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例1: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学生引入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在干吗呀?

生1:(面露喜色,来了兴趣)我去动物园玩了!

生2: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了,买了好多的东西!

生3:我在家复习功课。

师:同学们的周末都很丰富。那么有人和老师一样去野炊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烧烤了。

师:我与大自然为伍,与鸟儿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师你开玩笑吧,鸟儿怎么会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来不及呢!

生2:就是啊,还有蝴蝶也是!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为了检验老师说得话的真伪,可以在放学后自己去检验一下。但是记得要带着虔诚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当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对待它们,你就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热情。

(一天后的语文课上)

师:同学们都有按照老师说的话去检验了吗?

生1:老师,您说得对!我去郊外的草坪上与鸟儿歌唱,与草儿低语。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师。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讲述着他们的发现)

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翻开课文)其实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还把当时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下面我们就跟着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文上。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评析:

传统的语文教授知识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讲述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课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生活的体验,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组织时,遇到的问题会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性和联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状态,保证其信息随时发挥出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并致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而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研的手段。案例讲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这个“老师”,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课文中所讲述的事情。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语文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例2: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学片段),可以通过生活趣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人们面对大山呼喊,然后听回声,同学们,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生1:是的,我就常常对着大山喊:你是谁?大山也这样喊,特别有意思。

生2:听到回声时,像是与大山对话,感觉像捉迷藏一样,心里特别放松,特别开心!

师:当我们对大山“喊话”时,大山回应我们,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不仅如此,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朋友。

……

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趣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样教学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与反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评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分析;问题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问题,不但很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案例一: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似乎很容易,因为从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来说,识别起来并不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意,因为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图形,必须要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数学的空间观念,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四边形一些物体和现象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在

具体直观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就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形状不完全一样,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呢?”再用教具钉板围成各种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就通过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不但对学生来说直观易懂,建立了很好的表象,还让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只去看学生怎样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应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按学生的学习过程去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经验才能够内化,真正掌握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学懂。”

案例二:在教学“笔算乘法(进位)”这一课时,我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但要学会,更要学懂。”最后我决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设计,首先让学生用竖式试做25×3时,学生出现了各种结果,有算得65的,有算得75的,还有算得95的。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就让学生用加法验证了75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加法验证的竖式进行深入研究,个位3个5相加是:5×3;十位3个2相加是2×3。这样,在加法中找到了乘法的关系,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最重要的是还找出3×2+1这一步,又经过对比找出乘法中是什么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到这一步让学生理解进位乘法中进位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不仅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算理,真正让学生“学懂”了。

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合作、交流、帮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合作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创建一个学生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设计教学“笔算乘法(不进位)”时本人想:怎样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在课堂中合作交流的意识,也准备让自己从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走出一回,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此以“合作―发现―交流―总结”模式设计这节课。首先在教学例1“一盒彩笔12支3盒有多少支?”时用先用估算得出:12×3≈30(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和小组内的同学去计算出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很多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得出了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再次与小组内同学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都很努力,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经过我的引导总结了算法,这节课学生时而讨论方法、时而帮助其他学生理解、时而对做得不对的同学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情绪高涨。而后在课下批改作业时质量非高,效果非常明显。

四、注重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再通过探究问题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不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和培养技能。

案例四: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本人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东西如果平均分分不完的情况,所以我就设计用学具小棒让学生再现分不完的情形,让他们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知识上的需要。给学生发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

4根……,可以分给几个人?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分完了,一种是没分完还有剩余。这时设计的目的达到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接着,引导学生以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还剩2个为例,讲述有余数除法的书写,认识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很顺利的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最后,再借助小棒让学生把其他几种有余数的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出来,加深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这节课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过程,从形象到抽象,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去解决数学中的奥秘,不但经历了过程,还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上出现的“错题”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总是与克服原有的错误和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没有不足,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财富,让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由经历错误走向正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

案例五:在本人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时曾遇到过一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做板演712-365=347时,把“十位上退位成0,需要再从百位退1再减6”时没退位,导致计算错误。这时全班同学“哈哈哈”一下都笑了,那位学生自尊心强,就哭起来了,我就鼓励他:“是人都会犯错,上次不是老师在黑板上也写错字了吗?”那学生一下就不哭了,这时我又说:“同学们,题算错了没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错出哪了,要勇于改正错误才是好学生,而且这样的题这几天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做错了,今天老师还想给大家强调一下来着,现在这位同学当老师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说好不好?有类似错题的同学现在可要听明白了。”接下来我就让那位学生把错题改正过来,并让她说出了错误的原因。从那以后班上同学们错题出现的少了,而且错题改正率也高了不少。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对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96-01

一、案例

案例一: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就说:“你说的真好!你真棒!”更有夸大其词的:“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没有人比你更厉害了!”;要么,常见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就说:“说的不对,请坐下。”“错了,谁再来?”……

案例二:在某学校家长开放日的一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4+5=?”,一位学生高举小手,大声地说:“4加5等于8。”这位教师用了三句话这样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案例一可以发现,只给予“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等简单赞扬的话语,这样的评价当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你真棒!”——棒在哪?“你真好!”——好在何处?教师简单的赞扬,评价不明确,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或给予言过其实的评价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变得心浮气躁。要么,给予“说的不对,坐下。”等简单定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到最后没人想举手了。再看案例二可以发现,这位教师的三句话是多么的巧妙。第一句“很好”,充分肯定了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第二句“很接近”,既给予了学生希望又婉转说明了不正确;第三句“谁还有不同意见?”,把思考留给大家,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课上到最后,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在目前,一线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笼统、含混不清,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有三种心理定式:一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三是以整齐划一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2.评价侧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然而,现实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自信心、创新习惯、思维推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3.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有时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一部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

三、启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评价犹如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直接动力。要真正营造充满生机,焕发人文气息的课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正确性、激励性、多样性、多元化评价,同时无声语言的评价是补充。让评价具有真诚性、针对性、指导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发挥评价所具有的神奇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犹如高速路上第一次行驶的小汽车,教师要适时充当一个“三岔路口的标志牌”,及时明确的“指出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到前进方向。2.激励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3.延时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教师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甘当听众、观众。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学会转化、调动体态语言、让学生评价等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4.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送你智慧星”;“太精彩了,今天你以某某学校为荣,明天某某学校以你为荣”;“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诚恳,态度宽容,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力障碍;聋生 厌学;心理辅导

一、背景资料

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条件、时间上异于听力正常儿童;而对于聋生本身这个群体,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又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导致聋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群接触,导致聋生容易形成自卑、自暴自弃、厌学的不健康心理【1】。

二、基本资料

小江,男,17岁,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障碍学生,初中一年级,成绩中等偏下,在学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父母务农,经济条件一般,家中有一弟弟。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讲课时手语看不懂,课程很难,我不想继续上学,朋友(听力障碍)邀我去油漆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可有800元工资。

个人陈述:小学是在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进入初中后进入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手语速度快,看不懂,学习的内容理解不了,上课的时候想睡觉,老师有时候叫我回答问题我也不会,只好摇头。原来的聋人朋友去工厂打工,可以挣钱补贴家用,朋友叫我一起去。但是觉得辍学是不对的。心里很犹豫。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沟通时小江手语不规范。沟通不畅。有时需要借助书面表达方式。

父亲反映: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希望能够读完初中,自己能够自力更生。

教师反映:对老师同学都比较有礼貌,表现普通,喜欢画内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总睡觉,提问不回答,作业质量不高。

五、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评估:厌学、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定,

评估依据【2】:

(1) 消极不良认识自我,认为学习作用不大,不能带来眼前的实际利益,想去打工挣钱。

(2) 应付式学习,不会主动学习,没有学习计划,成绩下降。

(3) 对学习失去兴趣,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课堂学习消极怠惰、课外作业质量不高等。

六、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小江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学会使用规范的手语,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最终目标:熟练运用手语,完成最终学业,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自力更生。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

方法及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情况,倾听小江介绍他的日常生活。他是住宿生,每月回家一次。与同学人际关系一般,对画鼻烟壶内画的技能课程比较感兴趣。

作业:把这次与辅导员的谈话感受写下来,把自己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想法写下来。下次带来一起讨论。

完成情况:小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现状,也尝试找了造成现状的原因。谈话基本符合辅导员的目的与要求。

2、心理帮助、实践锻炼阶段,即改变认知、行为矫正阶段(三次)

第一次咨询:

目的:加强咨询关系,讨论上次谈话的感受,帮助小江改变认知。

方法和过程:认知领悟、支持疗法。小江说“感觉轻松很多”,让他把自己心里的苦闷说出来,辅导员的亲切态度让小江感到安全、亲切,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内心的其他感受。辅导员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帮小江分析他的现实处境。并且明确告知了小江还是未成年人,不能出去打工,否则会触犯法律。聋人朋友虽然现在挣钱,从事的却是高强度、低报酬的工作。告诉小江投入与回报的道理。

作业:设定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何好处?把目标和好处写纸上。

第二次咨询:

目的:A建立学习信心B学习方法辅导

方法和过程:小江表情放松,面带微笑。采用支持疗法,讨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小江希望自己能顺利读完初中,最好找一个画内画的工作,能自食其力。接着,辅导员与小江分析小江目前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习好手语。这样才能听懂老师讲课,辅导员结合学校课程表,帮助小江制定了手语学习计划时间表,要求回去实践,做到一项,就打一个“√”,下次来时谈体会。

作业:实践学习方法,观察效果,严格按照计划表表安排作息时间,以便下次来作进一步调整。

第三次咨询

目的:A继续增强学习信心B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辅导

方法和过程:小江表情明朗,情绪愉快。自叙一周来用辅导员的方法学习手语效果很好,时间少见效快,增加了他学习的信心。利用画内画的特长帮助同学,人际关系改善,时间安排按计划表走。小江希望辅导员给予更多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辅导员充分肯定了小江,鼓励其继续实践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的方法,进一步制定了薄弱科目的自学补习的具体计划,小江听得十分用心,都记在了本子上,并表示一定会尽力在短期内把以前落下的学科内容补上来。

作业:在学习上继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课余时间多跟同学在一起运动,锻炼体魄,以保证学习时精力充沛,又可以增进与同学的友谊。

完成情况:小江配合辅导员按照要求能够听讲,主动和同学交流,情绪状况明显好转。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自我评估:大家都很关心我,很开心,上课也不睡觉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有意思的,期末考试排到第4名(全班人数为8人)。

师生反映:因为手语是听力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小江掌握了手语之后,语言的瓶颈打开了,上课有积极性,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心理健康辅导员: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把阅读这项技能训练得更好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分层教学在阅读课中如何来运用,尤其是如何设问,如何把设问与学生的层次适当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适时、适当的提问会使教学更加流畅,也更加有效。

二、情景描述

人教社Senior English Book2A Uint7 “Living with disease”的阅读“Born Dying”pre-reading 中可供提问的问题有很多,如:

1. What is AIDS?What is HIV?

2. How do people get AIDS?

3. What happens to people who have AIDS?

4. What can be done to cure or help people who have AIDS?

5. How did the person get AIDS?

6. How does the person feel about having AIDS?

7. Is the person able to live a normal life?

8. How do her friends and family feel about her disease?

9. When did the person get AIDS?

但哪个问题提问哪个层次的学生,哪个问题合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即使阅读之后,经过讨论,有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很明显,比如第一题的第二问,看起来很简单,应该每个同学都会回答,其实却不然。因为学生没学过HIV,也不知道是什么词的缩写。开始学生们很难回答出来,讨论之后尽管理解汉语意思,也不会用英语回答。

由于当时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不了解,总以为这是常识,学生应该没问题。结果根据分层教学的设计,先提问了C层一位学生,他站起来就低下头,象犯了错误一样,显然不会回答。然后提问B层的一位同学,他站起来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最后提问A层的同学,她涨红着脸也没回答上来。课堂陷入僵局,刚开始的简单问题都不会,后面比较难的问题怎么进行?此时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是不会吗,查词典。很快有人就大声回答:HIV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缩写。不到一分钟,问题解决了,教学可以继续进行了,我悬着的心落了地。

接下来的几个问题在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进行得很顺利,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第二个环节学生们积极思维,主动讨论,自己归纳各段落大意、文章的主旨。他们参与的热情意想不到,刚才的沉闷一扫而光,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有对有错,有争论。

第三个步骤是language study,首先,完成word study。

1.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to fill in the blanks.四道填空题,都是从课文中摘录的句子,也有选项,主要是根据意思来辨析正反义词。相对来讲,C层的同学也都可以顺利完成。

2.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words in the text.八道填空题也是课文中的原句,但需要理解句意,掌握句型。比第一题增加了难度,但大部分B层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第四个步骤是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实际是文章的缩写,根据文章的意思设计的没有选项的完型填空,难度略有增加,但B层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这道题也为下一道题做了铺垫。

第五个步骤要求学生找出各段落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来复述课文。第一是找出关键词,学生们有时意见不一致,出现了争论,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这也是对课文理解的最关键的时刻。通过争论,对课文更加熟悉,最后,两位学生主动完成了这一C层学生才能完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