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一年来,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年初确定的“以扩投资夯实保增长的基础、以调结构提高保增长的质量、以抓创新激发保增长的动力、以惠民生提升保增长的水平、以优服务改善保增长的环境”的工作思路,着重开展了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对中央调控政策、经济发展态势、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定期开展月份、季度、半年、年度的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制订《市第四季度保增长冲刺工作方案》,提出33条措施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建立健全市场监测网络,在超市、农批市场、油气经营单位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并纳入价格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2、全力以赴加大投资力度。根据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建设,突出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组织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年度投资任务。
3、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充分发挥中央扩内需的政策作用,积极组织申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计划,起草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自查制度、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
4、全力做好资源供给与保障。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加强重要物资储备管理,做好防控药物、防护用品的调度和储备。加快能源保障项目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干线、大铲岛LNG应急调峰站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研究协调天然气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我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一张网规划建设。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电网工程、国家成品油储备油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抓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1、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制订《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方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在高技术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的支持,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电视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填补了我市在国家工程实验室领域的空白。
2、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市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和《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政策。成功引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三大电信运营商等战略合作项目。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热利用研发与测试中心等项目落户。
3、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市LED产业发展规划(年)》、《市推广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年)》等高技术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动中芯国际、思科、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航天科技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
4、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在年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市总部经济年工作计划》等配套措施,明确总部企业认定资助、总部企业引进、总部集聚基地建设和深化服务等工作。
5、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编制完成《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修订《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年修订)》,确定新一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淘汰)类的产业准入导向政策,调整产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
三、抓区域合作,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和发展空间
1、统筹协调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落实。承担并迅速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制定《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承办《规划纲要》珠三角()现场会,制定《市贯彻落实珠三角各市现场会精神工作方案》,提出交通对接、跨界河流治理等重点合作事项。研究起草《市实施〈规划纲要〉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2012年前取得明显成效。
2、务实推进深莞惠合作。牵头起草《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领域专责小组”三级合作架构,形成三市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提出《市东莞市惠州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近期工作重点事项》、《三市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明确近期三市在发展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界河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合作事项。
3、强力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组织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沟通协调,推进特区延伸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和投资倾斜力度,推动特区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大运项目建设,开展96所特区外原村小改造工作,推进新建市属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向特区外转移,继续落实固本强基项目。
四、抓民生实事,统筹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稳步提高民生福利水平
1、加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大学医学院、市信息学院新校区、南方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继续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推进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卫生项目,全面启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工作,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宝安书城、龙岗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等项目建设。
2、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研究提出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性计划与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印发实施《市、区、街道人口工作机制方案》,加强人口政策研究,推进人口信息采集平台建设。
3、着力减轻社会价费负担。出台系列价格惠民政策,停止征收国家和省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部分中介服务收费,自年春季学期起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和高中节假日补课费,完善出租小汽车油价运价联动机制。
五、抓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编制《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审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总结工作,完成《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2006-)》评估工作。出台《市循环型社区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起草《市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目录》。
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起草《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并上报市政府。组织各区及部分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分解落实全市节能指标,顺利通过省政府对我市年节能目标的责任考核。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3、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落实治污保洁工程建设责任制,推进大鹏污水处理厂工程、葵涌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区规划建设和搬迁整治。
六、抓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履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修改完善并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起草《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改革和精简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先后出台《关于简政提效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方案、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准体系建设,改进项目审批办法,优化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3、积极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健全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理顺排水设施营运费管理体制,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电价政策、建筑垃圾处置临时收费政策和汽车尾气排污检测收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电价调整方案,优化电价分类结构。
七、抓机关建设,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推动行政服务再上新台阶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第二阶段的分析检查、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和“回头看”活动,形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工作方案》,37项整改措施100%按目标进度推进和落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2、“服务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以“三服务”促“三保”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服务年”活动13项措施。实施“三减少一下放”(减少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下放审批权限)的简政提效措施。
3、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部署要求,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制订《市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贯彻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推进信息公开和“阳光政府”建设。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是隶属于原铁道部的一家事业单位,其职责包括,受铁道部委托,从事路网发展和运量规划等。之所以铁道部撤销数月后,仍无法确定其归属,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运输部新的“三定”方案尚未颁布。
今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铁道部一分为三,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被划入交通运输部。其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中央编办在今年6月底前,制定印发机构改革中,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职责调整通知(也称新“三定”方案),但截至9月底,该方案仍未出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原铁道部负责拟定国家铁路规划的部门是发展计划司。按照计划,这个司有部分人员将去交通运输部,但截至9月底,这些人还无法正式赴交通运输部工作。
一位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介绍,交通运输部新的“三定”方案应该正在征求意见当中。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以前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制订综合运输规划,并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权也在发改委。而本轮大部制改革明确,由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接下来相关规划、审批职能,特别是项目的最终审批权,归交通运输部还是仍归国家发改委,成为当前交通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难点。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的资深工作人员宁祥(化名)担心,明年就应该开始研究并着手制定‘十三五’规划了,希望尽快推进机构重组,以免影响下一步工作。不过他也承认,“原来我们没有切身体会,现在才知道,改革确实非常复杂,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
整合综合运输管理职能
2008年3月,根据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方案,当时新成立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原国家邮政局,同时将原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也纳入其中。
这之后交通运输部积极开展综合运输研究,推进建立综合运输标准体系,但此时其仍然无法完成制定综合运输规划等职能。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郭小碚曾告诉记者,2008年之后,国务院曾打算将制订《“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任务,交给交通运输部,但交通运输部表示,做不了这个规划。原因是铁路运输,当时不归该部管。国务院只好将这一任务仍交给国家发改委。
此时,国家发改委仍是综合交通规划的实际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基础司下设铁路处、民航处和交通处三个处,职责包括组织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审核重大建设项目等。国家发改委利用自己的审批权,如果某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不到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达不到综合运输的要求,就不予以审批。
但这种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缺陷,无法更好地实现综合运输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的权限仅限于交通基建环节。对于运营环节实现综合运输,难以发挥作用。例如,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外包装的规格、尺寸,公路、铁路的规定各不相同,如果需要公铁联运,就会增加成本。“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实现交通大部制,制定统一的规则。”郭小碚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介绍,交通运输体系包括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组织和政策体制四个层面,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即运输系统内外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任务很多,各个层面都需要精准对接。
他评价,今年的交通大部制改革比2008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有助于去除过去部门分设,对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过他强调,改革走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实现综合运输在其体制机制上的内外部障碍就可以自行消除或克服,相关政府职能与行政方式的改革,仍然是其中难度最大的环节。
规划、审批权划分
目前交通大部制改革的焦点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审批职责,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之间如何划分。
上一轮交通大部制改革,仍然留有“尾巴”。国家民航局和国家邮政局只是名义上并入交通运输部,但并未按照综合运输的要求,实现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的真正融合。
有交通业内人士预测,交通运输部会借本轮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内部的整合。例如,将民航的规划等职责上收到交通运输部的规划部门,预计即将出台的“三定”方案对此会有所体现。
然而这并不是当前的焦点问题,前述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认为,交通运输部内部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甚至可以放到下一步去做。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职责划分,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过去原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自行制订交通规划,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再根据各部委规划制订综合运输规划。发改委之所以需要了解规划,是因为要依据规划审批项目。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某地需要建设一个港口,不在规划之内,由当地政府上报国家发改委,发改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是否批准。
“相对而言,国家发改委更关心项目是否由它审批,而不在乎项目是由谁来牵头建设。”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说。
国家发改委这种规划、审批方式受到外界批评。一位中国民航局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过多插手微观经济运行。在民航领域,现在投资额上亿元就要报批,哪怕购买一架民航飞机的最终审批权,其实都在发改委手里,中国民航局只是审核而已。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认为,现行的立项审批最终应该废除,将来交通运输的主管部门应该重点抓规划监管,只要是按照规划来建设的项目,就无须进行立项审批。
荣朝和也认为,中国交通运输业正面临阶段性调整,即从大规模超常规建设阶段,向提高服务质量和财务重建方面转变。原有规划、审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并正走向尽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甚至建议,相关规划、审批职能都应该划归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不一定再单独设立基础司,或者仅留少数工作人员,负责部委之间的协调工作。
建立部际协调机制
尽管有将相关的规划、审批职能都交给交通运输部的建议,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交通领域人士还是预期,未来项目审批权仍然会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重大项目仍然会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前述接近交通运输部的人士预计,综合运输的规划职能回归交通运输部顺理成章,但未来项目审批方式预计大方向不会变,重大项目还是要国家发改委批。只是多大项目算重大项目,这个标准有待确定。
宁祥介绍,原有体制下,所有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从规划到可行性研究报告都要报发改委审批。接下来需要明确的事情非常多。例如,国务院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决定将支线、城际和资源开发性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接下来这些项目的规划和可研报告是否只报地方发改委批准就可以了?港口建设铁路和后方的国铁接轨,是否可以只到发改委备案,不用审批了?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参与了最初方案的讨论,他透露说,温州市去年10月就拿出了改革方案的“第一稿”,后来几经讨论,并且由浙江省负责人到北京进行沟通,才形成了上报的最终方案。
“比如,一开始的方案里,有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这一项,但后来在和部委沟通的时候,相关部委认为,还没有形成共识的,就不要报上来了,因此后来在上报的方案中,就没有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内容。”钱水土说。
“我们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温州不适合单独搞利率市场化,它不适合在某些地区做。”曾两次参加早期试点方案论证的浙江银监局副局长包祖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透露,“但温州最初的方案还是将利率市场化的内容报了上去,这不是说我们地方的认识不够,而是认为应该从基层报给中央一个声音。利率这件事是影响到我们金融运营的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钱水土还透露,最终的方案中,没有上报的还包括“设立科技银行”等民营银行的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浙江和温州市采访中了解到,大家最为关注的是,是温州这个“金融特区”如何尽快取得实质突破,如何尽快坐实的问题。
“我们也在等待细则。”4月11日,浙江省政府的人士表示,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将在近期召开,届时温州金融改革的细则有望正式公布。
按照当初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温州市将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吸收更多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有效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完善专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切实改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同时到2015年,温州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2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如果这一目标实现,温州金融改革的目的就达到了,温州‘金融特区’的地位就得到了稳固和客观确认。”浙江省一位经济专家说。
最大“亮点”是鼓励探索
在会场、报纸、网络等多个不同舆论场,记者听到、看到的最多议论是,这次的“十二条”究竟有哪些亮点。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应宜逊等专家认为,开放个人境外直投是“最大亮点”。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认为,“亮点在于对于小微金融企业的强调”。
钱水土说,有些人认为“十二条”没有实质性内容,其实是误解。“国务院明确要求‘浙江省要成立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改革方案’,也就是说允许你在大框架下自行设定细则,如果国务院把细则都出了,那是不是没有细则就不能干?这不更束缚改革吗?”
对于这次改革试点,各界普遍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有着“改革开放排头兵”、“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温州获得的最具价值、最有挑战的一次思想解放行动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
一些学者同时认为,谁将主导这次改革?地方政府能不能有效协调长期由中央垂直管理的大型金融机构?这是关系着改革能否成功的基础命题之一。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说,试点获批后,温州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列出了20来条一揽子试点方案,让不同量级的民间资本进入不同领域,并通过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
张震宇透露,温州将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开办力度,3到5年内让村镇银行达到50个,每个中心镇都有;小额贷款公司100家,同样每个中心镇都要有,等等。
实施细则期待“含金量”
3月28日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后,温州市政府金融办立即围绕金融改革12项主要任务,初步制定了“一揽子”实施项目,着手制定金融改革实验区首批20余个项目的实施细则。
而在去年,温州市政府就制订了的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的“1+8”方案,其核心包括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温州股权投资业发展、做大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温州银行发展规划、温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总体推进以及温州地方金融监管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温州市政府新闻处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务院批准的改革方案12项任务只是“一个框架”,温州市政府需要在这个框架下进行项目的细化和明确,如怎么实行境外投资,如何设立村镇银行。“这只是改革的一个试验,摸着石子过河。”他说。
一些参与浙江省、温州市早期试点方案制订的专家认为,12项任务最后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实质性推动作用,还要取决于政策的细化以及跟金融相关的其他配套政策出台。
欧联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董事长李建江说,“法律问题是关键,哪些金融领域可以进去,这个一定要规定清楚,民间资本浮出地面,必须有合法的环境。”
“改革之前制度就要先行设计出来。如在进入村镇银行方面,现有的法条的修改就包括市场准入、持股比例调整等。”温州某监管当局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在温州市原政策研究室主任马津龙看来,条文中一些表述仍嫌模糊,当前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即是一例,如何“依法进入”也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疑虑的关键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温州监管层人士也表示,作为监管部门,无法可依的东西是做不了的,因此法条必须在具有试验性的同时又非常明确。“没有实施方案,我们现有的法条没有办法操作的。这个困难是比较大的,还是要在更高层面有一些制度设计与一些实施细则的。”
而叶檀认为,“现行体制对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的管制过死,但中央政府已给了地方对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的现行规则进行修改的空间,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控股权和资本金的来源等内容进行市场化的改进。”
同时在方案中缺少了一块大型银行的作用怎样发挥的问题,工商银行浙江分行的人士表示,“这么重要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如果离开了大型银行的作用发挥,我想这个试验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另外,大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集团化经营优势,比如说像银行有保险、基金公司、租赁公司,这些资源怎样参与到改革试验区当中去?这些,都需要实施细则的确认。
“现在大家还在等。实施细则还要经部委会签,再经国务院同意。”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地方监管考验
“温州人是喜欢赚快钱的。”程惠芳说,如果金融改革后还要赚这个快钱、热钱,监管风险就可能会比较大。“为什么金融中心放在纽约、上海、东京等这些大城市,除了人才的支撑很强,监管的机构齐全也是主要因素。”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经理孙天宏说,“温州人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它对回报率的要求是百分之三四十,而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一般能达到个百分之十八就很好了。温州金融试验,风险管控非常重要。”
既要让民间金融活跃起来,又要避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成为温州金融试验的重要一环。农业银行浙江分行营业部总经理陈庆飞建议,对民间金融要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过去都是地方行政部门监管,往往没有相关的监管能力,现在要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之下。
村镇银行、个人境外直投试点等,都面临新的监管难题。“比如说民间村镇银行,吸收了一些民间资本,又把这个资金转到国外去了,这个事情是必须要防范的。原来是渠道不通,现在一旦通了以后,可以用各种途径出去了,这个怎么监管?”程惠芳说。
据悉,目前温州已经把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作为改革重点来推进,成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把经信、公安、财税、商务等相关部门纳入其中,加强对非持牌类金融组织、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融资中介机构和寄售行、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管理,防范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重点加大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查处力度,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一、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国土资源部所属地质科研机构共有50个,其中原地矿部在各省的科研机构23个,部直属科研机构27个。在职职工7496人,其中在各省的2483人,部直属5013人。离退休职工5743人。直属的27个研究机构按科研机构类型划分,有6个属开发研究类型,19个属社会公益和开发混合的多种类型,社会公益和管理机构各1个。
建国50多年来,这支科研队伍涌现出了李四光、黄汲清、程裕淇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知名科学家,提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力学和陆相生油理论,发现了大庆、大港和塔里木等一批油田,铀矿资源的突破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队伍庞大,公益性科研与具有市场能力的部分长期混存,公益性工作得不到加强与保障。二是管理体制陈旧,机构重叠,分工过细,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趋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运行机制落后,创新能力差,地质科研与地质调查工作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能力薄弱。四是科研单位包袱沉重,活力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科研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二、科研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从国土资源部成立开始,就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重点。成立了部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主管部长担任组长。
根据国务院科研机构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李岚清副总理去年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针对地质科技工作与气象、地震、海洋、测绘等科技工作一样,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分离”和“两个结合”的改革思路。“一个分离”是将地质科技的公益类与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应用开发工作分离。“两个结合”是将科技体制改革与转变国土资源部的有关管理职能相结合、与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相结合。
按照这一改革思路,积极推进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工作。
(一)****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在地勘队伍属地化中完成了23个原地矿部在各省的地质科研单位属地化企业化改革。
根据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37号),将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38.5万人的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主要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在改革中,原地矿部在各省的23个地质科研机构2483人全部属地化,并逐步实行企业转制。
(二)****年底重组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7个部直属科研机构减为23个。
石油地质研究所等4个科研机构按照中央改革的精神划人新星石油公司(中石化集团),实行企业化转制。
(三)****年按照38号文精神,对不同类型研究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改革,部直属的23个科研机构进一步减为8个。
去年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会议后,国土资源部按照38号文的精神和科技部的部署,制定了《国土资源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推进改革:
5个研究所向企业转制
·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成都)、探矿工程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和勘探技术研究所5个机构向企业化转制。
9个研究所转为直接从事地质调查生产的机构
·沈阳、天津、酉安、宜昌、南京和成都6个大区地质矿产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研究所8个机构进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从事地质调查生产任务;
·562个研究大队划归部信息中心,改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
7个研究所(8个机构)按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
·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等8个机构遴选1000人按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
保留中国地质博物馆为社会公益机构。
通过第二、三阶段的改革,部直属27个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的机构9个,编制2424人,占机构总数的33.3%,占人员编制总数的28.4%;从事地质调查生产的机构9个,编制3142,占机构总数的33.3%,人员占编制总数的36.7%;公益性科研机构8个,占机构总数的30%,遴选出的1000人占总编制数的11.7%;保留一个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公益机构。
至此,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改革,国土资源部50个科研机构属地化和转制为企业的共32个,占科研机构总数的64%。保留8个机构按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占科研机构总数的16%,遴选的100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3.34%。
三、积极推进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组建
按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的8个单位,在近2年的改革试点中,通过对研究机构实行“两头拉动”的办法,积极推进改革。即一头遴选人才组建公益性科研机构,另一头分流人员从事科技开发和多种经营,逐步实现两部分的分离。中国地质科学院制定了《人员分流暂行办法》、《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30多个办法,成立了院所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和创新人才遴选委员会,****年首批遴选101人进入公益性机构;****年6月第二批遴选200人、****年底第三批遴选200人,共约500人构成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框架,其中:学科带头人20人、研究员100人、副研究员200人、工程师、助研180人。现进人研究基地人员平均年龄37岁。****年计划达到700人,保留总数的1/3约300个岗位作为流动岗引进人才、实行客座制等,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年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在海内外招聘实验室主任,年薪10万元,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博士成功应聘。
通过改革,科技人员观念发生了变化,科研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科研环境得到改善,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国地质科学院****年人均科研经费从2万元增加到4.5万元,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攻关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明显增加,主持973项目2项,承担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构造和地应力测量工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等;今年成功组织青藏羌塘北部无人区资源综合科考和广西“天坑”科学探险等重大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公开、公平方式遴选人员进入科研基地,正在推行新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
实行企业化转制的研究所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如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以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为重点,收入实现一年翻番。目前正和北大方正集团合作,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联合组建了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社会资源为技术产业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在人员分流中除整体转制的研究所外,拟通过科技开发和后勤物业管理分流大部分人员,后勤物业中心实行商品化、社会化、企业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另按照有关规定,国土资源部正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分流人员,保证分流平稳进行,力争2—3年分流到位。
四、对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建议
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大部制”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大部门体制在我国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制度,我国政府缺乏推行“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支持,为了避免盲目的改革实践,加强对大部门体制的相关理论探讨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部制改革 优势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一)“大部制”改革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虽然都以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为目标,却无一例外地走进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大部制”改革的内涵
所谓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 ,即指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将那些职能、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整合重组为一个较大部门,来统一行使管理职能,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还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积极意义。本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有15 个 机构,正部级机构减少 4个,新组建五个部门,改革后的国务院除国务院办公厅外,组成部门为 27 个。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必然性
政府职能部门设置历史悠久,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今,前后绵延近 3000余年之久,各个历史时期所设置的政府职能机构,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存在着某种一般的规律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诉求
党的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放松规制和下放权力这一国际化潮流使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同时充分发掘其中的机遇,成了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现代政府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马克思・韦伯所设计的“官僚制”模式。
(三)提高政府效能及降低成本的目标导引
目前我国政府的效能情况总体来说偏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体制不能很好适应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现象较为突出;政府部门内部存在习气,人浮于事,公文旅行等等。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自总书记提出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该执政理念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且后一种和谐是更本质层面的和谐内涵。
三、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
(一)推行“大部制”的主要优势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的推行,按部门的性质和内容予以有机合并,从而减少了机构设置,机构的减少,政府欲行细化的管辖显然已经不再可能。
2、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落实问责制。正是由于政府部门设置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难以避免。相对而言,我国即将推行的“大部制”能较好地协调这一矛盾。
3、有利于克服部门本位主义且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类似职能部门的整合,原来的部门利益融入到大部门整体利益之中,由大部门统一行使权力,分配资源,有利于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
1、部门整合问题。大部门体制改革,必然要进行部门之间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将某些相关部门有机合并,进而开展权力与机构的重构。
2、上下级权力关系及权限冲突问题。“大部制”下的行政首长与其下属的权力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大部制”中的行政首脑其管理幅度必然增大。因此,行政首脑对其下属的监督控制能力极为重要。
3、大部门体制的协调问题。我们要重视“大部制”的协调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一项决策在部门决策层形成以后,关键是要落实到各司局处室去付诸实施,其次,大部门体制是一种新的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行政机关缺乏相应的协调实践经验,并且一个新机构的良好运行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4、大部门的监督问题。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抑制权力的消极作用,保证权力的积极作用,始终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大部制”监督问题的理论源泉。
5、人员分流问题。我国推行“大部制”改革,虽然不以机构精简为其主要目标,但精简人员仍然不可避免,机构的减少势必产生一批机关富余人员,而要安置好这批人员,做好员分流工作并不容易。
四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建议
1、相对稳定原则。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和前提。对稳定的重要性认识,我国已有较为深刻的教训。
2、回应性调适原则。政府回应性,即政府注重民生、反映民意,按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办事,对回应性提高的追求是责任型政府的直接体现。
3、总体性统筹原则。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从整体着眼,纵观全局,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推行“大部制”改革必然要涉及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这要求改革者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统筹,才能制定出符合改革实际需要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及推行策略。
4、自上而下改革原则。到底是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还是走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这实质上就是改革的逻辑路径问题。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我国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培育的状态。
2、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点,行政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实行“大部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求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以避免行政体制改革“孤军深入”。
3、法律规制“大部制”改革。“法治”是当今世界性的趋势。为了减少政府治理中的人治现象,使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的法治轨道,我国也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编.转型中的政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