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总体指导思想
管理班级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在本学期将重点放在使班集体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上。在学习上,学生能严守学校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完成各学科作业,成绩有很大提高。为使学生的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染,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法制安全等教育,使他们的意识逐步提高,增强社会实践及生活自理能力。为使学校和家庭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及发展,在本学期中,继续以家访为主,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的综合作用,以促进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
班主任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人生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自信,自尊心受不得一点打击。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中,增加学生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是使他们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学生对学习、对前途产生信心的火炬,是靠老师用爱心的火种去点燃。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讲过这样一段事;他读小学时,由于方言难懂,又好玩,结果成绩全班倒数第一。这时,同学们都瞧不起他。但新来的老师没嫌弃他,而是不断地鼓励他,耐心地开导他。学年结束,他获得全班第一名。以后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从这件事对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很有教育意义。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班主任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2、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不论讲课,还是谈话,都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有错误,不能体罚、辱骂,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班主任应是学生可亲可敬可信赖的朋友。
3、要给学生以鼓励性期待性的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某一优点,而且使学生智力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思路,独到的见解,闪光的思想,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班主任平时应对学生充满期待,关爱备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求知中受到鼓舞,增加动力,激励上进,从而达到潜力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可能每天守在教室里,只有走进学生中,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同时,也把自已的想法、做法讲给学生听,也让学生了解班主任,也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三、班主任要做“六心”人
1 、热心。只有对班主任工作热心,“捧出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才能在当前班主任工作付出多、困难多、报酬少的情况下搞好班主任工作。
2、爱心。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爱每一位学生,即使有些学生成绩差或有很多缺点,也要理解并帮助他们。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3、关心。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志趣、才能、性格等各方面,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及时引导和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4、耐心。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犯错误的同学要宽容、有耐心。应该对犯错误的学生,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用冷静的态度帮助学生找出原因,不要动辄停课检查,请家长,讽刺、羞辱,劝其退学等。再者给他们改过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立竿见影。事物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应当抓住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的引导,积极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后果。
5、诚心。师生之间要以诚相见,班主任更应该如比。这样,双方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共鸣。班主任应把握每位学生的脉搏,才能有的放矢。而学生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自觉地学习。诚心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一座桥。
6、信心。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那种现象或问题都要足够的信心,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四、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培养班干,树立好班风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努力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是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强化学生的管理职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检验一个班管理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一个全面、和谐发展有凝聚力创造力的班集体;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是否有利于培优转差等等;科学管理应该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计划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开展活动的知识性和学生年龄相结合;班级检查监督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坚持公平、公正、激励为主、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素质教育中班主任应当一碗水端平,办事公道,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鼓励的机会。比如在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活动,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同学受到奖励。也可在班级召开民主生活会,学生量化考核等要实行优化机制。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也是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五、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团队管理 队伍建设 策略 原则
伴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高等教育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大学已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知识力量的输出点。随着现在各大高校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的细分以及学生的不断扩招,对高校学生团队管理的压力也逐日剧增,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当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就显得效率低下且机构臃肿,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精干的高校学生团队管理体制,将高校学生团队的管理纳入高校管理的核心,同时还要有一批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管理。本文试从加强建设这样一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团队管理。
1 加强建设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有序的运作,进一步深化高校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对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深化高校人事体制改革。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直接涉及到学校、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深化高校人事体制改革的试点。
第二,加强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有序运作的前提与基础,随着高校的日益扩招,不仅学生的数量与日剧增,而且相对应的教师、配套服务工作的数量也不断增长,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管理团队,来协调与学生相关的各方面事务。
2 加强建设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要求学校领导摒弃重科研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与薪酬福利,充分的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和人尽其责。
2.2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原则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生产力,加强建设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必须坚持专业化的原则,坚持专业的管理,平时注重对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培养,通过学习专业的管理理论来提高其知识水平。
2.3协同沟通的原则
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和高校教师队伍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协同关系,因此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会输出合格有用的人才,而教师更偏向于给予学生直接的知识理论,因此学生团队管理队伍必须要注意在工作中与高校教师进行充分协作,辅助高校教师传授知识。
2.4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既是对于学生团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他们的服务者。因此,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时,要尽可能培养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在管理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树立为学生或教师服务的理念。
2.5德才兼备的原则
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在选拔用人上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注重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拥有管理高等学府学生的能力,又要看其是否真的喜爱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有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意识。
3 加强建设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策略与方法
3.1扩大宣传,树立团队管理的观念,从理念上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传统的管理理念将高校学生看成是一般的学习者,试图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却忽略了大学生的知识性、先进性和团队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管理不善或管理无效等问题的出现。团队管理的思想是将高校学生群体视为一项宝贵的知识资源,未来社会的有价资产,对他们进行培育、训练和管理可以使其增值,因此高校在加强建设学生团队管理队伍时,必须使其改变思想,加强爱护知识人才和团队管理理念的宣传,让学生管理队伍树立知识团队管理理念的思想,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团队管理理论来对高校学生队伍管理的认识,从而实现变革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3.2建立科学灵活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用人机制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用人机制,一般是根据按计划设立岗位,根据高校学生的数量设定一定量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对这支队伍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往往只考虑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管理能力或仅考虑其专业背景是否对口,而并没有考虑在管理高校大学生这一知识群体时,所要求的人才素质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相对应的专业背景同时又兼备科学的管理手段,此外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另外,在设立岗位时还要考虑岗位的偏向性,比如该岗位偏向于学生事务或专业的管理,则用人时要多考查管理人员相应的专业或业务素质,而如果岗位偏向于综合协调或直接对学生的管理,则用人时要更多的考查人员相应的决策、控制或协调能力。另外,招聘时既可以考虑面向全社会招聘,也可以考虑校内的人才调配,尤其可以考虑一些本学校毕业的熟悉学校情况的人才。
3.3加强对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培训
高等院校要想切实提高管理队伍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对学生团队管理人员培训,既要从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给予行政上的支持,也要给予实际的经费支持,同时成立专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其次,对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培训也应该分为多方面,既有业务素质能力培训,又有管理能力的培训,同时还要兼顾职业道德的培训,培训要系统化、科学化。再次,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岗位实际,将培训贯穿与日常工作之中,分为入职培训、业务素养培训、专题培训等等,还可以把知识团队管理的理念带入到培训之中,把培训作为对管理人才的一种激励制度。
3.4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以前高校学生团队管理者往往薪酬、福利相对较低,因此导致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人才流失较大,这与高校重科研教学轻管理的思想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学校的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高校领导应该改变传统的薪酬体系,建立适应现代管理方式的激励方式,改变管理类岗位的死工资,在设计工资时除了基本工资、津贴、补助之外,还要引入绩效工资,奖金等工资,把薪酬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表现挂钩。此外,除了对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进行物质激励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精神激励,这就包括是否给这些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作自由,是否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是否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激励机制还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时期下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需求重点进行改变,运用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激励的作用。
3.5完善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工作考核
传统的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考核制度由于考核的内容、评价的指标不完善而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考核制度缺乏对岗位的分析,一般年终考核就是通过一些工作总结的形式来考核,并没有明确岗位的目标和工作的质量,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仅仅是对所进行工作做了简单回顾就算作考核。其次,传统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不够客观,考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业绩的仅仅是同事或者领导,而没有把管理队伍服务的对象学生纳入考核的队伍中来。最后,没有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不管考核的情况如何,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都可以继续工作,所以考核完全失去了激励竞争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高校学生团队管理队伍的工作考核机制,首先从岗位分析入手,依据不同的岗位设定明确的岗位目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尽可能的量化和细化考核的内容,可以从业务素养,道德水平,业绩等几个方面通过主观与客观的考评,建立对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等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1
3.
[2]管培俊.关于高校人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3-15.
[3]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5):56-57.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管理独立院校
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就针对如何开展班级的为我管理,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探讨独立学院应采用怎样的相关对策,才能更好的实现班级自我管理。
一、掌握教育时机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究时机,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有利的教育时机会使教育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新生人学时的第一学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机之一。这是因为新生刚入学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好奇、新鲜和迷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这个时期辅导员应当强化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组织纪律、学习目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效果最为明显。
1、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教育学生要从父母的怀抱中走出来,学会自主、自立。辅导员要以尽量多的时间深入学生宿舍,贴近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与问题,并认真进行解释、引导和帮助。结合实际反复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意识教育和具体地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得到强化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2、从严格管理抓起,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新生入校时,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等规章制度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强化纪律观念。同时明确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各种奖励制度和各项处分的实施细则等,激励学生努力争取全面发展,强化自觉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学习规范,努力发展成才。
3、开展有益的班级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第一学期为辅导员开主题班会;第二学期,则为每周定主题,学生自己组织;第三学期,则是完全实现自我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二、班级管理科学化
任何班级管理总免不了带上班级辅导员及班内学生的个性色彩,要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或模式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班级管理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其中必然具有可以遵循的规律。
(一)、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网络
辅导员要想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学习、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必须要建立一个上通下达的信息渠道,对于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以及家庭变故、情感变化等情况要及时获悉。为此, 要与三种人保持联系:班干部中有能力的人;普通同学中有感召力的人和敢说真话的人作为信息员,把学生的情况及时传达上来,或者通过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管理好班级。辅导员通过这些渠道,基本上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不断改变策略和方法,使班级管理更具针对性,更富有实效性。
(二)、由班委自己建立机会立法系统
由班委自己建立计划立法系统,即制定一系列计划、规矩、制度、程序。鉴于班级管理的周期性、阶段性,班委成员对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学期甚至学生在校的几年时间的中心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早着手准备,以期取得“忧先于事,故能无忧”的效果,避免出现“事至而忧无救于事”的局面。
(三)、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包括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干部按照各自的责任制进行检查)、班集体检查、班级管理人员抽检。
三、自我管理手段
1、指导学生明确方向,帮助制定计划和制度。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研究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口号,制定相应的制度,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看问题。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但目标的设计既需要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
2、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学生干部约占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教育,以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
3、适当奖惩。采取奖惩激励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首先,要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其次,要充分重视精神奖励的作用;第三,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多种奖惩形式。
4、给予足够的爱心。学生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情感人,以情激情。人是重感情的,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在精神上给他们关爱,在生活上对他们关心,与学生情感交融,互相尊重,互相亲近,互相信任。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管理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一个特定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环境也是有不同需求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对他们进行积极规范的引导,引导的合理需求向高一层次提升,将学生的活力与动力激发出来。
6、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管理。在独立院校学生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给学生发挥才能的机会,赋予学生更大的自和参与权,允许学生对管理和决策提出批评建议,给予学生适当的、相称的决策权,提高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7、要善于总结,加强自我管理活动开展后的认识。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活动后,往往容易沉浸于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恼中。应当及时引导他们总结,注重加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样指导过程才能全面,也才能使自我管理的深化有一个好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黄国辉;浅谈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关键词: 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员工作成效 提高途径
一、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教务员工作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为解决因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工作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各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必然。
就目前我校采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是建立在学校校园网之上,涵盖了教学管理各方面的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目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务员对学生成绩管理、排课、考试安排等工作的效率:通过教学计划管理模块,能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应修得的各类学分,能实时追踪学生个人的学习状况,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保障;成绩管理模块能根据学生、老师的要求迅速查询学生成绩,并快速、准确分析、汇总学生的成绩情况,数据统计快捷而且准确;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模块的应用,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师、教室、时间等的高效调配和合理利用,解决了高校资源紧张、多校区、院系多级管理状况下排课、排考场难等问题,彻底把教务员从耗时、费力的人工排课、人工排考工作中解放出来;毕业生管理模块系统结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奖惩情况,参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学位等情况进行审核,简化了人工核对的过程。可以说,教务员使用了教务员管理系统后,工作效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效率
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后,教务员日常教务管理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信息查询及维护也更加方便,教务员办事效率随之提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成效的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务员面临着经济收入低,进修深造机会少、出成果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等问题,同时工作性质繁琐,肩负的责任重大。面对这个现实,教务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名利要看得淡泊一些,保持宽松平静的心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融洽与师生的关系;有助于激发教务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索出更快、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教务管理过程是教务员服务于师生的过程,因此教务员在日常的教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即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只有本着为师生全心全意服务的原则,才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
为了适应教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教务员要积极参加有关教务管理系统的系列培训: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资格审核等模块操作的培训,确保在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只有教务员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水平提高了,教务管理系统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有效实现。
教务员是联系上级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师生的纽带,常规教学管理的组织者、教与学双方矛盾的协调者,因此教务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得到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各系(教研室)的支持,使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围绕学校的工作部署有序开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3.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寓创新意识于实际工作中。
教务管理工作虽然繁杂、琐碎、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但基本上是围绕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展开的,因此教务员应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规律性,了解自己每学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大致时间安排。对工作早考虑、早启动,才能变被动应付工作为主动完成,还能有效防止几个任务同时下达时工作手忙脚乱的情况出现。
就以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为例,智能排课模块的应用,能有效解决高校各种资源的冲突与浪费,但个别专业课课程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要求,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及行政、教学双肩挑的教师对上课时段的要求等,还需要教务员在排课前充分考虑到。同时教务员还应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的排课规定,如排课均衡分布、减少跨区、减少师生疲劳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制约、影响排课开展、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再结合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确保排课工作的稳定开展,教务员工作也变得主动,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了以服务为本的目的。
教务员在应用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落实院(系)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组织考试,审理学生毕业资格等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因此教务员除了要事先提前做好具体任务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善于总结工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务管理过程中有所创新。
三、结语
教务管理系统为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只有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充分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向军.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2)2期.
[2]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朱宝生.“教学管理系统”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上的作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周国剑.电子教务在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阮建丰.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我校的使用,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
[6]王玲玲.教学管理工作中课表编排、成绩管理等若干问题的思考.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7.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整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大学和专业在人才质量、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知识不断扩张,教学内容重复交叉越来越多,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全国许多院校开展了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使相关课程能够交叉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体系”。根据其他院校改革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并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顺利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管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列出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主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医学院校,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以围绕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而定。经过我们的调研,认为过去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
作为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我们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一直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前共开设了13门医学课程,共计878学时,占总学时的31.90 %。2007年培养方案将医学课程调整为12门,共710学时,占必修学时的28.35%)。加之过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1)知识体系庞杂、层次混乱:即有行政管理的内容,经济、工商管理内容,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2)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功能不明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化分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么课程究竟归入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一直没有定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讲授中也不知所措。(3)课程内容陈旧或交叉重复以及相对脱离实际等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和脱离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4)管理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低,占总学时数的22.08%。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以前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医学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牵强的捆绑在一起,可谓泾渭分明,缺乏逻辑关联,形成管理与医学的教学各唱一台戏,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出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整体认识,造成了教的不自信与学的不明确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和探讨,对相应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其目标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并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必要医学知识的特色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对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进行确切的定位,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医学课程和管理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以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医学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医学理论知识。
(一)医学课程的整合
笔者所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本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同时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我们以往的医学课程内容包括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十余门课程。由于科目多,内容多,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把握深浅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后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为此,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基础医学概论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有机的融合一体。临床医学概论是把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有机地融合一体。这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对一些疾病的讲解应“着重从管理角度应抓住些什么问题才能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如何判定该病的病案书写、诊疗计划的质量,用药是否合理规范,卫生服务者通过何种努力才能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损失与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
“医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重点,增加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地、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整合也有一定难度,整合后的知识体系可能涉及几个学科和几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专业教师匮乏可能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
表1 医学课程整合统计表
原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整合后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44
生理学60
免疫学20
微生物学24
病理学58
药理学60
病理生理学54 基础医学概论120
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84
内科学102
外科学102 临床医学概论120
(二)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此,我们明确了管理为主,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见表2)
同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1)法学课程的整合。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作为管理专业不可能开设系统的法学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将上述相关法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在专业课程《卫生法学》中。既节省了课时,又普及了学生相关法学基础知识。(2)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比例及其工具课程比例,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卫生管理岗位上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开设少,课时也偏少,无法培养学生预防意识。通过课程改革,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学时,并将统计软件应用整合在卫生统计学中。(3)对一些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采取确定为某门课程重点讲授,其它课程简单介绍或不讲授的原则,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中的厌学情绪和轻视态度。
表2 整合前后医学课程与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整合前 整合后
医学课程总学时 608 240
管理专业课程总学时 846 1062
医学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4.28 9.58
管理专业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2.08 42.41
医学课程门数(门) 10 2
管理专业课程门数(门) 20 20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师资等作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2)要有专职教师。要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积极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了解课程整合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4)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如学历教育、外出进修等。课程整合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5)优化教材。教材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昌沫.袁文丹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 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
[3] 王以彦,黄冰.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