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防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西方 体育文化 体育教育

1、前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摒弃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天然分离”的“泾渭线”,互为补充,相互加强构成了我们思考中国高等体育的基本方式和文化“眼光”。

本文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并从中去探索高等体育教育,旨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的内容和结构。

2、东西方体育文化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东方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东方体育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即公元前11—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南欧的古希腊,罗马都还处在稚气的神话时代,其体育自然也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8—5世纪的创造和发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于东方体育并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体育类型。至此,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世界体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由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体育交相辉映,平行而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2—10世纪,东方的亚洲和北非的多数国家相继进入封建社会,东方体育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兴盛发达的状况,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此时的西方体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同一时期的东方体育远为落后和贫乏。但是,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西方体育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并从战争和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现象。

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两股不同的文化源流,显然,东西方体育文化必须带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征。同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与体格的具体价值。

2、1 东方体育文化

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而使他们在古代所形成的兴旺发达的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和哀落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缩小了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的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擅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迁移和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2、2 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三阶段(十九世纪产生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和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缺乏运动以及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因而对竭力想摆脱这种状况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对他们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3、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突出了“三基”,可以肯定它把握了体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但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引思中,从“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来考虑,引发了我们对高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索。也许有人认为东西方体育文化这种“时代错位”的从学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的情感色彩,但以其为参照系进行自我观照,自我省察,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无论怎样是多了一个参照系,多了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也是多了一个自我认识的视角。

3、1 道德伦理教育和培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显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面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教育的任务更为繁多而具体,更为广泛而深刻,当前,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尚未得到加强,并有削弱的趋势。因此,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应真正将思想道德与教于体育教育中,真正使体育成为“成德成圣”的手段。

3、2 加大力度培养竞争价值观,提高人的群体素质

如果未来社会以“协调为主旋律”,那么,当今社会则是由竞争向协作转执的一个既竞争又协作的转轨时期。所以,在此阶段,除了要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外,还要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即形成良好的群体素质。群体素质是人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那种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公关协作的素养。不仅符合近年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完满状态的“健康模式”,也符合了世界教育改革从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的“学会关心”至90年代“学会合作”的思想变革。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表达出了努力奋斗,永远进取的灵魂实质,竞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竞争也是体育本质性特征。没有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要成功地培养和造成跨世纪合格人才,体育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通过竞争磨炼身体,发展和培养竞争思想和竞争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提高,求发展。

3、3 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练“外形”而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能力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的习惯,体现“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从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绍泸 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刘修武 奥林匹克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3]凌平等 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 江苏体育与科学1993(1)13—5

[4]卢元镇 中国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人的现代化  京体育科学1987(1)1—4

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教学效果;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20-01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关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专业术语、工艺程序、加工方法等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识理解能力低,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兴趣,因此都畏惧学习,失去学习信心,这是职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使这些基础薄弱或学习困难的职中生步入正轨,并向好的势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同一课程,结合教学大纲,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各不相同。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讲授有的班级需要2课时,有的班级则需要3课时,甚至4课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接受知识快的班级可以把内容拓展,难度加大。对于接受知识慢的班级则应降低难度,选取一些具体实例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如:机械制图中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这一知识点,接受知识快的班级利用2课时就能够分析形体,正确选择投射方向并作图。接受知识慢的班级先通过多媒体图片分析形体,抓住主要特征,着重强调各结构之间的交线特点,再让学生试着画图。这样分析讲解1课时,学生练习画图1课时,教师订正,学生改正1课时,共3课时。现在进度慢只是暂时的,学生把基础知识学牢固,学扎实了,以后的学习便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完成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走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因此,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基础差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一直存在学习习惯不当、学习不得法的问题而导致学习困难;有的是因为以前某次课上遇到的困难没能及时解决而使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恶性循环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有的是因为以前基础不扎实,来不及对知识进行吸收、整理和消化,所以学习滞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善待每一位学生,要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表扬和真诚的鼓励。教师应通过语言、行动把精神传给他们,让学生消除和克服“以前没学好,现在就学不好”的心理,让学生相信“我们有能力学好”“只要努力就有进步,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我行”“我能”“我可以”。例如:上课提问时,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哪怕他只答对一小部分,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又如:“作业有进步,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肯定性或赞赏性的语言,学生会感到教师关心自己、注意自己,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渐渐地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方面有了自信心,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抓好常规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课程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比如《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这一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像缝纫机踏板、汽车窗雨刷等,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缝纫机踏板、汽车窗雨刷工作时的动画,让学生分析,观察并与本节知识点连接起来,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家用缝纫机踏板是曲柄摇杆机构,汽车窗雨刷采用的是双摇杆机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不用死记硬背,便把知识学会了。

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防观念;淡化;发展;形式

培养和强化高校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喜爱国防、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增强国防教育及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责任感总体来说是建立在对传统国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国防教育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现代国防意识比较薄弱,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的淡薄和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平环境下,国民的国防观念普遍淡化,缺少氛围

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相对趋于平静,随着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原本存在的一些危境也基本消除,我国已经30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谁也不想战争,但是就是这种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在这30年期间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产生了松懈和麻痹思想,都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必再枕戈待旦了。这30年,几乎是成长了两代人,因此就形成了近乎两代人都存在了轻视国防、放松国防建设的情绪和现象。特别是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强烈灌输“考大学”、“挣大钱”,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人会想到保卫国家是自己的责任,只有那些高考落榜生、打工回乡者以及难以在社会上“混下去”的人才会考虑选择军营。而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队只是在大型灾害中出现过,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也给国人传递着一个国家太平、天下无事的信号,导致普通国民都认为国防建设的任务不是那么紧迫了,国防观念也自然不会强起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也曾发表文章称美国目前过度担忧中国军力增长还为时尚早,现今的并没有可在太平洋挑战美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会削弱其军力。

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经济利益的推动带来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开展雷防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动,国防教育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领导们认为只要经济上富裕就会使国防建设自然强大起来,国防教育讲起来主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分化,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价值取向。价值利益取向上的不同,反映到国防教育上就是重利益轻大义的观念在不断上升。

二、军人社会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职业荣誉感降低

职业荣誉感是激发劳动者积极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军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国防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然而,近些年来,国家发展了,但军队的社会地位却降低了。比如,我们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军人社会地位不高。高中生、大学生和国防生中分别有54%、66%和65%的人认为军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或“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6%、5%和8%。

据有关部门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关注的35个热点话题,国防状况名列第23位。另据1998年9-10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27个城市进行的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表明,在青年中最愿从事军人职业者仅占4.8%,比最愿从事私营或个体劳动者职业的仅高出0.2个百分点,比最愿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低21.3个百分点。这进一步验证了由于军人地位的下降,已影响到军人的职业荣誉感,并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开展。

三、严峻的就业形势影晌国防教育的投入和发展

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除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还有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待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面相当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和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业形势的严峻一方面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另一方面使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证、考研、找工作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国防;也使学校将一切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上,从而忽略了国防教育。

四、国防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国防意识的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而在军训中,训练科目主要是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军体拳、轻武器实弹射击等科目,由于扩招很多学校军训在校内进行,缺乏军营氛围,为了确保安全很多学校连大纲规定的轻武器实弹射击都取消了,军训成了队列训练和整理内务的代名词,更不用说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科目了。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现状是制约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军事理论课没有专职教师,教学是临时安排的任课教师,而教授军事理论课的教师需要具有较强军事、政治、历史、法律、科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课堂教学学生渴求的“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国防科技”、“兵器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讲授难以胜任,所以不能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趣点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缺乏兴趣,导致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淡薄和弱化。另外国防教育活动受经费、条件等限制,不能做到日常化和多样化,很难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而形成强烈的国防意识。

五、国防教育缺乏长效性、深入性制约了国防意识的形成

短期的军训是一种强化教育,一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如果不加以巩固的话,往往容易消失。当军训国防教育结束后,学校认为完成了任务,学生也开始感觉“松了一口气”,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结束后,学校基本不再安排系统的国防教育。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是大学生整个就学期间都安排有军事课程,每周至少安排2小时左右,军事技能训练中,基础训练时间和高级训练时间的比例约为1:2,三军共同科目和军中专业科目训练时间比例约为1:4,集中训练(夏令营)和理论课程时间比例约为1:10。不仅设有必修课,还有军事类选修课,还组织国防教育社团,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日进行教育,组织各种军事体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展览等进行普及性的军事宣传和国防教育活动。总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得发展,给我们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带来的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认真的分柝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社会大形势的变化之外,高校国防教育自身的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管益农.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0(3).

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语言教学法;分类

体育教师因其本身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动作语言和口令哨音等形式,这些语言都必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准确性、启发性、鼓励性、简洁性、针对性等特性。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声音语言方法的多种分类及其区别,有益于帮助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灵活运用语言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富有知深力和吸引力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个别谈话艺术、表扬批评艺术以及体态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与思想,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才能以语言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完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2 语言教学法

2.1 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运用系统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动作技术、技能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是体育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讲授法又可分为讲述法和讲解法两种。前者主要是讲授体育理论,介绍体育项目、动作名称、动作要领等。后者则主要是分析说明动作技术、战术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结合,密不可分,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语言教学法要力求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多练,切不可长篇累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失去应有的效果。

2.2 提问法

2.2.1 启发式提问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的讲解,有时学生不能完全领会,这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可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更新思路。比如:在讲解排球扣球的手臂动作时,可提出在打马鞭时,是鞭杆的力量大还是鞭鞘的力量大,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扣球动作。

2.2.2 对比式提问法

例如,教师在完成挺身式跳远和蹲距跳远的示范后,让学生回答这两种技术动作有什么区别,这样通过学生的视觉感知提高认识,在对比中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2.2.3 反馈式提问法

此方法是利用反馈原理,把课堂中所学的技术、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提问的方法,将反馈信息再传给学生。例如:在进行排球项目的垫球练习时,有些同学反映垫出的弧线太低,这时教师没有必要把垫球的技术动作重新讲一遍,可反问手臂是否插在球下面?垫球的用力是朝什么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纠正,加深体会,同时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2.3 修辞法

用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复杂问题的理解。例如:“快速跑”动作中,小腿充分深处迅速爬地后撩,可以用“像鞭子抽击地面”进行比喻;“小步跑”的动作,可以用快速下楼梯的动作进行比喻。这样比喻,生动形象,简单易懂。

2.4 鼓励法

通过外部力量来推动内在动力,使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达到调动积极性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额,常把尚未满足的需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形成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在外界的压力和引力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推动人的行为朝着目标前进。

2.5 分析法

分析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动作技术、技能所常用的一种语言方法。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分析法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便改正错误。在安排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活动时,就可以运用分析法,帮助学生发现如何在不违犯游戏或比赛规则的前提下,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采用找学生示范,然后再请学生分析示范动作正确与否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注意力。

2.6 口令教学法

口令是在体育教学中调动队伍、的动作,完成集体、部分或个人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口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口令的技能和运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练习的质量,也是衡量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的一个标志。在口令的运用过程中,要求准确、声音洪亮、清晰、熟练。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练习内容,对口令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在运用口哨、掌声、语言文字等辅教学法时,要注意应自然、和谐、恰当地把它们融会于口令之中,不可勉强使用,而适当地加入掌声或语言文字作为强调节奏感或动作转换,则会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2.7 指示法

指示法是不同于口令法的一种选择一定的词语对某一事情下达命令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清晰、坚定。如:在做前滚翻练习时,当练习者低头含胸,要做前滚动作瞬间下达“蹬地”的命令,而在练习者两腿蹬直,背部着垫瞬间下达“收腿”的命令。在动作练习的重要环节上采用指示法给练习者以特别的刺激,强化本体感应,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动作将起很大的作用。

2.8 评价法

评价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动作、行为等以简短的语言,用口头的方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学生课堂练习中的技术动作及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以便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用词语如:“好”、“不错”、“可以”、“不对”等。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尤其是对理解能力较差、掌握动作慢、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同时,多采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3 语言表达的要求

3.1 讲解重点要突出

对于新教材或技术复杂项目的讲解,更需要强调重点突出。对动作重点、难点或重要之处,画龙点睛地加以强调能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而适当重复使之突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强化记忆。

3.2 语言速度要得当

讲解速度太快,就会使学生毫无思考余地,不利于启发学生。讲解速度过慢,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因此在教学与训练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掌握好说话的节奏。

3.3 讲述语言要生动形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处于积极兴奋得状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而有效地获得知识。为了能使体育教学形成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气氛,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教师需要懂得语言艺术,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教学,讲解要生动活泼,新鲜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4 结束语

体育教学除课前准备的教案内容必讲外,常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各种情况,需要即兴就说,当场就讲,容不得慢慢考虑。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多阅读各类文章书籍,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及语言表达的艺术修养,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体育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掌握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方法艺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竞异.人体语言在思想教育中的意义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1996,6(1):24~29.

国防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相继兴起了一场强大的政府改革运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向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它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核心内容,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纵观全球,尽管各国所进行的改革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但基本上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实行权力下放,确立政府提供服务的宗旨,重视公众参与和政府的反应能力,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英美模式,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为特点的欧洲模式,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东亚模式三种基本公共管理模式。对于新公共管理的成效,人们的评价不同,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但与旧模式相比,由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代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模式变更的需要,因而显示了较强的现实性和生命力。

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部门和一项公共事业,教育改革是同一时期政府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事实上,伴随政府改革的浪潮,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教育重建运动也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展开。这场运动以提高公共教育体制效率为突破口,按照掌舵和划桨理论,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同时不断调整教育职能,实行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和适当分散;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要素引入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面向市场的自由化改革,使教育朝着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的自由化两个看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的方向推进。

教育国家化并不是指政府对教育的全面控权,而是按照管少管好的原则,从对教育大包大揽,转向权力下放和分散,但又从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对教育的控制转向确保和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准,并因此采取了对教育内容、教育质量等进行控制的国家化措施。以美、英等国为例,教育国家化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在:一是推行全国统一课程和考试制度。如美国以前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每州各自为政,在1990年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对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科学等五门核心课程分别制定新世界标准,并据此建立全美学业考试制度。英国国家课程从1989年开始实施,在此基础上的统考于1992年夏开始实施。二是削减教育经费和改革拨款制度。由于公共教育支出的扩大并不能带来教育的高质量和管理高效率,加之经济滞胀导致的财政压力,美、英等国采取了削减教育经费的做法,并将经费的有效使用与教育质量挂钩,以减轻学校对公共资金的过分依赖性。同时鼓励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与工商企业的联系,使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鼓励加强校际间为争取生源和经费而展开竞争。

教育自由化,也叫市场化,即在加强对教育内容等宏观控制的同时,国家采取政策措施,为教育创造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类似市场的环境,把教育朝着自由化方向推进。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推行的教育市场化重建。其主要措施是将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把经费分配、人员调配和政策制定等权利下放到各个教育机构,强调教育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在教育领域中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教育消费者的选择。通过民营化的形式把公立教育机构转变为自主管理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普遍地看,美、英等国教育自由化改革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存在共性的做法:一是增加地方教育控制权,扩大去规章学校的数量,给予更多的学校以发展其个性特色的空间。二是通过继续扩大家长对公立学校的选择机会和标准化考试来控制学校的办学效能,实行对学校分权与问责并举的政策,构建教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外部机构、组织、团体之间广泛的伙伴关系。校本管理和学校选择等把公立学校推向市场的做法,代表了教育自由化或者市场化最主要的走向。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是教育分权化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形式。它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改革的首要单元,并依靠重新配置资源(即赋予学校决策权)来推动和维持改进的首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权力下放、自主决策、家长、社区参与管理。从进展情况看,改革初期,校本管理对管理效率、教师表现、学生出勤、家长参与以及教育公平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学校效能的最重要方面改进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方面,却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近年来校本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实行学校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学校民主式的自我管理;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授予学校相当大的自主权的同时,也让学校肩负对等的责任,并加强对学校的问责;要求校本管理的成果应当通过学生学习结果的改进来反映。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在美国出现了具有更大自主权,在运作中不受许多传统公立学校规章限制,引入学校选择市场机制的特许学校。

学校选择指任何用于打破学生居住地与就读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关联、旨在降低传统公立学校地理位置限制的政策措施。传统的公立学校体制是以地方政府垄断的形式运作的。在这种体制下,学生都必须到指定的学校就读,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体制的指导思想是政府本位,而不是学生本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长不得不选择私立学校,从而受到成本、距离、民营学校的录取标准等约束。比如,选择私立学校,家长将不得不缴两次费,一次是以纳税的形式为他们所舍弃的公立学校缴费,另一次是向私立学校缴纳学费。批评者认为,这甚至比强迫孩子进入教学质量低劣的学校更不公正。但不管怎么说,学校选择拓展了人们在自主选择学校方面的权利,它既是保障受教育者权利的一种有效改进形式,又对传统公共教育体制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被视为撼动传统公共教育体制的杠杆,在西方大行其道。为推进学校选择,各国政府采取了包括一系列以提高学生及其家长的自主性为目的的政策措施,如开放招生、教育券计划、学费税收扣除和针对教育的免税储蓄等措施。

总而言之,为适应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的政治经济背景与改革目标变化的需要,对先行的被认为使缺乏效率的公共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了调整,将公共教育有关的权利与责任在各有关当事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和平衡: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在制定课程与课程标准、目标方面的权力,另一方面更多地下放了学校管理的权力;一方面强调中央政府对公立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成绩评估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引进市场机制,以促进学校提高其对家长和社区的责任感和对他们要求的关心。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改革既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依据,但同时教育并没有因此完全市场化,国家在教育中的作用仍是主导的。

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特别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政府改造以来公共教育体制改革实践中吸取合理成分,对加速推进国内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