调查方法,选择燕山大学区域,选择遥感数据IKONOS作为实例,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示例2:采用以”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设定任务(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课堂教学是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核心环节,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摆脱了传统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的方式,向教学手段多元化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3.1多媒体教学

采用PPT、视频等直观讲解,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且学生印象深刻。但为了不本末倒置,也要坚持PPT与板书的相结合。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如GoogleEarth、国土资源部网、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网络教学手段,以及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ftp等,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即公布固定小组和人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形式,每一周推出一个主题小组。该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以5-10分钟阐述土地资源学某一主题内容,其余小组可以提问。学生们针对当前土地热点问题,如土地流转制、城乡一体化、基于GIS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世界各国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精心准备。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度、选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等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4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过考试和上机及提交的作业的结果能够看出,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已经初现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1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践,学生熟悉了土地资源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掌握了当前中国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各种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更新、土地资源评价等技术流程与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GIS与土地资源结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4.2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个人解决问题、团体协作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为在知识讲解中,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范例,进行集体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团体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

4.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变为“灵活多样”,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模拟实习、参与课题、野外实践,案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社会调研”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式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总案例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突破该课程教学难点

因为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具体,突破了课程教学的难点。

4.5对学生课程学习与参与项目,从事土地资源相关工作逐步接近“零距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在土地资源部门工作的也教多。所以该课程地位凸显,所以在教学中,模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技术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5结语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 GIS 3S技术 土地规划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规划不断呈现出与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矛盾的现象,土地规划与管理存在着不科学性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而仅仅依靠传统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矛盾,因此,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开始应用于城市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测绘新技术

测绘新技术是以GPS、GIS、RS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测绘技术,也称为3S技术,其主要的内容包括:

1.GPS技术:

GPS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由地面控制、空间和用户装置等构成,其具备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定位、地形测绘、山体测高以及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内。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 RTK 技术,以实时定位、厘米级定位精度、作业时间短和效率高等特点逐步在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GIS技术:

GIS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系统。GIS 处理和管理的对象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目前,在交通运输领域、灾害评估领域以及公共设施的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广泛的应用了GIS技术,尤其是在土地规划工作中,通过GIS技术的使用,能够快速的建立起土地资料的数据库,并且将空间的图形与土地的属性数据进行充分的结合,将图形与数据实现一体化,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将数据进行输出。

3.RS:

RS指的是通过对目标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不直接接触地面物体,通过遥感器对地面物品产生电磁波信号进行记录并且传送,通过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取得用户需要的数据,而这个过程被称之为RS。RS同样具有GPS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的特点,而且其获得信息的周期相对较短,在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时,其分辨率较高,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RS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的防治以及对环境的动态监测等领域内的工作中,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更为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能够了技术保障。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一)对土地资源评价的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也成为土地评价,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之后,根据一定的生产或者建设的目的,对该土地的质量以及生产潜力进行综合的评价。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规划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评价的手段和技术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土地资源评价中还存在估价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而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实现土地资源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首先通过GPS技术,对需要评价的土地进行准确的定位;继而通过RS 为土地评价工作生成所需要的数据和影像资料;最后通过GIS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结构、程度以及经济效益等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土地进行登记划分,最终输出评价结果。

(二)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对土地实行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实行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发展土地状况的变化情况,并且及时获得变化的具体信息和数据。我国在土地动态监测方面曾经一度受到方法和技术的限制,只能通过用地单位上报的数据来被动的了解土地的变化情况,因此往往监测的数据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而测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遥感信息对土地的变化进行动态的检测。首先,通过RS主动并且快速的获知土地的变化;其次,利用GPS技术对土地的变化状况,包括变化的数量和特征等情况快速并且准确的获得,同时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空间分析,或者可以利用的准确的变化数据;最后,通过GIS技术实现对土地变化进行计算机管理,及时对土地数据库进行更新。

(三)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指的是为了征收、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对所界定的土地范围、利用现状以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而计算出用地面积。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应用测绘新技术进行土地勘测定界,首先可以通过GPS RTK技术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采集相关的观测数据,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四)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大量的土地信息,其中包括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等信息。在进行土地规划之前,需要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才能够为后续的土地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在土地规划过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在收集信息和数据方面体现出了高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其高度的自动化也提高了土地规划的效率。首先,通过RS对土地信息进行主动和及时的获取,并且通过遥感数据处理,生成需要的图片或者数据资料,将土地信息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来;其次利用GIS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获取的土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 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

结束语:

测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统测绘技术不断的更新,使以往测绘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得以科学的改变。测绘新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土地规划不能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情相适宜的弊端,增强了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测绘新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时间还很短,在技术和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对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所作出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巨大。

参考文献:

[1]丁莉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

[2]王成芳.GIS和R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8,(05)

[3]李润生,黄成辉.“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10,(01)

[4]于树霞.空间信息技术在当今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适宜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大量的土地评价工作,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近l0年来,由于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烈驱动,中国的土地评价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土地评价在农业乃至社会很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沿这一思路,探讨了土地评价在各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l.土地评价在各领域的应用

1.1 土地评价在大农业中的应用

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评价一直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传统和主流,近年来这一特点有增无减。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摆脱过分依赖土地潜力分级的做法,而且在评价中更加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通过评定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划分土地等级。

农业土地评价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在原农业部门的农用土地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这项研究已从偏重土地自然属性发展到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人地一体化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有许多探讨,如基准田法与收益还原法相结合的农用地估价方法,成本逼近法、收益还原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在农用地评估中的应用,农地内部流转和农地外部流转两种价格的评估方法,利用收益倍数法对耕地进行价值核算。目前农用地评价尚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主要研究农用土地的级差地租I,而对级差地租Ⅱ的评价方法鲜有研究,将两种级差地租分别进行货币化的研究更少,致使农用地级差收益的分配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1.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何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并做出等级的评定。其实质是处理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包括各种利用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原理是:采用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配来进行。具体地,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出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几个主要的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特点,选择重要评价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

1.3 城市地价评估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土地分等定级。对于一个具体城市而言,主要是进行土地分级,即通过选取对用地性状和质量影响较大及与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按作用和影响程度赋予相应权值,并按统一分级标准对具体土地进行综合评分,据其评定土地级别。目前我国估算城市地价大多采用地租资本化法,通过建立地租模型,分析企业利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级差地租作出计量,将其直接作为估算城市地价的依据。近年在宜昌、昆明、抚顺、福州、上海、南平、南京等地所完成的城市地价估算太多采用这一方法。然而,由于有些行业用地不直接产生利润,不同行业盈利水平也有悬殊,单纯使用地租资本化法难免出现一定偏差。

1.4 旅游用地评价

旅游用地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并无本质区别。这项研究在我国尽管起步不久,但有关其理论的某些方面已取得很多进展。首先是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内容。其次是关于旅游用地的评价单元,一般不宜直接利用土地类型。陈传康和俞孔坚等在广东丹霞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提出了按游赏系统进行评价的新概念。游赏系统根据风景的地域组合特点,又考虑视线空间的层次和观景点的组合关系划分,它由景点、景观单元、游览线和景区组成。他们根据所划分的游赏系统对该风景区进行了评价,并拟订了景区建设的三级系统,即一级观景点(控制景区)、二级观景点(控制若干个景观单元、游览线)和三级观景点(控制某一景观单元或景点)。然后,根据中心地原理和现实旅游活动行为特征,从保护景观资源、方便游客和经济效益出发,制订了旅游服务地三级系统,并提出其规划和具体建设意见。游赏系统的划分和评价,实质上是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游览观景活动相互关系的综合评价,它不仅深化了旅游资源评价理论,而且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1.5 土地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近l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土地退化及其防治的土地评价。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脆弱生态环境和特殊生态环境的土地评价。其中,方法论探讨如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应用实例如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度定量评价、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基于功能、用途、属性三种效益的吉林省湿地资源效益评价。为土地整理服务的土地评价也开始受到重视。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为工程移民补偿服务的地价评估、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等等。

2.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

2.1 综合化

土地评价是一项综合的研究工作,它不仅涉及土地的自然属性,还涉及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土地的立地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一定的经济分析和计算,例如成本、产值、毛利、收入水平等,使评价成果既反映了土地的自然特征,又能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的收益水平。近年来,土地评价已从初期的自然土地评价逐步走向综合土地评价,在土地评价过程中,强调社会经济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或者进行土地经济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规划提供全面的综合的资料。另外,综合化也表现在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展土地承载力研究,确定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和资源系统可支持或必须支持的程度。

2.2 精确化

随着土地评价研究的深化,愈来愈注重它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7O年代,各国主要结合资源清查进行土地评价,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评价的目的是为国家或大区域性的规划服务,评价成果比较粗略。随着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各种要素图件和数据资料的完备,土地评价工作愈来愈细,土地适宜性评价进一步深化,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某种农作物而进行,成果实用性强。主要表现在小区域,典型地段详细的土地评价工作愈来愈多,除了分析土壤的特征外,特别强调作物对土地的要求的分析,提高了土地评价的精确性和应用价值,并将评价成果以图件和文字的形式直接提供给农民和规划工作者。

2.3 定量化

近年来,模型方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使土地评价更加科学化。国际土壤学会土地评价工作组也在学术讨论会中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会议分析讨论了定量土地评价的现状和资源信息系统的结构、管理和应用,指出了目前的方向是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使土地评价的成果既能反映土地质量的时间变异,又能表现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

3. 结论

中国土地评价更加重视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特定目标或对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应用,为土地管理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李孝芳,土地评价研究发展动向.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第4篇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酥贫ǖ闹匾性及原则

1.重要性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基本规格目标实现以及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的总体构架,是高职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标准和文件。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前提。

第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确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2.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要注意以下原则:要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突出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贯彻执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思路;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剖析

1.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2000年开设,最初的专业名称为土地勘测与规划。经过16年的发展,该专业教师团队教学和生产经验已十分丰富,学院一直秉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广泛征求行业用人单位的意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生产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开发职业核心技术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就业能力保障;同时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发现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和诚信的职业精神。经过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权籍测绘、土地调查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评估、交易、不动产登记等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土地调查登记、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具备现代测绘仪器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土地调查确权登记、遥感影像处理、数字化制图、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人才培养规格。一是基本素质:思想上品德高尚,政治上立场坚定不动摇;心理素质良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职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能够主动学习,更新知识,不断获取知识能力;并且具备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知识和水平能适应和满足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对技能的要求;掌握权籍测绘和计算机绘图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工作中,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生产中的基本问题;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和现代土地管理技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管制区域空间发展;土地政策创新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发展;土地风险与土地安全战略、大数据与国土精细管理等相关的实际问题。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项目: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非必考项目),全国大学生A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必考项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选考项目),AUTOCAD制图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非必考项目),测工证中级(必考项目),全国普通话水平考试(非必考项目)。

(2)学生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责任务为:权籍测绘人员需具备使用测量仪器操作,能进行计算机内业成图的能力;权籍调查人员需能用卫片、航片或数字正射影像图应用;土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人员;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人员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报告编制、投资费用估算、踏勘报告编写、可研规划图件编制);不动产估价与土地评价人员能够完成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各种估价资料收集的以及不动产的估价方法与技巧。

(3)知识结构。一是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具备社会必需的理论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常识);具备一定的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公关知识,与人沟通良好;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比如基本的英文读写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能熟练掌握Excel、排版编辑等基本操作技巧。二是专业知识:掌握权籍测量、控制测量、GPS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整治、土地复垦、新农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规划、规划调整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动产估价、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地经济、土地生态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不动产登记管理技术方法和能力。

(4)能力结构。一是专门能力:具备对地籍图和地形图判图的能力,具备一般地形测绘的能力,具备权籍测绘的能力,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具有计算机数字化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整治、土地复垦、新农村规划、基本农田规划、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能力。二是关键能力:在思想上具有献身国土行业,热爱土地管理工作的“三光荣”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备获取信息与梳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测绘行业吃苦耐劳的素质: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的思维。三是职业拓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权籍调查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土地资源评价的能力,具备数据建库与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不动产估价的技术能力。四是核心职业能力:计算机软件绘图熟练操作,测绘仪器简单维修保养、测绘仪器熟练操作,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设计能力。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

1.形成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技能为核心,主动适应生产岗位;培养方式以“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为途径,让学生体验真实生产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适应;考试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教学评价以学生是否满足企事业单位要求为标准。

2.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

一是选送青年教师进修和实践顶岗,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达标,顶岗实践锻炼教师达标;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三是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院讲学;四是参加企业技术服务。

3.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主动积极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加强与社会、行业紧密结合。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第5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南与平顶山市毗邻,东与开封市接壤,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10]。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土地总面积7532km2。本次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管城回族区,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等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和一个县。截至2012年底,郑州市总人口达到910万人,人口密度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名列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第20位,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16位,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8位。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年平均气温14~14.3℃。郑州年平均降雨量640.9mm,无霜期220d,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h。研究区横跨中国第二三地貌台阶,整体地形西高东低,西南部嵩山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带。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多样,农用地比重较高,土地利用呈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耕地、城镇工矿用地等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域,牧草地分布在林地和其他用地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相对较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区域差异明显。

1.2数据来源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与控制作用是不同的[11]。考虑到短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研究中借鉴前人经验,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以下11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GDP、海拔、坡度、坡向、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距乡镇居民点远近、距河流远近、距主要公路远近、距主要铁路远近。根据选择的因子,本文应用的主要数据及其来源见表1。土地利用数据的类型划分采用《土地资源分类系统》标准,共有6个一级类、25个二级类。本文根据当前郑州市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当期郑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将土地利用类型重新归并为7类(表2)。

2研究方法

2.1CLUE-S模型模拟方案本文利用CLUE-S模型模拟可持续发展情境下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该模型中情景分析模块是探索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政策选择所存在风险的有效工具,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途径给决策部门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意义的科学参考依据[12]。该模型根据可持续情景的实际土地利用结构,通过识别和量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经济影响要素,定量模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2.1.1CLUE-S模型空间模块CLUE-S模型采取经验建模的方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空间分配和驱动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13]。对于经过处理的各驱动因子,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对每一栅格单元可能出现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概率进行诊断,其计算公式为:CLUE-S模型最终模拟的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配,是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概率、土地利用变化规则和研究区起始年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总概率TPROP(又称相对适宜度,式2)对土地利用需求进行空间分配的过程。2.1.2CLUE-S模型非空间模块土地利用非空间模块是CLUE-S模型中另一个重要的模块,主要包括土地利用需求分析和土地转换规则分析。(1)土地利用需求分析。土地利用情景的设定始终与土地利用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优化,社会经济规划目标等影响因子紧密结合,并将量化的设定结果纳入到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中[15]。在总结其他地区案例研究的经验,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规划文本中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目标面积比例,线性内插出规划情境下的土地利用需求。在规划情景(表3)的基础上,预测2020年郑州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该情景中,引入区域环境可持续利用意识,在既能最大程度实现各部门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又能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的情况下,对根据规划情景设定的土地利用需求模块进行优化,设定郑州市202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分配。(2)转换规则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稳定性(ELAS参数)主要表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难易程度,0表示土地类型容易发生转化,1表示土地类型不发生转化。ELAS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该土地利用类型越容易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越接近于1则相反。根据可持续情景的设定,结合前人研究,研究中分别将农用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ELAS值设置为0.7,0.9,0.7,0.6,0.9,1.0,0.7和0.9。

2.2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土壤环境敏感性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土壤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多指标综合评价,首先要对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环境、资源环境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的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在多目标规划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层次分析法(AHP法)[16]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而计算郑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土壤环境敏感性。研究中,对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主要基于水土资源、环境质量、社会人文和经济技术4个子系统,选取20个具体指标以期全面综合地反映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的各个相关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运用多指标决策计算法得到各县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而对于土壤环境敏感性的评价,则主要考虑研究区土地环境特点,选取土壤质地、土壤资源评价、土壤pH值、地形起伏度等相关指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到研究区土壤环境敏感性分级图。

3结果与分析

3.1CLUE-S模型模拟结果及精度分析

3.1.1模拟结果分析根据可持续情景设定的各参数,CLUE-S模型模拟结果如附图3所示。郑州市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1)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郑州市的核心城市地位得到加强,故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建筑用地增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2020年城镇和工矿建设用地比重增加4.67%;(2)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明显减少趋势,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将减少2.72%,且主要呈现围绕城镇和工矿建设用地集中趋势,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将通过土地整理及复垦的方式转变为农业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3)林地面积稳步增加,相对于2000年比重增加1.67%,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郑州市西南部;(4)园地面积逐步增加,在维系当前平原区宜园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在研究区西南部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部分丘陵中的陡坡耕地转变为园地,园地面积扩大。对比分析2020年预测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如附图4所示,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达到4.67%,说明郑州市城市规模将继续扩大,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自然绿地,尤其是草地大面积减少,主要集中表现在郑州市西南部丘陵地带,大多被城镇建设用地所侵蚀;农业用地少量减少,主要表现在主城区和其他较大规模的建制镇周边郊区。总体来看,郑州市西部地区的巩义市和登封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这主要是体现郑州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一带四域”的规划思想,即郑州市未来城市发展,重点打造巩义市、登封市、新郑市、新密市4个二级中心城市,并沿310国道由中心城区到巩义市沿线城镇构成城镇发展带。

3.1.2模拟精度分析通常检验回归分析结果都是以ROC(RelativeOperatingCharacteristics)[17]值作为判断标准,ROC值越高说明影响因子对因变量解释程度越好。一般认为,当ROC的值大于0.7时,所确定的驱动因子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18],模拟地类的分布和真实的地类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次研究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类型ROC值均高于0.75。这说明,选取的驱动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运用Kappa指数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使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5年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对2005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模拟正确的栅格数为107483,占总栅格数的88.75%,综合Kappa指数为78.59%,根据Kappa指数大于75%具有较好一致性的理论[19],说明模拟结果整体趋势与土地利用现状吻合较好,模拟精度较高。

3.2土地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对农用地和自然绿地的侵占,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人口与粮食供给、土地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尤其是大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郑州市作为重点发展地区,迅猛增长的城镇人口和城市用地的扩张必将给城市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在该区域落地,这将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土地供给能力,根据前人研究,运用多指标决策计算法,求得郑州市各县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值(表5)根据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各子系统及综合评价值,绘制出各支承系统的评价曲线和综合评价曲线图(图1),结合图表信息,对郑州市各县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如下。郑州市各县土地综合承载力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较高的是郑州市辖区为0.5159,最低的是巩义市为0.2679,极差为0.2480。郑州市市辖区处于中等承载力水平,从图1中可以看出,郑州市辖区的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子系统评价值较高,其水土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较弱。而巩义市各个子系统评价值均较低,导致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水平为郑州市最低值。中牟县良好的水土资源弥补了其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不足,土地综合承载力在郑州市处于中等水平。而登封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该地区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评价值在研究区各县中排在第一位,系统间的协调性不足,导致登封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上不能达到较高水平。

3.3土壤环境的敏感性分析随着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自然绿地的减少,土壤质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环境敏感性的评价研究是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分析评价区域生态过程在自然状况下,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时,就更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20],将成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中需要密切关注的地区。本研究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的,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地环境特点,选取土壤质地、土壤资源评价、土壤pH值、地形起伏度等指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到郑州市土壤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图(附图5)。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郑州市整体土壤环境敏感性较高,高度敏感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40%以上。这主要由于郑州市水土协调性差,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一定破坏。极敏感区集中分布在郑州市西北部巩义市与荥阳市接壤地区,该区域地处岳山、广武山丘陵地带,土壤类型以砂土为主,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登封市辖区内,这一结论同登封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相同,登封市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承载力较高,这是由于登封市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60793.19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0%,林业资源较丰富。研究区东部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区域性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和破坏,林地面积分布相对较少,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减弱,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区域成为较高的土壤环境敏感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在研究区落地,这将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随着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自然绿地的减少,土壤质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