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体经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南京市;地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1 引言
南京市轨道交通始于2005年,该年9月地铁一号线正式投入营运,随后于2010年开通二号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到2030年全市总共将有17条线路(包括7条地铁线、8条市域快线和2条轻轨线)为市民出行服务。
目前提供服务的两条地铁线为一号线(包括西延线和南延线)和二号线。一号线是贯穿主城南北中轴线最重要的客流走廊,为城市南北方向的交通提供了便利;二号线是贯穿主城东西中轴线客流走廊,由东西走向横贯主城区,成为东西城区的交通大动脉。这两条地铁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南京市越来越繁重的交通压力,同时由于地铁交通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少、能耗较少,成为南京市交通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的解决方案。
针对南京市目前运行的一二号线地铁进行分析,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效果,但从南京市轨道交通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文章主要对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合适列车编组以及“40对”通过能力等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2 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
预测客流量是进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一般是按照预测的远期客流量来确定系统的总体建设规模、机电设备容量和系统运输能力,进行土建工程设计,并进行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在设计中,以预测的初、近期客流量确定系统分期建设规模和初始投资数量。
南京地铁在1986年开始对地铁线路初步规划时,采用地铁承担客运总量比例的办法估算地铁客流量,主要依据以下资料:南京市历年经济发展资料;历年公共交通统计资料、月票调查资料;规划资料;机动车、自行车等统计资料;国内外已有地铁城市的统计资料以及人口统计资料。在当时,由于尚无O—D调查资料,这种基于调查资料分析的方法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并且是定量分析与经验分析结合,能够较合理地规划南京地铁线路。但是,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1988年的预测中主要依据交通综合规划所作的资料,即在现状O—D调查基础上,制作2000年南京市居民O—D表,对规划的地铁线路客流量进行预测,得出了各期的客流量预测数据,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目前,主流的客流预测方法是四阶段预测法,主要借住两款软件工具——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和东南大学的交通网络系统分析软件“交运之星”。具体步骤如下:一、获取南京市统计资料,包括经济、人口和交通方面;二、将收集的数据汇入数据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标定公共交通量(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的多元回归预测分析模型;三、构建预测年度的OD分布矩阵,并进行地铁交通区城市居民出行吸引预测;四、用城市人口及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修正。通过该方法对南京市2008年、2015年以及2030年这三个特征年度南北线全线客流预测结果如表1。[1]
表1 特征年度南北线全线客流预测
客流量的预测对于地铁的规划意义重大,关系到地铁建设规模、车组编排、车站设置等等方面的设计。南京地铁目前只开通两条线路,因此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客流量进行准确预测。该方法为今后南京地铁客流量预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3 南京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问题
南京地铁2号线车辆编组的形式主要为“两动一拖”的3辆车编组和“两动两拖”的4辆车编组。为设计出合适的列车编组,首先必须对客流量情况进行准确预测,根据历史资料,采用科学预测方法,南京地铁2号线全线客流量预测结果如表2。[2]
表2 南京地铁2号线全线客流量预测表
对比“两动一拖”的3辆车编组和“两动两拖”的4辆车编组,在牵引加速性能方面有如下区别:由于“两动两拖”4辆车编组所用车辆数较“两动一拖”3辆车编组多,因而其牵引重量较大。“两动两拖”编组且乘客为站立6人/情况下,在平直道上全动力时的启动加速度可达到0.827m/;经过40.12s,运行603.92m,速度达到80km/h,剩余加速度为0.333m/。
从沪宁路站——马群站区间段内有30j大坡道,在乘客以8人/计时,“两动两拖”编组在失去1/2动力情况下,动车组仍然能够启动,并加速到65km/h,经274.2s将列车行驶至下一站。虽然,“两动两拖”的编组方案能满足南京地铁2号线牵引及故障运行能力的要求,但其动力性能没有“两动一拖”编组方案的动力性能好。“两动一拖”编组的启动加速度可达到1m/,其加速性能和运行时间都好于“两动两拖”编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想在牵引加速性能方面更优,南京地铁2号线应该选择“两动一拖”编组方案。但是地铁列车编组方案的确定不止由牵引加速性能决定,还应考虑运载客流量、列车造价等其他因素,在此,我们只针对牵引加速性能做部分探讨,不涉及其他因素。但最终确定南京市地铁列车编组时应全面考虑所有因素。
4 “40对”通过能力问题
我国《地下铁道设计规范》规定,城市地铁系统的通过能力按不低于30对列车设计。该指标已被实践证明可以达到。现在有业内人士主张将系统通过能力提高到每小时40对,即行车间隔90s。
根据专家研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使系统通过能力提高到每小时40对列车:
(1)信号系统的设计间隔应达到75s。
行车间隔要达到90s,必须有信号的设计间隔为75s与之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在行车秩序被打乱后能够进行调整。但就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信号系统来看,较先进的ATC信号系统也只能达到行车间隔为120s。
(2)列车的起动加速度应在1.0m/以上。
地铁站间距短,车辆起动制动频繁。根据模拟计算,要使城市地铁系统的通过能力达到40对,列车的起动加速度应达到1.0~1.1m/,制动减速度不低于1.2m/。
莫斯科地铁系统的通过能力之所以能够到达40对,是因为其采用全动车编组,车辆的起动制动加减速度能够达到上述所列的标准;而我国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以及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全部采用动车拖车混合编组,列车的起动加速度约为0.8m/左右,制动减速度在1.0m/左右。
(3)列车停站时间不能超过25s。
分析研究莫斯科地铁发现,为缩短停站时间,采取的是列车停稳时车门已经打开,车门关闭时列车已经起动的做法。另外,莫斯科地铁规定车厢内每平米余富面积站立4.5人,加之列车间隔较短,上下车的人数不那么集中,也为缩短停站时间提供了条件。但由于我国大中型城市人口众多,在车厢内每平米余富面积站立6个人的条件下,要想缩短列车停站时间是非常困难的。
(4)折返站通过能力。
折返站的通过能力是限制系统最终能力的主要环节。按我国目前的信号设备和折返站配线计算,折返站的最大通过能力不超过每小时34对。因此从折返站的能力看也无法通过40对列车。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地铁的技术能力以及特殊的城市人口状况,通过能力达到40对只是一个奋斗目标,还不是可以实现的实际生产力。南京市地铁设计人员在进行通过能力是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技术力量,合理设计,切不可盲目追求数据的好看而让设计出的参数无法达成。
5 结语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和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轨道交通正逐渐为公共交通减压,地铁一二号线的开通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为迎接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召开以及日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正积极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借鉴之前地铁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国外较好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应意识到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和特殊的城市特点,不断学习提高轨道交通建设实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建成满足城市需要的轨道交通网。
参考文献
[1]胡晓龙,陈森发.南京地铁南北线客流预测与运能规划的应用性研究[J].规划师,2004,12.
[2]何晔,南京地铁2号线列车编组的比较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2.
[3]梁广深,地铁设计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06.
关键词:规模经济;运输企业;集约化
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甚至与道路运输市场开放以前相比有所倒退。目前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方式落后;运输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效率低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所提供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位移上,还体现在运送速度、时间和货物安全上,道路运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其现在的经营方式,探究更适合其发展的新模式。
一、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1.分工与交易费用
当道路运输市场劳动的交易费用系数足够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时,中间企业就会从道路运输市场中出现。如果分工在道路运输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道路运输企业的平均活动范围和规模也会缩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分工和专业化在道路运输企业内部发生,则一个企业中每个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一个企业的范围及规模将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就会提高。
2.市场容量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限于市场容量,道路运输业由于其特殊性,市场容量包含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程度和道路运输业市场容量三层涵义。
3.管理与技术
从管理看,一类是生产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输生产的全部过程,与企业的运输设备密不可分,目标是实现生产率与生产能力的配套。包括车辆和员工岗位安排合理化等等。另一类是经营管理,是除生产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组织企业运输生产所需的货源并且控制非生产过程的成本。对于所有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压缩的空间,可以不断挖掘潜力,将管理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从技术看,一方面,装备技术的发展使道路运输企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产业的发展水平
运输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在其发展初期,运输主要作为企业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运输需求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为专业化提供了需求支撑,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分工链条的延伸,运输市场效率进越来越高,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进一步加强。
5.企业关系
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竞争与协作,这两种关系对于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方式有重要影响。
二、运输业形成规模经济的条件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四通八达、高密度、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正在形成,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为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因而运输企业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主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着眼,积极开发创新先进的运输组织技术,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不断强化实力和扩大经营规模。
2.运输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运输市场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行业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这也会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
3.多种运输方式各有所长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有利于体现运输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道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等特点,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运输优势。所以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高。
三、创新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分析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下,道路运输企业如何才能做好集约化经营,是道路运输行业继续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从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及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两方面进行分析。
1.合理组建企业集团
适当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是推广集约化经营的基础。因为没有规模化企业就不能实现规模化效益,所以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走组建企业集团之路,形成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换句话说,组建企业集团是借助资本集约促进资源集约。这就需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不合时宜的市场规则,通过合理合并运输资源,实现行业兼并、合并或者并购,这个资源包括车辆、企业、线路经营权、战场、人员等。
第一,企业并购是指大企业采用控股、购买等方式收购小企业,扩大自身规模,这样就能有效合并小企业的运输资源。企业一方面要对自身股份制进行改造,促进企业内外各种资产有效重组,同时还要做到运输的跨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及合并;把高速客车及高速共组作为载体和依托,重点建设在客运或货运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跨区域企业;引导同一区域内运输企业之间组成有机的经营团体,其好处是快速扩大规模经营,还可减少小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以企业产权为桥梁,有效实行资产重组,创建及发展跨区域的大规模道路客运集团,对其实施集约化经营,在大规模经营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扩大道路运输企业的车辆规模。扩大车辆规模的途径有两个:收购其他中小企业车辆或者购买新车。在购买车辆时,应选择适用性强的车辆类型和档次。集中购买车辆可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投入,同一个厂家的客车,采购1台、10台、100台,在价格上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因为零部件相同,还可减少维修部门的零部件库存。寻找合适机会兼并同线路客运车辆,减少同一线路的运营企业,组建运营联盟,形成利益合体,提高客车的运营效率。
2.推广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
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在运输企业的应用。道路运输粗放型经营的特点是不注重高科技在运营活动中的重大作用。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公众服务及安全监管的信息化。运输设备的信息化主要指:为运输车辆安装物流系统优化技术、GIS、GPS等,实现运力、资源等信息的收集及共享,对车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控,促进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快速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及调度水平,降低空驶运输、无效雏形、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实现客车运输的快速响应、高效连接、合理组织及准时精确。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及改进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流程,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系统,全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的运载功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集约化经营是当前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尽管运输企业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也应认识到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和优势,运输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发展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湿地、公园、文化、规划设计
中山市东凤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镇区内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和穗湿地公园项目就位于鸡鸦水道河段的细沙岛上。如何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表现形式,是该项目的重要探索点。
一、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东凤镇利用现状河网和过渡性的湿地打造公共空间,既有利于这些自然水道生态环境的养育、护育及修复,维护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布置让人能够观赏、体验,甚至有科普科研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的和穗湿地公园位于东凤镇中东部细沙岛上,用地形态犹如浅滩上的戏水游鱼,整片规划用地属堤外滩涂地,周边主干路网完善,区域可达性强。和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山市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二、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公园的主题性、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公园的美化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公园的主题性是以某种游乐的形态为目标,围绕该种游乐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公园内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服务,形成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线索。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则是设计者对用地利用的把握态度,例如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遗迹,还是运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的决策态度。公园的美化则是通过对公园的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建设风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湿地景观文化的表现类型
1、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景观设计不应单纯等同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优秀的湿地景观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其包含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参与的湿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构筑具有完整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综合目的。
2、历史、人文的湿地景观文化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以舟为家。岭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成了岭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随着歷史的发展,岭南龙舟文化将一些传说与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民俗活动。这项运动年月久远,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的龙舟竞渡比赛。
东凤镇的“五人飞艇”项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中的龙舟演变而来,是东凤镇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精简与提炼。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五人飞艇的龙舟习俗在东风镇绵延逾千年,成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项传统运动。2012年,五人飞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意义上需保护的传承民俗。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十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吸引了镇内外70多支龙舟队参赛,每次比赛有近万人观看,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和穗湿地公园就承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以“五人飞艇赛”为文化主题,以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不仅营造贴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与熟识的公共性场所,更要为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保护。
和穗湿地公园将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带,岭南文化在这条充满回忆的景观带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公园中的展示区将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或是流传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现,历史传唱。和穗湿地公园,将是承载东凤镇文化历史的画廊长卷,将是东凤镇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态、科教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3、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园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游憩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更加重视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价值。湿地不等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滨水区或滨水景观。它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它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其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是完整的。通过设计的引导,环境的教育,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湿地景观文化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美学角度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美学文化,应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湿地园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将设计者的思想、美学观和价值观用一系列的手法通过景观解构、建设风格等形式体现出来。
此次和穗公园湿地规划将坚持将生态功能的保护欲恢复放在首位,避免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尽量保留桑基鱼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鱼塘,以自然为主,并进行细微的人工干预。整个公园将以开敞式为主,通过点、线、面的传统美学设计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四、 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湿地公园中蕴含着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态水系
湿地公园地处新沙岛对岸,紧邻鸡鸦水道,周边水网交织、河道纵横。风景原始古朴,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水,既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基本载体,也是景观的首要组成要素。作为鱼眼点睛之笔的人工湖,是基于现状鱼塘水系开拓出来的大面积开阔水域,紧随其后的桑基农田,体现了湿地公园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东凤镇和穗湿地公园(文明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江河入口的带状空间
湿地公园位于鸡鸦水道的河口处,滩涂平缓悠长,适于延滩涂布置休闲步道,形成步步为景的观赏层次,呈现出一面为水、一面为林的文化空间特征。
3、水林相间的景观格局
公园力求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格局,打造一个较为安静休闲的景观空间,形成水林相间、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格局,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观景互动,交流,休憩的舒适场所。是湿地公园文化的整体架构。
4、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单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宫、莲花池形成了一个个姿态迥异的系列景观单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围城”绿色行动的主打项目之一,通过种植主题,赋予树木人文色彩,体现追求和谐的生活文化思想内涵。天后宫,则寄托着人民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这些景观单元或借助自然风光,或依托人文古迹,体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成为湿地公园文化的支撑要素。
5、龙舟观演区(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比赛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五人飞艇观赛场地设置有中央观赛龙舟主题广场,赛时可提供300个参观席位。广场的北侧预留龙舟文化展示区与龙舟博物馆,体现出东凤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营造充满亚热风情特色景观。在湿地水域中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利用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具有体量感的整形灌木营造空间纵深感。高层植物以挺拔树种形成竖向线条;底层植物以带状分布形成清晰的层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增多,旅游的欲望也逐渐扩大,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则是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农业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的收益,推动新农村建设。二十一世纪也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在体验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该如何规划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合理规划,以确保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
一、体验经济和乡村旅游的概念
体验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70年,由托夫勒提出。所谓体验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某一个产品,也不再是某一项服务,而是一个“快乐”的感觉。体验经济时代要求人们重视服务,将产品作为一项道具,突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让消费者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为其创造美好而快乐的回忆和体验。体验旅游则是体验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其更重视的是旅游过程中人们的参与度和人们的旅游感受。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其核心内容便是乡村体验。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整合。乡村旅游既能够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够体现出其社会效益,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的繁华,其追寻的是一种乡村体验,是以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为特色资源的旅游。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农耕体验,让人们感受道乡土文化,需要人们亲身去体验。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路和原则
(一)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
在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规划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持乡土特色。旅游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有其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其乡土特色,不可破坏了乡村旅游的优势。这种特色的保护不仅是对土地和景区的保护,更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在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人文内涵的流失,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以向人们展现乡村的农耕文化;其次,要重视人们的体验感。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体验感十分重要,很多人在旅游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亲身体验,这就使得旅游业在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地丰富娱乐性,拓展休闲娱乐节目。在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则应当多开展一些娱乐项目,以让人们亲身体验农耕的乡间乐趣,吸引游客们参与其中,为游客创造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给其一种完美的体验。乡村旅游规划遵循体验原则,是指不仅要让游客能够有身体上的体验,还要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体验,通过各种活动或是游戏的展开,来提高游客的精神愉悦感,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再者,乡村旅游规划中不可过多的开采,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可对其原本的环境进行破坏。自然环保原则是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规划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来实施相应的规划,以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最后,在体验经济下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生态保护原则。乡村旅游中不仅需要体现其经济效益,还要体现其在生态环保上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在规划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生态理论知识,不可破坏和谐的生态系统,要保证生态平衡,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路
体验经济下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工作,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在规划乡村旅游的时候,要先对当地区域的旅游资源有个详细的了解,寻找这些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种旅游背景文化。要对旅游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当地所体现出的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来实施有针对性的规划。另外,还要对当地的交通环境进行调查,考察当地的农舍环境,这些外在的因素将直接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效果产生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次,在了解乡村旅游资源之后,则要将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通常而言,我们可以以乡村旅游社区为核心,向游客们提供优质的乡村环境,使其感受美好的乡村生活,参与到乡村活动中。最后,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为了提高人们的体验感,应当创建主题,通过主题乡村旅游来吸引游客,帮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三、结束语
关键词 情境化试题 试题属性 认知过程 编制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需要作出决定。在这些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我们需要回应某个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息息相关。在考试背景中,情境则往往是由命题人员为了特定考查目标而构建出来的。情境化试题即以情境为基础编制的试题。这些试题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为基础,具有材料呈现方式活泼、开放性较强等操作性特点。既有利于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考查的实现,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及积极情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情境化试题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工具。情境化试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等高水平选拔考试中得到重视和应用。此外,一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测评项目如PISA等,在其考试中亦主要使用此类试题。情境化试题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培养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此类试题的设计和编制又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亟待加强对情境化试题的研究,以掌握其特点、编制技术和方法,提高编制试题的效率和试题质量。
一、情境化试题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生活、创造生活。考试是教育活动中历史悠久的评价手段。考试能否检验教育所关心的真正题,直接关系教学的方向和质量。情境化试题能够强有力地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学习的深度,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1.情境化试题与生活相联。凸显了学习的意义
情境化试题通过背景材料的组织,试图构建起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向学生表明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处,赋予学习以意义。在学校背景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学是以知识单元为基础进行的。传统的试题同样是以知识为中心编制,更多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考查,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整个教学和考试过程中,学生只是被简单地告知这些知识在未来会有用。事实上,这些知识与学校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不少知识很难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缺乏实用价值。知识彼此之间缺乏有意义的联系,不易记忆和学习,学生难于理解整个学习过程的意义,就容易产生学校是为教而教的感觉。情境化试题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来定位学习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其对学习的期望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因为学生一旦理解学习的意义,就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立足生活挖掘、赋予学习丰富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逐渐摆脱对机械学习的厌倦。
2.情境化试题是综合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考试的目标决定了试题的设计。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水平的发展,知识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基于知识的考试,如以单一知识、技能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检测重点的考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考试从知识的记忆转向强调知识的运用,更加强调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检测。考试目标的转变,决定了试题设计的转变。情境化试题是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检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试题情境以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新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套用,需要学生通过调动和联结若干已有知识和技能来跨越障碍,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独立思考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学习结果的综合呈现,表明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新的情境,能够以整合的方式,调动先前学习所获得的资源,考试能够有效说明学校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3.情境化试题有利于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
态度和价值观影响和制约着知识、技能的发挥,是考试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增强试题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各类考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考试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提出,我国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不再是单纯的选拔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而应是更加有意识地发挥考试在育人方面的导向功能。情境化试题中背景材料的选取、任务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情境中的背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主题、图片、支持工具、场所等都是设计者精心的选择,通过情境传递其中的价值,很多的知存态度都悄然得到了发展。
二、情境化试题的构成要素
情境化试题由试题立意、背景材料和情境任务三个要素构成。试题立意体现试题设计者的考查目标,是指导整个试题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背景材料选取和情境任务设置共同围绕的主题。试题立意不清,会导致材料与任务的碎片化,出现情境化试题编制的种种偏差,考查目标难于实现。背景材料构建起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情境,是构建情境主题和情境任务的基础。为培养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起知识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试题背景的构建需要考虑材料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通过设置一系列基于广泛背景的情境化试题,使考试更加接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复杂环境。情境任务提供给学生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直接体现试题立意。背景材料中存在的挑战和需求,是潜在的、多样的,需要通过情境任务的设置才能得以明确和提出。情境任务以试题立意为指导,通过设计特定的具体任务,构建起已知条件和目标状态之间的问题空间或障碍。科学的情境任务设置,需要使不同的任务设计与考试框架中的不同认知过程类别衔接起来。
三、情境化试题的属性分析
试题属性规定了试题的基本特点和参数,是确保试题考查目标实现、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试题属性设置是开发、设计试题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支撑。情境化试题的设计包括认知过程、背景材料、知识内容、问题解决过程四个维度的构建。四个维度的类别划分,形成了情境化试题的四个基本属性。情境化试题的属性由其考查目标和功能直接决定。情境化试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在不同背景下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在试题的编制过程中必须考虑认知过程的分类、选取和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因而,认知过程和背景材料都是情境化试题的基本维度,知识内容是各类试题设计中较为明确的一个基本维度,问题解决过程维度的设置有利于增强情境化试题实现考查目标的途径,符合情境化试题开发的需要。
认知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情境化试题设计的主线,认知过程类别是情境化试题最根本的属性。情境化试题的创设,旨在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新情境,解决新问题。这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认知过程,而不仅是关注知识本身的记忆。与传统的试题相比,情境化试题编制的关键在于首先确定认知过程类别的考查要求,然后选取和组织材料以编制恰当的背景,最后通过设计与该认知过程类别相对应的情境任务来实现考查目标。在界定情境之前首先要科学构建认知过程的考查框架,界定认知过程类别,确保情境的设置服从于认知过程的相关定义和考查要求。科学构建认知过程的考查框架,要根据测量领域的特点和考查目标,合理划分类别。认知过程类别的划分,应统筹考虑当前测量领域的基本特点、认知过程类别对整个测量领域的覆盖,合理控制认知过程类别的数量,尽可能保持每个认知过程类别的独立性和彼此间相互排斥,并详尽地加以描述,以确保认知过程类别在情境化试题的编制过程中能够起到足够的指导作用,并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类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可以作为基础性的参照框架。为更好地实现对认知过程进行考查的首要目的,还要把握好认知过程维度与知识内容维度的关系。认知过程的考查是核心,统帅知识范围的选取和运用。知识是必要的基础,但要服务于认知过程的考查。认知过程的考查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知识内容考查的强化。认知过程的考查往往需要综合不同的知识单元,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知识考查的广度,另一方面又要求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强知识考查的深度。
背景材料反映情境化试题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标识试题的背景材料类别有利于确保考试任务具有符合要求的范围宽度。学生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学校生活,然而W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生活领域则是非常广阔的,远远超出了学校生活的范围。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需要从个人生活走向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甚至需要有更加广泛的国际和全球视野。不同的背景材料具有影响学生的不同方式,影响包括学生的熟悉程度、背景的复杂性、学生知觉背景的方式等,因而,在试题中区分背景材料类别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测量领域中,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背景材料类别。不同的背景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程度不同,在特定的测量领域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在试题设计中,应该合理设定不同背景材料类别所占的比重。
知识内容是服务于认知过程考查的重要基础,知识内容单元构成了情境化试题的基本属性。在传统的考试中,考查往往旨在了解学生经过一段时阎的学习之后在特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知识内容维度是考查关注的核心。然而,在情境化试题中,知识并不是考查的核心目标,知识服务于认知过程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以认知过程而不是以知识单元为中心设置试题。知识通常以跨单元的综合的形式支撑学生解读信息、跨越现有条件与目标之间的障碍,而不是直接复述关于某一单元或主题的知识。在情境化试题中,要准确把握知识的作用和地位。情境化试题本身即意味着试题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来对背景材料进行信息解读和任务解决。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知识,尤其是是否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情境化试题中有着重要影响。情境化试题考查的不是一般的智力,而是以思维能力为主导的,知识、思维能力和一定情感态度的综合,脱离知识的积累,学生很难完成情境化试题中的任务,并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编制情境化试题的一个难点是恰当地控制知识范围要求。根据考查目标的不同,主要是避免学生运用较高层次的知识、记忆的解题技巧等程序化知识,或出现需要学生未掌握的知识来完成任务,使认知过程考查的目标因学生未运用相关认知过程,或缺乏知识基础而无法实现。
问题解决过程涉及问题解决的周期,标识试题情境任务所涉及的问题解决周期中的不同步骤。情境化试题通过在特定情境中提出任务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掌握资源来完成任务。从材料提供的条件到实现任务要求的目标之间,存在需要跨越的障碍,这就涉及到问题解决,要求我们在情境化试题的编制过程中考虑问题解决过程这一维度。在情境化试题的编制过程中,混淆问题解决过程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问题解决过程维度的设置,有利于明晰认知过程维度的考查,也有利于问题解决过程维度的研究和命题技术开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周期包括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定义、策略的形成、信息的组织、资源分配、问题解决的监控和问题解决的评估等多个步骤嗍。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应根据考查的目标和命题、评分的技术手段,来确定问题解决过程维度的划分和选取。以往的试题,往往只是针对信息的组织这一步骤进行任务设置。考查高层次的认知过程类别和思维操作能力则需要涉及更多的问题解决过程,如评价和批判性思维需要涉及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的评估等步骤。对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定义等步骤进行考查,需要情境任务、评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需要控制评分的主观性,对评分的要求较高。
四、情境化试题的编制规范
为保证试题的质量符合要求,就要形成科学的编制规范,使试题的编制有清晰的标准和指导。试题的背景材料、情境任务、评分方案的设计都对考查意图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试题编制规范确保试题从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上都符合要求,控制方方面面的干扰因素,才能实现考查目标。
1.合理控制情境化试题背景材料的复杂程度
情境化试题的复杂性主要由认知过程考查要求和背景材料的复杂程度构成。背景材料的复杂程度要服务于认知过程考查要求,重在创设学生运用知识和所掌握资源的新情境和条件,避免忽视背景材料复杂程度的控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背景材料复杂程度的调整框架,主要由主观方面的对学生熟悉程度的控制和客观方面的对理解障碍的控制两部分组成。
对学生熟悉程度的控制要求考虑合理性和公平性问题。设置合理的背景材料,操作非常复杂,涉及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总体上,要使背景材料与学生的经验和经历具有合理的一致性,既不会太陌生,带来紧张情绪和理解障碍,又不会太熟悉,消解了背景材料的“问题性”或使学生受到日常知识的干扰。另外,不同的学生群体所熟悉的环境大不相同,如果试题使部分学生更容易上手,就产生了不公平。一般而言,调动积极情感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果产生情感的内容和词语是本学科内在的则在考试中不应回避,但激起负面情感的试题会造成学生情绪波动,应选择触动性不强的内容代替。
对理解障碍的控制要求科学控制信息难度、信息长度和信息密度。与学生学习不相关的专业词汇、陌生词汇,甚至不必要的过长语句会造成理解障碍,削弱考查目标的实现效果。过长的不必要信息、高密度的信息,会占用学生的工作记忆,存在使学生忽视主要信息的可能,实质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应根据考查需要科学控制。
2.科学设置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的设置直接与考查目标相联系,设置是否合理,关系试题的考查目标能否得到实现。情境任务还是试题材料、评分设计的衔接点,在整个试题设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科学设置情境任务,应使学生能够理解考查意图,明确作答的方向和范围,这主要通过指令词的选取和开放性的控制来实现。指令词与认知过程类别相衔接,告诉学生考什么。通过指令词,学生可以确认试题所要考查的认知过程类别和采取何种方式呈现知识运用能力。情境任务的开放性限制和规定学生作答的角度和范围,告诉学生作答的边界在哪里。是否允许学生持自己的视角和态度,学生可否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需要根据情境任务规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情境任务开放性的设定,还需要统筹考虑评分方式的制定。客观题、封闭性试题有利于评分操作,然而对学生的限制性较强,对高层次认知过程类别的考查较弱,情境化试题的设计目标和价值实现不够充分。有条件的开放性试题是指既有一定开放性,又通过视角、知识等限制性条件,控制作答范围的试题。由于有一定的约束,引导了学生作答的边界,有利于评分操作,任务的开放性与评分的可操作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开放性较强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展示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成果,但学生作答范围广、新颖性强,对评分要求较高,且评分的主观性较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