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思想汇报

乡镇思想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思想汇报

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一、尽心尽力,认真做好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是乡镇工作。参加工作三年来,从事乡镇工作满打满算应该有两年零三个月,应该说是三年工作来从事的主要工作,在这段工作时间,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对单一,8月至1月,一直在党政办,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非常多,先后从事过维稳、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党建工作、群团工作、宣传工作、信息报道、科教文卫等工作,1月承蒙组织提拔为副镇长后,分管过农、林、水等大农业工作,协助分管过组织、党建、宣传、人事、群团、科教文卫、党政办公室等工作,可以说从事过乡镇的大部分工作。在这段工作时间里,有过喜悦、有过苦恼,有过成功、有过挫折,有过经验、有过教训,但是细细品味起来,自己收获的更多,撰写的信息在省委办公厅主办的《江西信息》发表、撰写的文章在《赣州通讯》发表、撰写的通讯在《赣南日报》发表等等;先后获得全区十大体系先进个人、全区信息调研先进个人、全区调研文章优秀论文、全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工作者、全区党员电教先进个人、参加全省第十六次团代会等等荣誉,这些荣誉是暂时的,但是获得更多是自己的成长、成熟,自己的提高、提升,自己逐步认识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是机关工作。3月,承蒙组织部领导的厚爱,我作为一个“临时组工干部”加入了组织部这个家庭,从事农村党建、信息调研等工作。虽然在组织部只呆了短短的6个月,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终生的,在这里,领导和同事对我是关心、关注,包容、宽容,组织部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自己不敢有半点懈怠的精神、不敢有半点马虎的思想,也使自己在组织部工作收获了很多,合写的信息在《江西组工信息》正刊发表,独立撰写的信息在《赣州组工信息》发表,更多的是在组织部我熟悉了机关工作、懂得了讲规矩、讲礼数,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朋友、提升了能力,也更进一步认清了自己。

三是企业工作。5月,又一次承蒙组织的厚爱和领导的关心,我来到江西通威集团挂职锻炼,开始一段新领域的工作。组织上安排我们这些选拔生挂职锻炼,就是要增强我们驾驭经济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来到通威集团后,首先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一个过客的身份对待工作,而要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工作,不是来这里镀金,而是来这里学习锻炼的,所以我要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按照工作分工,我安排在集团公司的党群工作部,任副 部长,主要从事党务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工作,在工作中,认真做好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琐碎还是重要,我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我觉得我来这里挂职锻炼,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代表本人,而且还代表选拔生的形象,代表__区干部的形象,代表__镇的干部形象。在做工作的同时,我及时与领导汇报,做到懂礼数、讲规矩,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多听、多思、多实践。同时,非常注重工作细节,每天上午提前20分钟到办公室,下午( )推迟20分钟离开办公室,力争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在生活中追求健康向上。

二、深思酌虑,总结思考自己成长历程的体会和心得

一是组织重视、领导关心是选拔生成长进步的前提。工作几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组织的关怀、领导的关心。刚参加工作时,镇领导妥善安排好我的生活,很据我的专业特点,妥善安排我的工作;区领导每次碰到我们的时候,总是嘘寒问暖,总是叮嘱我们有困难一定要找他们。可以说,市领导、区领导和镇领导对我们选拔生确实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自己深有体会,挂职锻炼前,区委组织部前部长卢部长找我谈话,虽然当时耳提面命式的批评使我坐立不安、无地自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组织对我们确实是非常的关心、关爱和关注,我们选拔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了如指掌,对我们的评价也是入木三分、十分恰当呀。我的成长、成熟更离不开镇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在__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都对我关怀备至,许伟书记声色俱厉的批评、和风细雨的教诲、推心置腹的谈心,是我成长、成熟的催化剂。胡礼爱镇长幽默随和的个性、扎实肯干的作风、任劳任怨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是多层次、多岗位锻炼是选拔生快速成长、成熟的关键。自己参加工作三年来,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比别人强多少,但是我可以说自己应该比某些人懂得更多一些、见识更广一些、认识更深刻一些,因为我在三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待过,在多岗位、多层次的锻炼过。在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一样,面对的难题也不一样,所以迫使自己去学习、去适应,特别是来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更是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自己待过的乡镇、机关、企业来看,这三个不同性质单位,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确实是相差甚远,比如乡镇工作较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事情比较杂、工作要求不是要求太高、工作氛围也比较宽松,组织部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工作氛围严谨,强调讲程序、讲规矩,在企业工作,主要是看重工作实效。

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第2篇

“他们的灾难,是为而你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在多灾多难之秋,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人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同胞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我淆然泪下,这一次是因感动而流泪。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第3篇

5.12以后,已经过去了九天,四川当地余震仍在继续,死伤人数不断增加,救援工作持续进行。

这次地震应该算是我们这代人自出生以后真正经历的一件大事。虽然事发时我们并不一定身在四川,但那里多少会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有我们关心的人,所以我们的心情同样会随着灾区的情况起着波澜。这次地震使我们或多或少的思考了一些问题,反思了一下自己之前经历过的人生以及看似遥远的未来。首先,由于通讯的便利,使远在北京的我们第一时间便得到了地震的消息。随着事态的发展,由最初的猜测怀疑,到后来的焦虑,到最后的参与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瞬间成长”的过程。记得当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无意中收到远在外地上学的朋友发来的信息说地震了,我的第一感觉是开玩笑吧?确实,对于我们这代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灾难和历史性的革命运动,很多父辈的经历我们只有通过书本,历史记录等记载了解一二,以至于真的出事的时候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后来消息传来了,事件确定了,不免又担心起来。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直到死伤数目不断刷新,失踪人数迅速上升,看到电视报纸上出现了大片房屋坍塌的画面时,才真正的体会到这次地震的严重影响。此时想到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朋友和亲人,更多的是正在遭受痛苦的众多的未曾谋面的人们…

其次,这次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更多人的力量。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震后的捐助活动体现了大家无尽的热情。除了直接捐献物资,汇款,献血等,很多人甚至在第一时间直接冒死赶往救灾现场帮忙。爱心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一元钱,一句问候,一个祝福,一项建议,也许不算什么,可是汇聚了一个民族的力量之后,就会产生惊人的结果。地震已经过去了九天,余震还在不断发生,过了抢救黄金时间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但救援人员并没有对任何人放弃生的希望,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在同时祈祷,为了让死去的人安息,更是为了活着的人祝福…

最后,不得不说,这次地震后我们要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也许昨天,我们还在无所事事,挥霍时间,浪费生命,但看到画面上一张张幸存者的面孔和他们渴望生命的眼神时,我们不禁要从新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了。如果,今天被埋在废墟中的是我们…如果,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今天一旦闭上双眼,就再也见不到明天的阳光…我们还能像现在一样过这糜废的生活而做到问心无愧吗?所以我们应该整理整理现在的自己了,在幸福中待久了,人就会忘了伤痛,灾难一旦来临,我们会不知所措的。

有些事,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曾经历过,可一旦发生了,我们至少要知道该怎样去面对…

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第4篇

灾后重建,三年为期,如今期限已到,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汶川地震灾区。

权威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9月底,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到目前,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占规划项目的95%。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现在灾区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消息。

我们也发现,被汶川地震激发出来的民间社会的力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据昨日《新京报》报道,一位名叫吴丹的志愿康复治疗师,*最后留在了绵竹,吴丹的同事,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志愿者于占东也是如此。还有一些志愿者和他们背后的慈善机构,在绵竹开展了长期的地震伤员免费康复治疗。

在灾区,这三年来,民间的公益项目和志愿者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因为地震而迸发出来的民间公益精神和力量,在帮助了灾区民众的同时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所以,今天,在看到灾区民众创伤得以抚平、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很多人或许也都明白,三年来,我们这个国家因为汶川地震而发生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灾区,也不仅仅表现于物质形态的重建。在灾后重建的这个命题下,从制度到意识,从政府到民间,在经历过大地震的击打之后,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这其中责任意识的改进与成长或许是另一种层面上的重建。

在三年前,当救灾工作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之时,舆论就呼吁灾后重建也需要救灾防灾等制度的重建。三年来,国家面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对与动员机制更加成熟,这一机制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发挥了作用。

另外,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也是前所未有。如很多地方都从财政中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校舍、公共设施以及民房的加固。

这些措施无疑都是民众所欢迎的,也希望政府

能够做得更多。

乡镇思想汇报范文第5篇

人民日报刊发《一位少将的震区感言》,高建国将军感慨:“多好的年轻人,多好的兵啊!”——这只是一个缩影,灾情就是命令,子弟兵与武警战士冲锋在前。而在军装橄榄绿映衬下的,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坚定脸庞。在父母眼中,他们的确还是孩子。但头顶着庄严的国徽与八一军徽,他们已然成长为保家为民、英勇无畏的“铁军”!他们继承了中国军人的优秀品格,他们全然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们徒步长途翻山越岭,他们第一时间深入灾情最重的一线。我们看到的是一幕幕鱼水深情,早已无关是生于80或90年代!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些老辈人对于“独苗娇养”,喝可乐、听流行乐、看西洋动漫长大的“80后”乃至“90后”青年,有不少疑虑担心。**大地震,灾情之重空前,“80后”有着怎样的表现?他们究竟是不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能否耸起责任铁肩?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不仅仅有我们的子弟兵战士,高校里,学子们迅速挽起袖管,加入到无偿献血大军。各地的街道路边,献血车前排起长长的队伍,直至献血量饱和。在网络上,很多青年朋友迅速发起民间震灾募捐。许多人还通过网上银行,匿名向慈善总会等机构捐款。在各地红十字会与物资捐献点,青年白领用私家车拉着刚刚购买的、成箱的、崭新的捐赠品前往,不留下姓名,只求能为灾区同胞送去一分温暖。

除了有钱出钱,有血出血,许多青年还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要么参加社会性组织,要么自发携带各类物资前往震区。从帮助搬运伤员,到协助分发救灾物资;从在医院志愿护理,到给予伤员心理抚慰,处处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还有众多青年记者、青年编辑大量撰写感人至深、鼓舞斗志的新闻报道。更多青年深受感召,主动请缨,希望能为灾区重建添砖加瓦。此时,没有人计较利益得失,没有人表现自我个性,大家的思想是如此纯粹,大家的信念是如此统一,只为我们受难的同胞,只因为我们骨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