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5月9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对全市新建和在建乡村旅游点、酒庄、民宿、酒店等项目进行了调研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系列旅游产业项目,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全市文化旅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的全域旅游理念,也对文化旅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邱山山谷漫山遍野的葡萄种植园,简约大气的葡萄酒庄,别具特色的各类民宿和艺术酒店,简朴自然的乡村旅游点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的体验到“大隐隐于市”的美好感受和幸福感。

蓬莱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禀赋都非常好,具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结合此次观摩,就如何做好做强蓬莱旅游工作,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强化一流品牌策划。

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蓬莱来说,风景名胜众多,须高点定位,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形势,建议打造“党建文化旅游”品牌,通过评选“蓬莱市党建文化旅游”示范单位,培育推选出一批党性忠诚度高、经营管理规范、诚信度高、特色明显、综合质量高、党建元素与文化旅游元素结合度高、让游客信任安心放心的优秀示范单位,并加以推广。

二、强化旅游资源整合。

蓬莱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开展了多年,但资源整合不够,需要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规划,形成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产品主题和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趣味性,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让游客来了以后既有景可看,又有事可做,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拥有不同寻常的难忘的感受和体验。

针对当前的旅游形势,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主要面向省内游客、学生家庭和本地市民,着力推广周末游,打造体验度高、带有研学内容、康体养生、美食美宿等不同类别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产品,按照游客不同的年龄段、消费水平、不同需求细化旅游产品,做到人性化服务。

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品质高的特色旅游商品,比如乡村旅游点,从乡村旅游起步,实现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良性循环。以“旅游+”、“互联网+”,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发展后劲,使产业持续发展,使农民持续增收。

三、强化文化元素融合。

蓬莱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神仙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精武文化资源等都非常丰富。把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发展的品味更高,格调更雅,亮点更多、商机更旺。

四、强化旅游网络营销。

如今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交换信息较为普遍,所以加大网络营销,进行网络营销创新是蓬莱应对旅游市场的必然选择。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发展经验证明,文化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多种行业、产业的发展,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着力点,又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县周边市县的旅游业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我县旅游业起步晚,进展慢,自身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县的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太谷县在旅游发展上走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之路,建起了乡村生态庄园,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采摘园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农家采摘成为了省城及周边颇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项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实施力度小,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基本上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县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散,旅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旅游产品较少。游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时令性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太谷地处太岳山麓,晋中盆地东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余公里处,东北与榆次畸邻,东南与榆社相连,西南与祁县交界,西北与清徐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达,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将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时经济圈。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

2、人文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乡,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时期更是以商业、金融业闻名全国,“商贾辐辏,甲于景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是晋商文明的发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码头”“中国华尔街”之称。

(2)非物质文化资源。太谷是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现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龟龄集;省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定坤丹、太谷饼、形意拳和绞活龙。

(3)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近代对敌斗争历史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抗战历史、革命遗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为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我县毗邻的祁县在旅游资源方面远不如我县,但起步早,发展快,收效颇丰。据报道,祁县今年1-7月份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2.80万人次,实现收入9018.96万元。我县与相邻县在旅游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县虽然已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文化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宣传不够,影响有限

虽然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游的力度相比依然不成正比,整体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不足,景点上的宣传还是以景点自发为主,可以说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宣传促销,难以形成宣传促销———人气拉动———景点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目前我县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旅游发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县的旅游餐饮颇具特色,但规模较小,宣传少,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旅游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景区内商住饭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交通条件较好,但景区之间连通性较弱,旅游交通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无亮点,特色不明显。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

(五)多而不精,缺乏龙头

乡村旅游星星点点不少,但大多处于起步规范阶段,真正像先进地区那样的龙头优势还没有形成。旅游行业是人气产业,有“名”才能做大做强,良性循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乡村游景点。

四、为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我县应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针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强实力、上台阶、进前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建立太谷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文化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文化旅游项目。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开发工作格局。必须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严禁走入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太谷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学的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整体推介,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对接协作,开展“谷色古香、美丽太谷”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品养生酒、打高尔夫、逛名品店、住生态园”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尝太谷饼、登凤凰山、吃农家饭”的大众游两条线路进行包装、推介,整体提升“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档次。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2016旅游调研报告范文一:

每年的暑假对于广小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长长的两个月时间我们通常会做精心的计划,包括学习、旅游、访亲等。而对于我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旅游更是重点中的重点,不仅仅是出于喜爱,更是原于其与自身专业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众多相关单位对于暑假这一档期所推出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在面对众多诱惑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多了份冷静与思考,究竟什么样形式的旅游是我们所热衷的?而它的内容又包含了哪些?届此,我们对学院四个系的大一,大二乃至大三的近100位学生作了抽样调研。本次调研共发100份,实收98份,其中大一有55份,大二30份,大三8份(由于毕业实习原因不能填写),教师5份。

经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假期旅游充满期待。有90%以上的人都有假期出游的打算,近70%的同学会选择与自己的同窗好友或昔日老友一起外出。特别是部分从城镇上来的同学,很多好友都在高中升大学时选择弃学从业,故导致两好友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暑期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而且同学之间因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便于沟通与交流,若与父母出游则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压制。

近80%的同学会选择自己组织游玩,这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心理上,老师们也如此。如今更多的旅行社推出优惠政策、黄金套餐,但仍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组织能力在进一步加强。尽管今年是红色旅游年,但同学们普遍选择了采摘游。这种接近大自然、最纯朴、最直接的旅游仍是大众所爱。有近50%的同学选择了三日游,20.8%的同学说若在金钱条件允许下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旅行,29.2%的同学出于考虑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会出游12天,以短线居多,主要围绕附近省市。一般价位在500元左右,不包括自己的零花钱在内,基本上升幅度控制在1000元以内。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其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年龄阶段,很多同学看到父母劳累工作后很难开口向其要钱。于是有近30%的同学是利用平常的周末等时间外出兼职,赚钱后用于平常乃至暑期的消费。有将近50.6%的同学选择了山水,看来中国的风景如画仍是大家欣赏的一个重点。其余近30%选择了海滨,甚至包括众多出生在海边的同学,这种安逸休闲、身心放松的度假方式在暑期将得到最好的体现。19.4%的人选择了人文类,红色之旅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特别是今年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代,众多同学的选择还是让大家看到了红色所带来的震撼力。对于看小说式旅游同学们表示概念有点模糊,但很大一批表示不赞同。游玩在于一种心境,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真正体会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厚赐。

在对5位老师所作的抽样调研中,令我们深感为人父母的不易。一部分老师在孩子刚经历黑色高考后,均希望能陪同孩子去各大高校参观,为填报志愿做个参考,目的能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另一部分则会选择让孩子与同学出游,更多的体现了家长那份包容之心,有极强的指向性思想。希望孩子在一个更宽松的环境下生长,接受更多的挑战,独自承担生命的重量,从小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在大学生身上还是看到了那种质朴的、接近大自然的、纯然一色的希望。旅游不仅仅能起到身心放松的效果,更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多了一个与自然接触,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充分享受千年文化所带给我们的震撼!

2016旅游调研报告范文二: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一、调研目的

我国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确定,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业新增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就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总额的8.6%,超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中国就接待东亚三分之一的国际旅游者。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国之一,出境旅游达一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可望达30亿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协调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创造新的市场劳动岗位,可为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引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促进观念更新;提升焦作整体形象,促进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开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生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带;确立城市标志物和市树、市花,组织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城市旅游形象。暑假期间我对附近市区的旅游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内容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研。

三、调研方法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问卷调研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优秀范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优秀范文4、您最近一次在此地旅游花费为多少?A50-100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研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研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应该综合分析兴此地旅游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这两个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作为长期营销的方向。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部分景区无意中造成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如过多的停车场和日益宽敞的景区道路及游步道公园化现象严重等,同时在风景区的乱搭乱建现象日趋显现,正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景区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堪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水源面临威胁。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能仅局限于内部的精耕细作,部分园区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设计自己的旅游精品,推出的为我独有的特色产品,使我们的产品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这些应该由精选的旅游景点、合理的旅游线路和出色的服务六要素构成。旅游精品应该成为是旅游业形象的集中体现和王牌产品。

五、调研的意义

经过此次调研,我们知道:旅游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购物不仅是旅游者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创收的重要来源。该市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目前仍属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品牌,也未能成为焦作旅游独具特色的吸引因子之一。该市旅游商品目前品种单一,供游客选择的范围狭小,产品档次低,新面孔少,难以吸引游客目光。

旅游产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旅游景点建设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各景点规划没有形成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较小,()开发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当前焦作旅游机遇大于挑战,景点硬件设施已能满足需求,亟需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在吃、住、行、娱、购这五个方面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打造出焦作的山水品牌、太极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借此契机全面提升焦作市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一、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背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黄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除有世界遗产两处(黄山、黟县西递、宏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处(歙县)、名镇名村六处(黟县西递、宏村、屏山、歙县渔梁、棠樾、徽州区唐模)以外,古民居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显示,这些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很多古民居现状堪忧,前景不容乐观。受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他们对住房条件和住房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于木质结构的古民居存在着阴暗、潮湿、鼠类侵扰等缺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钢筋混泥土为材质的楼房取代传统木质房屋的现象,大量古民居被拆除、改造、破坏。同时,受利益的驱动和对徽派古建筑资源稀缺性的预期,徽州古民居吸引了众多民间收藏者,大到整幢搬迁,小到构件收藏,徽派古民居频遭异地收购。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徽州古民居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按此速度,260年之后这些古民居就会完全绝迹。鉴于此,2009年11月黄山市启动了“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旨在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保护。

二、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困境

(一)资金短缺

皖南地区各市县经济普遍欠发达,经费短缺一直是古民居保护的一大瓶颈。尽管国家及省相关部门每年都拨给一定的专项保护基金,以及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的保护基金,但相对而言,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保护这些古民居的维护需要。

(二)技术问题

目前黄山市专业的古建筑维修队伍缺乏,大多数区县没有专业的维修队伍,而且专业的有资质的维修队伍普遍对零星的古民居缺乏兴趣,加之当前参与古民居维修的大都是一些乡村土木匠,虽然他们在前期也从事过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但在技术上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政府主导

1、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古民居管理队伍建设

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应该作为同级政府直属机构,在人员安排时能够对文物部门特别是从事古民居保护工作的部门有所倾斜。根据黄山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文物文博工作岗位的人员编制,为古徽州的古民居保护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古民居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古民居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设立基金,政府资金先行

政府应尽快依法设立古民居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市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古民居保护和维修的专项资金,同时,通过新闻媒介,对外公布基金会银行账号,接受各种捐款、拨款、集资、管理税费,保证古村落保护工作的正常运作。而对这部分的专项资金,必须加强监管,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起来的官方网站,定期向外界公布专项资金的出纳情况,让捐赠者随时了解自己的所捐资金的去向情况,提高透明度,确保专款专用。

(二)市场配套

1、政府“输血”,市场“造血”

政府在对古民居保护“输血”的过程中,应不忘培养古民居自身“造血”的能力,要切实增强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政府应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或者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保护徽州古民居的资金,增强古民居的造血能力,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另外,凡是利用古民居从事旅游开发的单位,其门票收入应当有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古民居保护基金。古民居及其构件的合法买卖,非政府组织的易地重建,都应缴纳一定比例的保护基金,鼓励国内外热心古民居保护人士的捐款,开发、利用古民居,使社会资金成为古民居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2、挖掘特色,迎合市场

挖掘古民居的潜在价值,发挥古民居的独特优势,改变传统上单一的居住功能,开办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举办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民间活动,经营土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聚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休闲产业,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另外,据相关数据,目前将近300所全国各地高校将徽州的乡村作为美术及相关专业写生基地;已有全国70多家电视台先后来徽州拍摄影视剧或专题节目达120多部,这些都是传统特色与市场结合带来的效益,这些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三)社会推动――以开发促保护

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居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下古民居保护需要的步伐,促使古民居的居民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古文化要延续,片面讲求保护不可行,彻底推倒重建也不现实,我们要在不丢失古民居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以旅游开发为导向,重新注入新的活力,防止古民居居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将古民居原有的地方特色表演节目和民俗活动重新进行编排演出,在取得收益之时,还能唤醒大众对古文化的热爱;在古民居内开办小吃店,特产店,工艺品店和茶馆等,依古养今。引导当地居民生活模式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对居民而言,他们在通过传统的生活方式获得收益的同时,就会自发的保护修缮古建筑;而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在对当地古文化与风俗习惯的认同的同时,也能成为其自觉保护当地古民居的动力,从而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自觉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 延续下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伟达,范冰.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2]《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报告》,2010.6.29.

[3]《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徽派建筑风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003.3.25

[4]《雅典》[R].1933年;《威尼斯》[R].1964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R].《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R].1972.

[5][《王福宏书记在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观摩活动总结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09.30.

[6]《关于我市客家古民居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河源人大).

[7]汪双武著: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简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

[10]胡象明.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旅游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面对机遇与挑战,2014年,全区旅游将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的理念,以打造独具特色的西部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优化环境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扩大旅游消费,着力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智慧旅游建设,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全年预期目标是:接待国内外游客165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0亿元。

进一步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提升经济效益和游客满意度为要求,加快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三级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以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级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体系。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市县(区)党委、政府层面更大、更多地支持,加大与涉旅部门和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在全社会树立大产业、大旅游观念,不断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项目开发的融资运作模式,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贴息与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投融资渠道,促成一批大项目,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区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黄河文化”“回乡风情”“西夏探秘”“红色之旅”“塞上江南”“大漠风光”“丝路古韵”七大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启动丝绸之路宁夏段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固原、中卫丝路相关旅游项目。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建设精品景区基础上,加快培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研制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抓手,提高旅游信息化整体水平。启动《宁夏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旅游休闲及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促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项目。

提升宁夏旅游主题形象

紧抓“2014国家智慧旅游年”契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大力巩固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市场,积极拓展成都、重庆、武汉等新兴市场,着力培育东北地区、华中地区等潜在市场,根据游客的文化需求,确定营销方式、营销内容和营销载体,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加强与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搭建营销平台,进行捆绑式一体化推介。

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积极开展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有序推进我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全力办好2014年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打造穆斯林旅游国际品牌,争取成立世界穆斯林旅游联合会并永久落户宁夏。

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客源市场,谋划同丝绸之路经济带、长城旅游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下大力气提振入境游,做实港澳台市场,加大力度开拓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等穆斯林地区旅游市场。按照节俭、高效原则,高水平举办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我区旅游市场繁荣。

推进旅游企业标准化建设

依据《关于支持宁夏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合作备忘录》相关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阿拉伯国家旅行社进驻宁夏旅游市场。

依据《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条例》修订调研论证工作,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意见》。

进一步完善旅游饭店的穆斯林接待设施。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重点推进《内河旅游船星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划分》等四项国家标准的实施。精心组织“宁夏旅游服务英语大赛”。

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落实责任,综合协调”要求,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工作。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观念,落实旅游安全主体责任和工作措施,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认真排查治理旅游安全隐患。推动各市县落实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健全旅游执法组织体系,强化依法行政理念。规范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各市县(区)要积极协调当地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建立旅游市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和“质量月”活动,推动诚信经营、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旅游环境,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支持旅游企业做强做大

组建宁夏旅游集团,调整和优化全区旅游资源配置,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运用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使各类资本向旅游领域聚集,逐步实现从资源特色地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决定》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旅游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空间。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突出主业、多元经营,努力打造旅游企业“航母”,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鼓励并支持旅行社在区外境外,特别是重要客源地和主要客源国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大型旅游企业向跨行业、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发挥集团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要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有效形式,实现产业聚集、融合发展的目标。

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认真贯彻全区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积极推行干部轮岗工作,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构建科学有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认真落实《宁夏旅游业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旅游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级分类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做好导游资格和等级考试工作,建立导游人员网上培训记分管理和通报制度。进一步改善宁夏旅游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师资结构,加快推进宁夏旅游职业学院创建进程,为我区旅游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紧抓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