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物流现状

乡村物流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物流现状

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集散物流;行业协会;农产品;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12

在我国倡导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打造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乡集散物流是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基础,其承载着保证城乡之间发展的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通的重任,同时也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之一。当前,城市物流与乡村物流之间差距大、衔接难度大,城乡物流之间信息化和技术的运用差距大,而城乡集散物流模式陈旧,成本居高不下。要解决当前城乡集散物流所面临的困境,必须降低城乡集散物流成本,寻求合适的物流模式。本文的研究针对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当前城乡集散物流的模式,通过对比和借鉴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当前城乡物流的机遇和发展方向,探索出合适的城乡集散物流管理模式,以达到合理利用城乡资源,促进城乡物流发展的目的。针对城乡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等问题,对城乡物流集散管理运作模式展开研究。

1 城乡集散物流

1.1 城乡集散物流概述

城乡集散物流是指物品在城乡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物流活动。城乡集散物流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一个枢纽,其消费者多为终端消费者。城乡物流集散主要是包含工商业产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这个双向物流主体。这个双向物流系统涉及面广,消费者数量庞大。这个物流系统所包含的物流内容主要有:日用消费品物流、行业分拨物流、农村生产资料物流、农产品集散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快递等。从物流的流向来看,由于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和以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规划,现阶段城市向乡村扩散的物流需求量一般高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需求。

1.2 城乡集散物流的特点

城乡集散物流在双向流通的过程中,一般流向不同,物流的内容会存在差异,此外,其性质特点也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城乡集散物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物流的参与主体众多,结构复杂;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较大;物流成本高,呈现出面广、点多、人员及货物不集中的特征;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公路运输的单位运量少。

2 我国城乡物流现状问题

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且技术保障缺失。由于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配套的设施建O工作严重滞后,而城市系统中,物流设施完善,物流较为发达。城乡之间严重的基础设施失衡问题给城乡之间的物流衔接带来了难度。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先进的物流储存仓库;农产品仓储、运输等技术水平比较低,农产品的损耗率难以降低,附加值较低。

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我国乡镇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城乡集散物流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忽视了物流的信息化,把现代物流等同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总体来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且现代物流意识淡薄。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对信息传递认识还停留在打电话、发传真等方式上。对于一些先进的RFID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的使用程度基本为零。

物流管理观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城乡集散物流管理观念陈旧,存在工作人员的服务差。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和底层管理人员大多学历较低,没有专业物流知识,专业化人才十分匮乏。乡镇物流业的生命力较脆弱,接受新东西的速度慢,抗风险能力差。城乡集散物流管理难度大,特别是乡镇的一些传统物流业,他们将物流等同于运输和储存,仍然保持着旧有观念。

政府政策的保障力度有待加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连锁超市将分店开到农村从而保障农产品销路以及农民收入。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来提高城乡物流网络的运营效率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收入比城市居民要低很多,其消费能力并不强,对于连锁商店所销售产品的需求也十分不稳定,这就导致了连锁超市经营成本较高和库存难以控制的问题。这些连锁超市只能压缩物流成本来降低经营成本,这样无疑会加剧物流市场的混乱局面。

乡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缓慢。乡镇零售行业零散,而且很多零售商实行物流自营。在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由于物流意识不强,导致乡镇的第三方物流工作点分散且作业面积狭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第三方物流工作人员素质比较差。一方面,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乡镇地区发展十分缓慢,数量少且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很多的第三方物流只是在乡镇设立一个物流收发点,其工作人员也不是物流公司的正式员工,所以可能存在乱收费和服务态度差等现象,使该物流公司的形象受损。

3 我国城乡集散物流的分析

3.1 传统供销社模式分析

供销社自建国成立以来,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一直承担组织农民生产,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责任。传统供销社主要经营农资、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和快速消费品,其中农资(一般指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等)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它承担着农业商品流通的使命。据我们调查,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大部分依然沿用供销社模式。但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户分散经营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供销社运营模式和基层组织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传统供销社现行的运营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配送方式主要是单向配送,导致配送成本过高DD农资产品一般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再到乡级农资专业合作社以及村级农资服务中心,这种模式只解决了农户的“买难”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卖难”问题,同时由于农户相对分散、到基层组织的运输距离长以及农资产品种类多、数量少等原因导致单向配送成本高;二是盈利的空间十分有限DD由于较高的配送成本与经营成本,导致基层供销盈利只能是局部环节,盈利空间有限。基层合作组织向农户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将较高的经营与配送成本“转嫁”给农户。

3.2 城乡集散物流经营模式的分析

城乡集散物流也可以说是末端物流,包含了乡村与上级城市之间物品流动的一切活动。经调查在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各物流运营主体的经营模式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联合运营物流。物流成本是评价物流的主要指标,也是运营主体选择运营方式的重要依据。

在城乡物流集散过程中,自营物流得选择主体主要包括医疗、公司、连锁超市等大的运营个体和一些零售业的小的运营个体。前者选择自营物流的原因:一是可以有效地对物流进行控制和资源进行配置,确保物流配送的速度和质量;二是乡镇第三方物流水平低,成本较高,难以达到自身的要求。后者主要由于订货批量小,订货点集中,订货周期密集且较第三方物流来说可以减少装卸、搬运、包装和信息等方面的支出,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

相比较自营物流来说,城乡之间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不是很受欢迎,主要是其发展缓慢,乡村人口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很难降低其运营成本。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电商的推进,第三物流运用其专业化、标准化的操作以及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在大型工业设备和快递等行业上会有较强的优势。此外,还能在物流配送过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联合运营物流在城乡物流的集散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零售商共同利用自身的物流资源进行物流的整体运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自身的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二是一些农产品、生鲜产品以及零售商的少批量补货利用城乡之间的客运车辆来达到及时供应,但是运量太过于局限,只适合少量或者特殊货物的运输。

4 四种创新的城乡集散物流模式分析及优化

4.1 行业协会主导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城乡集散物流经营运作散乱,其主要原因在于个体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及零售商分散经营力量薄弱,难以掌握市场信息,而且这些个体内部存在较大竞争。当前存在的“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因为农户力量分散薄弱,在合作中处于劣势。传统的供销社模式解决了农户买生产资料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其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行业协会主导的物流模式则是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行业协会,使行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对内约束农户行为,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资料供给,对外与公司等合作,把握市场的整体信息。此外,行业协会与城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既可以将农产品直接运往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日常用品批发也可以借助这条运输线路向零售商进行集中配送,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

4.2 物流园区主导的物流模式

城乡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是根据城乡运输、销售、批发等物流活动集约化、一w化的构想提出并建立的。在乡镇的对接城市建立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在此基础上,拓展原有批发市场市场的集散功能和一些中介组织的集约功能。一是农产品经过物流园区的集中和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销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物流园区向下直接向乡村供应日用品,向上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从而减少中间的供应商,减少成本;三是随着电商的发展,物流园区可以为电商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为货物的中转提供平台,同时整合城乡之间的运输资源。

4.3 农产品产销―体化的物流模式

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设想源于日本的市场外流通。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也在增长,产销一体化模式是指由乡村建立的连锁小超市或农村合作社将生产的农产品经过包装后直接销售或运送到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和饭店等消费地。该模式实行直接运、销,大大缩短流通环节,从而减少流通损失,提高流通效率。但是,产地超市除了销售农产品,还要及时从农户收购各种农产品,通过超市之间所建立的配送网络将农产品配送到销售地。

4.4 第三方物流的物流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繁荣,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运作形式,将是未来城乡物流运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前城乡之间第三方物流建设程度低、管理混乱。例如,快递业在乡镇的经营主要是与零售商店建立合作点,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乱收费现象。随着电商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快递业也将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的推动下,第三方物流能够很好地发挥其高效地计划、组织和协调控制能力,第三方物流可以提供专业的运作和服务,将能在城乡集散物流中占据一定的市场。此外,各乡镇正在加强城乡之间物流市场的规范性运作,将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机会。

5 结束语

近几年以来,随着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网购模式逐步进入乡村,也推动着我国的城乡物流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城乡之间集散物流的一些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的研究,发现并探究当下城乡集散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和优化构思了四种较为合理化的运营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城乡集散物流模式会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主导模式,更优化的模式需要学者们不断去探讨和实践,期望乡镇物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路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供销社物流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7):7-9.

[2]梅培.基于协同创新的城乡物流运营一体化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9):74-75.

[3]张文松,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选择[J].物流技术,2006,(3).

[4]孙志磊.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储运,2009,(1):108-109.

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第2篇

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村需求等各项政策的拉动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长期困扰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传统农业借助电子商务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的多样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物流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不健全、布局不合理、资源不集约、基础设施不协调、功能不完善,导致农村物流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较高,以及农村地区对于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的不了解,已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短板和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问题

(一)物流节点设置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包括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个层级,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但是目前的规模还没有形成,大多数的层级设置形同虚设或根本没有设置,在基建的不合理状态下,物流配送网络覆盖面过小,物流配送运输环节运营显得十分困难,便遏制了电子商务物流在农村地区的普适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提不上日程,因此农村人民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的态度显得较为平淡。

(二)物流模式缺乏实用性,运行成本较高

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居住的较为分散,并且货物运输量较少,运输起来既消耗时间又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物流很难形成规模效益,甚至可能是亏损运行,如果要把货物运输出去,在这样分散的农村环境来说,也十分困难,在原来的运作模式下,十分不适应农村地区的实际现状,成为限制农村地区物流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农村地区拓展电子商务物流的业务进程较为缓慢,很多人这个行业还是处于观望状态。

(三)信息平台建设不合理,信息交流受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商务贸易模式,那么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可行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来支撑整个行业包括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但是目前针对电子商务物流搭建起来的都是适应于城市的发展的信息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还处于一个低级阶段,这个课题如果不加以攻破,电子商务物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的体系构建对策

(一)加快农村地区物流枢纽建设

通过改善城乡末端配送设施条件,加快形成农村地区的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让农村产品走得出去,大幅提升农村物流水平,同时推进邮政、供销、交通等部门和快递企业与农村物流服务资源的共享,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县乡村三级网络构架,加大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

(二)创新农村地区物流发展模式

近年来,农村电商不断发展,农村电商物流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以寻找合适发展的道路。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自建+第三方物流等模式不断涌现。给农产品电商物流今后多样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针对农产品电商物流的特征,可以适当的引进自营物流+消费自提/自营配送模式,物流外包-自建渠道-渠道外包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等新型的物流模式来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把城区资源带进农村,也使得农村的农产品、人才以及市场信息走进了城区,从而形成城乡互促、和谐发展的局面。

(三)建设农村属性物流信息平台

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长春市 农业发展

0 引言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概念的发源地是美国,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开了认识物流的序幕。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实证分析较少。吉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条件。长春市位于东北交通的网络中心,地处城市通衢的十字路口,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及周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系列物流中心和园区相继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主要就是改变市场的交易设施、装卸和仓储设备等条件均有显著的改善。但同时农产品物流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健全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输送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提高农产品现代物流的质量与效益,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

1 长春市农产品流通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物流功能的组织,也是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不同功能的物流组织高低搭配,互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面向多种群体的物流链条。长春市物流主体种类较多,有单户、有合作经济组织机构、有加工企业还有批发市场和大型的连锁超市等物流公司等,但市场体系还是主要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组成,生鲜超市和连锁专卖店比例很小,且规模有限竞争力不足。

1.1 农产品单户经营者 单户的农产品经营者主要指流动摊贩,他们普遍存在于城郊地区和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将自己生产的产品运输到城市中来买卖,多在城市边缘的简易农贸市场和路边交易,单户交易量较少,比较便利,而且价格低廉,使农民增收。不利的是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周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

1.2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些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是为了解决单个农户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多个领域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购销等诸多环节。但是在目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还不足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汇聚起来,效能还比较低。

1.3 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商业业态,是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交易对象,为买卖双方提供长期、固定、公开的批发交易设施设备,并具备商品集散、信息公示、结算、价格形成等服务功能的主要场所。而目前长春市主要的农贸市场是长春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东天光路农贸市场等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分布,也有专门品种的市场,例如宽城区铁北水果集散地、东广场海鲜水产批发市场等。

1.4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的是农贸市场的设施较差,不能满足存储、装卸、加工等物流功能。它是离消费者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市场,也是普通消费者主要获取农产品的地方,多分布在居民小区附近,长春市内数量很多,便于消费者采购。

1.5 连锁的超市和农业物流公司 农产品物流公司一般不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多是转运农产品到批发市场或者是农贸市场和超市,承担城际和省际的运输。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长春欧亚超市、新天地连锁超市、恒客隆等。

2 长春市农产品物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物流成本高 目前长春市大宗农产品主要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物流环节。这样多的环节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有的技术条件、时间以及市场因素导致大量的鲜活农产品不能够及时快速的销售出去,导致产品的积压和浪费,流通渠道的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提高。长春地区物流成本一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40%,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2.2 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不

足 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损耗严重,物流环节浪费严重,长春物流基础设施差,货场,仓库,运输车辆,设备不足,以及对装卸搬运队伍管理水平,而铁路专线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以至于大量的商贸储运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长春地区除少数物流园区外,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只有少数批发市场有先进的冷库等设施,车辆上主要是普通货车,缺少特种车辆。交通上,虽然不断新修城区和乡村道路,但是由于原来基础薄弱,后续资金和管理不足,村村通和城市联通的道路在方便和维护上还需加强,道路通行能力不足,导致运输不便,运力不足。

2.3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好比就是物流的神经系统,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第一时间来反映给市场以得到最快的处理,这样才能对市场突发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流通的方式和技术上的限制,使长春地区还比较缺乏科学核算和系统联动的信息网络。农产品生产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缺少共享机制,生产者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物流人员不能及时将农产品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3 长春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的改善长春的基础设施,要完善一些相关的配送设施等建立和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使用。还应在农产品精加工、细加工、冷冻保鲜和包装技术上加大投入,降低农产品物流过高的损耗率,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加农产品最终价值。加快规划长春市的道路网络,及时修缮已有道路,提高市内交通通畅度,提升乡村和乡村间,乡村和城市间的联系便捷程度,不断提高整体的运力和效率减少浪费。

3.2 加大信息建设和人才培养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来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为农产品的整体物流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目前就长春市的吉林大学和长春大学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更多的高校在开设时要更加专业化。同时,大力引进必要的外来人才,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

3.3 鼓励对农产品物流的投资 政府在建立有效的农产品投资机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就要制定优惠贷款措施,重点扶持一些龙头的物流企业,来带动更多的小物流企业发展,致使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拥有一个公平的平台,调动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竞争下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拓宽流通渠道,构筑物流体系 对现有的物流主体进行系统的整合,减少缺乏抗风险能力的和有重叠功能的规模较小的组织,使之形成不同级别不同功能有效搭配的物流系统,改变单一的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物流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农产品物流运作的新模式,创新流通模式和方法,使物流渠道多样化,物流方式简单化,有效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完善发达的中介组织,支持农户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联系。将农产品的物流整合纳入一个物流体系中,这样虽然各自发挥着作用,但是不会杂乱无序;就需要我们完善综合协调机构,使物流体系有章可循进行统一管理,以此来提升现代物流系统在长春市产品市场的统一度。

参考文献:

[1]程蕾,王道平,李锋.我国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及规划框架—以北京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1,6:30~34.

[2]王伣.东北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6,9(3):344~346.

[3]杨军.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行为分析及政策取向[J].江苏商论,2010,3:51~53.

[4]王秀繁.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16~17.

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现状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实现农产品价值,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农产品及其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流动过程。它包括了从农产品生产、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到销售、信息管理等若干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农产品和信息的转移,还要实现农产品增值效应,实现农户和企业的目标。

二、对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存在不足的分析

(一)物流环节复杂,农产品损失大

我国农产品在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上的损失率约为25%一30%,就果蔬而言,每年至少有1.8亿吨腐烂掉,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均在5%以下;我国粮食损失亦很严重,占总产量的12%一15%。农产品性质较为特殊,新鲜是其价值所依。但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固容易变质腐败,导致其保质期较短,因此,对农产品的运输仓储等环节要求更高,常常需要冷链物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依然主要使用常温物流,致使农产品损失很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低下

我国生产企业以第一方物流为主,物流成本较高,而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则较为缓慢。真正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尚不知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功能,对其认可度较低。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农产品物流领域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现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约5000多个,市场规模较小,管理上较为混乱,农产品物流领域尚没有出善的法律法规,导致对农产品物流市场的监管不严,没有有效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网络尚未形成

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主要依靠政府来获取农产品相关信息。农民缺乏信息网络意识,农村电子商务还未普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没有形成,致使我国不少农村电子商务开展进程缓慢。物流信息系统在乡村的普及率仅为39%,大部分乡村依然是物流信息系统的盲区。

(五)对农产品物流投入不足

我国每年在农产品增产增收方面投入巨大,但在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方面投入较少。如何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其科技含量,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高产、优质、高效”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要求我国在农产品物流服务方面应加大投入,进行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三、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产业细分

农产品尤其是初级农产品如果不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容易发生损耗,实现价值增值就很难保证。例如肉类、乳制品、水产品的流通过程需要专业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服务,否则容易很快腐烂变质而失去产品价值。近几年来,建立了一些农产品装卸专用码头,针对不同农产品使用专业的运输车辆和专用集装箱,还开辟了铁路运输专线等,这些都是进行产业细分的有有效实践。产业进行细分也促进了专业农产品物流产业链的产生与发展,例如乳制品产业链、水果制品加工产业链、肉类和水产品冷链产业链等。

(二)通过产业链集聚扩大农产品物流的规模

扩大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的途径主要有2种:一种是发展大企业形成大规模,一种是通过产业链集聚而扩大产业规模。产业链集聚分为横向集聚和纵向集聚两种模式。横向集聚是指农产品产业链上一些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的企业聚集在一块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若干企业聚集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了规模,这种模式也叫产业集聚,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经营和河南原阳的大米生产经营;而纵向集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为中心,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聚集在一块进行联合,从而扩大其规模,例如河南漯河的肉制品生产企业联合上下游的屠宰、加工、销售企业形成纵向集聚产业链。从多地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横向集聚和纵向集聚均可以加强企业间联系,扩大农产品物流的规模。

(三)促进供应链形成,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由原来的企业间竞争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农产品物流这一供应链要提高其竞争力,必须要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进一步资源整合,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农产品领域推广的“公司联合农户”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由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协助和资金支持,而农户通过技术和资金的运用向公司提供优质便宜的农产品。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也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四)打造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

物流信息伴随农产品物流整个过程,如果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传递不畅或者失真,将直接影响整个物流供应链,也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农产品物流过程涉及很多企业,如果信息不能有效传递,那么后续的产业细分、产业集聚也会受到影响,行业发展将失去信息的引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诸多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不能及时作出应对市场的反应,企业经营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所以,我们应打造物流信息平台,以推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周洁红,许莹.农产品物流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乡村物流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

一、新农村景观现状

1. 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

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2. 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

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3.“圈地”行为导致景观建设难以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品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当中,“圈地”行为开始逐渐凸显,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环境破坏。

4. 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

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景观规划,没有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只是沿用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乡村景观建设,造成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同当地发展有效融合,使得乡村建设失去实际意义。

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实践应贯彻以下原则:(1)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杂载体,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2)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两方面。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同时也使得景观更具有丰富的个体特性。(3)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4)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以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

三、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1. 保护环境敏感区

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地区,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和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

2.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

2.1 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农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新农村规划中非常重视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污染,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保护环。其主要包括河流廊道和山脉廊道两部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爱水”。水体是大地之肾,水是智慧的象征,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园林之神。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于河流廊道本着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主要以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为主,并与沿线乡镇、村庄绿化以及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江河两岸“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嵌合,错落有致,富有浓郁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风光。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人工廊道的建设即是一要点也是一亮点。人工廊道主要指人工修建的铁路、公路及其它通道。它在物质运输、人员流动、气流交换、生物流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来说人工廊道主要就是村道,目前农村道路主要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无硬化“的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在规划中本着以“方便化、绿化、硬化、”的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增加道路廊道的连通性;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落叶相结合,高大、中等、矮小相配合,营造复层绿带景观,即形成一道优美的景观线,又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屏障。

2.2 突出斑块建设

斑块(patch)是城市景观要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斑块可以是农田、居民点、草地等。如生活居住区斑块:农村原有居民点布局主要存在着分布散乱、建设混乱,新老房屋混合布置,居民点内缺乏公共绿地的问题。以斑块建设的均匀性理论为指导,在规划居民点时以“统一集中,均匀分布”的原则来布局。同时,在居民点之间进行公共绿地的建设,既有利于绿地的均匀分布,也使居民点间得到有机的联系。

3.3 生态工程方法 传统的景观创造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虽然能短期实现目标,获得崭新的景观,但往往要长久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才能维持。生态工程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来发挥环境的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益。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热、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 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结束语

乡村景观的美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轨迹之上,体现生态系统精美结构和功能的生命力之美。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整体。使得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