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包装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紧密相连,与社会政治、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以其特有的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主要包含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职业技能。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最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之一,是用实践将理论实现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包装的课程。

一、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的定位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以包装设计教学为例,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与普通本科包装设计教学的定位混淆不清。对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对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环节内容制定及课时的分配上不合理,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体系尚未全面形成。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高职包装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设计构思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各从事包装设计职业的技能。而我国部分高职设计类院校的包装设计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目标的制定并没有在学生从事包装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着重强调,或是在大纲和计划中制定的比较合理,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实施。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善

高职包装设计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包装设计的职业技能,实训项目非常重要,而实训项目的教学,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开展。先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之后制版,晒版,印刷。如果设计作品用的是特殊材料,要通过相应设备进行制作。所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学生包装设计职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高职包装设计教学发展的方向

包装设计反映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学生的包装设计与市场最新包装设计趋势相接轨,甚至创新出引领包装设计市场新流行趋势的设计,我认为在今后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

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要从包装产品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使用环节等方面进行思考。如在生产环节中尽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机械的损耗;在销售环节中突出个性化设计和针对性设计;在使用环节中强调使用的方便性和适度性原则,如开启方式既便捷又具有保护性。

(二)数字化的包装设计

数字化的包装设计形式实际上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图形图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交互性的功能开发方面。数字化的包装设计发展趋势对学生计算机设计软件技能的掌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包装设计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教学。

(三)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将民族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商品性很好地结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商品。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的地方特色文化是有感情的,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项目设计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

三、高职包装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内容

高职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

(二)完善高职包装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包装设计的职业技能,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训教学设备。以我系为例,实训教学设备有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机房,能同时容纳300名师生进行课程教学,又配备摄影设备、高清打印机速印机、丝网印刷机、胶装机、裁切机等。同时又与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厂建立校外合作关系,保证包装设计实践教学的完成。

(三)以真实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

与校外包装设计公司合作建立校内合作室。教师从公司接来包装设计任务布置学生按照真实设计工作流程完成设计方案。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 五步教学法

《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职后培养,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乃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需要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特点,加之传统观念对于专业技能(弹、唱、跳)的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同探讨,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

1.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分领域撰写)。就学科体系而言,是较为完备的。以《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与指导》为例,包括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目标等十一章。如果逐章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取舍。首先,突出重点教学部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重点讲授和实践的内容。其次,设定自学内容。例如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理论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改为课后自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较简单易理解;二是诸如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三是补充课外知识。再次,适当补充。现用教材列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未能按年龄阶段有效分队,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因而,我们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作了一定的补充。

2.学生评估学习内容,体现主体性。开学初,教师便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初稿提供给各班,并告知在第一次课堂面谈,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删去集体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概念”中的“空间概念”而补充“时间概念”的学时,因为大家对“年”、“时钟”、“一分钟有多长?”等对幼儿来说较抽象概念的教学感到更为棘手。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整理幼儿发展年龄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

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是组织好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学前师范生应具备和不断充实完善的基本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研人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鉴于此,我们专门给出6课时研读幼儿发展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我们将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和典型性表现。尽管《指南》给出了5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发展目标和若干个典型性表现,但根据当地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幼儿教师参考书,以《指南》为蓝本,作了一定的补充,使每一个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也算是“本土化”的处理。

能牢记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及典型性表现必将为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已经梳理好的幼儿发展阶段特征。也就是说,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收集整理,归纳一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学前师范生而言,基本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然而,时间和空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吸收前人经验,归纳和总结基本方法当是重要途径。目前,五大领域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归结起来都会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教师给定的领域或是领域内的某个子领域收集、整理八至十篇教案,重点对导入环节、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下一次课堂上,以随机点名的形式抽查完成情况。这样保证了人人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才也有了更多的知识生成。下表是师生共同总结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基本方法。

表 音乐欣赏各环节基本方法

四、层层递进,模仿中积累教学智慧

基于学生的学情及目前幼儿园教学多以现成教材为参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拟定为“模仿教学”,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整个模仿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由视频到教案;参与人员,由个体到小组;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教学场所,由学校到幼儿园。

1.教学内容,由模仿教学视频到模仿教案。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模仿教学的状态,我们选择从模仿同一教学视频着手,待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之后,再进入模仿同一教案。之所以强调“同一视频、同一教案”,原因在于经过几年积累,我们发现这种“同一性”能有效增强实训效果,只有大家熟悉了,都认真准备了,才会用心看别人试教,才会在研讨环节有更多想法和认识。在2010年修订的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共144课时,分三个学期完成。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前半段,主要是进行教学视频模仿,后半段主要以教案模仿为主。

优质的教学案例好比一架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探索和收获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视频,如中班的歌唱活动《快乐小乐队》、社会活动《找路》,教案科学探索活动《笔宝宝站起来》、综合活动《一分钟有多长》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训学生,由个人参与到三人小组。在共同分析视频、教案,梳理出关键知识点后,紧接着就应实际操练。我们把参加模仿教学的学生由“个体”逐步过渡到“三人小组”。在此过程中,“个体参与”是关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个体参与”特指在模仿视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准备到试教都由个体独自完成。因为模仿现成的教学视频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背”课、“记”课的过程体会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智慧。

经历七八周的个体视频模仿之后,便开始“三人小组”模仿学习,其主要学习任务是“教案模仿”,共同完成选择、修改教案,撰写说课稿,教学准备,执教,课后反思等工作。相较于“视频模仿”,这项学习任务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另外,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

3.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都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常用形式。“一课多研”,即不论是模仿视频还是模仿教案,我们都坚持每一次课后,先反思,再集体点评(此时,前期人人准备的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提出应修改和完善之处,并要求执教学生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修改后的教案稿,未执教学生要在原教案稿上用醒目的标记做教研笔记。下一次课前再抽一两名已试教的学生展示,以评价改进意见是否得当。为防止疲劳效应,同一活动一般进行两次课的试教。每次课上记录表现较好的学生留待实习、见习期间再组织学生执教、观摩。

“同课异构”也是幼儿园主要教研活动形式,比“一课多研”高一层次。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对同一份教案,提出不同的改编意见,可以改动部分,也允许全部改编。学生对于“一课多研”之后的教学案例改编较少,而对于新案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于改变导入方式、活动延伸等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也有个别案例,学生在实际执教之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即“改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全部改编。

4.教学场所,由学校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我们利用见习、实习、国培顶岗置换项目等机会,引导学生带着在学校里“磨”好的教学活动到幼儿园“试水”。例如,利用担任2011年顶岗置换进贤县片区指导教师的机会,组织学生将在课内模仿的《快乐小乐队》、《毛毛虫和蝴蝶》、《中国功夫》、分享阅读《我爸爸》在幼儿园中试教,同样采取现场点评、平行班执教,在“一次教学—发现问题—二次执教—发现问题—三次执教”行动研究式的“一课多研”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也逐渐领悟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为其今后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尝试自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在学生经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和改编、仿编教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教案。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三人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由于教育价值观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理解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环节,同样强调案例的共享性。即每次呈现的案例,应是全班同学都做过充分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自评与他评。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五步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虞永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我系于2001年对药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剂技术与设备》是在广泛调研药业单位的需求后而新开设的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包括化工原理基础知识、制剂基础知识、灭菌与无菌操作、制剂专用设备、制剂新技术等。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重点掌握各类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操作方法;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提高,有些设备如全自动胶囊填充机、旋转多冲压片机等的结构和工作过程非常复杂,仅靠课堂教学,通过看图学习设备有一定难度,加之我院药学专业学生所学基础课程多数属化学类课程,缺乏工科的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化工原理、机械原理,这些都为该课程的讲授带来难度,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并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达到教学要求[1、2]。

1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制剂技术与设备》涉及的内容广,但是学时少,这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制剂专用设备这一部分,以该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介绍各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所缺乏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制剂设备不断地发展着,除了给学生重点讲授目前教学中成熟和广泛应用的设备之外,还应补充新型的制剂设备以及他们的发展动态,以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 紧扣教学大纲,创意设计多媒体课件

《制剂技术与设备》教学中需引入大量的设备结构图、工作原理图。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耗时过多,教师讲解起来抽象,学生接受较困难,效果亦不太理想。而且由于学时数少,要在课堂上将结构较复杂的设备图都画出来讲解不太可能。根据笔者7年来分别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认为实施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非常必要。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图片、动画、录像,并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每一工序的主要设备先以实物图片介绍给同学,用flas将设备的工作原理演示给大家,最后再以实地拍摄的录像展示整个设备工作过程设备的结构、工作过程原理清晰,容易理解掌握。这种借助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学生有外界刺激的感受,通过颜色、声音、大小、状态等等的刺激,使学生学习时注意观察、比较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

目前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中尚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生产部门和行业的需要。《制剂技术与设备》课程是紧密联系药品生产过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那么通过和本地制药企业合作开展实习,或与企业联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车间工艺流程设计及制剂设备就很有必要。笔者通过对我院3届1031名药学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99%的学生建议应带学生到药业生产单位实地学习,通过直观性教学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4 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教学需求

尽管通过调查显示,学生们虽然喜欢多媒体组合教学等手段,但还是认为到企业实习是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最佳途径。可是根据GMP要求,依据生产环境洁净度的要求,拥有先进设备的药业单位一般不太欢迎学生参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于2005年接触到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并于2007年赴镇江参加“全国药物制剂骨干教师培训”时使用了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的这一软件,觉得对制剂设备与厂房设计具有直观的,可见性的特点,在此作一简要介绍。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可以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学生能够进入这个虚拟世界,通过操作影响或改变事物的形态,其行为能够获得回应[3]。学生是一个实践者,而不仅是一个观摩者。也曾在课堂教学中对旋转式多冲压片机的讲解中应用这一技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来完成了工作原理的学习和安装与拆卸,使原本晦涩枯燥的内容通过人机交互而变得生动起来,对于设备中最难理解的部分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建议这一技术值得开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永兰,黄耀洲,戴小斌.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1.

[2] 刘红霞,邢凤兰.制剂车间设计及设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5.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课堂;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77-03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教学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教师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或方法需要有效设计作为前提,只有有效的课堂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所以,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突出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应以帮助每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己任,保证没有学生处于教育的劣势之中,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潜能,通过科学设计和优化整合,有效解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知识”、“方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必须体现科学有序的基本设计程序

分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过程――形成评价与反思。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用好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设计适当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改变学习方式和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和效益点,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以及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二、新课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具备的观念

《课标》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确定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英语教师设计和组织英语教学活动时,必须确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有效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既关注过程,又重视结果。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系统设计教学,保证没有学生处于教育的劣势之中,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潜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中国目前大多数的英语课堂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大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位置和时间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练习英语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最需要去考虑的问题。结对活动(pairwork)和小组活动(groupwork)就是两个能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对子和小组中,尖子生在帮助后进生的同时自己也复习了所学知识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向新的词汇和高度挑战。在层次相同学生的对子或小组中,后进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并操练语言,必要时向对方和教师提问。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程序设计中,我们必须要设计一些能有利于全班同学进行操练的活动。除了上述两个活动外,讨论、采访、辩论等都是一些能激起学生强烈参与兴趣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意见和感情的能力;另一方便也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他们的合作。

2、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在英语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言语能力)。

3、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基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语言知识课中,学生获得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信息;言语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尽管英语语言知识与言语实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但不等于说,英语语言知识学好了,言语实践就自然进行了,英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英语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事必躬亲”,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我国普遍存在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致产生费时费力而效率低下的教学效果,这早已从反面证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习得”是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言语的过程。“习得”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这种“亲历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英语教学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即通过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才能最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料,拓展学习渠道。

4、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

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人文活动,如会话、采访、自我介绍、订计划等;解决问题,如描述工作程序、完成指定任务、根据图表进行讨论;游戏,如猜谜、竞赛;学科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广播等等。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这种“言语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塑造学生整体人格的切实途径。

综上所述,为了担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英语教师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它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以获取言语经验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主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为主要构成成分,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激发为前提,以学生对言语的亲身体验为基本要求,以真实的人际交往为表现特征,以学生认知、思维、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

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解读《课标》,研究教材,明确目的要求《课标》是纲领性的教学文件,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领会《课标》精神,吃透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标》为指导,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

2、研究学生实际。掌握真实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研究学生要做到: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的基础,明确“学”的差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研究学生的学法,处理好“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用”的关系。

3、研究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法。根据教学要求,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紧张有序地进行;使学生满怀信心,富有兴趣,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研究教案编写,优化板书设计,合理利用媒体编写教案如同战前调兵遣将,板书设计如同战时下达的命令。“调遣”要在预见的前提下进行周密部署,全面考虑,系统分析;“下令”要简洁明了,科学合理。好的板书设计,能使人通晓全课,了解全貌,控制全局。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能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总之,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五有”和“五备”:胸中有“纲”,脑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备目标,备学生,备过程,备板书/媒体,备练习。

四、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教材的整体性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备课时,我们应该在解读整个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先制定总的目标和计划,考虑教学内容各部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解到每个课时时,我们更要顾及到该课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只有在具体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原则,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才能备出一节好课。

2、注重活动的情境性

在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看来,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的问题等。这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场景里激起最大程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顾及步骤的连贯性

在设计教学步骤时,我们还应该顾及到每个步骤之间的承接、过渡的自然性;使得学生能在完成上一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做好进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准备。

4、激励性评价的运用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把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还包括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学习周记、问卷调查、面谈、讨论、作业情况等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管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学习和自主学习。

五、加强反思,及时调整,改进教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常问自己是否具有有效教学的各种行为,如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学习成功率等。虽然总的教学内容由教材和学校安排,但具体内容的讲授时机和策略则是由教师来操作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的安排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就值得认真研究和斟酌了。每一节课的具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再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的处理,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及时弥补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使以后的教学更趋完善,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服装设计 教学定位 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政治、文学、自然、数学、历史、地理、美学、心理学、人文学、商品学、市场营销学、美术史和服装史、材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一体。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只有根据学校师资、生源素质、设备现状加强学生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教育,正确定位,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服装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服装设计专业技术人才。

一、借鉴国外经验,正视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生源现状。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由于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起步晚了近二百年,因为起步晚,所以我们的服装专业师资非常短缺,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相关的学科转型而来的,如由美术教师转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或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型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等。老师缺乏全面的专业训练与学习,势必导致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全面,动手实践能力不突出等弊端,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教育相比,我们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老师缺乏直接与一线生产接触的机会,无从了解当前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服装设计教学往往变成了“纸上谈兵”,片面的讲究画面效果,而不注重服装款式造型的合理性,以及服装的商品性和市场运作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我省乃至全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厌学思想较重,有特长特别是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很少,综合素质明显低于普通高中(中专)的学生,中职服装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由零开始,导入学习服装设计的正途。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向.

中职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定位历来是众多职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定位上出现了一些矛盾的局面,陷入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学生学习时就是冲着“设计”两个字来的,学生就业定位往往好高骛远,不愿从小事做起,轻视企业相对较基础的初级劳动,比如车位、熨烫等工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自己已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完全能胜任企业或厂家的设计、管理等技术工作,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由于缺少工厂实践经验从而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完全胜任企业或厂家的工作,进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形成就业障碍。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向,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使得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做服装设计师也是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的,妄想刚走出校门就能做一个风风光光的设计师,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写写画画就能拿高薪是不太可能的。

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与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是培养具有中等技能的技术人才,办学与教学应更注重与企业的衔接,着眼于服务企业,加强中职人才的培养,走实用型路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任务和目标,中等职业服装设计教学就要以服装企业的需求来定位。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大型服装企业,并不特别看重设计人员的艺术思维与绘画功底,更看重服装从业人员的了解市场和快速捕捉商业信息的能力,他们看重的并不是服装的纯艺术价值,而是商品的市场流通性能,说到底就是要商品化、大众化,因而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要做一个“实践派”而不是只会动嘴巴和笔头的空谈理论的实践经验少得可怜的所谓“学院派”。

三、以能力为本位,改进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一)根据能力培养需求,合理设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通过本人市场调查和亲历服装企业学习,总结近l 0年的服装设计、教学经验,我认为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般以素描、色彩、基础图案、速写、服装画技能等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当然,必要的结构造型与缝制工艺课程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与构成原理,才能做到艺术与商品的有机统一,才能跳出学生只能在服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只能搞一些艺术性、文化特征鲜明的表演装,而不能很好的设计出实用的、商品化的生活装的“怪圈”,突出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资源现状,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就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体现以绘画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

设计的美感与独创性思维的表现,往往要借助绘画特别是服装画的形式来体现,而绘画技能的提高来源于刻苦勤奋的绘画训练。只有注重艺术素养的培养,才能借助纸与笔快速、形象、具体、经济地体现出服装的整体效果。当然,在传统设计教学一味追求纯艺术和带有幻想主义思想的所谓“高雅教育”的基础上,现代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应把工艺技能与艺术素养并举,才能使设计与工艺两方面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第二、强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

富有激情的创造力不是偶然的,正如蔚为壮观的火山喷发一样,需要长期能量的积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牢记自己的使命:美化自己、美化他人、美化社会。从点滴实事做起,在学习生活、体闲、工作当中,时刻做有心人,积极收集设计素材,碰到好的服装式样、流行包袋、鞋帽等服饰品,及时用款式图或其他方法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速写本上,在设计专业课学习之余,多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美术欣赏、建筑、音乐、戏曲作品等,融会贯通,促进思维的横向发展。

第三、注重实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应在课堂内外灌输重实践的思想教育,设计不只是画画服装款式图与效果这么简单,应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多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设计专业大赛,实现服装设计由抽象的纯艺术理念转变为畅销的商品,彻底解决有些学生款式设计和效果图在画面上时很美观,但真正变为成品时却与纸面效果相去甚远的难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中小企业实习,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提供“练兵”场所和机会。

我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值得向广大中职学校推荐:一方面定期开展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第五学期期末必须完成中专阶段的毕业设计,利用所学设计专业知识,学生自己画设计稿—老师定稿—打样板—采购面料—剪裁—缝制—试穿—修正—老师、学生集体评价,基本把工厂的设计流程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加强了与服装实际生产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充分培养学生对服装的领悟力与表达力,学校有专门机构的服装设计形体老师,组织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与时装表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热情。

第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学。