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理论框架
我国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要缓解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缓解方式。老年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务必有一套完善的、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笔者首先探讨了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如何根据内涵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
1、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
1.1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
所谓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指以广大老年人对健康和体育文化的追求为基础,经过社会各界的公共努力,为老年人提供进行体育健身的场地、科学指导和消费等体育健身环境,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需求,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的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1.2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1)老年性
所谓老年性,是指体系的服务对象和内容都必须针对老年人,包括提供的场所、组织、科学指导、体质监测等都应该专门针对老年人,如果没有突出老年性,老年体育建设服务体系就无从谈起。
(2)公益性和社会性
所谓公益性,是指政府免费向老年人提供的各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健身指导等免费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对于体育的基本需求。
所谓社会性,是指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仅依靠政府的公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应该鼓励和加大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弥补政府在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为主导,社会其它各界为依托的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3)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各个部门与各种组织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系统性较强的体系。
(4)服务性与保障性
所谓服务性,是指能够根据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体育健身的条件、实施和措施,满足老年人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让老年人能够真正享受到体育健身的成果。
所谓保障性,是指保障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能够持久的运转下去和功能的有效实现。服务性和保障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服务性就没有保障性,没有保障性,服务则无法持续进行。
2、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2.1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依据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从理论上将本体系进行了分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包括六个子体系:场所体系、组织体系、指导体系、供给体系、检测体系和骨干队伍体系。保障体系包括七个基本保障子体系:法律、资金、科技、管理、舆论宣传、教育培训与评估激励保障体系。
(1)场地设施体系:体育场地是老年人进行一切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场地的建设地点、设施质量、数量等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
(2)健身组织体系:老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为了避免盲目性,必须具有相关的组织体系,为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
(3)信息供给体系:健身信息的及时供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体育兴趣、拓展体育视野、提高健身质量等。
(4)活动指导体系: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效率高低与健身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部分老年人由于健身知识不足,健身方法不当而造成了伤害,以至于害怕体育锻炼。因此,构建政府、乡镇、社区等为一体的健身活动指导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效果。
(5)健康体质监测体系: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来评定老年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以便更科学的制定锻炼强度和方式。
(6)骨干队伍建设体系:骨干队伍是连接政府和老年人,社会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可以将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传递给其他的老年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法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是顺利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老年体育健身的基本准则。
(8
资金保障体系: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要正常运行,资金是关键,充分的资金,合理的分配是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
(9)科技保障体系:科技的发展要服务于人们,对于老年人体育健身来说,要积极的实施各种科技政策,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对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以提升锻炼效果。
(10)管理保障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服务效益,规范体育活动,保障老年人体育活动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手段。
(11)宣传舆论保障体系: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途径对老年人的科学、合理健身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意识。
(12)教育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培训,加强老年人对于运动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掌握,防止不当锻炼给老年人造成的伤害。
(13)评估激励保障体系:通过评价来衡量各项指标,以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各种服务体系的供给方式
各种服务体系要能够有效的服务于老年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政府供给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市场提供盈利性的服务体系和第三部门提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体系。
3、结束语
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民众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效果,应根据上述分析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框架建立完善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以便给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7(4):6-11.
关键词:社区养老;医疗保健体系;日常照料;服务体系;精神文化;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69-02
一、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历史背景。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如表1可以看出:1995年,黑龙江省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百分比为7.6%;到2004年就达到10.4%,超过了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5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5%,今后每年还将以6.2%的速度增长,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加深。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加,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显著,给我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观念及方式正受到冲击。当今社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代际关系模式。家庭已满足不了新增的老龄人口的生活照料需要,养老不再只是家庭内部的事,正演变为社会化问题。因此,现实和未来呼唤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依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点建立新型养老服务的家庭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三)现有社会化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
目前黑龙江省社会养老机构数量较少,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床位非常紧张,全省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有5.6万张,每千名老人平均只占有11.5张床位。我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要。据初步统计,我省城市需要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有60余万,目前,城市养老的床位数仅达到了老年人总数的1%,只能满足需要养老人数的10%左右,难以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可见机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服务的一种辅助方式,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我省在目前这种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进行社会养老所必须的经济实力尚未奠定,因此,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构建城市居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以及机构养老的不足,再加上是“未富先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决定了我省必须在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寻求新型的养老方式。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很好的适应了老人及其家庭需求。可以说,社区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二、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在每一个社区都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工作场所、科室设置、设备配备、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整改和提升,营造舒适、明亮、宽敞、温馨的就医环境。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增加卫生医疗服务站的门诊科室;更新社区卫生站的医疗器械;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药品需求。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老年人在社区看病报销的比例。
2.加强城市社区医疗保健队伍的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的专业医护人员要尽量从各医院选派技术好、责任心强、医风医德佳的医护人员轮流进入社区值班。建议由街道、社区配合,市、区卫生部门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医生,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家庭医务护理人员可从下岗职工中招聘4050人员,经严格选拔、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举办医疗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利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活动场所,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同时,也可以开展医疗保健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老年人的积极性,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深化和扩大。建议该任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支持,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4.进一步完善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困难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构建。城市贫困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储蓄不足,使得他们很难应付任何应急的事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为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水平。关注贫困的老年人,特别是关注那些不享受离退休保障的城市老年人,及时地发现并给予必要的救助应当是做好缓解贫困老年人生活压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日常照料服务体系
1.建立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日间照顾中心主要是专门为身体机能受损的老年人开设的,让他们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休养将有利于老年人的康复。中心将提供个人照顾训练、康复训练、健康教育、膳食服务等,帮助身体机能受损的体弱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尽可能在家中安度晚年。
2.提高日常照料服务人员的素质。要对准备进入社区为老年人做日常照料服务工作的人员开展考核准入制度,即要通过日常照料知识及技能的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该服务行业工作。并不定期开展先进的为老服务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日常照料服务人员的素质,使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更进一步。
3.继续完善社区日常登门巡视制度。组建由社区管理人员、敬老巡视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巡视员队伍,搜集并整理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社区管理委员会、为老服务供应商或机构,逐渐满足老人需求。巡视员和志愿者监督并向社区管理委员会反馈供应商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老人满意度。加强社区民警与空巢家庭老人的联系,定期对空巢老人居住地的巡视,向社区民警提供重点空巢老人情况,以便为老人及时提供救助。为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义务安装了紧急求助铃或提供应急电话等。
4.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建设。社区信息化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载体。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形成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等专项网络服务平台。如哈市道里区通过与邦尼公司合作,采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等现代技术,研发和设计了 “随身通老年人应急信息援助服务系统”,建立了“网络养老院”;肇东市依托市信息中心网站和社区服务热线,开通了养老服务专线等。各社区要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发展实用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三)精神文化服务体系
1.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或完善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将其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和一个合格社区的验收标准。老年活动中心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从而使得老年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还可以为老年人建设社区老年学校,开设如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2.进一步丰富老年休闲娱乐活动。建议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纺织绘画和工艺制作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
3.建立老年人情绪辅助中心。针对大多数人进入老年以后,不能很快适应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等问题,建议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情绪辅助中心,该中心聘用一些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辅导,开展单独辅导、家庭辅导、小组辅导等协助老年人认识自我,让他们重拾自信和力量,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充分发挥居民业余文体协会的作用。社区居民业余文体协会,是活跃社区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形式。如成立音协、舞协、篮球协会、书法协会、文学沙龙等组织,为广大文体爱好者提供交流的舞台。协会要通过有效引导,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体设施的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8.
[2] 陈淑君,公大勇.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关键词:社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1—02
引言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社区心理干预逐渐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要求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拥有超出1.6亿的老龄人口,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建设已经不容忽视。而其中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特定的心理转化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问题[1]。在整个老年群体中有相对比较独特的特点,因而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北京市X社区以及Y社区是非常典型的老年社区,其社区内的老年人已超过居民总数的40%,并且两社区均作为北京市较早一批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社区。本次研究开展于2011年8月,历经一年的时间收集咨询室使用情况,结合两社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看法和态度,整理相关材料对当前社区心理咨询室尤其是老年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三级预防理论[2]
初级预防理论:指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
次级预防理论:及早发现社区居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并及时干预、治疗服务。
三级预防理论:指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人数减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
同时,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还涉及压力应对、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愈后心理健康等,主要的服务方式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两大方面。社区内均设有专业心理咨询以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探讨,可以发现,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是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而且十分注重心理学在社区和社会的应用,倡导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与非专业人士共享的态度方式,而且发展历史较长,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从而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模式。其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发起或引导、社会支持、社区动员,这样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方向性,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又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而且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队伍建设完整、基本上都考虑到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
(二)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有:第一,医学模式:它是指各种卫生机构承担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存在形式。例如,现有的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社区“伸腿办院”、疾病控制中心在社区的宣传教育等。第二,社会模式:它是指社会上自发、自愿形成的占据社区一席之地的个体性质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存在形式,从业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目前的这些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普遍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规范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面上欠深入[3]。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所建立,但是仍属于初步阶段,专业人员不足、相关机构缺乏以及居民认识的偏差都制约了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对象心理需求特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吴振云等人通过调查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而分析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老年人在不顺心时选择谈心的对象,按选择的比例大小依次为老朋友/老同志、家人和邻居;在心情和心理感受方面,老年人总体上心情较好,但心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总体上也比较好,会随增龄而降低,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此研究可见,老年人最愿意与老朋友、老同事谈心,说明人到老年需要有知己。与家人谈心,与晚辈沟通,互相尊重、信赖,密切关系,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可缓解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反应(如孤独、抑郁和失落感等),有益于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依旧存在,同时,根据他们本身人群的特点,他们所产生的自我调节方式以及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访谈结果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咨询理解存在偏差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受访者大多表示社区内的心理卫生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社区内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一年有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当我们问及他们是否听说过社区内的心理咨询室时,多表示不知道。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们表示并非社区内的宣传不够,而是居民对于“心理咨询”这几个字表示抵触,并没有留心这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心理服务就是心理咨询,而且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心理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精神性疾病症状的人”;部分认为:“在遇到重大负面事件或自身无法调节心理冲突时都可以去”;还有人提到“寻求服务的人多多少少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或“自己有些问题”。并且强调虽然他们认为心理服务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自己不需要,因为他们有一套自身的调节方法。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个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现代医疗技术也不断革新,这些,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经济基础。尤其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是国家本养老保险的首批试点地区,所以辽宁的老年人基本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目前,辽宁省初步建立了“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中介为纽带、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这一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一、辽宁养老体系发展现状——以锦州为例
居家养老曾经是中国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很大挑战,“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家庭养老可以采用,社会养老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也可以采用。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目前,辽宁全省的养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1.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民政局社会福利科是居家养老的管理机构,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和管理范围。同时,街道成立居家养老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自2005年8月起,锦州市各街道将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负责养老护理员的管理、组织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考核、调配,还调查采集摄取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老护理员,并且定期征询老人意见,改进服务等等。截止到2012年1月末,锦州市已有2300位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全锦州市有四千余名名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养护员的岗位,为老人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入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2.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政府根据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于符合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8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在节假日,由社区人员向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给予不同的物质补贴,如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3.机构养老服发展迅速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共有63家,以小型养老机构为主,床位低于50个的有57家,50~100个的有4家,100~200的有2家,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福利院规模最大,共有250个床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分为多种形式,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多种形式,其中老年公寓形式居多。政府对于养老福利机构也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依据规模大小给予不同层次的补助,辅助小型养老机构扩大发展,鼓励大型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规模等。锦州目前养老机构的状况仍然是供不应求,因此,锦州政府仍然扩建养老机构,在完善机构设施的同时实现每一区都有一所高档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机构的养护员都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二、辽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障碍
1.服务设施供需缺口大
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锦州市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锦州市有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达3万多人,但实际床位数量却不足4000,缺口竟接近3万。需求压力巨大,但供给却极为有限,这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了巨大的供需不平衡。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将会愈显愈烈。从机构的医疗设施方面看。锦州市国营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疗服务部门,且医疗服务功能较完善,各类药品齐全,常用医疗器械较齐备,包括血压计、输液器、体重器等.除手术和较严重的疾病外,常见病、康复医疗、理疗、保健等都能在机构内部得到解决。但个体办养老机构在医疗方面并不完善,甚至大多数养老机构并不设立医疗服务部门。
3.服务覆盖面窄
老龄化是全社会性的问题,所以,养老服务应当是面向全社会所有成员,但现在因为财政限制,社会参与的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从锦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讲,在社区服务方面,能够享受社区养老的基本是“五保户”老人或者家庭贫困的低保老人。这些人在经济上存在困难,政府给予的津贴又十分有限,所有他们很难获得更加优质全面的养老服务。而且目前养老服务机构的收费还比较高,以锦州市的社会福利院为例,床位费每人每月1200元,这对于老年人来讲还是普遍偏高。伙食费一般在600元左右,老人的基本护理费220元。这样算下来,一位只需要基本护理的老年人每月入住养老院的费用就达到2020元,锦州市退休职工的平均工资约1100元,连尚未算上医疗消费的养老院费用都承担不了,更枉论服务全面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了。
4.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当前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目前,锦州不论是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养老服务机构都缺乏专业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质量不够。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例,目前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帮忙联系的养护员。这些养护员多数是下岗女工,他们缺乏基本服务技能使得老年人对此类服务缺乏信任,加之养护员文化水平较低和为老服务的意识浅薄,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思维与年轻人不同,有时会有一些偏激的思维,养护员不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老年人想法,无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开解,反而跟他们发生冲突,导致养护员频繁更换。
另外,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人员有相当比例是志愿者。志愿者占所有养老服务人员总数的15%,并且不具备稳定性,大部分为学生,他们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的,所有存在流动性,并且不具备专业性。如果可以吸收部分稳定的志愿者来从事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可以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三、对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的建议
1.建立多元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来看,都是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中都扮演了比较明显的主导角色。无论是在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或是在对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上,政府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组织、企业、社区等都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中来,改变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从而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
2.增加吸纳经费的渠道
国外养老服务经费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由政府拨款。也就是养老的公共设施的日常经费由政府提供,在少数国家很多养老服务都是政府资助经费,老年人无偿获得服务。二是来源于个人和组织捐款。现代社会中,国外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主要通过契约方式向社区组织购买服务;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通过拨款数额的增减,体现政府关注的重点,达到控制社团行为的目的。政府除对养老服务进行必要的资金资助外,还主要进行广泛的动员,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社区动员,社会资本支持。
3.吸引志愿者加入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打造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也是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志愿者服务不仅因为其无偿性的基本性质为各国养老服务节约了开支,同时也由于其服务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对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因而各国对发展志愿者队伍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4.建立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城
目前,由于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单纯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很难形成体系,难以全面覆盖老年人的生活,给予他们最妥善的照顾。因此,产生了一批以“老人城”的形式出现的新的服务社区。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吕斌透露,该委员会在未来3至5年拟在全国建设20个综合性的社会养老示范基地①。这对辽宁的养老服务体系指引了新的方向,锦州市就在此基础之上做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新的努力。据民政局数据,锦州市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为17.5%,超过全国平均比率5%,且未来几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重。目前锦州养老社区发展模式不均衡,以政府主导的养老院等市政配套设施,与市场需求相比差距很大。锦州市场化的养老住宅尚处于起步状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准和消费能力增强,养老朝着中、高档和差异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锦州政府吸引外资企业进驻锦州高档养老市场,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建设中高档的生态养老社区,打造锦州养老市场的第一品牌。并由上海东滩顾问公司就该养老社区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可行性调研,项目组分析了当前国内和锦州地区老年人养老的市场需求情况,实地走访了相关机构,了解了当地养老市场的现状,发现锦州地区专业养老机构发展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丹.提高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刘瑜闻.完善辽宁省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3]霍仕明等.辽宁代表建议完善社区养老体系[J].法制日报,2011,(1).
[4]高秀艳.辽宁省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浅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6).
[5]钟桂华等.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正叫响[J].辽宁日报,2009,(5).
1.1宜春市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宜春市于2010年4月荣登“中国宜居城市榜”,并于2012年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以来,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目标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显成效。根据宜春市旅游局的介绍,宜春城区72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有15.7平方公里的山体和水面,其氧含量等标准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由于空气好,含氧量高,生活节奏慢等特点,吸引众多外来人口到此定居,其中又以65岁以上居多,宜春市统计局于2009年5月发表的《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加快宜春市崛起步伐》表明,宜春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宜春市总人口的8.1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1.2宜春市老年护理现状分析首先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据统计,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占老年人口的19%。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以宜春市为例,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已设置了医学专业的学校均无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只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但专业性不强,导致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专业护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其次是老龄人对医疗护理保健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由于我国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庞大的老年人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导致对卫生服务需求激增。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出现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的变化,易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同时,老年人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护理不仅是单一的疾病护理与生活照顾,而是更深层次的掌握,以维持老年人最佳功能,使老年人无病长寿,身心健康,缩短老年人被照料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是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意味着在老龄化到来的同时存在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小型化),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现状尤为突出,三代同堂家庭的减少、“421家庭”的增多,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继续,养老服务更多依赖于社会。但社会卫生服务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例如一些仅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却选择在综合性医院就诊,导致综合医院床位不足,加剧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2改进宜春市老年护理工作的三大对策
2.1实施整体护理进入老年期,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丧偶、疾病等突发事件,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衰退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老年护理工作者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树立整体观念,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更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统一,做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同步到位,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2.2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员缺乏状态。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市场空缺很大,医学院校可根据就业趋势开设相关老年护理专业,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突出人才培养建设,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重老年护理课程比例,突出老年护理特色,注意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使老年人和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进入到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常规教育中。
2.3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强化家庭护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如特殊护理中心、老年人日托所等机构。积极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院,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将闲置的场所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
3老年护理在构建“宜居宜春”中的积极性作用
3.1有利于促进“宜居宜春”和谐稳定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完善养老体系,倡导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老年卫生保健系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2有利于提高“宜居宜春”整体形象宜居城市不仅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和配套的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在“宜居宜春”建设中,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及老年护理知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