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藏品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言
博物馆藏品指的是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并经过鉴选符合入藏标准,并完成登记、编目等入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从博物馆及藏品的概念入手,分析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方法。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馆藏藏品数量的增加、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管理工作不规范。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博物馆藏品管理虽然建立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对于入库的藏品并没有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登记管理,甚至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藏品管理工作人员随意地填写编造,出现各种无号、错号、重号的现象,一旦藏品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调动和变迁,没有做好接管工作就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的规定来提取藏品,无意间造成人为的损坏。第二,博物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由于人手不够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导致藏品因为缺乏人手专门看管而容易丢失。
二是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表现在:一是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存条件相对滞后,设备设施简陋,没有结合藏品的质地、级别和种类分别设置符合各种文物藏品的专门库房;二是博物馆藏品的库房环境不好,没有考虑藏品的避光、防火、防水、防潮条件,对所有的藏品都是采用统一的形式,没有分门别类的采取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措施,致使藏品受到严重的损坏,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三是藏品的保护和技术滞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比如我国的博物馆藏品包含很多信息,但是大都是采用手工操作、文字描述,再配合相关的图片进行说明,工作效率较低。
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有限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熟练掌握藏品管理或者有关于藏品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范围和视野狭隘,不了解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具备博物馆藏品管理、养护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系统中人才结构不科学合理,由于工作性质和待遇报酬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中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不多,也难以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专门人才,造成人才的断层与资源结构不和谐,真正能够从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人才寥寥无几,最终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与健康发展;再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有限,缺乏电脑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与满足网路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藏品信息资源的开采利用,导致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和质量不高;最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大众”的思想观念,平日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保护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健全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博物馆馆藏结构和特色,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是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管理,按照规定办事,并且要不定期地检查藏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同时将具体的工作分配落实到每个藏品工作人员的身上,对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忽视和违反藏品管理规章制度要依法进行处罚,保障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藏品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坚持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完成藏品信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以网络作为技术平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实现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优化博物馆藏品的结构和特色,保证博物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中展开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肩负从事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认真履行藏品管理办法、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宁静致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促使博物馆藏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锻造一流的人格品质,使整个博物馆形成良好的氛围环境,切实保障藏品的安全。
一、藏品登记著录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美术馆是博物馆26种类型中的重要一类。既然是博物馆则应适用博物馆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博物馆学界的普遍观点,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鉴于藏品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藏品的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2004年版)将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划分为合法所有权、长久保管、档案记录、提供利用和负责任的处理五个部分。在这五个部分中,对藏品信息进行科学、完整的登记著录,建立一套“登记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查用方便”的藏品档案,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确保博物馆临时或永久接受的一切物品得以恰当地、全面地作出记录,以利于证明出处、鉴定断代、记录状况并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专业职责。”国际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委员会(CIDOC)认为,没有完整登录的藏品不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也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总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藏品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家底情况不明确、登记标准不统一、账物相符有难度等等,对于准确了解博物馆藏品的资源、建立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为全面掌握我国博物馆藏品家底情况,提高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藏品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2001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化领域国情资料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全国31个省市2,636个文物收藏单位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13775件馆藏一般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拍摄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数据总量达15.16TB,成功廓清了全国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情况,为国家掌握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有些美术馆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工作。
目前,国家文物局在取得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正着力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已在相关地区和系统启动了试点工作。这是完善藏品登记著录、加强藏品科学管理、有效发挥资源作用的重要举措。
二、藏品普查
开展馆藏品普查工作是藏品登记著录的集中表现方式,现就有关问题思考如下:
(一)基本认识
美术馆作为保存、研究、展示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单位,其藏品体系齐全,品类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对全国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揭示文化内涵,对于一座美术馆、整个美术行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美术馆自身而言,通过开展普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状况,可以加强对于藏品的管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藏品流失、毁损,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电子档案之后,美术馆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在线开展藏品研究、组展、宣传等业务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与藏品本体的接触,避免藏品因搬运等造成的毁损几率。与此同时,美术馆还可以利用普查数据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美术信息资源,满足公众需求,传播文化知识,提高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于美术馆行业而言,行业管理部门通过普查,摸清全行业收藏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珍贵艺术品征集、保护设施配置等方面,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有效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对于整个文化事业而言,国家通过普查,可以加强对于国有美术作品这一重要国家文化资源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此外,通过开展普查,还可以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基础资源素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
(二)操作技术
1.范围和内容
美术作品收藏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国有美术馆到民办美术馆再到美术创作机构,从文化系统到其他行业甚至到驻外使馆都有美术作品资源,美术馆藏品普查范围的准确界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普查工作内容将涉及到藏品清查、认定建档、数据采集、摄影拍摄、登录汇总、审核等。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将涉及:藏品基本信息(名称、年代、类别、级别、质地、数量、尺寸等);藏品保存情况(完残状况、保护条件等);藏品管理和利用情况等。
2.技术手段应用
从实践情况看,按照登记著录的载体不同,博物馆的藏品登记著录工作,大体经历了纸质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档案管理两个阶段。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登记著录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藏品实体的唯一性、分散性和不可再生性相比,藏品数字登录信息是无限的、可关联(共享)的、可再生的。一方面,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储存、加工,通过网络和其他介质任意传输,利用博物馆内的数字播放和投影、PDA导引点播、人机交互平台等虚拟信息展示系统,也可被制成各种产品投入市场,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浏览和下载,有利于博物馆藏品及其所附着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藏品数据资源还可以将不同地域的藏品以一定的特征关联起来,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检索和查询藏品数据,改变藏品本体分散保管在各个博物馆中很难集中研究和展示的现状,为研究和集中虚拟展示藏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鉴于数字化手段的特殊优势,在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内容将涉及到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
3.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科学普查的前提和基础。标准规范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描述博物馆藏品时所有规则的集合,其内容包括指标著录规范、影像著录规范、信息技术规范等。为了规范馆藏品登录,国家文物局曾先后颁行过《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拍摄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并在文物调查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和实施。近期,中国美术馆参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结合本馆藏品特征和管理工作实际,研究编写了《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试行)》,其内容包括2个指标群、29个指标集、99个指标项,但就整个美术馆行业而言,尚无可适用于馆藏品普查工作统一的、成熟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这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三)条件保障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卷案质量和不泄露。不仅对档案袋实行统一的印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还统一确定档案整理及验收的方式,制定一个标准。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例如:档案的借阅和复印等。只有严格统一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为日后档案管理工作奠定稳定基础。对于档案基础工作,档案服务创新也起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档案服务创新很好的带动了档案基础工作,对于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几年,我国许多地区的档案馆对于卷宗学理论、文书立卷方法改革的实践、归档文件整理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和与改革创新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档案服务创新的开展,使得档案馆的档案接收、档案保管、档案整理、档案编目等一系列任务的工作量,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得到增大。
1.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改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和灵活性,用现代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1.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把关,不管是在档案的查阅上,还是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都需要在档案工作人员规范和信息化的监督下才能确保它的完整、保密,以及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之一。随着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建立上,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查阅上,则制定了非与档案相关的人员或没有通过批准的人员是不能进行查阅的。这样一来就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保证。
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意识不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低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单位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员工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不高。
2.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中广泛运用,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档案柜陈旧老化,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2.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2.4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管理制度陈旧
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或者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基层处罚工作不力人员时,往往被上层势力姑息纵容而失去效力,部门管不住人,某些人嚣张气焰日胜。反映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上就显出了诸多混乱迹象,如借阅不登记现象屡有发生,管理者虽心有怨言,却装“老好人”,糊糊涂涂地借出,迷迷糊糊地收回,怕得罪所谓“内部人”,而这些“内部人”也是十分不自觉,未装订的档案违反制度东借西看,是想查资料、客观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是想泄露信息,寻求权益呢?有时阴暗层面很难放在阳光下来晾晒。这里所谓的管理仅是开门送材料,关门堆资料,没有借阅登记本,工作就是混日子。档案收集工作不严密,就会造成关键资料的缺省,档案文件完整性受损、管理措施的滞后制约了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陈旧的毫无章法的管理手段只能造就低层次的缺位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集中统一性,把关不严,使得档案管理陷入混乱的现象。
3 加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档案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档案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去做
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3.2 夯实基础,扎实做好“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指的是有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各市、县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凡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尚未划定的或界线不清楚的,要立即会同城建部门进行合理划定并报同级政府公布;没有保护标志和界桩的要及时竖立,损坏的要及时更换;要不断补充、完善记录档案,逐步实现记录档案的信息化;要健全保管机构,配齐保护人员,延伸文物保护员网络,切实把“四有”工作落到实处。
3.3 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一定要增强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要全面反映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应包括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资料档案等,以每一件器物或每一个文物为基本建档单元,包括每一件文物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及每个展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收集、整理各项资料,详细甄别分类,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利用,因此要增强档案工作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发展的贴近度,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服务作用和应尽的职能。
3.4 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一是要明确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形成覆盖全部的档案管理机制。二是要坚持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按照完整、准确、翔实的要求,按照规范、标准的原则整理归卷、立卷,把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整合为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的档次。三是要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把档案管理纳入综合目标量化考核范围内进行考核,使立卷的档案内容能够科学分类、流程清晰、检索方便,实现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的目的。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档案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我国文物档案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档案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档案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档案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档案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档案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档案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