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第1篇

十年前,某中型企业通过全员持股的方式,完成了从政府部门下属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的改造和转变。十年间,企业在起起落落中成长,目前基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围绕股权激励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最初企业改制时,由于经营状况很差,员工能力和水平有限,在政府“甩包袱式”的改制思路下,企业采取了全员持股的方式。企业成立十年间大量人员退休,截止到2013年,退休人员所持股份接近总股份的50%;在这个阶段,一批骨干也成长起来,但由于当初股份制改造时,这些骨干还只是企业的一般人员,职位较低,所持股份极少;而近年来新进员工则根本没有股份。这样,似乎造成了一个局面——在职员工在给退休员工“打工”,打消了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尤其是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尽管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从一些老员工手中回购了一小部分股权,并且准备对一批骨干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这时却又遭遇了一个新尴尬:很多骨干员工不愿意自掏腰包认购股权,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业绩奖金。很显然,员工看到的仅仅是股权的分红功能,只是将股权激励看作工资的一个补充而已。

设计“以未来为导向”的股权激励

很显然,上文提到的问题根源在于企业在最初股份制改造时根本没有进行系统的股权激励设计。应当承认,企业在当初改制时需要通过“全员持股”的方式完成全民所有制员工的身份“赎买”,并使改制方案合法化。在这种思维导向下,激励对象就自然地被锁定在当时的在职员工范围内,也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发展中必然产生的新的激励需求,而这种锁定很显然是与股权激励的导向相偏离,也为今天出现的各种问题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任何激励都是以未来为导向,激励的着眼点和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未来业绩,是“向前看”的;即使是“向后看”的认可员工过去贡献的奖励、绩效工资,其着眼点仍然是提升员工的未来绩效,作为激励高级形式的股权激励更是如此。股权激励的特殊之处在于用企业未来的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说,员工从股权激励中所获得的任何收益都是员

工自身努力的结果。如果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么企业就可以明确股权激励的对象,即那些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的员工。

正是由于股权激励以战略实现为根本目标,因此股权授予应当是有条件和业绩目标要求的。比如,股票期权只有在企业股价超过行权价时才有意义,这实际上是为期权授予对象设定了一个终极的企业发展目标。对于大量非上市公司来说,其股权激励也是需要设定目标的,而且目标可以更加多样化,并将员工实际所得的股权额度与相应的目标考核挂钩。

股份是否有价值,用更通俗的话说,即是否“值钱”,其核心仍然是企业战略能否实现其价值。股权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在于分红,更多的是伴随企业发展而来的股权溢价。因此,合理的目标设定不是为股权获得设定难度,而是让员工感觉到企业股权是有极高价值的,并能代表企业对自己的高度认可。这就要求企业在股权激励之前,进行明确的战略和发展步骤规划,即让员工在当前就能看到所持有股份的未来价值,并与企业达成高度共识。只有这样,股权才真的“值钱”,才会得到激励对象的认可和珍惜。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战略眼光,在很多企业多年前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候,大部分员工对股票内部认购权毫无感觉,甚至将股份低价贱卖,导致多年后在企业快速发展和上市时捶胸顿足、唏嘘不已。

改进股权激励的策略

通过战略梳理达到“上下同欲”

战略梳理往往容易被企业忽略。股权固然是将激励对象与企业联结为共同体的方法,但是能否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获利的目标,则取决于股权的价值,股权的价值又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程度。如果企业在股权激励之前没有规划出一个明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股权是不会具备价值含量的。

同时,员工对企业战略是否认同也是评价激励对象是否值得激励的一个关键评价要素。试想,如果作为激励对象的企业骨干不认同企业战略,或者所谓的骨干员工无法在企业战略中找到明确的定位和作用,那么股权激励能有多少效用呢?

总之,股权激励的目的是将企业和骨干员工联结为一个共同体,股权激励只是一个黏合剂,而这个联结活动的核心必然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战略规划。

从战略角度确认激励对象和激励额度

理顺战略和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后,激励对象和激励额度的确认就变得更加明晰。股权激励的大体对象必然是那些能够在企业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骨干员工。从具体激励对象的确定上,要通过企业战略分析来明确那些处于战略节点上的关键员工,并在确定股权激励总体额度的前提和让员工获得与其在战略实现中发挥作用相匹配的股权额度的基本原则下,通过各种方法确定每个激励对象具体的激励额度,具体方法包括对偶比较法或更加注重量化的海氏评估法等。

建立多层次的股权激励体系

股权激励存在多种方式,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层次采用差异化方式。

股权激励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原则,按照以注重当期现金回报,还是以持续的股权溢价为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多种股权激励方式大体分为在职股权激励和注册股权激励两种。

在职股权激励是一种“浅层次”的股权激励方式。如果公司尚未建立起独特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员工则会非常注重当期现金收益,那么公司采用偏重现金分配的在职股权激励方式较为适宜。在职股与岗位相关联,意味着员工在职即享受股份分红权而没有投票权、继承权等,离职则自动取消股权。

注册股激励则是比在职股激励更为高级的激励形式。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会按照相关制度实行规范的股票期权模式;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一方面无法像上市公司那样具有明确的市场股价,另一方面,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更加灵活。这里简要介绍一种与股票期权相仿的适合于非上市公司的期股模式。

首先,确定股权激励的开始时点,激励人员和激励额度基数,并确定股权的注册时点,在开始时点和注册时点之间的时间段,如3年,即构成对各激励对象的考核区间。

其次,按照企业战略,针对不同激励对象设定考核指标和绩效标准,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激励额度挂钩,并确定实际激励额度。明确激励对象获得股权的方式,即股权如何定价,是否需要支付资金购买,采用怎样的定价方式购买等。

再次,可以在完成注册后规定股权的锁定期,如3-5年,即在该期间内股份权利受限,企业应对该期间

内表决权利以及离职做出特殊规定,其目的在于为骨干人员戴上一副“金手铐”。

最后,企业可以根据发展的节奏,按照上述办法不断推出多期股权激励方案;而股权来源可以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股份增发,这样也可以解决股份来源的问题。

规范股权激励操作

由于股权激励涉及股份注册、股东权利义务、公司章程以及治理结构等诸多法律问题,因此在操作方面需要较高的规范性。为了避免类似文章开头案例中的企业在改制中忽视退出机制,结果造成“在职的给退休的打工”现象的出现,企业在股权激励中,要从股权获得、业绩考核、注册以及保密、退出机制上做出清晰完备的规定,并签订相应的法律文本,从而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纠纷。同时,这些规范要与《公司法》以及《企业章程》保持一致,应通过合法的程序产生效力,并聘请法律专业人士或机构对此进行审核和鉴定。

解决骨干成长与新员工进入股权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完善股权退出机制、增资扩股等方式,解决骨干员工成长与新员工进入后的股权授予额度的来源问题。

股权激励对象在离职、退休及丧失劳动能力、死亡等情况下,都应当将股份退回。对于在职股来说,由于并没有进行工商注册,且一般在授予时已明确规定员工离开现岗位即失效,因此较易处理;对于已经完成工商注册的注册股来说,则需要企业以一定的价格进行回购,一般采取根据企业估值的一定比例定价的方式回购,还需约定回购股份的处置方式以及代持机制,如约定现股东有权购买该股份、在股东之间分配,或者以股权池的形式留作后续股权激励使用等。

增发也是解决股权激励来源的主要方式。当然,增发不是在企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滥发股票、稀释老股东股份的数字游戏,而应当与企业发展切实地结合起来,每次增发都应当有企业规模、资产和利润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老股东的股份比例因受到稀释而不断缩小,但实际上的财富绝对值却在不断增长。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老股东才愿意支持股权激励。这也是企业“舍得”的智慧。

逐步完善股权统筹布局

由于股权结构关系到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中小企业股权激励中需要考虑到股权统筹布局问题。谁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谁真正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第2篇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曾经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的日益活跃以及新经济特别是IT业的蓬勃发展,使股票期权制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其激励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的青睐。在中国,随着股票激励制度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不少公司对高管人员实行股权或者期权激励。特别是在2006年新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更是将独立董事以及外部董事排除在外,更加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做出贡献的高管实施激励。由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层的管理效率,尤其是在充分竞争的行业中,管理层的经营效率往往是上市公司脱颖而出的主要推动力,实施股权激励不仅能够推动管理层提升经营效率,而且体现出对管理层努力所做出的回报,此外也是对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认可。从现在我国已公布激励方案的公司可以看出,选择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一种新的激励趋势。

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中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规定“对于授予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期权等权益工具,应当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等确定其公允价值”,但并未规定具体定价模型,只是要求所选用的期权定价模型至少应当考虑期权的行权价格、有效期、标的股份的现行价格、股份预计波动率、股份的预计股利以及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等因素。我国目前不存在股票期权市场,考虑目前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情况,有以下两种期权定价模型可供选择: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和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

一、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是美国学者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在1973年提出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欧式期权(规定期限到期时一次行权)的定价作了详细的讨论,被公认为是研究期权定价理论的杰出代表。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的公式如下:

上式中, S代表授予日股票价格; X是执行价格;r是无风险利率;T-t是期权到期时间。在计算时可以确切地知道S和E,无风险利率一般采取短期国债利率,波动率σ则需根据以往交易数据进行估计。估计波动率σ的具体过程如下:

定义:n+1:观察次数;Si:在第i 个时间间隔末的股票价格(i =0,1,…,n);t':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间隔的长度;

对于一个合适的n的选择,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数据越多,精确度也就越高。但σ却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过于长远的数据对于预测将来也可能不起作用。经验来说,采用近90天到180天的每日收盘价格效果比较好。

经过上述步骤,代入公式就可以估计出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了。但是,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是在严格假设条件下提出的,只有在假设都成立时,估计才会准确。这些假设包括: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波动过程;允许使用全部所得卖空衍生证券;没有交易费用或者税收;在期权的有效期内没有红利支付;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证券交易是连续的;无风险利率为常数且对所有到期日都相同等。后来一些学者对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模型对平值期权的估价令人满意,特别是对剩余有效期限超过两月,且不支付红利者效果尤佳;对于高度增值或减值的期权,模型的估价有较大偏差,会高估减值期权而低估增值期权;对临近到期日的期权的估价存在较大误差;离散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会低估低离散度的买入期权,高估高离散度的买方期权。但任何模型都是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简化和抽象,总体而言,B-S模型仍是相当准确的,是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定价模型。因此,对于实行欧式期权的公司来说,可以选择此方法估计股票期权公允价值。

二、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

B-S模型的依据是数学假设与推导,而Cox、Ross和Robinstein则应用数值计算方法来估计期权的价值,也就是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计算美式股票期权(规定期限到期前均可行权)的价值。模型假设股票价格的运动是由大量的小幅度二值运动构成的。在每一个小的时间段t,股票价格从开始的S运动到Su(上涨)或者Sd(下跌)中的一个。股价上升的概率是p,下降的概率是1-p。这样将时间继续分割,在期权到期日整个价格的演变就是一个二项式树状图。该模型得到的看涨期权价格为:

其中S是现行股价;X是执行价,u=1+股票价格上涨时的收益率;d=1+股票价格下跌时的收益率;r'=1+r(无风险收益率);

由于二项式模型采取的是离散化的方式来处理价格,因此在期权的合约期限内该模型可以考虑股利发放的情况。在树状结构完成以后,知道期权到期的可能价值便很容易推算出先前节点的价位,并计算出价格树上任何节点的理论价值。

n的取值越大计算越准确,但是,当n不断增大时计算所需步骤便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当n趋于无穷大时,二项式模型便与B-S期权定价模型完全一致。因此,实行美式股票期权或者在期权合约期间有股利发放的公司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三、结论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第3篇

以为品质决定一切,把产品特点当作目标群体分析。以咖啡馆为例,很多人以为咖啡馆首先咖啡一定要最好,设备也一定要好。对手用20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你就要用30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对手用2万元的咖啡机,你就要用3万元的咖啡机!到临关门那一刻,还觉得自己失败是因为咖啡的品质没有别的店好才导致的失败?

麦当劳之所以满街都是、全球到处都是是因为他的汉堡是最好的吗?星巴克的咖啡是最好的吗?不要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只能提升一点点的事情上。

房租压迫死

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店铺,前期因为老板的因素做得非常不错,可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地块迅速爆红,房租随着房价丧心病狂般地上涨,本来第一年好好经营没亏太多,第二年刚开始盈利,房东笑眯眯地出现了……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去年也关门了吧?原因大家还记得吗?那家店可是什么时候去人都是满的!对待房租上涨的问题破解方法只有一个,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如果想长期开店,最好的办法:把门面买下来。这会大大增加你的开店成功率。如果没有资金的话,那就只有祈求碰到一个好房东吧。

前期不挣钱观念死

以为开店就需要养,前期一年就别想挣钱!于是,深信只要开店时间够长,就可以盈利。于是在店铺刚开始期间,除了折磨厨师,除了把自己的朋友邀请过来免费吃喝之外,最多就是在附近发发宣传单之类,然后就等着客户一年之后自动源源不断上门!结果,面对越来越冷清的人流。告诉你开店前期就是要养的人一定是没有过成功开店经验的。

缺乏事先规划

举个例子,很多人选择做餐饮,是觉得这个行业门槛较低,风险压力小,现金回笼快。由于这种错觉,入行时我们掉以轻心,对经营缺乏规划,以致在消费人群、现金循环周期、预估营业额等评估不足,当风险来临时,措手不及。

缺乏行业了解

同样是餐饮的例子,由于对餐饮业调研不系统,导致在经营方式上出现迷茫。适合草根创业餐饮项目的消费人群,打工者居多,他们有三个需求:餐厅营业面积要宽敞,90平方米左右(我们只有40平方米),快餐品种至少20种以上(我们不到18种)米饭要好吃。这些基本诉求,都被我们忽视了。

选址问题

选址很关键,位置的参考指标为:现有消费人群、潜在消费人群、合同期。而我们选址时,考虑不够长久,后来工厂搬迁,造成客流锐减,这是最大的硬伤。

嘟捞咪坊曾在某大型公司大楼地下一层开过分店,因为选址失误,最终导致关门。李宗耀分析了关门原因:一方面,当时的大楼员工共达五六千人,本应拥有良好的客源保障,但员工日常以快餐饮食为主,火锅仅为偶尔消费,再加上大多数员工选择在家晚餐,本应是消费高峰的晚餐时段,却恰恰没有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周末放假,大楼员工数量极少,让本应是黄金时段的假期客源也无法得以保障。

股权激励不到位

如在餐饮业,厨师是最重要的工种。一开始创业者聘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厨师,并以一定比例的红利作为额外酬劳来激发其主动性。但由于采购等环节由创业者控制,厨师逐渐懈怠。但他离开后自己创业很上心,在成本与烹饪上控制有加。由于股权激励不到位,挫伤了厨师积极性而影响效益。

合伙人问题

例如三个合伙人都很勤快很能吃苦,但在规划、管理、营销方面没人能完全胜任。加之这俩哥们属于慢半拍的性格,创业者作为主导者,在过程中没有充分引发他们的激情,当经营出现问题时没能及时改善。创业伙伴很重要,不是有想法就能一起创业。

同业竞争

例如某火锅店的一家门店开在黄金商业圈上,原本经营状况不错,正准备开始第二轮装修,就在装修前夕,得知一个消息,另一家知名火锅品牌即将入驻附近商铺。考虑到两者均为火锅,且新入驻者在规模和地理优势上高于自身,于是担心同质化竞争会对自身不利,因此在装修节点上撤退。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第4篇

投资要点:

1、 旺季预期以及沪港通背景将利好白酒反弹。

2、 乳制品行业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白酒行业反弹力度渐强。基本面上,渠道低库存是最大的积极因素,从当前消费特点看,白酒消费高峰同节庆匹配度高,中高价位白酒旺季脉冲放量可存合理预期;情绪面上,沪港通热情高涨,白酒的稀缺性和低估值将能较好受益。随着时间推移进入下半年,白酒报表出现显著环比改善的时间节点也趋于临近。目前茅台主流经销商基本完成14年计划量,茅台的渠道库存已经不足为虑,同时可对茅台2014年及跨年度放量策略有所期待。

其他板块中,上半年乳制品收入增15.7%、利润增14.1%。收入、利润稳定增长显示龙头产品结构升级和提价效应逐步发挥,预计产品结构升级仍是未来几年龙头主要战略。同时,调味品板块收入增速有望提升。上半年调味品收入增速相比2013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滑,主要源于三公消费受限对餐饮行业影响较大。但是调味品行业消费升级趋势明确,酱油、醋行业尤为明显,且限额以上餐饮行业收入自2014年3月起已恢复正增长,预计调味品行业收入增速有望提升。

核心推荐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承德露露、伊利。

银行:PMI走高提振行业表现

投资要点:

1、 PMI初值超预期提升银行股吸引力。

2、 定向宽松政策逐渐落实,方向符合预期。

今年7月,汇丰PMI初值52.0,创出18个月以来的新高,并且超出市场预期。刺激政策的效果有所体现。由于在中观数据层面缺乏亮点,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效用、经济是否企稳一直抱怀疑态度。但当汇丰PMI从4月份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回升并且6、7月份都在50以上,宏观数据对银行股表现的提振作用开始显现。

同时,目前定向宽松政策逐渐落实,政策方向符合预期,银行股的经济、流动性和监管环境或仍温和,市场情绪亦明显回暖。7月23日,总理提出采取10项措施来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具体政策在竭力丰富融资主体、增加融资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7月24日,银监会出台36号文,提出具体业务层面措施来解决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问题,包括丰富融资产品,推进循环贷,年审制贷款;灵活银行资产处置方式,续贷后可视为正常类贷款;降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小微企业信贷,实现小微贷的增量降价。另外,近日三家民营银行获批,主要强调差异化经营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对上市银行影响较小。

重点推荐: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

医药生物:政策法规助力行业发展

投资要点:

1、医药相关政策频出,利好行业发展。

2、中医药法公开征求意见,或利好中医药板块。

2014年1-5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3.1%及14.58%,利润率为9.68%,小幅提升0.02个百分点。由于医药行业刚性需求特点,行业收入及利润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行业出现结构分化。同时,今年以来在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器械等各领域政策频发,各项医改政策逐步细化,有利于行业及政策利好的公司发展。基药招标已经扭转唯低价是取的趋势;部分省已经开始非基药招标,利好已有新药获批等待招标的公司。

另外,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中医药地位、制定发展政策、将从国家法律层面推动中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首先,中药企业重视上游中药材的资源、道地属性和产品质量,依托优质中药材资源开展传统和现代中药饮片业务,打通中药全产业链。其次,中成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收购、院内制剂、民间验方等各种渠道获批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新药,依托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开展学术推广,进而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推荐:京新药业、洪城股份、云南白药等。

农林牧渔:央企改革带来投资机遇

投资要点:

1、猪价延续涨势,鸡鸭苗继续大幅上涨。

2、央企改革带来行业投资机会。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第5篇

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毫无疑问,首次公开上市发行股票(IPO)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动态过程。IPO的筹备和执行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平衡公司、投资者、售股股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期望。公司价值最大化和成功上市的关键在于认真备战和策划,以及委任经验丰富的顾问。此外,公司应该清晰理解相关资本市场和监管环境的要求。

为何上市?

上市的好处包括: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接触到更大范围的投资者,融通资金以实施公司战略;公司可在未来以公开交易的股票支付并购对价;通过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次;公司所有者流动性提高,有利于风险资本和其他专业投资者的退出;获得多次融资的灵活性以支持公司扩张;公司形象和市场知名度的提升等等,不一而足。

祸福相倚,上市亦有弊端:公司资料需公开详细披露,如管理层收入及和管理层有关的交易,而公司可能并不希望披露这些信息;IPO需要高管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繁琐的持续合规义务;公司及其董事会法律责任的增加;公司业务管理上灵活性和控制的减少,如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可以用更为非正式方式进行,且管理层无需担忧其决定将对公司股价的短期波动有何影响;还有,费用增加,包括聘用专业顾问的费用。

因此,上市切忌盲目。公司必须根据自身情况仔细衡量得失。

何时上市?

常见选择是试图在牛市时上市,因为牛市通常伴随着强劲的投资者需求。但是,最佳上市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资本市场情况和投资者情绪、 发行人和同比公司财务报表的时间、市场内其他股权融资计划、发行人盈利的季节性因素、同比公司股价表现/行业表现等。公司应该根据外部条件和自身情况作出通盘考虑。

在何处上市

选择公司上市地是一项重大决定,因为这不仅影响IPO过程本身,同时也决定了公司在上市后所身处的监管环境。上市地的选择通常包含商业考虑和法律因素。对于商业考虑,发行公司通常会咨询承销商的意见,而在法律层面,律师的意见则不可或缺。公司及其顾问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符合首次上市的要求(如最低公众持股比例、公共披露要求、经营和财务记录、盈利水平等),公司发展需求(如融资需要、员工招聘和保留策略、并购战略、公司形象等),资本市场基本面(流动性和深度、监管、战略重点、优先行业、投资者关系等),以及公司估值(如股东基础、同行评级或估值评级,以及是否符合被收录进重要股票指数的条件等)。限于篇幅,下面仅给出伦敦上市不同路径之条件比较(见表一)作为实例。

发行公司还需平衡在某个特定资本市场上市所带来的好处和伴随其的监管负担和费用。例如,发行公司可能会考虑在美国上市,因为和欧洲相比,美国资本市场也许能提供更高的公司估值。但是,公司需要考虑满足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包括萨班法案)的较高费用,以及诉讼缠身的风险。同样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伦敦上市不同路径之持续合规义务比较(见表二)为例。

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也部分归功于宏观经济的动态演变。例如,中东、俄罗斯或东欧公司更倾向于到伦敦上市,这不仅是地缘因素使然,而且也反映了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此消彼长。再如,机构投资者的国际足迹拓展也令发行公司们有了更多选择。另外,尽管某些非美国公司选择在美国之外的资本市场上市,但多数大型IPO都会巧妙设计发行架构以根据美国1933年证券法的第144A条进行非登记发行,以此获得美国机构投资者的融资。

准备好了吗?

IPO是首次把公司股票出售给公开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程。拟上市公司首先要扪心自问:从自己目前的发展和未来前景来看,自己是否已做好上市准备。当前趋势是,投资者对无法实现财务或战略目标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失去耐心。因此,拟上市公司应能充满信心地对以下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第一、公司是否有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他们应具有管理上市公司的充足经验,以便在上市后的聚光灯照耀下举重若轻地管理公司;第二、公司是否具有收入和盈利增长的良好历史纪录以及有效的财务报告控制和程序;第三、公司是否具有实现其远景目标的清晰战略。

组建IPO团队

一旦决定上市,首要步骤是组建一个经验丰富并值得信赖的IPO团队,以指引公司顺利完成此荆棘丛生的险途。该团队包括公司内部人员,如公司高管,以及外部人员,如承销商、法律顾问(包括公司律师和承销商律师)、会计师及其他专业顾问。这个IPO团队的每一成员对IPO的成功都很重要。

公司高管

公司高管团队是IPO过程最为重要的参与者。高管在此过程中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可掉以轻心。更具挑战性的是,如果该IPO过程还涉及到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退出,则通常操作手法是将该售股过程和IPO过程“双轨运作”,此时就需要高管殚精竭虑平衡该双轨运作和公司日程管理对自己时间精力的要求。

公司董事会

在IPO过程中,公司董事会必须保持信息灵通,因此IPO时间表中应将公司董事会的召开列为重要步骤。为了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通常有必要委任至少一到两位“独立”新董事,及组建新的董事会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人事委员会等),而寻找合适的人选本身就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因为担忧因IPO承担个人责任,新董事候选人通常会坚持早期介入IPO过程,而且往往会要求查阅公司的补偿和保险安排。

承销商

选择承销商是组建IPO外部团队的重要步骤之一。很多大型IPO会由两三个投资银行共同担纲管理承销商。当多家银行参与IPO时,通常某一个(也可能是两个或三个)投资银行被委任为牵头投行(有时也称为全球协调人)。其他管理承销商通常被称为联席投行。牵头投行通常负责设计IPO架构、协调上市时间表、分配任务、准备证券分析师演讲、参与撰写上市文件、组织路演,及对IPO定价提供建议。

在大型IPO中,牵头投行通常会推荐额外的一组投资银行来帮助销售股票,通常称为承销团。某些司法管辖区下,例如英国,某家银行通常扮演“保荐人”角色。保荐人会评估公司适合上市的程度,通常会就此向监管部门做出规定声明。每家银行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其所能够获得的承销费的多少。承销费的高低取决于若干因素,如IPO规模大小及在哪个证券市场上市。

选择投资银行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第一、专业技能。某些投行擅长特定行业或者与特定地区的机构投资者或散户有良好关系,因此应根据每个IPO项目的具体情况和每个投行的不同专长来综合考虑。第二、初始估值。公司对承销商的选择可能会受投行在竞标过程中给出的公司初始估值影响。虽然这些估值对衡量一家投行/承销商对该行业和该公司的知识和理解不无帮助,但这些估值是在IPO之前好几个月时给出的,此时投行尚未获得委任,也尚未进行搭建其金融模型所必需的尽职调查。公司的实际估值最终是根据IPO当天的市场环境来评测给出的。第三、研究分析的质量。公司通常也会有兴趣了解投行研究分析团队的声誉和强项。2003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纽约州检察总长和诸多大型投资银行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和解安排下,投资银行的研究部和投行部之间竖立起了信息防火墙,以应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发生的信息滥用行为。根据这项和解安排以及其他不同司法管辖区所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证券研究分析师不能参与投行竞标及以获得投行业务为目标的其他通讯活动。因此,就拟上市公司在选定其承销商之前何时及在何种情势下可以接触该投行的证券分析师,该公司应该咨询律师意见。

发行公司的律师

选择公司律师是组建上市团队的另一重大决定。如同选择承销商一样,发行公司律师的选择上也是见仁见智。不过,某些重要因素还是值得铭记在心:第一、IPO经验。一家公司可能已经与某家或某几家律所保持良好关系,它应该选择一家具有大量IPO经验、同时也具有处理已上市公司法律事务经验的律师事务所。第二、行业经验。发行人律师一般负责撰写上市文件初稿,因此他们对于行业的理解就很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抓住那些与发行人业务有关的关键问题。第三、跨司法管辖区的执业能力。许多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拥有外国执业资格,如在伦敦或香港工作的美国执业律师。虽然没有必要、通常也不可能聘用一家可以覆盖与该IPO有关的所有司法管辖区的律师事务所,但是,根据公司业务性质和拟上市地以及股票发行地的选择,发行人很可能需要一家可以横跨多个司法管辖区执业的律师事务所。第四、相处的融洽度。发行人需要与其在IPO全程协同工作的团队融洽相处,发行人还需要考虑在IPO之后是否还要聘用同一家律师事务所处理其身为上市公司之后所遇到的法律问题。

发行人律师的角色包括:第一、领头撰写上市文件并在上市不同阶段根据IPO团队和有关监管部门的意见进行修订。第二、对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以便收集撰写上市文件所需信息,并协助将公司和其董事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另外,尽职调查过程也是发现IPO所需要第三方同意/批准的过程。第三、协助进行IPO之前的准备,包括公司重组、公司治理、员工激励计划和信息公开限制等。第四、向承销商出具其所需要的法律意见,以令其确认IPO过程无碍进行。第五、向公司提供其成为上市公司之后将要面临的法律环境信息。

承销商律师

承销商律师的基本职责是审阅公司律师的工作,向投资银行就其承担的承销商角色提供法律建议,或者就其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所承担的其他角色(如保荐人)提供法律建议。在整个过程中,承销商律师专注于通过发现和降低风险来保护承销商作为投资银行的声誉。具体来说,承销商律师将对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以协助承销商履行其尽职调查义务;准备研究指引;审核上市文件并给出意见;起草承销协议及其相关文件;以及协调IPO的收尾文件。

会计师

发行公司通常会聘用大型跨国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为其会计师。会计师的具体工作范围取决于公司的运营历史、市场惯例和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规定。会计师的职责通常包括提供上市文件组成内容的财务报告;向承销商和发行公司的董事会出具专业意见以便确保上市文件中包含的财务报告符合适用的国际标准,以及上市文件中包含的其他财务信息是公司有关会计记录的准确摘录。编制上市文件中包含的财务报告所需花费的时间通常是制定上市时间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市团队的其他成员

对一宗大型IPO而言,发行公司通常会聘用公关顾问以便协助公司处理公共关系。公关公司会密切留意市场上对公司的评论,而且他们通常与主流媒体的编辑和记者保持良好关系。此外,公关公司还可以协助公司处理其在上市后与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及证券分析师之间的微妙关系。

管理IPO

公司高管在IPO过程中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IPO进行管理。

第一、 组建IPO团队。如前所述,组建一个“梦之队”对于上市成功的意义不言而喻。

第二、 “誓师大会“。这是公司高管和外部顾问之间在上市进程早期阶段召开的会议,以商量IPO过程的主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 IPO时间表详情、公司高管应该参加什么会议以及何时参会、在IPO过程中需要高管提供什么信息等等。根据上市地不同,IPO时间表也会不同。限于篇幅,下面仅举伦敦主板上市时间表为例(参见下图)。

[此处 插入‘伦敦主板上市时间表’(见另一文件)]

第三、 尽职调查。公司高管需要安排准备公司资料库,以向公司律师提供其尽职调查需要查阅的重要文件,以帮助律师完成法律尽职调查,及起草上市文件。除实体资料库外,公司也可选择利用网络空间搭建一个“虚拟”但足够私密的资料库,根据需要授予IPO团队不同成员查阅、下载和打印的不同权限。这种资料库可以显著节约文件复印和邮寄的时间和费用,对于涉及多个国家或司法管辖区的国际上市或国际并购而言,其优势更为明显。公司的外部顾问需要尽早开始尽职调查过程,以便留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另外,公司外部顾问通常还会与公司高管会谈以进行财务和商业尽职调查。

第四、 起草上市文件。通常主要由公司律师负责起草上市文件。公司上市文件既是营销工具,也是保护工具。作为营销工具,上市文件解释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战略和市场机遇(通常称为“股票故事”)。同样重要的是,上市文件必须告知投资者与公司有关的风险,以便降低公司和其高管及董事作出重大不实陈述或遗漏所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上市文件的具体内容随公司具体上市地的不同、股票在何地销售以及公司业务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公司上市文件通常需要提交给有关监管机构审阅。根据上市地不同,在公司获得最终核准之前通常需要六到八周(或更长)时间以及三到四次提交审阅。

第五、 对证券分析师的演讲。在欧洲,以及其他美国之外的地区,通常的惯例是在IPO之前公司高管和承销商雇用的证券分析师进行会面,而这些证券分析师会在路演之前公开发表其研究报告。作为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会领头准备向这些证券分析师进行的陈述和演讲,有关高管通常会需要好几次会议进行商讨以及排演。公司高管向证券分析师进行的陈述和演讲不仅是IPO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它同时也定下了IPO之后公司和投资者圈子之间关系的基调。该会议的目标是,证券分析师应在会后满怀着对公司业务和前景的清晰理解甚至是狂热激情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